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保和的腹诊与相应经方的应用

刘保和的腹诊与相应经方的应用
刘保和的腹诊与相应经方的应用

中医诊断触诊、腹诊.doc

---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中医诊断触诊、腹诊 「触诊」 医生以自己的手指,触摸病人的头面、皮肤、四肢、胸腹、腰背等处的 温度、润涩、积聚、痞块、肿胀和疼痛反应等情况,称为触诊。触诊常能收 集到协助诊断的第一手资料。触诊皮肤温度时,应注意室内温度;触诊胸腹时,应注意患者的体位和情绪,不可令其神经紧张。 (1)触扪皮肤:主要是感知病人皮肤的温度和湿度。若皮肤清凉,自 觉畏寒,而不发热,则多为虚寒;如皮肤烫热、无热无汗或有汗而不多,常 为外感;肌肤清凉,汗出清稀,则多阳虚;肌肤灼热,汗出如油,是阴虚; 自感发热,但扪之不热,多属虚热(阴血虚、气阳虚)。 (2)触摸手足:手足清冷,身不发热,则为寒厥,多因阳虚;若手足 清冷,而头身发热,此为真热假寒的热厥;手背热,多为热病,兼恶寒发热 者为表证,不恶寒但发热者为里证;手心热,则多阴虚内热,见于慢性消耗 性疾病,如慢性肝炎、肺结核等。小儿发热指冷,伴见眼红有泪、流涕咳嗽、须防麻疹,如并见口腔颊粘膜有细小白点,即可确诊。 (3)触扪胸腹:胸高气粗,手按胸廓起伏有力,则多为风热袭肺(如 支气管肺炎)或痰热壅肺(如大叶性肺炎)。左乳下(虚里),心跳动不应手,为宗气内虚(心力衰竭);不用手摸,其心动应衣,为宗气外泄(心肌

肥大);心下(上腹部)痞满,按之硬痛者,为结胸(痰热水结),按之濡 软者为虚痞(脾虚气滞)。 胁肋为肝胆部位,右侧积聚属肝(肝肿大);左侧积聚属脾(脾肿大);胀满痞痛,忽聚忽散为“聚”(气郁);有形不移,坚硬拒按的为“积”(血积)。肝脾肿大,均属积聚,积聚还包括腹腔包块,肿瘤。脘腹胀痛,喜按为虚, 拒按为实,喜得热烫为寒,喜近冷物为热;腹壁灼热烫手为内热(多为肠胃热);腹部膨胀,移动震荡,按之随手而起,全身浮肿为水臌(多见于肾性 水肿);按之坚硬,肤色苍黄,青筋暴露,四肢瘦削者,为血臌(多见于肝 性腹水);小儿腹大青筋,四肢瘦削,毛发干萎,鼻痒,唇烂者为疳积(为 消化不良或营养不良);脐腹疼痛,左腹下按之有块状累累者为燥屎(降结 肠部位可摸到结粪);腹痛时有包块鼓起,按之凸凹不平,上下移动者为虫 积(可为蛔虫性肠梗阻);腹痛偏右,在髂骨隆起处与脐联线的中、外 1/3 交点(阑尾点)按之痛甚,痛时缩足而卧的,为肠痈(阑尾炎);小腹胀满 拒按,小便不通利的,为蓄水(尿潴留);小便通利的为蓄血(大便色黑, 可能是肠出血)。 「腹诊」 过去,对中医的诊断手段只谈望、闻、问、切四大诊。对腹诊有的根本 漏而不谈,有的虽提及、也只聊聊数语带过。其实,中医的腹诊源远流长, 它源始于先秦时期,《内经》中即已总结和奠定了腹诊的理论和框架;东汉 张仲景在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腹诊,扩展了其临床

伤寒论经方临床应用笔记整理

柴胡类方 主症: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主脉:弦细。 病位:半表半里。 病机:1、上焦火郁 2、中焦胃虚→关键→病理基础:胃气虚 3、下焦饮逆 4、正邪交争于半表里 病性:寒热错杂,以热为主;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治法:解表清热,补胃化饮,疏利三焦。 主方:小柴胡汤——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人参三两 炙甘草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1两=6g 1升=48g 一枚=2g 煎服法:六碗水浸泡半小时,大火烧开小火煮,熬成三碗,去滓再煎至一碗半,每次服半碗,每日三次。 →大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旋覆代赭 汤、半夏、甘草、生姜泻心汤 柴胡法 ·邪在半表里——往来寒热——柴胡 ·上焦火郁——口苦、咽干、心烦——柴胡 黄芩 ·中焦胃虚津亏——咽干、默默不欲饮食——人参 甘草 生姜 大枣 ·下焦饮逆——目眩、胸胁苦满、喜呕——半夏 生姜 黄芩汤 外感热病理法: ·寒热病势分阴阳 ·虚实表里分大小 小阴旦汤:黄芩汤+生姜二两 大阴旦汤:小柴胡汤+芍药四两 小阳旦汤:桂枝汤 大阳旦汤:黄芪建中汤+人参三两 正阳旦汤:桂枝汤+饴糖一升 ·阳旦法则:外感——温热: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阴旦法则:外感——风寒: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方机:阳明里热,伤津耗血 主方: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用量理法:一两——清无形之热邪→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二两——入血分,凉血开闭,清已着血之热邪→当归散,奔豚汤 三两——清已郁结之热邪→小柴胡汤 清已伤津之热邪→黄芩汤 结饮之热邪(入水分)→生姜泻心汤 动血之热邪(入血分)→黄土汤 小阴旦汤 大阴旦汤 小阳旦汤 小阳旦汤 实 虚 寒 热

刘敏教授经方运用举隅

参考文献 [l ] 张仲景.伤寒论[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l0:36.[2] 叶超,刘香玉,张志花,等.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临床研究[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2):34- 35.[3] 黄开泰.对中医临床药量决策的思考[J ].中医杂志,2007,48 (l ):79. (本文校对:庞春渝 收稿日期:20l2-l0-l2) 刘敏教授经方运用举隅 阳宏伟 刘 敏 A 关键词 Z 方运用 咳嗽 "痛 E 病 do i l0.3969/j .i s s n.l003-89l4.20l3.04.088 文章编号 l003-89l4 20l3 -04-0806-02 作者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l2级(广州5l0405)A 指导老师 刘敏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教授,先后师承陈瑞春~姚梅龄~伍炳彩和熊蔓滇等伤寒大家,深得真传,临床善用经方,疗效较好,为~广东省中医优秀临床人才~中医名医培养对象",主要从事经方防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研究:笔者有幸能跟师学习,耳儒目染,受益匪浅,兹举门诊验案介绍如下:1 太少合病咳嗽案 卓某,女,48岁,20l2年4月ll 日初诊:咳嗽5天:患者5天前受凉后出现咳嗽,口服止咳糖浆和镇咳宁无显效来诊,症见咳嗽,咽痒,咳少量白粘痰,恶风,无恶寒及汗出,头晕,口干口苦,双肩部酸痛,纳食可,夜寐安,小便可,大便稍干,日l 行,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既往有糖尿病史5年:辨证属太少合病,治以太少两解,方以柴胡桂枝汤加味:处方:柴胡l5g ,黄苹l0g ,桂枝l0g ,白芍l0g ,法半夏l0g ,生姜l0g ,党参l5g ,苏叶6g ,前胡6g ,桔梗6g ,5剂:后因上肢麻木来诊,诉咳嗽已愈: 按I 伤寒论 第l46条IM 伤寒六七日1发热1微恶寒1肢节烦疼1微呕1心下支结1外证未去者1柴胡桂枝汤主之On 患者外感风寒后咳嗽\恶风\肩部酸痈\口干口苦和脉弦1为太阳和少阳合病1方以柴胡和黄苹和解少阳邢热1桂枝和白芍疏解太阳余邢1法夏化痰和胃1党参益气健脾1佐以少量苏叶\桔梗和前胡宣肺散寒止咳O 方证对应1疗效满意O 2 少阴寒湿腰痛案 郑某,女,35岁,20l2年3月6日初诊:腰痛l 月,加重l 周:刻诊:腰痛,自觉腰部尤凉,晨起僵硬,适当活动后可缓解,下颌部散在红色的丘疹,口干不多饮,素体?寒喜温,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水滑,脉沉细:辨证属少阴寒湿内盛,虚火上炎,治以温阳散寒 除湿,清泻虚热,方以附子汤加味:处方:附片l5g (先煎),白术l5g ,获菩30g ,白芍l0g ,红参l0g (另炖),黄柏l0g ,7剂:20l2年3月l3日复诊:服药后自觉腰痛明显缓解,腰中暖,下颌部散在红色丘疹也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效不更方,续服7剂:嘱规律饮食休息,忌生冷及辛辣之品:l 月后随访腰痛消失,疗效巩固: 按I 患者长期熬夜1饮食失节1致脾肾俱损1寒湿内生1故见腰部冷痈1口干不多饮之症1M 有诸内必形诸外n 1下颌为肾之表部1阴寒内盛逼迫虚热上越发为红疹O 伤寒论 第305条IM 少阴病1身体痈1手足寒1骨节痈1脉沉者1附子汤主之On 方以附子汤加味1方中附片温阳散寒1祛湿除痹为君药1白术\获苹和红参健脾渗湿为臣药1佐以酸寒之白芍防附片温燥伤阴1黄柏清下焦虚热O 方证对应1效若样鼓O 3 少阳痰热瘦病案 关某,男,23岁,20l2年l 月28日初诊:发现颈部肿大l 月:l 月前发现其颈部肿大,查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多发结节:刻诊:颈部肿大,情绪波动时加重,伴心悸,咽喉梗阻不适感,心烦易怒,眼干,口干不苦,纳食一般,夜寐欠安,噩梦纷坛,二便调,舌偏红,苔薄白,边见齿痕,脉弦细:诊为T 病,辨证属肝郁痰凝,虚热扰神,治以疏肝解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3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赈汤加减:处方:柴胡l5g ,黄苹l0g ,法半夏l0g ,获菩l5g ,桂枝l0g ,龙骨30g (先煎),牡赈30g (先煎),厚朴l0g ,珍珠母l5g ,拘粑子l5g ,竹茹l0g ,夏枯草30g ,7剂:另服甲肿消5片,日3次(本院制剂):20l2年2月5日二诊:患者自觉结节较前减少,夜眠好转,眼仍干,纳可,口干不苦,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边见齿痕,脉弦细:辨证属肝阴亏虚,痰聚成结3治以滋养肝血,化痰散结,方以酸枣仁汤加味:处方:炒酸枣仁30g ,川穹l0g ,知母l0g ,获菩l5g ,拘粑子l5g ,牡赈30g (先煎),夏枯草l5g ,炙甘草6g ,7剂:另 608 光明中医20l3年4月第28卷第4期 C J G M C M A pr i l 20l3.V o l 28.4

腹诊(综合)_图文.

腹诊 第一节腹诊的理论依据 腹部为阴海,内纳五脏六腑,为水谷之乡、气血之源,又是全身经气最集中的部位,可谓全身之阴府,五脏六腑之宫城。 任脉、冲脉、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阴维脉、阴跷脉、带脉等经脉主要循行于腹。其余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下膈,属大肠”,手少阴心经“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手厥阴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下膈、循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这些经络又皆起于腹和止于腹,即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外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奇经八脉中除督脉及阳跷、阳维脉之外,也都和腹有直接联系。因此,腹部为全身经脉循行最多,穴位分布极密的部分。 因手足三阴经及任脉皆循于腹,故腹部为阴脉之海,主候阴气的盛衰。腹部十二募穴内通五脏六腑,为窥视脏腑之孔道,腹部募穴通过内气与背俞相通应,在诊断时,二者必须互参,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是也。 此外,腹部经穴密布,其中还有神阙、气海等要穴,为视察内脏,尤为候脾胃冲任的要地。因此,腹部是窥视人体内脏的一个重要哨所,《灵枢·胀论》曰:“胸腹脏腑之廓也”。 第二节腹部部位分布 腹位于身体前部,上连胸,下接股,侧临肋,后有背,其性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器,为内在脏器的屏障和宫城,有保护脏腑的作用。腹部大体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剑突下方称心下,上

腹部相当于胃脘。脐周为大腹,下腹部系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见图9—1。心下、胃脘、大腹部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虽各自的位置不同,但其气皆汇聚于腹,有濡腹润腹之功。并且,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内在脏腑与外腹的联系,使腹部不同的区域,又分属不同脏腑(见图9—2。因此脏腑靠腹护卫,腹赖脏腑生化气血充养,内外一体,相互依存,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因为脏腑在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位置,且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系,所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在腹的一定部位有所反映。 图9—1腹部分区图图9-2外腹内脏相应图 第三节腹部经穴诊病 脏腑在腹部的募穴,常被选作为相应脏腑在腹外定位之用。如中脘与胃,其左为胃体,右为胃窦、幽门(在中脘与右梁门之间,右日月与胆,右期门与肝,左章门与脾。其它如巨阙与胆管,天枢与小肠,大横、腹结与结肠,归来与子宫附件等等,均能反映有关腹内脏腑的症状。在临床中若按压患者的腹部这些穴位,如出现压痛则表明与其相应的脏器可能有病。 1.梁门穴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于上腹部,脐上四寸,中脘旁二寸(见图9-3。

黄煌--我最常用的16首经方

黄煌--我最常用的16首经方 I导读:最无奈的不是我们面对疾病不知道处方,而是 那个方剂我们明明会背,却不知道他就是解开疾病的那把锁。总是似曾相识,却一直不得其要领,以下16首是临床常用 的经方,黄教授以自己临床经验为例,对其所治疗病症都做了全面的解析,看了这篇文章,小编对这16首方剂有了新 的认识。我常用的几张经方作者/黄煌 我的材料已经发给了大家,就是把我运用经方的经验归纳了一下,想通过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经方,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运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的大智慧。这个经方了不得,说到能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发明创造,中医中药应该算一个,而其中的经方更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它也是我们中医院校的宝贝。很多人研究经方都喜欢搞纯理论或极纯粹的实验研究,这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以整理其应用经验作为基础,这些经验历经几千年,非常宝贵,把它们清楚、有序的整理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想这也应该是大家运用经方经验交流的重点所在。所以我还不能完全按照发给大家的讲义来讲,我抽取了经方运用经验其中的二十多条跟大家分享。首先讲第1条,大柴胡汤证。 一、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是“心下按之满痛者”的必用方,我把这个意思抽出

来,希望大家记住。大柴胡汤在临床上运用非常多,像胰腺炎、胆石症、胆汁反流性胃炎、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胆道感染等等我都会用。但是我并不是盲目的用,张仲景是怎么说的?“按之心下满痛者,为实也,当下之,大柴胡汤主之。”现在很多中医没有触诊,也不摸脉,就靠问诊,从头问到尾。张仲景当时看病要摸肚子,那个人痛得不得了,一摸肚子,发现上腹部“按之满痛”,这时就用大柴胡汤,非常有效。所以我们在用大柴胡汤的时候,一定要让病人躺下来,再按一按他的上腹部。当我们医生手指存一种抵抗感,患者感到疼痛,甚至拒按的时候,我们就考虑用大柴胡汤;但反过来如果肚子软软的,像按在棉花枕头上一样,我们使用大柴胡汤就要注意了。有时候中医是非常简单的,并不复杂。古代有很多技术因为简单所以要保密,要故意把它玄化,不能让你轻易学到,如果方法过于复杂也不需要保密的。所以张仲景用大柴胡汤就有这个诀窍。我在临床上就按照这个诀窍用,例如说现在得个胰腺炎3万、5万医疗费是小事,多的甚至几十万。但是古代的治疗就是用大柴胡汤,很有效。有一个青年人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有时一年要住几次院,痛苦不堪。后来经人介绍到我这里,我一摸肚子绷绷紧,人也非常壮实,舌苔厚腻。我用的就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枳实、枳壳、赤芍、白芍、大黄、姜、枣,就这几味药,吃下去原来的腹胀就没有了,嗳气、腹痛、大便

谈黄煌教授运用小建中汤经验举隅

谈黄煌教授运用小建中汤经验举隅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黄煌教授,江苏省江阴市人,名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荣誉院长,学术上硕果累累,有《黄煌经方沙龙系列》、《经方一百首》、《经方的魅力》、《张仲景50 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等十多部著作,其中多部被翻译成外国文字。他多次应邀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讲学,深受世界各国中医爱好者欢迎。他倡导经方临床运用与研究,是现代经方派之典范。 1 小建中汤适用的体质类型、主治疾病谱及加减法度 小建中汤出于《伤寒杂病论》,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组成。黄老师认为小建中汤是经典的理虚方,强壮性解痉止痛剂,适用于以腹痛、消瘦为特征的疾病。经典方: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注: 《金匮要略》本方中甘草为三两。经方用量: 桂枝15g ( 桂枝10g,肉桂5g) ,白芍30g,炙甘草10g,生姜15g,红枣30g,饴糖50g。黄老师认为经方的用途,有对症

状、对证候、针对体质的不同层次。小建中汤就是体质性用药,是改善虚弱体质的名方。这一点从本方治疗虚劳病也可得到佐证。《金匮要略》载本为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虚劳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脏腑功能虚衰,属慢性衰竭疾患,病情复杂,病势缠绵。现代医学中慢性肝炎、肝腹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结核病、肿瘤晚期等疾病等见有体质消耗,体力衰竭者,均可以虚劳论治。 1. 1 本方指征虚劳,虚为消瘦,劳为乏力,患者往往缺乏耐力或四肢酸痛等。腹中痛: 腹中多指脐腹,本方所主之疼痛为阵发性的痉挛性绞痛,即所谓“急痛”,同时腹痛经常发作,但程度不剧烈,疼痛部位不定; 心中悸而烦,肚脐那边有波动感,气上冲,多表现为心悸,甚至脐腹部动悸,往往伴有易汗,睡眠多梦,易紧张,易激惹,易烦躁,心神不安等。或然证,如衄、梦交失精、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衄多见肌衄,女子多性梦,男子多遗精;手足烦热为自觉的热感,也有周身热感; 咽干口燥,指缺乏唾液,在饥饿或疲劳时更为明显。 1. 2 适用体质白瘦,体型消瘦,胸廓扁平,肌肉不发达或萎缩; 皮肤无光泽,年轻时皮肤白皙而细腻,

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

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 诸位网友诸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黄煌先生,感谢经方沙龙网友。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 二、外治法(针灸、刺血、推拿)结合经方的临床作用; 三、经方医学发展过程中遇见几个问题; 四、一个重要的腹证——鸠尾(剑突)肿痛对临床的意义。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 1、温州龚金钗血液病案 女,63岁,体重80斤,身高155c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白细胞1500/mm3,血红蛋白68 g/L,低血压,高血糖(空腹9.2毫摩尔/升)。 舌体右侧因多年溃烂凹陷不平,口苦口干,心下痞硬,纳呆干呕,便溏尿黄,典型的甘草泻心汤证。 处方:炙甘草10 、炮干姜10 、黄芩10 、黄连3 、党参10 、半夏10 、大枣5枚 2010年7月血常规化验:白细胞2500,血红蛋白99。3年来没有住院,没有输血,,生活质量良好。

体会: (1)西医的存在为中医的临床疗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背景,有利于中医经验记录和总结。 (2)中医具有西医不同的形态一门学科,借用西医的疾病概念时,不要生吞活剥。 (3)这个病例如果不用方证辨证的方法,可能要绕更多的弯路。 2、温州俞萧侗重症肌无力案 刻诊:患者面色白无华,失眠多梦,口臭口苦口疮,咽干呕恶,食欲尚可,大便塘,小便黄,月经能按时来潮,量色均可。脉缓,舌质淡红,苔白厚。腹证:心下痞硬。投以黄连温胆汤合甘草泻心汤10剂。 处方:黄连、黄芩、党参、竹茹10、半夏12、茯苓15、枳壳10、胆南星10、陈皮10、炙甘草3、生甘草5、大枣、全虫5 停药观察二年,一切均好。2010年6月随访时,肯定中医药的疗效。 心得: (1)西医对疾病疗效一般具有清晰的界分能力,在它认为疗效不佳的区域内,中医要有所作为。 (2)以上两个病例,在初诊时给予的方药,开始阶段是方证相当的,对后来随着一些症状的减退和消失实际上已经方证不相当了。但我基本上一直守方不变而取效,这也是我的一点心得。 3、温州陈长青右腿外伤后康复案 男,65岁,住院1个月,右腿僵硬如木,一点也不能动,

中医腹诊的研究

中医腹诊的研究 1、中医腹诊的理论研究 (1)腹诊的概念腹诊的概念,我国中医界和日本汉方医界对腹诊的基本概念有过不同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认识。狭义的腹诊,一般认为仅指用手触按腹部而进行诊察;广义的腹诊,则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对胸、胁、腹进行全面的诊察。刘智壶[1]指出:此种诊法主要属于切诊,但也包括有望、闻、问的诊法内容。它通过诊察腹部与胸胁部表现的各种征象,以判断疾病及病因病机,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刘氏认为腹诊之所以能诊断疾病及辨别其病因病机,是由于胸腹与脏腑、经络及某些重要腧穴有着生理、病理的内在联系。基于此种联系,脏腑疾病及其病因病机,则在胸腹反映出一些不同的病理征候。通过胸腹表现出的病理征象,就能推断内部脏腑之病变。 (2)腹诊基本原理的探讨这方面的研究,一是从中医理论角度阐明腹诊的基本原理,完善体系,如有从腹诊与脏腑的关系,表现在人体五脏六腑皆位于胸腹部之中,因而腹诊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意义。在生理上,胸胁腹为脏器所藏之处所,对五脏六腑有保护作用;五脏六腑皆位于胸腹之中,脏腑之气血则皆汇聚胸腹。尤其是胸中聚有宗气;大腹又有

中气充盈其中,且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肾居脐腹两侧,又为先天之本,中藏元阴元阳,又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所以,胸腹为阴阳气血之发源。同时,通过经络的联系,沟通了胸腹内部脏腑与胸腹体表的联系,使胸腹体表部不同的区域又归属于不同的脏腑。在病理反映上,由于脏腑在胸腹内的分布各有一定的位置而与体表相对应,加之经络的内外循行联络,脏腑病变则反映于胸胁腹的一定部位,出现各种自觉或他觉之病理症征。并且,随脏腑的不同病因病机,而可在胸胁腹表现各种相应的征候。胸腹与经络的关系,表现在胸胁腹是很多经络循行通过的部位,与十二及奇经八脉之任、督、冲、带等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循行于胸腹内外而在胸腹体表有腧穴分布的有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厥阴心包经等进行研究。 一是从西医学和现代科学知识结合的角度探讨腹诊的基本 原理。如有人从解剖生理角度将中西医学的内脏名称、位置、功能统一起来,探讨腹诊的定位诊断,将腹部的病理区划分为同位反应区和异位反应区;有人则利用生物全息理论解释腹诊的原理,也有人从神经生理学角度,以体壁内脏反射来解释体表特定部位对相应内脏器官病变的反应。但是仅从简单的解剖部位与胸腹的对应关系以及经络循经的部位来说明,这只是一种抽象的理论知识,如果深入到细胞水平上,

刘渡舟教授运用经方验案举隅

刘渡舟教授运用经方验案举隅 发表时间:2010-09-06T16:12:09.903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10年第5期供稿作者:张瑛郭乃榕 [导读] 刘渡舟教授是著名的《伤寒论》专家,他擅用经方,治顽疾,起沉疴,笔者有幸随师临床,现择案三则,以飨同道张瑛郭乃榕 梨树县中医院 (吉林梨树136500)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 5734(2010)5-0094-01 刘渡舟教授是著名的《伤寒论》专家,他擅用经方,治顽疾,起沉疴,笔者有幸随师临床,现择案三则,以飨同道。 奔豚气案 李某某,男,60岁,自述每因生气或精神紧张而发,自觉有一股气从脐下或左或右往上冲逆,至心胸则悸动烦乱不安,胸满憋心,呼吸不畅,打开房门窗,脱掉所有上衣,亦不能解。甚者满头大汗,有濒于死亡感,移时好转。病痛已半年之久。中西医多方求治未愈,慕名找刘老师诊治,细心询问病史,症状,又知患者小便短小,有排不尽感。舌质淡、苔水滑、脉沉弦无力。属于心脾阳虚,水寒之气上冲之奔豚证,治宜利水降冲。老师书苓桂枣甘汤原方。茯苓25ɡ、桂枝15ɡ、大枣15枚,炙甘草10ɡ、3剂,嘱“甘澜水”煎药,服后,小便通利,奔豚气止,顽疾愈,随访半年未发。 经方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所经过的部位,必然使正常的气机运行闭塞,而出现憋闷胀满心悸,汗出等证。《伤寒论》指出:“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可见桂枝加桂汤是治疗奔豚病的有效方剂,更加桂取桂枝强心通阳,开结气,降冲气,治奔豚气最合拍。为何老师用了“……脐下悸者,欲做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的苓桂枣甘汤呢?老师笑答:仲景之文一定要读懂、读透,掌握病机关键所在。此患者心脾阳虚,下焦水寒之气妄动,气水相捕,小便不利而脐下悸动,上冲。重用茯苓30ɡ、桂枝15ɡ超过其他方剂,利水祛邪之力大又恐津伤,用大枣15枚补脾胃、生津液寓防于治。从临床上看,很有实际意义。临床欲作或已作奔豚,都可以用苓桂枣甘汤治疗,根据临床观察,苓桂枣甘汤证除有脐下悸或上冲外,还应有小便不利,舌苔水滑等。 遗精案 王某某,男26岁。自述结婚半年后离婚,心情抑郁,心烦,睡眠不好,多梦易醒,两个月后出现梦中遗精,未介意,渐加重,半年后,患者几乎每夜均有遗精,屡治无效,形体疲惫不堪。渐发展为无梦而遗,舌苔淡嫩不泽,脉缓无力。辩为心肾阴阳不交而精关驰废,治宜调和阴阳,交通心肾。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12ɡ、白芍12ɡ、生姜10ɡ、大枣12枚,炙甘草6ɡ,龙骨(先煎)30ɡ,牡蛎(先煎)30ɡ,连服5剂后,滑精止,饮食增,精神振,从此调制而愈。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说“夫失精家,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所谓失精家,是指长期遗精、滑精之人。失精家的病机关键在于心肾阴阳上下不交。桂枝汤能营卫,调脾胃,而调和阴阳,加龙骨、牡蛎不仅能收敛神气,固摄精关,而且也能固护心肾和精气的作用。 气郁厥症案 张某某,男,36岁。患者手足厥冷,疼痛麻木,不堪其苦。厥冷时手足汗出,其汗出程度随厥冷之深浅而变。厥深则汗多,厥浅则汗少。曾服附子,干姜等回阳救逆而无效。视其人体格健壮,面颊丰腴,两目有神,决非虚人之象。诊其脉沉弦而有力,舌质红苔白。脉沉有力,主肝胆气机郁结。气郁阳结,疏泄不利,则阳气受阻不能达于四肢,所以四肢厥冷,亦非阳盛之热厥,乃是“阴阳不相接”之气郁厥症。用四逆散疏达气血以通阳气,使阴阳气血相互顺接则愈。 柴胡10ɡ、枳实10ɡ、白芍10ɡ、炙甘草10ɡ 服药一剂后,患者自觉有气自心下部往下行走,直抵少腹,腹中微微而动,顿感周身清爽,随之而手足转温,汗出减少,二剂后,四肢疼痛麻木有明显好转,但汗出仍不能止。上方中加桂枝6ɡ、牡蛎30ɡ,意在取桂枝配芍药以和营卫,牡蛎敛汗以和阴阳,又服二剂,则手足转温,汗已止其六七,患者自以为病愈而未来来复诊。 过4天后,病症复发,厥汗如初。为何药已奏效而不能持久?思之良久而认识到,郁结之阳虽然已通,但被郁火所伤之阴未能及时滋补。阴不足而不能制阳,则反被阳逼而为汗;汗出更伤其阴,阳无偶而则自郁而复厥。所以,郁阳之气宜疏,而弱阴又不可不救,乃用四逆散与六味地黄汤合用,重用熟地30克,又服六剂,厥回冷消,汗出已止。此后再未复发。

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临床应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经方;临床应用 经方主要是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卒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中所载的方剂。后世谓之“经方”,因其配伍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颂,故自古有“江南诸师秘仲景方而不传”之说。多年来,笔者临床应用经方治疗 一些疑难病疗效甚好,今选择其中比较典型的效果较好的医案,使经方在医疗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医案1,自汗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患者,2011年7月來诊。平素体质健壮,去年夏天午饭后,汗 渍未干,随后潜入湖中捕鱼,回到家中时,汗出甚多。自此以后,冬 夏昼夜,经常自汗出。曾求诊多处,皆以卫阳不固论治,用玉屏风散 及龙骨、牡蛎、麻黄根、浮小麦等,效果不显,后来也用桂枝汤加黄 芪等,均稍有好转而后又复发。在市医院经X光片,排除肺结核。一年来,体力疲乏,皮肤灰白,汗孔增大,出汗时肉眼可见。汗出虽多,但口不渴,尿量少,上午不出汗,中午晚间汗出多。脉浮缓重按无力,证为营卫失和,治以微发其汗,调和营卫,处方:桂枝10g,白芍10g,

炙甘草5g,大枣7枚,生姜10g。1剂,水煎服。清晨醒后服下,嘱少顷再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宜静卧,避风寒,忌油腻。服药后全 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出止,仍照原方加黄芪15g、防风10g。服药如前,连进二剂。汗止而病愈。随访半年未发。按:病起于腠理疏松 之时,水湿直侵营卫之间,卫与营分,故“司开合”而不能,致毛孔 洞开不合,故自汗不止。然病延既久,当察有无症变,幸“汗虽多但 口不渴”,“脉仍浮缓”,知“脏气未伤”,病仍在太阳营卫之间,故治仍宜桂枝汤微发其汗,令营卫调和则愈。 2医案2,胃脘剧痛(胃扭转) 患者,男,40岁。恶心,呕吐,上腹部胀满剧痛7天,经多方治疗无效,于2011年4月7日延余诊治。问其病史,素体虚弱,有 胃病史10年,近日外感发热,体温39℃,口服解热镇痛药后,致使大汗淋漓,疲乏无力,时而烦躁,并出现腹痛腹胀,恶心,食入即吐。给服解痉止痛西药,反见病情加重,伴有嗳气,泛酸腹胀,于4月3日行上消化道钡透检查。诊断为胃扭转。因患者不愿手术,要求服中 药治疗。刻诊:面色淡白无华,精神萎靡不振,语声低弱无力,上腹 胀满,平卧较坐位舒服,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濡细略数。辨证为 寒热痞,治以辛开苦降,和胃消痞。方药用生姜泻心汤:生姜15g,党参15g,半夏10g,黄芩10g,黄连6g,干姜6g,甘草6g,大枣3枚。水煎二次,早晚分服。服三剂后,诸症明显减轻,能进少量饮食,效不更方,续服五剂。1周后来诊,诸证消失,精神大振,饮食如常。于本月17日上消化道钡透复查,提示: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 (一) 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学习医论L008——胡希恕讲仲景脉学(一) 作者/胡希恕;编辑/锄云青衿写在前面的话: 2011年初,《胡希恕讲仲景脉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编著该书的作者段治钧老师曾“亲聆胡老教诲七八年,结缘有兹十八载”,在整理胡老的遗作中发现《脉学概说》一篇,也是胡老生前未曾发表的,“和《辨证施治概论(要)》一样,同样是胡老研究仲景原著的一篇力作”。在研究胡老关于脉诊论述的诸多文献中,本篇可以说是最早的蓝本! 篇中导读为编者所加,特此说明。正文: 一.脉与证的明确概念 导读:证是指什么?脉又是指什么? 中医是依据患者的全身症状反应,进行统一的观察与分析,讲求适应整体的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诊疗方式方法的特色,也是中医的独有精神。一个中医师治病有无疗效,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取证全面、辨证精确,并以其程度为先决条件。所以举凡目之所能望,耳之所能闻,问之所能知,切之所能感(包括诊脉和诊腹),均为中医辨证取材的对象,并将此望、闻、问、切称为四诊,可谓平等对待,无轻重之分。

不过一者脉象繁复多端,只凭指下体会以验其错综变化,不似望闻问以及腹诊等较为具体而易知;二者辨证论治虽需四诊合参,但在中医经久的实践体验下,脉诊确有其主导作用。由于以上两点的关系,凡由望闻问及腹诊所得的结果,统称之为证,而脉乃个别独立起来,把四诊的断病论治,就变为辨脉辨证的论治了,这中间必有一个相当长的实践发展过程。观仲景书篇章的标题,例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等,正是表明这个道理。二、脉象在中医脉学中的意义 导读:何谓“脉象”,何谓“脉学”,怎样学好用好“仲景脉学”?今所谓脉学者,即研究有关脉诊的理论、方法及其在诊疗上所起作用的一种学识,脉象是中医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何谓脉象?无病健康人的脉,谓之平脉,平脉不以象名。人若有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才名之以象,即为病脉。一般临床辨证中所谓脉象,都是指病脉说的,而病脉的脉象即是与平脉相比的差相。 脉象是相对平脉比较而来,所以脉取太过、不及,当为辨脉之大法。古医籍《内经》、《难经》对于诊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在仲景书中,更以证治实例阐明诊法和脉理,脉取太过与不及在书中均有明文,惜读者不悟也。太过者,谓较平脉为太过也;不及者,谓较平脉为不及也。脉象虽极复杂,概

张磊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举隅

而是医患合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杨老师提醒我们一方面要耐心而认真地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例如上肢的主要功能是手的运用,上肢任何关节的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使手充分发挥功能。由于不重视早期功能锻炼,而出现手活动受限的上肢骨折中,临床上最常见最典型的是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因为此类骨折易发生在中、老年人,由于年老畏痛,或担心活动会引起骨折移位,而不愿作任何活动,我们应该消除患者的顾虑,告诉他们骨折一经手法复位,麻醉消退即可作手指的伸屈活动,只有尽早做这个活动,肿胀才能早消退,握拳要认真进行,握而不紧,等于不握,伸而不直,效果也差,而且应同时重视肩、肘关节的活动。另一方面,医生和患者都应注意识别不利于骨折恢复的活动,那些可引起骨折断端间的剪力、成角及扭转应力的活动,将影响骨折愈合的顺利进行。这类活动主要是指增加肢体重力的活动和骨干上、下端之间的不一致的旋转,肢体重力对骨折端的影响往往由于不合理的锻炼而加大,如在屈膝位练习主动伸膝活动时,伸膝系统通过胫骨上端的附着点而带起整个小腿和骨折以下部位的全部肢体重力的反作用,在骨折端间形成了可观的剪力或成角应力,此时就有可能引起骨折的不稳定。 总之,对于骨折后的功能锻炼首先应认识到它的必要性,并进行耐心、细致、正确的指导,识别不利于骨折恢复的活动,及进行恰当的被动运动。 (收稿日期 2008-04-25) 张磊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举隅 李彦杰 1 续海清2 1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郑州450002) 2 平顶山市中医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介绍张磊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经验。四逆加人参汤治疗小儿阳虚久泻;乌鱼则骨茹丸合胶姜汤加减治疗冲任不固之崩漏;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枳橘姜汤治疗痰阻气滞之哮证。 关键词:疑难病 经方 名老中医经验 张磊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49(2008)08-0004-02 张磊教授从医六十载,曾任河南中医学会会长,河南中药学会会长,国家二部一局第二批师承制导师,系国家 十五 攻关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继承研究 课题的名老中医。其治学严谨,熟通国学,勤修新知,医理纯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本人作为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第二批高级中医继承型人才,有幸跟从张磊老师学习,获益良多。 经方以其组方严密、药味简捷、效验可期而流传应用至今,张老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其效若神。 1 四逆加人参汤治疗小儿阳虚久泻 赵 ,女,11个月,于2007年9月2日以 泄泻如水样4个月 为主诉就诊。患儿4月前因感冒用抗菌素后,出现腹泻如水样,伴蛋花样粪便,每天泄泻20至30次,脱肛,曾多方诊治无效。查大便常规提示轮状病毒感染,在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住院治疗亦乏效,慕名求治于张老。当时症见:精神极差,畏寒,无发热,泄泻如水样,脱肛,尿少,腹胀,皮肤松弛,脱水貌,消瘦,体重不足12斤,脉微。患儿为阳亡液脱,治疗当以回阳救逆、益气生津为要。方药:制附子10g(先煎90min),干姜6g,党参20g,炙甘草6g。患儿服上方6剂,大便每日减为1次,排便困难,家人自行让患儿服香油5ml方得以排便,仍呈蛋花样粪便,有粘液,腹胀重。患儿此时寒热错杂,气机痞塞,故合用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方药:制附子6g(先煎60min),干姜6g,党参6g,制半夏6g,黄芩3g,黄连1g,砂仁2g,炙甘草6g,大枣1枚为引。上方服6剂而愈。 按:患儿下利日久,气随津泄,故致阳气虚。阳虚不能温化水谷,敛摄津液,又致泄利不止。今见皮肤松弛、尿少、畏寒、脉微,为阳亡液脱、津液内竭之象。故治用四逆加人参汤回阳救逆,益气生津。 伤寒论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曰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亡血,这里指亡失津液。方用附子、干姜、炙甘草即四逆汤以回阳救逆,加人参益气固脱、生津滋液。张路玉对此方之分析至为透彻,曰: 亡血本不宜用姜附以损阴 此以利后恶寒不止,阳气下脱已甚,故用四逆以复阳为急也。其所以用人参者,不特护持津液,兼阳药得之,愈加得力耳。 2 乌鱼则骨茹丸合胶姜汤加减治疗冲任不固之崩漏 胡 ,女,49岁,于2007年10月24日以 月经淋漓不断2月余 为主诉就诊。患者2月前月经来潮,量多,色暗,有血块,至今淋漓不断。在当地医院查B超示: 子宫肌瘤 ,予三合激素、黄体酮应用,停经3天又潮。就诊时症见:月经淋漓不断,量多,色暗,有血块,伴头部刺痛,神疲乏力,动则心慌,喜卧思睡,畏寒,面色苍白,爪甲色淡。舌质淡,苔白,脉沉弦。既往史:2003年因车祸受伤 脑出血 经治而愈,此后血压升高,最高190/100mmHg,现测血压175/90mmHg。辨证为肾精不足,冲任不固。治以补益精血、固冲止血之法。方药:熟地炭30g,制首乌30g,茜草炭10g,煅乌贼骨30g,山楂炭15g,红花炭6g,乌梅炭15g,川 4 四 川 中 医 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 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2008年第26卷第8期 Vol 26,No 8,2008

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ppt

腹诊方法与经方应用.ppt 《伤寒论》《金匮要略》腹诊证象描述心下部位:心下濡心下痞心下痞,按之濡心下痞硬心下痞坚心下痞鞕而满心下续坚满按之心下满痛心下满微痛心下满而鞕痛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心下痛,按之石硬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心下支结心下悸《伤寒论》《金匮要略》腹诊证象描述胸胁部位: 胸胁苦满胸胁逆满胸胁支满 胸胁烦满胸胁下满胸胁满微结胸下结鞕胁下痞鞕胁下鞕满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伤寒论》《金匮要略》腹诊证象描述腹、少腹、脐下等部位:腹濡腹满腹微满腹胀满腹满痛腹中痛腹中急痛苦里急虚劳里急少腹满少腹硬少腹当硬满膀胱急,少腹满少腹满如敦状内拘急少腹拘急腹皮急,按之濡少腹里急,腹满少腹急结少腹坚痛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脐下悸脐下有悸如果从腹诊角度来考察,上述腹证的一部分属于患者自觉,但更多更重要的是医者诊察的他觉,或者是自他共觉(援引自龙野一雄著《汉方入门讲座》)。 其中包括性质、形状、程度、范围等丰富的内容,每一个描述用语均呈现出具有特点的一种“腹象” ,几乎不能互相

代替使用。并且,显然,这些腹诊证候也不能用概念定义的方式来表示,只能在描述中把握特征、形成“腹象”,以“触联”证治的对应与联系。1,腹壁汗出将手掌轻抵腹壁察看有无汗出。稀薄零落的汗出,在表之气、血衰弱状态时容易出现。桂枝汤、柴胡桂枝汤、苓桂术甘汤、防己黄芪汤等方剂的适应证的患者多见此种汗出。 发粘的汗液多为里热所致。麻杏甘石汤、白虎汤、大承气汤等适应证的患者多见此种汗出。2,腹壁的皮肤温腹 壁皮肤有无汗出,有时也会与穿衣多少有关,但若将手掌置于同一部位数秒间却能够得知皮肤温度的异常。人参汤和吴茱萸汤等方剂用于太阴病期心下痞鞕型患者,此型病例在心下痞鞕的同时心窝部皮肤温低下者并不少见。当归芍药散和薏苡附子败酱散等方剂适用于太阴病期瘀血型病例,在这些病例中,亦多见脐旁部和回盲部处皮温低下者。使用金匮肾气丸和济生肾气丸的病例中,有时出现脐下部皮肤温低下同时伴有小腹不仁。3,肠蠕动亢进的有无在适宜于大建中汤的病例中,有时通过菲薄的腹壁可以看见消化道咕噜咕噜地蠕动。将手掌稍置于腹壁上时,可以感到消化道内气体的活动及伴随的蠕动亢进。出现此种症候的场合,则提示于少阳病期使用半夏泻心汤,太阴病期使用大建中汤等。4,胃肠气体的多少通过腹壁叩诊,可以判断腹腔内气体的多少。结肠的肝区部和脾区部气体多的场合,多为

《伤寒论》腹诊研究

《伤寒论》腹诊研究 -------------------------------------------------------------------------------- https://www.360docs.net/doc/3813594778.html, 2001年7月21日杏林梦晓 《伤寒论》中之腹诊,内容丰富,其意义不仅限于寒热虚实之辨别,更着眼于揭示疾病发生发展之趋势,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价值。其理论渊源,一是汉末战乱时期胃肠疾病的多发,促使仲景十分重视腹诊研究;一是汉以前医家丰富的腹诊经验总结。其理论基础,源自中医整体观念,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是也。胸腹者,脏腑之外廓也。五脏六腑,无所不包,而人身之疾病,多以脏腑为主宰。以胸腹胁肋与脏腑经络之生理联系,必能反映内在脏腑疾病之病因病机,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一.腹诊的范围界定 腹诊是运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观察胸腹部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而尤以切诊为其重点。 就其诊察范围而言,腹诊并不局限于腹部,而同时包括胸部,即凡身体躯干部之前侧,皆属腹诊诊察之范畴。故有关腹诊的症象,常统称为胸腹症象。 据《伤寒论》所述,其腹诊所涉部位,主要包括胸、胸下、心下、胸胁、胁下、腹、脐、少腹等。 胸胁部位,包括前胸与两侧胁部,其位对应于胸廓肋骨所包之处,内含心肺肝胆,又为三焦分部。 心下部位,剑突下之中上腹部,即鸠尾至中脘部位,横膈、脾胃、肝胆、肠道,是其四维也。更确切地讲,其体表定位当为:以剑突下端为顶点,连接两侧锁骨中线与肋弓缘交叉点而形成的一等边三角形区域。其有言“胸下”者,实亦心下之部也。 大腹部位,相当于两肋下缘连线至两髂上缘连线之间所属分部,以脐为其中心,为脾胃之居处。 少腹部位,仲景所论是概言小腹部位,即两髂上缘连线以下至盆腔前缘以上部位,膀胱、小肠、胞宫等寄寓其中,肾肝冲任诸脉循行其地。 以上是概论其分部也,若细析之,则有脐周、胁下、胁里等具体部位,是由整体而及局部、由局部而推整体者,医者应予灵活看待,不宜拘泥其辞。 二.腹证的主要表现 腹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症状与体征两类,大要包括胀满、疼痛、濡硬、动悸、肿块等。属自觉症状者,问询乃知;属他觉体征者,望切乃得。是故胸腹症象之诊察,仍不离四诊手段。

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

临床运用经方的心得娄绍昆 诸位网友诸位老师: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黄煌先生,感谢经方沙龙网友。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 二、外治法(针灸、刺血、推拿)结合经方的临床作用; 三、经方医学发展过程中遇见几个问题; 四、一个重要的腹证——鸠尾(剑突)肿痛对临床的意义。 一、经方的临床疗效举例 1、温州龚金钗血液病案 女,63岁,体重80斤,身高155cm。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白细胞1500/mm3,血红蛋白68 g/L,低血压,高血糖(空腹9.2毫摩尔/升)。 舌体右侧因多年溃烂凹陷不平,口苦口干,心下痞硬,纳呆干呕,便溏尿黄,典型的甘草泻心汤证。 处方:炙甘草10 、炮干姜10 、黄芩10 、黄连3 、党参10 、半夏10 、大枣5枚 2010年7月血常规化验:白细胞2500,血红蛋白99。3年来没有住院,没有输血,,生活质量良好。

体会: (1)西医的存在为中医的临床疗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背景,有利于中医经验记录和总结。 (2)中医具有西医不同的形态一门学科,借用西医的疾病概念时,不要生吞活剥。 (3)这个病例如果不用方证辨证的方法,可能要绕更多的弯路。 2、温州俞萧侗重症肌无力案 刻诊:患者面色白无华,失眠多梦,口臭口苦口疮,咽干呕恶,食欲尚可,大便塘,小便黄,月经能按时来潮,量色均可。脉缓,舌质淡红,苔白厚。腹证:心下痞硬。投以黄连温胆汤合甘草泻心汤10剂。 处方:黄连、黄芩、党参、竹茹10、半夏12、茯苓15、枳壳10、胆南星10、陈皮10、炙甘草3、生甘草5、大枣、全虫5 停药观察二年,一切均好。2010年6月随访时,肯定中医药的疗效。 心得: (1)西医对疾病疗效一般具有清晰的界分能力,在它认为疗效不佳的区域内,中医要有所作为。 (2)以上两个病例,在初诊时给予的方药,开始阶段是方证相当的,对后来随着一些症状的减退和消失实际上已经方证不相当了。但我基本上一直守方不变而取效,这也是我的一点心得。 3、温州陈长青右腿外伤后康复案 男,65岁,住院1个月,右腿僵硬如木,一点也不能动, 予以芍药甘草汤加牛膝、木瓜。

经方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证

经方辩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证 1太阳病案 郑某,男,50岁,1995年9月20日初诊。慢性腰腿痛10年,时发时愈。近年来症状加剧,下腰部坠痛,臀部酸痛不适,以左侧为甚,行走时呈间歇性跛行。经X线拍片、CT检查,确诊为,“L4~5椎间盘中央型突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刻诊:形体消瘦,肤色苍白,腰腿隐痛麻木,不能直立,腰部前屈与 后伸受限。下腰部及臀骶部压痛。时觉畏风、发热(体温正常)、自汗、头眩、纳呆、嗜睡、口淡、便溏、尿黄短、下肢稍有浮肿,舌淡红,苔薄白水滑,脉沉缓无力。腹诊:腹壁浅薄,腹肌扁平拘紧,脐部悸动应手,少腹胀满。此案属太阳经腑合病。营卫失调,风寒湿痹凝阻太阳经脉,水饮停滞太阳之腑。先予桂枝新加汤与五苓散合方加味,以和营卫、利水湿、祛风寒为治。处方:桂枝、党参各15g,白芍药30g,大枣5枚,炒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各10g,炙甘草,砂仁(冲)各5g,生姜5片。3剂。服药后,小便量增多,恶风发热稍减,纳增。但腰腿痛无明显改变。针对主症,加强祛寒温阳之力。上方加附片10g,再投5剂。服上方后,腰腿痛减轻,但腰部前屈后伸尚不利。上法已经中的,守方5剂,并在腰骶部压痛部位予以按摩,刺血拔罐,以助气血畅通。按上方进退加减治疗3周,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腹肌紧张感减轻,但稍长时间的运动,腰腿尚感疲乏。

嘱患者每天用艾条自灸腰俞、环跳、关元等穴位,使之徐徐温养阳气,促使机能的康复。坚持治疗月余而痊愈。越4年,腰腿痛没有复发,只是繁重劳动后,腰腿偶感不适。按:《伤寒论》就是疾病总论[1],其诊病方法是六经辨证。柯琴云:“岂知仲景约法,能合百病,兼赅于六经而不能逃六经之外,只有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2]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也不例外。《伤寒论》治疗风湿寒痹以太阳最详。盖太阳为一身之藩篱,风寒湿邪袭人,太阳首当其冲,或循经入腑, 或由表及里,引起整体反应。此患者消瘦、肤色苍白、时觉畏风、发热、自汗,属“桂枝汤证”;腹肌扁平拘紧,是桂枝加芍药汤的腹证[3]。腰腿疼痛多年而气营两伤,虽有恶风、发热、汗出之太阳中风表现,但脉沉缓无力,与论中太阳病篇的“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 加汤主之”相合。脐部悸动应手、少腹胀满、小便不利、下肢浮肿、苔白水滑,是太阳经病不解,寒湿循经入腑而成太阳蓄水五苓散证。由于太阳经腑有合病之势,故先予以桂枝新加汤合五苓散,调和营卫、通阳利水为治。先行“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法,待病势趋缓再以温灸法徐徐温养阳气以善后。2少阳太阳合病案 李某,男,35岁。1992年8月16日初诊。2年前在工地劳动时挫伤腰部,引起腰腿麻痛。刻诊:瘦长身躯,痛苦面容,腰部冷痛、沉重、僵硬、拘挛,难以转侧,憎寒烦热,口苦咽干,恶心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