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边缘人的赛珍珠

作为文化边缘人的赛珍珠
作为文化边缘人的赛珍珠

马振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24)

[摘要] 赛珍珠的文艺观折射出一种游走于两种互为异质文化之间的方法与视角,其特殊的文化边缘人身份使其作品难以为任何一种文化群体充分接受。赛珍珠本人是一个文化边缘人,这种人格反映在了她笔下的人物形象中。

[关键词] 赛珍珠;异质文化;文化边缘人

中图分类号: I 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1-0040-02

赛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是美国著名作家,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出身于美国在华传教士家庭,自幼在中国长大,因此深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尼克松曾将赛珍珠比喻为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但是这座人桥一度身份尴尬,被挤向中美双方都不认可的边缘地带,其作品被中美双方均视为边缘书写。她虽然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她关于中国的作品并不被中国人认可,并曾受到伍蠡甫、胡风、鲁迅等作家的批评,后来还一度被称为“美国反动文人”和“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急先锋”。在美国国内,赛珍珠受到的质疑一直没有停止过。虽然她的作品曾风行一时,但是作为一个曾经在异国他乡度过漫长时光的女性作家,赛珍珠创作的内容大都是反映她熟悉的中国社会生活,这样一个作品以异国题材为特色的女作家难以被当时以男性为主流的美国文坛接纳。外界对赛珍珠质疑和攻击的主要理由,在于质疑她的作品仅仅是适合大众口味难登大雅之堂的畅销小说。除此之外,赛珍珠的文艺观,尤其是从她的文艺观中折射出来的作为文化边缘人的尴尬地位,对她而言也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文化之槛。

赛珍珠的文艺观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自然主义。她的作品真实地反映生活,表现自然流露的人性,其创作过程和形式结构都从所要反映的自然生活中自然地形成,看不到人为矫揉造作的痕迹。赛珍珠这种自然主义观点的形成,既有西方的影响,也有东方的影响。首先,赛珍珠受中国小说体现的文艺观影响颇深。正是中国传统的小说,为赛珍珠提供了创作灵感和写作方式,使她的小说,尤其是代表作《大地》,在西方文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和关注。她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的演说中讲到中国小说对其创作的影响,“……我生来是美国人,我的祖先在美国,我现在住在自己的国家并仍将住在那里,我属于美国,但是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我最早的小说知识,关于怎样叙述故事和怎样写故事,都是在中国学到的。”除了中国小说以外,对赛珍珠创作方法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法国作家左拉和英国作家狄更斯,尤其是后者。作为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作品体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宣扬一种以仁慈和平等自由为核心的基督精神,希望可以用仁爱、宽恕、和解替代阶级对抗。这种思想对赛珍珠影响极大,成为她小说创作的源泉之一。她在《我的几个世界》中曾描述过狄更斯对她文学创作中的启蒙影响:“……在南面走廊阳光照得到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冬天,我花了好几个下午独自在看书。我在那儿反复阅读我家那套查尔斯·狄更斯小说集,有时一边看书,一边吃着橘子和花生,悠然自得。”同狄更斯一样,赛珍珠以满怀同情的笔调描写受苦受难的普通劳动人民,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身上有着和美国人民一样的人性。这种中西合璧的方式,正反映了赛珍珠独特的写作视角。赛珍珠文艺观的第二个层面是实用主义批评倾向。她的创作视角投向的是她关注的普通大众。在《中国小说》一文中,赛珍珠宣称:“像中国小说家那样,我受的教育就是要为这些人写作。如果他们有一百万人读他们的杂志,我愿意我的小说在他们的杂志上发表,而不想在有少数人读的杂志上发表。他们是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清醒的法官,因为他们的感官未受破坏,他们的感情是自由的。”在《镜与灯》一书中,美国文艺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指出,如果批评倾向于读者这个文学要素,就会产生一种实用主义批评,“它把艺术作品只作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完成某件事情的工具,并倾向于根据是否成功地达到某种

目的而判断其价值”。赛珍珠之所以于1938年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和当时评奖的尺度倾向于实用性而非艺术性有很大关系,这也是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不可分的。

从赛珍珠的文艺观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游走于两种互为异质文化之间的方法与视角。她的作品之所以当时受人关注,但一直未能成为经典文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她作为文化边缘人的尴尬地位,这也成为一道她难以逾越的文化之槛。

边缘人(marginal man)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提出的异乡人(stranger)概念。在齐美尔看来,“异乡人并非过去所述及的那种意义,即,异乡人就是今天来明天走的那种人。可以说,异乡人是潜在的流浪者:尽管他没有继续前进,还没有克服来去的自由。他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空间群体内,或者在一个它的界限与空间大致相近的群体内。但他在群体内的地位是被这样一个事实决定的:他从一开始就不属于这个群体,他将一些不可能从群体本身滋生的质素引进了这个群体”。异乡人固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但他在这种特定空间中的位置却又非常特殊,因为他来自一个相异的空间,而且还向这个新的空间带来了其中原先没有的特质。第一个正式提出边缘人概念的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则写道,“他和两种文化生活与传统截然不同的人群密切地居住、生活在一起;他决不愿意很快地与他的过去与传统割裂,即便他被允许这么做,由于种族偏见的缘故,他也不能很快地被他正努力在其中寻求一个社会位置的新社会接受。他是两种文化和两个社会边缘的人,而这两种文化和两个社会决不会完全渗透与融合在一起”。而在当代学者萨义德的眼中,流亡的知识分子被称为放逐者和边缘人,这意味着流亡的人将永远成为边缘人,而身为知识分子的所作所为必须是自我创新性的,因为不能亦步亦趋跟随别人规定的路线。文化边缘和边缘人在文学史上也有多种不同称呼,如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台湾的寻根文学等等。从西方文论史上来看,文化边缘概念的形成与凸显与后现代思想密切相关,实质上是对现代主义二元对立思想方式的反拨。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盛行的今天,边缘或他者的身份既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的优越,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的尴尬。它之所以具有文化的优越,是因为边缘是一个特殊的地带。在这个地带里,文化上的种种对立二元之间或多元之间相互对话、交流,不断出现新的气象、新的话语和新的潜质。在这个文化边缘地带,有着丰富的文化景观和崭新文化的视角。文化边缘人的形象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文化特征,体现了作家创作观念的变革和创作立场的转变,他们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这一切都体现了文学人物创作空间的无限广阔性。同时,对文化边缘人来说,边缘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是从外围的、外在的、双重的甚至是多重的视角去观察社会、体味人生、描写世界。他们通常奉献于两种(或更多)不同的世界,同时拥有两种(或更多)不同的价值观。可以说,文化边缘人虽然身处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但他们同时也是两种异质文化之间乃至多种异质文化之间的桥梁。因为拥有了更为宽阔的视角和更大的潜质,他们的思想和判断往往更趋向客观和公平,往往能对文化误解和种族主义起到一种消解作用。

文化边缘人游走于两个文化群体之间,但并不完全属于其中任何一种。他们对自己的文化缺少足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对于对方的文化容易站在对立面去思考问题,甚至对异质文化提出批评,从而使得文化边缘人的地位比较尴尬。他们总是处在文化冲突的尴尬地带,很难完全为双方接受。如果真要他们去作选择的话,他们不一定知道选择哪一种文化。赛珍珠就是这样一个难以确定自己文化身份的文化边缘人。塞格尔斯指出,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由三个要素构成:表面特征(附着于文化的表层因素,包括语言、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性等)、心理构成(主体的自我文化认同)和文化形象(外在环境对主体的文化认同)。文化身份的概念很难界定,因为它远比国家身份的概念宽泛,对赛珍珠这样的文化边缘人来说更是如此,他们也相对更难以融入某一群体的文化之中。在中国,因为在种族和外貌上与中国人的差异,赛珍珠最终成为一个具有边缘人人格的流落中国的异乡人,中国人因赛珍珠的美国出身和相貌拒绝认同她的文化身份。回到美国后,这种状况并未有根本改变。因为在

中国的生活已经对赛珍珠产生了几乎是不可磨灭的影响,虽然她是美国人,具有美国人的外貌特征,但是长期在中国生活的经历,以及她对中国难以释怀的感情,使她在美国人眼中也成了一个异乡人。她的边缘人人格依然如故,因此很难真正融入美国文化。最后的结果就是“身处中国却非其一员,身为美国人却依然不是它的一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赛珍珠本人是一个文化边缘人,而这种人格也反映在了她笔下的人物形象中。赛珍珠把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融和在了一起,她同时带有两种异质的烙印,可又不特定地属于其中任何一种。她经常说,自己独特的中美文化背景为她提供了双重视角,使她能够运用两种文化各自的特点来解读和理解它们。例如,从赛珍珠的小说《东风:西风》中的桂兰的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文化边缘人的形象:“他(婴儿)将要创造自己的世界。他既不纯粹属于西方,也不纯粹属于东方,他不会被双方接受,因为没有人理解他。可我认为,如果他拥有他父母的力量,他就会理解两个世界,并且克服这个障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赛珍珠是一个角色尴尬的文化边缘人,但亦是一个具有超前意识并领先于时代的文化边缘人。

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学术界对赛珍珠的研究经历了初始、低落、发展等几个时期,对赛珍珠的评价也有抑有扬,几经反复。在全球化的今天,在当前的文化转型时期,东西方文化将被重新评估和定位,赛珍珠的文化思想和作品以及她与东西方文化的特殊关系,将日益彰显出重要性及现实意义。赛珍珠始终能够站在多元文化主义的立场,无论对待中国的儒家传统,还是对西方的现代理念,她均能以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形成自己的“文化和合主义”的中西文化观。对拥有双重视角的她来说,中国和美国同时都既是他者又是自我,也就是说,无论对中国,还是美国,赛珍珠显然具有从外部向内部观察的角度。她看到的,都是中国和美国的他者形象。虽然她的文化身份难以界定,但可贵的是,赛珍珠并没有拘泥在东西方文化孰优孰劣的争论上,她追求的恰恰是两种异质文化间的和谐相处以及这些文化间的互补和融合。

白先勇与其作品中的边缘人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6127021.html, 白先勇与其作品中的边缘人形象 作者:陈孟凡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8期 摘要:白先勇作品中的边缘人形象一直是研究其作品的一个热点,本文以白先勇先生的著作《台北人》为例,通过对《台北人》中各类边缘人形象的分析,更好地体会白先勇对该类形象的塑造,同时进一步理解《台北人》一书中的悲怆与绝望之情 关键词:台北人;白先勇;边缘人 一、白先勇作品中的边缘人形象 《台北人》中的边缘人形象,可以根据他们的职业和身份进行一个较为清晰的划分,主要描写了四类人—— 舞女群体 第一个群体是曾经在大陆做“货腰娘”,到了台北依旧干着老本行的舞女们。她们有些依旧维系了昔日的辉煌,门前行人络绎不绝;有些选择下嫁富商,从此远离风月场,做后半生相对安稳的阔太太;而更多的则沉淪在了台北看似无尽的黑夜之中,过着“没有明天”的生活。 可以说,这一个群体面对的台北是一个相较其他,更加充满世俗悲剧的台北,她们的生活地点发生了变化——从大陆迁居台北,但她们的生活环境却没有改变。不管是尹公馆、夜巴黎还是五月花,她们的生活中仍在上演着被施暴或是被抛弃的情感悲剧。纵然尹雪艳和金大班等人在台北依旧是个“呼风唤雨”的人物,但她们的处境和心境与之在大陆时相比较,仍有极大的不同。曾经那段辉煌岁月和怀念的人都被留在了大陆,只能在回忆里存在,在台北孤身一人的她们也不可谓不寂寞。 百姓群体 第二个群体是在权贵阶级之下,底层阶级之上的百姓群体,他们中有因为逃难来到台北的小生意人,也有生活困顿,郁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以这些带有烟火气,生活是“柴米油盐”的普通人为代表的百姓群体,在台北的生活也仅仅限于“安居”——他们以各种方式在这块不熟悉的土地上生存了下来,并开始了自己的生活。但他们要面临的不是开始新的生活,经济上的压力迫使他们成为无脚鸟,每天为琐事忙碌。 贵妇群体

初一语文课外阅读周周练及参考答案

初一语文课外阅读周周练及参考答案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一)大地的耳朵 (1)小时,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2)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3)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a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4)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5)弟弟鹦赋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6)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7)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8)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9)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地伸向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 (10)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

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的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11)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12)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无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 (13)一日,我b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 (14)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 (15)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 1、从文章的开头来看,说“我”和弟弟小时候对冬菇的讨厌,表现在:(2分) (1)(2) 2、结合全文来看,文章开头写对冬菇的讨厌,其作用是:(2分) (1) (2) 3、文章用“聪明”、“慧黠”来形容母亲,你认为母亲的聪明慧黠表现在哪里(3分)

Pearl S Buck

未着陆的尴尬 ——从赛珍珠作品《大地》评论看中西文化交流 引言: 赛珍珠,1892年6月26日出生于美国,4个月时即跟随传教士父母来中国淮安,在中国长大。曾长期在镇江生活,视镇江为自己的家乡。期间在镇江、庐山牯岭和上海,生活和学习过。一直到1909年才回到美国读大学。毕业后因母亲生病,马上回到中国教书。1917年与美国青年农学家布克在镇江结婚后,随夫来到安徽宿县工作、生活,后来到金陵大学教授英语和神学。1923年开始写作。1930年出版第一部小说《东风·西风》,1931年出版《大地》,1936年《放逐》、《战斗的天使》。1938年因《大地》三部曲获诺贝尔文学奖。1927年至1932年,耗时5年,翻译《水浒传》。1935年离开南京,回到美国。但一直笔耕不辍。致力于慈善事业,1973年在美国逝世。尼克松总统这样评价赛珍珠:“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人”。(耿伟,2009)赛珍珠的一生辗转于中国和美国两个世界,但是两个世界长久以来都未对她和她的作品作出公正的评价。本文拟就赛珍珠作品《大地》在中西方的评论来一窥端倪,并期待对当下的中西文化交流有所启示。 一.《大地》简介 赛珍珠《大地》三部曲分别为:《大地》、《儿子们》、《分家》。1931年或美国普利策奖,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大地》是最有名的一部。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这部作品是被翻译得最多的文学作品之一,已经有60多个国家翻译出版。(王逢振,1986:153). 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因其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而真实的史诗般的描写,因其杰出的传记作品”。 《大地》这部小说主要描绘了农民王龙由贫困起家到发家隆盛的历史。贫农王龙娶了富人家的灶下丫头阿兰。因为他俩的勤劳,家境一天天好起来。但是,一场大旱逼迫他们一家逃到城市,在那里,王龙拉车,阿兰带着孩子行乞。一家过着狗一样的日子。不料有一天,王龙意外地抢到一包“金洋”,于是,他们重新回到家乡,买下土地,开始过上富裕的生活。然而,王龙却开始讨起了小老婆,吸起了鸦片。但至死,他都不改对土地的热爱。这部小说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生活,胡风在《<大地>里的中国》一文中指出,《大地》成功的原因在于他揭示了农民对于土地的热爱和封建铁蹄下农村妇女的命运。(胡风,1935:93—95) 二.在西方的接受情况 《大地》这本书在西方是很畅销的。1931年一经出版,即迅速在全美畅销。《大地》成了美国人,甚至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窗口。 在《大地》之前,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对中国是妖魔化的,在法国学者眼中,“野蛮”、“非人道”、“兽行”是中国人的代名词,1900年义和团运动更是加深了他们的这种认识。当时,美国的认识也是是这样。美国的公理会教士明恩溥在《中国人的素质》中就用二十六条特征描写了中国人。中国人被描述为《圣经》里“大洪水以前的人”,古老而停滞,没有活力。(高鸿,2005:36)但就是在这样的妖魔化语境下。赛珍珠的作品《大地》

3-15边缘人

边缘人 高一年级和体育组共同主办的“迎新杯”篮球赛开始了,教工也组队参加。由我和郑老师从高一年级教工中挑选队员,按赛程安排,今天下午有教工队的球赛,对手是我带的104班。赛前我就一再申明,为能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坚决抗议高二高三的教工参加。可有老师正因为我这些欠妥的话,执意要参加,他们中有一位曾是县队成员,另一个是壮硕体型的中锋,两人的加盟,学生是绝无赢的希望的,因此我一直抗议,据理力争。 邓老师签名回来说,你再抗议就不要你参加了,前往查看,真没写我的名字。心想,不参加也好,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学生的身体素质,加上我的旁观者清的指导,必定能赢。 比赛快结束时,我看到教师进球,却在我班记分牌下翻分,疑惑起来,我的学生怎么会有如此低劣行径?便前往记录台查看,原来104一直落后着呢! 结果可想而知,回到办公室,打开手机,看到学生发来短信:“老师,你怎么看今天的比赛呢?” 是啊,我是怎么看的呢?104输了,但我尽力做了我能做的。 比赛开始,我给自己戴上104教练的帽子,开始对我班队员指导。防守得手,老邓说我是叛徒;进攻受挫,学生啦啦队说我是叛徒。顿时,便觉得自己是个边缘人了。 抑制住心中无尽的凄凉,仍旧对着104队员高喊战术,杨××老是忘记我布置的任务,屡屡失位,越看越不对劲,莫不是小鬼们不听我的,他们私下商量的战术?便只能在无尽凄凉的背后多了几许无奈了! 如果杨××的防守到位,5、6、8号能够多些配合,即便没有默契,三点进攻下教工队的防线必破无疑。可现在想来,这只是如果,只是我的纸上谈兵,球场上队员们自有不便之处,他们的拼劲,他们的进步,一场比一场明显,反倒是我过多的关心,影响了他们的队形与布兵,尤其是杨××同学,来回奔波,累得筋疲力尽,我想他才是心底最不能接受这个结果的。对不起,我亲爱的同学们,也许,老班错了,原谅我吧。 有时间,真想好好和你们打球,学学你们的长处,伴你们一起成长! 而对于此时的我,仍是无尽的无奈,几多的漂泊感,我成了一个边缘人,像没气的皮球被人踢来踢去。因为,民中教工队,哪怕是替补,也断不会有我的位置;又已成为104男生队失败的教练,谁还愿意要我呢?教工,还是学生?我一直在不停地问自己,若是真要做个选择的话,我永远都会选择学生,一个老班,是该领着班级走的,而现在的我,却是在和学生一起成长,我愧为教师,愧为优秀班主任,我是个不称职的老班。想要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伙伴,和他们一起成长,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因为太多地方和学生比起来,我幼稚得多。 不知不觉,我竟成了边缘人,边缘到了几许,竟又不知,只剩下无端的悲哀与老黄牛一般的孜孜以求,梦想有一天,能够实现与学生为伍、共同成长的梦想…… 二○一○年十月十九日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写人记事记叙文45篇(含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 写人记事记叙文45篇 目录 1 绿茵场上的非主流 (2) 2 没落下去的手掌 (4) 3 大地的耳朵 (6) 4 创造月亮 (8) 5 大风 (10) 6 成长的桥 (12) 7 天职 (14) 8 有本事,你也撕 (16) 9 家里养着月亮 (18) 10 但愿有个梦 (20) 11 火车上的故事 (22) 12 名人墙 (24) 13 被放逐的皇后 (26) 14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28) 15 手掌里的清凉 (30) 16 野马嘴里有清泉 (32) 17 母亲养蜗牛 (34) 18 老海棠树 (36) 19 百合花开 (38) 20 父爱就像那场雪 (40) 21有什么比捉迷藏更好玩 (42) 22 中午的黄昏 (44) 23 种春风 (46) 24 温暖心窝的话语 (48)

25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50) 26 特殊的圣诞礼物 (52) 27 冬天过去了 (54) 28 集中营的课堂 (56) 29 继父 (58) 30 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 (60) 31 雕花烟斗 (62) 32 老汪栗子 (64) 33 回家去问妈妈 (66) 34 希望是一只美丽的风筝 (68) 35 为一只小鸭子痛哭 (70) 36 你的眼泪是一条河 (72) 37 善良的种子 (74) 38 1945年的母亲 (76) 39 祖母的葵花 (78) 40 十毫升母爱 (80) 41 那盆水仙花 (82) 42 青虫之爱 (84) 43 干净 (87) 44 风筝的心 (89) 45 春天里种植自己 (91) 参考答案 (93)

1 绿茵场上的非主流 ①他出生在意大利的富豪家庭,父亲是钢铁大亨,其家族企业涉足50多个国家。在很多人眼里,他这辈子只要守住家业即可,根本不需要什么奋斗。然而,当他接触足球后,突然觉得,跟绿茵场相比,钢铁经营之类的事情简直索然无味。从此,他的梦想是成为职业球员。父亲骂他没出息,说:“我可以买下一家足球俱乐部给你经营。”他却说:“如果我整天躺在你的钱上睡觉才是没出息。”他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毅然走上足球之路。 ②在意大利足坛,防守的理念根深蒂固,无论教练还是球员,都不敢越战术纪律的雷池一步;防守能力出众的球员,尤其容易出人头地。而他,天生就流淌着进攻的血液,更热衷于在球场上穿针引线,随时给对手致命一击。因为他的足球思想违背了主流理念,导致他一度被排挤而成为边缘人物。 ③不得志的他,被租借到小球会布雷西亚。在这里,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 罗伯特·巴乔。在巴乔的指点下,他迅速成熟,并开始走向辉煌。 ④2001年,他加入AC米兰队,主教练安切洛蒂独具慧眼,认为他的另类踢法正是意大利足坛的稀缺品种,决定对他委以重任。在实战中,他逐步成为球队的“大脑”,确立了领袖地位,为AC米兰摘取无数荣誉,并于2006年率领意大利队赢得了阔别24年的世界冠军。2012年6月,欧洲杯烽火重燃,意大利对抗世界霸主西班牙,又是他精准如导弹的传球,令意大利先拔头筹。赛后,西班牙媒体评价他为“绿茵场上的达·芬奇”。 ⑤他就是皮尔洛,国际足坛巨星。在他的商业家族里,他是非主流的;在他的足球王国里,他也是非主流的。他用另类的方式诠释着成功:靠自己,做自己,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做到最好,才能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1.请从“商业家族”和“足球王国”两个方面,概括皮尔洛“非主流”的具体表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本文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题目为什么是《绿茵场上的非主流》,而不是《足坛巨星——皮尔洛》呢?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一直到结尾才点明“他”就是“皮尔洛”,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浩棋同学读到本文第④段中的“绿茵场上的达·芬奇”时,既感新奇巧妙,又有些许困惑:不同领

赛珍珠简介

赛珍珠(Pearl S. Buck或Pearl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直译珀尔·巴克,美国作家。1932年借其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女性;193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唯一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 赛珍珠出生于弗吉尼亚州西部,4个月后,随传教士父母赛兆祥和卡洛琳来到中国。先后在清江浦、镇江、宿州、南京、庐山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其中在镇江生活了18年,她在镇江经历了她人生的早期岁月,因此她称镇江是她的“中国故乡”。她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在那里度过,首先学会了汉语和习惯了中国风俗,然后她母亲才教她英语。值得一提的是,从幼年起,她就在鼓励声中开始写作。 17岁回美国进弗吉尼亚州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Randolph-Macon Woman's College)攻读心理学,毕业后又来中国。1917年与传教士约翰·洛辛·布克结婚,从事传教工作。婚后随丈夫迁居安徽北部的宿县(今安徽省宿州市),在此期间的生活经历成为日后闻名世界的《大地》的素材。1921年秋她的母亲去世后,全家迁至南京。1927年北伐军进入南京,她离开中国。自1921年至1935年,她与布克(J. L. Buck) 长期居住在所执教的金陵大学分配给他们的两层楼房里。在这里她写出了于193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大地(Gread Earth) 三部曲》等小说,并最早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在西方出版。1934年与布克离婚;1935年与约翰·戴公司总经理、《亚细亚》杂志主编理查·沃尔什结婚,因而进入约翰·戴公司任编辑。以后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农庄里从事写作。 1934年由于中国条件较差以及为了亲近她的女儿以及Richard Walsh,赛珍珠告别了中国,回国定居。回国后她笔耕不缀,还积极参与美国人权和女权活动。1942年夫妇创办“东西方联合会”(East and West Association),致力于亚洲与西方的文化理解与交流。1949年出于对当时收养政策歧视亚裔和混血裔儿童的义愤,她还创立了国际化的收养机构“Welcome House”,在后来的50年,这个机构帮助了超过5000名儿童。1964年为了帮助不合收养条件的儿童,她还成立了“赛珍珠基金会”(Pearl S. Buck Foundation)。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后,她主动支持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的专题“重新看中国”节目,并积极申请访华。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氛围,她的访华申请遭到了拒绝。1973年5月6日她抑郁中去世于佛蒙特州的丹比(Danby,Vermont),葬于宾西法尼亚州普凯西的绿山农场。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她热爱的中国大地。她病逝后,按其遗愿,墓碑上只镌刻“赛珍珠”三个汉字。赛珍珠 美国新闻名人海尔德.艾赛克斯(HAROLD ISAACS)在他的杰作《我们里的烙印》一书讲到,他曾深入采访过的五十年代的美国政府、新闻、商界等要人们,都深受赛珍珠笔下刻画的中国人物的影响。尤其神奇的是,尽管经历过抗美援朝、越南战争和“文革”,美国百姓对中国人民的良好印象居然从来就没有改变过。这不得不归功于这位超前女性对中国的杰出贡献。赛珍珠于1922年在牯岭开始尝试写作,1931年发表长篇小说《大地》,立即印成为畅销书,由于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丰富的,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193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她的一生中,赛珍珠创作了超过100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地》。她作品的题材包括小说,小故事,剧本和儿童故事。她的作品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她试图向她的读者证明:只要愿意接受,人类是存在着广泛的共性的。她的作品主题涵养了女性、情感(广义的)、亚洲、移民、领养和人生际遇。赛珍珠还为林语堂的成名作《吾国与吾民》作序 赛珍珠故居 193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一位女士——获奖作品是中国题材的《大地三部曲》、《异邦客》和《东风·西风》。 赛珍珠的文学创作明显地分为不同的阶段。诺贝尔奖给了她荣耀,但同时也说她是一位

教学中的“边缘人”现状分析及其转变对策 (1)

研究生课程论文及评阅书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论文题目:课堂中的“边缘人”现状分析及其转 变对策 课程名称:教育管理学 任课教师:王瑜 授课时间:2015年9月13日至2016年1月23日 学号:2015045113534 姓名:刘丹 专业名称:学科教学(美术) 所在学院:艺术学院

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1.课程论文一律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打印,以左侧为准装订成册,本页装订在封面的背面。 2.课程论文格式按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论文的格式要求实行。 3.论文打印的格式要求: (1)论文标题(使用黑体二号加黑;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分别使用宋体三号、四号及小四号并加黑); (2)摘要、关键字(需使用宋体小四号); (3)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行距23磅); (4)参考文献(使用宋体五号)。 4.“任课教师的评语”放在最后,单独一页。

课堂中的“边缘人”现状分析及其转变对策【摘要】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指游离于教学活动中心,处于课堂教学边缘,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学生个体或群体。本文对课堂“边缘人”的概念、特征、类型做了一定的界定。课堂教学中造成“边缘人”这种现象时有内部原因及其外部原因共同起作用的。课堂教学中“边缘人”这种现象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通过借鉴国内外的课堂教学“边缘人”相关研究,我提出了一些转变课堂“边缘人”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课堂;“边缘人”;教学;教育公平;对策 温家宝同志认为最大的公平就是教育的公平,在教育上体现公平、公正让每个人都有享有教育的机会,这是国家的政策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学校课堂应该是所有孩子都能积极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但是在学校的课堂上总有一些学生在教学之外,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课堂的“边缘人”。这种课堂“边缘人”的现象影响了教育公平。如何转变课堂“边缘人”的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堂中“边缘人”的概念、特征、类型的界定 (一)课堂中“边缘人”的概念 “边缘人”这个概念源于社会领域,1908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首次提出了“陌生人”的概念。[1]指那些“虽生活在某一个社会之中,却不了解社会的内部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社会群体之外的人”。随后,罗伯特·帕克于1928年发表了《人类移民与边缘人》,正式提出了“边缘人”的概念。[2]“边缘人即是由于移民或者通婚,处于两种文化和社会边缘的人”,随后斯通奎斯又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指出“当人不得不学习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政治、文化、宗教规则时,他的边缘人性格就产生了”,从多角度描述了边缘人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中把“边缘”解释为:“一是沿边的部分;二是同两方面或多方面有关系的。”[3]这揭示了“边缘”一词的两层含义:一是从位置关系讲,它是处于相对“中心”的沿边部位;二是就其存在方式而言,指与两者或多者都有关系,但又不是其中任何一者的核心要素。正如帕克最初提出“边缘人”概念时所界定的,是指那些处于两种文化和两种的边缘的人。[4]显然,“边缘人”这个概念最初是在心理学被运用的,在20世界80年代才在教育领域运用。美国学者威廉姆斯为

2005年盐城市中考语文试题、答案

2005年盐城市中考语文试题、答案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试题总分:145分卷面分:5分) 第一部分(共10分) 一、选择题(共1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zhān 玷污粘贴拈轻怕重B.qiān 迁就忏悔合成纤维 C.xǐnq 归省反省不省人事D.qiáng翔实倔强风行绿墙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 A.憧憬展消会意想天开言必信,行必果 B.克隆忘年交脍灸人口一年之季在于春 C.皎洁闭门羹如火如荼胜不骄,败不馁 D.和偕摇控器廉节奉公心有灵犀一点通 3.依次填人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①“永远的丰碑”记录着革命先烈凭着的信念,坚持斗争不动摇的光辉事迹。 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完全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③今年在上海举行的第48届世乒赛上,我国运动健儿,一举囊括五项冠军。 A.顽强迎合所向无敌B.坚定符合所向无敌 C.顽强符合不可一世D.坚定迎合不可一世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A.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要全面继承和发挥中华文化传统。 B.春节晚会上,残疾人表演的大型舞蹈《千手观音》,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C.双休日里,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D.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5.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山是静的,海是动的。山是呆板的,海是活泼的。从天边微波疯潮地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①如同病牛一般。 ②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 ③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 ④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 A.②①④③B.④②③①C.③④①②D.①②③④ 第二部分(共135分) 注意事项:第二部分试题答案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写在试卷上。 二、填空、简答(共20分) 6.根据上下句或提示,填写出诗文原句。(8分) (1)静以修身,。(诸葛亮《诫子书》) (2)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4)稻花香里说丰年,。(辛弃疾《西江月》) (5)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6)江山代有才人出,。(赵翼《论诗》) (7)郑兴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得到别人的帮助,收获很大,他对孔子《{论语}六则》中“,”这句话体会更深了。

赛珍珠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辞(英语)

Pearl Buck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38 When I came to consider what I should say today it seemed that it would be wrong not to speak of China. And this is none the less true because I am an American by birth and by ancestry and though I live now in my own country and shall live there, since there I belong. But it is the Chinese and not the American novel which has shaped my own efforts in writing. My earliest knowledge of story, of how to tell and write stories, came to me in China. It would be ingratitude on my part not to recognize this today. And yet it would be presumptuous to speak before you on the subject of the Chinese novel for a reason wholly personal. There is another reason why I feel that I may properly do so. It is that I believe the Chinese novel has an illumination for the Western novel and for the Western novelist. When I say Chinese novel, I mean the indigenous Chinese novel, and not that hybrid product, the novels of modern Chinese writers who have been too strongly under foreign influence while they were yet ignorant of the riches of their own country. The novel in China was never an art and was never so considered, nor did any Chinese novelist think of himself as an artist. The Chinese novel its history, its scope, its place in the life of the people, so vital a place, must be viewed in the strong light of this one fact. It is a fact no doubt strange to you, a company of modern Western scholars who today so generously recognize the novel. But in China art and the novel have always been widely separated. There, literature as an art was the exclusive property of the scholars, an art they made and made for each other according to their own rules, and they found no place in it for the novel. And they held a powerful place, those Chinese scholars.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and letters and literature, by arbitrary classical rules, they possessed them all, for they alone possessed the means of learning, since they alone knew how to read and write. They were powerful enough to be feared even by emperors, so that emperors devised a way of keeping them enslaved by their own learning, and made the official examinations the only means to political advancement, those incredibly difficult examinations which ate up a man's whole life and thought in preparing for them, and kept him too busy with memorizing and copying the dead and classical past to see the present and its wrongs. In that past the scholars found their rules of art. But the novel was not there, and they did not see it being created before their eyes, for the people created the novel, and what living people were doing did not interest those who thought of literature as an art. If scholars ignored the people, however, the people, in turn, laughed at the scholars. They made innumerable jokes about them, of which this is a fair sample: One day a company of wild beasts met on a hillside for a hunt. They bargained with each other to go out and hunt all day and meet again at the end of the day to share what they had killed. At the end of the day, only the tiger returned with nothing. When he was asked how this happened he replied very disconsolately, “At dawn I met a schoolboy, but he was, I feared, too callow for your tastes. I met no more until noon, when I found a priest. But I let him go, knowing him to be full of nothing but wind. The day went on and I grew desperate, for I passed no one. Then as dark came on I found a scholar. But I knew there was no use in bringing him back since he would be so dry and hard that he would break our teeth if we tried them on him.” The scholar as a class has long been a figure of fun for the Chinese people. He is frequently to be found in their novels, and always he is the same, as indeed he is in life, for a long study of the same dead classics and their formal composition has really made all Chinese scholars look

城市边缘人

曾经一次次,看到衣裳蓝缕的乞丐和流浪人,特别是老人家,心中就会涌动出无限的酸楚。我总是恨自己无能为力,无法让这些人过得好一些;也恨这个社会的残酷,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得不到自己想要得幸福,游荡在幸福边缘。。。。。。曾经以为,城市越发达,穷人就越少,人们过得越幸福,而不象穷乡僻壤,人人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可是,我发现事实完全相反。 青岛昨天下雪了,以至于我把网名“血色浪漫”都该成“雪色浪漫”了。 今天雪还没化,天气依旧寒冷,室外大风呼啸,行人寥寥无几。我的好友要回家了,我冒着冷风去送她。在那个破旧的长途汽车站,远远就听见凄凉的二胡曲子,断断续续,悲凉至极!!!走近一看,是一个流浪的老人家,穿得单薄,冒着严寒卖艺乞讨。我过去把准备坐公交的两个硬币给了他,在一边等朋友了。他激动地感谢我,之后,依旧拉着悲伤的曲调。可是我在附近等了近半个小时,却再也没有一个人给与他施舍。那悲凉的曲子,只能感动我吗? 朋友没有来,我沿着大街往回走。一路上,我看见了睡大街得人,看见了拾破烂了人,看见了摆地摊卖杂货的老人。。。一成不变的寒冷,把穿着羽绒服的我动得直哆嗦,可以想见,他们有多冷!!!可是我无能为力啊! 我突然想起自己做兼职的经历。那是一个周一的下午,我没课,跑去发传单。我领了一百份,管事的让我去一幢大厦发。我去了,爬到最顶层,开始挨个的发。真不幸,被保安给发现了,把我撵了出来。我看着剩下的九十多份传单,心想无论如何也要发完啊,否则领不到钱啊!于是我继续上,结果是:保安再一次把我撵出来了。我再上!结果是:保安发火了,我一看不行了,赶紧开溜。一口气溜了几百米,停下来喘气。我坐在马路边的石头上,无奈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不知道自己以后能做什么。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发现自己真的什么都做不了。曾经以为拥有一辆汽车,一幢房子很容易,可是在那一刻发现那是一种奢望。我突然看见立交桥下那些流浪人,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不会象他们一样!!?? 现实就是这样,同一个城市,穷人和富人却生活在两个世界。同样,富人穿得很暖和,说下雪很浪漫,可是对穿的单薄的穷人来说,那是霜上加雪。 城市边缘人,如何让你温暖?

一只耳朵阅读理解答案

一只耳朵阅读理解答案 导读: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大地的耳朵,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1)小时候,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谲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 (2)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 (3)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 (4)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 (5)弟弟鹦鹉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 (6)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 (7)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 (8)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铆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

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 (9)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伸向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 (10)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 (11)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12)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无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 (13)一日,我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 (14)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

文科班男少女多 男生成为受压抑的边缘人

文科班男少女多男生成为受压抑的边缘人 苏艳华20102806016 5月2日早上7时许,四川泸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卫校(北校区)护理专业一名22岁的大学男生坠楼身亡,死者王锋(化名)是该校区2000名学生中唯一的一个男生。警方透露,该学生的自杀原因很可能与其患有疾病有关。而据学校的学生介绍,王锋还是一名学生会干部,性格文静,可能正因为他是学校唯一的男生,生活学习较为孤独,心事也得不到有效的倾述,才会酿成了悲剧。 中国高校文科班“阴盛阳衰”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想象,在师范、语言、护理等专业男女失衡严重,而且具有愈演愈烈之势。华南师范大学2010级的某个日语班全班3多名女生,只有2名男生。这不是个别现象,在该校的其他文科专业当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对于文科班男生而言,男女比例失调不再是伪命题,文科班妹子多、学习氛围安静、男生价值的得以最大化展现等优势也不再是众男生眼中的“香饽饽”。相反,更多的“国宝”正面临着被边缘化的生存危机。 男生课堂上成为沉默的少数 “文科专业的男生,就是课堂上那沉默的少数”,小陈这样形容自己的上课生存状态,小陈是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2010级日语班的一名男生,他说,高中的时候他所在的班级是男女比例相对平衡文科班,课堂氛围也十分活跃。可是,自从刚进大学以来小陈面对男女比例为15:1的班级环境,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在上课的时候也倍感压抑。 他说,班里只有两名男生,上课时女生全部前线压阵,我和另外一名男生坐在后排的座位上,这已经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上课时,女生分小组讨论,我和另外一名男生待在角落里只好二人小组讨论,相对于我们两个男生冷清的讨论氛围,其他女生讨论得热火朝天。回答问题的时候,女生积极踊跃,我却基本上显得很被动,即使心中有满意的答案,除非被老师叫起,否则躲在角落里一声不吭。 由于长期在课堂上表现得沉默寡言,小陈的口头表达能力难以提升,表现欲和自信心也逐渐消失殆尽。再者,缺少与女同学的在学术上的交流合作,导致做作业的思考角度单一,学习成绩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精品】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综合阅读专项训练(五)(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上册期末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五)(一) 生命的礼物 那年,在美国考得驾驶执照,同时发给一张淡红色的小卡,卡上写着:按照统一的人体捐献法规,当我死之时,我作如下选择: A. 捐献我的任一器官和部件。 B. 捐献我的心脏起博器官(植入日期为某年某月某日) C. 捐献下列部件和器官—— D. 不捐献我的任一器官部件和心脏起博器。 以下是亲笔签名和日期。 真新鲜!要是我母亲见了,一定大惊失色。美国人简直是疯子!她虽然不相信“来生转世”之类的说法,但刚领到驾驶执照就谈死,她会认为不吉利。再说捐献器官,把尸体弄得支离破碎,她会认为太残酷。不过,我在a项上作了选择,就是说,一旦发生意外而死亡,我愿意捐献我的任何一个器官和部件。我签上自己的大名,把卡贴在驾驶执照后面,并把“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贴在驾驶执照正面。我端详这张驾驶执照,想象万一我遭不测,警察和救护人员赶到现场,翻开驾驶执照一眼就能看见“捐献者”三个字的小红点,就会立即拿我的器官去解救另一个垂危的生命……这是一份生命的礼物,赐予和被赐予都是一种幸福。美国大多数人都愿意做这种选择,我非常赞成这种做法。只是当时,我不曾将此事告诉母亲,怕她整天提心吊胆。 不久前,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一美国青年在一场车祸中不幸丧生,根据他生前的愿望,医生摘取了他身上所有的可供利用的器官。两只肾脏分别移植给当地和欧洲的两名肾功能衰竭者,心脏和肝脏分别移植给两名濒临死亡的患者,两只眼球给两个失明者作了角膜移植。这位青年捐献的生命礼物,使四个垂死者重获新生,两个盲人重见光明。当记者访问这个青年的母亲时,她说,她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同时她还感谢那些接受她儿子器官的人。他们使她儿子的一部分在他们体内存活,她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延续。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的儿子! 我把文章拿去读给我80岁的母亲听,她听了半晌不说话,最后她缓缓地说:“这个母亲实在了不起,只是我这样老的器官,不知还能不能派上用场。” 我激动得一把抱住她:“妈妈!” 1. 给汉字注上拼音。(2分) A. 半晌() B. 濒临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