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四个特色_王素_周治滨

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四个特色_王素_周治滨
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四个特色_王素_周治滨

第16卷第3期2013年9月成都工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Vol.16,No.3Sep.,2013收稿日期:2013-04-11

基金项目:四川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课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内涵”(20130202)作者简介:王素(1953-),男(汉族),四川达州人,厅级巡视员,硕士,研究方向:党的基本理论。

周治滨(1954-),男(汉族),四川德阳人,教授,厅级巡视员,硕士,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

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

王素1*,周治滨

2(1.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成都610012;2.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成都610071)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丰富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其最为集中的体现。这

“四个特色”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或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内涵,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本质特

征,这对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并将

之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制度之中,是我们应对新形势夺取新胜利的必要选择和必须途径。在今

天,

更加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和努力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使其进一步落到实处,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从而全面推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坚持;发展

中图分类号:D26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383(2013)03-0001-05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to Developing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ANG Su 1

*,ZHOU Zhibin 2(1.T 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CPC Sichuan Provincial Committee ,Chengdu 610012,China ;2.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Sichuan Provincial Committee ,Chengdu 610071,China )

Abstrac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adheres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but also enjoys distinctive Chinese features and ethnic style ,which are in line with China ’s actual conditions of socialism.“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tains a wealthy meaning which mainly displays in its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era characteristics.These four characteristics united in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closely linked ,mutually reinforced ,supplemented each other ,and are integral.The four constitute the overall featur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One of the keys to uphold and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Meanwhile ,it is our duty to enrich and develop the inner meaning of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ra

characteristics.And what ’

s more ,we should enter these characteristics to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the Chines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Chinese regime building.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four characteristics be really fulfilled and well represented ,so as to promote and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ltimately.

Key word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ur characteristics ;adhere ;development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历经了千辛万苦,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取得巨大

胜利,

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旗帜,关键是在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重和坚持了自身的实践特色、

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些特色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所在。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把握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既对继续推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对进一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2012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

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

时代特色。”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们面临的形势作了深刻分析,强调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

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当今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扛得更高,就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http://paper.cdtu.edu.cn/第16卷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这是因为四大特色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反映了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时代特征;既总结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百年教训,又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百年梦想,是最符合中国国情实际和人民愿望的社会主义,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不竭的活力源泉。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人们普遍的追求理想社会的良好愿望,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柏拉图(Platon)的《理想国》;作为一种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社会思潮,最早可以追溯到莫尔(More)的《乌托邦》;作为工人阶级翻身求解放的思想武器,则产生于马克思(Marx)和恩格斯(Engels)的《共产党宣言》。古往今来关于社会主义的各种描述和探索,浩若星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将当时的社会主义概括为三类六种。1924年英国学者格里菲斯(Griffiths)在伦敦出版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一共列举了260多种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推进,社会主义的思潮和流派也越来越多。我国有学者就把不同表现的社会主义划分为三大家、三中家和三小家九种类型,而每一家之中又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和特点。例如共产党领导的科学社会主义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匈牙利的市场社会主义、朝鲜的主体社会主义、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

且不论各种门类的社会主义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历史证明只有当社会形态既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符合本国实际,才会具有生命力。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之所以会成功,就在于冲破了第二国际的教条,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国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也在于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人纠正了王明等教条主义者照搬苏联道路的错误,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极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当今世界立于不败之地,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根本的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党深刻总结100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经过90多年的反复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逐渐形成了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些内涵特征,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任何形式的社会主义都有着鲜明的差异,它更加准确地揭示和把握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成功探索,其内涵特色是其“根”和“魂”。因此,无论今后情况怎样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都要毫不动摇坚持和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二、正确理解“中国特色”,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

自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以后,中国革命必须走自己的路已成为全党的共识。中国革命是这样,中国建设也同样如此。早在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伊始,毛泽东同志当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讲话中就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汲取苏联的教训,走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在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上,党再次确定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根据中国国情走自己道路。但是八大结束后不久,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断了八大开始的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局,之后“文化大革命”运动又给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957—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仅仅认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不够的,还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从而找准适合中国的正确发展之路。否则就不能把握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要求又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前进方向。

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特色”,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要。深刻理解“中国特色”,必须依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去认识和把握。

(一)不能一味强调消灭什么,而要更加注重实现什么

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比较强调消灭,如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砸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等等。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必然要消灭一些旧的东西,但消灭并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手段,其作用是扫除障碍,创造前提条件。比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强调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为了建立更适应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所有制形式;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主张未来社会应该废除商品货币,是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平等和公正;在《法兰西内战》中强调必须砸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是为了有利于建成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所以,当我们在强调“中国特色”时,应把重点放在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上。消灭只是手段,不能为消灭而消灭,就像过去大割“资本主义尾巴”一样,这实际上是把手

2013年第3期王素,周治滨: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

段当作了目的。我们今天搞社会主义,就应该牢牢记住其目的是什么,为着实现其目标合理扬弃,不搞瞎折腾。

(二)不要一味强调区别,而要注重是否符合客观规律

过去我们理解社会主义一直存在着一个思维定式,总是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水火不容,科学社会主义与其他流派的社会主义也本质迥异。这种区别型思维,使得我们的思想越来越狭隘,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越走越狭窄,甚至是把我们自己关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大门之外。事实上,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出现的每种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共同意志相互作用的结果,都有其普适性价值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成分。因此,尽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本质上不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需要,最终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但在其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中,也含有许多人类社会的普适性价值和大量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合理成分。如果我们在强调“中国特色”时,一味要求处处都与资本主义不一样,搞绝对化,搞教条主义,就有可能将人类文明的精华也拒之门外,发展道路就将十分艰难。

(三)既要看到事物的普遍性,又要看到事物的特殊性

社会主义作为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愿望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美好社会,自然会有它普适性的一面。但社会主义作为与过去已有社会形态的新发展,必定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特殊规定性的一面。考究中国的社会主义,就既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共性和规律,又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个性和特点,这样才能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不同。比如民主和人权,当初是资产阶级革命提出的口号,但它的合理性是不能否认的,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完全可以“拿”过来,然后赋予其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和中国的个性要求,使之符合社会主义民主和马克思主义人权学说基本原则,成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人权理解,这样既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显而易见,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和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搞社会主义,离开了中国实际是绝对行不通的。

(四)注重事物的内容,不拘泥于事物的形式

社会主义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内容指的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形式是社会主义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比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属于社会主义的内容,而公有制、按劳分配等不过是实现社会主义内容的方法和形式,其具体表现形态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乃至同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可能不一样。公有制就先后出现过国有国营、地方国营、集体农庄、人民公社、合作社、国有民营、股份制等形式,而这些形式多样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及其存在价值,只能看其实现该国社会主义内容的程度。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个重大偏差,就是过分强调社会主义的外在形式,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纯公有制、“大锅饭”分配形式、计划经济等,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高四纯”,甚至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荒唐口号,极大地影响和妨碍了我党对符合中国国情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既是中国的独特创造,又具有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意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价值取向,也不排斥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具有中国风格、气派、特征的社会主义。

三、深刻把握“四个特色”,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得到世界普遍认可,就连那些一直把社会主义视为异端邪说的西方传教士们也得承认这样的现实,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人自己的路。而这一成功的重要秘诀就是始终注重和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应该把这四个特色发扬光大。

(一)坚持实践第一,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本质上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成功实践。实践第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因此实践特色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表现。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把改造世界作为主要任务。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这样,从来没有仅满足于解释世界、批判世界,而是始终把寻求达到理想社会的具体道路、破解通向理想社会的各种难题作为自己的实践探索,全部工作的重心都落在实践社会主义上。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分强调尊重实践,依靠实践,把实践作为一切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从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成长。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道路,无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http://paper.cdtu.edu.cn/第16卷一不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逐渐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第一观点的价值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民的福祉,强调的标准是亿万人民的满意和高兴。一场13亿人的伟大实践,人类史上绝无仅有,其实践特色令人自豪。

(二)坚持求真务实,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是依据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获得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其提供了理论指引。求真务实的理论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表现。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妥善处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种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它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的同时,更强调必须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求真务实,实践每前进一步,理论创新就推进一步;它始终注重开放和发展,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也主张充分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断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主义加以丰富和发展。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始终具有鲜活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本所在。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化、大众化的理论。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当代成果,而且成为指导亿万中国民众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理论上的鲜明特征,标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创造。

(三)坚持文化传承,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毕竟是产生和发展在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伟大事件,因而在本质上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根本一致的,其彰显出的民族特色也就显然易见。集中表现在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民族文化的代表和传承上。首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看,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意志和价值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和共同理想,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发展方向,是整个中华民族复兴愿望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其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历程看,它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积铺垫和厚积薄发,也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文化与世界和时代接轨迸发出的伟大创造,这就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烙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深深扎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中。第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现形式看,其国体、政体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各项制度设计,都深刻反映了中国的国情和现状,结合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照应了中华民族的风俗和习惯,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共同认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的不断探索中走出了一条真正属于本民族的自身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树一帜,是其能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铮铮风骨。

(四)坚持面向世界,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

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的,把握世界大势,赢得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世界观和时代观。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面向世界搞社会主义。它成功适应世界局势变化,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既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原则,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一改闭关锁国、自我封闭的国策,坚持面向世界建设社会主义,用世界的眼光看待过去和对待未来,从而避免了可能的风险甚至悲剧,以其强劲的势头持续发展。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以包容兼蓄的姿态搞社会主义。它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注重总结自身经验的同时,也十分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与成功做法,坚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紧跟时代进步的步伐。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张与时俱进推进社会发展。它时刻关注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要求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兴利除弊,革故鼎新,从而使中华民族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坚持时代特色,使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大千世界,总能妥为处置,赢得先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紧密相关。实践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根基,根基愈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就愈加坚固;理论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理论愈扎根中国大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愈清晰明确;民族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愈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色彩愈加鲜明;时代特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持续发展的不竭活力,活力愈旺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愈是立于不败之地。四个特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或缺,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特色。

2013年第3期王素,周治滨: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

四、坚持和发展“四个特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造和巨大成功是与我们始终把握住其鲜明特色分不开的。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前进道路上各种情况和问题都会出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在不同的时代和发展阶段,其具体要求也不同。只有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在今天,就是要求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努力把中国的事情办得更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具有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要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筑牢中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向前进;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要充分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团结13亿人戮力同心,全心全意投身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要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更好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实践中吸取营养,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用实践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在今天,就是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真正把其转化为推进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思想指引,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坚决反对和防止各种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以极大的政治和理论勇气,不断超越思想桎梏和思维局限,不断用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和理论推进理论的繁荣和创新;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和事物的发展,进一步发扬我党理论联系实践的优良作风,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之永葆生机活力。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在今天,就是要求我们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为人类进步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要进一步坚定我们走自己选择、被实践证明正确的中国之路的勇气和决心,不为各种困难曲折所动摇,不为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所干扰;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我国现行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制度,继续深化和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尤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等,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民族传统,不能动摇;要进一步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在今天,就是要求我们顺应时代的变化,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格局多极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要进一步正确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人类发展规律学说,准确判断时代的内涵和条件变化,准确把握世界大势和中国的应对策略;要进一步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政党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有效利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始终跟上世界文明进步的步伐;要进一步发挥好我国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升综合国力,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过程中为全人类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五、结语

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最根本的就是要将这“四个特色”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中,不断深化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只有这样,这些特色才能落到实处,得到最充分体现,发挥更大效应。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奋勇前进[Z].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讲话,2012-07-23.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Z].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2-11-08.[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法兰西内战[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论十大关系[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点见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日本自卫队拒绝政府的命令,不愿派人浇注核反应堆。随后,警察厅发表声明,愿意接替自卫队进行“自杀式浇注”,并向自卫队求助防护装置。第二天的新闻中,也许是终于感到了羞愧,自卫队派出直升机浇水。可惜为时已晚,数量也远远不够,原本壮烈的飞行员最后几乎成为“作秀”的演员。 人们对这位飞行员、对仍留在第一线的180 名抢险队员表示了最大的敬意。因为,他们都是勇士。 而那 180 名死士,最年轻的已经是51 岁,他们被称为“昭和时期最后的武士”。 日本自卫队在救灾问题上的贪生怕死抗命不前,让我看到一个问题:日本,它的民族精神和国家精神,正在逐渐被西方的自由思潮、自私自利的思想、所谓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所阉割。 应该说来,日本这个亚洲国家,在保护和发扬本国传统文化上,做得还是相当好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竟然出现了军队不敢牺牲的情况,竟然出现了年轻一代宅在家里让老一代去拼命的情况,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对中国而言,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家建设已经到达攻坚阶段。在经济、文化、政治建设全面铺展的现实中,我们绝不能放松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决不能丧失中国固有的个性和韧性。 1)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核心在中国特色。 它不是任何国家的社会主义,我们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也不是任何人为我们选择的前进道路,而是我们自己摸索的、自己创造的前进道路。它只与我们自己有关,只与中国有关,与中华民族有关。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在这条自己摸索出的道路上跨出了一个又一个大步。我们作为在校大学生,应当了解现今践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含义,并为将来加入祖国建设大军而积极储备能量。 2)历史和现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历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很显然的,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历史能够给现在以启示,能给现在带来很多东西,比如凝聚力,认同感,价值取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一句名言,一句诗词,一件文物,都是宝贵的财富。 再往下说,中国现在面临着和日本同样的问题:民族精神的淡化。其中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1、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到方方面。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 (3)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的理论 (4)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 (5)兼顾不同利益的理论 (6)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2、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建设? 维护社会公平,就要建立起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保障的社会体系。从法律、制度、环境上努力营造社会公平。 (1)妥善处理各种矛盾 (2)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3)促进服务均等化 3、如何理解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是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平,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1)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改善民生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改善民生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好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民生发展奠定好基础。 (2)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的收入。 (3)社会政策要托底.从现有的国力财力出发,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的保障体系 4、如何全面推动社会治理?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维护社会大局,营造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1)改进治理方式。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造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5)加强城乡社会基层社会治理。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500)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特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符合现阶段国情的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自身又是一个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一理论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第三,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五,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第六,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政府职能和政府调节的理论等也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最为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它们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很不够。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论断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对于全面把握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自觉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和谐”,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追求。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说过“和为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就我做出了“和谐即最美”的界定。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对未来的和谐社会作过大量的描绘。19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肯定,明确指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注意把社会和谐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探索。建国后不久,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充分调动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认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的政治生活主题。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实际上就把实现社会和谐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结合新的实践明确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为我们党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思考社会和谐问题进一步打开了视野。按照唯物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社会和谐是互为一体的。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意义上就是不断健全、完善和优化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和谐的程度越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越趋于合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就体现得越充分。可见,“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的更高境界和奋斗目标。 从重视社会和谐到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新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邓小平科学地回答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敏锐而又深刻地把握和认识“社会和谐”与“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实践在发展,认识在深化。在新形势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与我们党以往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成果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理论创造。这个重大判断,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不仅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而且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个重大判断符合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

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

——之民生问题 材料物理与化学班姓名:刘维娜学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地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地中国特色.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旗帜、道路、理论三者地辩证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地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旗帜,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地伟大实践,又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统一地整体,构成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地旗帜,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地旗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对于理论上如此完善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是否早已成为了富强民主文明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了呢?我们是否应该早已过上了我们心中理想地小康社会了呢?我们是否应该早已摆脱了一些看似不重要但却十分贴近我们生活地实际问题呢?答案恐怕是否定地,在我们身边,有多少孩子上不起学,有多少后买不起房,又有多少人因为看不起病而放弃就医,最终因痛离世,种种现象不得不令我们对我们心中神圣或者说是完美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思考,甚至打上一个大大地问号.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就调查显示,每年“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总是两会讨论地热点问题,这也是老百姓甚为关注地问题.老百姓唱道:“教育把父母逼疯,住房把钱包掏空,医疗把生命送终”.可见这所谓地“新三座大山”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地正常生活,可是令人好奇地是,国家政府始终在强调地、百姓怨声载道地“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地问题却一直看不到有实质性地突破进展.我想政府人员应该对此做出回应,而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地原因有以下几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其一,我国是民主社会,但是国家政府赋予老百姓地民主权利并没有得到足够地重视和发挥它应有地作用.以对社会和谐关系重大地医疗改革为例,当初在设计改革方案时,很多部门都可以参与,却偏偏不让患者与老百姓地代表参与.可以说,改革新方案是由相关部门地首长们讨论定案再加上所谓地专家学者地意见综合拟定而成.医疗服务与每个人地利益切切相关,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地实际生活水平地提高.而相关部门和专家们,恐怕不能深刻体会到广大民众及生活在最低层地百姓,对医疗服务这个公共产品地具体需求和承受底线.因而,医疗改革不成功也在意料之内,情理之中.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其二,医疗服务和教育服务过于以营利为目地而忽视了其本职作用.众所周知,我们去一个公立医院,一个普通地感冒甚至可以被说成很严重地疾病,结果是医生给患者开了一大堆药,当然这其中会含有适合病症地药,那其他地药呢,我想应该就是为了拿药商地回扣吧,更夸张地是有些医院开地药在市场上是买不到地,这就不得不使百姓去医院花高额来买这种药.而上学呢,多少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公立幼儿园而在门外要排上几天几夜地队,而结果却是可能能进入到这个幼儿园,好不容易孩子上了幼儿园,各种变相收费又在上演.我想这样地医疗和教育部门应该深刻反省一下,本应该是服务大家地社会机构却变成了从老百姓手里赚钱地机构,他们完全忽视了自己地本职工作是救死扶伤,教育祖国地下一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至于“住房难”这一问题,我想有太多地解释了,什么房地产商过于炒房抬高房价等等,那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 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与时俱进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是() A、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D、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D 3、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 ( ) 。 A、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B、把发展文化教育放在首位 C、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D、把军队建设放在首位 A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B、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的核心力量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方针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A、任何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B、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经历的阶段 C、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D、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要经历的阶段 C 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A、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改革、发展和稳定 C、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7、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 ) A、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C、建立一个好制度 D、改变我国的落后状态 A 8、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这是指( ) A、我们的对外开放要对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开放 B、我们的对外开放有宽阔的活动领域 C、我们的对外开放是按照不同的开放程度梯次展开的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总结中国近代以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命运和建国以来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的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从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勾画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蓝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并通过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确立了坚实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现了发展布局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向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个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开辟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并将继续指导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总结和理论升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坚持、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坚持、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982 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

理论结合实际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理论结合实际浅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的重要论断,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是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根本问题最直接最深刻的回答,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关键所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并在指导实践中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它始终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与人类文明进步联系在一起,顺应了时代潮流,体现了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深深植根中国大地,着眼解决中国的问题,以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对马克思主义作了中国化的表达,汲取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丰富营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总结历史得出的结论。 从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接力探索,形成发展起来的。十八大报告用简明的语言,精辟阐述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高度概括了每一时期我们党的实践成就和理论建树。从理论和实践成果看。我们党90多年的奋斗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报告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这三个方面集中回答了这个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有充分的现实根据。 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能够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能够明显改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能够显著提高,最根本的是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进一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使我们党的旗帜更加鲜明,方向更加明确。这是我们党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映了我们党理论上的与时俱进,也说明我们党是一个勇于和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是一个思想解放、充满活力的党。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的方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着眼于未来的。 面向未来,在前进道路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就是要以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当前我国社会建设旳总体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 1.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居于主体地位已经被社会发展实践所检验,但是,我国社会组织由于受到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化色彩依然比较严重,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对立,也不适应我国社会建设的要求。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是行政色彩将被逐渐打破,发挥空间进一步增大。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多数社会组织形式上独立的,实际上一般都挂靠政府或事业单位,其主要作用是服务政府而难以在社会建设中起到独立发声的作用。 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建设中自治程度不足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政社不分、政社混同的传统机制。它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社会建设全方位控制和管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的职能己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是政社不分的思维模式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破除,在经济改革取得辉煌成就的背景下,民众对于社会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呼声更加强烈。 二是定位逐渐清晰,功利化倾向进一步淡化。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公益性质。但在市场经济的熏陶下,部分社会组织在履行社会建设的主体作用地位时,过于强调市场化却淡化了公益性质。尤其是在行业协会、医疗卫生单位、社会福利单位等以盈利为目的的倾向尤为严重_。因此,社会组织在明确自身定位,行使自身使命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的社会组织应基于其自身的公益性,服务于社会。克服社会组织的趋利化倾向,关键之一就是要明确自身定位,不能违背服务社会的宗旨和原则,才能有效的发挥其社会建设主体地位的功能。 三是管理体制将会更加健全。目前由于我国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一些社会组织基本的登记注册手续缺乏,致使不少社会组织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应当看到,制度的不健全加大了社会组织实际功能有效发挥的成本,他们的很多实践活动受到了很多的制约或限制,因此,要破除这一问题就要从根本上破除社会组织登记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的困境。 作为社会组织开展业务的主管部门其担负的行政管理职能界限应当明确,使得社会组织自身能够实现独立的运转,尤其是涉及人事、财务、运营等问题应给予社会组织足够的自我管理的权限。而相关主管部门同样应该明确自身职责,做好建章立制等服务监督工作,确保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的同时,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科学社会主义经典必背

科学社会主义经典必背 科学社会主义经典必背科学社会主义经典必背 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 1848 年,《共产党宣言》问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理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根本上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 2)第二次飞跃: 1917 年,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注意: 1864 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应运而生。在马克思指导下,第一国际期间大力支援各国的工人运动,支持反封建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第一国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与国际工人运动的结合,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1871 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第一国际精神的产儿,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但二者都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2.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1)贡献: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

于社会制度的分析。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 2)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 3)根源: 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3.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的意义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首先,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次,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再次,它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最后,它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4.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学院: 专业: 指导老师: 作品时间: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摘要: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意义 正文: 文化作为一个历史范畴,虽然有其超越时代的共同性,但作为一定文化的总体而言,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的文化。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的基本特点,它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在十五大报告中,详细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内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新阐释,既坚持了毛泽东关于经济、政治与文化关系的基本理论,又充分吸纳了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是对毛泽东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和邓小平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的有机整合,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全新内涵。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原因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改变,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冷战思维时有表现。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使文化发展越来越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多元文化并存使中国建设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异域文化的挑战,但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抗撷也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世界格局下各种文化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全球视域下,各种文化之间的力量对比极不平衡,西方特别是以少数发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正式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讲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课堂研究活动(讨论、集体归纳),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加深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介绍,使学生认识邓小平解决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通过“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逐步确立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及突破 重点及突破:本课主要介绍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和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首先采取总分总的教学方式,先在总体上对课文内容作介绍,让学生对整体结构有一个了解,再对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讲述,通过质疑法和联想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点,最后进行总结。其次,利用图片或电影片段,,从视觉上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掌握邓小平在党的各次大会上的重要发言,以此归纳邓小平的活动,来突破重点。 难点及突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姓“资”姓“社”问题和邓小平理论问题。可通过社会主义的概念与根本目的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突破难点。 教学手段 多媒体及相关网站:邓小平纪念馆、中共党史上的80件大事、中学历史在线、中学学科网 教法学法 ①采取总分总的形式。先对课文的整体框架进行介绍,再对每一部分的具体知识点作详细的说明,最后再进行总体归纳。 ②由于涉及的会议较多,学生容易混淆,通过电教手段,从视觉上帮助学生记忆。 ③由于本课的理论性较强,所以在讲述的过程中,采用诱导的方式,通过层层设问,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联系性。 板书设计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科 学社会主义 姓名:张慧勇 学号: S082121 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上课时间:周一第三大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可以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崭新实践中,才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这是因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同当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革命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指望照搬书本、照搬外国,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富民强国路。这条道路全面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它历史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改变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逐步走向富裕。从1978年至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加到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3587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6.7%,这是前所未有的纪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国家走向富强。中国经济在近30年间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在2006年迈上了20万亿元的大台阶,不断扩大的经济规模提高了国家影响力,为改善人民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较为雄厚的国力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释放出人民创造财富、共谋发展的激情与活力。近30年中,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所有制结构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到在实践中的深入推进,从经济建设到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我们的制度在不断完善,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的目光更加远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人民日益展现出文明自信、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精神面貌。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实践一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富强中国、振兴中华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创造,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如果说,在鸦片战争以来160多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找到了救中国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和道路,那么,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则通过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一条振兴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和道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上真正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的背景下,我们的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业夜顺利结业。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对过去十年作出基本总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同时,还指出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在经过了63年的发展过程中,国际国内环境风云变幻,但社会主义这面大旗依然屹立不倒,而且乘风破浪,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变得更加坚强。当然,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国际国内问题,如:抗美援朝、中俄反

目、自然灾害、反右倾斗争、文化大革命、冷战、苏东巨变以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等。在这些浪潮中,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急剧减少,中国也逐渐从一个附属的社会主义国家变为一个独立是社会主义头号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这主要归功于坚持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经历了党四代领带集体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形成。分别为以毛泽东同志为中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邓小平同志为中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中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中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虽然第一代领导集体最终形成的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但是这一理论基础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做了初步的探索和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现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的情况下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这些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只有它们都得到了提高,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清醒的认识以下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才能真正做到高举中国特色社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与优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与优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签, 它为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奋斗的方向。然而,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顾名思义, 就是中国化的社会主义, 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 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改革开放;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 反分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 构建、推进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明确指出了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是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鲜明特点。因此,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该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是人民利益观的集中体现。 中国曾经创造过灿烂的文化,悠悠五千年的历史,为人类文明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自从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国门后。战火不断,人类文明停滞不前。历史可以告诉未来,170年的沧桑变化,验证着一个科学的论断,熔铸着一条坚定的信念: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人民会坚定不移地继续走下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其鲜明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实现共同富裕。 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 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进, 以至于共产主义的实现, 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