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免疫学各重点

微生物免疫学各重点
微生物免疫学各重点

微生物免疫学题型(免疫学40分微生物60分)

一单项选择30题30分

二填空20分

三名词解释5个20分(三个微生物,2个免疫学)

1. 超敏反应P95 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机体发生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

2 人工主动免疫P118使用的抗原制剂为疫苗,接种机体后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类似感染的发生,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3 质粒P178是细胞拟核裸露DNA外的遗传物质,为环形闭合的双股DNA,存在于细胞质中,质粒编码非细菌生命所必须的某些生物学性状,具有可自主复制,传给子代,也可丢失及在细菌之间转移等特性,与细菌的遗传变异有关。

4 单克隆抗体P31由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具有高度均一性特点的特异性抗体。

5 主要主治相容性抗原复合体(MHC)P50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具有高度多样性的基因群。

6 灭菌P291是采用理化因素杀灭和清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过程

7 消毒P291 采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8 水平传播P249 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人的传播。

9 抗原性装换P258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是由核酸序列不断突变积累或外来基因片段重组所致。HA或NA的变异率2%—50%,产生新亚型。由于人群原有的特异性免疫力失效,因此可以引起大规模流行。

10 抗原性漂移P258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是核酸序列的点突变累积造成,致使HA或NA的变异率小于1%,可引起流感的中小流行。

11 生物安全P296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病原体或毒素)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而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四简答3个30分

1 试叙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并绘图)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P22 &P26

2 试叙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P78

3 细菌和真菌的区别

细菌真菌

1 菌体组成单细胞当细胞或多细胞,多细胞真菌由孢子和菌丝构成

2 特点结构

细胞壁含肽聚糖含几丁质

细胞核无典型细胞核有典型细胞核,有核质核膜及核仁

细胞器不完整,仅有核糖体完整

3 繁殖方式二分裂法多样,有芽生,裂殖,萌管隔殖

4 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

P160 表10-4 细菌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

5 细菌生长曲线繁殖规律

P149 (三)到P150 1,2 ,3,4 各个期加解释。以及图10-24 细菌生长曲线懂得看

6 乙型肝炎抗原组成及各意义

P270 抗原组成1)2)3)4)

一、选择与填空题

1、依据微生物形态结构和组成的不同,从细胞水平可以将微生物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三大类。

2、免疫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而免疫的类型又可以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3、抗原的两个基本特性是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同时具备两种特性的称完全抗原,只具备其中一种的称半抗原。

4、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功能性表位的数量相结合称为抗原结合价,完全抗原一般为多价。

5、抗原可以发生交叉反应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含共同表位。

6、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可将抗原分为异种抗原、同种异性抗原、自身抗原、异嗜性抗原。

7、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机体后,能增强该抗原的免疫原性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叫做免疫佐剂。

8、J链是一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主要功能是连接单体Ig分子使其成为多聚体。其中含J链的是IgA的二聚体和IgM的五聚体。

9、木瓜蛋白酶将Ig裂解成为两个完全相同的抗原结合片段Fab和一个可结晶片段Fc。胃蛋白酶可将Ig水解为一个大片段F(ab‘)和一些小片段pFc’。

10、在同种属的所有个体内,根据Ig重链C区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可将Ig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种IgG、IgA、IgM、IgD、IgE。

各种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IgG:血清和细胞外液中的主要抗体成分

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

1、3、4穿过胎盘屏障,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

1、2、4Fc段与葡萄球菌蛋白,纯化抗体和感染诊断

1、3高效激活补体,发挥调理作用、ADCC作用

IgM:BCR主要构成成分,不通过血管壁,主要存在于血清

个体发育最早合成的抗体(胚胎晚期)

为五聚体,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sIgA)sIgA为二聚体,J链连接

存在于乳汁、唾液、泪液、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粘膜,参与局部的粘膜免疫

IgD:BCR重要组成部分,为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IgE:血清中含量最少,亲细胞性很强

可能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11、补体由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受体、血浆及细胞膜补体调节蛋白等组成。补体的激活途径有经典激活途径、旁路途经、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途径(MBL途径)。

12、补体的生物学作用有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的细胞毒作用,调理作用,消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炎症介质作用,机体抗感染防御主要机制,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等。

13、细胞因子根据结构和功能可分为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IFN)、肿瘤坏死因子(TNF)、集落刺激因子(CSF)、生长因子(GF)、趋化因子。

14、细胞因子作用的特点是多样性、高效性、复杂性、局部性、短暂性,所具有的生物学作用是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参与固有免疫、参与炎症反应、调节细胞凋亡。

15、按照HLA基因座的定位和特点,将HLA复合体分为1、2、3类基因区。HLA复合体的遗传学特征有多基因性、高度多态性、单元性遗传、连锁不平衡。

16、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中枢、外周)、免疫细胞(淋巴、抗原提呈、其他)、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等)所组成的。

17、CD3是T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可用于外周血中成熟T细胞的检验。TCR-CD3复合物分布于所有成熟T细胞和部分胸腺细胞表面。

18、CD2分子又称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2(LFA-2)或绵羊红细胞(SRBC)受体,表达于T细胞,胸腺细胞和NK细胞。

19、CD4和CD8是T细胞亚群的重要标志,其中CD4*T细胞识别APC表面的抗原肽-MHC2类分子复合物;CD8*T细胞识别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1类分子复合物。

20、TCR特异性识别APC所提呈的p-MHC,由此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APC和T细胞表面多种粘附分子对结合,可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即共刺激信号。(名词解释)

21、根据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分为四类:Ⅰ型(速发型)、Ⅱ型(细胞毒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Ⅳ型(迟发型)。

22、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的基本方法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加的反应、借助标记物质的抗原抗体反应。

23、理想疫苗的条件是高度纯化和无毒无副作用、免疫力持久、免疫方法简单、可与其他抗原混合使用、价格便宜、来源广泛。

24、类毒素的常用制剂有破伤风类毒素、白喉类毒素,而抗毒素的常用制剂有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

25、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螺形状,如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属于球菌,炭疽芽孢杆菌、大肠埃希菌属于杆菌,霍乱弧菌则属于螺形菌。

26、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细胞质内容物。其中主要成分为肽聚糖的是细胞壁,也正由于此结构和化学组成的差异,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27、革兰氏阳性菌特有成分为磷壁酸,革兰氏阴性菌特有成分为脂多糖(LPS)。

28、细胞壁缺陷细菌共同特征是对环境因素十分敏感,敏感程度依次为:原生质体(革兰氏阳性菌产生)>球状体(革兰氏阴性菌产生)>L型菌株(自发突变)

29、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芽孢、菌毛。

30、细菌细胞的化学组成为水、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维生素,细菌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分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五类。31、细菌细胞营养物质的运输方式分简单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移,生长繁殖条件有营养条件、酸碱度(pH=6.8~7.4)、温度(37*C)、气体(CO2和O2)。

32、按照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可将培养基分为液体、固体和半固体三种培养基;根据培养基的用途,可分为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四类。

33、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连成一片的纯培养物称为菌台。

34、细菌经典的生化反应实验为甲基红试验(M)、吲哚试验(I)、VP试验(V)、枸橼酸盐利用试验(C),简称MViC实验。典型大肠杆菌的实验结果+ + ——,产气杆菌是——+ +。

35、奈瑟菌属(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培养时营养要求比较高,常用巧克力血琼脂培养基,专性需氧。志贺菌属的细菌统称为痢疾志和菌,属于痢疾菌属。

36、厌氧性细菌根据是否形成芽胞,分为厌氧芽胞梭菌和无芽胞厌氧菌,包括肉毒梭菌、破伤风梭菌(呈鼓缒状,革兰染色阳性,专性厌氧,血平板培养后有溶血现象)、产气荚膜梭菌(牛乳培养基,有汹涌发酵现象)、。

37、与B型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密切相关的是幽门螺杆菌,引起咽部炎症形成假膜,脱落后可致呼吸道阻塞的是白喉棒状杆菌,外源性感染可引起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导致内源性感染,常在流感、麻疹、结核后发生的是流感嗜血杆菌。

38、支原体的特点是缺乏细胞器、呈多样性,能通过细菌滤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最小原

核细胞型微生物。

衣原体的特点是寄生于真核细胞内、有独特的发育周期、能通过细菌滤器、原核细胞型微生物。39、多细胞真菌是由菌丝和孢子两大基本结构组成,菌丝按功能分为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孢子根据形态分为叶状孢子、分生孢子、孢子囊孢子。

40、病毒的基本特征是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专性细胞内寄生、以复制方式繁殖、对抗生素不敏感,基本结构有核心和衣壳,二者构成核衣壳。

41、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成熟五个步骤。

42、人类急性胃肠炎病毒包括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杯状病毒。

43、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灭毒方法有高压灭菌法、100*C加热10分钟、环氧乙烷等。

44、HIV病毒为逆转录病毒,内含病毒RNA、逆转录酶和核心衣壳蛋白;病毒外层系双层脂质蛋白膜,嵌又gp120和gp41两种病毒特异性糖蛋白。

45、在gp120的肽链上,有些区段(V1—V5)的氨基酸序列呈高度易变性,是病毒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HIV病毒的传播途径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46、微生物学检查法检测衣壳核蛋白p24抗体和糖蛋白gp120的抗体,可确诊HIV感染。

47狂犬病病毒外形呈子弹状,对神经组织又较强亲嗜姓,特有疾病为恐水病。

48、各种微生物学检验法有抗生素药效的微生物检定、药物体内外抗菌活性的测定、药物为生物质量控制、药物的无菌微生物学检验。

49、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影响细胞膜的功能、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核酸的合成。其中,影响细胞膜的功能的因素有多黏菌素、两性霉素B、短杆菌肽。

名词解释

免疫:机体对“自己”和“异己”抗原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在正常情况下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

抗原:一类能被T、B细胞识别并能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可与相应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原特异性: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专一结合的特性。

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亦称为抗原决定基。根据结构特点,可分为线性表位和构象性表位。

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性抗原的吞噬。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Fab段)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单克隆抗体:由脾细胞恶性浆细胞瘤形成杂交瘤融合分化的单一B细胞克隆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具有高度均一性特点的特异性抗体。其遗传背景一致,特异性大大增强。

细胞因子:有多种细胞分泌的有多种功能高活性的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应答、免疫调节、炎症反应、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小分子蛋白质。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存在于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具有高度多样性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参与抗原递呈和T细胞活化,在免疫应答的启动、免疫细胞发育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小抑菌浓度(MIC):确定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一个指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小时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抗原提呈:抗原提呈细胞(APC)将抗原肽通过MHC1类分子或MHC2类分子提呈给CD8*T细胞

或CD4*T细胞的过程。

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表现出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的现象。

超敏反应: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机体发生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

人工主动免疫: 使用的抗原制剂为疫苗,接种机体后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类似感染的发生,从而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其出现比较慢,维持时间长主要用于传染病特异性预防。

抗毒素:细菌外毒素或类毒素免疫动物制备的免疫血清,具有中和外毒素毒性的作用。

质粒:存在与细菌或真菌内,独立于染色体之外的环形闭合DNA的细胞遗传因子。它可以宿主染色体外自主复制,基因常赋予宿主细胞某些特性,如致育性、对抗生素和重金属的抗性,能从宿主细胞自发消除,通过接合、转化和转导在细菌间转移。

转座因子:是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

伴胞晶体:少数芽胞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边形成一个菱形或者双锥形的碱性蛋白晶体。菌落形成单位(CFU): 在固体培养基的表面由单个细菌大量繁殖所形成的细菌群体称为菌落。而进行样品活菌计数,常在平板培养基上通过所形成的菌落数简介确定其活菌数所用的表示方法。

发酵:电子(氢)的供体和受体都是有机化合物的氧化作用,有时最终电子(氢)受体就是供体的分解产物。

感染:又称传染,是指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导致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表现有临床症状的为感染性疾病。根据作用结果可分为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帯菌状态四种类型。根据有无症状,可分为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灭菌:是采用理化因素杀灭和清除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过程。

消毒:采用理化因素杀死物体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水平传播:指病毒在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也包括从动物到人的传播。

垂直传播:指病原体从宿主的亲代到宿主的子代,主要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

抗原性转换:是由核酸序列不断突变积累造成HA或NA的变异变异幅度大,属于质变,产生新亚型,因此可以引起大规模世界性流行。

抗原性漂移:是核酸序列的点突变累积造成HA或NA的变异,变异幅度小,属于量变,可引起流感的局部中小流行。

生物安全: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病原体或毒素)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而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问答题

1 试叙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并绘图)和主要生物学功能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绘图—略)

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一“Y”字形四肽链结构,有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完全相同的轻链以二硫键连接而成。

1)重链和轻链免疫球蛋白的重链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为——————链,据此将免疫球蛋白分为5类即IgM、IgD、IgG、IgA、IgE。免疫球蛋白轻链由约21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为——链,由此可将Ig分为—和—两型。

2)可变区和恒定区Ig重链和轻链近氨基端(N端)约110个氨基酸序列变化很大,成为可变区(V区),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1/4和1/2。重链和轻链除V区以外的部分,位于肽段羧基端(C 区),其氨基酸序列相对恒定。称为恒定区,分别占重链和轻链的3/4和1/2。

重链和轻链的C区分别称为CH和CL,不同型(—或—)Ig其CL的长度基本一致,但不同类的Ig 的长度不一样。

(3)铰链区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IgD、IgG、IgA 有铰链区,IgM和IgE则没有。

(4)结构域免疫球蛋白的两条重链和轻链均可折叠为数个环形结构域。每个结构域均有其独特的功能,故又称为功能区。

主要生物学功能:

(1)、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核抗原。

IgV区与抗原表位结合所显示的效应为:

1)中和毒素、阻断病原入侵2)通过C区发挥作用

(2)、IgC区功能

2)激活补体IgG1~3、IgM与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经典途径,IgG4、IgA和IgE的凝聚物可激活补体旁路途经。

3)细胞亲嗜姓:IgG、IgE具有亲细胞特性,可通过Fc段与表面相应细胞结合,产生不同的生物学作用。调理作用、ADCC,介导1型超敏反应。

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性抗原的吞噬。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Fab段)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细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介导1型超敏反应:IgE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表面相应的IgEFc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致敏。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特异性IgE结合,即可触发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2 试叙述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免疫应答通常发生在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和脾脏)其全过程可以人为地依次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感应阶段、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画图(略)

(1)、在感应阶段中,APC摄取、加工、处理、提呈抗原;T/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此阶段亦为抗原识别阶段。

(2)、在增殖和分化阶段中,T/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后,在多种细胞间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协同作用下,活化、增殖、分化为T效应细胞或浆细胞,并分泌免疫效应分子(各种细胞因子和抗体)。在此阶段。部分接受抗原刺激而活化的T、B细胞可以终止分化,转化为长寿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产生免疫效应。

(3)、在效应阶段中,免疫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共同发挥作用,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效应,结果清除了非自抗原物质或诱导免疫耐受,从而维持了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病理情况下也可能引发免疫相关疾病。

3 细菌和真菌的区别

细菌真菌

1 菌体组成单细胞单细胞或多细胞,多细胞真菌由孢子和菌丝构成

2 特点结构

细胞壁含肽聚糖含几丁质

细胞核无典型细胞核有典型细胞核,有核膜及核仁

细胞器不完整,仅有核糖体完整

3 繁殖方式二分裂法多样,有芽生,裂殖,萌管、隔殖

4抗生素敏感性对一般抗生素敏感对一般抗生素不敏感,对制霉菌素敏感

5生物学地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4 细菌生长曲线繁殖规律

细菌在有限体系中的生长称为群体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描述细

菌群体在整个培养期间的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称为生长曲线。可分

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四个阶段。

(1)、迟缓期,又称适应期,该阶段的细菌细胞不分裂增殖,只是适应新环境,但细胞内合成代谢旺盛,胞内RNA和蛋白质大量增加,主要为分裂做准备,对不良环境敏感,加入酶激活剂如Mg2+能缩短迟缓期。

(2)、对数期,又称指数生长期。数期细菌细胞的代谢活性最强,酶活性高并且稳定,菌体内各成分按比例有规律的增加,是研究菌体细胞的形态、大小、染色性和基本代谢、生理的良好条件,是噬菌体吸附的最适菌龄,也是发酵生产用作“种子”的最适菌龄。

(3)、稳定期,又称平衡期、恒定期或最高生长期。此时细菌的生长速率为零,即细菌分裂增加的细菌数等于细胞的死亡数,表现为活菌数最高并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稳定。细胞开始贮存糖原、异染颗粒和脂肪等,多数芽胞始形成大量芽胞,适合芽胞的收集和菌种的保藏。

(4)衰亡期由于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菌体死亡的速率超过繁殖的速率,活菌数呈几何级数下降,细胞形态多样,出现畸形或衰退性,释放出氨基酸、抗生素、酶和内毒素等

5 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区别

毒素特征外毒素内毒素

来源革兰氏阳性及阴性菌革兰氏阴性菌

存在部位从活菌分泌到细胞外,细胞壁成分,

少数菌崩裂后释放细菌崩裂后释放

化学成分蛋白质糖脂类物质

热稳定性不稳定60~80℃30min被破坏较稳定160℃2~4小时被破坏

毒性作用强,作用部位有较强选择性弱,毒性效应大体相同

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发引起烧白细胞变化,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免疫原性强,能被甲醛脱毒形成弱,不能脱毒称为类毒素,

类毒素,类毒素可刺激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的能力

机体产生抗毒素弱

6 乙型肝炎病毒抗原组成及各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抗原组成主要由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组成。

表面抗原(HBsAg):大量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同时HBsAg具有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保护性抗-HBs,也是制备疫苗的最主要成分。

核心抗原(HBcAg):为内衣壳成分,其外被HBsAg所覆盖,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HBsAg免疫原性强,能刺激产生抗-HBc。抗-HBc IgG血中持续时间较长,为非保护性抗体,抗-HBcIgM存在常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

e抗原(HBeAg):为可溶性蛋白质,游离存在于血液中,可作为HBV复制和具有强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参考答案

1.正常菌群对机体的益处不包括( D ) A.刺激免疫系统成熟 B.抗肿瘤 C.抗致病菌生长 D.产生干扰素 E.提供营养 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 2.溶菌酶对G+菌的作用是( B ) A.破坏磷壁酸 B.裂解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合成 E.降解核酸 参考:教材169页尾行 3.可在细菌间传递DNA的物质是( E ) A.鞭毛 B.中介体 C.荚膜 D. 普通菌毛 E. 性菌毛 参考:教材174页2。性菌毛 4.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E ) A.荚膜 B.菌毛 C.侵袭性酶 D. 毒素 E. 毒力 参考:教材192页,第三节细菌的毒力物质 5. .决定痢疾杆菌侵袭力的首要因素是( D )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侵袭性酶 D.菌毛 E.肠毒素 参考:教材252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6.湿热灭菌法中杀菌效果最彻底的是( D ) A.煮沸法 B.巴氏消毒法 C.间歇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E.流通蒸汽灭菌法 参考:教材201页一、热力消毒灭菌法 7.可用于分离脑膜炎球菌的培养基是( B ) A.血平板 B.巧克力平板 C.沙氏培养基 D.双糖培养基 E.碱性平板 参考:教材240页一、脑膜炎奈瑟菌2。培养特性

8.以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并可引起全身感染的肠道致病菌是( A ) A. 伤寒杆菌 B. 志贺痢疾杆菌 C. 大肠杆菌 D.霍乱弧菌 E.肠炎杆菌参考:教材198页3)内毒素血症 9.不引起毒血症的毒素是( B ) A.葡萄球菌肠毒素 B.霍乱肠毒素 C.志贺毒素 D.白喉毒素 E.破伤风痉挛毒素 参考:教材198页2)毒血症 10.在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占绝对优势的细菌是( C ) A.大肠杆菌 B.变形杆菌 C.无芽胞厌氧菌 D.白色念珠菌 E.沙门菌 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 11.结核菌素试验的用途不包括( C ) A.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 B.判断卡介苗接种效果 C.诊断Ⅳ型超敏反应? D.辅助诊断婴幼儿结核病 E.判断细胞免疫功能 参考:教材269页(三)结核菌素试验 12.引起败血症的细菌除外( A ) A.白喉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绿脓杆菌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大肠杆菌 参考:教材198页4)败血症 13.一般不入血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是( A ) A. 白喉杆菌 B. 大肠杆菌 C. 绿脓杆菌 D. 变形杆菌 E. 产气荚膜杆菌 参考:教材198页4)败血症 14. 与结核杆菌致病性有关的物质是( D ) A.外毒素 B.侵袭性酶 C.菌体表面构造 D.细胞壁类脂 E.内毒素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资料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资料 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中,对人有致病作用的、、。正常菌群在、和条件下可转化为条件致病菌。 破伤风梭菌的致病条件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从甲型到丙型的五种肝炎病毒中,主要经血液传播的有__________ 、 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 沙眼衣原体的传染途径是___________,所致疾病是___________ 。 免疫系统由_____ ___、___ _____、____ ____组成。 免疫功能表现为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三方面。 最常引起脓毒血症的化脓性球菌是___________ 。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压蒸汽灭菌法的蒸汽压力为_________,温度是____ _,维持时间是____ _。 皮肤癣真菌是通过__________传染,引起 __________ 。 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屏障。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两阶段:无症状的阶段和有症状的阶段。 简述破伤风梭菌的特异性防治。 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在温度和时间相同的前提下,为什么湿热灭菌的效果优于干热灭菌? 试分析引起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的来源。(想想:手术的步骤,可能接触的物品等)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临床上乙肝“两对半”检查包括哪几项? 列表比较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主要区别。 简述如何预防乙型肝炎。 1.青霉素的杀菌机制是:

A.干扰脂多糖合成 B.抑制黏肽的合成 C.干扰磷壁酸的合成 D.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E.干扰细菌DNA的复制 1.与致病有关的细菌代谢产物是: 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维生素 E.B+C 2.某婴儿室护士采用煮沸法消毒婴儿配乳用品时,为提高沸点,可在水中加入:A.0.9%氯化钠 B.1%~2%过氧乙酸 C.0.5%亚硝酸钠D.1%~2%碳酸氢钠 E.1%~3%过氧化氢 3.引起同胞兄弟之间移植排斥反应的抗原属于: A.异种抗原 B.同种异型抗原 C.自身抗原 D.异嗜性抗原 E.共同抗原 4.ABO血型的天然抗体是: A.IgA B.IgM C.IgG D.IgD E.SIgA 5.新生儿从初乳获得的免疫球蛋白是: A.IgA B.IgM C.IgG D.IgD E.SIgA 6.在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常用做被粪便污染的检测指标的细菌是: A. 肺炎链球菌 B.大肠埃希菌 C.痢疾杆菌 D.伤寒杆菌 E.变形杆菌 7.痢疾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应选用: A.肉汤培养基 B.血平板 C.葡萄琼脂平板 D.厌氧培养基 E.SS平板 8.破伤风的紧急预防应注射: A.类毒素 B.抗生素 C.抗毒素 D.抗毒素 E.丙种球蛋白 9.以下哪个不属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A.皮肤过敏 B.消化道过敏 C.接触性皮炎 D.过敏性休克 E.呼吸道过敏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免疫就是机体识别与清除抗原性异物得一种生理功能。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得识别与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得识别与清除得过程。由体内得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非特异性免疫得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②可以遗传。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与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③各个体间得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皮肤黏膜得屏障作用,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中得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得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得过程:①募集与迁移②吞噬与杀菌③降解与消化 2、NK细胞得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与胞内寄生菌得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 特异性免疫得特征:①就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得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得个体差异④不能遗传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得来源与发育成熟得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得T、B细胞与其她免疫细胞存在得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 其她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骨髓得功能: 1、骨髓就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得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与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 2、骨髓就是B细胞分化成熟得场所 3、骨髓就是抗体产生得主要场所 (二)胸腺 1、胸腺得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得上皮细胞与少量得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得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得标志),发育成熟得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就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2、胸腺得细胞组成:胸腺细胞(95%以上得胸腺细胞就是αβ+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以胸腺上皮细胞(TEC)为主) 3、胸腺微环境①分泌胸腺激素与细胞因子②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得密切接触③细胞外基质 4、胸腺得功能:最主要得功能就是T细胞发育得主要场所。 胸腺小体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与细胞碎片形成,就是胸腺正常发育得标志。 胸腺微环境由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胸腺激素与细胞因子等组成,胸腺上皮细胞就是胸腺微环境得最重要组分。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一 1、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正常或异常时有何生物学效应? 答:(1)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正常时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时如果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感染。 (2)免疫稳定:指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正常时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和保护。功能紊乱时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动攻击。 (3)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功能正常时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时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2、列出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答:(1)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细菌及细菌毒素、病毒等微生物,既可在感染时引起机体免疫应答清除病原微生物,也可人工利用这些抗原制备疫苗、类毒素、抗毒素用于人工免疫预防和治疗,或体外进行抗原抗体检测进行疾病的诊断。 (2)动物免疫血清:人工制备的抗毒素如破伤风抗毒素是由马血清制备,对人而言,既含有特异性抗体可中和毒素,又含有异种动物蛋白引起超敏反应。在应用抗毒素前应做皮试判断有无过敏现象。 (3)同种异性抗原:如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输血和器官移植前应进行血型鉴定或组织配型以避免发生输血反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4)肿瘤抗原:分为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如肝癌患者体内出现高水平AFP(甲胎蛋白),可用于肝癌的普查和早期诊断。 3、简述抗体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答:抗体依据重链抗原性不同分为五类:IgG IgA IgM IgD IgE。 IgG:血清中含量最高,是最重要的抗感染分子,包括抗菌、抗病毒、抗毒素 等。还能激活补体,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理作用),穿过胎盘保护胎儿及新生儿免受感染。 IgA:分为单体和双体两种。单体存在于血清中,双体存在于粘膜表面及分泌物中,是粘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 IgM:是分子量最大、体内受感染后最早产生的抗体,具有很强的激活补体作用和调理作用,时作重要的抗感染因子,且常用于诊断早期感染。 IgD: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是B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 IgE:血清中含量最少,某些过敏性体质的人血清中可检测到,参与介导Ⅰ型超敏反应。4、简述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答:补体的生物学活性主要有: (1)溶菌和溶细胞。细菌等抗原物质和相应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在细菌等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最终导致细菌细胞或靶细胞裂解。 (2)促进抗体中和及溶解病毒。补体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在没有特异性抗体存在的条件下,补体也可溶解灭活某些病毒。 (3)调理和免疫粘附。补体裂解产物与细菌及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即调理作用;若与红细胞、血小板结合可形成较大的聚合物利于吞噬细胞的吞噬,此即免疫粘附作用。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重点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 1. 免疫:是指对抗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一种功能,正常情况下, 对抗体有力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抗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 内外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 抗原决定簇: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表位,它 的种类,数目,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4. 异嗜性抗原:是指在无种属关系生物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5.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 细胞产生的能与相 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6.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7. 单克隆抗体:是指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值的子 代细胞集团,即单一 纯系细胞合成的抗体。 8. 补体系统: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及组织具有酶活性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的球蛋白 所组成的酶反应系统,它包括多种因子。 9. LA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NK细胞或部分Tc在体外培养时,在高剂量IL2 诱导下,成为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的细胞,称LAK细胞。 10. 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前体细胞。 11. 细胞因子:是指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 小分子多肽。 12. APC即抗原提呈细胞,能表达被特异性T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 复合物的所有细 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B细胞 13.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答案在线

1.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易发生() A 超敏反应 B 肿瘤 C 反复感染 D 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下列对抗毒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经外毒素脱毒制成 B 只能中和外毒素 C 既可中和外毒素,又可能引起超敏反应 D 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3.关于TI-Ag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辅助 B 只有B细胞表位 C 不引起细胞免疫 D 可引起再次应答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4.下列大分子物质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是() A 蛋白质 B 多糖 C 核酸 D 类脂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5.关于TD-Ag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的辅助 B 只能引起体液免疫 C 不能引起再次应答 D 具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6.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 分子量大小 B 表位性质 C 结构复杂性 D 化学组成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7.对SIgA的错误描述是() A 是黏膜局部抗体 B 其SP能保护SIgA不被蛋白酶水解 C 初乳中含量最丰富 D 能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8.适应性免疫的特征是() A 出生时即具有 B 反应迅速 C 特异性 D 无记忆性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9.新生儿可从母体初乳中获得的Ig是() A IgG B IgM C SIgA D IgD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10.对抗原特异性的描述是正确的,除了() A 只能激活具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系 B 与相应抗体结合 C 与相应效应淋巴细胞结合 D 与MHC结合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1.免疫稳定功能失调易发生() A 超敏反应 B 肿瘤 C 反复感染 D 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2.固有性免疫的特征是() A 通过遗传获得 B 特异性 C 反应缓慢 D 有记忆性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超全

1、微生物、三大类型微生物、列举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免疫、免疫功能。答:微生物:一大群微小生物的总称。 三大类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 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功能。(正常时对机体有利,异常时对机体有害。)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 (2)免疫自稳 (3)免疫监视 2、你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应用意义、研究现状有何认识? 答: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还与药物生产及药物保存和微生物污染有关。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保障人类健康;反之则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机生命,如近年来所出现的药品与食品安全的问题,其中多数都与微生物污染和超敏反应有关。另外,还有众多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免疫应答的产物等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如何将微生物和免疫应答产物作为药物资源来开发,将为解决与感染有关疾病的防治问题作出大贡献。 第一章思考题 1、抗原 答: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的基本特性 答:1、免疫原性 2、抗原性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答:(一)异物性 (二)理化性状 (三)完整性(进入途径) (四)宿主的应答能力与免疫方法 4、表位 答: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5、异嗜性抗原 答: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 答:佐剂是一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7、MHC 答: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指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功能与控制免疫应答和移植排斥有关。 8、简述HLA复合体的结构和产物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题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题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提出著名的无性细胞系选择学说, 使用禁忌细胞的概念来阐述自身无免疫应答现象的学 者是( ) A、伯内特 B、巴斯德 C、琴纳 D、李斯特 2、自身抗原不应包括( ) A、血型抗原 B、修饰的自身抗原 C、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 D、被异常淋巴细胞误认为异物的自身正常物质 3、人类主要组织相容系统( MHS )称为( ) A、H -2 B、HLA C、 4、下列哪种细胞是 CD 4+ ( A、T c B、T h C、γδT 5、人T细胞上的表面标志物是( A、C 3b 受体 B、EB病毒受体 6、关于NK细胞的特性错误的是( ) A、具有自然杀伤靶细胞作用 C、可发挥 ADCC 作用 7、能通过胎盘并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作用的是 A 、 IgG B 、 IgM C 、 IgA D 、IgD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 B 、免疫球蛋白均为抗体,但抗体不一定都是免疫球蛋白 C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不同也无关 D 、抗体均为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有明确的抗体活性 9 、独特型决定簇存在于 Ig 分子的() A 、重链 C 区 B 、轻链 C 区 C 、重链 V 区 D 、重链和轻链 V 区 DLA D、 SLA ) D、B细 胞 ) C、E受体D、葡萄球菌A蛋白受 体 B、具有吞噬作用

10 、补体裂解产物中具有调理作用的片段是() A、C2a B、C5a C、C3a D 、C2b 11 、补体旁路途径激活必须有哪种成分参加() A、C1qB 、C2C、C4D、B 因子 12 、B7(CD80)分子的配体是() A、CD4 B、CD28 C、LFA-2D 、VCAM-1 13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IL-10B 、IFN- α、βC、IL-1 α、βD 、SCF 14 、下列哪种细胞不参与体液免疫() A、抗原递呈细胞 B、Th 细胞 C、TD 细胞 D、B 细胞 15、B 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A、无抗原递呈作用 B、可直接识别抗原构象决定簇 C、可分化为浆细胞 D、可产生免疫记忆 16 、细胞间相互作用时不受MHC 限制的是() A、抗原递呈细胞与Th 细胞 B、Th 细胞与 B 细胞 C、CTL 与靶细胞 D、NK 细胞与靶细胞 17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不包括() A、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 B、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 C、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 D、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18 、抗体对 B 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反馈抑制作用() A 、与抗体的浓度无关 B 、与抗体的类别无关 C 、与抗体的特异性无关 D、与抗体的完整性无关 19 、初次注射大量抗毒素所致的血清病属超敏反应() A、I型 B、II型 C、III 型 D、IV 型 20 、幼儿易患哮喘通常与缺乏下列哪种抗体有关()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免疫防御功能正常时表现为_______________,如水平过低可导致 __________________。 2.具有____________性而缺乏 ____________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3.经典的Ⅰ类基因和Ⅱ类基因的二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 4.CK通常以___________的方式作用于产生CK的细胞本身,或以___________方式作用于邻近细胞。 5.TCR-CD3复合体中,TCR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CD3分子则通过胞浆内的______________结构,将抗原信号转导到细胞内。 6.细菌结构中缺乏_____________,称为细菌L型。 7.肠热症主要由______________引起。 8.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是________________。 9.汉坦病毒是_________________的病原。 10.细菌内毒素的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异嗜性抗原 2.单克隆抗体 3.细胞因子 4.败血症 5.微生态失调 三、单选题:从下列A、B、C、D 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英文字母填在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适应性免疫的特征是() A.出生时即具有 B.反应迅速 C.特异性 D.无记忆性 2.下列对抗毒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类毒素免疫动物的免疫血清制成 B.注射前需作皮肤试验 C.既可中和外毒素,又可能引起超敏反应 D.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3.下列哪类Ig升高可提示机体近期感染() A.IgG B.IgM C.IgE D.IgA 4.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患者血清中升高的补体成分是()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与免疫学名词解 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抗原: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表位(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3.异嗜性抗原:存在于人、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 4.抗体: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 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5.免疫球蛋白: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γ球蛋白组成。 6.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 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7.补体:正常人或动物体液中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具有免疫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 8.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某一染色体上的一群紧密连接的,决定移植组织是否 相容,与免疫应答有关的基因群。 9.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人的MHC。 10.B细胞受体(BCR):表达于B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细胞受体(TCR):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12.抗原提呈细胞(APC):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以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的形式将抗原肽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一类细胞。 13.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某种抗原性物质时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 性免疫应答。 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后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这种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够生长和分裂的细菌称为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细菌。 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特性。 荚膜:某些细菌如肺炎球菌、炭疽杆菌等在细胞外面有一层较厚的粘液性物质,称为荚膜。 鞭毛:有些杆菌、弧菌及螺形菌的菌体上具附有细长、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它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芽胞:某些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折光性强、不易着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称为芽胞。 菌落:单个细菌经一定时间培养后形成的一个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芽胞的方法。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

微生物与免疫学考试重点

一、概念: 1.微生物:是一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殖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需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非己异物,通过应答,产生生物学效应,以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功能。 3.抗原:凡能与机体的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使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T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4.半抗原:仅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被称为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5.抗原表位:(抗原决定族):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胸腺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半抗原(B表位)+载体(T表位)大多数蛋白质,例: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不需要Th细胞辅助由多个重复B表位组成,例:多糖 8.抗体: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液和组织液中,为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9.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0.单克隆抗体:由单一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只作用于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均一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1.补体:存在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2.细胞因子:由多种细胞,特别是活化的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 、BC:T细胞(T淋巴细胞),胸腺发育成熟的,执行特异的细胞免疫和辅助体液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 B细胞(B淋巴细胞)骨髓发育成熟的,执行特异的体液免疫和抗原提呈功能的淋巴细胞。 14.抗原抗体反应:在体外,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特异性结合,在辅助物质的参与下,出现可见现象的反应。又称血清学反应。应用广泛,敏感性可达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各章练习题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各章练习题 第一篇医学免疫学 一、填空题 1.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可发挥——功能、——功能和——功能。 2.超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反应——;而发生肿瘤是由于——功能缺陷。 3.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物质并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4.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变性细胞的功能称为。该项功能失调可引起——。 5.医学免疫学的起源学科是——。 二、名词解释 1.免疫 三、问答题 1.简述基础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2.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失常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过强,免疫监视 3.自己,非己 4.免疫自稳功能,自身免疫病 5.微生物学 二、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物质,对“自己”耐受而排除“非己”抗原物质的生理过程。 三、问答题 1.基础免疫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抗原物质的种类和特点。(3)免疫应答的过程、规律和特点。(4)免疫学应用,包括免疫学防治和免疫学诊断。 2.免疫系统的功能及效应: (1)免疫防御:是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功能正常可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 害,即抗感染免疫。功能异常有两种情况:免疫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机能。功能正常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 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与保护。功能紊乱或失调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即认己为敌,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起攻击。 (3)免疫监视:指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 功能正常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第一章免疫器官 一、填空题 1.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和——。 2.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 3.人类周围免疫器官包括——、——和——。 4.骨髓是——分化成熟场所;胸腺是——分化成熟场所。 5.免疫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并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是——、——和——。 6.淋巴结中的B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区,而T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淋巴结的——。 二、A型选择题 1.T细胞分化成熟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D.脾 E.淋巴结 2.人类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场所是( )。 A.骨髓 B.胸腺 C.腔上囊 D.脾 E.淋巴结 3.中枢免疫器官的功能是( )。 A.T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B.B淋巴细胞成熟场所 C.T淋巴细胞居住及产生免疫应答场所 D.B淋巴细胞居住及产生免疫应答场所 E.免疫细胞分化成熟场所 4.周围免疫器官的功能不包括( )。 A.接受抗原刺激 B.产生免疫应答 C.过滤和清除病原微生物 D.造血及产生免疫细胞 E.过滤血液 三、问答题 1.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题与答案

【A型题】 1。下列哪类微生物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衣原体 B.立克次体 C.噬菌体 D.支原体 E.放线菌 2.下列哪项不就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得特点: A.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B。非细胞内寄生 C.有核仁、核膜 D。无完整得细胞器 E.对抗生素敏感 3.细菌染色法与固体培养基应用得奠基人就是: A.Antony Van Leeuwenhoek B。Louis Pasteur C。RobertKoch D。Dmitrii Ivanowski E.EdwardJenner 4。首先分离出结核分枝杆菌、霍乱弧菌与炭疽芽胞杆菌得科学家就是:A.Louis Pasteur B.RobertKoch C。Paul Ehrich D.KitosatoShibasaburo E.Joseph Lister 5.首次证明微生物能引起有机物得发酵与腐败得科学家就是: A。Louis Pasteur B.EdwardJenner C.RobertKoch D.AntonyVanLeeuwenhoek E。Alexander Fleming 6。有关微生物得描述,正确得就是 A.体形小于1mm得生物 B.单细胞得小生物 C.不具备细胞结构得微小生物 D.体形小于1μm得生物 E.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得微小生物 一、选择题 【A型题】 1.使细菌细胞壁坚韧得细菌成份就是: A.脂多糖 B.磷壁酸 C.肽聚糖

E。外膜 2.有“拟线粒体”之称得细菌结构就是: A。核质 B。质粒 C.细胞膜 D.中介体 E.细胞质 3.细菌在适宜得生长条件培养多长时间形态比较典型?A。1~4h B.4~8h C.8~18h D。18~24h E.24~36h 4.与细菌革兰染色性有关得结构就是: A。细胞壁 B。核质 C。细胞质 D。细胞膜 E.质粒 5。下列关于菌毛得论述错误得就是: A。与细菌运动有关 B。比鞭毛短 C.与致病性有关 D.与基因转移有关 E。具抗原性 6.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共有得成分就是:A。磷壁酸 B.LPS C.外膜 D.肽聚糖 E。脂蛋白 7.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得主要依据就是: A。形态微小,结构简单 B.原始核、细胞器不完善 C。二分裂方式繁殖 D。有细胞壁 E。对抗生素敏感 8.溶菌酶溶菌作用得机制就是: A.切断β—1,4—糖苷键 B。抑制四肽侧链与五肽桥得联结 C.使细菌DNA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 D.干扰细菌蛋白质得合成 E。损害细胞膜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简答题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识别阶段:T细胞和B细胞分别通过TCR和BCR精确识别抗原,其中T细胞识别的抗原必须由抗原提呈细胞来提呈;2.活化增殖阶段:识别抗原后的淋巴细胞在协同刺激分子的参与下,发生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如杀伤性T细胞)、效应分子(如抗体、细胞因子)和记忆细胞;3.效应阶段:由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清除抗原。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 1.体液免疫清除的是游离在寄主细胞外的抗原及其产生的有毒物质;细胞免疫则摧毁侵入到寄主细胞内的病毒、胞内寄生菌或外来的组织团块、癌变的细胞等。 2.体液免疫是通过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并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来清除抗原细胞免疫则是通过效应T细胞(杀伤T细胞)分泌穿孔素使靶细胞溶解死亡。 体现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诱发体液免疫,因为T细胞不能识别入侵的病毒等抗原,只有当病毒或胞内寄生菌侵入宿主细胞,细胞表面出现了来自病毒等病原体的小分子蛋白质抗原,并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成复合物时,T细胞才能识别,进而引发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暴露出隐藏其中的病原体,再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清除。假若病原体不是胞内寄生物,则只能诱发体液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是将疫苗、菌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特异免疫力,主要用于预防接种。这种免疫力出现较慢,一般接种后2-4周才产生,但能维持半年到数年,接种次数一般1-3次。常用的接种有卡介苗、麻疹疫苗、小儿麻痹糖丸等。 人工被动免疫是当机体感染以后,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等免疫制剂,使机体立即获得特异性免疫,由于这些免疫物质不是病人自身产生的,所有免疫作用虽快,但维持时间只有2-3周,因此,人工被动免疫常用于紧急预防和治疗。常有的:破伤风抗毒素、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干扰素、胸腺素等。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营养: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生长因子:是细菌在生长中必需的、自身不能合成的物质。 酸碱度:多数细菌最适生长pH为7.2~7.6 温度:多数致病菌最适生长温度37℃ 气体:CO2、O2 (需氧菌、微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 结核菌素试验 原理:根据免疫力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同时存在的原理,用结核菌素测定机体能否发生迟发性超敏反应,以判断机体对结核有无免疫力 试剂:旧结核菌素(OT)和纯蛋白衍生物(PPD) 方法:前臂1/3处偏内侧皮内注射PPDC/BCGPPD量0.1ml, 48-72h后观察结果结果:红肿硬结>5mm,阳性(> 15mm,强阳性) 红肿硬结<5mm,阴性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 1 免疫防御2免疫检视3免疫应答4中枢免疫器官5抗原6抗原决定簇7抗体8Ig9补体10经典途径11细胞因子12白细胞介素13IFN14MHC限制性15BCR复合物16浆细胞17CTL18TCR19抗原提呈细胞20内源性抗原21外源性抗原22再次应答23故有免疫24超敏反应 1微生物2 正常菌群3机会致病菌4L型细菌5热源质6细菌素7病毒体8感染性核酸9刺突10复制周期11隐蔽期12干扰现象13质粒14败血症15脓毒血症16内毒素血症17潜伏感染18包涵体19毒血症20菌血症21SPA22血浆凝固酶23破伤风痉挛毒素24破伤风抗毒素25卡介苗26感染免疫27结核菌素试验28抗原转换29抗原漂移30Dane颗粒31无症状HbsAg携带者 免疫简答 1简述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2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3简述免疫功能失调时的异常表现 4简述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含义及作用 5免疫器官的组成 6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7简述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8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有哪些 9简述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的关系 10简述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区别 11简述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 12简述IgG的特性及功能 13简述IgM的特性及功能 14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15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16何谓MHC限制性?在免疫应答中MHC分子是如何发挥其限制性的? 17简述HLA-I、II类分子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的特点 18简述B细胞产生的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几种方式及其应用 19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20简述T淋巴细胞的亚群? 21何谓阳性选择、阴性选择?各自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22抗原是如何通过MHCI类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 23抗原是如何通过MHCII类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 24简述CTL杀伤靶细胞的特点以及杀伤机制 25试述效应T细胞的主要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26简述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27简述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28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29简述I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30为什么过去未注射过青霉素的患者会对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

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重点电子教案

微生物与免疫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抗原(Ag):是指能与淋巴细胞抗原受体(BCR/TCR)特异性结合,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其两个基本特性: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2.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3.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4.完全抗原:同时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5.半抗原:仅具备免疫反应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被称为半抗原。 6.抗原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称为抗原表位,它是BCR/T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亦称为抗原决定基,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7.交叉抗原:某些特定抗原不仅可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这种抗原被称为交叉抗原。 8.交叉反应:交叉抗原与其他抗原所诱生抗体、免疫细胞结合或相互作用被称为交叉反应。 9.异嗜性抗原:指一类存在于人、动物、植物或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10.超抗原:是一类特殊的抗原性物质,在极低量水平(1~10ng/ml)能活化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 11.丝裂原:亦称有丝分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 12.免疫球蛋白(Ig):即抗体,是血液和组织液中一类糖蛋白,由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是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13.多克隆抗体:是指将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多个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是针对多种抗原决定基的混合抗体。其特点是来源广泛、制备容易。 14.单克隆抗体:单一抗原表位特异性B细胞克隆经融合、筛选和克隆化而获得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其所产生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5.补体:是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与免疫功能有关,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6.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高活性小分子蛋白质,其在免疫细胞分化发育、免疫应答、免疫调节、炎症反应、造血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广泛参与机体其他生理功能和某些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 17.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由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编码。TCR(T细胞抗原受体):是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也是所有T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 18.BCR(B细胞抗原受体):是嵌入细胞膜类脂分子中的表面膜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的特征性表面标志。(其功能是特异性识别不同抗原分子,使B细胞活化并分化为浆细胞,进而产生不同特异性的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19.免疫应答: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20.抗原提呈:主要是指抗原提呈细胞(APC)将抗原肽通过MHCΙ类分子和/或MHCⅡ类分子提呈给CD8ˉT细胞和/或CD4ˉT细胞的过程。〖其包括抗原的摄取、处理、运输至细胞膜表面以及供T细胞TCR识别等过程。〗 21.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所表现出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 22.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考试重点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对抗体识别与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一种功能,正常情况下, 对抗体有力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抗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 内外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抗原决定簇:是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表位,它 的种类,数目,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 4.异嗜性抗原:是指在无种属关系生物间存在的共同抗原。 5.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 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6.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7.单克隆抗体:是指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由一个B细胞分化增值的子代细胞集团,即单一 纯系细胞合成的抗体。 8.补体系统: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及组织具有酶活性的一组与免疫有关的球蛋白 所组成的酶反应系统,它包括多种因子。 https://www.360docs.net/doc/3512218399.html,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NK细胞或部分Tc在体外培养时,在高剂量IL2 诱导下,成为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的细胞,称LAK细胞。 10.免疫细胞:指所有参加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前体细胞。 11.细胞因子:是指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与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 小分子多肽。 12.APC:即抗原提呈细胞,能表达被特异性T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复合物的所有细 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 13.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 坏,清除的全部过程。 14.免疫耐受:是机体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5.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 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16.传染性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在遭受胞内寄生菌或病毒以及某些真菌感染过程中发生的T 细胞介导的变态反应。 17.类风湿因子(RF):自身变性的IgG分子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抗自身变性IgG的 自身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这类自身抗体以IgM为主。 18.人工自动免疫:是用于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抗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免疫 应答获得免疫力的方法。 19.质粒:是细菌体内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是一种双股闭合环状DNA 20.荚膜:某些细菌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一层粘液性多聚物,其成分为多糖或多肽。 21.热原质:由大多由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产生,极微量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可引起发 热反应,故名热原质。革兰阴性菌的热原质就是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热原质耐高温,高压灭菌不能破坏。除去热原质的方法用特殊石棉过滤,最好办法是蒸馏。 22.细菌素:某些细菌产生的一种抗生素类物质,可抑制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细菌生长,故 名细菌素。其抗菌谱较窄,其产生受质粒控制,临床上主要用于细菌的鉴定。 23.培养基:人工配制的供给细菌生长繁殖的所需的营养物质称为培养基。培养基本身必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