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辅导资料3.2讲 两类动力学问题

学生辅导资料3.2讲 两类动力学问题
学生辅导资料3.2讲 两类动力学问题

第2讲

两类动力学问题

考纲下载: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Ⅱ)

主干知识·练中回扣——忆教材 夯基提能 1.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

(1)已知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 (2)已知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 2.解决两类基本问题的方法

以加速度为“桥梁”,由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具体逻辑关系如图。

巩固小练

1.判断正误

(1)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成反比。(×)

(2)物体受到外力作用,立即产生加速度。(√) (3)由于物体做加速运动,所以才受合力作用。(×)

(4)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一定与速度的方向相同。(√) (5)物体所受的合力减小,加速度一定减小,速度也一定减小。(×) (6)物体所受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物体的位移一定是减小的。(×) [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

2.一辆空车和一辆满载货物的同型号汽车,在同一路面上以相同的速度向同一方向行驶。两辆汽车同时紧急刹车后(即车轮不滚动只滑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满载货物的汽车由于惯性大,滑行距离较大

B .满载货物的汽车由于受摩擦力较大,滑行距离较小

C .两辆汽车滑行的距离相同

D .满载货物的汽车比空车先停下来

解析:选C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两辆汽车的加速度为a =μg ,由v 20=2ax 可知,初速度相同,两车滑行的距离相同,选项C 正确。

[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3.质量为1 kg 的物体,受水平恒力F 作用,由静止开始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加速运动,它在t s 内的位移为x m ,则F 的大小为( )

A.2x t 2 N

B.2x 2t -1 N

C.2x 2t +1 N

D.2x t -1

N 解析:选A 由x =12at 2得a =2x t 2 m/s 2,对物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ma =1×2x t 2 N =2x

t

2

N ,故A 正确。

[“板——块”模型]

4.[多选]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一物块静止在木板上,木板和物块间有摩擦。现用水平力向右拉木板,当物块相对木板滑动了一段距离但仍有相对运动时,撤掉拉力,此后木板和物块相对于水平面的运动情况为( )

A .物块先向左运动,再向右运动

B .物块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增大,直到做匀速运动

C .木板向右运动,速度逐渐变小,直到做匀速运动

D .木板和物块的速度都逐渐变小,直到为零

解析:选BC 物块相对木板向左滑动,物块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木板受到向左的

滑动摩擦力,当撤掉拉力后,物块和木板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变,故木板向右做减速运动,物块向右做加速运动,直到两者速度相等后,一起做匀速运动,选项B 、C 正确。

核心考点·分类突破——析考点 讲透练足

[典题kg ,铸件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是0.25。工人用80 N 的力拉动铸件,从静止开始在水平面上前进,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37°并保持不变,经4 s 后松手。(g =10 m/s 2)求:

(1)松手前铸件的加速度;

(2)松手后铸件还能前进的距离。

[解析] (1)松手前,对铸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a =F cos 37°-μ(mg -F sin 37°)m

=1.3 m/s 2

(2)松手时铸件的速度v =at =5.2 m/s

松手后的加速度大小a ′=μmg

m

=μg =2.5 m/s 2

则松手后铸件还能滑行的距离x =v 2

2a ′

=5.4 m

[答案] (1)1.3 m/s 2 (2)5.4 m

1.(2016·齐齐哈尔质检)一个原来静止在光滑平面上的物体,质量是7 kg ,在14 N 的恒力作用下运动,则5 s 末的速度及5 s 内通过的路程为( )

A .8 m/s 25 m

B .2 m/s 25 m

C .10 m/s 25 m

D .10 m/s 12.5 m

解析:选C 物体由静止开始在恒力的作用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牛顿

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得a =F m =147 m/s 2=2 m/s 2,v =at =2×5 m/s =10 m/s ,x =12at 2=

1

2

×2×25 m =25 m ,选项C 正确。

2.如图所示,一木箱静止在长平板车上,某时刻平板车以a =2.5 m/s 2的加速度由静止开始向前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速度达到v =9 m/s 时改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木箱与平板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25,箱与平板车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静擦力相等(g 取10 m/s 2)。求:

(1)车在加速过程中木箱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2)要使木箱不从平板车上滑落,木箱开始时距平板车末端的最小距离。

解析:(1)设木箱的最大加速度为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 =ma ′ 解得a ′=2.25 m/s 2<2.5 m/s 2

则木箱与平板车存在相对运动,所以车在加速过程中木箱的加速度为2.25 m/s 2

(2)设平板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t 1,木箱与平板车达到共同速度的时间为t 2,根据速度公式得

v =at 1① v =at ′2②

达到共同速度时平板车的位移为x 1,则

x 1=v 2

2a

+v (t 2-t 1)③

木箱的位移为x 2,则x 2=1

2

at ′22④ 要使木箱不从平板车上滑落,木箱距平板车末端的最小距离满足x =x 1-x 2⑤

联立解得x =1.8 m

答案:(1)2.25 m/s 2 (2)1.8 m

[典题固定在座椅上,由电动机将座椅沿光滑的竖直轨道提升到离地面40 m 高处,然后由静止释放。可以认为座椅沿轨道做自由落体运动2 s 后,开始受到恒定阻力而立即做匀减速运动,且下落到离地面4 m 高处时速度刚好减小到零。然后再让座椅以相当缓慢的速度稳稳下落,将游客送回地面。(取g =10 m/s 2)求:

(1)座椅在自由下落结束时刻的速度是多大? (2)座椅在匀减速阶段的时间是多少?

(3)在匀减速阶段,座椅对游客的作用力大小是游客体重的多少倍?

[解析] (1)设座椅在自由下落结束时刻的速度为v ,由v =gt 1得v =20 m/s (2)自由下落的位移

h ′=12gt 21

=20 m

设座椅匀减速运动的总高度为h ,则 h =(40-4-20)m =16 m

由h =v

2

t 得t =1.6 s

(3)设座椅匀减速阶段的加速度大小为a ,座椅对游客的作用力大小为F ,由v =at 得a =12.5 m/s 2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mg =ma

解得 F

mg

=2.25

[答案] (1)20 m/s (2)1.6 s (3)2.25

1.(2016·襄阳模拟)在欢庆节日的时候,人们会在夜晚燃放美丽的焰火。按照设计,某种型号的装有焰火的礼花弹从专用炮筒中射出后,在4 s 末到达离地面100 m 的最高点时炸开,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假设礼花弹从炮筒中竖直射出时的初速度是v 0,上升过程中所受的平均阻力大小始终是自身重力的k 倍,那么v 0和k 分别等于(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 )

A .25 m/s,1.25

B .40 m/s,0.25

C .50 m/s,0.25

D .80 m/s,1.25

解析:选C 根据h =1

2

at 2,解得a =12.5 m/s 2,所以v 0=at =50 m/s ;上升过程礼花弹

所受的平均阻力F f =km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 =mg +F f

m

=(k +1)g =12.5 m/s 2,解得k =

0.25,故选项C 正确。

2.一质量为m =2 kg 的滑块能在倾角为θ=30°的足够长的斜面上以a =2.5 m/s 2匀加速下滑。若用一水平向右恒力F 作用于滑块,使之由静止开始在t =2 s 内能沿斜面运动位移x =4 m 。(g 取10 m/s 2)求:

(1)滑块和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恒力F 的大小。

解析:(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g sin 30°-μmg cos 30°=ma

解得μ=3

6

(2) 滑块沿斜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

x =12

a 1t 2 解得a 1=2 m/s 2

使滑块沿斜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有加速度向上和向下两种可能。 当加速度沿斜面向上时,则有 F cos 30°-mg sin 30°-μF N =ma 1 F N =F sin 30°+mg cos 30°

解得F =763

5

N

当加速度沿斜面向下时 mg sin 30°-F cos 30°-μF N =ma 1 F N =F sin 30°+mg cos 30°

解得F =43

7 N

答案:(1)3 (2)763 N 或43

N

1上、下叠放两个物体,在摩擦力的相互作用下两物体发生相对滑动。 2.两种位移关系

滑块由滑板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若滑块和滑板同向运动,位移之差等于板长;反向运动时,位移之和等于板长。

3.解题方法

整体法、隔离法。 4.解题思路

(1)分析滑块和滑板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出滑块和滑板的加速度。 (2)对滑块和滑板进行运动情况分析,找出滑块和滑板之间的位移关系或速度关系,建立方程。特别注意滑块和滑板的位移都是相对地的位移。

[典题3] (2016·德州质检)长为L =1.5 m 的长木板B 静止放在水平冰面上,小物块A 以某一初速度v 0从木板B 的左端滑上长木板B ,直到A 、B 的速度达到相同,此时A 、B 的速度为v =0.4 m/s ,然后A 、B 又一起在水平冰面上滑行了s =8.0 cm 后停下。若小物块A 可视为质点,它与长木板B 的质量相同,A 、B 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25,取g =10 m/s 2。求:

(1)木板与冰面的动摩擦因数μ2;

(2)小物块A 的初速度v 0;

(3)为了保证小物块不从木板的右端滑落,小物块滑上木板的最大初速v 0m 应为多少?

[解析] (1)小物块和木板一起运动时,受冰面的滑动摩擦力,做匀减速运动,则加速度

a =v 2

2s

=1.0 m/s 2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2mg =ma 解得μ2=0.10

(2)小物块相对木板滑动时受木板对它的滑动摩擦力,做匀减速运动,其加速度 a 1=μ1g =2.5 m/s 2

小物块在木板上滑动,木板受小物块的滑动摩擦力和冰面的滑动摩擦力,做匀加速运动,则有

μ1mg -μ2(2m )g =ma 2 解得a 2=0.50 m/s 2

设小物块滑上木板经时间t 后小物块、木板的速度相同为v ,则 对于木板v =a 2t

解得t =v

a 2

=0.8 s

小物块滑上木板的初速度v 0=v +a 1t =2.4 m/s

(3)小物块滑上木板的初速度越大,它在木板上相对木板滑动的距离越大,当滑动距离等于木板长时,小物块到达木板B 的最右端,两者的速度相等(设为v ′),这种情况下小物块的初速度为保证其不从木板上滑落的最大初速度v 0m ,则

v 0m t -12a 1t 2-1

2a 2t 2=L

v 0m -v ′=a 1t v ′=a 2t

由以上三式解得v 0m =3.0 m/s

[答案] (1)0.10 (2)2.4 m/s (3)3.0 m/s

1.(2016·芜湖模拟)质量为m 0=20 kg 、长为L =5 m 的木板放在水平面上,木板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15。将质量m =10 kg 的小木块(可视为质点),以v 0=4 m/s 的速度从木板的左端被水平抛射到木板上(如图所示),小木块与木板面的动摩擦因数为μ2=0.4(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g =10 m/s 2)。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木板一定静止不动,小木块不能滑出木板

B .木板一定静止不动,小木块能滑出木板

C .木板一定向右滑动,小木块不能滑出木板

D .木板一定向右滑动,小木块能滑出木板 解析:选A 木板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F f1=μ1(m 0+m )g =0.15×(20+10)×10 N =45 N ,小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为F f2=μ2mg =0.4×10×10 N =40 N ,F f1>F f2,所以木板一定静止不动;设小木块在木板上滑行的距离为x ,v 20=2μ2gx ,解得x =2 m

2.(2016·南阳模拟)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叠放着质量均为M 的A 、B 两块木板,在木板A 的上面放着一个质量为m 的物块C ,木板和物块均处于静止状态。A 、B 、C 之间以及B 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若用水平恒力F 向右拉动木板A ,使之从C 、B 之间抽出来,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则拉力F 的大小应该满足的条件是(已知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 )

A .F >μ(2m +M )g

B .F >μ(m +2M )g

C .F >2μ(m +M )g

D .F >2μmg

解析:选C 无论F 多大,摩擦力都不能使B 向右滑动,而滑动摩擦力能使C 产生的

最大加速度为μg ,故F -μmg -μ(m +M )g

M

>μg 时,即F >2μ(m +M )g 时A 可从B 、C 之间抽

出,选项C 正确。

3.(2015·全国新课标Ⅰ)一长木板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木板左端放置一小物块;在木板右方有一墙壁,木板右端与墙壁的距离为4.5 m ,如图(a)所示。t =0时刻开始,小物块与木板一起以共同速度向右运动,直至t =1 s 时木板与墙壁碰撞(碰撞时间极短)。碰撞前后木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运动过程中小物块始终未离开木板。已知碰撞后1 s 时间内小物块的v -t 图线如图(b)所示。木板的质量是小物块质量的15倍,重力加速度大小g 取10 m/s 2。

求:

(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及小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2;

(2)木板的最小长度;

(3)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终距离。

解析:(1)规定向右为正方向。木板与墙壁相碰前,小物块和木板一起向右做匀变速运动,设加速

度为a 1,小物块和木板的质量分别为m 和M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μ1(m +M )g =(m +M )a 1①

由题图(b)可知,木板与墙壁碰撞前瞬间的速度v 1=4 m/s ,由运动学公式有 v 1=v 0+a 1t 1②

s 0=v 0t 1+1

2a 1t 21

式中,t 1=1 s ,s 0=4.5 m 是木板碰撞前的位移,v 0是小物块和木板开始运动时的速度。 联立①②③式和题给条件得 μ1=0.1④

在木板与墙壁碰撞后,木板以-v 1的初速度向左做匀变速运动,小物块以v 1的初速度向右做匀变速运动。设小物块的加速度为a 2,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μ2mg =ma 2⑤ 由题图(b)可得

a 2=v 2-v 1t 2-t 1

式中,t 2=2 s ,v 2=0,联立⑤⑥式和题给条件得 μ2=0.4⑦

(2)设碰撞后木板的加速度为a 3,经过时间Δt ,木板和小物块刚好具有共同速度v 3。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得

μ2mg +μ1(M +m )g =Ma 3⑧ v 3=-v 1+a 3Δt ⑨ v 3=v 1+a 2Δt ⑩

碰撞后至木板和小物块刚好达到共同速度的过程中,木板运动的位移为

s 1=-v 1+v 32

Δt ?

小物块运动的位移为

s 2=v 1+v 32

Δt ?

小物块相对木板的位移为 Δs =s 2-s 1?

联立⑥⑧⑨⑩???式,并代入数值得 Δs =6.0 m ?

因为运动过程中小物块没有脱离木板,所以木板的最小长度应为6.0 m 。

(3)在小物块和木板具有共同速度后,两者向左做匀变速运动直至停止,设加速度为a 4,此过程中小物块和木板运动的位移为s 3。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得

μ1(m +M )g =(m +M )a 4? 0-v 23=2a 4s 3?

碰后木板运动的位移为 s =s 1+s 3?

联立⑥⑧⑨⑩????式,并代入数值得 s =-6.5 m ?

木板右端离墙壁的最终距离为6.5 m 。 答案:(1)0.1 0.4 (2)6.0 m (3)6.5 m

专题突破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行车过程中,如果车距不够,刹车不及时,汽车将发生碰撞,车里的人可能受到伤害,为了尽可能地减轻碰撞引起的伤害,人们设计了安全带,假定乘客质量为70 kg ,汽车车速为90 km/h ,从踩下刹车到完全停止需要的时间为 5 s ,安全带对乘客的作用力大小约为(不计人与座椅间的摩擦)( )

A .450 N

B .400 N

C .350 N

D .300 N

解析:选C 汽车的速度v 0=90 km/h =25 m/s ,设汽车匀减速的加速度大小为a ,则a

=v 0

t

=5 m/s 2,对乘客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ma =70×5 N =350 N ,所以C 正确。 2.用40 N 的水平力F 拉一个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20 kg 的物体,力F 作用3 s 后撤去,则第5 s 末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分别是( )

A .v =6 m/s ,a =0

B .v =10 m/s ,a =2 m/s 2

C .v =6 m/s ,a =2 m/s 2

D .v =10 m/s ,a =0

解析:选A 由牛顿第二定律,在前3 s 内物体的加速度a =F

m

=2 m/s 2,3 s 末的速率v

=at =6 m/s ,当外力F 撤去后,加速度变为零,物体的速率保持不变为6 m/s ,选项A 正确。

3.我国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利用质量测量仪粗略测出了聂海胜的质量。若聂海胜受到恒力F 的作用从静止开始运动,经时间t 运动的位移为x ,则聂海胜的质量为( )

A.Ft 2x

B.Ft 2x

C.Ft x

D.Ft 22x

解析:选D 聂海胜受到恒力F 的作用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a =2x

t

2,由牛顿第二定律

有F =ma ,则聂海胜的质量m =Ft

22x

,D 正确。

4.(2016·东北模拟)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xOy ,该平面内有AM 、BM 、CM 三条光滑固定轨道,其中A 、C 两点处于同一个圆上,C 是圆上任意一点,A 、M 分别为此圆与y 、x 轴的切点。B 点在y 轴上且∠BMO =60°,O ′为圆心。现将a 、b 、c 三个小球分别从A 、B 、C 点同时由静止释放,它们将沿轨道运动到M 点,如所用时间分别为t A 、t B 、t C ,则t A 、t B 、t C 大小关系是( )

A .t A <t C <t

B B .t A =t

C <t B C .t A =t C =t B

D .由于C 点的位置不确定,无法比较时间大小关系

解析:选B 对于AM 段,位移x 1=2R ,加速度a 1=mg sin 45°m =22g ,根据x =1

2

at 2

得,t A =2x 1a 1= 4R g ;对于BM 段,位移x 2=2R ,加速度a 2=g sin 60°=32g ,由x =1

2at 2

得,t B =2x 2a 2=8R 3g

;对于CM 段,同理可解得t C =2x 3a 3= 4R

g ,故B 正确。

5.(2016·玉溪模拟)如图所示,水平桌面由粗糙程度不同的AB 、BC 两部分组成,且AB =BC ,小物块P (可视为质点)以某一初速度从A 点滑上桌面,最后恰好停在C 点,已知物块经过AB 与BC 两部分的时间之比为1∶4,则物块P 与桌面上AB 、BC 部分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1、μ2之比为(P 物块在AB 、BC 上所做两段运动可看作匀变速直线运动)( )

A .1∶1

B .1∶4

C .4∶1

D .8∶1

解析:选D 设到达B 点速度为v 1,由于AB 与BC 段的位移

相等,则有v 0+v 12t 1=v 1+02t 2,其中t 1∶t 2=1∶4,故v 1=v 03,AB 段的加速度为a 1=v 1-v 0

t 1

-2v 03t 1,BC 段的加速度为a 2=0-v 1t 2=-v 03t 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B 段-μ1mg =ma 1,BC 段-μ2mg =ma 2,解得μ1∶μ2=a 1∶a 2=8∶1,故选项D 正确。

6.一长轻质木板置于光滑水平地面上,木板上放质量分别为m A =1 kg 和m B =2 kg 的A 、B 两物块,A 、B 与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为μ=0.2,水平恒力F 作用在A 物块上,如图所示(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则( )

A .若F =1 N ,则物块、木板都静止不动

B .若F =1.5 N ,则A 物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1.5 N

C .若F =4 N ,则B 物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4 N

D .若F =8 N ,则B 物块的加速度为1 m/s 2 解析:选D 物块A 的滑动摩擦力为F f A =μm A g =2 N ,物块B 的滑动摩擦力为F f A =μm B g =4 N 。若F =1 N<2 N ,则两物块相对木板静止不动,而木板向左加速运动,A 错误;若F

=1.5 N<2 N ,对两木块与木板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共同加速度为a =F m A +m B =1.5

3

m/s 2

=0.5 m/s 2,对A 有F -F f =m A a ,解得F f =1 N ,B 错误;当F =4 N>2 N 时,木块A 与木板

相对滑动,此时木板和B 的加速度为a =μm A g

m B

=1 m/s 2,此时B 物块所受摩擦力大小为F f

=m B a =2 N ,C 错误;同理若F =8 N ,木块A 与木板相对滑动,此时木板和B 的加速度为a =μm A g m B

=1 m/s 2,D 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

7.将一个物体以某一速度从地面竖直向上抛出,设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不变,则物体( )

A .刚抛出时的速度最大

B .在最高点的加速度为零

C .上升时间小于下落时间

D .上升时的加速度等于下落时的加速度解析:选AC 物体上升时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阻力作用,而下降时受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阻力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物体上升时加速度大,由于物体上升和下降时的位移相等,且初速度为零,由位移公式可得物体上升时的时间短,选项C 正确,D 错误;在最高点的加速度为g ,选项B 错误;物体刚抛出时的速度最大,选项A 正确。

8.如图所示,质量为 m =1 kg 的物体与水平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当物体运动的速度为 10 m/s 时,给物体施加一个与速度方向相反的大小为 F =2 N 的恒力,在此恒力作用下(取 g =10 m/s 2)( )

A .物体经10 s 速度减为零

B .物体经2 s 速度减为零

C .物体速度减为零后将保持静止

D .物体速度减为零后将向右运动

解析:选BC 物体受到向右的滑动摩擦力F f =μF N =μG =3 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a =F +F f m =2+31 m/s 2=5 m/s 2,方向向右,物体减速到零所需的时间t =v 0a =105

s =2 s ,B 正

确,A 错误;减速到零后,恒力F

9.质量m =1 kg 的物体在光滑平面上运动,初速度大小为 2 m/s 。在物体运动的直线上施以一个水平恒力,经过 t =1 s ,速度大小变为4 m/s ,则这个力的大小可能是( )

A .2 N

B .4 N

C .6 N

D .8 N

解析:选AC 物体可能做单向直线运动,也可能先减速到零再反向加速,故初、末速

度可能同向,也可能反向,由a =v -v 0

t

可得,加速度可能是2 m/s 2,也可能是6 m/s 2,由

牛顿第二定律F =ma 得,这个力大小可能是2 N ,也可能是6 N ,因此A 、C 选项正确。

10.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放着两块长度相同,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的木板,在两木板的左端各放一个大小、形状、质量完全相同的物块。开始时,各物均静止,今在两物体上各作用一水平恒力F 1、F 2,当物块和木板分离时,两木板的速度分别为v 1和v 2,物体和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F 1=F 2,M 1>M 2,则v 1>v 2

B .若F 1=F 2,M 1<M 2,则v 1>v 2

C .若F 1>F 2,M 1=M 2,则v 1>v 2

D .若F 1<F 2,M 1=M 2,则v 1>v 2

解析:选BD 若F 1=F 2,M 1>M 2,且假设M 1远大于M 2,则可认为M 1不动,则物体

在M 1上运动的时间会小于在M 2上运动的时间,又木板的加速度a =μmg

M

,故a 1<a 2,所以

v 1<v 2,A 错误;同理可判断B 正确;若 F 1>F 2,M 1=M 2,则在M 1上的物块的加速度较大,而两板的加速度大小相同,所以在M 1上的物块在板上的运动时间较短,所以v 1<v 2,C 错误;同理可判断D 正确。

三、计算题 11.(2016·浙江五校联考)如图所示,一质量为1 kg 的小球套在一根固定的直杆上,直杆与水平面夹角θ为30°。现小球在F =20 N 的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从A 点静止出发向上

运动,已知杆与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3

6 。试求:

(1)小球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2)若F 作用1.2 s 后撤去,小球上滑过程中距A 点最大距离。 解析:(1)在力F 作用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mg )sin 30°-(F -mg )cos 30°=ma 1

解得a 1=2.5 m/s 2

(2)刚撤去F 时,小球的速度v 1= a 1t 1=3 m/s

小球的位移x 1 =v 1

2

t 1=1.8 m

撤去力F 后,小球上滑时,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mg sin 30°+mg cos 30°=ma 2

解得a 2=7.5 m/s 2

小球上滑时间t 2=v 1

a 2=0.4 s

上滑位移x 2=v 1

2

t 2=0.6 m

则小球上滑的最大距离为x m =x 1+x 2=2.4 m 答案:(1) 2.5 m/s 2 (2)2.4 m

12.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 B =2 kg ,长为L =6 m 的薄木板B 放在水平面上,质量为m A =2 kg 的物体A (可视为质点)在一电动机拉动下从木板左端以v 0=5 m/s 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在物体带动下,木板以a =2 m/s 2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此时牵引物体的轻绳的拉力F =8 N 。已知各接触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定,重力加速度g 取10 m/s 2,求:

(1)经多长时间物体A 滑离木板?

(2)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多少?

(3)物体A 滑离木板后立即取走物体A ,木板能继续滑行的距离为多少? 解析:(1)设经t

0时间物体A 滑离木板,则 对A :x A =v 0t 0

对木板B :x B =1

2at 20

x A -x B =L

代入数据解得t 0=2 s(另解舍去)

(2)A 在B 上滑动时,A 匀速运动,则 F f AB =F =8 N

设地面对B 的滑动摩擦力为F f B 1,则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f AB -F f B 1=m B a 又F f B 1=μF N F N =(m A +m B )g

解得μ=0.1

(3)物体A滑离时B板的速度v B=at0=4 m/s B板向前减速滑行过程中,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 B g=m B a B

解得a B=μg=1 m/s2

木板继续滑行的位移x B=v2B

2a B=8 m 答案:(1) 2 s(2)0.1(3)8 m

系统动力学优化方法案例研究

系统动力学优化方法案例研究 1研究背景 农业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发展受人类、社会、经济、政策、科技和自然等因素综合作用,呈现高度非线性、多回路、复杂的动态特性。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就是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的人为干预,通过政策实施和技术支撑,对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合理调控,使农业生态系统处于安全与健康状态,为人类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求。 禹城农业生态系统为县级尺度的生态系统。全市拥有耕地52927 hm2,全市总人口499755人,其中农业人口415913人。土地平坦,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业生产,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长期以种植业为主,20世纪90年代,粮食单产稳定在12000kg/hm2以上,畜牧业有了较快发展,逐步呈现农牧结合的良好态势,到2000年种植业产值和畜牧业产值在农业生产总产值中分别占到65.0%和29.8%。种植业以小麦、玉米为主,部分为棉花、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养殖业以牛、猪、鸡为主。目前,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及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划,禹城市既是粮食生产优势产区,同时也是畜牧业生产的优势产区,种植业子系统和养殖业子系统是禹城市农业生态系统两个最主要的子系统,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结合也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形式。养殖业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主要表现为提供营养丰富的动物性食品和增加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充分利用种植业副产物,并为种植业提供大量有机肥从而可适当减少化肥用量。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减少工业辅助能的投入,能够提高抵抗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风险的能力,可以增加系统的稳定性。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优化并调控种植业和养殖业内部组分结构比例,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实现系统的整体高效和良性循环的途径。 2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1)建模思路 应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禹城市农牧结合生态系统发展趋势进行动态模拟,并

车辆系统动力学解析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发展现状 仲鲁泉 2014020326 摘要:汽车系统动力学是研究所有与汽车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较广,除了影响车辆纵向运动及其子系统的动力学响应,还有汽车在垂直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动力学内容。介绍车辆动力学建模的基础理论、轮胎力学及汽车空气动力学基础之外,重点介绍了受汽车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影响的驱动动力学和制动动力学,以及行驶动力学和操纵动力学内容。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通过对轮胎和悬架的系统动力学研究,来探究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轮胎;悬架;系统动力学;现状 0 前言 汽车系统动力学是讨论动态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响应的学科。它是把汽车看做一个动态系统,对其进行研究,讨论数学模型和响应。是研究汽车的力与其汽车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汽车的主要性能的内在联系,提出汽车设计参数选取的原则和依据。 车辆动力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有关车辆行驶振动分析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年前。事实上,知道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车辆行驶中的振动问题才开始有初步的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Lanchester、美国的Olley、法国的Broulhiet开始了车辆独立悬架的研究,并对转向运动学和悬架运动学对车辆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开始出现有关转向、稳定性、悬架方面的文章。同时,人们对轮胎侧向动力学的重要性也开始有所认识。在过去的70多年中,车辆动力学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多成就。在新车型的设计开发中,汽车制造商不仅依靠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软件,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测试经验和高超主观评价技能的工程师队伍。 在随后的20年中,车辆动力学的进展甚微。进入20世纪50年代,可谓进入了一个车辆操纵动力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期间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车辆操纵动力学线性域(即侧向加速度约小于0.3g)理论体系。随后有关行驶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完善的测量和计算手段出现后才得以实现。人们对车辆动力学理解的进程中,理论和试验两方面因素均发挥了作用。随后的几十年,汽车制造商意识到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在汽车产品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因而车辆动力学得以迅速发展。计算机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使建模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

系统动力学(自己总结)

系统动力学 1.系统动力学的发展 系统动力学(简称SD—system dynamics)的出现于1956年,创始人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教授。系统动力学是福瑞斯特教授于1958年为分析生产管理及库存管理等企业问题而提出的系统仿真方法,最初叫工业动态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也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的交叉综合学科。从系统方法论来说:系统动力学是结构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统一。它基于系统论,吸收了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 系统动力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系统动力学的诞生—20世纪50-60年代 由于SD这种方法早期研究对象是以企业为中心的工业系统,初名也就叫工业动力学。这阶段主要是以福雷斯特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工业动力学》作为奠基之作,之后他又讲述了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论和原理,系统产生动态行为的基本原理。后来,以福雷斯特教授对城市的兴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城市模型。 2)系统动力学发展成熟—20世纪70-80 这阶段主要的标准性成果是系统动力学世界模型与美国国家模型的研究成功。这两个模型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困扰经济学界长波问题,因此吸引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关注,促进它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确立了在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的学科地位。 3)系统动力学广泛运用与传播—20世纪90年代-至今 在这一阶段,SD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其应用范围更广泛,并且获得新的发展.系统动力学正加强与控制理论、系统科学、突变理论、耗散结构与分叉、结构稳定性分析、灵敏度分析、统计分析、参数估计、最优化技术应用、类属结构研究、专家系统等方面的联系。许多学者纷纷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研究各自的社会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能源、交通、环境、生态、生物、医学、工业、城市等广泛的领域。 2.系统动力学的原理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它是系统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横向学科。系统动力学基于系统论,吸收控制论、信息论的精髓,是一门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交叉、综合性的新学科。从系统方法论来说,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是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 系统动力学是在系统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包含着系统论的思想。系统动力学是以系统的结构决定着系统行为前提条件而展开研究的。它认为存在系统内的众多变量在它们相互作用的反馈环里有因果联系。反馈之间有系统的相

车辆系统动力学发展1

汽车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和现状 摘要: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实现都与汽车系统动力学相关。汽车系统动力学是研究所有与汽车系统运动有关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较广,除了影响车辆纵向运动及其子系统的动力学响应,还有车辆在垂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动力学内容。本文通过对汽车系统动力学的的介绍,对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和现状做一阐述。 关键字:汽车系统动力学动力学响应发展历史 Summary: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utomobile industry, people on the vehicle comfort, reliability and safety are also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o achieve these requirements are related to vehicle system dynamics.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s the study of all related to the movement of the car system discipline, it involves the scope is broad, in addition to the effects of dynamic response of vehicle longitudinal motion and its subsystems, and vehicles to and dynamic content crosswise two aspects in the vertical.Based on the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is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of this emerging discipline to do elaborate. Keywords:Dynamics of vehicle system dynamics Dynamic response Development history 0 引言 车辆动力学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有关车辆行驶振动分析的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00年前。事实上,知道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车辆行驶中的振动问题才开始有初步的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Lanchester、美国的Olley、法国的Broulhiet开始了车辆独立悬架的研究,并对转向运动学和悬架运动学对车辆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开始出现有关转向、稳定性、悬架方面的文章。同时,人们对轮胎侧向动力学的重要性也开始有所认识。 在随后的20年中,车辆动力学的进展甚微。进入20世纪50年代,可谓进入了一个车辆操纵动力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期间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车辆操纵动力学线性域(即侧向加速度约小于0.3g)理论体系。随后有关行驶动力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完善的测量和计算手段出现后才得以实现。人们对车辆动力学理解的进程中,理论和试验两方面因素均发挥了作用。随后的几十年,汽车制造商意识到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在汽车产品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因而车辆动力学得以迅速发展。计算机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使建模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在过去的70多年中,车辆动力学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多成就。在新车型的设计开发中,汽车制造商不仅依靠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软件,更重要的是具有丰富测试经验和高超主观评价技能的工程师队伍。 传统的车辆动力学研究都是针对被动元件的设计而言,而采用主动控制来改变车辆动态性能的理念,则为车辆动力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在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中,采用“人—车—路”大闭环的概念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为驾驶者,人既起着控

结构动力学第二讲

结构的动力特性

k c m ( )y t ( )F t ?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体系的主要物理特性: ?质量m = 结构的惯性;?弹簧k = 结构的刚度;?阻尼器c = 结构的能量耗散. 质量、弹性特性、阻尼特性、外荷载 ?在最简单的单自由度体系模型中,所有特性都假定集结于一个简单的基本动力体系模型内,每一个特性分别由一个具有相应物理特性的元件表示: 数学模型

t y 表征结构动力响应特性的一些固有量称为结构的动力特性,又称自振特性。 定义 结构的动力响应 ?结构的动力特性与结构的质量、刚度、阻尼及其分布有关。

t y 定义 ?结构受外部干扰后发生振动,而在干扰消失后继续振动,这种振动称为结构的自由振动。 ?如果结构在振动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外部干扰力作用,这种振动称为结构的强迫振动,又称受迫振动。 t y 结构的自由振动与受迫振动

固有频率 ?质点在运动过程中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周期,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循环次数称为频率。 ?结构在自由振动时的频率称为结构的自振频率或固有频率。?对大部分工程结构,结构的自振频率的个数与结构的动力自由度数相等。 ?结构的自振频率与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有关。 t y T

阻尼 ?结构在振动过程中的能量耗散作用称为阻尼。 ?结构的自由振动会因为阻尼作用而随时间衰减并最终停止。?由于阻尼而使振动衰减的结构系统称为有阻尼系统。?阻尼原因复杂:内摩擦、连接摩擦、周围介质阻力等。y c F D ?等效粘滞阻尼:以阻尼器表示结构阻尼作用: c 为阻尼系数,为质量的速度。y t y T t y T

催化反应动力学数据测定

实验三气固相苯加氢催化反应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苯加氢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2.了解气固相加氢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结构。 3.掌握加压的操作方法。 4.通过实验进一步考察流量、温度对苯加氢整套反应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环己烷是生产聚酰胺类纤维的主要中间体之一,高纯度的环己烷可由苯加氢制得。 苯加氢是典型的有机催化反应,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工业生产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业上常采用的苯加氢生产环己烷的方法主要有气相法和液相法两种。气相法的优点是催化剂与产品分离容易,所需反应压力也较低,但设备多而大,费用比液相大。液相法的优点是反应温度易于控制,不足之处是所需压力比较高,转化率较低。 反应主要方程式如下: 苯加氢制环己烷的反应是一个放热的、体积减小的可逆反应,因此,低温和高压对该反应是有利的。所以,苯加氢制环己烷的反应温度不宜过高,但也不能太低,否则反应分子不能很好地活化,进而导致反应速率缓慢。如果催化剂活性较好,选择性可达95%以上。

本实验选择在加压固定床中进行催化反应,催化剂采用r-Al 2O 3 载Ni 或Cu 。 原料:苯,氢气,氮气(吹扫用),环己烷 三、流程示意图与面板布置图 1、流程示意图 V -截止阀,S -三通转换阀,T C I -控温,T I -测温,P I -测压 气体钢瓶, 过滤器, 稳压阀 , 干燥器, 质量流量计,止逆阀缓冲器, 预热器, 预热炉, 反应炉, 反应器 , 冷却 器 气 液分离器背压阀, 取样器,湿式流量计, 加料泵

2、面板布置图

四.实验步骤 1、装填20ml催化剂 打开反应加热炉,卸下反应器的上下盖法兰的连接口接头,从炉内取出反应器(拆卸时先将热电偶插件拔出)。在设备外部将上下法兰压紧螺栓松开,旋转推出,若反应器内上部有玻璃棉,用带有倒钩的不锈钢丝将它取出,并倒出催化剂,再取出反应器下部的玻璃棉,最后用镊子夹住沾有丙酮的脱脂棉擦拭一下,同样擦拭反应器内部,用吸耳球吹干。这时要注意,反应器内有测温套管,不能将它碰歪。若感到不方便,可将下法兰也卸下来,这样就很好清洗了。装填催化剂时要先将下法兰装好,后装好支撑架测好位置,装玻璃棉,倒入催化剂,最后再装入玻璃棉。上好上法兰,拧紧螺栓放回反应炉内支撑好,再次连接出入口接头,插入热电偶(其底端位置应根据装在反应器内催化剂的高度而定。催化剂的加入量以实验的要求而定,单位的取舍是根据空速单位而定,由此选择称量重量还是测量体积。装催化剂要通过小漏斗装入反应器。装填时要轻轻震动反应器使催化剂均匀分布,催化剂上部再放入少许玻璃棉。 注意:安装反应器和上开启炉子一定要轻轻操作,拧紧接头时要用力适当不能过力,以免损坏接口螺纹。 2、系统试漏 <1>确定操作压力,关闭尾气出口阀门、背压阀。

汽车高等动力学讲解

侧偏力: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由于路面的侧向倾斜、侧向风、或者曲线行驶时的离心力等的作用,车轮中心沿Y轴方向将作用有侧向力F y,相应地在地面上产生地面侧向反作用力F Y,F Y即侧偏力。 侧偏现象:当车轮有侧向弹性时,即使F Y没有达到附着极限,车轮行驶方向也将偏离车轮平面cc,这就是轮胎的侧偏现象。 侧偏角:车轮与地面接触印迹的中心线与车轮平面错开一定距离,而且不再与车轮平面平行,车轮印迹中心线跟车轮平面的夹角即为侧偏角。 高宽比:以百分数表示的轮胎断面高H与轮胎断面宽B 之比 H/B×100% 叫高宽比. 附着椭圆:它确定了在一定附着条件下切向力与侧偏力合力的极限值。 转向灵敏度:汽车等速行驶时,在前轮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稳态响应就是等速圆周行驶。常用输出与输入的比值,如稳态的横摆角速度与前轮转角之比来评价稳态响应,这个比值称为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也就是转向灵敏度。(即稳态的横摆角速度与前轮转角之比) 稳定性因数:稳定性因数单位为s2/m2,是表征汽车稳态响应的一个重要参数。 侧倾轴线:车厢相对于地面转动时的瞬时轴线称为车厢侧倾轴线。 侧倾中心:车厢侧倾轴线通过车厢在前,后轴处横断面上的瞬时转动中心,这两个瞬时中心称为侧倾中心。 悬架的侧倾角刚度:悬架的侧倾角刚度是指侧倾时(车轮保持在地面上),单位车厢转角下,悬架系统给车厢总的弹性恢复力偶矩。 转向盘力特性:转向盘力随汽车运动状况而变化的规律称为转向盘力特性。 切向反作用力控制的三种类型:总切向反作用力控制,前后轮间切向力分配比例的控制,内外侧车轮间切向力分配的控制。 侧翻阈值:汽车开始侧翻时所受的侧向加速度称为侧翻阈值。 汽车的平顺性:汽车的平顺性主要是保持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和冲击环境对乘员舒适性的影响在一定界限之内,主要根据乘员的主观感觉的舒适性来评价。 1.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是指在驾驶者不感到过分紧张、疲劳的情况下,汽车能遵循驾驶者通过转向系统及转向车轮给定的方向行驶,且当遭遇外界干扰时,汽车能抵抗干扰而保持稳定行驶的能力。 2.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是汽车主动安全性的重要评价指标。 3.时域响应与频域响应表征汽车的操纵稳定性能。 4.转向盘输入有两种形式:角位移输入和力矩输入。 5.外界干扰输入主要指侧向风和路面不平产生的侧向力。 6.操纵稳定性包含的内容:1)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下的响应;2)横摆角速度频率响应特性;3)转向盘中间位置操纵稳定性;4)转向半径; 5)转向轻便性;6)直线行驶性能;7)典型行驶工况性能;8)极限行驶能力(安全行驶的极限性能) 7.转向半径:评价汽车机动灵活性的物理量。 8.转向轻便性:评价转动转向盘轻便程度的特性。 9.时域响应:路面不平敏感性和侧向风敏感性。 10.汽车是由若干部件组成的一个物理系统。它是具有惯性、弹性、阻尼的等多动力学的特点,所以它是一个多自由度动力学系统。 11.车辆坐标系:x轴平行于地面指向前方(前进速度),y轴指向驾驶员的左侧(俯仰角速度),z轴通过质心指向上方(横摆角速度) 12.汽车时域响应可分为不随时间变化的稳态响应和随时间变化的瞬态响应。 13.汽车转向特性的分为:不足转向、中性转向、过多转向。

动力学参数

有阻尼自由度系统的强迫振动 在多自由度的振动系统中,当激振频率达到某些质体单独的固有频率值时,其中的一个质体静止,这种现象就叫反共振现象。此惯性往复近共振筛上下质体动力学的参数就是依据反共振原理来选择的。 一上质体刚度的选择 如图所示为惯性往复近共振筛的力学模型,不考虑阻尼的情况下,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为:

设,则振幅向量为: =-1 (1) = 其中: = 由式(1)可知,当,即时,下质体的振幅,即下质体不再振动,这时出现 反共振现象。此时的,所以振动筛下质体此时的位移为: 即,由此可知下质体质量上受到 的激振力恰好被上质体上的弹性恢复力所平衡。 由此得上质体的刚度: 已知则:

二下质体刚度和质量的选择 引入下列参数 , 为下质体单独的固有频率; 为上质体单独的固有频率; 为上质体与下质体的质量比; 为下质体支撑弹簧的静变形; 为激振频率与下质体固有频率的频率比 为上质体与下质体的固有频率比 为下质体动力放大因子; 为上质体动力放大因子; 有(1)式可知: (2) (3) 由(2)、(3)式可以看出,上、下质体的动力放大因子是参数u、a、的函数。

在实际的振动系统中阻尼比、质量比、频率比等动力学参数均会对系统的振幅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由于实际振动系统中的粘性阻尼系数都很小并且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振动机械在稳态工作状态下,系统的阻尼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对系统有影响的只有上、下质体固有频率之比和质量比。以下是在不同的质量比和固有频率之比的情况下,利用matlab画出的上质体和下质体的幅频响应曲线: 当质量比u=1,=1 为蓝色曲线;u=1,a=3 为红色曲线

车辆系统动力学-复习提纲

1. 简要给出完整约束与非完整约束的概念2-23,24,25, 1)、约束与约束方程 一般的力学系统在运动时都会受到某些几何或运动学特性的限制,这些构成限制条件的具体物体称为约束,用数学方程所表示的约束关系称为约束方程。 2)、完整约束与非完整约束 如果约束方程只是系统位形及时间的解析方程,则这种约束称为完整约束。 完整约束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式中,qi为描述系统位形的广义坐标(i=1,2,…,n);n为广义坐标个数;m为完整约束方程个数;t为时间。 如果约束方程是不可积分的微分方程,这种约束就称为非完整约束。 一阶非完整约束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式中,qi为描述系统位形的广义坐(i = 1, 2, …,n);为广义坐标对时间的一阶与数;n为广义坐标个数;m为系统中非完整约束方程个数;t为时间。 2. 解释滑动率的概念3-7,8 1.滑动率S 车轮滑动率表示车轮相对于纯滚动(或纯滑动)状态的偏离程度,是影响轮胎产生纵向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使其总为正值,可将驱动和被驱动两种情况分开考虑。驱动工况时称为滑转率;被驱动(包括制动,常以下标b以示区别)时称为滑移率,二者统称为车轮的滑动率。

参照图3-2,若车轮的滚动半径为rd,轮心前进速度(等于车辆行驶速度)为uw,车轮角速度为ω,则车轮滑动率s定义如下: 车轮的滑动率数值在0~1之间变化。当车轮作纯滚动时,即uw=rd ω,此时s=0;当被驱动轮处于纯滑动状态时,s=1。 3. 轮胎模型中表达的输入量和输出量有哪些?3-22,23 轮胎模型描述了轮胎六分力与车轮运动参数之间的数学关系,即轮胎在特定工作条件下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如图3-7所示。 根据车辆动力学研究内容的不同,轮胎模型可分为:

系统动力学模型 (1)

第10章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是社会、经济、规划、军事等许多领域进行战略研究的重要工具,如同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一样,也被称之为战略研究实验室,自从问世以来,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 系统动力学的基础知识 3 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1节系统动力学概述 概念 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复杂反馈系统动态行为的系统科学方法,它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横向学科,实质上就是分析研究复杂反馈大系统的计算仿真方法。 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指以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建立用以研究复杂地理系统动态行为的计算机仿真模型体系,其主要含义如下: 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反馈大系统; 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内容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战略与决策问题,故称之为计算机仿真法的“战略与策略实验室”; 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方法是计算机仿真实验法,但要有计算机仿真语言DYNAMIC的支持,如:PD PLUS,VENSIM等的支持;

5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关键任务是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体系; 6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最终目的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战略与策略决策问题计算机仿真实验结果,即坐标图象和二维报表; 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明确问题,绘制因果关系图,绘制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实验,检验或修改模型或参数,战略分析与决策。 地理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因此,许多地理学者认为应用系统动力学进行地理研究将有极大潜力,并积极开展了区域发展,城市发展,环境规划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工作,因此,各类地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即应运而生。 发展概况 系统动力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教授福雷斯特()提出来的。目前,风靡全世界,成为社会科学重要实验手段,它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管理科技和生态灯各个领域。福雷斯特教授及其助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全球问题,城市发展,企业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接连发表了《工业动力学》,《城市动力学》,《世界动力学》,《增长的极限》等着作,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普遍关注。 在我国关于系统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始于1980年,后来,陆续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现如下: 1)人才培养 自从1980年以来,我国非常重视系统动力学人才的培养,主要

非线性动力学数据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读书报告与数据分析 刘愉 200921210001 时间序列分析是利用观测数据建模,揭示系统规律,预测系统演化的方法。根据系统是否线性,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可分为线性时间序列分析和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 一、 时间序列分析涉及的基本概念 1、 测量 对于一个动力系统,我们可以用方程表示其对应的模型,如有限差分方程、微分方程等。如果用t X 或)(t X 表示所关心系统变量的列向量,则系统的变化规律可表示成 )(1t t X f X =+或)(X F dt dX = 其中X 可以是单变量,也可以是向量,F 是函数向量。通过这类方程,我们可以研究系统的演化,如固定点、周期、混沌等。 在实际研究中,很多时候并不确定研究对象数据何种模型,我们得到的是某类模型(用t X 或)(t X 表示)的若干观测值(用t D 或)(t D 表示),构成观测的某个时间序列,我们要做的是根据一系列观测的数据,探索系统的演化规律,预测未来时间的数据或系统状态。 2、 噪声 测量值和系统真实值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误差,称为测量误差。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系统偏差(测量过程中的偏差,如指标定义是否准确反映了关心的变量)、测量误差(测量过程中数据的随机波动)和动态噪音(外界的干扰等)。 高斯白噪声是一类非常常见且经典的噪声。所谓白噪声是指任意时刻的噪声水平完全独立于其他时刻噪声。高斯白噪声即分布服从高斯分布的白噪声。这类噪声实际体现了观测数据在理论值(或真实值)周围的随机游走,它可以被如下概率分布刻画: dx M x dx x p 2222)(exp 21 )(σπσ--= (1) 其中M 和σ均为常数,分别代表均值和标准差。 3、 均值和标准差 最简单常用的描述时间序列的方法是用均值和标准差表示序列的整体水平和波动情况。 (1)均值 如果M 是系统真实的平均水平,我们用观测的时间序列估计M 的真实水平方法是:认为N 个采样值的水平是系统水平的真实反映,那么最能代表这些观测值(离所有观测值最近)的est M 即可作为M 的估计。于是定义t D 与est M 的偏离为2 )(est t M D -,所以,使下面E 最小的M 的估计值即为所求: 21)(∑=-=N t est t M D E (2)

车辆系统动力学试题及答案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2009-2010学年第( 2 )学期考试试卷 课程代码 M01206 课程名称 车辆系统动力学 考试时间 120 分钟 阅卷教师签字: 答题时注意:各题注明题号,写在答题纸上(包括填空题)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Sperling 以 频率与幅值的函数 ,而ISO 以 频率与加速度的函数 评定车辆的平稳性指标。 2.在轮轨间_蠕滑力的_作用下,车辆运行到某一临界速度时会产生失稳的_自激振动_即蛇行运动。 3.车辆运行时,在转向架个别车轮严重减重情况下可能导致车辆 脱轨 ,而车辆一侧全部车轮严重 减重情况下可能导致车辆 倾覆 。 4.在车体的六个自由度中,横向运动是指车体的横移、 侧滚 和 摇头 。 5.在卡尔克线性蠕滑理论中,横向蠕滑力与 横向 蠕滑率和 自旋 蠕滑率呈相关。 6.设具有锥形踏面的轮对的轮重为W ,近似计算轮对重力刚度还需要轮对的 接触角λ 和 名义滚动圆距离之半b 两个参数。 7.转向架轮对与构架之间的 横向定位刚度 和 纵向定位刚度 两个参数对车辆蛇行运动稳定性影 响较大。 8. 纯滚线距圆曲线中心线的距离与车轮 的_曲率_成反比、与曲线的_曲率_成正比。 9.径向转向架克服了一般转向架 抗蛇行运动 和 曲线通过 对转向架参数要求的矛盾。 10.如果两辆同型车以某一相对速度冲击时其最大纵向力为F ,则一辆该型车以相同速度与装有相同缓冲器 的止冲墩冲击时的最大纵向力为_21/2F _,与不装缓冲器的止冲墩冲击时的最大纵向力为_2F_。 院 系 学 号 姓 名 密封装订线 密封装订线 密封装订线

共2页 第1页 5.什么是稳定的极限环? 极限环附近的内部和外部都收敛于该极限环,则称该极限环为稳定的极限环。 6.轨道不平顺有几种?各自对车辆的哪些振动起主要作用? 方向、轨距、高低(垂向)、水平不平顺。方向不平顺引起车辆的侧滚和左右摇摆。轨距不平顺对轮轨磨耗、车辆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有一定影响。高低不平顺引起车辆的垂向振动。水平不平顺则引起车辆的横向滚摆耦合振动。 三.问答题 (每题15分,共30分) 1.已知:轮轨接触点处车轮滚动圆半径r ,踏面曲率半径R w ,轨面曲率半径R t , 法向载荷N ,轮轨材料的弹性模量E 和泊松比o 。试写出Hertz 理论求解接触椭圆 长短半径a 、b 的步骤。P43-P44 根据车轮滚动圆半径、踏面在接触点处的曲率半径、钢轨在接触点处的曲率半径得到A+B 、B-A ,算得cos β,查表得到系数m 、n ,然后分别根据钢轨和车轮的弹性模量E 和泊松比σ,求得接触常数k ,得出轮轨法向力N ,然后带人公式求得a 、b 。 2. 在车辆曲线通过研究中,有方程式 ()W f r y f w O W μψλ212 1 2 222 * 11=??? ?????+???? ?? 二.简答题 (每题5分,共30分) 1.与传统机械动力学相比,轨道车辆动力学有何特点? 2.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计算有哪两种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解析和数值方法。数值方法可以用计算机,算法简单,效率高,但存在一定误差;解析方法是利用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建立解析几何的方式求解,比较准确,但是计算繁琐,方法难于理解。 3.在车辆系统中,“非线性”主要指哪几种关系? 轮轨接触几何非线性、轮轨蠕滑关系非线性、车辆悬挂系统非线性 4.怎样根据特征方程的特征根以判定车辆蛇行运动稳定性?。 根据求出的特征根实部的正负判断车辆蛇行运动的稳定性,当所有的特征根实部均为负时,车辆系统蛇行运动稳定,存在特征根为零或者负时,车辆系统的蛇行运动不稳定。

动力学方程

1问题一:什么是非等温试验? 通常有等温法(也称静态法)和非等温法(也称动态法), 等温法是较早研究化学动力学时普遍采用的方法,该法的缺点在于比较费时,并且研究物质分解时,往往在升到一定的试验温度之前物质己发生初步分解,使得结果不很可靠。在非等温法中,试样温度随时间按线性变化,它在不同温度下的质量由热天平连续记录下来。非等温法是从反应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温度范围内研究反应动力学,测得的一条热重曲线与不同温度下测得的多条等温失重曲线提供的数据等同,相比于等温法,非等温法只需一个微量的试验样品,消除了样品间的误差以及等温法将样品升至一定温度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并节省了试验时间。在目前的热重分析中常采用非等温法来进行动力学的研究。 问题二:文献中常用热解动力学表达式 d (a)/dt=kf(a) ——(1) a为t时刻的分解率(材料的失重百分率)又称转化率。a=(m0-m)/(m0-m∞) k=A exp(-E/RT)——(2)β=dT/dt ——(3) 采用coats-Readferm积分法推到 Ln[g(a)/T2]=ln(AR/βE)-E/RT f(a)=(1-a)2 f(a)为分饵的固体反应物与反应速率的函数关系。设Y= Ln[g(a)/T2] X=1/T 做X,Y直线曲线,求出斜率即可得到活化能E,同时得到结局求出指前因子A。 确定g(a)的值就能得到活化能E,常用g(a)的形式很多,有的是模型,有的是反应级数,总之尝试多种方法,找到最合适的,得到更精确的线性关系。 问题三: 1单条升温速率曲线的Coats-Redfern法,跟上述方程表达式一样,可得, ln[-ln( 1 -a)/T 2] = ln[AR/βE( 1-2RT/ E) ]-E/RT( n = 1) ,(4) ln[-( 1 -a)1 -n/T2( 1 -n ) ] = ln [AR/βE (1-2RT/ E) ]-E/RT( n≠1) . (5) 因为,一般活化能 E 的数值远大于温度T,所以(1?2RT/E)≈1,则式(4)和式(5)右端第1项几乎是常数。因此,可分别取n等于0.5, 0.6, 0.7, 0.8, 1.0, 1.2和1.5,结合热重实验的数据得到式(4)和式(5)的左端数值,并对1/T作图,得到这些直线的线性相关系数和标准误差数据,通过对比确定出线性较好的直线,由其斜率得到活化能E。 2,多条升温速率曲线的Flynn-Wall-Ozawa 法 Flynn-Wall-Ozawa(FWO)法通过多条升温速率曲线确定动力学参数,是等转化率法、积分法的一种。 根据式(1)(2)(3)进行移项积分得到, Logβ=log[AE/RG(a)]-2.315-0.4567E/RT 由不同升温速率βi的TG 实验数据,在同一反应深度a下,找到相应的温度Ti,则lgβi 与Ti可以拟合得到一条直线,由其斜率可以得到活化能E,并且可以得到活化能随反应深度a的变化关系。(例如excel蒙古栎的四种升温速率)

车辆系统动力学复习题精选.

车辆系统动力学复习题 1.何谓系统动力学?系统动力学研究的任务是什么? 2.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有哪些? 3.车辆系统动力学涉及哪些理论基础? 4.何谓多体系统动力学?多刚体系统动力学与多柔体系统动力学各有何特点?采用质量-弹簧-阻尼振动模型和多体系统模型研究车辆动力学问题各有何特点? 5.简述车辆建模的目。 6.期望的车辆特性是什么?如何来评价? 7.何谓轮胎侧偏角?何谓轮胎侧偏刚度?影响轮胎侧偏的因素有哪些? 8.何谓轮胎模型?根据车辆动力学研究内容的不同,轮胎模型可分为哪几种?整车建模中对轮胎模型需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9.简述轮胎噪声产生的机理。 10.车辆空气动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车辆的空气阻力有哪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试分析空气动力对车辆性能的影响。汽车空气动力学装置有那些? 11.简述风洞试验的特点? 12.车辆的制动性能主要由哪三个方面评价?试分析汽车制动跑偏的原因。 13.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在激励作用下通常会产生何种振动?标出图示车辆简化扭振系统各部分名称?并说明其主要激振源? 14.写出货车动力传动系统动力学方程,并写出刚度阵等。 15.路面输入模型有几种?各有何特点?写出各自的表达式? 16.在整车虚拟仿真中常用的一些典型的特殊路面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7.简述最新的舒适性评价标准。 18.车辆的平顺性是如何测量的? 19.车辆典型的共振频率范围通常是多少? 20.车辆行驶动力学模型是如何简化的?试写出1/4、1/2和整车系统垂直振动的微分方程式,并写成矩阵的形式。 21.车辆悬架系统的性能一般用哪3个基本参数进行定量评价?各对车辆行驶性能有何影响? 22.被动悬架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半主动悬架和主动悬架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写出其系统运动方程。 23.操纵性能的总体目标和期望的车辆操纵特性是什么? 24.基本操纵模型假设和存在最大问题是什么? 25.车辆操纵特性分析一般进行哪三种分析?其内容是什么? 26.何谓中性转向、不足转向和过多转向?各有何特点? 27.利用拉格朗日方程推导平面3自由度和5自由度汽车振动模型的运动方程,并写成矩阵形式。假定车身是一个刚体,车辆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以2个车轮不同激励和激振力F=F0cos2ωt作为系统输入。

国内外系统动力学研究综述

综述 ——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摘要: 回顾了系统动力学的国内外发展历程,特别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系统动力学在宏观领域、项目管理领域、学习型组织领域、物流与供应链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综述。最后指出了在基于主体的建模,心智模型、制订动态决策与学习,组织和社会的进化等理论领域和模拟软件等技术领域系统动力学未来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通过对国内外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明确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方法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的研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系统动力学研究趋势。为促进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综述了当前国内外系统动力学应用的主要研究成果,讨论了未来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应用方向。 首先评述了系统动力学在国外的发展历程及应用情况; 然后从预测、管理、优化与控制3个方面对国内系统动力学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并着重从装备规模优化与控制、装备保障过程控制、装备全寿命费用管理与控制、作战效能分析与评估、作战行动指挥模拟等方面,分析了系统动力学方法在我国军事、武器和战略领域的应用研究情况; 最后指出分析装备价格及其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是未来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应用方向,探讨了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寿命周期费用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研究体系、研究综述、应用现状

引言 系统动力学自创立以来,其理论、方法和工具不断完善,应用方向日益扩展,在处理工业、经济、生态、环境、能源、管理、农业、军事等诸多人类社会复杂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社会复杂性、动态性、多变性等问题的逐步加剧,更加需要像系统动力学这样的方法,综合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并与经济学交叉,使人们清晰认识和深入处理产生于现代社会的非线性和时变现象,作出长期的、动态的、战略性的分析与研究[1]。这为系统动力学方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深入研究系统动力学的应用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为此,本文从系统动力学应用研究现状入手,通过总结和分析当前系统动力学的应用情况,探寻系统动力学未来的应用前景和方向,希望能促进系统动力学方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一、国内系统动力学的应用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末系统动力学引入我国。1986年国内成立系统动力学学会筹委会,1990年正式成立国际系统动力学学会中国分会,1993 年正式成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系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在30多年时间里,系统动力学经过杨通谊先生、王其藩教授、许庆瑞教授和胡玉奎、陶在朴、贾仁安等一代代专家学者的积极倡导和潜心研究,取得了飞跃发展。 至今,国内系统动力学应用领域几乎涉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其中,水土资源、农林、生态领域,宏观、区域经济、可

车辆系统动力学 作业

车辆系统动力学作业 课程名称:车辆系统动力学 学院名称:汽车学院 专业班级:2013级车辆工程(一)班 学生姓名:宋攀琨 学生学号:2013122030

作业题目: 一、垂直动力学部分 以车辆整车模型为基础,建立车辆1/4模型,并利用模型参数进行: 1)车身位移、加速度传递特性分析; 2)车轮动载荷传递特性分析; 3)悬架动挠度传递特性分析; 4)在典型路面车身加速度的功率谱密度函数计算; 5)在典型路面车轮动载荷的功率谱密度函数计算; 6)在典型路面车辆行驶平顺性分析; 7)在典型路面车辆行驶安全性分析; 8)在典型路面行驶速度对车辆行驶平顺性的影响计算分析; 9)在典型路面行驶速度对车辆行驶安全性的影响计算分析。 模型参数为: m 1 = 25 kg ;k 1 = 170000 N/m ;m 2 = 330 kg ;k 2 = 13000 (N/m);d 2 =1000Ns/m 二、横向动力学部分 以车辆整车模型为基础,建立二自由度轿车模型,并利用二自由度模型分析计算: 1) 汽车的稳态转向特性; 2) 汽车的瞬态转向特性; 3)若驾驶员以最低速沿圆周行驶,转向盘转角0sw δ,随着车速的提高,转向盘转角位sw δ,试由 20sw sw u δδ-曲线和0 sw y sw a δ δ-曲线分析汽车的转向特性。 模型的有关参数如下: 总质量 1818.2m kg = 绕z O 轴转动惯量 23885z I kg m =? 轴距 3.048L m = 质心至前轴距离 1.463a m =

质心至后轴距离 1.585b m = 前轮总侧偏刚度 162618/k N rad =- 后轮总侧偏刚度 2110185/k N rad =- 转向系总传动比 20i =

介绍一种处理动力学数据的新方法_张恒

第24卷 第6期大学化学2009年12月 自学之友 介绍一种处理动力学数据的新方法 张恒 汪存信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 介绍一种处理动力学数据的新方法 反应进程动力学分析法(R eacti on P rogress K i netic A nalysis)。该方法通过反应速率除以一个反应物的浓度对另外一个反应物的浓度作图,结合不同超额浓度和相同超额浓度的3个实验,得到反应级数以及催化剂稳定性等信息。 在表观动力学研究中,确定反应级数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从反应级数可以得到动力学方程、推测反应机理、分析反应历程,有助于对反应的深入研究。一般教科书上介绍的确定反应级数的方法有:积分法(尝试法)、微分法、半衰期法、孤立法等[1]。当反应级数是简单整数时,积分法比较方便,缺点是对于非整数级数的反应相当麻烦,并且当实验浓度范围不够大时,常难以区分反应的级数。对于微分法,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取决于由微分得到的反应速率的准确性,而这一点往往会引入较大误差。对于半衰期法,只有一种反应物时比较简单,当反应物多于一种并且相互间浓度关系不确定时就变得比较复杂了。而孤立法或通过逐步让各反应物大大过量,或认为在反应初始状态各反应物浓度基本不变,测定初始反应速率,然后结合微分法求出反应级数,这种方法往往工作量较大。在这些方法中,有些虽然只需要较少的实验数据,但可能得不到准确的结果;有些虽然可以得到准确的结果,但实验的工作量往往较大。 最近,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B lack m ond教授提出了一种处理动力学数据的新方法 反应进程动力学分析法(Reacti o n Prog ress K i n etic Ana l y sis)[2 3]。这种方法只需要较少的接近真实实验条件的实验,而不需要大大过量的实验就可以得到反应级数,此外还可以提供有关催化剂激活和失活,产物抑制等信息。使用反应动力学分析法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能够连续提供准确数据的原位实验方法; 处理实验数据的计算机软件。 以式(1)所示的两底物反应为例,反应进程动力学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考虑到物料守恒,反应物A每消耗一个分子,反应物B必然也消耗一个分子,也就是在反应过程中任一时刻,必然满足式(2)。 A+B C(1) [B]0-[B]=[A]0-[A](2) 因此,可以如式(3)所示定义一个超额浓度[e]。超额浓度[e]可以大,也可以小,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当采用假级数的反应条件时,[e] [A]。而在真实的反应条件下,[e]往往都是一个比较小的值。 [e]=[B]0-[A]0(3) 超额浓度[e]是反应进程动力学分析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通过设计有相同超额浓 65

系统动力学研究综述

系统动力学研究综述 摘要 本文首先对系统动力学进行简要概述,并回顾其在国外和国内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对文献综述的方式,对系统动力学的研究领域进行梳理和罗列,并且介绍了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情况。本文的目的在于对系统动力学的发展和应用进行清洗明确的概括的,增进系统动力学的了解,并表述其目前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综述、应用现状、研究成果 一、引言 系统动力学自创立以来,其理论、方法和工具不断完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在解决经济、社会、环境、生态、能源、农业、工业、军事等诸多领域的复杂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现代社会复杂性、动态性、多变性等问题的逐步加剧,更加需要类似系统动力学这样的方法,综合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并于经济学、管理学交叉,使人们清晰认识和深入处理产生于现代社会的非线性和时变现象,做出长期的、动态的、战略的分析和研究。这位系统动力学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为深入研究系统动力学的应用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为此,本文从系统动力学的研究与应用现状着手,通过总结和分析当前系统动力学的应用情况,探寻系统动力学未来的应用前景和方向,希望能促进系统动力学方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二、系统动力学概述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起源于控制论。自Wienes在40年代建立控制论以来,随着现代工业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控制论的概念、领域和工具也得以拓展。五十年代初,中国把自动控制理论翻译为“自动调节原理”。苏联的B.B. COJIOJIOBHNKOB教授,在研究有关随即控制问题时,引入“系统动力学”的概念。钱学森先生结合龚恒问题,编著了《工程控制论》,也阐述了系统动力学的有关问题。苏联与后总共对系统动学的研究,是针对工程技术问题,限于自然科学领域。美国在50年代后期,在系统动力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