《概论》课第4章和第5章选择题及其答案(2015.10)

《概论》课第4章和第5章选择题及其答案(2015.10)
《概论》课第4章和第5章选择题及其答案(2015.10)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四章

选择题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9个)

1、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报告。

A.《论联合政府》

B.《论持久战》

C.《论十大关系》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建国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要(),独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实事求是

B.以苏为鉴

C.与时俱进

D.走群众路线

3、( )标志着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A.《论十大关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4、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这一根本思想。

A.学习借鉴苏联经验

B.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D.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

5、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确定了()的基本方针。

A.学习借鉴苏联经验

B.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C.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

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6、在《论十大关系》中,有( )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

A.五条

B.四条

C.三条

D.两条

7、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撰写于()。

A.1953年

B.1954年

C.1955年

D.1956年

8、毛泽东在1957年2月所作的()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A.《不要四面出击》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9、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撰写于()。

A.1955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10、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的矛盾。

A.对抗性的矛盾

B.不可调和的矛盾

C.非对抗性的矛盾

D.可以调和的矛盾

1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 )。

A.相适应

B.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C.相矛盾

D.与其他社会没有不同

12、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采取()的方法。

A.民主

B.专政

C.斗争

D.改造

13、“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是( )提出的。

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

D.陈云

14、“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是( )提出的。

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

D.陈云

15、“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观点是( )提出的。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朱德

16、“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 )提出的。

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

D.朱德

17、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过程中,“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责任制,实行民主管理”的重要体现是( )。

A.“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B.“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C.“两参一改三结合”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8、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处理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坚持()的方针。

A.“团结——批评——团结”

B.“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处理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要实行()的方针。

A.“团结——批评——团结”

B.“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0、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处理科学文化领域的矛盾,要实行()的方针。

A.“团结——批评——团结”

B.“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1、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处理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要坚持()的方针。

A.“团结——批评——团结”

B.“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2、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处理民族之间的矛盾,要实行()的方针。

A.“团结——批评——团结”

B.“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C.“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3、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A.关于正确处理敌我矛盾的问题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关于正确处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矛盾的问题

D.关于正确处理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24、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是()。

A.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B.是非关系

C.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D.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25、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过程中,针对所有制结构的调整,陈云提出了( )的设想。

A.“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B.“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C.“两参一改三结合”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6、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过程中,针对教育科学文化工作,刘少奇提出实行 ( )。

A.“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B.“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C.“两参一改三结合”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7、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过程中,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陈云提出要()。

A.“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

B.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

C.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

D.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

28、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过程中,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邓小平提出了()的观点。

A.“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

B.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

C.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

D.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

29、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同一切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并提出要学习()的观点。

A.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长处

B.资本主义国家建设的长处

C.友邻国家和民族建设的长处

D.一切国家和民族的长处

单选题答案:

CBABD ADBCC BADBC ACABC DCBCA BBDD

二、多项选择题(共25个)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包括()。

A.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

2、在《论十大关系》中,以下()论述的是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如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A.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B.党与非党的关系

C.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D.是非关系

3、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

A.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B.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4、毛泽东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A.人民内部的矛盾

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D.敌我矛盾

5、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A.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B.工人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

C.领导同被领导之间的矛盾

D.人民同敌视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集团的矛盾

6、针对在实践中的不同情况,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具体方针、原则有()。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C.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D.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兼顾

7、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A.以服务业为重点

B.以工业为主导

C.以农业为基础

D.以农轻重为序

8、“两条腿走路”的中国工业化发展思路,包括()。

A.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

B.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

C.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

D.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9、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可分为()两个阶段。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B.发达的社会主义

C.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D.成熟的社会主义

10、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的方针。

A.积极争取外援

B.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C.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D.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11、“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包括()。

A.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补充

B.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补充

C.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是工业生产的主体,私营企业是它们的补充

D.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12、“两参一改三结合”指的是()。

A.干部参加劳动

B.工人参加管理

C.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D.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结合

13、“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指的是()。

A.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半日制的教育制度

B.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

C.半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

D.半日制的劳动制度,半日制的教育制度

14、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过程中,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我党提出()。

A.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

B.建立“适合于我国情况和人民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市场”

C.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

D.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

15、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的八大提出了()。

A.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

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C.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

D.着手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6、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提出“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指的是()。

A.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B.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温饱

C.第二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D.第二步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

17、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过程中,关于教育科学文化工作,我党提出()。

A.“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B.“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向科学进军”

18、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的重要意义体现在()。

A.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C.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D.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19、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需要吸取的教训主要有()。

A.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C.必须从实际出发搞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D.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20、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

索的()。

A.否定

B.坚持

C.改革

D.发展

21、《论十大关系》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包括以下()。

A.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B.沿海与内地的关系

C.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D.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2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主要论述了()。

A.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

C.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D.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23、党的八大二次会议错误的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建成前,()始终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敌我矛盾

B.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24、习近平提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两个历史时期,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

A.改革开放前时期

B.改革开放后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5、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代表性的主要著述有()。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论十大关系》

D.《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多选题答案:

1.BC

2.ABCD

3.BD

4.AD

5.ABC

6.ABCD

7.BCD

8.ABCD

9.AC 10.CD

11.ABD 12.ABCD 13.BD 14.ABCD 15.BCD

16.AC 17.BCD 18. ACD 19.ABC 20.BCD

21.ACD 22.ABC 23.BD 24.AB 25.BC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五章

选择题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个)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

A.社会主义基本确立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2、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实际”是()。

A.“以苏为鉴”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C.认清社会主义本质

D.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3、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是党对当代中国( )的科学判断。

A.基本国情

B.社会主义本质

C.根本任务

D.发展特点

4、马克思、恩格斯对()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将会经历哪些阶段,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A.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时期

B.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C.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5、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毛泽东

D.列宁

6、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也要有一个 ( )的发展过程。

A.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

B.由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

C.由第一阶段到高级阶段

D.由落后到完善

7、1952年,斯大林提出苏联的主要任务是()。

A.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到高级阶段

B.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C.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渡到高级阶段

D.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

8、1956年1月,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A.改造任重道远

B.已经进入、尚未建成

C.将经历一个短暂的建设过程

D.处在初级阶段

9、毛泽东比较正确地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最早是在()。

A.1954年

B.1955年

C.1956年

D.1957年

10、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阅读( )时提出“社会主义这个社会,又可能分两个阶段”。

A.《资本论》

B.《哥达纲领批判》

C.《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D.《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1、1979年,( )在建国3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还不成熟、不完善。

A.李先念

B.叶剑英

C.邓小平

D.陈云

12、1987年,党的()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系统阐述,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13、1997年,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A.基本路线

B.主要矛盾

C.根本任务

D.基本纲领

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有着明显的区别,在经济基础方面看主要在于( )。

A.国营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B.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C.合作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D.集体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上层基础方面看主要在于(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否成确立

B.人民民主专政是否成确立

C.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是否确立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否确立

16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特征的概括,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

A.历史发展的过程性

B.历史发展的跨越性

C.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D.历史发展的突变性

17、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 )。

A.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B.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18、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首次作出规范表述是在()。

A.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B.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1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

A.“一化三改”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D.“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0、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A.“美好”

B.“生态文明建设”

C.“和谐”

D.“和平发展”

21、“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

A.基本途径

B.核心内容

C.依靠力量

D.根本立足点

2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

A.历史虚无主义

B.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C.资产阶级自由化

D.机械唯物主义

23、“四项基本原则”是()。

A.强国之路

B.立国之本

C.兴国之要

D.安邦之策

24、“改革开放”是()。

A.兴国之要

B.立国之本

C.强国之路

D.安邦之策

2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A.兴国之要

B.立国之本

C.强国之路

D.安邦之策

26、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27、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是()。

A.“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D.“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28、党的(),从五个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行了系统阐述。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七大

D.十八大

29、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行了丰富,加上了()的内容。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D.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0、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中,()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A.生产力落后

B.人民需要得不到满足

C.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经济市场化水平低

单选题答案:

CBABD ADBCC BADBC ACABC DCBCA BBDDA

二、多项选择题(共19个)

1、从基本国情来看,以下和中国革命和建设有关的是()。

A.和平与发展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改造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

A.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革命转变时期

B.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C.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3、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这个社会,又可能分()两个阶段。

A.发达的社会主义

B.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4、新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过程中,以下()中有着重要的认识和突破。

A.1979年叶剑英在建国30周年大会的讲话

B.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

C.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

D.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

5、1987年党的十三大,主要提出了()。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 )所决定的。

A.建成社会主义需要的政治基础

B.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

C.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

D.建成社会主义需要的物质基础

7、以下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的有()。

A.逐步成为世界第一经济体,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阶段

B.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C.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D.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8、党的十三大从()等五个方面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A.逐步发展过程

B.我国人口结构

C.地区发展水平

D.工业发展水平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它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C.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10、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出了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包括()。

A.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B.全面小康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建设的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已不太突出

C.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影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D.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11、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

A.复杂性

B.整体性

C.分散性

D.层次性

12、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需要”是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

A.动态性

B.整体性

C.全面性

D.层次性

13、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落后的社会生产”指的是()。

A.工业的自动化水平落后

B.生产力水平的落后

C.经济基础仍然比较薄弱

D.生产力组织、经营、管理方式的落后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

A.富强

B.民主

C.文明

D.和谐

1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A.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

B.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

C.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D.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

16、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注意()。

A.绝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B.绝不走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死路

C.绝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D.绝不走照抄照搬的歪路

17、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除了()之外,又加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容。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D.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8、以下属于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的有()。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

B.逐步实现共产主义

C.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

1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的统一,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发展阶段。

A.复杂性

B.长期性

C.阶段性

D.层次性

多选题答案:

1.BC

2.ABD

3.BD

4.ABCD

5.ABC

6.CD

7.BCD

8.ABCD

9.AC 10.ACD

11.BD 12.AC 13.BD 14.ABCD 15.BCD

16.AC 17.ABCD 18. ACD 19.BC

(2015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_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要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的理论,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实践。要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包括经典作家的论述和当代人的探索。要了解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 课程内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3.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 4.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2.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4.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 本章引言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l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十多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末又发生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制度的剧变。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则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坚持建设有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在当代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理论和实践在进行不断的探索。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工人运动在社会实践中曲折发展、不断前进。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恩格斯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伊始,就有许多仁人志士对其弊端提出批评,并描绘出理想社会的蓝图来代替资本主义。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即已出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来到世间就带着许多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弊端,特别是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阶级矛盾、贫富分化极其严重,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极其恶劣,资产阶级的剥削极其残酷,这激起了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自发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艺术概论教案

《艺术概论》教案 绪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专业,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有关规律,从宏观上把握美的特点和规律,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1、钢琴协奏曲《黄河》片断;2、《中国民乐》片断;3、毕加索油画《格尔尼卡》;4、《中国故宫》片断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理解并掌握艺术的社会本质、历史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1、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片断;2、《中国杂技》片断;3、舞蹈《千手观音》;4、《中国皮影戏》片断5、《中国陶瓷》片断 [教学时数] 6学时 [课外作业布置]论艺术的本质,举例说明1200字以上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概论课程 教案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教案 时间: 2017年3月

【实践名称】: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的家乡 【实践目的】: 1、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发展变化,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2、关注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方方面面面临的重大问题 3、丰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内容,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学习调查报告的撰写,增强与人合作的能力. 【实践要求】:学生必须在政治理论课部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做好社会实践的各项准备工作,选定社会实践的内容,确定调查对象、方法与时间,设计调查表格,并制定社会调查的详细实施计划。在调查完成后,要及时整理调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完成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具体要求如下: 1、所有学生必须参加与社会实践(可以以1-6人为一小组),未参加社会实践和未提交调查报告者不给予实践成绩,在实践中弄虚作假者以实践成绩不及格计算,并予以通报批评; 2、调查报告的对象一般以本地区为主,选题宜小不宜大;最好是本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或一个典型乡镇、企业; 3、参加社会调查活动后,必须独立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的名称(题目),调查地点(范围),调查的对象,调查方法,调查的时间,调查内容(具体调查的项目),调查的组织过程(步骤),调查结论,调查效果(作用)和体会等; 4、报告内容完整充实,理论联系实际,结构规范,语言流畅; 5、报告必须以打印稿形式上交,并以A4纸打印,禁止下载和复印形式,严禁雷同; 6、几个同学合作搞某一调查研究,要求每个同学各有侧重点,严禁调查报告内容雷同; 7、字数:报告的正文字数在2000字左右; 【调查的内容】: 第一、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或某个方面的具体变化。 第二、发生变化的原因(宏观原因、微观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

毛概复习题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第七章科学发展观 一、单选题 1.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A. 江泽民 B.毛泽东 C.胡锦涛 D.邓小平 2.科学发展观在()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A.抗击非典疫情 B. 举办世博会 C.汶川地震 D.举办奥运会 3. 2004年5月,胡锦涛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指出:“科学发展观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的新认识。” A. 政治问题 B.社会问题 C.外交问题 D.发展问题 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 邓小平理论 C. 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5. 以党的()为标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走向成熟。 A. 十七大 B. 十六大 C. 十四大 D.十八大 6.党的十七大后,来自国际国内经济政治以及自然界的严重困难和挑战接连不断,其中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冲击最猛烈、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恐怖主义 B. 国际金融危机 C.经济全球化 D.政治多极化 7.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 经济升级 B.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C.改善投资 D.发展金融 8. 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A. 科技进步和创新 B.加大投入 C. 科技人才 D.经济环境 9.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A.经济增长 B. 综合国力增强 C. 文化繁荣 D.保障和改善民生 10.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A. 经济增长型 B.文化繁荣型 C. 政治昌明型 D.环境友好型 11.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真题第六章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考真题第六章参考 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六章参考答案 一、练习本上参考答案 简答题 1、简述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P293-297) 答:(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及原因:①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这种发展主要是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原因。②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的原因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③上层建筑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与法制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新的拓展;意识形态中左翼与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在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 (2)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与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目前,它的根本性质尚未改变。 2、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P265) 答:列宁把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概括为五点:(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上述五大特征,前两个特征是垄断资本在国内的统治,后三个特征则是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 3、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P273) 答:垄断利润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具体来源有:(1)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2)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3)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4)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4、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P272) 答:(1)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 (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 (3)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竞争的目的不同。②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③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④竞争的范围不同。 5、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同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P272) 答:(1)竞争的目的不同,垄断时期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不但以前的各种竞争手段在继续使用,而且由于垄断的存在,各种凭借垄断地位采取的新的竞争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翻新。(3)

最新《旅游学概论》说课稿

《旅游学概论》 说课提纲 系别:酒店管理系 课程的整体设计 一、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一)课程定位: 1、基础性 《旅游学概论》课程是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了解旅游及酒店业的入门课程。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研究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强调基础概念,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前位性 一般情况下,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也就是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就会接触到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职业素养,从而为系统、全面地学习如《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其他专业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本课程是为培养旅游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服务的。旅游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有:旅行社方向——导游、计调、部门经理等;酒店方向——旅游接待、酒店客房、餐饮、康乐等基层服务人员和领班、主管等初中级管理人员;旅游行政单位和其他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岗位等。学生通过对这门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及旅游业有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职业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旅游学及旅游业的基本知识,具备现代旅游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并注意渗透思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强化职业道德观念。尤其旅游职业道德培养更需要随时随地,贯穿于每一堂课。教育学生从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做起,进而成为称职的旅游从业者。 课程目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职业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旅游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旅游实践问题。 2、具有采集使用信息、分析归纳、总结交流经验的能力。 3、能用所学的专业术语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分析及见解;

中职旅游概论说课稿

说课目录 1.说教材:脉络体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说学情:学生所学专业、学生特点 3.说教法学法:教学方法、学法、教学手段 4.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突破重难点、教学活动设计、创新点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由中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主编的《旅游文化》第一章里面的第节内容。我的说课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教材内容的脉络体系) 1、基础 《》课程是旅游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也是学生了解旅游的入门课程。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研究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强调基础概念,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前位性 一般情况下,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也是中职学生课程中一定会接触到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次说课选取第一章第一节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发展产生历程,为后面学习旅游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课程目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旅游从迁徙、旅行到旅游的产生过程 理解商人与旅游产生的关系 掌握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旅游的产生过程,掌握旅游的含义,为后面的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调、配合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旅游学科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旅游的定义。 旅游源自旅行(旅行观念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2、难点: 旅行、游览、旅游的联系与区别。 二、说学情 学生所学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的导游方向,将来她们所从事的行业要求学生们掌握一定的旅游相关知识和基本素养,这也决定了旅游相关知识对同学们的重要性。 学生特点:全班学生女生居多,且学习基础都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注重课堂的生动性。 三、说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相应的知识,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2)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主要是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每组学生派代表发言,教师给出评价,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学生纷纷踊跃发言,很多观点新颖深刻,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开阔了教师的思路。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及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导论及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19世纪四十年代 B. 19世纪五十年代 C. 19世纪六十年代 D. 19世纪七十年代 A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说明了() A.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 B.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一切事物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B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A.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起义 D.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B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C 5、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这是一种( ) A.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B.只见区别不见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 C.变化发展的观点 D.普通联系的观点 A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A 7、“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A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B.集体主义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A 9、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B 10、“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 ) A.神秘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 11、下列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是() A.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C 1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B 13、“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毛概第七章

第七章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A改革 B 开放 C 矛盾 D 民主 2、改革开放是我国的() A强国之路 B 立国之本 C 力量之源 D 执政之基 3、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 A、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 B、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C、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到国际劳务合作和跨国经营 D、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4、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发展是() A、基础 B、前提 C、动力 D、目的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B、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D、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6、社会主义改革是() A、对旧制度的根本变革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前提条件 D、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束为终点的 7、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A、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B、改革是目的、发展是手段、稳定是前提 C、改革是动力、发展是手段、稳定是目的 D、改革是前提、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基础 8、下列不属于1984年中央决定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是() A、北海 B、连云港 C、温州 D、厦门 9、()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A、2000年 B、2001年 C、2002年 D、1999年 10、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人民当家作主 C、中国特色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现代化。 A、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B、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C、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D、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六章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 参考答案 根据唯物史观,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消亡都具有历史必然性,因此都具有暂时的性质。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仅仅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日益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便日益尖锐起来,最终导致大规模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这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无法克服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废除私有制,代之以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资本主义自身客观经济规律所导致的必然结果。20世纪50年代开始,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种种新变化,如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矛盾缓和,国家权利配置行驶进一步制度化、法律化,教育科学文化进步,公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提高,等等。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发生的。资本主义接受或者促成这些变化,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维护资本主义社

会的稳定。它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因此,这些变化不能最终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在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并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跨越。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1917年,列宁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在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呈现出多样性。既有20世纪30年代逐步形成的苏联模式,也有不同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取得的重大成果。 总之,尽管社会主义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艰难曲折,特别是1990年代前后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而进入低谷,但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从一种模式到多样化发展的历程表明,社会主义不是某个天才思想家头脑中的产物,而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大道上产物。 2、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习题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辨析题 1、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反常现象”。 错误。(1)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 (2)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必然作用的结果。以上观点是错误的。 二、论述题 1、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其次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列宁曾经把无产阶级专政又称作“无产阶级民主制”,就是突出其发展民主的只能。随着专政只能的逐渐缩小,民主职能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最后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也将归于消亡。 2、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 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认为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因为:(1)中国、俄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是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是非洲式的落后。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一程度的发展,出现了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政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都具备了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器比较强大,加之统治阶级利用让步、福利政策、将社会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影响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落后国家人民受国内外资本家双重剥削和压迫,革命要求更迫切;加之统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客观上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与胜利。 (3)生产力是发动革命的根本条件,但不是直接条件。 (4)社会形态的更替在薄弱环节突破,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所以,考茨基将相对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畸形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

毛概第七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毛概》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思考习题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的。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我国政治局面混乱,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从国际环境来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3)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这种革命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4)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2017版

第六章 1、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 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认为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答: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因为:1、中国、俄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是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是非洲式的落后。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出现了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政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都具备了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器比较强大,加之统治阶级利用让步、福利政策、将社会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影响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落后国家人民受国内外资本家双重剥削和压迫,革命要求更迫切;加之统治阶级力量相对薄弱,客观上有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发生与胜利。3、生产力是发动革命的根本条件,但不是直接条件。4、社会形态的更替在薄弱环节突破,在历史上具有普遍性。所以,考茨基将相对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看做“畸形早产儿”的观点,是错误的。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如何理解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答: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进程中遭受的巨大挫折。2、它发生的原因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二是这些国家的改革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四个坚持。加上长期经济体制僵化,民主集中制受到损害,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力,思想僵化保守,党的执政能力下降,党群关系恶化,对外推行霸权主义等造成的结果。3、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悲剧深刻地教育了各国人民,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创造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生产力,不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会被人民所抛弃,社会主义也巩固不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从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必将矢志不渝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一定能走出低谷,经过曲折而迎来新的伟大复兴,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职旅游概论说课稿修订稿

中职旅游概论说课稿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说课目录 1.说教材:脉络体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说学情:学生所学专业、学生特点 3.说教法学法:教学方法、学法、教学手段 4.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突破重难点、教学活动设计、创新点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邵世刚老师主编的《旅游概论》第一章旅游概述里面的第一节内容旅游的产生、定义及内容。我的说课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教材内容的脉络体系) 1、基础 《旅游概论》课程是旅游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也是学生了解旅游的入门课程。它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构成要素为主线,研究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影响。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应用性强,强调基础概念,对于旅游专业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前位性 一般情况下,旅游学概论总是作为其它专业课的前位课程,也是中职学生课程中一定会接触到的课程,这对于学生有效把握与后续课程的关联与衔接,将起到重要作用。本次说课选取第一章第一节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发展产生历程,为后面学习旅游的相关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把课程目标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旅游从迁徙、旅行到旅游的产生过程 理解商人与旅游产生的关系 掌握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旅游的产生过程,掌握旅游的含义,为后面的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调、配合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旅游学科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旅游的定义。 旅游源自旅行(旅行观念产生的基础和条件)。 2、难点: 旅行、游览、旅游的联系与区别。 二、说学情 学生所学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的航空和铁乘方向,将来她们所从事的行业要求学生们掌握一定的旅游相关知识和基本素养,这也决定了旅游相关知识对同学们的重要性。 学生特点:全班学生女生居多,且学习基础都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尽量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注重课堂的生动性。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相应的知识,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2)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主要是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每组学生派代表发言,教师给出评价,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优点,指出不足,学生纷纷踊跃发言,很多观点新颖深刻,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开阔了教师的思路。 (3)案例分析法

艺术概论 说课稿

《艺术概论》说课 一、《艺术概论》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艺术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活动基本规律的课程,是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以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科学体系。是艺术系音乐表演专业新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 《艺术概论》简明、概括地介绍艺术的基础理论,以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综合地研究考察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探索和揭示各种艺术的本质和规律,研究各种艺术现象的共性问题,研究艺术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从而指导人们按照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充分发挥艺术的各种功能的学科。 二、《艺术概论》课程教学设计及思路 1、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对艺术概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艺术概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明确学习艺术概论的意义,正确理解艺术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艺术概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认识艺术活动的现象和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艺术课程打好基础。 2、课程的具体目标: (1)初步了解艺术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了解各门艺术最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了解艺术活动的基本理念和概念范畴,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 (2)掌握艺术分类的基本原则,理解和认识各门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审美特征,培养对各种艺术的欣赏兴趣,在努力掌握艺术的共同规律的基础上,了解和熟悉若干门艺术的特殊规律。 (3)了解我国优秀艺术传统和外国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和认识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熟悉中外艺术史上著名艺术家和经典艺术作品,学会赏析中外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4)通过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来了解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把握艺术活动系统各个环节之间的本质联系,科学的认识艺术系统内部的构成规律和艺术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概论说课稿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说课程讲稿 该课程的说明将围绕七个部分展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课程评价、改革思路。 1.说课程目标 1. 1课程性质。首先,“概论”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其次,“概论”课是公共基础课、必修课。 1.2课程地位。“概论”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在“O5方案”中有说明,“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中心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1. 3课程目标。根据“05方案”,把“概论”课课程目标确立为四个方面: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做人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素质目标:“概论”课中的人文精神对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把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2.说课程内容 2.1教材。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版本是20l0年修订版。 2.2知识模块。“概论”课一共包括十五章内容.按照逻辑结构分为五大知识模块。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问题。该部分为课程内容的总论。这部分设两章。第1章和第2章。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两个特殊内容。包括第3章和第4章。这两章的内容是毛泽东思想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三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这部分包括:第5章、第6章、第7章。主要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理论和改革开放理论。第四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从第8章到第l1章,围绕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展开。第五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环境和保证。从第12章到第15章。 2. 3课程重点与难点。课程重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和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为什么把这些内容确立为重点内容?概括地说.这些内容解决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成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这些内容涵盖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课程难点:中国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为什么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人民代表是怎样代表人民的?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中国的政党制度能有效解决腐败吗?为什么说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只能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和平统一的方针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吗?课程的难点集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领域。这些问题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 解决重点、难点的办法:一是要注重“理论灌输”;二是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广泛涉猎和深人思考,还要靠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说课程实施 3.1师资。“概论”课教师具有年轻化、党员化、硕士化、专业化的特点。可以说全体“概

毛概第七章知识点整理

毛概第七章知识点整理 1、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 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没有变、变的是具体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变为市场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7、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依据/必要性/为什么? 1、实现党的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2、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3、抓住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8、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9、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两者的内容及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实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物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10、如何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紧紧依靠人民。就是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 1 1、必须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方向问题至关重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就是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

2015版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3)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 重大意义: 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③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三、为什么必须全面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是领导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许多重大关系的协调和处理。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人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四、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1)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它们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休戚相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必须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