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一.导入

幻灯片出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__________

________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

请学生回答空格处的内容。

那关于东坡,你知多少?(学生回答)

林语堂先生在序言里这样评价道: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今天我们一起带着对这位苏大文豪的敬意,走进他的生活,倾听他的心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早自修时我们简单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我先来考考大家。

欣然

..步于庭中

..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相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大家都非常棒,下面就进入我们我们今天这堂课的第一环节:朗读。这里老师对大家提一点要求:在读准字词节奏的基础上,读出一点文言味。

【学生朗读!

师:旁边的同学评价一下!

生:挺好的,字词都读对了

师:感情上?

生:有点缺少!

师:那请你推荐一个同学。

推荐的学生进行朗读!

师:读得相当不错,把自己认为的情感读出来】

三.美点追踪

下面老师再把朗读的要求提高一点: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我想先请问同学们,这是写在什么时候的事——夜

这个夜晚美不美呢?你读到了怎样的一个夜,能不能从文中找到具体的句子。

(引导学生找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句话里提到了哪些景物?

生:藻荇竹柏

师:这三个景物能不能把顺序变一下?

生:不能,因为竹柏影子是倒影在水中的,看到水中的植物才能看见!

师:你说了竹柏和水中的关系。

PPT展示两个句子。

师:哪个字说出了它不是真的水?

生:如!(板书:如:好像)

师:哪个字体现了这个藻和荇不是真的是这样的?

生:盖(板书)

师:所以庭下真的有积水吗?水中真的有藻和荇吗?

生:没有

师:先看见积水,后来发现不是积水,后面那个是以写实的眼光去写的,这句话写得非常精彩,后人对这句话的评价非常高,是写月亮的,但是没有月字,因此后人这样评价。板书: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这样一个月色空明、竹影斑驳摇曳的晚上,走在小道上,内心无疑多了一份宁静。让我们在一起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四.质疑探究

同学们都读得很好,那老师对大家的要求更高了:读出一点复杂的情绪。

老师想先问大家:作者眼中为什么有如此美丽的景呢?别人怎么就不能发现这么美的景呢?作者当时是怎样的一个人,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因为他是“闲人”。学习文言文还是要回到文本中去,发现这句话体现他无事可做的,词语或者句子体现他无事可做的,请马上举手。

生:我从“解衣欲睡,”说明没事做。

师:还有吗?

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看到没有可以取乐的人,所以去找张怀民。

师:这个人住在哪里?寺庙一般都在山里,山路很远,只有没事做的人才会这样做。

师:还有吗?

生:相与步于中庭,两个人在庭院中漫步。

师:两个人散步很悠闲。

师:正如苏轼自己所说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东坡真是无事可做的人吗?好,下面看投影。(展示苏轼在黄州生活时写的诗句。)苏轼以犯人身份被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

师:同学们看,苏东坡“闲”吗?他要养活一家老小,要种黄麻桑树,要造房子,要糊口奔忙。怎么会说是闲人呢?他身体闲吗?

师:既然他身体不闲,那么这里的闲人可以怎么理解呢?(心闲)

师:原来他忙的是身体,闲的是内心呀。原来他有这份闲心,才有了这份闲情呀。那么这个“闲人”可以怎么理解呢?(有闲情雅致的人)

师:我们再把写景的句子朗读一下,体会一下他的闲情雅致。读的时候要读出自得其乐的心情。(生齐读写景抒情的句子。)

师:我们读了感觉到此时苏东坡的内心的确很悠闲。那么,你觉得苏东坡内心深处愿不愿意做一个无官一身轻的闲人呢?老师先请同学们看一看苏东坡被贬黄州前的一些资料。

幻: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38岁任密州太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元丰二年)43岁任湖州太守。同年,以诽谤嘲讽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元丰三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师:你觉得苏东坡的内心深处想做这样一个无官的闲人吗,白天忙种田,晚上赏风景?

师:苏东坡又何尝想做“闲人”?他又何尝不想当官在朝中做事,实现少年时“致君尧舜”的理想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子表达他此时的感情吗?

(投影展示句式。)

一声“闲人”,多少_____________;一声“闲人”,多少______________ 。

生1:一声“闲人”,多少无奈;一声“闲人”,多少辛酸。

生2:一声“闲人”,多少抑郁;一声“闲人”,多少悲凉。

生3:一声“闲人”,多少苦闷;一声“闲人”,多少感伤。

师:是呀,苏东坡的一声“闲人”,何尝不是自嘲?我们把这句抒情的句子好好品读一下。我们看这样读怎么样——“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哎!如吾两人者耳。”

师:读到这里,我们读到了苏东坡闲情雅致背后的一丝淡淡的悲凉。

但是苏东坡毕竟是苏东坡,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达观。“乌台诗案”中,他不像因迫害而屈死在风波亭的岳飞,他也不像屈原那样投身汩罗江。他不仅可以自食其力,而且可以欣赏美妙的风景。让我们再读一读他笔下的美景,看看他又是以怎样的心境欣赏美景的?

他笔下的景物之中,除了月,还有什么?(竹柏)

师: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苏东坡因为心中有月,心中有竹柏,眼中才会觉得时时有月,处处有竹柏。

师:眼中的月是一片空明,因为心中也一片空明;那竹柏是否也有什么言外之意呢?

师:竹子有什么特定的意思?(风格高洁)

师:那么柏树呢?子曰:岁寒……

师:好一个空明,好一个竹柏,好一个苏东坡。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景中的感情。这样的心境下道出的一声“闲人”之中,又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呢?让我们再用刚才的句式说一说。

生1:一声“闲人”,多少高洁;一声“闲人”,多少傲骨。生2:一声“闲人”,多少自得;一声“闲人”,多少自豪。

生3:一声“闲人”,多少享受;一声“闲人”,多少乐观。

生4:一声“闲人”,多少闲情;一声“闲人”,多少雅致。

生5:一声“闲人”,多少宁静;一声“闲人”,多少豁达。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看可不可以这样读:“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哈哈!”

师:其实,怎一个“闲人”了得?通过刚才品读“闲人”二字,我们读到了一个有着一丝自嘲无奈的苏轼,也读出了一个自得达观的东坡。】

让我们再带着这种复杂的情绪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五.走进东坡,感受他的乐观豁达

元丰三年,苏东坡蓬头垢面、跌跌爬爬地带罪从湖州向黄州走来,在黄州的几年里,他寄情山水,体味人生。当他离开黄州的时候,真的是潇潇洒洒,一路走来一路歌。有人曾说,苏东坡在黄州的几年完成了从“苏轼”到“东坡”的转变。

在黄州,他多次乘月夜游,写下大量的诗、词、文。元丰五年,他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同年,他的朋友也就是文中的张怀民,建了一个

亭子,苏东坡为它取名为“快哉亭”,并写下了一首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间有这样一句话:“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只要心中有浩然正气,谁能把你打倒呢

苏东坡离开黄州之后一路被贬,最远贬到海南

但是,正如他所写“千里快哉风”,他不断被贬,却能够随遇而安,越贬越豁达。

(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朗读体会。)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正如他自己在黄州所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创作的一篇散文 , 选自 《东坡志林》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卷一, 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记承 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xìng)交横(héng),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 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 下衣服准备睡觉时, 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 (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 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 怀民也没有睡, 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 像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 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 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 1083 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欲:想要。 4、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5、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6、行:散步。 7、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 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 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 庭院里。 14、 庭下如积水空明: 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 如同积水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 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交横:交错纵横。 18、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9、也:是。 10、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11、闲:清闲。 12、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13、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字词注释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白话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整理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7.A 8.D 9.C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19、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3分,每题1分)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3分,意思符合即可)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三)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1)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大意,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理解“闲人”的内涵,体会诗人乐观旷达的心境。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大意,背诵并默写课文 三、教学难点 1.品味文中描写月色的词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2.理解“闲人”的内涵,体会诗人乐观旷达的心境。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起欣赏诗人笔下别样的月光。 二、解题 1.请同学们齐读题目。读完后,想一想题目向我们提示了哪些信息? 时间:晚上地点:承天寺事件:夜游 记:在挑花源记中,记是一种文体。本文是游记小品文。 三、朗读训练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在课本上做好标记,注意字音及节奏、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范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停顿,其他同学对其朗读进行评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 ǐn),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 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2)拉长:念、盖、但;注意节奏划分。 (3)语速缓一点,音调低一点,要轻声地朗读,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 4.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品读课文 (一)读懂几个字词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入:照进;户:门;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好像、水的澄澈 盖竹柏影也: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清闲的人、罢了 (二)翻译几个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洒在院子里好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相横,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小结:通过译读课文,文中写了诗人在庭院中和好朋友散步,被皎洁的月光、迷人的月色所吸引,诗人由景生情、融情入景,抒发了人生的感慨。 (三)读出月下美景 本文运用了叙事、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字词解释

记承天寺夜游 一.字词解释 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四年。 2、解:解开。 3、衣:衣裳 4、欲:想要。 5、月色:月光。 6、入:进入。 7、户:堂屋的门。 8、欣然:高兴的样子。9、欣:高兴的,愉快的。 10、起:起身。11、然:……的样子。12、行:走,走动。 13、念:想,思考。 14、无:没有。15、与:同、跟。16、乐:游乐。17、者:……的人。 18、遂:于是,就。 19、至:到。20、寻:寻找。21、亦:也。22、未:没有。23、寝:睡,卧。24、相与:共同、一起。 25、于:在 26、步:散步,徒步徐行。27、中庭:庭院里。 28、如:如同 29、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0、空明:清澈透明。 31、藻:水草。32、藻荇:泛称水草。 33、荇(xìng):一种多年生水草。 34、交横:交叉错杂。 35、盖:原来是。36、竹:竹子。 37、柏;柏树。 38、影:影子。 39、何夜:哪个夜晚。40、何处:哪个地方。 41、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42、无:没有43、但:只是,不过。 44、少:与“多”相对。 45、如:像。 46、吾:我们 47、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48、耳:语气词,“罢了”。 二.句子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注释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 宋代: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

记承天寺夜游2

记承天寺夜游 城南初中陈帆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

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自主生疑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合作释疑 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 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注释 《》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8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5分) (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 (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 (5)念无与乐者()(6)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7)庭下如积水空明()(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盖竹柏影也()(10)相与步于中庭() 3.对下列划线字注音。(2分)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水中藻荇交横( ) (3)盖竹柏影也()(4)怀民亦未寝() 4.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5.填空(5分) (1)文中描写庭中月光的句子是 (2)本文借月景抒发内心感慨的句子是 (3)贯穿《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线索是 (4)古代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你最喜欢的,并注明出处 (的《》) 6.找出全文记叙要素(6分)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7.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刘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答案: 1.东坡志林苏轼东坡居士南宋文学苏洵苏辙三苏 2.高兴的样子交叉错杂罢了门户想到于是清澈透明只是原来是共同3.suìxìng baǐqǐn 4.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共同在庭院中散步。只是少了像我们两人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松柏的影子。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色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6.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7.运用比喻修辞,将月光比作积水,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体现了月光的清亮皎洁,呈现出一幅似真似幻的人间仙境。 8.C 9.D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3)人生感慨。(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抒情。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4、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1、请用你自己生动的语言描绘本文描写月光的句子。 月光栖在空旷的庭院中,如一潭透明澄澈的水,而那水中的藻荇水草交错纵横,清晰可见,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树、柏树的倒影呀。好一个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月夜美景! 3、对月色的含蓄描写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月光澄澈透明,正如作者光明磊落的胸襟,作者身处其中,才摆脱被贬谪的沉痛,忘记人世得失,进入一个空明澄澈的世界。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夜游的感慨,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物所累,表现作者超凡脱俗,淡泊宁静的情怀。点明文章中心,表达作者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的复杂微妙情感。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9、作者是如何形象描绘月色的?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1教案《记承天寺夜游》

课程名称梦想语文整合课模块名称剧情表演、朗读训练 课题文言感叹词也有趣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使用文言感叹词。 2.让学生认识到朗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3.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4、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资源语文课本 活动名称活动步骤温馨提示 热身活动(3分)1、说说你所知道的感叹词有哪些? 2、使用一个感叹词,说一句话来表达你此时此刻的心境。 情境导入 (2分) 激情导入,引出课题并明确目标 主题活动(30分)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15分) 1.听音频朗读课文 2.拖音朗读:请同学们把“念”“盖”“但”三个字 在读的时候采用拖音的方法来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3.指名学生读 4..用一句话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活动二:精读课文,情景再现 ①怀民和苏轼同为贬谪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面对 澄明的月光,他们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本文是苏轼和怀民在承天寺夜晚赏月,那么,他们赏 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 波澜补出来。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 竹柏影也。 ③以小组为单位,情景再现当时作者月下赏景的这一唯 美画面。 活动三:拼读课文,探究文人心境 1.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如何理 解 2.请你以苏轼的身份,用合适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这份 感慨。 四、拓展训练: 问:同学们苏轼的这种做法我们是不是也要学习呢? 活动一: (设计意图:文言 文的第一步首先是读 准字音,所以设计了 几种形式的朗读,以 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 的问题。第二步,采 用托音读,让学生在 读中品味古文的味 道。 活动二:加上适当的 感叹词,通过情景再 现的方式,营造作者 赏景的唯美意境 活动三:附高山流水 的音乐,有感情地齐 读课文。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 情感 总结分享 (5分)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共同总结

记承天寺夜游(2)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在读中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3.感悟作者人生态度,学习他的超凡脱俗、豁达乐观。 教学重点:在读中欣赏文中月景,理解作者特殊心境。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人生态度,学习他的超凡脱俗、豁达乐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欣赏fiash音乐《但愿人长久》 一.借月导入新课 一首《明月几时有》道出了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明月几时有?何夜无月?只不过很少有人有那一份闲情逸致去欣赏罢了。但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却对月情有独钟。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就让我们与苏轼共同夜游承天寺。 板书课题 如果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绝唱,那么本文怎就是经典咏月小品文,也可以说是记游散文。 二.走近苏轼 多媒体展示苏轼画像,苏轼这位名垂千古的人物,你对他了解多少?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介绍。 三.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1.诵读,叩开生字之门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学生试读,齐读 多媒体展示:遂寝藻荇 2.叩开词句之门 结合注释,小组讨论,翻译全文,多媒体展示重点实词 四.再读课文,走近苏轼的内心世界 大家知道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这篇文章吗?大家可以猜想当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1)文章一开头就就记“夜游”的时间是? (2)哪句话又交代了他“夜游”的原因是? (3)“欣然”作何解释?“月色入户”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得有情有味,请你体会其中的妙处。 过渡语:看来月能解忧,如果我们心情不好时会像苏轼一样见月起行吗?为什么古人有此习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 (4)作者见月起行,为何将地点选在承天寺?为何又唯独找张怀民做伴? 显示出与好友“心有灵犀”喜悦的句子是什么? 齐读描写月景的句子 (5)对于月色的描写,是全文最精彩之处,写月而无月,但皎洁的月光无处不在,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注释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及注释 《》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知识讲解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怀民亦未寝,相与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相与 ..步于庭中 1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0.用原文填空。(4分) (1)“欣然起行”的原因是: (2)张怀民与作者具有同样的愁思表现在: 21.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的一种怎样的情怀,联系我们学过的其他古文,说说你对古代文人这种情怀的认识。(4分) 答案: 18. (1)考虑、想到(2)于是、就(3)共同、一起19. (1)月光照进屋里,我高兴地起身走出户外。(2)只是缺少清闲的人如我们两个啊。20. (1)月色入户;(2)怀民亦未寝。21.提示:古代文人常常以物喜以己悲。联系略。 试题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③怀民亦未寝.()④水中藻荇交横 ..() 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结果: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②相与步于中庭 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5.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3分)能表现友情的句子:(1) (2) 理由: 答案: 1.①考虑②只是③睡觉④交错纵横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 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 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情怀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及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记xx夜游 ——xx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唐武德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 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结合:把竹柏比作了水中的荇藻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 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相关阅读: 初三年级文言文全集翻译 八年级文言文全文翻译 初一年级文言文翻译与赏析 xx备考:阅读理解专项练习精选汇编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记承天寺夜游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 (3)相与步于中庭 步:散步.漫步相与:一起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耳:罢了 (5)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6)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 盖:大概是 (8)月色入户 户:门 二、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四、理解背诵 1文中描写庭院中月光澄澈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感情的语句(主旨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文意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2.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手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2分) 借景抒情(1分);流露出作者悠闲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3.结合文意,请简要分析作者夜游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虽遭贬谪,内心悲凉,但面对如此月色,醉在其中,乐从心生。更有友人相伴,漫步的悠闲使孤寂之情顿消,喜从心来。如此“闲人”,尚能乐以忘忧,以豁达乐观的心胸来欣赏月下美景,更能突出其情趣的高雅。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的含义一是清闲的人,不得志,做一个闲官,因而有空闲时间欣赏美景。二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懂得欣赏美景的人。一个“闲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及翻译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唐武德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

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虚实结合:把竹柏比作了水中的荇藻 【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

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 【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 导语】这篇关于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的文章,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 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清闲。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