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二章2.3社会行为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 成稿

怎样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这种行为有两种情况:一种叫利他行为,另一种叫偿还行为。与之相对应的是反社会行为,如谩骂争斗攻击性行为战争等。 亲社会行为实际上是个体自愿提供的、有益于他人、能促进人际关系协调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行为具有两个特点:利他性和社交性。 根据我国教育现状及人口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当今孩子的请社会行为的培养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从下面几点对请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上我们就可以初见端倪: 1.环境 环境主要可以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不管是哪一种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都和过去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环境更急功近利,为达目的可以用尽一切手段,可以自私自利。学校环境,由于每个孩子的问题,组成的大环境也不是十分友好,例如欺负、叫外号、孤立等;而且目前学校对于升学状况抓的更为紧张,反而对影响学生发展更为重要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十分忽视。所以这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改进。 对于家庭环境,则是需要家长的关心与教导,而不是过早地让孩子学会竞争、冷漠。 2.认知

由于以上教育的原因,孩子对于事物的认知会产生很大的误差,而且他会觉得自己没有错误。这一点的改变也很重要。要让青 少年孩子认识到亲社会行为的“爱”的一面。 3.个性心理特征 这与其早期受到的教育以及所带的环境有莫大的关系。 除以上三种原因外,还有其他一些影响因素,例如,生物因素(激素、基因)、榜样、道德行为标准等。 针对以上的一些影响因素,我们可以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培养建议。 1.环境方面 优化学校环境。这里所说的学校环境主要是指文化心理环境。许多事实表明,学生的人格特征的形成与学校环境的熏陶是分不开的。一个学习竞争气氛过于浓厚的学校,容易使学生形成自私、嫉妒心强、冷漠的性格;一个民主、开放、自主、宽松的学校环境,其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创造意识必然增强。 优化家庭环境。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校更为持久和深远。在家庭里,子女与父母以 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不论在情感上还是利益上,都是师 生关系、同伴关系所无法替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为孩子树立榜样,必须时 时注意孩子面前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包括仪表、举止、待 人接物的态度等。家长要从孩子的早期教育抓起,并且与孩

(名师整理)最新人教版生物8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社会行为》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三节社会行为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二、重点难点 重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难点: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自制课件 四、引入新课 无论是蜜蜂、猴子,还是狒狒,在它们的群体中,都有明确的分工,而且等级分明。如猴子向来调皮捣蛋,好像没有组织纪律性。其实,在猴群当中,有一只身体强壮、双眼炯炯有神的公猴,它便是这群猴子的领袖——猴王,猴王统率着猴群,负责发号施令,其他公猴充当卫士,保卫母猴和幼猴的安全,猴王还要维护自己的领域,使外来者不敢擅自进入。 通过这个资料,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质疑:是不是生活在一起的动物就存在社会行为?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由动物的社会行为的含义引入新课的学习。 五、探究新知

一、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图片,找出其中的蚁后、蚁王、工蚁、兵蚁。质疑:为什么蚁后的腹部那么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些特征? 观察狒狒的群体生活图片,找出哪一个是首领。 提示:群体中按个体大小、健康状况、力量强弱划分。 师生共同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1.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中形成等级。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播放动物交流信息的视频,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黑长尾猴发现敌害时向同伴发出警报以及昆虫的信息传递,说出动物交流信息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信息传递的趣味性以及信息传递在生活中的意义。 师生共同总结: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气味等。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积极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 观看视频,阅读教材,总结动物交流信息的方式。 运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动物引起话题,对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有很大帮助。 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总结动物信息交流的三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 三、探究蚂蚁的通讯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在网络与现实中的比较研究问卷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在网络与现实中的比较研究问卷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在网络与现实中的比较研究——以某大学为例您好!这是一份关于校园网络中的亲社会行为的调查问卷,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基本情况,用于论文写作。问卷采取无记名的方式进行,不涉及到个人隐私,请您根据自身真实的情况,如实填写。无特殊说明,每题只可以选一项。对您的合作与支持,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基本情况 A1、性别1、男2、女 A2、年级1、大一2、大二3、大三4、大四 A3、学科1、文科2、理科3、工科4、其他 A4、户口性质1、农业户口2、非农业户口 二、现实亲社会行为情况 B1、通常情况下,你会对哪些人采取帮助?(多选) 1、陌生人 2、邻里 3、亲朋好友 4、同学或老师 5、其他 B2、一般情况下,你受到谁的帮助最多? 1、老人 2、妇女 3、小孩 4、与自己同龄的人 5、谁都不给予帮助 B3、当有他人在场时,你会提供帮助吗? 1、不会 2、很少 3、偶尔 4、经常 5、总是 B4、当你处于紧急情况下,他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有多大? 1、不会 2、很少 3、偶尔 4、经常 5、总是 B5、众目睽睽之下,他人会帮助你吗? 1、完全不会 2、不会 3、一般会 4、会 5、完全会 B6、如果他人帮助你,你认为他提供帮助的原因可能是是?(多选) 1、家庭和社会背景 2、个体的认知,认为应该要帮助他人

3、情感,对他人表示同情或关爱 4、自身的性格所导致 5、受周围人的情绪感染而去帮助他人 6、不需要花费金钱或时间等因素 7、其他说明 B7、以下情况,你可能存在的行为有哪些?(多选) 1、鼓励,赞美等调节他人情绪、使之改变不良状态的行为 2、捐赠,合作,紧急或非紧急情况下的物资、体力等的援助 3、将自己的物品、机会等给予他人 4、团结他人,邀请他人参加群体活动等 5、在朋友遇到麻烦时挺身而出等支持性行为 6、终止他人的打架、谩骂等不友好或攻击性的行为 B8、你帮助他人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多选) 1、我往往会帮助他人,不求任何回报。 2、帮助了别人,就可以得到他人的赞赏或回报 3、如果我帮助了他们,那么他们将来也应该帮助我 4、帮助别人,我感到很有成就感 5、我认为是遵守“乐于助人”的一种社会道德和规范的表现 6、其他说明_______ 三、网络亲社会行为情况 C1、每天上网频率是多少? 1、1小时以下 2、1—3小时 3、3—5小时 4、5小时以上 C2、当网络交往的人需要帮助时,你一般会帮助谁?(多选) 1、和自己兴趣爱好相似的网友 2、亲朋好友 3、同学和老师 4、其他说明______ C3、当陌生的网友请求你的帮助时,你会同意吗? 1、一定不同意 2、不同意 3、一般 4、同意 5、一定同意 C4、如果你选择帮助他人,你最可能选择以下哪种方式? 1、专业救助网站

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和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青少年道德与价值观发展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一)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 ?1.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 2.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 ?3.从服从的公正到平等和公道的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二)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阶(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脉络) ?1.自我中心阶段 2.权威阶段 3.可逆性阶段 4.公正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认知由他律水平逐渐发展到自律水平,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认知的成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的削弱;二是获得社会经验,在同伴间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关系,意识到彼此间的平等地立。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 (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修正和完善。他改进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一)道德推理的发展阶段 道德两难故事指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要求调查对象依据故事中的情节,在下述两者中进行选择:一是遵守规则、法律和尊重权威人物;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采取某些与这些规则和命令相冲突的行动。 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4~10岁),习俗水平(10~13岁)和后习俗水平(13岁以上),每个水平又包含有两个特定的道德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阶段 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三、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 首先,存在着两种取向的道德观:一种是公正取向的道德观,另一种是关怀取向的道德观。其次,道德取向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在道德标准上,男性更注重公证、权利,女性更注重关怀、同情;在道德推理上男性更关注个人的利益,女性更关注对他人所负的责任,更倾向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 吉利根确定了关怀道德发展的阶段: 阶段1:自我生存定向阶段,以利己主义为基本原则,自我是关心的唯一目标。 阶段2:自我牺牲阶段,出现了对他人的责任感。 阶段3:非暴力道德阶段,个体利用非暴力原则来解决自私和对他人责任之间的冲突。(一)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发展。 青少年道德认识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道德概念的理解、评价能力和道德观念等方面。 1、道德概念是人对社会道德现象一般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它是在感性道德表象的基础上,经过道德知识学习,理解道德规范实质的基础上形成的。 2、道德评价是指学生根据已掌握的道德规范,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所作的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

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

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 曾盼盼,俞国良,林崇德 [摘要]近年来亲社会行为研究领域出现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亲社会行为神经机制的研究、志愿者活动研究、跨群体助人研究,以及群体间助人研究。这些新视角及其相关的研究,反映出亲社会行为研究在各个水平以及相关学科间进行整合的趋势,有助于研究者对亲社会行为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神经机制;志愿者活动;跨群体助人;群体间助人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宽泛的行为范畴,是指个体自愿做出的,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并促进相互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行为。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研究的重点,是影响人际间临时、自发的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和这类助人行为背后的动机机制。20世纪90年代初,关于人际间助人行为的研究日趋饱和,研究者对助人和利他主义的兴趣逐渐降低。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兴趣被重新点燃。这时的研究者不再囿于传统的主题,而是开辟了诸多新的整合性的视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属亲社会行为神经机制的研究(称为微观分析水平的研究),以及群体和组织水平上助人行为的研究(称为宏观分析水平的研究)。前者是在社会神经科学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新视角,后者的发展主要归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志愿者活动研究的不断升温。志愿者活动是镶嵌在由社会群体身份所建构的社会和行政背景中的一种有计划、长期的亲社会行为。它既是一种个人活动,也是一种集体活动。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对志愿者活动的关注,提供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背景,来联结传统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和群体或群体问行为研究,促使这两个本来有着各自独立的发展轨迹的社会心理学传统出现了整合的趋势。鉴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将对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具有代表性的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进行述评。 一、近年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视角 (一)亲社会行为神经机制的研究 关于亲社会行为起源的研究表明,共情可能是连接遗传倾向和直接的亲社会行为的基本成分。对他人状态的共情唤起,可转化为各种亲社会情绪(诸如同情、怜悯、内疚和担忧等),继而诱发亲社会行为。鉴于这种理解,在社会神经科学发展起来后,研究者很快就开始探究共情的神经基础,并使之成为社会神经科学研究的焦点。该领域不断累积的证据表明,人们既可以共享另一个人的情绪或感觉状态,也可以通过对他人状态的推理来理解他人的意向、愿望和信念,前者被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计分规则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 非常不像我 比较 不像我 一般 比较 像我 非常 像我 1.有人在场时,我会竭尽全力帮助别人。 1 2 3 4 5 2.当我能安慰一个情绪不好的人时,我感觉非常好。 1 2 3 4 5 3.当别人请我帮忙时,我很少拒绝。 1 2 3 4 5 4.有入围观的情况下,我更愿意帮助别人。 1 2 3 4 5 5.我倾向下帮助那些真正遇到麻烦急需帮助的人。 1 2 3 4 5 6.在很多公众场合中我更愿意帮助别人。 1 2 3 4 5 7.当别人请我帮忙时,我会毫不犹豫的帮助他们。 1 2 3 4 5 8.我更愿意住匿名的情况下捐款。 1 2 3 4 5 9.我倾向于帮助那些严重受伤或患病的人。 1 2 3 4 5 10.我捐钱捐物不是为了能从中有所获益。 1 2 3 4 5 11.别人求我帮助时,我会很快放下手头的事去帮助他。 1 2 3 4 5 12.我倾向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留名。 1 2 3 4 5 13.我倾向于帮助别人,尤其是当对方情绪波动的时候。 1 2 3 4 5 14.在有人看着的情况下,我会竭尽所能帮助他人。 1 2 3 4 5 15.当别人处于饥寒交迫时,我会很白然为他们提供帮助。 1 2 3 4 5 16.大多数情况下,我帮助别人不留名。 1 2 3 4 5 17.我投身志愿服务付出时间精力,不是为了获得更多同报 1 2 3 4 5 18.我在他人情绪激动的情境中更有可能去尽力帮助他们。 1 2 3 4 5 19.当别人要求我帮助他们时,我从不拖延 1 2 3 4 5 20.我认为在当事人不知道的情况下给予帮助是最好的。 1 2 3 4 5 21.在让人情绪激动的情境下..我更想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 人。 1 2 3 4 5 22.我常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做些捐助,因为这样让我感觉 很好。 1 2 3 4 5 23.我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将来他们相应的同报我。 1 2 3 4 5 24.当别人提出要我帮忙时,我会尽我所能的帮助他们。 1 2 3 4 5 25.我经常帮助别人,即使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 1 2 3 4 5 26.当别人心情很不好的时候,我常常帮助他们。 1 2 3 4 5 计分方式: 该量表无反向计分题,得分越高代表亲社会行为倾向越强。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1 新人教版

第三节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能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并能举出实例;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蚂蚁的通讯>的探究,进一步的学习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思维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学习,使学生认同社会成员间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爱的思想。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法。 2、难点:群体生活的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探究问题的组织与实施。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蜜蜂、白蚁、狒狒、群体生活的动物成员图片。 2、制作牧羊人拴羊而牧的图片。 3、出示“白蚁分工连线题”与“探究提示”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 新课: 群体生活的动物 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特征:群体内部形成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分工,有的群体形成等级,有的群体等级。 白蚁的社会分工 哺乳动物的群体中有等级。 等级划分的依据。明确学习目标 结合教材及生活经验说 出群体生活的动物。 观察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分 析解答。 培养观察能力、分析问题 的能力。 结合蜜蜂的社会行为并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 论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 观察白蚁群体成员的分 工图片。根据阅读作连线 题。进一步理解社会行为 的特征。 观察“拴羊而牧”的图片, 从生物学的角度说出存 在的问题。“羊群有等级, 控制头羊即可控制羊群” 从人类群体生活形成了人 类社会,成员很多行为具 有社会性,引出动物的社 会行为的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哪些动物 是群体生活的? 出示蜜蜂群体成员挂图, 引导观察: 1、个体的大小、工作、地 位是否相同? 2、个体的行为是否只为自 己服务?这种利他行为是 什么行为? 提出问题:社会行为有哪 些征?参与讨论、指导阅 读。 引导观察、分析。 小黑板出示连线题。 出示漫画家丰子恺给友人 的“拴羊而牧”漫画,引 导观察,利用本节知识说 出画中存在的问题? 出示狒狒群体生活图片。 .为什么你说他是首领?

《养成亲社会行为》

《养成亲社会行为》 单位:台儿庄区泥沟镇中学 姓名:潘中泽 年龄: 40 职称:中教一级 第五单元热爱集体融入社会 第十一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 第二课时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能力: 1、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2、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亲社会行为习惯,提高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 知识:1、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意义, 2、掌握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掌握谦让、分享、助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 难点:如何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内容分析: 本项目的内容是让学生在了解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为学生培养亲社会行为的习惯提供了情感基础;养成亲社会行为是关心社会的必然结果和自然体现。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养成亲社会行为要学会谦让、分享、助人,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材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展开。“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正确认识个养成亲社会行为要学会谦让、分享、助人,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教学围绕“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这二个方面展开。具体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走进生活,拓展升华——成果交流,积累收获”四个环节实施课堂教学。 1.关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

养成亲社会行为 公开课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二)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材先提供了几种亲社会行为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做教学的引领活动,然后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进行展开。第一个层次“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二个层次“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关于亲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教学中可以借鉴“角色扮演”、“移情训练”、“榜样示范”等方法;关于亲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学中可以突出“创设良好行为得以重复的情境”、“注重行为规范教育”、“及时纠正问题行为和不良习惯”等途径。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孔融让梨”、“将相和”等小故事;整理沙河水资源污染考察情况的相关资料,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成演示文稿。 2. 教师准备:网上搜索“亲社会行为”;在教材基础上,重点搜集补充“同情”这一亲社会行为;利用相关的资料及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活动 (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观察教材第20页上的四幅照片) 无偿献血照片;爱心捐献照片; 关爱照片;救助照片。 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 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 (不求学生的回答多么准确,只期用此达到引领活动之目的。) (二)启发体验共同探讨 1. 学会谦让 让学生读教材上的“瘦羊博士”和“大树将军”两个小故事后,回答问题: 你认为甄宇和冯异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这对你今后的为人处事有何启示? 学生回答。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讲出来给大家听。 学生可以讲准备好的“孔融让梨”或“将相和”的小故事,也可讲别的有关体现“谦让”美

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

◆自主学习 1.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共同维持的生活,这就是动物的行为。这类动物如:。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这是的重要特征。 3.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及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和都可以起传递的作用。在群体、和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现象叫。 5.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 ◆合作探究 1.蜂群中蜂王、雄蜂和工蜂,它们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属于 A.繁殖行为 B.贮食行为 C.攻击行为 D.社会行为 2.狒狒群体的“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这是一种 A.防御行为 B.学习行为 C.社会行为 D.攻击行为 3.关于动物的信息交流方式,恰当的表述应该是 A.动物的动作 B.动物的气味 C.动物的声音 D.动物之间起传递作用的动作、声音、气味等4.“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能利用“行为语言”传递信息。以下各种动物行为语言中,能在同种个体间交流信息的是 A.壁虎断尾 B.乌贼释放墨汁 C.蜥蜴变色 D.蜜蜂跳圆形舞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动物信息交流的是 A.母鸡“咯咯”地召唤小鸡 B.蜜蜂的各种舞蹈 C.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D.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 6.下列动物具有社会行为的是() A、农家养殖的鸡群 B、在一片森林筑巢的鸟类 C、生活在同一栖息地的狒狒 D、一块棉田里所有的棉铃虫 7.下列不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特征的是() 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B、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 D、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 A、鲫鱼 B、象 C、白蚁 D、金丝猴 9.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 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

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 【指导语】以下是一些句子,这些句子描述的内容可能像您,也可能不像您。请衡量一下,看看每个句子在多大程度上描述了您。有五种情况:“l”代表非常不像我、“2”代表比较不像我、“3”代表一般,“4”代表比较像我,“5”代表非常像我,请在代表最符合您情况的数字上打“√”,以标明您对该句话的同意程度。 项目非常不像我比较不像我一般比较像我非常像我 1 2 3 4 5 1.有人在场时,我会竭尽全力帮助别人 2.当我能安慰一个情绪不好的人时,我感觉非常好 3.当别人请我帮忙时,我很少拒绝 4.有入围观的情况下,我更愿意帮助别人 5.我倾向下帮助那些真正遇到麻烦急需帮助的人 6.在很多公众场合中我更愿意帮助别人 7.当别人请我帮时:时,我会毫不犹豫的帮助他们 8.我更愿意住匿名的情况下捐款 9.我倾向于帮助那些严重受伤或患病的人 10.我捐钱捐物不是为了能从中有所获益 11.别人求我帮助时,我会很快放下手头的事去帮助他 12.我倾向于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留名 13.我倾向于帮助别人,尤其是当对方情绪波动的时候 14.在有人看着的情况卜.我会竭尽所能帮助他人 15.当别人处于饥寒交迫时,我会很白然为他们提供帮助 16.大多数情况下,我帮助别人不留名 17.我投身志愿服务付出时间精力,不是为了获得更多同报 18.我在他人情绪激动的情境中更有可能去尽力帮助他们 19.当别人要求我帮助他们时,我从不拖延 20.我认为在当事人不知道的情况下给予帮助是最好的 21.在让人情绪激动的情境卜.,我更想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2.我常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做些捐助,因为这样让我感觉很好 23.我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将来他们相应的同报我 24.当别人提出要我帮忙时,我会尽我所能的帮助他们 25.我经常帮助别人,即使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 26.当别人心情很不好的时候,我常常帮助他们

第2章 第3节 社会性行为

第二章第三节社会性行为 课程:新授编写人:吕焕青审核组:八年级生物组总计课时 投放日期:使用日期:使用人: 一、【知识目标】 1.成员间的明确分工,是社会行为中的首要特征。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种群中,个体间有信息交流。 3.学会判断社会行为,区分信息交流的方式。 4、描述动物群体中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 二、【自主学习】 三、【当堂检测】 1.在白蚁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这种行为属于( ) A.社会行为B.取食行为C.生殖行为D.防御行为 2.(广东中考)下列动物的行为中,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 A.猎豹捕食受伤的羚羊B.水蛭吸附水牛的皮肤C.小丑鱼躲进海葵避险 D.小猴给猴王整3.动物的社会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是( ) A.许多同种的动物个体生活在一起B.不同种的雌雄动物成对生活在一起 C.群体内部成员有分工合作D.群体中幼年、成年与老年的比例适当

4.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不包括( ) 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B.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 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D.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5.蜜蜂的群体是一个社群,是因为( ) A.蜂群中蜜蜂数目很多B.蜂群中不同成员之间有分工 C.蜂群中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D.蜜蜂聚集在一起可 6.有些鸟类有迁徙行为,这是鸟类的本能,这种本能是( ) A.鸟类的学习行为B.鸟类寻找食物的需要 C.有利于鸟类的生殖 D.鸟类对外界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 7.(郴州中考)许多动物个体间都能进行信息交流,当一只黑长尾猴发现不同的敌害时会发出不同的叫声,这种信息交流的方式为( ) A.动作 B.气味 C.声音 D.体 8.狗外出时走很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这是由于它每走一段就撒点尿,其目的是( ) A.生理活动的需要B.与其他的狗交流信息 C.留下气味作“记号”D.吸引异性的狗前来 9.(眉山中考)下列与动物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蜜蜂采蜜可帮助植物传粉 B.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是一种学习行为 C.昆虫有社会行为,而哺乳动物没有 D.蜘蛛结网是一5.有社会行为 10、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必须依靠( ) A.“首领”动物的保护才能得以生存 B.通过信息交流才能完成统一协调的分工合作 C.气味的传递才能完成复杂的信息交流 D.通过性外激素的作用,才能完成雌性和雄性动物个体的识别 11.(黄冈中考)下列关于动物运动和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的学习行为一旦形成,就不会改变 B.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和肌肉组成 C.哺乳动物强大的运动能力,有利于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机会 D.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只发生在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种先天性行为 四、【教学反思】

教案养成亲社会行为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能力目标: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培养亲社会行为习惯,提高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 知识目标:明确谦让、分享、助人的表现、方式和意义。明确我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 【教学重难点】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材分析】 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从两个层次展开说明,第一层次从谦让、分享和助人三个方面来阐述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层次从我为社会做贡献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三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到个人对社会、国家的责任上来。这三个方面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形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友善态度,培养亲社会行为,不仅有利于他们被社会接纳,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因而成为本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的重点。在本课、本单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学生对亲社会行为方面的思想认识。分配学生分组收集身边令人感动的事迹,包括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 学生准备:做问卷调查。收集事例,介绍事迹。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讲授法教学。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初步感悟 播放2012年“感动中国”的标志性画面和背景音乐。请同学们介绍印象最深的人物。为什么会印象深刻?(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这些感动人物无一不是凭借对他人的爱,对社会的爱,铸

就了自己高尚的人格,他们献身社会、回报社会,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对他人和社会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种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就是亲社会行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话题——养成亲社会行为。) 环节二:深入情境,合作探究 (多媒体播放“在公交车上让座”、“在学校楼梯上右行礼让”、“分享学习经验”、“抗震救灾”、“志愿者活动”、“爱心一日捐”活动画面)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自己还能举出我们身边哪些类似的行为?(学生介绍事迹) 1、身边的老师。 2、自己的同学 讨论: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失去或得到什么?你怎样看待他们的行为?哪些方面让你感动? 教师对每位同学的介绍和回答,给予适当的评价。 (教师总结:其实,亲社会行为离我们并不遥远。刚才的几位同学的介绍,就是用他们善于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收集到感动的故事,让我们共同分享这些亲社会行为,做到谦让、分享和助人。) 环节三:体验情境,共同参与 (在下列的事例中,你会怎样做?多媒体展示) 1、你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在一次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你如何写获奖感言。 2、你在班级中语文成绩非常好,老师让你介绍经验,你会怎样做? 3、你在河边散步,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落水了,周围只有你一个人, 可是自己又不会游泳……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师生共同总结出谦让、分享、助人的表现、方式和意义。) 教师提问:那么在交往中,你曾做过或发现咱们班同学还做过哪些亲社会行为吗?(学生继续回答,做过这些事之后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 节社会行为教案新人教版 本节教学建议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信息交流的意义果真如此重要吗?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怎样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这一活动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室外做。 关于本节的技能训练,可提示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进行推理和假设。如蛾类有明显的趋光性,蚊子也有。是不是昆虫都有趋光性呢?怎样才能证明?实验的基本设计思路是:用来实验的昆虫要有黑暗和光明两种环境可以选择,此外,昆虫种类和数量要足够多,还应具有代表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方发与过程: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养成亲社会行为

宁阳三中新授课教学设计

[课前预习] 【预习过程】(根据教师的方法指导,相信你一定会出色的完成任务) 任务一:阅读P20-----P23页教材学会谦让、分享、助人,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观看P20页四幅图片,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 行为? 2、阅读P20页小故事,思考:你认为甄宇和冯异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这 对你以后的为人处事有何启示? 3、陈云和王红是两个爱好音乐的同学,放学后两人一起去学琴。为了参加市中学生钢琴比 赛,她俩勤奋苦练,互相督促,互相交流,最终都取得了好成绩。她们还把一些优美的音乐作品分给同学们一块欣赏…… 想一想:你从她俩的做法中学会了什么?她俩的做法对我们有什么积极作用? 4、说一说:生活中自己接受别人帮助或帮助别人的经历以及当时的感受。 任务二:阅读P24-26页,我为社会做贡献。回答下列问题。 1、中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形式有哪些?中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有什么积极意义? 2、中学生应怎样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3、奉献的内涵是什么? 4、中学生应怎样为社会做贡献? 【预习诊断】阅读P6页事例材料,思考回答: 1为什么有这样多的大学生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西部去志愿服务? 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实施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以前的CCTV感动中国新闻人物中,有“最美教师”、“最美妈妈”和“最美洗脚妹”等人,你知道她们都是谁吗?让学生介绍,不能介绍的老师予以补充。 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这种行为既有利于他人也有利于社会或无私奉献或属于亲社会行为——共同特点。) 板书课题:养成亲社会行为 二、预习交流 1、谦让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学会谦让? 2、学会分享对我们中学生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3、在帮助他人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4、我们中学生应怎样为社会做贡献? 三、精讲点拨 1、学会谦让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结果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想一想:张英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何启示? 生思考、讨论,小组交流并发言,师点拨并小结。 (1)、谦让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或缺的道德规范。 (2)、谦让首先要做到为人谦逊,礼貌待人,突出表现为在荣誉、利益面前不争名夺利,能自觉地为他人着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处和方便留给别人;还表现在能妥善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 2、学会分享 课件展示:《不浪费的方法》 曾经有一个父亲问他的三个儿子说:“如果有两筐容易腐烂的桃子,该怎么样吃才能使容易腐烂的桃子不浪费掉一个呢?” 大儿子说:“先挑熟透的吃,因为那些容易烂掉。”“可等你吃完那些,其余的桃子也要开始腐烂了”,父亲立即反驳到。二儿子思考再三说:“应先吃刚好熟的,先拣好的吃呗!”“如果那样的话,熟透的桃子会很快烂掉。”父亲把目光转移到一直沉默的小儿子身上,问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他思考片刻说道:“我把这些桃子分给邻居们一些,让他们帮着我吃,这样就会很快吃完而不会浪费一个桃子。”父亲十分 满意,不住的点头。 他就是现今联合国的秘书长潘基文!潘基文曾在不同场合说起桃子的故事。在我们与别人分亨的同时自然也会得到别人的回馈,只有那些被用于分享的桃子才会永久保鲜。 学生结合自己的“分享”经历谈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认识到能分享的东西不仅仅是物质的,有时候精神上的分享更难能可贵。 3、学会助人 让摔倒的道德站起来----2011年在安徽合肥,一位热心妇女搭载一位老太太坐“顺风车”,却不幸发生车祸导致老太太罹难。愧疚的妇女及家人多次为老太太的子女送去医药费赔偿费,竟一次次被拒绝。老太太的子女始终坚持一个“死理儿”:不能让好人做好事,却没有好报。在社会上“敢不敢扶摔倒老人”引发争论的背景下,这件“以德报德”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思考、讨论、回答:当你遇到老人摔倒的情景时你会怎么做?具体做法是什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新版)新 人教版 知识结构 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知识要点 1.社会行为的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2.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3.昆虫能产生性外激素(挥发性物质,有特殊气味)传递信息,人们可以制成引诱剂来杀灭害虫(既节约农药,又可以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4.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5.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明确社会行为的特征;阐明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合作、创新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动物的社会行为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3.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探究活动的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及实施。 课前准备 第一碟AV22视频 蚂蚁图片 狒狒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观察 1.观察一 问:在片中都看到了哪些动物?这些动物中有哪些是群体生活的?你们还知道别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吗? 群体生活的动物与独居的动物相比有哪些特征呢? 小结:只要是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共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动作、声音和气味等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社会行为的教学反思

篇一:社会行为的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层层设疑,使知识不断深入,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如:讲蚂蚁群体战胜熊熊大火的故事,使学生感悟到群体力量大于个体,要将团结协助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在《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设计探究方案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并讨论设计出不同的探究方案,其中有些同学不拘于书中放小纸片的探究方案,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探究方案更简便易行的实验方案,改用在蚂蚁行程上喷香水或醋等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本节课另一比较成功之处是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感悟。如请各小组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其中有一组同学说兴趣+汗水=成功。学生感悟到科学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 学生提出实验后应该把蚂蚁放回到大自然,还有几个同学提出为在实验中死去的蚂蚁默哀,学生在体验中感情得到了升华.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观察很仔细,能观察到蚂蚁触角相碰的情况,很多同学则观察不到,我还要在学生阅读课文发现问题的时候,应多给予指导,同时这也是我不断努力的地方。 另外,本课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不妥之处,如课的开篇再多让学生举一些他们所知道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就好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再如:设计蚂蚁通讯探究方案时,学生讨论出许多不同的方案,这时如能选有代表性的,让设计方案的学生上前讲解或板画图解自己的方案,会给本课添上有色彩的一笔。另外,语言还要仔细推敲,力争精练,今后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还要真正做到放得开。 篇二:社会行为的教学反思 结合所教班级学生情况,我把生物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社会行为》的教学目标定为:掌握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与判断,动物信息交流方式与判断。教学重点是如何判断某些动物是否具有社会行为和一些动物的语言方式是什么。难点是社会行为与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的区别,动物动作语言的理解,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备课写教案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一些问题,如: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蚂蚁和蜜蜂相关问题引入,从而引出社会行为的概念,又根据这些动物的行为特点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举写例子说明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并说出他们的生活习性。随后,教师列出一些动物的行为,让学生判断他们是否具有是行为。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并很好地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在教学动物信息交流方式时,教师从最高等动物人的信息交流方式引入,如:人类丰富的语言,打手机来传递信息是靠声音方式传递,还有各种体态和手势。引出问题:其他动物也有他们的语言吗?这时让学生举例靠声音来传递信息的动物,如:鸟,鸡等。靠动作传递信息的动物有哪些。而一些动物不是用声音和动作,他们是靠什么来传递信息呢,如蚂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又完成了另一个学习目标,另一个环节是教师小结,考评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整个课堂活动,共安排了三个环节,由教师提出问题和追问,都是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目标。这是在这课堂教学中取得成功的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