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全球治理_进程_行为_结构与知识

中国与全球治理_进程_行为_结构与知识
中国与全球治理_进程_行为_结构与知识

《国际政治研究》(季刊)2011年第1期

中国与全球治理

———进程、行为、结构与知识

苏长和

内容摘要由于内外政治分离而产生的大量置于各国管辖权以外的全球性问题,不仅是21世纪国际政治,同时也是各国国内治理面临的共

同问题。全球治理呼唤新的全球合作形式和解决方案。内外政治互动的

三种方式分别是内外政治互为支配的一元论、内外政治并行独立的二元

论和内外政治相互合作的二元协调论,其中,内外政治二元协调是中国对

外关系的一种独特模式,这一模式贯穿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确保

了中国以合作和负责任态度处理全球性问题,促进了全球治理和国内治

理在结构上的相互支持。

关键词国际政治理论全球治理内外政治互动中国对外关系和平发展

全球治理是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共同合作,通过订立各类国际制度,在国际社会对主权国家管辖权以外的全球性问题形成有效管理,最终使国际社会接近秩序的过程。在当今国际社会,日益增加的全球性问题处于一个缺少管辖机构的政治市场中,以民族国家领土为界限所设计的国内制度,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内问题的治理上,不仅忽视全球性问题治理的意义,有时候,国内制度的设计还助长了国家将国内问题的成本转移到国际政治中。自19世纪以来,一些国家和非国家行为

*苏长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教授。(邮编:200083)

53

《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

体意识到,需要建立国际制度管理这些处于主权国家管辖权之外的共同问题,以避免这类问题因治理不足而威胁到国际秩序和国内秩序,由此促使国际制度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制度建设因此成为全球治理演进的核心。

一、内外政治互动的三种方式

全球性问题的治理不足,与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严重分离的事实(以下简称内外政治的分离)有关。当今国际社会,各国在内外政治之间的关系上还不存在统一的共识。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基本上存在三种认识和实践:

第一种认识是内外政治的一元论,即要么认为国内政治从属于国际政治,要么认为国际政治从属于国内政治。对于大部分国家特别是霸权国家来说,占支配地位的思维是认为国际政治要从属国内政治,也就是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对内政的考虑会压倒性地重于对国际事务的考虑,进而言之,拥有强大能力的国家,甚至倾向于将内政模式推及和应用到全球治理领域。一元论的外交结果是较少考虑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或他国的利益,在政策制定上倾向于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一元论的另外一种表现是国内政治服从国际政治,内政的调整不是在所有情况下,但至少在大多数情况下,受制于国际政治。那些处于世界体系边缘和外围的中小国家,或者处于全球相互依赖极不对称状态下的国家,往往不得不选择这种途径。

第二种认识是内外政治的二元论,即认为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本质上处于两个不同的且平行的领域。在国内政治中,存在强烈的等级治理结构,可以形成自上而下的治理结构安排,而在国际政治领域,因为没有世界政府,国际安全治理服从均势的自我调节机制,其他全球性问题治理只能依赖国家的善心和自觉。有的时候,内外政治还会处于冲突状态下。民族国家制度强化了内外政治对立的现状。在传统政治学教科书中,政府在保护固定领土上居民的安全和福利上,职能定义得很明确很清晰,但是,对政府行为可能在国际上产生负面效应的约束上,定义则很模糊。这就造成政府对内责任与对外责任出现不平衡。在代议制民主国家,由于政府更受制于国内选区利益,此种情况往往尤甚。毫无疑问,在内外政治的二元论思维支配下,国家会把重点投在国内治理上,至于全球治理,因为与国内治理无多大干系而被严重忽视。

第三种认识是内外政治二元协调论,二元协调思维不将内外政治分离、分割开来,相反,却从两种政治合作统筹的角度,重视内外政治的对话协商,追求国内责任和国际责任的平衡,探寻国内问题和全球问题的综合治理观。内外政治二元协调的整体思维是对传统主权观念的发展和突破,它并不否定主权制度在现代国际秩序中的基础性意义,也不将全球问题治理理想化地寄托在世界政府或霸权国家上。这种思维支配下的政治实践,对弥合既有国内政治和世界政治的分离,以及探索内63

中国与全球治理

外政治整合的政治理论,具有新的意义。

显然,各国内外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均受到上述三种思维的支配,即便同样一个国家,在不同的议题领域,往往也会被相异的内外政治思维所左右。内外政治的一元论和二元论都不利于全球性问题的治理。一元论容易犯的错误,是在观念上希冀以特定国内政治模式指导全球治理,在行动方式上以单边行为取代集体协商,在治理结构上以霸权结构代替民主结构。在全球治理模式中,内外政治一元论的治理型态可以在人类最古老的大地域政治型态———“帝国”和“霸权国家”中———找到对应。二元论是大多数国家在全球治理上的支配思维,这并不是各国愿意服从这个逻辑,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传统的主权国家制度安排的自然结果。良好的全球治理,需要建立在内外政治合作的基础上。本文从这个前提出发,探讨中国与全球治理关系的独特性意义。

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

一般来说,人们习惯从时间、事件、领域来概括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流行的分类是以时间为标尺,比如,在过去的30多年中,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法的出现、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积极的建制努力等等,都可作为中国与全球治理关系中的重大事件。也有学者从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类型来看这一进程的,中国参与了从高政治到低政治,从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从经济环保到军控人权,从正式到非正式的几乎绝大部分国际制度。此外,还有学者从政企关系、部门关系、国家—社会关系和中央—地方关系角度,考察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

时间、事件、领域只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表现形式,如果换个视角,比如从上述内外政治协调论的视角出发,或许更有助于了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的独特性。在以上三种内外政治分析取向中,出现这样几种观点,值得参考:第一,一种观点认为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就是中国对国际制度很好的学习过程,反映了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社会化。比如,一些国际制度(如环保规范、烟草控制等)在中国的接受和内化,体现了学习的过程效应,当然,学习的过程可能是一个曲线,但学习的指向是总体线型向上的。这种观点具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它在特定范围、特定议题领域、特定的“学习”阶段确实具有一定解释作用,但它不是没有缺陷的,比如,它过于强调国际制度对中国国内治理的单向指导作用。在该分析条件下,中国是作为受动方被分析,中国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则被大大忽视。实际上,中国作为一个超大规模国家,其深层意识结构中所包含的主体性资源,使中国在面对国际制度和规范时,同其他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一大不同的是,中国并不是不加选择地接受和学习的。换句话说,中国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接受那些反映人

73

《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

类进步政治文明的国际制度,搁置某个阶段暂不适合中国的国际制度,反对不合理的国际制度。因此,学习过程并不是被动接受的学习过程,而是对学习的内容和进程具有主动进行选择的特点。更进一步说,或许最不该忽视的,是中国对有些国际制度扮演了能动性的改造作用,况且,中国在国际制度建制上也非常积极。因此,国际制度确实在中国产生内化效应,但是与内化相对的一面,即中国在国际制度改制、转制和建制中的能动性、创造性工作,却被忽视了。

第二,与内外政治一元论有关的第二种观点,是认为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会将国内政治经济中的成功模式推广到地区和全球治理中,如同美国在过去近一个世纪经营国际秩序时所努力做的一样。即便从保守的角度看,中国凭借本身的规模和体量,一旦融入到国际体系中,也会对国际体系既有的制度和规范形成冲击,迫使有些国际制度改革方向按照中国的方式来进行,也不是没有可能。从世界历史中大国兴衰的规律看,当一个国家的物质力量迅速崛起的时候,该国的世界意志和世界意识会随之勃兴,物质力量的成功会造成该国对其成功的国内制度的自信,且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冲动,将国内制度移植到世界政治中。假如这种思维支配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参与,中国则可能走向对外输出制度的扩张道路。甚至有人会认为,东亚国际体系和治理会按照过去中国的朝贡体制模式来塑造。

第三,从二元论来看,中国对全球治理并不感兴趣,因为中国会严格地将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区别开来,或者说,内外政治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甚至是冲突状态。按照这种思维,是不存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的:首先,中国的议程兴趣集中在国内而不是国际,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主要还是一个内向型的国家,在国家建设没有充分完善前,中国不会大规模地主动介入到全球治理中。因此,中国只要把国内问题解决好,就是对全球治理的最大贡献;其次,中国对全球性问题并不持积极参与的态度,中国只会从自己利益角度出发,最低限度地参与全球治理,甚至中国对待国际制度的态度也是矛盾的,担心更深地参与国际制度会束缚住中国自主的行为;再次,中国国内民族主义会抵制中国对国际制度的参与和接受;最后,比较极端的看法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中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不可调和的。长期来看,两者间不存在合作的可能性,甚至会冲突。

以上三种逻辑都无助于很好地理解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的进程。在中国参与的特定全球治理议题,或者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某个特定阶段上,有些逻辑是有解释力的,但整体而言,这些看法似乎都不能令人满意。实际上,中国在学习过程中不丢失自主性,在崛起过程中不寻求对外扩张。至于二元论的观点,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积极、活跃的角色的事实相比,显然存在很大差距。本文提出的假设是,内外政治二元协调是解释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的重要因素。

将中国的内外政治互动定义为二元协调,并认为它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进程的独特性所在,是个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假设。毕竟,在这个问题上,传统的政治学83

中国与全球治理

及中国政治研究还缺少完整的理论体系以资参考。笔者初步从三个维度对这个假设作说明。第一,从观念上看,中国对自己在国际社会中属性的定义,既有强调特殊性的一面,比如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在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下,中国也特别强调与国际社会共性的一面,尊重国际惯例,重视在全球化和相互依赖状态下,接受那些反映人类政治的进步要求、为绝大部分国家普遍接受的观念,例如,多边主义、互信互惠、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经济新秩序、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包容利益等。因此,国家本位意识与世界本位意识在中国不是对立和冲突的,而是相互补充与融合的。第二,在制度上,国际制度与国内制度相互调适而不是相互抵触。中国能够将合理国际制度在国内通过立法和政策进行内化,例如,在立法精神上,当国内法与国际法出现抵触时,中国一般采取国际法优于国内法的原则,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在国内法与国际法关系上,中国更倾向于两者的联系和补充,而不是对立和抵触。在国内诸多公共政策制定上,中国有鲜明的政策传统,即在不违背国家核心利益前提下,参考、借鉴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比较普遍的合理做法。例如,近些年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千年发展议程领域上,国内公共政策与国际公共政策就保持高度的联动。第三,在利益认知上,中国不完全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定义其利益,而是更多地将本国人民利益与各国人民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联系起来判断利益。随着中国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利益群体出现分化的趋势,分化的利益在代议制民主国家常常转化为对外政策诉求,从而出现局部利益损害国内大多数人整体利益或者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代议制民主国家是比较普遍存在的,此利益机制是导致代议制民主国家国际专制行为原因之一。不过,这种现象在中国却较少出现,原因是中国的政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些制度的功能之一是汇聚广泛的利益共识,减少局部利益、个别利益凌驾于国家整体利益至上的可能性。

内外政治的二元协调是全球性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处理全球性问题与众不同的视角。虽然在局部的议题上,我们也会发现中国对全球性问题的处理类似一元思维或者二元思维。但是,就连贯性和整体性而言,内外政治的二元协调更能刻画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逻辑。

三、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行为

一旦转换了视角和思路,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行为。如果从内外政治二元协调的角度出发,就能比较清晰地判定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行为。需要回答的问题核心是:在全球治理中中国是否持合作的态度?

认为中国不会或者难以合作的观点主要是:第一,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行为是自我利益导向的,对中国有利,中国就参与,对中国不利,中国就回避;第二,随着中

93

《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

国实力的上升,中国寻求主导全球治理的结构和进程,即其行为是以取得霸权的逻辑为支配的,这使得中国的行为会与其他国家产生冲突;第三,至少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不是个民主国家,国内缺少制衡机制,对外行为乃至在全球治理中的行为是不确定的。第四,中国国内法治的薄弱削弱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承诺效果。

这些观点仍然主要基于一元论或者二元论得出的。从内外政治二元协调的整体思维出发,笔者试图初步提出与这些观点不同的替代概念,用以解释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行为。

第一,中国的行为是自我利益最大化导向还是合作最大化导向?

利益最大化被广泛用来解释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这个假设在社会科学中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在一个你死我活的生存状态中,这个假设是有解释力的;但是在一个“你活我也活”的世界里,这个假设的效应会大打折扣。在相互依赖的强互惠关系状态下,合作最大化要比利益最大化逻辑更有解释能力,此行为对社会秩序维系来说也更有必要。行为若以利益最大化为指导,必然导致冲突;以合作最大化为起点,则可以在整体而非个体基础上,对包括利益在内的更大范围议题上,促进行为体和平共处、和谐发展。从利益最大化到合作最大化是国际社会亟需转变的生存哲学。如前文所述,在全球性问题的政策宣示和实践上,中国强调把本国的安全考虑与别国的安全关切结合起来,重视将本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着重将本国人民利益与各国人民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统筹起来。因此,这里是否可以认为,是合作最大化而不是利益最大化更能表达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行为动机。

第二,中国的行为是不受限制还是有约束的?

先验地以西方民主标准来衡量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质量,往往会因为不当的类比而影响人们的判断;而假设采纳现行的西方民主制度能够促使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更为合作,在逻辑上反倒存在很大的缺陷。从西方选举民主的内在逻辑来看,选举民主不是反映民意和产生代表较广泛民意且又相对保护少数人权利的公共政策的好方法,一些政治经济学研究已经对这一观点做出解释。例如,西方国家在几百年历史中频繁地对外战争、转嫁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这类不合作行为,是与其内部制度极有关联的。选举民主无法制约国家对外强制行为,反而更容易使一国不负责任地将内部压力转移到不受民意关切的国际政治市场中。因此,按此逻辑,假如中国的国内制度真的转为西方的民主制度,国家权力为资本而不是由人民所控制的话,以中国的崛起速度,中国更可能成为寻求对外扩张和霸权的一个国家,为了一个大公司的利益就可能大打出手,那样,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就失去了国内的制度保障。实际上,撇开中国内部政治制度的自我约束,以及参与国际制度给中国带来的外部约束因素不说,内外政治合作性互动的增加,使中国更易于从整体而非狭隘角度判断是非、曲直与利害,行为更为节制而不是扩张。

04

中国与全球治理

第三,中国的行为是违背承诺还是更有力地遵守全球治理的承诺?

关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是个不守规则的国家”的判断,最被广泛引用的推理就是:只有那些国内拥有良好法治状态的国家,才可能在全球治理中恪守承诺,反之亦然。如果对这个判断不深作追究,会很容易接受这个乍看很有道理的结论。本文提出一个替代的假设就是:一个国家在全球治理中是否遵守合理国际制度,决定性的因素是这个国家的内外政治是否协调合作。只有在内外政治协调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才更可能在全球治理中恪守承诺。这个假设看上去有些因果自我循环,不过,如果回到内外政治互动的一元论和二元论上,这个假设就清楚了。按照前面论及的一元论和二元论,设想一个法制很健全、法治化程度很高的国家,只要它的内外政治互动受到一元或者二元论的支配,它完全可以以国内法优先的原则不理会国际制度的约束,或者凌驾在国际制度之上,或者以两个独立而且冲突的法域为理由,拒绝接受国际制度的约束。所以,内外政治的不合作甚至冲突,才是一国是否在全球治理中有效兑现其承诺的要害所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处于不断完善进程中,法治化程度在逐步提高,而中国与国际制度合作性的互动本身,也极大促进了中国的法制建设和法治化程度,并由此进一步支持了中国对国际承诺的遵守。但最关键的还是中国始终从内外政治二元协调角度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内外政治的良性协调互动,保证了在全球治理中中国拥有更强的信度,遵守和执行所做出的国际承诺。在现实中,中国在全球治理的履约问题上,也是最恪守承诺的国家之一。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在国内政治中,最有力地执行,或者最快地遵守了所有的国际承诺。比如,在最近的《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国内执行上,中国实际上招致了一些国内外批评。

总的来说,内外政治的二元协调容易汇聚国内国际共识,使一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行为具有更明确的预期性和确定性,减少了国际制度的执行成本,有助于提高全球治理的效率。

四、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结构塑造

全球治理是一种组织结构。公司的组织结构是要保证获得利润,国家的组织结构是要确保安全、福利和秩序,全球治理的组织结构是要有利于全球问题得到较好治理。虽然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治理网络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在很长时间内主权国家仍将是全球治理中能量最大、资源汲取能力最强、行动最坚决,以及最能给予全球治理以支持的行为体。因此,探讨全球治理结构,不能脱离和超越主权国家。在当代世界政治中,从国家本位出发,有两种全球治理结构为人熟知,一种是帝国形态的全球治理结构,另外一种是发展中的欧盟超国家地区治理结构。两种治理结构的共同点,均在于形成自上而下的、类似国内治理结构那样的等级治理结

14

《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

构。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超国家治理结构通过同质国家合并完成等级制建设,说国家是同质的,是指那些拥有相近政治制度、法律体系、社会文化的国家,反之亦然。帝国治理结构则是由一个霸权国家通过军事联盟体系和金融贸易制度,在同质甚至异质国家之间确立自上而下的等级治理结构。超国家治理结构类似单一制或者联邦制国家结构在国际范围的放大,霸权的帝国型态的治理结构,是在霸权国家与附属国之间形成中心与外围的关系。

本文暂时还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语概括中国的全球治理结构特征。不过,至少有两个刚性限制条件,使中国在全球治理结构的选择上不大可能走欧盟超国家或者美国的帝国治理结构途径。这两个限制条件是:其一,假设像欧盟那样以同质国家为基础形成等级治理结构,那么在国内制度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大多数国家不具有相似的条件;其二,中国宪法和政治制度的内在约束,使中国不可能在国际关系中选择走霸权道路。这两个限制条件都是刚性的,它们决定了中国的全球治理结构既不会走国家合并的欧盟道路,也不会选择以霸权方式确立中心—外围结构的美国道路。另外,比起一元论和二元论,中国内外政治二元协调的模式也最不可能在全球治理中追求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结构。

中国在国际制度改革上的一些主张,对全球治理结构的塑造倒会产生引导性作用。如果全球治理结构通过其全球性问题的治理质量来衡量的话,那么它至少应该体现平衡性、代表性和有效性的原则。在国际经济新秩序上,中国主张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新秩序;在国际环境治理中,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在安理会改革上,赞成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公平、透明、有效和问责的安理会;在国际货币基金改革上,中国敦促基金组织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权,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在世界银行改革上,中国呼吁推动发言权和代表性改革;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上,中国强调要能维持开放的自由贸易;在20国集团建制上,中国关注峰会机制的有效性。总的来看,在有效的全球治理结构塑造上,中国主张治理结构要反映国际政治的多极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的趋势和特点,强调公平、包容、有效、问责和能力为治理结构改革的核心。

从参与国际制度的深度来看,中国是当今几乎所有国际制度的成员国,但是中国不简单是国际制度的参与者。在国际制度中,中国还承担着重要的管理者和建设者的角色,中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三大投票权国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第三大股东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派驻维和部队人数最多、军事贡献最大的国家。同时,中国是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性新兴国际制度的倡导者和建设者,这些新兴国际制度如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六方会谈机制、清迈倡议多边化货币互换协议、金砖五国首脑峰会等。另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沿边地带,还存在许多中国与邻国共建的小区域或次区域合作机制。这些新兴国际制度有的完成了组织化、正式化24

中国与全球治理

建设,更多则仍处于非正式化阶段。

中国内外政治协调的模式对于我们思考全球治理结构转型的最大启示,或许在于其通过内外政治合作的方式,以及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国内公共政策在国际范围的负效应。实际上,从内外政治角度观察,当前全球治理结构的一个最致命制度漏洞,或者许多全球性问题不能长治的根本,在于缺乏一个沟通国内制度与国际制度的机构,使主权国家的公共政策能够在国内层面得到自动约束,避免和降低国内公共政策的域外负效应。这是既有全球治理结构和各国国内治理结构几乎不愿触及的问题。在美国主导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霸权治理结构下,其设计的国际制度一方面缺乏约束美国行为的他律机制,另一方面,其国内制度并不存在评估其国内公共政策的域外效应,并以此进行自我约束的自律机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后的国际金融体系,危害的根源正在于此。要堵住这个制度漏洞,构建真正良好的全球治理秩序,自律的约束机制必须嵌入到国际制度改革及各国内部制度改革中,而这首先需要各国在认识上逐步摒弃内外政治的一元论和二元论思维。

五、共有知识生产对全球治理的意义

内外政治的二元协调显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行为和结构的独特性。然而,这种独特经验需要借助智力的创造和提升,以将中国的全球治理实践转化为更大群体范围所分享的共有知识。只有通过这种转化,才有利于将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拥有的好的治理经验巩固和传承下去。

共有知识是行为体之间就某个事实形成共同理解的知识,它帮助行为体形成共识,保证行为体采取自发集体行动。共有知识比普世价值对促进国际社会合作最大化的行为更必要。在群体和组织内部,共有知识是认同的纽带,在不同组织之间,共有知识是组织间对话、合作、一致行动的重要文化资源。一国在内外政治二元分割、对立甚至对抗基础上,是不大可能将自己的政治实践转化为更大范围内的共有知识的。它的知识一方面可能以局限在狭窄地域的地方知识的形态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或者拒绝与外部世界的合作性交往,它的知识以封闭、斗争、对抗的形式反映出来。不过,在当今世界,对全球治理危害甚大的是一元论下的霸权知识体系,大凡利用普世价值观或者国内政治模式去改造世界政治的,其政治实践的经验,大多通过在我们和他们、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挑战与反应、解释者与被解释者、征服与殖民、傲慢与偏见这些主题下,完成一整套霸权知识体系的构建。

有效的经验、概念化过程、组织化推广,是一个国家能够为全球治理贡献知识类公共产品的过程。全球治理的共有知识一方面来自于内外政治合作的实践,一

34

《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

国的内外政治,以及国与国之间实践越能在平等、互信、对话、沟通、互惠、存异基础上展开,其互动经验越可能被提升和转化为各方接受的共有知识,成为凝聚全球治理共识的资源;另一方面,共有知识也可能来源于一国本土的实践,这些实践通过智力创造和文化交流,同样可以成为更大范围人群共同拥有的知识。例如,在发展和国内治理上,新中国积累了许多经验。比如,中国国内发展中的对口援助模式;中国在经济落后情况下如何在农村完成公共卫生体系的覆盖;中国的社会救助救济方式;中国打破社会科学不可试验的流行看法,在发展中通过试点试验纠正错误积累经验再推广的模式;过程民主是如何提高了中国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性;中国的基础设施改善经验;中国降低文盲率的途径;中国改革中的双轨制改进经验等等。好的经验需要上升到理论,这些经验不通过学者上升为可以写进教材的概念化知识,并通过组织化行为推广,它们就是分散的、孤立的,而且随着代际进程,很容易在记忆中散失,缺少被推广、被借鉴、被学习的可能。更有甚者,一旦某些经验在其他国家也存在,并被学者上升为概念化知识在国际上得以推广,自己就失去了此经验的知识专利权。我们现在社会科学中的许多概念来自国外,不完全是中国缺少创造能力,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在现代化起步上晚于西方,我们没有经历过某些发展阶段,自然就没有提炼概念的社会实践素材。但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与西方是不同的,其自身积累了许多独特有效的经验,超出了西方现代化知识的解释范畴,因而需要智力和努力,从实践到理论,上升为概念化知识,再在文化交流中转化为人类共有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家的软实力就是如此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中国公共卫生学之父陈志潜教授于20世纪30年代在河北定县进行了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其基本做法后被概括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定县模式”。1958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在缺乏人力财力基础上,中国农村能够建立起广泛的卫生保健体系,陈志潜的贡献功不可没,其模式还被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不仅适宜中国,而且适宜推广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①可见,经验无处不在,但要通过智力创造,将其概括为广泛接受的概念并成为专利,才具有促进本土知识向共有知识转化的可能。

结论

世界政治在21世纪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看谁能为全球性问题提供有效的治理

①陈志潜(1903—2000年),中国农村医学“定县模式”的探索者和创立者,中国社区医学的创始人和奠基人,基层卫生保健事业的先驱,中国公共卫生学之父。20世纪30年代,他进行了拓荒式的乡村卫生医疗实践,以“注重现实,强调国情”的实践医学,在河北定县进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其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经验被称为“定县模式”。他撰写的《中国农村的医学:我的回忆录》一书由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华医学会推荐给发展中国家作参考。

44

中国与全球治理

方案。全球性问题在议题间的重叠性,与国内问题之间的联动性,以及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使政治家和学者们如果仍然立足于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分割,可能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好的解决方案需要认识上的突破。但是,长期以来,世界政治理论或者国际关系理论的建构,要么是在内外政治分离或者对立的前提下完成的,这导致国内政治理论与国际政治理论的分流而不是合流;要么是在一元论的背景下进行的,这导致世界政治理论成为国家理论的翻版。它们都不利于突破学科和国家的边界,整体地思考世界政治理论的建设。

由于内外政治分离而产生的大量置于各国管辖权以外的全球性问题,不仅是21世纪国际政治,同时也是各国国内治理面临的共同问题。全球治理呼唤新的全球合作形式。本文剖析了内外政治互动的三种方式,并在内外政治二元协调的框架下理解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进程、行为、结构和知识。内外政治二元协调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乃至中国对外关系中的独特模式。这个概括不是绝对的,也可以找到反例,挑战这个假设。但是从行为的连贯性、事实的关联性和结构的整体性上,这个假设至少可以视为有效解释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逻辑之一。

54

INTERNATIONAL POLITICS QUARTERLY Spring2011Vol.32No.1

A SYMPOSIUM:

Asia-Pacific Order and China-U.S.Relations

New Trends in China-U.S.Relations and the Influence

on Northeast Asia Security Wang Jisi(1)

………………………………

Four Core Issues about Regional Order and Change

G.John Ikenberry(6)………………………………………………………

China-U.S.Relations and the East Asia Security Order:

Adjustments and Changes Zhu Feng(11)

………………………………

Assessments of the Giants and the Tilted Regional Balance:

An American Perspective Aaron L.Friedberg(16)

……………………

China-U.S.-Japan Cooperation As the Focal Point for the

Framework of Asia-Pacific Security Complex Yu Tiejun(18)

………

Regional Reactions to Shifts in Power and Allegiances:

ASEAN and Indonesia Suzaina Kadir(23)

……………………………

How“Asian”Is East Asian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rew Moravcsik(25)……………………………………………………

Regional Reactions:Shifts in Power and Allegiances

Tanaka Hitoshi(30)………………………………………………………

Asian Regional Security Architecture:In the Making or

a Fond Dream Mary Astrid S.Tuminez(33)

……………………………

FOCAL TOPIC:

China and Global Governance

The Process,Behavior,Structure,and Knowledge of the Emerging Chinese Model of Global Governance Su Changhe(35)

……………

Global governance calls for new form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new solutions.There are three approache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do-

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1)The monist approach,where do-

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mutually direct”one another,(2)The

dualist approach where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re

carried out completely separately from one another,and(3)The dualist

approach wher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re in cooperation

with one another.China is unique in that its model of foreign affairs

takes on the dualist approach of cooperation.This model is evident

throughout the progression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governance.

It ensures that China maintains a cooperative and responsible attitude

when handling global issues,and it also allows the structures of global

governance and domestic governance to support each other.

The U.S.Policy towards NGOs in the Point Four Program:

Inspiration for Global Governance Yu Gongde(46)

……………………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Cold War,the Truman Administration issued

the Point Four Program as a strategy to combat Soviet-led communism

and also to promote an American-led world order.In the Point Four Pro-

gram,the U.S.government officially integrated NGOs into its tracks of

diplomacy,making them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implementing U.S.

foreign policy and serving U.S.'s overall strategic objectives.The expe-

rience of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NGOs,which the U.S.govern-

ment gained through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int Four Program,has cer-

tain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global governance theory in the pres-

ent day.

Local Support for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Governance:On the Global Connections and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Yangtze Delta Sub-region Zhang Peng(59)

……………………………

The rapid pace of globalization,the emergence of global issues,and the

practical needs of China's peaceful development road are all spurring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governance.Over the course of this

process,China's localities and regions have greatly buttressed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governance by providing political economic mo-

mentum,experience of institutional building,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up,China's foreign policy

needs to internalize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to optimize the rela-

tionship between its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and to achieve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progress in foreign relations and domestic develop-

ment.

On Weak-form Institutions:A Study of the Proliferation

Security Initiative(PSI)Liu Jianwei(76)

………………………………

The Weak-form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clude organizational entities

that lack the ability to ensure compliance,systematic monitoring meas-

ures,and explicitly constructed response mechanism against violations.

There are two reas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weak-form institutions:

(1)Some international issues do not need to be resolved through

“strong-form”institutions,and(2)The conditions are insufficien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ighly binding mechanism.Although some institu-

tions are weak in form and their impact may not necessarily be weak as

well,they can bring about an effect by using the following six strategies:

sense of obligation,mechanism of election,persuasion,socialization,is-

sue linkage,and reputation.

中国历史知识大全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21.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22. 三代:夏商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 三教:儒释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 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竹梅 32. 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知识分享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 (一) 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即鲁僖公修泮宫,郑国子产不毁乡校。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落。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 (1) 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 (2) (3) 不论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 (二) (1) 1 权机构。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没 (2) 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 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 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1 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科目考试范围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专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天安门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北京为首都。54门礼炮齐鸣28响。 历史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巩固政权的措施 2、抗美援朝(1950——1953)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为严守纪律,纹丝不动,最终被大火吞噬的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意义:1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保卫了中朝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2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专题二、祖国统一、外交成就、科技成就 一国两制:1.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一国两制”是新时期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2、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海基会和海协会,汪辜会谈。 外交成就: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的一致好评。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中日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导弹研制成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本人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代史复习要点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1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地点:云南元谋县 2、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打制);猎取动物,从事采集;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4)身体特征: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保留了一些猿类的特点。 3、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约1万8千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用兽皮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考点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工具:使用新石器(磨制),骨,木,陶质工具,(耒,耜,锄等) (4)生产:采集渔猎;原始农业(水稻);饲养家畜. (5)生活:居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干栏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6000多年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3)工具:广泛使用新石器 (4)生产:原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畜牧业;制陶(彩陶),用麻纺织麻布。(5)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6)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3、大汶口遗址 (1)时间:距今6000年——4000年

(2)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3)生产:种植粟,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4)经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小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反映出的问题:第一,二者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他们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他们在发展原始农耕经济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考点3.远古的传说 1、炎帝.黄帝的传说 (1)时间.地域: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生活在黄河流域,蚩尤部落生活在东方。 (2)贡献:炎帝神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发明陶器;尝百草。 黄帝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铜器. 车船。 (3)黄帝在阪泉战败炎帝。黄炎联盟在涿鹿战败蚩尤,构成华夏族主干。 2、禅让的传说 (1)禅让: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 (2)顺序:尧舜禹 3、大禹治水的传说(疏导) 小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在古代,“传说”与“史实”本来没有严格区别,近代科学思想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历史资料”,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称为“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做“传说”。“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1 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知识点整理(黄金笔记)

《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要点资料整理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选择题: 1、清朝唯一盛世时期是康乾盛世。 2、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本主义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上。 3、所谓的殖民地是指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投资市场。 4、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有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5、1840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56 年,英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动了著名的“火烧圆明园”;1900 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并签订《辛丑条约》 6、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是在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7、割占中国最多的帝国是俄国,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 8、1894 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设厂,各国开始大规模的对华进行 资本输出。 9、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中国民族资产的特性是革命性、软弱性或妥协性。 10、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斗争。 11、鸦片战争战死虎门的将领是关天培,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大将是冯子材,甲午中日战争中战死的爱国 将领有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刘步蟾。 12、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是美国,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 的反侵略斗争。 1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林则徐,他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在综合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及对外政策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翻译了《天演论》。 简述题: 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 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 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为什么说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国家主 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西方商品在中国的倾销,促使中国传 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封建势力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 基础和统治支柱;封建剥削制度封建地主的徒弟所有制在广大地区保持着;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中国 社会经济的主体;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和发展是及不平衡的;人民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 极端贫困化。 4、简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的土地;旧的被统治阶级——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 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5、简述中国工人阶级为何具有无产阶级的特点? 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常识大全 1、已知的在中国境生活的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元谋猿人”。在中国省元谋盆地发现的颗古人类牙齿化石,经科学鉴定,距今约有170多万年了。 2、约70——20万年前,“猿人”(简称“人”),生活在店龙骨山的洞穴里。 3、人已经知道使用天然火。人类第一次取得了支配一种自然力的能力。 4、到了大约18000年前,仍然在店龙骨山里,生活着一批被称作“顶洞人”的远古人类。他们已经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的体态特征。 5、山顶洞人不仅会人工取火,而且制造出了中国缝制工艺史上的第一枚骨针,骨针约同火柴棍般粗细,长82毫米。 6、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文化和黑文化。 7、半坡文化的彩,十分精美。人面网纹盆上各种纹饰,是原始美术、原始文字和原始艺术的结晶。 8、龙山文化的黑,乌黑光亮,有着金属器皿一样的光泽。 9、长江流域的省余市河姆渡文化,与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同样古老,7000年前那里的人们已经会用大型木构件建筑房屋。 10、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 11、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初祖”。 12、黄帝之后,中华民族先后又出现了几位杰出的人物:尧、舜、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13、尧舜禹的时代,洪水泛滥成灾。大禹奉命治水,终于治服了洪水。

14、后来,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 15、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开始有了历法,所以人们都把中国古老的传统历法叫夏历。 16、夏历是按月亮的运行周期制订的,又叫阴历。由于历法中有节气变化和农事安排,所以又称农历。 17、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18、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大方鼎重达875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 19、商代的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代文字,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在殷墟出土的15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中,总字数达到160多万字,其中有单字4600多个,已识别的有1000多个。 20、商代末期,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周”的部落强盛起来。到周文王时,周国成了西方诸侯的新盟主。 21、商朝最后的统治者纣王好酒淫乐。周武王时,周联合其他部落讨伐商朝,经过牧野之战,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22、周朝建立后,分封了大大小小71个小国,有鲁、齐、、晋、宋、燕等。这些小国的国君叫诸侯。 23、西周前期180多年,中原一带产生了许多大型乐舞。祭祀山川时用的是表现大禹治水的《大夏》舞,纪念武王伐纣功绩的武舞是《大武》舞。 24、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名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5、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互相争夺,胜者成为霸主,出现了“春秋五霸”,一般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26、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问鼎大小轻重”。鼎是王权象征,传说大禹铸了九个鼎,代表九州。楚庄王问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结构表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知识结构 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2、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②有很强的专制性;③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 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⑤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知识结构 背景: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原因: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 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地方权集中央;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 权高度集中;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擅权专恣。 废宰相制时间: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废宰相,权分六部 评价: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当君主无 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原因: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创内阁:过程成祖: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宣宗: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 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因此,内阁是君 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权不同于相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康熙帝:设南书房影响: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特点: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雍正帝:设军机处:人员组成: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利: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政治上: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人民受到沉重的 政治压迫 影响:弊:经济上: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 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主要特点? ①专制中央集权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③人治高于法治;④统治机构设置完备,统治网络严密周全;⑤宗法关系的残余影响深远;⑥儒家思想是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2、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步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有别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2.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4.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1,积极作用:○1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2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3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作用:○1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3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关于中国教育史 的知识

中国教育史 1、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西周天子所设的五学中的中心学校是辟雍(太学)。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4、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社会原因是士阶层的崛起和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并称显学的两大学派是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 5、《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 6、夏代是我国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的开端。夏代学校序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教育 7、《弟子职》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较完备的学生守则。 8、《书》即后世儒家称之为《书经》,又名《尚书》,它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部资料汇编,保存着有关殷周二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资料。 9、《春秋》又名《春秋经》,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大学》中提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至善。 10、《学记》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主要论述教育的实施,其着眼点偏重于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 11、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12、汉代文教政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元五年,汉武帝将儒家经典列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完成了史称“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举,”标志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13、汉代教育体系可分为中央官学和私学两大类。中央官学包括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官邸学)、文翁兴学。文翁兴学是汉代最早的官方办学举措,比太学的兴办还要早十余年,它又是汉代地方官学的先导。 14、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魏晋南北朝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它始于魏,行至南北朝,到隋朝被科举制所代替。 15、鸿都门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院。它的设置还为后代各种专门学校的开设开辟了道路。 16、三国时期的刘劭所著的《人物志》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一部不可多得的人才教育学著作。 17、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的代表作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这是中国第一部以论述儿童教育为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古代历史。下面由为你提供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框架结构图欣赏一、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定都阳城。 2.禹死后,其子启继承了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商(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1.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建都在亳。后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 2.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3.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三、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1.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击败商军,商亡。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 2.西周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3.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四、东周(公元前770-前221年) 1.公元前771年,王都迁到洛邑,史称东周。

2.“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 3.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4、秦国商鞅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申不害在韩国变法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点二五、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统一币制、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修筑长城。 3.秦末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杆起义,反抗秦朝的残暴统治,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表现了人民的革命首创精神。 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大败章邯和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典故:破釜沉舟 六、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 1.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文景之治 3.丝绸之路: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七、东汉(公元25年~220年) 1.刘秀“光武中兴”,定都洛阳。 2.200年,官渡之战,曹操VS袁绍,曹操大胜,奠定了统一北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八年级

中国近代史第一课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中英鸦片战争 (1)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2)时间:1840—1842年 (3)结果:《南京条约》(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年(2)侵略者:英法联军、美俄(帮凶) (3)结果:《北京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顺口溜:东北是2B,西北勘改订(东北:《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西北:《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纪》、《改订条约》)结合课本地图记忆 4.左宗棠收复新疆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入疆,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1878年,收复除伊犁的新疆地区;(1881年,同俄国签订条约,收复伊犁;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 5.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1895年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邓世昌致远号)、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马关条约》(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白银二亿两;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办厂:允许日本在中国投资办厂)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时间:1900-1901年(2)导火线: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反帝爱国运动 (3)八国: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奥匈帝国) (4)结果:《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 (5)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者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问答

中国古代历史知识问答 篇一 1.《左传》纪元从鲁国哪位国君开始? 答案:鲁隐公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谁说的? 答案:李清照(易安居士) 3.是谁享有“三造共和”的美誉? 答案:段祺瑞 4.三国时期马谡曾在街亭一战败给哪位魏国大将? 答案:张郃 5.李后主(李煜)投落后,宋太祖(赵匡胤)封他的爵位叫什么? 答案:违命侯 6.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什么思想? 答案:儒家思想 7.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是做什么用的? 答案:参与机要政务(没决策权) 8.唐朝工匠用各种矿物烧制出青、绿、黄三种鲜艳的彩色陶器称为? 答案:唐三彩

9.“戊戌变法”持续了几天? 答案:103 10.“大历十才子”分别是:李端、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峒)、耿湋、夏侯审,还有谁? 答案:卢纶 篇二 1.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明初定都南京,后来明成祖把都城有迁到那里? 答案:北京 2.“师夷长技以制夷”是谁的主张? 答案:魏源 3.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怎样? 答案:平民化 4.清顺治帝能坐上皇位主要是得到谁的支持? 答案:多尔衮 5.扁鹊本名叫什么? 答案:秦越人 6.魏文侯叫谁收服中山? 答案:乐羊 7.唐宪宗因为登位之初,事物繁杂,就任命谁为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即代理节度使)?

答案:刘辟 8.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的政权,提出了什么? 答案:“独尊儒术” 9.周桓王曾被郑国哪位大将射中肩膀? 答案:祝聃 10.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简称“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那座山的洞穴里?答案:龙骨山 篇三 1.古代流传的名曲“十面埋伏”主要由哪种乐器演奏? 答案:琵琶 2.“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个朝代? 答案:清朝 3.“铜权”是古代常见的金属器物,后来被俗称为什么? 答案:秤砣 4.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谁? 答案:李冰 5.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曾几次去讨伐高丽? 答案:三次 6.“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

中国教育史期末知识复习

教育史绪论 教育史的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和思想的演变;二是教育机构和制度的演变。 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以思想史为主线,将制度史融合于其中。 古希腊教育制度和思想 苏格拉底教学法(产婆术);柏拉图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及其特点;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古希腊三哲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基本概念:产婆术(问答法),三艺,四艺,自由教育,《理想国》 (一)古代斯巴达的教育制度 1教育目的:培养军人 2教育过程 出生至7岁:家庭教育、“母之子” 7岁-18岁:国家教育机构、“国之子”、五项竞技、窃物欺敌 18岁-30岁:埃弗比(Ephebia)军事教育、秘密服役 3教育特点 教育事业是国家事业 崇尚军事教育 注重培养儿童勇敢、坚韧、爱国等品质 重视女子教育 (二)古代雅典的教育制度 1.教育过程 初等教育: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7-14岁):教仆、四艺:Arithmetic (算术) Geometry (几何) Astronomy(天文) Music(音乐) 中等教育:体操学校(The Palaestra)(13-15岁):五项竞技/体育馆(Gymmnasium)(16-18岁)(富家子弟)三艺:grammar(文法) rhetoric(修辞) logic(辩证法) 高等教育:青年军事训练团: 埃弗比(Ephebia)(18-20岁) 2. 教育特点 教育事业是国家事业 重视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教育 教育出现制度化现象 (三)苏格拉底与问答法 1.哲学思想: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 2.美德的化身:智慧、公正、节制、勇敢、谦虚等; 3.“认识你自己”“自知其无知” 4.教育方式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批判智者、诡辩家为“智慧的出卖者”。 教育目的: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认识你自己”,格老孔 教育内容:“美德即知识”,主张学习广博实用的知识。 5. 产婆术步骤:Socratic Irony 讥讽Definition 定义the Maieutic 助产 苏格拉底的“知识产婆术”,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的方法。 6.评价:西方启发式教学的鼻祖 苏格拉底创立的这种通过师生谈话、论辩、揭露对方思维中的矛盾,并克服这种矛盾,从特殊以求一般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中国古代常识知识

中国古代常识知识 1.【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2.【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3.【四大名绣】 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4.【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5.【四大名花】 牡丹(河南洛阳)、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6.【四大发明】 造纸(东汉.蔡伦)、火药(唐朝.古代炼丹家)、印刷术(北宋.毕升)、指南针(北宋.发明者无记载) 7.【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8.【四书】 《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9.【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0.【八股文】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11.【六子全书】 《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12.【汉字六书】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3.【书法九势】 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4.【竹林七贤】 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 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 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 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 成均——实施乐教之地 庠——养老与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设置完备 (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 (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1)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1)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 近代文化 1、1905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2、侯德榜撰写了《制碱》一书,他的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揭开制碱奥秘。 3.魏源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严复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翻译了《天演论》,阐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 4、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5、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6、、鲁迅代表作有《孔乙己》,《狂人日记》等;徐悲鸿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被称为"人民音乐家"的聂耳的代表作是《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黄河大合唱》. 7、为适应抗战需要,郭沫若创作《屈原》,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创作出一批优秀小说,比如有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共七大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中共七大: (1)背景:抗日战争前夕。 (2)时间:1945年;地点:延安。 (3)中心任务: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 题。 (4)政治路线: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 (5)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条件。 2、抗日战争的胜利: (1)原因: ①抗日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②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家和广大华侨的支持。 (2)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3)意义:①国内: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伟大 胜利,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 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②国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提高了国际地位。 (4)启示: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西安事变 1.背景: ①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④蒋介石拒不接受联共抗日的主张,亲临西安督战,坚持剿共(直接原因)。 2.目的:逼迫蒋介石抗日。 3.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结果:①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 ②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