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风化作用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风化作用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风化作用

教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教案 淮南第28中学万其兵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 同地貌。 3.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在这一节内容里将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本节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不同作用。 2.内容分析 教材中这部分就从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的角度,讲述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形式;又以地质作用不同的表现形式,来说明了激烈迅速的地质作用和极其缓慢的地质作用,从而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及这种变化的时间尺度。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 重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2 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 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 2.多媒体课件 3.学生绘图训练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先预习本节书内容,并要找出喜马拉雅山、夏威夷群岛、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附答案解析)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2)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2.C以上:地壳CD间:地幔 D以内:地核(E外核、F内核)。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提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岩浆 D侵入型岩浆岩 E喷出型岩浆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内力作用:①外力作用:② ①冷却凝固作用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先后顺序不可颠倒) ③重熔再生 ④变质作用。 (3)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 提示1:判断三类岩石和岩浆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有三个箭头指向它,如果只有一个箭头,那应该是变质岩。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提示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提示3: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 2.板块运动与地貌 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貌成因: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6-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6-1 内力作用 与外力作用 知识系统

考点精讲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褶皱构造的判读 1.剖面图解读: 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 2.岩层新老关系判读: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误区】不能通过地貌(山地、谷地)形态判断褶皱构造类型。 背斜向上拱起成山地,向斜向下弯曲成谷地。(内力作用)

但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容易发生地形导致,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貌类型。(外力作用) (二)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构造名称实践意义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易于储油、储气。天然气最轻,分布于 背斜核心的上部,中间为石油。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隧道一般选择在 背斜核心部位。(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 为水道)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地下水储藏,常有“自流井“分布底部低洼,易汇集形成地下水。 水库坝址选择点物质坚实,基础牢固 钻探应在向斜构造处 岩层中含有煤、铁矿石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 地下,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 被侵蚀。 【在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 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断层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岩隙水易沿着断层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 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避开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 易渗漏。 (安徽省毛坦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11月月考)大约在800万年前,冰川融水带着泥土通过贝拉库勒河注入太平洋,在出海口遇到太平洋地热温泉,冰川泥被温泉扰动像沸水那样翻滚在百丈冰层之下。 百万年后,在海底形成了约40英亩(1英亩约等于4046平方米)细如雾、柔似棉的冰川泥,这是加拿大独有的美容护肤品原料。但是加拿大至今只允许2家企业开采冰川泥,并限制采挖的数量。读加拿大冰川泥分布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课后巩固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答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 目标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目标3知道褶皱、断层的概念,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目标4理解背斜、向斜、断层的判断方法及实践意义,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重点难点学法指导 重难点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 图解法、案例分析法形的形成 重难点2:从、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 图解法 “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部的①。 (2)表现形式:②、岩浆活动、地震。 (3)影响: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盆地等。 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③。 (2)表现形式:④、侵蚀、⑤、沉积、⑥作用。 (3)影响:削低高山,填平盆地,使地表趋向平坦。 3.地形:是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全球⑦分成六大板块,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 (2)板块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比较活跃,或者挤压碰撞,或者彼此分离。

(3)板块裂地区常形成⑧、海洋、海岭。 (4)挤压碰撞地区形成山脉、⑨、岛弧。 (5)地球陆的分布,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平原的地貌格局,是运动的结果。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概念:地壳运动留下的“”。 (2)褶皱 (3)断层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火山锥、火山口。 (2)地震:地壳断裂和错动。 【答案】①热能②地壳运动③太阳能④风化⑤搬运⑥固结成岩⑦岩石圈⑧裂谷⑨海沟⑩板块 痕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重难点探究】 主题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基础探究读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彩色笔画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2)结合教材图2-1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欧亚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对地形产生了什么影响? (3)非洲板块是怎样运动的? (4)红海的面积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1)图略。 (2)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方向运动,欧亚板块向东南方向运动。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3)非洲板块朝正北方运动,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就是一个例证。 (4)红海面积在扩大说明了板块正在裂。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属于板块生长边界。伴随着板块之间的裂,红海面积不断扩大。

内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外力、内力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 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设计】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提问)什么是放射性元素? ——是指能发出射线而衰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化学元素,如镭、铀、钚、钫。 (提问)地球内部能量的来源? ——放射热是地球首要的热量来源。放射热是由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发生核反应时所释放出的能量。地球内部含有许多放射性元素,不同的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不同,衰变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也不同。在整个地球历史中,放射性元素已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此外,化学反应、摩擦作用所释放出的热量,在整个地热释放总量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提问)什么是变质作用? ——地壳已经形成的岩石,无论岩浆岩、沉积岩或早已形成的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高温、高压条件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其成分、结构、构成就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即重熔再结晶),这种促使岩石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提问)什么是岩浆活动? ——在地下深处天然生成的,富含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称为岩浆。由于岩浆的温度很高,又在高压的作用下,因而它可以顺着地壳脆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称为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的活动或火山喷发,侵入地壳内部的运动称为侵入运动。由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

内力作用与地貌习题

考点8 内力作用与地貌、岩石圈物质循环 对应学生用书P017 (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2018·阜阳模拟]下图为某区域地表400米以下的局部岩层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地质构造]从上图看,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答案 B 解析由图可知,该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的岩层呈现出中间新、两翼老的排列规律,应该为向斜。 2.[考向岩石的判断]图中甲岩石最有可能是( ) A.玄武岩 B.页岩 C.板岩 D.大理岩 答案 D 解析据图可知,甲岩石位于岩浆岩和沉积岩之间,并且该岩层不连续分布,故该岩石最有可能是石灰岩变质而形成的大理岩。 [2017·长沙联考]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3~4题。 3.[考向岩石]该区域曾发生多次岩浆活动,其中形成最晚的岩浆岩是( )

A.玄武玢岩 B.花岗岩 C.斑状花岗岩 D.变质火山岩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西北部看,花岗岩切穿了斑状花岗岩,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斑状花岗岩;从图示东南部看,玄武玢岩岩脉切穿了上下三个剥蚀面,而花岗岩则被中间那个剥蚀面所侵蚀,说明玄武玢岩的形成晚于花岗岩。综上可知,岩浆岩中玄武玢岩形成最晚。变质火山岩属于变质岩,不属于岩浆岩。 4.[考向地壳运动]据剥蚀面信息可知,该区域在地质历史上( ) A.一直处于缓慢的上升运动中 B.一直处于缓慢的下降运动中 C.西北部受水平挤压作用明显 D.东南部发生了多次升降运动 答案 D 解析剥蚀面由外力剥蚀而成。读图可知,该区域东南部有三个剥蚀面,说明东南部至少发生了3次升降运动。 [2018·天津红桥区模拟]读某峡谷形成的地质过程示意图,完成5~6题。 5.[考向岩石]峡谷岩壁从谷底到顶部出露的含有化石的成层岩层属于( ) A.沉积岩层 B.花岗岩层 C.玄武岩层 D.变质岩层 答案 A 解析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故A项正确。 6.[考向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能反映该岩层形成过程的地质作用是( )

2020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6-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含答案解析)

6-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知识系统

考点精讲 一、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褶皱构造的判读 1.剖面图解读: 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 2.岩层新老关系判读: 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误区】不能通过地貌(山地、谷地)形态判断褶皱构造类型。 背斜向上拱起成山地,向斜向下弯曲成谷地。(内力作用)

但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容易发生地形导致,形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貌类型。(外力作用) (二)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课后巩固 (安徽省毛坦厂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11月月考)大约在800万年前,冰川融水带着泥土通过贝拉库勒河注入太平洋,在出海口遇到太平洋地热温泉,冰川泥被温泉扰动像沸水那样翻滚在百丈冰层之下。百万年后,在海底形成了约40英亩(1英亩约等于4046平方米)细如雾、柔似棉的冰川泥,这是加拿大独有的美容护肤品原料。但是加拿大至今只允许2家企业开采冰川泥,并限制采挖的数量。读加拿大冰川泥分布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贝拉库勒河出海口多温泉的原因是地处 A.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B.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C.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D.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2.贝拉库勒河河口天然淤泥泥质细腻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顶托作用 B.冰川搬运作用强 C.河口流速较慢 D.河口沼泽沉降强 【答案】1.B 2.C 【解析】1.根据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北美洲的西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均属于消亡边界,该地地壳运动活跃,多温泉,B正确。 2.根据材料,河口天然泥泥质细腻主要原因有河流将泥沙不断向河口搬运,颗粒大的先沉积,由于该河流流程较长,在入海口处沉积的物质较细,天然泥与温泉作用,形成颗粒更细的冰川泥。故C正确,结合图示地势,河口海拔低,无冰川作用,主要是河流搬运,B错误。沿岸暖流顶托作用、河口沼泽沉降强对流水沉积有影响,但对颗粒物粗细影响小,故A、D错误。 (四川省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一诊模拟考试)河流阶地主要是在气候变化和构造抬升共同作用下形成。通常情况下,气候变化控制着河流堆积下切,构造则为河流下切提供了驱动力和空间。下图、下表分别为渭河上游陇西段阶地的分布图和参数表。据此完成3—5题。

地理必修一 内力外力

内力外力都是营造地表形态(又称地形,地貌)的力量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分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三种,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地壳运动又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造成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造成地势起伏海陆变迁 然后就是外力作用了 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它的作用形式分: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其中搬运不形成任何地形 风化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岩石碎块或沙粒,这就是风化 不要和风蚀混淆 比如说石缝里的小树苗把石块挤碎了 假山的蜡石风吹雨打日晒后碎了 风化作用就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形成峡谷(三峡,雅鲁藏布大峡谷)丹霞地貌(韶关丹霞山),喀斯特地貌(我国西南,湿热的石灰岩广布区,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广西), 还有喀斯特地貌的表现形式:天坑(地上直接流水侵蚀出的大坑,100m以上直径,100m以上深),溶洞,地下河,峰林(人民币20元背景,桂林) 以及瀑布啊,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 雅鲁藏布大峡谷(流水侵蚀加上冰川侵蚀), 流水堆积:冲积扇洪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物理堆积,就是水把沙土直接搬过去,发生胶体的聚沉),

以及化学堆积三种:石笋,石钟乳,石柱 CaCO3 + H2O + CO2→ Ca(HCO3)2 Ca(HCO3)2→ CaCO3 + H2O + CO2(方程式不用掌握,知道是形成碳酸钙沉淀 西北地区洪积扇(连成片) 伏尔加河三角洲(注入里海)

罗布泊(俗称”大耳朵“,流水作用,上面蓝色的是钾盐厂) 流水侵蚀而成的河湾 风力作用风力侵蚀 :风蚀柱,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罗布泊周围)

体内力和体外力

关于体内力和体外力的加深理解 在一篇文章里我写的是: 体内力方式,实际是保持当前体系不变,挂索前先把索张拉到一定索力,然后挂索,显然结构会因受到索力作用而与索一同变形,索力本身因结构变形而使索力进一步变化。 体外力方式,是在挂索前先在挂索的位置加一对与张拉索力相同的外力,使结构发生变形,然后单独把索张拉到该索力,再挂索,显然此时结构不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形,并影响索力的变化。 从设计计算角度看,一般在先进行成桥状态分析,再倒拆分析施工阶段的情况下,应使用体内力的方式,而正装分析,适合用体外力方式。本桥采用正装分析,用体外力方式计算。今天用Midas和Ansys进行了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分析对比,对这两者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体内力的方式,假设挂索阶段开始时,未变形的结构上,索两端直线距离为L0(未加本阶段外荷载),我们把索长设为L0-L1,然后张拉到L0,再挂在结构上,结构变形后,索长缩短,索力变小,但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假设又使索长伸长,处于平衡状态后,如果索长恰好是L0的话,那么当前索力无疑就是L1伸长量对应的索力即初拉力,如果索长比L0小或者大,相应索力也会变化。 体外力的方式,则是在施工阶段开始时,在未变形结构上索两端加一对大小相同,等于索的初拉力,方向相反的外力,结构在这个初拉力和外荷载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然后张拉索到该初拉力,再挂到变形后的结构上,此时结构已经处于平衡状态,结构不会因为挂索而发生进一步的变形,索力等于初拉力。 以后的进一步张拉实际上依然服从这个规律。 显然,相同的初拉力下,体内力和体外力对应的无应力索长是不同的,产生相同的阶段结束索力情况下,初拉力也会不同,除非索两端节点在结构变形后位移仍然为0。体内力的张拉力直接对应索的张拉伸长量,适合在已知理想状态索力的情况下的倒拆分析,而体外力施加后本阶段索力,结构因索力的变形和内力比较容易预测,适合于依赖直观判断调索的正装分析。 对于上面的结论,依然在进一步的验证中。 对于钢管混凝土拱桥,目前用普通桁架单元模拟系杆和吊杆,这个应该是完全可以的,因为索永远是直的,但在Midas里,奇怪的是在用索来模拟后,计算结果变的非常不合理,原因进一步研究中。

4.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讲义附真题及解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历年考情: 对地表形态塑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地质作用。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热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1)地壳运动: ①运动形式:a.水平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b.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岩浆活动: ①形式: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形式

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 而喷出岩又分为裂隙式(线状)喷发或中心管道式(点状)喷发。 (3)变质作用: 发生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二)作用主体:风、流水、冰川、生物等 (三)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 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温度、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进行分解,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注意:风化不过多与风联系,风化之后的产物我们称之为风化壳,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类型】 ①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分:热力风化;冰劈作用。 ②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 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③生物作用: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 主要有:机械破坏,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生物风化不仅在于引起岩石的机械和化学破坏,还在于它形成了一种既有矿物质又有有机质的物质——土壤。 2.侵蚀:风化物被带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依据作用主体的不同分为: (1)流水侵蚀、溶蚀:

4.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基础巩固】 (2020·江苏高二)图为长白山天池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内力作用是 A.物理风化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D.化学溶蚀 (2020·黑龙江高二期末)长江三峡自西向东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是我国著名的水文地质景观,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位于西陵峡东段。雄伟壮观的瞿塘峡“夔门”景观(下图)是石灰岩山体被江水从中切穿而形成。正午前后,巫峡常常江风带雨,云蒸雾绕。乘船游历其中,宛若在山水画中穿行。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以下地理景观与瞿塘峡“夔门”成因接近的是() A.挪威峡湾B.东非裂谷C.石林峰丛D.华山崖壁 (2020·山东高二期中)下图中甲海域附近是世界著名渔场,乙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

心之一。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乙半岛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海浪B.流水、海浪 C.流水、冰川D.冰川、风力 (2020·民勤县高二)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上图中Q点与P点的相对高度(H)可能是() A.40米B.69米C.59米D.60米 5.该地盛行风向为() 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丹霞地貌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砂砾岩层(沉积岩)巨厚,垂直节理发育,因在中国广东省北部仁化县丹霞山有典型发育而得名,下图为该地丹霞山景观图。 完成下面小题。

6.读下面“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D.④→②→①→③ 7.读丹霞山景观图,推测与其形成过程示意图中时期对应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020·山东高三三模)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衍生出来的一项竞技体育项目。它集竞技、健身、观赏、挑战于一体,有“岩壁芭蕾”之称。我国某省区甲地的地貌为攀岩提供了极佳的场地,一个个独立的山峰鳞次栉比(下图),每一座独峰都有陡峭的岩壁,岩壁节理发育,因风化多凸点、坑洞、拐点、裂隙等,而且表面非常粗糙坚硬。攀岩爱好者评价这里说:“这是上帝专门为攀岩爱好者创造的天然攀岩圣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外力作用的判断方法 【学习重点】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难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导学案法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主预习 预习书本,完成长江作业本P61课前自主导学的知识1和知识2,并把主要知识点在书本中用横线画下来。 二、课堂探究 探究二

三、当堂检测 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000多米,但在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的结果是8848.43米。据此回答1~2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流水作用 2、导致珠穆朗玛峰只有8848.43米的主要原因是() A.搬运作用 B.内力作用 C.地壳运动 D.侵蚀作用 3、下列地质灾害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导致的是() A、印尼大地震 B、印度洋海啸 C、云南东川泥石流 D、夏威夷的火山喷发 4、依据我国黄河每年输沙量平均为16亿吨,渤海水深变化不大现象,可以判断() A.黄河带来的泥沙不在渤海海域沉积 B.渤海海底地壳无升降 C.黄河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 D.渤海的海底地层不断下沉 5、下列平原中,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东欧平原 B.亚马孙平原 C.密西西比平原 D.印度河—恒河平原 6、下列地貌与形成连线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力侵蚀 B、云南的路南石林——流水侵蚀 C、华北平原——地壳下沉后流水冲积作用 D、挪威的峡湾海峡——流水侵蚀 7、读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Array(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_地区,是 因________作用强烈而形成,简要说明其形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F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_____风,是由风力的 ______和_____作用形成的。 (3)根据图示,该地区发生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分组练习)

1.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下图为大峡谷某段景观图片,科罗拉多大峡谷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 ) A.外力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B.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C.固结成岩-板块运动-地壳断裂-流水侵蚀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2.下图是我国某地等温线分布和地质剖面图。下列关于该地的地质构造、地形及外力作用的分 析,正确的是( C ) A. 向斜成谷,主要受侵蚀作用 B. 背斜成山,主要受堆积作用 C. 向斜成山,主要受堆积作用 D. 背斜成谷,主要受侵蚀作用 图8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其中下面的图为丙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 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据此回答3~5题。 3.该区域所在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铜矿出口国, 下列与铜矿形成有关的地质作用是( C ) A.地震 B.火山喷发 C.岩浆侵入 D.沉积作用 4.图中丙地的地质、地貌属于( D ) A.背斜成岭 B.向斜成谷 C.向斜成岭 D.背斜成谷 5.关于甲、乙两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甲河东北岸冲刷严重 B.甲河的水能一定比乙河更丰富 C.与乙河相比,甲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更小 D.与甲河相比,乙河的航运条件更好

① ③ 读右图,回答1-3题。 1.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C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2.图中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C ) A .岩层 B .向斜 C .背斜 D .断层 读右图,完成3~5题。 3.按照发生的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B )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①③② D .②①③ 4.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 D ) A .大洋板块与大陆扳块的张裂地带 B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 C .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D .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5.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A ) ①裂谷 ②海岭 ③山系 ④海沟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 褶皱 ,其中A 为 背斜 斜,B 为 向斜 斜。 (2)甲、乙两处的山地都在 流水 (流 水、风力)的 侵蚀 (侵蚀、沉积)作用下 形成的。 (3)A 、B 两处有一处为自流井,它是 B 处, 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它是 A 处。 (4)任意开伐A 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的泥沙含量 增加 ,水旱灾害增加,甚至可能造成 滑坡和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

一轮复习专题学案: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专题: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一、地质作用(营造地表的力量) 1 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 2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作用:化学风化:如氧化水解等发生了化学反应 生物风化:如植物根系对岩石的破坏和穴居动物对岩石的破坏物理风化:温差、冻融、日晒下岩石热胀冷缩速度不一导致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口)、河漫滩平原(中下游)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随风力的减弱,风力的搬运作用减弱,所以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板岩等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如图……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今天的成功源自昨天的拼搏 今天的拼搏成就明天的辉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区别,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 3.理解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重难点) 【德育目标】养成求真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热爱大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目标评价】通过【课堂互动探究】完成学习目标1.2.3。 【重、难点】学习目标2、3。 【学习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发展 【课堂互动探究】 知识模块1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阅读教材P 36上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3分钟 1、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是什么? 2、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 3、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 【提问】 【补充】 学以致用:正误判断 时间:2分钟 (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而变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2)地表表面形态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 ) 知识模块2 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阅读教材P 36~P 41上部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10分钟 1、参考课本读上图回答问题 (1)板块名称:A 为 、B 为 、C 为 、D 为 、E 为 、F 为 。 (2)板块的边界类型:M 为 、N 为 。 探讨1: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上? 探讨2: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探讨3:为什么亚洲东部、南部地区多火山、地震? ———重难点突破 [合作探讨]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材料一 近年来,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川附近火山多次大规模喷发,火山熔岩不仅融化了部分冰川,导致山洪暴发、道路桥梁被毁,腾空而起的火山灰更使欧洲部分空域成为航空禁区。

内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内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学习目标】 内力作用与山岳地貌 【课前预习】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 和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它表现为 、 、 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构造学说:①全球将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因此我们可以说板块漂浮在 之上; ②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交界处火山、地震常发生。 1、读课本37页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内容; (1)写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2)在图上用黑笔再将消亡边界描一遍;回顾他和我们初中所学的哪两大地震带吻合? 2、读课本38页上方文字,完成小结: (1)红海的成因:___________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2)安第斯山成因:___________板块与美洲板块的________边界。 (3)青藏高原的成因:位于 板块和 板块的 边界

课堂案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地质构造是 留下的“痕迹”。 2、褶皱: 3、断层: 4、分类 【限时训练】 读地质构造简图,回答1~2题。 1.关于图中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地向斜成山 B.乙地背斜成山 C.甲地向斜成谷 D.丙地背斜成谷 2. 使图中甲处形成谷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 D.火山活动 地质构造 示意图 从岩层形态上判读 常见地形 地形倒置原因 褶皱 背 斜 向 斜 断层 地堑 地垒

下图为全球板块分滞的局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印度洋扳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4.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① 图3是某地地质剖面图,分析回答5—6题。 5. 对图中三地的地质构造的判断,正确的是 A. 甲为断层,乙为向斜 B. 甲为断层,丙为向斜 C. 乙为向斜,丙为背斜 D. 乙为地堑,丙为地垒 6. 图中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是 A. 外力侵蚀 B. 沉积作用 C. 地壳运动 D. 火山喷发 读图4,回答7—8题。 7. 山地Q的地质构造属于 A. 背斜 B. 向斜 C. 地垒 D. 地堑 8. 该山地的主要成因是 A. 地壳运动 B. 岩浆活动 C. 外力侵蚀 D. 外力沉积 乙 图3 甲 丙 图4 Q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配套课堂练习,带答案)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自学导引: 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 、 、 、 2. 外力作用的典型地貌 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有 、 、 等; 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 型谷、冲沟、喀斯特地貌中的 、 等。 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有 、黄土高原等;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风蚀蘑菇、 风蚀洼地等。 海浪侵蚀形成的地貌有海蚀崖、海蚀柱等。 3.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改造地形; 可能会导致滑坡泥石流从而会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大型 工程建设影响地表形态; 影响海岸的形态等。 参考答案: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2.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 V 、溶洞、石林;沙丘 3.修梯田、破坏 植被、填海造陆 课堂探究: 2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及其分布地区

典例剖析: 例1. 右侧四幅图分别反映了哪种外力作用? 答案:风化作用 风力侵蚀作用 流水沉积作用 风力沉积作用 例2.右面两图是两条大河示意图,图中小岛因泥沙不断堆 积而扩展,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 .A 岛将与甲岸相连 B .A 岛将与乙岸相连 C .B 岛将与丙岸相连 D .B 岛将与丁岸相连 答案:BD 例3.读图,回答: (1)从地貌上看,①处是 ,它是由于 作用而形成的,它分 布在山区的 。 (2)从地质构造上看,②处属于 构造,它是由 于 而形成的。 (3)在①③处中,沉积物颗粒最小的是 ,理 由 。 解析:流水的作用强大而普遍。流水在搬运途中,流速减小,所携 带的物质便由大到小(由重到轻)逐渐沉积起来。山区河流流出山 口,形成山麓冲积扇。 答案:(1)山麓冲积扇 流水沉积 河流流出山口处 (2)断层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的相对移动 (3)③处 ③处位于①处的下游方向 例4. 下图是“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 ) A.冲积扇 B.河流沿岸平原 C.河边滩地 D.河流三角洲 (2).该地形的成因是( ) A.风力堆积作用 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堆积作用 D.流水侵蚀作用 解析:解答本组题首先要从图中获取足够的判断信息:①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②河流分叉 明显;③形态基本呈扇形。综合以上分析,该农业区所在地形是山麓冲积扇。其形成原因是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河流出现分叉,导致流速降低,所携带物质便沉积起来,在山前形成冲 积扇。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习题(含问题详解)

2018-2019年度威海市区测试学校9月份考试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如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M的地质构造为() A.向斜山B.背斜山C.向斜D.背斜 2、地质调查员从P地出发到Q地,沿途地表岩层新老关系分布情况是() A.由新变老B.由老到新C.由老变新,再变老D.由新变老,再变新 【答案】 1、C 2、D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褶皱构造。向斜是受水平挤压力向下凹的结构,向斜底部受挤压力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而成山岭。背斜是水平挤压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背斜的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背斜顶部受力易被外力侵蚀而形成低地。 1、图中M处是向斜构造,地貌是向斜成山;向斜底部受挤压力坚硬不易被外力侵蚀而成山岭。选C正确。 2、P到Q处是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力易被外力侵蚀而形成低地;背斜是水平挤压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背斜的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所以由P地出发到Q地,沿途地表岩层新老关系由新变老,再变新。选D正确。

3、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②、④、⑥分别代表什么() A.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冷却凝固B.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高温熔化 C.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高温熔化D.冷却凝固、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答案】A 【解析】读图,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图中⑥是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可以相互转化,B是沉积岩,图中②表示外力作用。④代表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A对。B、C、D错。 下图为“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③处为向斜成岭B.②处有可能找到石油 C.该地区断层发育D.②处岩石比③处岩石坚硬 5、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可能形成的地貌与下图中四幅图配对正确的是() A.甲—ⅡB.乙—ⅠC.丙—ⅣD.丁—Ⅲ 【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导学案

课题: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和相关资料,分析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地图册,说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质构造,并能够举出典型例子。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重点难点】 1.地球内力、外力的关系(包括区别和联系)。 2.背斜、向斜的形成及岩层的新老关系,断层的形成及分类。 【学法指导】 1.认真阅读教材38-42页、地图册18-19页,思考教材中的活动题,梳理知识点。 2.结合地图、自己动手画图记忆地貌相关知识。 3.独立完成导学案后,将你存在的问题记在个性笔记栏里,以便对学、群学的时候进行讨论。 【基础梳理】 内力作用 1.列表,说明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从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关系等方面回答)。 2.列举地球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典型地质构造,动手画出这些地质构造的简图并列举你知道的世界各地的典型地貌。个性笔记 3研究地质构造有许多实践性的意义,比如找水、找矿、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列 举研究不同地质构造的意义,并说明原因或依据。 外力作用 4列举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绘制知识树,梳理地球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知识结构。

【知识应用】 1.某科考队在科考期间分别考察了U型谷、V型谷、新月形沙丘、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冲击平原、河口三角洲,喀斯特地貌,根据所学说明他们分别是什么作用下形成的?你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 2.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抬升了20000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只有8844.43米这是什么原因? 【自我反思】 【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右图为“某地天气系统和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图式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质构造为褶皱 B.乙地背斜成山 C.丙地向斜成谷 D.丙、丁之间有断层 2.受侵蚀作用影响最强的地区及其作用, 对应正确的是() A.甲—风力侵蚀B.乙—流水侵蚀 C.丙—冰川侵蚀D.丁—人类活动 瀑布,地质学上叫作跌水,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流动的河水突然地、近于垂直地跌落,这样的地区就构成了瀑布。瀑布地带河流中断。这种瀑布主要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的。在河流的发育过程中,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另一种由流水的侵蚀和溶蚀等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而形成。此外,冰川对岩石的刨蚀也可造成瀑布。结合下图回答3—4题。 8.材料中说:“在河流的发育过程中,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地壳运动B.变质作用 C.侵蚀作用D.全球气候变暖 9.有利于图中瀑布发育的地质条件是() ①组成河床底部的岩石软硬程度不一致②断层构造带③河流径流季节变化④褶皱起伏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