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庸武侠小说武功描写的作用

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论金庸武侠小说武功描写的作用

姓名

系名应用语言系

专业汉语言(对外汉语教学方向)指导教师

日期2015年5月

诚信承诺

本人___声明,本论文及其研究工作是由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所利用的一切资料均符合论文著作要求,且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签名:日期: 2015 年 5 月

摘要

“武”是金庸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功描写在金庸武侠小说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综观金庸作品,武功的种类就高达371种。金庸融合中华文化于武功刻画中,使得武功描写并非一般技艺,而是有着非常的意蕴的,在作品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如此,金庸武侠作品所创造的武功境界还一定程度上作为人生哲理境界,给与我们很多启发。

关键词:金庸;武侠;武功描写;作用

I

Abstract

"Wu"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Jin Yong's novels, descriptions of the martial arts occupy a pivotal position in Jin Yong's novels, overview of Jin Yong's works, the kinds of martial arts as high as 371. Jin Yong's thawing Chinese culture on characterizations of martial arts, makes descriptions of the martial arts is not art in general, but a very meaning. In his works has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that, Jin Yong's martial arts works created by the martial arts realm also to a certain extent as the realm of life here. Give us a lot of inspiration.

Keywords: Jin Yong;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description; role

II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引言. (1)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1)

(二)文献综述 (1)

第二章金庸武侠小说中武功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 (2)

(一)丰富人物形象 (2)

(二)武功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

(三)增加文章趣味性 (4)

第三章金庸武侠中“武”的文化内涵 (5)

(一)金庸武侠小说武功名称与文化意蕴 (5)

1.脱胎于真实武术命名

2. 融入“儒”“释”“道”文化来命名武功

3.文艺式命名

(二)增强文化认同感 (9)

第四章金庸武功描写的人生启示 (10)

(一)邪不压正 (11)

(二)不强求,不妄取 (13)

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9)

III

第一章引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金庸小说是中国大众文学的代表之一。金庸借用通俗的“武侠”类型小说,体现出一种文化品位很高的小说境界,金庸武侠小说是实现了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本论文旨在从金庸文学作品中的武功描写方面出发,通过文本的分析,让读者更直观的欣赏到金庸的武功描写在金庸作品中的作用。

(二)文献综述

综观“金学”研究,其研究主要分为六方面:

思想内涵研究,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有严家炎的《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以及冯其庸的《读金庸》。

艺术形式及创作方法研究,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陈墨的《陈墨评金庸系列》另外,张滔的《浅谈金庸古龙的创作方法和风格》,严家炎《论金庸小说的情节艺术》,也有独创之见。

文化角度研究,这一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卢敦基的《金庸小说论》另外,陈墨的《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反思》、《金庸小说的武功与文化》二文,安凌的《金庸小说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批判》、《武侠神话的坍塌和传统文化的反讽》等也都是从文化视角对金庸作品以多侧面的考察研究。

叙事学角度研究,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是陈墨的《陈墨评金庸系列》。

创作思想及创作角度研究,严伟英的《金庸小说创作的思想历程》是其中的佼佼者。

文学史角度研究,刘炳泽的《金庸的末班车与文学观念的变革》比较突出。由以上来看大陆于金庸小说的研究是十分丰富广泛的。

1

第二章金庸武侠小说中武功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

倪匡曾说:“试看洪教主的“美人三招”的详细描述,有哪一部武侠小说有这样好的有关“武术”的情节。所以,《鹿鼎记》是不是武侠小说,是武侠小说臻于化境之作,是武侠小说中的极品。”[1]从中可以看出武侠小说若是没有“武”在其中就不叫武侠小说了,而且还要“武”的精彩,“武”的绝妙,这样才能让读者觉得好看,才能被称为极品。武侠,“武”与“侠”是相辅相成的,“武”是指关于武功的武打描写,武功境界或是武功秘籍等等,是一种吸引读者进入武侠小说的桥梁。武功描写在武侠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丰富人物形象

曾经有读者询问过金庸,问他的武功创作灵感是什么。金庸是这么回答的:“在设定名字时,跟那个人的个性或出生背景等等有连带关系,而像武功招数及名称,如果那个人的文学底子是比较深厚的,就会用比较深的名字,也和武功的使用者有相关。”[2]

金庸武侠小说中武功种类繁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会给一个形象“量身定做”武功,用武功来刻画人物形象并揭示人物命运。反之用人物性格来烘托其武功的特点。金庸小说的武功往往透露出一种人性的光芒。

陈家洛的武功“百花错拳”表面上看只是一种武功的名字,实则是揭示陈家洛的“反清复明”道路的错综曲折,最后注定是一场空。小龙女冰清玉洁,用的是玉女剑法、银索金铃索法,但同为古墓派的李莫愁的武功却是“三无三不手”、“赤练神掌”等阴损的武功。在施展绝技时,两人一个如仙子,一个则如罗刹女。梅超风在与陈玄风偷书私奔前是一个正常漂亮的女子,在练习九阴白骨爪后则变成了一个阴狠毒辣的武林祸害,也可以反过来说,正常的时候所用武功是名门正派的桃花岛武功,阴狠毒辣时则只能用将九阴白骨爪这种邪门功夫了。灭绝师太,道号上灭下绝,不近人情,是正道里的邪派,她的武功就是灭剑与绝剑。黄蓉聪

[1] 倪匡.《我看金庸小说》[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2] 《金庸答客百问》由台湾网站金庸茶馆整理编辑出来的1994,、2001年金庸于台湾的学生问答会内容

2

明伶俐,学得是快、繁、灵的打狗棒法。郭靖愚钝执着,学得是直来直去的降龙十八掌。同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空明见性的老顽童用的是空明拳,射雕大反派欧阳锋用的是怪异丑陋的蛤蟆功等等。

金庸依靠其出色的武功描写,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形象丰满。这就是金庸性格与武功统一的描写手法了。

(二)武功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金庸小说中的“武”元素是推动其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

金庸在小说中设置的比武情节,大多都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金庸在小说中创作的武功秘籍以及绝世武功则作为重要线索,贯穿全文,同时武功秘籍与绝世武功也能起到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首先要说的便是“比武”,比武这个元素几乎在金庸的每一部小说中都有。《射雕英雄传》前半部分,江南七怪寻找郭靖,便是由七怪与丘处机比武引起的。《射雕英雄传》中男主角郭靖与女主角黄蓉的相遇也是由郭靖与杨康比武引出来的。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最著名的比武就是“华山论剑”了,“华山论剑”这个名词甚至被人们当作常用语来用了,五绝之间的恩怨情仇便是围绕着华山论剑这次比武展开的。《射雕英雄传》的最终高潮部分也是在二次华山论剑中展开。《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是因为比武而间接离开全真教,进入了古墓派。《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在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时与六大门派高手一一比试,从而当上了明教教主,在武林中扬名立万。《天龙八部》聚贤庄一战中,金庸详细地描写了萧峰大杀四方的场景,极大地渲染了萧峰豪迈霸气,使得萧峰这个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并且这段萧峰独战群雄的情节还直接引发了萧峰与阿朱爱情的诞生。《雪山飞狐》中苗人凤与胡一刀决斗,苗人凤遭人算计误杀胡一刀,从而加深了胡苗两家的矛盾,为整个故事剧情的结尾——胡斐与苗人凤的决斗埋下伏笔。全文的最后于胡斐与苗人凤二人决斗的生死之际戛然而止,将故事的结局留给读者自己想象,使得这次决斗成为了全书最精彩的闪光点,更使得《雪山飞狐》成为了金庸武侠小说中争议最多的一部武侠小说。

3

这些决斗或比武都对小说的发展,转折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金庸还利用这些比武情节渲染比武人物的形象,加深人物矛盾,有些比武情节甚至能起到彰显和加深主旨的重要作用。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功秘籍与绝世武功一般被当作一种线索来贯穿全文,此类的例子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数不胜数。例如《九阴真经》,它贯穿了整个《射雕英雄传》的故事,甚至延伸到了“射雕三部曲”中的《神雕侠侣》与《倚天屠龙记》中。《连城诀》以书中人物争夺连城剑谱(唐诗选辑,唐诗剑法)为故事主线展开。《笑傲江湖》更是围绕着诸多武林人物争夺葵花宝典(辟邪剑谱)展开了多条故事线。

秘籍与绝世武功还被当作一种推动剧情发展的必要工具来发挥作用。宋末元初时期的诗词评论家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十分愚钝,在故事初期,郭靖从师于江南七怪时只有蹲马步蹲的最好,其它的功夫都十分稀疏,更不用说以大侠形象闯荡江湖了。但郭靖在习得了降龙十八掌与《九阴真经》上的武功后,在江湖上快意恩仇并成为了金庸笔下的一代大侠;《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若无《九阳神功》的帮助,他就只能英年早逝,《倚天屠龙记》的故事也就不能往下发展了。(三)增加文章趣味性

金庸笔下的武功描写十分详尽、精彩,并且很少有相同之处,这就极大的增加了其小说的趣味性,使得小说引人入胜。

金庸武侠小说中并不肯定哪种武功最强,哪个人物是天下第一,这就大大增加了小说情节的不确定性。比如《侠客行》中雪山剑法一出场便厉害异常,让读者觉得它是全书中最厉害的武功,但之后金乌刀法一出,招招都克制雪山剑法,这就使得读者看得更有意思。《天龙八部》中,聚贤庄一战,萧峰与少林寺玄难对决时,读者理所当然的会想,萧峰肯定会用最拿手的降龙十八掌轻易打败玄难,而金庸却让萧峰用最正宗,同时也是最平庸的汉人拳法——太祖长拳,逼得玄难不得不用太祖长拳与之过招,从而大败玄难,使得读者大呼过瘾。

4

金庸在武功描写上不仅仅局限于招式。比如《笑傲江湖》中左冷禅与岳灵珊对决时,金庸加入了心理描写,左冷禅开始想的是一两招就摆平,好让岳灵珊出丑,而在岳灵珊用出嵩山派的失传剑法时左冷禅想要偷学剑法,结果用了整整十四招以上才震断了岳灵珊的剑,最后大失颜面。这就使得比武不再单调,比武情节更加紧凑,扣人心弦。

金庸还在武功描写上加入了许多幽默元素,比如《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用计三擒欧阳锋。《神雕侠侣》中杨过与金轮法王的大徒弟达尔巴比武时一直学达尔巴说藏语,使得达尔巴以为杨过是自己已死的师兄转世,放下武器,对着杨过便拜了起来。这样的有趣比武实在让读者忍俊不禁,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第三章金庸武侠中“武”的文化内涵

严家炎先生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金庸武侠小说包涵着迷人的文化气息、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相得益彰。”[1]金庸武侠小说是文学经典,正因为金庸将武和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它才能作为一种通俗文学,成为华人阅读的经典。这种武与文化的结合,彰显出了金庸武侠小说中独有的“武文化”。

(一)金庸武侠小说武功名称与文化意蕴

1.脱胎于真实武术命名

金庸在小说中的武功命名一小部分脱胎于中国传统武术。这些武功大多是流传较广的武术,大多集中出现在故事背景为明清时期的小说中。

太极拳,原文中是这么描述太极拳的:“张三丰缓缓站起身来,双手下垂,手背向外,手指微舒,两足分开平行,接着两臂慢慢提起至胸前,左臂半环,掌与面对成阴掌,右掌翻过成阳掌,说道:‘这是太极拳的起手式。’跟着一招一

[1]严家炎.《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J]原载香港《明报月刊》1994年12月号

5

式的演了下去,口中叫出招式的名称: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勾步、手挥琵琶、进步搬拦锤、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1]这段描写与现实中的太极拳没有什么差距,就连太极拳的要旨都指了出来:“这套拳术的诀窍是‘虚灵顶劲、涵胸拔背、松腰垂臀、沉肩坠肘’十六个字,纯以意行,最忌用力。形神合一,是这路拳法的要旨。”在《飞狐外传》中商宝震的武功“游身八卦掌”也是一种真实的武术套路,即武当八卦掌,在原文中的描述也与现实中的武功并无二样。

金庸不仅仅会直接将现实中的武术原方不动的写入小说,他还会将这些武术进行再加工。如金庸武侠小说中的少林七十二绝技脱胎于现实少林寺的七十二绝技。但是现实版的72绝技与金庸版的72绝技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现实版的72绝技是“铁臂功、排打功、铁扫帚功、足射功、腿踢功、铜砂掌等等”而小说版的72绝技则是“少林罗汉拳,大力金刚掌,擒龙手,拈花指法等等”仅仅是借了72绝技的名头,就好似“借壳重生”一般。由金庸自行创作出来的“借壳重生”的武功还有很多,比如像“绵掌”这种武术,在《鹿鼎记》中被演化为毛东珠的绝技——化骨绵掌,将绵掌夸张化,并且还突显出这种武功的“化骨”效果。

金庸将真实的武功写入小说中,能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代入小说,使得小说更加真实,让读者能够沉浸到小说中去。

但是,在金庸小说中,脱胎于真实武术的武功只占其武功总量的一小部分,而且这一部分武功大多数都描写的很粗略,不详尽。金庸小说中的绝大部分武功都是由金庸自己通过想象创作出来的。金庸先生曾经说过自己不懂武功,所以金庸小说中的武功大多都源自金庸的想象,也就是虚构出来的武功,这类虚构出来的武功大多源自中国文化,金庸对其都有较为详尽的描写,并且一招一式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十分精彩。

2.融入“儒”“释”“道”文化来命名武功

作为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金庸可以说在创作武功上是独树一帜

[1]金庸.《倚天屠龙记》[M]广州出版社,2008年3月,二十四回:太极初传柔克刚

6

的。萧逸曾在其访谈录中说:“早些时期的武侠小说中的招式,大概都很平实,一招一式,都和传统的武技有深厚的关联,逐渐发展之下,平实的招数已不足以吸引读者了,于是,作者便在传统的武技的基础上,从思想哲理去构思,尽可能地将其声势扩大,姿势美化,境界提高。”[1]金庸对于武功的构想传承于梁羽生先生,并将其进一步发展。金庸常常依托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文化,将其侵入到自己创作的武功名称中,穷尽人们的想象但又不失道理。穷尽想象是指金庸能够将别人想到或想不到的武功都以文学形式表现出来,不失道理是说金庸所创武功都非常符合与之配对的门派或人物并往往能将门派、人物以及招式特点完美的表达出来。

首先要说的是“佛”式命名。在371种武功中,少林派的武功就占了72个。还有许多其他佛门武功,又占据了一些。可以说佛门武功占据了整个金庸武功的小半壁江山了。由此也可以看出,金庸对于释家的推崇。佛门武功的命名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以佛教的神与魔的名字,以及传说人物的名字来命名武功。如罗汉拳,达摩掌,千手如来等。二则是以佛家专用名词为武功命名,如无相劫指,般若掌等。第三是以佛教典故为武功命名,如拈花指和枯荣禅功,其中枯荣禅功在《天龙八部》原文中详细的写出了这种武功的命名来源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大明轮王道:‘得罪!’举步进了堂中,向枯荣大师合什为礼,说道:‘吐蕃国晚辈鸠摩智,参见前辈大师。有常无常,双树枯荣,南北西东,表假表空!’心道:‘原来这位大轮明王名字叫做鸠摩智。但不知他这四句偈言是什么意思。’枯荣大师却是心中一惊:‘大轮明王博学精深,果是名不虚传。他一见面便道破了我所参枯禅的来历。’”[2]

道家门派在金庸武侠小说中可谓数不胜数,带有道家韵味的武功也可谓多如牛毛。有以道家神仙为名的,如上清剑,真武七截阵等,也有以道家术语命名的,如最有名的九阴真经与九阳神功,两种武功以阴、阳为名,极富道家特色。《九阴真经》中的开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是胜有余。”

[1] 林二白、展琳.《侠歌——萧逸先生访问录》[M]见萧逸《甘十九妹·附录》,中国友谊出版社1985年版。

[2]金庸.《天龙八部》[M].广州出版社,2008年3月,第十回:剑气碧烟横

7

[1]更是直接引用了《道德经》的原文。还有像正反两仪剑法,三花聚顶掌等武功也都加入了道家术语这种元素在武功里,让读者一看便知是道家门派的武功。

金庸所用最多的则是引用道家经典典籍作为武功命名。比如《侠客行》中的绝世武功《太玄经》(《太玄经》是一本讲“玄”的道家书籍,并不是讲武功和练气的书)。还有逍遥派的北冥神功,源自《庄子》中的《逍遥游》。《天龙八部》原文中是这么描述这个武功的:“《庄子》‘逍遥游’有云:‘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也。’又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是故本派武功,以积蓄内力为第一要义。内力既厚,天下武功无不为我所用,犹之北冥,大舟小舟无不载,大鱼小鱼无不容。”[2]同样源自《庄子》的还有《书剑恩仇录》中的“庖丁解牛”以及黄蓉从洪七公处学来的“逍遥游”拳法,前者突显出“庖丁解牛”这一招的犀利,后者突显出这套拳法飘逸灵巧的特性。。

金庸对于儒家命名的方式最明显的就是引用儒家经典了。如养吾剑法源自《孟子》中对于“养浩然之气”的阐述。被用最多的是儒家经典《易经》,《射雕英雄传》中最著名的武功“降龙十八掌”就是出自《易经》中的乾卦,而《倚天屠龙记》中的“九阳神功”也是源自乾卦。

3.融入各种传统文化进行命名

以通感的手法将“琴(音乐)、棋、书、画、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武功之中。“音律”如黄药师的“碧海潮生曲”,《射雕》中黄药师、欧阳锋、洪七公“曲斗”的场景;“棋”如《笑傲江湖》中黑白子的绝技“三百六十一枚黑白棋子暗器手法”;“书”如《神雕侠侣》中朱子柳的书法武功以及《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所创的二十四字倚天屠龙功;“画”如丹青生的“泼墨披麻剑法”(泼墨披麻是国画中的两种画法);“诗词”如唐诗剑法(每一招都是一句唐诗),以及泰山派的“岱宗夫如何”。

3.文艺式命名

[1]金庸.《射雕英雄传》[M].广州出版社,2008年3月,第十六回:九阴真经

[2]金庸.《天龙八部》[M].广州出版社,2008年3月,第二回:玉璧月华明

8

金庸会将传统音乐、书、画、棋、诗、成语俗语、神话故事甚至名山大川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武功之中。

“音律”如黄药师的“碧海潮生曲”,《射雕》中黄药师、欧阳锋、洪七公“曲斗”的场景,还有《笑傲江湖》中刘正风与曲阳共奏《笑傲江湖》曲的一幕;“书”如《神雕侠侣》中朱子柳的书法武功以及《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所创的二十四字倚天屠龙功;“画”如《笑傲江湖》中梅庄四庄主丹青生的“泼墨披麻剑法”(泼墨披麻是国画中的两种画法);“棋”如《笑傲江湖》中梅庄二庄主黑白子的绝技:“三百六十一枚黑白棋子暗器手法”;“诗词”如唐诗剑法(每一招都是一句唐诗),以及泰山派的“岱宗夫如何”。

金庸武侠小说中大量门派的名字是依托于名山来命名的,比如五岳剑派,分别以中国的五座名山作为自己门派的名称。这些门派的名字本身就十分具有文化意蕴,要给这种门派量身定制的武功就更要十分有寓意。比如《笑傲江湖》中泰山派剑法——“泰山十八盘”,此剑法由泰山石阶所化,即道出了泰山派的“泰山”二字以及泰山山路的特点,又道出了此剑法的威力特点。

金庸有时还会引用典籍中的神话故事作为自己武功命名的来源。如古墓派的最高绝学《玉女心经》,“玉女”出自“《神异经·东荒经》:东王公恒与一玉女投壶。”是仙女的意思,以“玉女”二字道出了古墓派女弟子的仙气与脱俗。

还有一些武功干脆以成语或古语或动物为名来直接说明武功特点以及威力,如:盘根错节十八斧,雷动于九天之上,平沙落雁剑法,灵蛇拳法,蛤蟆功等。

(二)增强文化认同感

金庸的武侠小说风靡了整个华人社会,2003年内地媒体曾借助网络发起了名为“中国20世纪十大文化偶像“的评选活动,金庸名列亚军,仅次于鲁迅,可见金庸武侠小说在华人中的受欢迎程度。金庸武侠小说之所以这么受到华人的追捧,与其文章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是密不可分的。金庸小说中武功描写对于加强其小说本身的文化认同感起到了十分大的作用。

9

武功描写对于的文化认同的作用,不仅仅是体现在小说武功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更多的是指小说中武功的描写符合现在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感受,因为只有符合当下才能使得人们产生认同感。

首先从写作手法本身来讲。在金庸以前的武侠小说中对于武打场面的描写十分具体,如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一招一式平淡无奇。这使得小说的武打场面僵化,乏味。金庸同时期的武侠巨匠古龙笔下的武打描写则过于虚,使得读者只知道招式的名字,不知道这招是怎么发出来的。而金庸小说中的武打描写则做到了虚实结合,实如《天龙八部》中聚贤庄一战,一招一式铺展开来,使读者看的畅快淋漓。虚如《神雕侠侣》中对于独孤求败的描写,只写境界,寥寥几笔带过,但是又让读者看到了一代大侠的风范。这就让有着武侠情怀的读者能够畅游其中,肯定金庸武侠中“武”的这部分。

其次从武功描写的内容来讲。“金庸小说对传统武侠作品的一些重要观念进行了改造。”[1]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写也有很大的创新,其最大的创新就是武功描写的多元化。金庸在小说中的武功描写中加入了“情”,使金庸武侠小说不仅仅是打打杀杀,如《神雕侠侣》中杨过与小龙女双剑合璧时的浓情,使读者羡慕不已。又如《倚天屠龙记》中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时周芷若对张无忌刺出的一剑,让读者不禁为张无忌感到心痛。这便让许多不喜欢看武侠小说的读者也能读出乐趣,甚至爱上武侠小说,认同金庸武侠的文化魅力。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不是一板一眼的,而是十分优美的,与其说是武功不如说是“舞功”。《神雕侠侣》中桃花岛的绝学——“兰花拂穴手”,其实是一种舞姿。《天龙八部》中段誉的武功“凌波微步”,脱胎于《洛神赋》中对于女神绝美姿态的描写:“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样就使得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打场面更加优美好看,也更符合现代人对于“武功”审美意象的理解,从而加深了金庸武侠小说的认同感。

第四章金庸武功描写的人生启示

[1]严家炎.《再谈金庸小说与文学革命》[J] 《唐都学刊》2004年3月第20卷第2期

10

金庸在《神雕侠侣》的后记说过:“虽然“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对现代社会仍有重大积极意义,但是国家界限终会消失,“爱国”、“抗敌”到时便会失去意义,但人的品德和高贵感情,永远不会失去意义,因此性格与感情,远比社会意义有更大的重要性。”[1]足以见得金庸小说的一大主题就是对个人的人生启示。

(一)邪不压正

金庸武侠小说中一共有371种武功,其中哪个武功最厉害一直被金迷们讨论的沸沸扬扬。有些人认为易筋经最厉害,因为游坦之这个不成器的家伙学会易筋经之后便从一个废物一跃成为了数一数二的高手,有些人则认为是六脉神剑因为就连萧峰都害怕它。其实金庸先生已经在他的小说中将这个答案告诉了我们,在《神雕侠侣》中金庸通过独孤求败将金庸武侠世界中的武功境界展现给了读者,最厉害的境界就是“不滞于物”也就是无招胜有招,所以金庸笔下最厉害的武功也就是没有招式的武功了。

《笑傲江湖》中风清扬在目睹了五岳剑派设计阴谋将魔教长老困死于思过崖一幕时对令狐冲说道:“这些魔教长老,也确都是聪明才智之士,竟将五岳剑派中的高招破的如此干净彻底。只不过他们不知道,世上最厉害的招数,不在武功之中,而是阴谋诡计,机关陷阱。倘若落人了别人巧妙安排的陷阱,凭你多高明的武功招数,那也全用不着了??”[2]这句话十分引人深思,任你武功再高也抵挡不住阴狠毒辣的人心。阴谋诡计在武侠小说中十分常见,而且阴谋诡计胜过武功招式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胡一刀被田归农设计害死,伪君子岳不群靠阴谋夺得五岳派掌门,任我行与东方不败相互算计残害对方,康敏用计杀死亲夫并从丐帮逼走了萧峰还间接导致萧峰错杀阿朱,成昆施计打败明教七大高手等等。

阴谋诡计人心险恶这一主题在《侠客行》中被金庸写得令人毛骨悚然。金庸在《侠客行》后记中表明《侠客行》的灵感与写作初衷源自自己童年时期了解到的一件“不平事”,《侠客行》就是一部“坏书”,写尽了天下各色人等

[1]金庸.《神雕侠侣》[M].广州出版社,2008年3月,后记

[2]金庸.《笑傲江湖》[M].广州出版社,2008年3月,第十回;传剑

11

的坏事,为图美色设计陷害别人,为图宝藏徒弟杀死师父,师兄弟之间同样是手足相残,做父亲的将女儿活埋,最吓人的可以算是一代武林泰斗为了活命竟然吃了自己的结拜兄弟的尸首,获救后怕事情败露还污蔑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水笙。不难看出金庸在写这些阴谋无外乎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使得故事更具有戏剧性还有一个就是讽刺和警示当下社会人心不古,颇有几分鲁迅笔下的“人吃人”的神采。

梁羽生的名言:“武侠小说可以没有武,但不能没有侠。”人心不古江湖险恶,当恶人使出最厉害的招式——毒计时江湖上的正义大侠们该怎么破解呢?还好金庸先生赋予了大侠们比毒计更厉害的武功——侠义正气。金庸小说以“义”为核心来写侠,那么大侠是怎么用正义之气打败奸邪的呢?

《射雕英雄传》中第二次华山论剑。裘千仞出现在华山上,被众人围攻,情急之下他喊道:“若论动武,你们恃众欺寡,我独个儿不是对手。可是说到是非善恶,嘿嘿,裘千仞孤身在此,哪一位生平没杀过人、没犯过恶行的,就请上来动手。在下引颈就死,皱一皱眉头的也不算好汉子。”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句话挤兑住了,没有一个人能够问心无愧,正在此时,洪七公及时赶到,要出手杀掉裘千仞,裘千仞不敌洪七公,便又质问洪七公:“好,大英雄大侠士,我是奸徒,你是从来没作过坏事的大大好人。”只见洪七公想也没想,道:“不错。老叫化一生杀过二百三十一人,这二百三十一人个个都是恶徒,若非贪官污吏、土豪恶霸,就是大奸巨恶、负义薄幸之辈。老叫化贪饮贪食,可是生平从来没杀过一个好人。裘千仞,你是第二百三十二人!”裘千仞一生作恶多端,怎会想到世上有如此大义凛然之人,“不禁气为之夺”,随后洪七公又一一列出裘千仞的种种罪行,竟使得裘千仞“忽图自尽”。[1]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都没有打服裘千仞,反而是凭借一身正气震得裘千仞羞愧难当想要自尽,洪帮主的“正气”武功较之他的降龙十八掌可以说是厉害十倍不止。

有些金庸小说的读者可能对于“正气”这个绝世武功存有异议。《鹿鼎记》的主角韦小宝能在江湖与朝廷中无往不利更多靠的是狡黠市侩撒谎骗人以及阿谀奉承再加赌术高明,全身市井气息浓重连最大的梦想都是在扬州开个最大的

[1]金庸.《射雕英雄传》[M]广州出版社,2008年3月,三十九回:是非善恶

12

妓院基本上谈不上什么有正义。

然而许多读者没有注意到的是《鹿鼎记》还有一个隐藏的真正主角,他可以算得上是《鹿鼎记》中“侠”的代表,康熙。严家炎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康熙确实是《鹿鼎记》的真正主角。”[1]金庸自己也曾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将康熙、萧峰、郭靖并列为男主角。[2]康熙的正气体现在他的王者风范上,与韦小宝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鹿鼎记》中康熙问过韦小宝说:“我做中国皇帝,虽然说不上什么尧舜禹汤,可是爱惜百姓,励精图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个比我更加好的?”确实没有。在谈到“扬州七日,嘉定三屠”时,像韦小宝这种在扬州土生土长的汉人竟浑然不知而且也觉得没什么,反而康熙对清兵入关的这种暴行报以羞愧和沉痛之心,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善待百姓,减负减税才能得以谢罪。康熙虽然不会武功,任何一个武功稍高的侠客都能轻易刺杀他,然而他正是用一种王者的正气屡屡挫败种种阴谋与刺杀使得一众反清复明的“义士”“大侠”与吴三桂这种野心家犹如撼树蚍蜉一般成为笑柄。

正气作为侠义之士们独特的绝世武功,以及金庸武侠小说中所宣扬“侠义精神”的象征,说它是金庸武侠小说中最为厉害的武功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二)不强求,不妄取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于明教密道练明教绝学乾坤大挪移时,有十九句口诀没有练成。无忌对小昭说:“日盈缺,月满亏蚀,天地尚无完体。我何可人心不足,贪多务得?留下一十九句练之不成,那才是道理啊。”金庸借张无忌的口道出了不强求,不妄取,不能贪多的道理。

《笑傲江湖》风清扬传授令狐冲“独孤九剑”时,提点令狐冲,练独孤九剑切忌将剑招死记硬背下来,要学独孤九剑主要在一个“悟”字:“等通晓了这九剑的剑意,则无所施而不可,便是将全部变化尽数忘记,也不相干,临敌之际,更是忘记得越干净彻底,越不受原来剑法的拘束。”[3]《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传授张无忌太极剑时,要张无忌忘记的越多越好,然而在场的其他人都不明所

[1]严家炎.《金庸小说与传统文化》[J]《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秋之卷

[2]金庸.《小序: 男主角的两种类型》[M].载吴霭仪《金庸小说的男子》,香港明窗出版社,1995

[3]金庸.《笑傲江湖》[M].广州出版社,2008年3月,第十回:传剑

13

以。到最后张无忌尽数忘记招式,张三丰才让张无忌上场切磋。其实张三丰传授给张无忌的不是太极剑的剑招而是太极剑的剑意。[1]这更深一层的道理其实是在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要想得道就要先学会放下。

金庸小说的武功描写始终贯穿着这种哲学思想。《神雕侠侣》中描写独孤求败的武学境界将金庸的这种思想得到了更有力的体现。在二十岁时使的是一把无名利刃,它无坚不摧,可谓锋芒毕露;三十岁之前用紫薇软剑,“误伤义士,弃之深谷。”锋芒稍有收敛;到了第三境界时用的是一把玄铁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已经到了“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境界;而最后独孤求败用的竟然是一把木剑,原文中是这么说的:“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2]一个人能达到重剑无锋的境界已经是十分难得了,能达到不滞于物的境界的人,可以说是超凡入圣,到达随心所欲完全自由的境界了,这种境界正是中国哲学中的最高境界了。

[1]金庸.《倚天屠龙记》[M].广州出版社,2008年3月,第二十四回:太极初传柔克刚

[2]金庸.《神雕侠侣》[M].广州出版社,2008年3月,第二十六回:神雕重剑

14

结论

结论

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写对文本本身,小说的文化彰显,以及揭示人生哲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武功描写中的比武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小说中设置的武功秘籍以及绝世武功作为一种线索,贯穿全文。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写还可以极大的丰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同时,金庸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武功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了其武侠小说的文化内涵,也加强了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认同感。金庸还通过武功的描写体现出了其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使得读者不仅仅能看到精彩的武侠故事,还能引起读者的深思。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如果没有了武功描写,就会变得黯然失色。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