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武新村规划

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武新村规划
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武新村规划

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武新村规划

目录

一、前言

(一)规划指导思想

(二)编制原则

(三)规划重点

二、村现状概况

(一)武新村区位

(二)自然条件

(三)土地利用状况

(四)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五)村落建设现状

(六)社会服务设施状况

(七)村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

(八)规划范围、期限、目标

三、村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目标

(二)村主导产业规划

(三)村特色产业规划

(四)村生态加工产业规划

(五)基本农田建设规划

四、村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一)“一校”

(二)“三室"

(三)“一园”

五、村基础设施规划

(一)村道路规划

(二)水利工程规划

(三)饮水工程规划

(四)排水工程规划

(五)电力工程规划

(六)燃气工程规划

(七)闭路电视规划

(八)通讯规划

六、村落建设规划

(一)村落规划原则

(二)集中村民点规划布局

(三)现有住房改造

七、村基层组织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一)村基层组织建设

(二)新农民培育规划

(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八、规划建设保障措施

附件一:武新村规划建设概算表

附件二:村规民约

一、前言

为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重庆市委、市府下发《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实施意见》,其目的就是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规划指导思想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明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大力发展集约农业、无公害农业、精细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进程,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朝着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

(二) 编制原则

1、简洁明了,浅显易懂

2、具体实在,操作性强

3、突出特色,避免趋同

4、尊重民意,合理布局

5、立足政实,进改并重

6、节约用地,保护环境

(三)规划重点

规划内容紧紧围绕“三建、四改、五提高”来编制。

1、“三建”:建优势产业、建基本农田、建公共设施。

2、“四改”:改进乡村道路、改进人畜饮水、改造农民房舍、改造人居环境。

3、“五提高”: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社会保障能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提高乡村文明程度。

二、村现状概况

(一)武新村区位

武新村位于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东临南彭镇白云村,南接界石镇海棠村,西连界石镇桂花村,北与南泉镇樵坪接壤,距重庆内环高速南环立交入口1.5公里,村域范围10.64平方公里。

(二)自然条件

1、地貌、气候

武新村位于重庆市南部,以丘陵地貌为主,海拔在270—650m之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冬暖春早、降雨充沛的特点;夏季气候炎热,降水时间集中、日照多、常有伏旱;秋季降温快,多绵雨;冬季日照少,云雾多。

2、河流水系

花溪河经该村的南部进入,西部流出,年平均流量立方米/秒,水质较好,无工业废水污染。全村有大小山坪塘17口,水域面积300亩,蓄水800立方米。

3、生态环境

武新村生态环境良好,大气环境质量在国家优、良标准之间。花溪河水质达III类标准,山体植被总体良好,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可减少水土流失,使村内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土地利用状况

武新村村域面积15965亩,其中耕地面积9080亩,林地3200亩(其中退耕还林1500亩),水域面积300亩,其它用地3385亩。

(四)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人口

武新村辖20个农业合作社。全村共有1790户,5600人。劳动力人口3519人,外出务工人员900人,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占5%,初中文化水平的占70%,小学文化水平的占25%,具有专业技术的农民仅占2%。

2、产业状况

武新村目前以四个方面作为主要产业:

(1)休闲观光生态园林。该村现有生态园林企业28个,用地2885亩,已创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个,星级农家乐2家。

(2)建材、机械加工业。该村现有建材、机械加工企业2l家,占地600亩,投入资金5000万元。

(3)奶牛养殖业。现有500头奶牛,属分户养殖。

(4)蔬菜种植业。目前有蔬菜种植面积300亩,年产各类蔬菜300吨。

3、经济发展水平

武新村无固定的集体经济项目和收入,2005年,全村经济总产值为750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4000元。其中劳动力转移及务工收入800万元。

(五)村落建设现状

武新村大部份村民居住形式以分散居住为主,居住较为集中的有卢家坝、下坝、新屋、长滩、冲子坝、长花园、永新湾、老房子、场部、长生沟、清河湾、大朝门、恒兴庄等,分别居住有20-30户农户。全村砖混结构房屋面积152387.56 m2,人均拥有面积为27 m2;土木结构房屋面积75125.33 m2;人均拥有面积为13m2。全村有独立厨房的1200户,有独立厕所的1050户,有独立圈舍的1350户,有独立院坝980户。

(六)社会服务设施状况

1、行政办公

武新村现有办公楼一幢,面积约230平方米,远远不能满足办公的需要。

2、文化教育

(1)村级小学一所,共设置7个班,教师15人,在校学生730人。

(2)重庆方倩国际名校一所,共设置11班,教师45人,在校学生600人。

(3)武新村是巴南区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同时也被巴南区委组织部确定为党员电教基地。

3、卫生事业

武新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已到5100人,占村民总数的90%,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已合格达标。

4、社会保障事业

全村共有五保老人23人,集中在敬老院居住4人。绝对贫困户60人,相对贫困户250人,每年均按国家政策规定落实补助经费1452元。

(七)村发展条件分析与评价

1、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渝道路横贯武新村,距重庆内环高速南环立交入口1.5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具有较好产业发展前景。

(2)交通优势:现有村级公路14公里,已硬化2公里。全村共有17个合作社通了公路,相互联系比较方便。

(3)环境优势:武新村山水相依,花溪河流经本村,生态园区发展势头良好。

(4)资源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休闲观光旅游业初具规模。

2、发展劣势

(1)人均耕地不足;

(2)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3)村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八)规划范围、期限、目标

1、规划范围:

武新村行政区范围内涉及20个社,面积10.64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

近期到2008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

3、规划目标:

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培育状大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实现武新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全面、稳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产业发展:形成“一线三园”,即打造都市休闲观光生态农业一条线,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区、奶牛养殖区和生态加工产业区。

──生产条件:能排能灌的基本农田人均达0.7亩,农业机械每年增加20台。实现“耕地不用挖,灌溉不用挑,打药不用抛,运输不用拉”。

──收入水平:到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人居环境:实现“六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通沼气;达到“三化”,实用化、卫生化、美观化。实现“走路不湿鞋,煮饭不烧柴,居住不觉烦”。

──农民素质:各种培训率达90%以上。

──农村道路:建15公里主村道,16.5公里次村道和80公里人行便道,形成四通八达的村级道路网。

──社会事业:建成“一校、三室、一园”,计划生育率保持97%以上。

──农村社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达

90%以上,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95%以上。

──文明风尚: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和完善有关管理制度,保持良好治安状况,村民满意率达98%以上。

──民主政治:村级班子团结、民主、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公益事业民主决策,村务四公开,村民满意率达85%以上。

三、村产业发展规划

(一)产业发展目标

武新村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为“一线三区”即都市休闲观光生态农业一条线,无公害蔬菜种植区、奶牛养殖区、生态加工产业区。全村在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7500万元的基础上,以年均20%递增,到2008年,村总产值达到1.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

(二)村主导产业规划

主导产业:都市休闲观光生态农业一条线,即都市休闲观光生态园林,花卉和苗木的种植、租赁及交易,发展特色休闲旅游。

1、规模

在现有28个生态园林,占地2885亩的基础上,新增用地ll15亩,吸引有实力的园林企业入住。

2、布局

(1)生态园林主要集中在渝道路与花溪河之间布置。

(2)花卉、苗木集中在王家山社种植。

(3)在卢家坝、下坝、冲子坝布置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和花博会广场。

(4)结合村民点的布置,新建和改建100个农家乐,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能力。

3、措施

(1)整治花溪河沿岸景观,筑坝适当提高花溪河水位。

(2)培训农民种植花卉、苗木技术。

(3)培训农民掌握旅游接待服务的技能。

4、建设时间

2006年至2008年

5、投资概算

总投资15000万元

(三)村特色产业规划

1、无公害蔬菜种植业

集中在长滩、新院和卢家坝三个合作社,建成无公害蔬菜种植区。占地600亩,以高新农业技术为主,年生产蔬菜1000吨。新建现代化喷灌种植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奶牛养殖业

在原场部蒋家山合作社,规划建设上规模的奶牛养殖区,集中养殖奶牛2000头,逐渐形成具有影响的现代牧场。

(四)村生态加工产业规划

村办和引进能耗低、环保、无污染的企业进入长花园、狮子口、陈家湾三个生态加工工业区。用地面积1500亩,其中长花园占地500亩,狮子口占地300亩,陈家湾占地700亩。

前提条件:(1)满足环保排放标准。

(2)解决村民就业。

(3)将现有企业逐步迁入到生态加工园。

(五)基本农田建设规划

对田、地、林进行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利用。

1、改造低产田1000亩,达到能排能灌,确保人均基本农田不少于0.5亩。

2、将全村林地调整为商品林,改造林地3200亩。

四、村社会服务设施规划

按照“一校”、“三室”、“一园”建设目标,合理布局武新村社会服务设施。

(一)“一校”

村小学:维护和完善现有村小,改善校舍周边环境及校内环境。并随着居住户的增加,逐渐扩大办学规模,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二)“三室”

在冲子坝临渝道路新建村委会办公楼,面积1600 m2,并将建设村文化活动室70 m2和村医务室50 m2。建成集村办公,教育培训、文体娱乐、医疗卫生、农经商贸服务“五能合一”的武新村公共服务中心。其中村办公楼规划在2006年5月动工,年底投入使用。

(三)“一园”

五保家园:结合村委会办公楼建设,规划建设能满足30人以上居住的五保家园。

五、村基础设施规划

(一)村道路规划

1、道路现状概况

武新村已建成了14公里村级公路,其中硬化2公里。村道4条,大田路口到段桥,路长4.5公里,宽度3.5米;钢管厂到蒋家山,路长5公里,宽度3.5米;永新湾到南彭白云,路长2.5公里,宽度3.5米。社级道路1条,长花园到李家湾,路长2公里,宽度3.5米。还有3个合作社未通公路,已修公路中大部分都是质量低、档次差、路面不平、坑凼多的泥石路。全村有l l公里的石板路,连接着各社的少部份院落。

2、道路规划

改造渝道路2.5公里,形成双向四车道的高等级公路。道路分主村道、次村道和社道三级。

主村道:规划新建2条,改建一条,2006年建成7公里,2007年建成8公里。

(1)建设钢管厂至场部途经蒋家山至永新湾8公里,其中蒋家山至南彭白云1.5公里是新建;

(2)新建长生沟途经陈家湾至南彭白云的主村道约2.5公里:

(3)改建大田路口至段桥环线4.5公里。并撤除大田路口三个机械厂。

全村主村道总长15公里,2006年建成7公里、2008年建成8公里,车行道宽7米,路面为水泥路。主村道两旁建设高标准绿化带,并建设大田路口至段桥和沿渝道路两旁的灯饰工程。

次村道及社道:规划新建6条,改造1条。2006年建成8公里,2007年建成8.5公里。

(1)新建长滩到新院连接海棠村,路长3公里,车行道宽5米,路面硬化,村道两旁建设绿化带。

(2)改造长花园到李家湾连接南彭学堂,路长3公里,车行道宽5米,路面硬化,村道两旁建设绿化带。

(3)新建场部至大朝门,路长1.5公里,路宽5米;

(4)新建场部至恒兴庄,路长3公里,路宽5米;

(5)新建永兴湾至白领上,路长2.5公里,路宽5米;

(6)新建永新湾至伞井湾,路长2.5公里,路宽5米;

(7)新建张家山至下坝,路长1公里,路宽5米。

共计新建次村道及社道10.5公里,路面硬化,道路两旁建设绿化带,全村新建改造道路共计31.5公里,其中新建7条,计17.5公里,改扩建

公路4条,计14公里。

人行步道:规划修建宽1.5米,长约80公里,连接全村院落,成为主要的步行道。

(二)水利工程规划

1、现状

武新村拥有大小山坪塘17口,石河堰2条,电力提灌站2座,渠道5公里。

2、规划目标

水利工程的发展是满足未来人畜安全饮水和工农业灌溉用水需要。规划新建现代化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喷灌设施,新建和维修农田排灌工程,改建山坪塘17口,石河堰坎治理2处,电力提灌站改造2座,维修渠道5公里。

(三)饮水工程规划

1、现状

武新村1790户,村民均是饮用的地下水和井水。

2、饮水工程规划

规划建设5个集中供水站。

(1)大坪岗供水站,涉及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灌溉用水,规划设计日供水能力达500立方米;

(2)蒋家山供水站,涉及人畜用水和工农业灌溉用水,规划设计日供水能力达300立方米:

(3)永新湾供水站,涉及人畜用水及工农业灌溉用水,规划设计日供水能力达800立方米;

(4)狮子口供水站,涉及人畜用水及工农业用水,规划设计日供水能力达600立方米;

(5)冲子坝供水站,涉及人畜用水及工农业灌溉用水,规划设计日供水能力达500立方米;

(6)规划建成后覆盖全村100%,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四)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现状

全村路面排水均为散流,院落均为雨、污混流制,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田间、水塘,部分雨水经简易边沟汇聚就近排入河流,人畜粪水设坑进入生产再利用。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污水未经处理,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2、污水排放规划

建设单户或连户沼气池,污水和粪水排入沼气池,经一级处理后集中排入河流,2008年完成污水处理30%,2010年完成污水处理100%。

3、雨水排水规划

建设道路两旁雨水边沟排放系统,居民点院落内外完善雨水排放设施,企业内建立和完善污水处理设施。

(五)电力工程规划

1、现状

武新村供电均由南岸供电局界石供电所供电,全村有1790户通电,通电率达100%。全村农户家庭虽然实施农网改造,但由于电压过低,严重影响农户的生产生活。

2、电力设施规划

全村需增加100KV变压器15台,提高输电能力,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要。

(六)燃气工程规划

1、现状

武新村现有沼气池91口,大部分村民仍然采用传统能源满足日常生活。

2、燃气规划

充分利用沼气,规划共建沼气工程1200口,前期600口,后期600口;

生态农业区建造2.5公里长的天然气管道由供气站统一供气,新建的村民点由天然气公司集中供天然气。

(七)闭路电视规划

全面改造升级现有广电网,建成以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为主的宽带交互网络,覆盖率达100%。

(八)通讯规划

程控电话、移动电话等通讯工程覆盖全村。

(九)环境保护规划

1、水环境保护措施

加快沼气池建设,完善污水排放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整治花溪河流域,保土蓄水,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合理开发利用塘库堰和花溪河水体。

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提倡使用清洁能源,扩大天然气、沼气的使用率,减少燃煤等对大气的污染。沿溪流、鱼塘水体两岸、道路两侧种植绿化,调节大气环境质量。

3、固体废物控制措施

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收集、清洁和垃圾处理体系,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固体废物的定点收集和定点填埋,使固体废物达到无害化、减容化和资源化。

六、村落建设规划

(一)村落规划原则

1、保留住农村现有的优良传统。在不破坏原生态的情况下,适当建设集中村民点。

2、近期以整治为主,治乱、治脏、治水为重点。

(二)集中村民点规划布局

以现有道路为基础,以渝道路为中心辐射全村,逐步形成相对集中的五个村民点。

1、长花园村民点:

具有相对集中的人员基础,规划建设用地70亩,可居住300户,人口1000人。配置院坝、医疗点和商业网点。

2、冲子坝村民点:

规划建设用地60亩,可居住250户,人口800人。配置村委会办公室、文化活动室、警务室、卫生室、幼儿园、村民集会院坝、金融、邮电、商业服务设施。

3、长生沟村民点:

规划建设用地60亩,可居住250户,人口800人。配置院坝、活动室、商业网点。

4、场部村民点:

规划建设用地40亩,可居住180户,人口580人。配置院坝、活动室、医疗点、商业网点。

5、永新湾村民点:

规划建设用地60亩,可居住250户,人口800人。配置院坝、活动室、商业网点。

(三)住房改造

对集中居住的和散居农户开展危旧房改造,并引导散居户逐步向大院落集中。搞好“一池四改”工程,即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改

院坝,对沼气池、厨房、厕所、圈舍、院坝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实现水、电、闭路、宽带等户户通;对环境实施综合整治,清除乱搭乱建,规范柴草、农具和杂物的堆放,设立固定的垃圾场,完善房前屋后的绿化工程,使村容村貌有较大的改观,真正符合农民新村的要求。

(四)住房建设风貌

保护现有景观风貌特色,对屋顶外墙按川东民居风格统一进行改造和包装,将武新村建设成为乡村自然风貌、田园山水景观相互融合的新农村。

七、村基层组织及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一)村基层组织建设

1、总体目标

通过两年左右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懂管理、会经营的优秀年轻村社干部;培育一支高素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一支文化素质高、年龄结构合理,“双强”“双带”能力强的优秀基层党组织队伍,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

2、阵地建设

按“四位一体”的标准,高标准营造浓厚的党建氛围,新建立村级党校,利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区、镇党校等教学资源,聘请市区级部门领导、镇内专业人员,开展党员干部、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村党组织负责日常管理和培训的实施。

3、干部队伍建设

(1)村级干部队伍建设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产业及党员的特点,村级党组织班子至少有2名以上的大学生,其余村级干部班子要达到高中文化水平程度,平均年

龄不超过45岁。选派机关干部充实村级队伍,村民对村两委会满意率达到95%以上,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核心和领导作用。

(2)社级干部队伍建设

彻底改变社级干部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面貌,提高文化素质,改变年龄结构,要求社级干部年龄在40岁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不得低于60%,平均年龄不超过45岁。到2008年,社级干部要全部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平均年龄控制在45岁以内,“双带”、致富能力明显提高。

(3)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注重村级、社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要建立数量比例适当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确保每年发展党员不少于2名,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方面发现好人才,利用好人才。为村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储备人才,培养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4)推进村民自治,促进民主管理

①生产发展有能人,大户加专业合作社管理的路子。

②公益事业本着“国家投资,群众投劳,协会管理”的原则,自愿、自主、自治,量力而行,按“一事一议、一议一制、一制一会、一会一事”的协会民主管理路子,实行民主、民管、民受益。

③建立在村支二委领导下的经济合作组织

用水者协会

花木协会

农家乐协会

乡村保洁协会

奶牛养殖协会

农民自我教育协会

村内经济组织协会

④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村两委会议事制度和村规民约,并积极探索长效机制。在全村醒目位置即村委会办公楼设立公开栏,并按时对党务、政务、村务、财务情况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二)新农民培育规划

1、总体目标

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长效机制,把党员干部和群众培养成有文化、守纪律、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

2、培育机构

2006年成立武新村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利用界石镇成人教育学校和镇内中小学的学校资源,请相关部门领导和职业教师、专家、学者作为师资力量对农民进行技能和道德观培训。

3、培育规划

(1)产业新农民的培育

按照产业划分,重点培育机械加工业、花卉苗木种植、蔬菜种植、奶牛养殖业等农民技能型适用人才,使产业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主要力量。

(2)劳动力转移培训

①短期培训

对剩余劳动力,年龄在45岁以下的,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训时间在15天一30天之间,让每一位剩余劳动力熟练掌握1—2门实用技术,增加就业机会。

②中期培训

对“双未”人员中年龄在25岁以下,初、高中毕业未就业的人员,学习费用采取政府补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的办法,通过6一12个月的中

期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l一2门专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③长期培训

对“双未”人员中年龄在22岁以下的初、高中应届毕业生,采取政府补一点、自己筹集一点、学校减免一点的办法,筹集学习费用鼓励“双未”人员继续到职业学校系统学习2年,取得毕业证书,系统掌握专业技术和适用技能。

④创业培训

在具备就业能力、有创业精神的劳动人员中,进行创业培训,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就业推动创业,达到就业、创业、致富的良性循环模式。

(3)劳动力转移

村建立劳务输出的就业管理站,为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劳动用工维权等服务,保证劳动力输得出、技术用得上、权益能保障的农民工转移新机制。最终达到劳动力人人有技能,个个能就业,家家都富裕的目标。

(4)非劳动力新农民的培育

对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培育,要结合村情,利用寒暑假期间和村、镇党校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学生从小牢固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对于老年农民的培训,要开展“五好家庭”、“五好婆媳”、“双文明户”、“守法户”等评比活动,提高老年农民的守法意识、文明意识。达到整村农民素质的提高,塑造新时代的新农民形象。

(三)社会事业发展规划

1、教育设施规划

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加武新小学的软硬件设施的投入,确保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使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

2、社会保障规划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建立农村合作

医疗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治病贵的问题,2006年参保率达到90%以上。计划生育率达到90%以上。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制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6年先在一个社试点农村养老保险,2008年全村推广。探索建立五保户、特困户、贫困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和失地农民、无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继续深入开展“531”工程,在扶持的深度上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农村和谐社会。

3、文化事业建设

2008年底建成武新村各村民点文化活动阵地、体育运动队、文化室、广播室、活动室。2007年实现有文化活动场所、垃圾处理场所和卫生保洁队伍,生态小花园等社会公众服务场所。并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比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保障。

4、社会治安建设

2006年建立符合新农村特点的村规民约,确保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无群体性事件出现,村民治安状况满意率达95%以上,并形成长效机制。

八、规划保障措施

(1)广泛宣传,积极发动群众。要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宣传,充分利用宣传车、宣传栏、标语、集会等各种宣传形式,组织力量深入农村院坝、田间地头进行广泛发动和广泛宣传,切实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不断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完善机构,认真搞好调查研究。要结合镇情、村情、社情,突出自身的特色,因地制宜,搞好规划和设计。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上下联动、镇村共建的良好氛围。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一)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解读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9年9月25日经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现就条例相关规定作如下解读: 一、《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出台背景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属性。温家宝总理指出,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为了加强和规范城镇和乡村规划工作,我市先后出台了《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推动城乡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两个地方性法规制定时间较早,诸多内容已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 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强调了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和村庄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作了很多新规定,亟需通过地方性法规予以落实,同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的一些授权性和原则性规定进行细化。 此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加快建设“五个重庆”,对新时期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直辖以来,我市根据特殊市情实施的城乡总体规划的制定、

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实践经验,也迫切需要在地方性法规中作进一步规范。 重庆市规划局作为《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的起草部门,从2005年开始进行相关调研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经全国人大批准公布后,于2008年6月起草完成了《条例》(送审稿)并上报市人民政府,在市政府法制办主持下,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论证、修改,《条例》于2009年5月4日经市人民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2009年5月、7月,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分别对草案进行了二次审议。2009年9月进行了第三次审议,并于9月25日审议通过。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包括总则、城乡规划的制定与修改、城乡规划的实施、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共七章八十一条。 (一)第一章总则 1、紧扣城乡规划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的本质,突出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先规划后建设等原则,凸显城乡规划的综合性。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创新城乡规划体系,以城乡总体规划统揽全局,各层次、各类别规划层层落实、逐步深化。明确了在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纳入规划管理。实现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管理。涉及条款:第一条为了科学制定城乡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一、规划策略 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 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 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 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 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乡协调发展 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 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四、城市功能布局 (一)片区 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7月7日九龙坡政府便一口气推出34宗近7000亩土地 【重庆市政府网】本文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4f6488056.html,/today/news/417076.htm 引用或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明确标注“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f6488056.html,/experience05/experience05090922035_all.htm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2009年07月31日来源:网络 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总体规划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围为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 都市区的规划区围与都市区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重庆市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第一章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编制目的 为了全面推进江津区域经济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特编制《重庆市江津区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区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条规划原则 (一)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强提高土地利用率,发挥土地的最大综合效益。 (二)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深入研究江津区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合理进行产业空间布局,全方位促进江津区经济社会发展。 (三)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原则。充分利用江津区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的风貌特色,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四)有利于规划实施的原则。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又照顾现实的发展要求和近期实施的可行性,又好又快推进城市健康发展。 第四条规划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四)《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五)《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六)《重庆市江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七)《江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八)《一小时经济圈江津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7—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规划远景展望至2050年。 第六条规划范围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江津区的行政辖区,面积3219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几江街道办事处、德感街道办事处、支坪街道办事处和双福镇的全部行政辖区,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约343平方公里。 第七条规划适用范围 在重庆市江津区行政辖区内从事各项城市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和各种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文本中带有下划线和加黑字体的内容为强制性内容. 第二章(1--5节) 第二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规划目标及发展战略 第八条区域发展目标 至2020年使江津成为“1小时经济圈”增长极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物流基地和“1小时经济圈”辐射川南和黔北地区的重要节点,对外实现区域协调,对内实现城乡统筹,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人居环境优良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近期201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元,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大体健全和均衡,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公共安全、公共

重庆市万州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万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修改)的批复 发布: 2011-9-01 15:24 | 作者: 沐猴而冠| 来源: 经典社区 万州区人民政府: 你区《关于审批万州城市总体规划修改的请示》(万州府文〔2011〕6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重庆市万州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2011年修改》(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万州区是重庆第二大城市,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和谐稳定新库区的示范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城乡产业分工协作,统筹做好万州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大力促进万州区城镇化进程,引导乡镇与新农村建设。要肩负“守住一库清水”的历史责任,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努力构建生态、高效、和谐的产业体系。逐步把万州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文明、富有历史传统文化、独具三峡平湖风貌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三、科学引导城乡空间布局。充分发挥规划对城乡统筹发展的先导作用,引导城乡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心镇为重点,沿渝万云、西开万交通干线为发展主轴,达万利交通干线和长江为发展次轴的“点―轴”城镇空间结构。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一江四片,一主两副,十大组团”总体布局结构,主要向南北方向发展,带动分水、武陵、龙驹、龙沙、余家等5个中心镇,以及响水、长滩、白土、孙家等21个一般建制镇协调发展,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优化和完善区域城镇和乡村发展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合理确定城市人口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全区城镇人口16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5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30.1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78%。要坚持集中紧凑的发展模式,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根据城乡发展需要,按照国家和重庆市有关规定使用城乡建设用地。重视集约和节约利用建设用地,合理开发城镇地下空间资源。 五、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铁路、公路和水运相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坚持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促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统筹规划和建设城乡给水、排水、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充分重视城乡防灾工作,建立包括防洪、抗旱、抗震、防地质灾害、消防、人防等在内的城乡综合防灾体系。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节流、开源、保护并重的原则,合理安排好产业的用地布局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划定城乡水源地和备用水源地保护区,防止污染与破坏,建设节水型社会。对重点保护的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生态敏感地区和重要的自然山体划定禁建区,进行严格管制和保护。 七、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要统筹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在城乡间的均衡化。要切实保障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目标的完成。根据城乡的实际需要与可能,稳步推进城镇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乡居住和生活质量。 八、重视风貌特色和历史文化保护。要统筹旧城的保护、整治和新城的开发、建设,妥善处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建设的关系。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风景名胜资源等城乡各类自然人文资源的保护和维护,按照严格管理的原则合理利用,防止破坏资源的行为发生。重点保护西山碑、西山钟楼、西山抗战遗址群、天生城、洄澜塔和太白岩石刻群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诗仙太白酿酒老窖池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3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第五章都市圈用地布局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九章环境卫生 第十一章城市交通 第十三章城市能源 第十五章邮电通信,广播电视 第十七章市场建设 第十九章城市防灾 第二十一章总体规划的实施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第四章城镇体系 第六章主城及社区建设 第八章环境保护 第十章园林绿地与风景旅游 第十二章对外交通 第十四章城市水源,供水和排水 第十六章教育,文化,体育,卫生 第十八章蔬菜,副食品基地 第二十章主城近期建设与中期安排 第二十二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指导重庆在本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实现把重 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城市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1996---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条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 (一)贯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重点控制城市中 心地区的人口规模.协调城市群的发展,实现市域范围内大,中,小城镇的有机结合; (二)遵循"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城市发展的 同时,努力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 用地结构,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 (三)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环境污染,增加城市绿地,注重城市景观,建立 与城市和人口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 古迹,风景名胜和传统街区,弘扬优秀的城市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山城和江城的特色.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一、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总体规划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划

重庆市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划 发布日期:2014-01-13 访问量:7356 为了适应重庆城市总体规划,至2050年,我市将建成18条轨道交通线路,构成轨道交通“环+放射”网络结构线网。届时,轨道交通总长约820公里,其中主城区轨道交通线路约780公里,主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密度约0.69km/k㎡。轨道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为45%,占公交出行比例为60%。 重庆轨道交通“十七线一环”线网布局和规模为: 1号线:朝天门~两路口~沙坪坝~璧山,长约44公里; 2号线:较场口~杨家坪~大渡口~鱼洞,长约31公里; 3号线:鱼洞~南坪~观音桥~重庆北站~江北机场~空港保税区,长约66公里; 4号线:新牌坊~重庆北站~唐家沱~复盛~龙兴,长约50公里; 5号线:悦来~园博园~人和~冉家坝~石桥铺~重庆西站~跳蹬,长约48公里; 5号线支线:歇台子~杨家坪~李家沱~跳蹬~中梁山~西彭~江津,长约55公里;

6号线:茶园~解放碑~红旗河沟~冉家坝~礼嘉~蔡家~北碚,长约56公里; 6号线支线:礼嘉~水土,长约26公里; 7号线:北碚~歇马~西永~白市驿~九龙工业园~双福工业园,长约58公里; 8号线:鱼嘴~广阳岛~茶园~界石,长约51公里; 9号线:沙坪坝~红岩村~观音桥~江北城~回兴~两路,长约36公里; 10号线:兰花路~南坪~曾家岩~重庆北站~江北机场~悦来~王家庄,长约45公里; 11号线:弹子石~唐家沱~石坪,长约15公里; 12号线:鹿角~李家沱~重钢~大渡口~巴国城~重庆西站~白市驿,长约27公里,远景预留延伸至金凤的线路走廊; 13号线:大学城~西永~蔡家~国博中心,长约39公里; 14号线:水土~木耳~龙兴,长约39公里; 15号线:双碑~礼嘉~龙兴,长约44公里; 16号线:蔡家~水土,长约15公里;

(完整版)重庆市万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

《重庆市万州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实施评估报告 (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万州区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OO九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 (4) 一、总则 (5) (一)评估工作的意义 (5) (二)评估范围 (5) (三)评估对象 (6) (四)评估期限 (6) (五)评估依据 (6) 二、万州区城市建设现状情况综述 (8) 三、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10) (一)03版总规的主要内容 (10) 1、城市性质 (10) 2、城市规模 (10) 3、城市结构 (10) (二)局部调整后(07版总规)的主要内容 (11) 1、调整的原因及理由 (11) 2、调整的要点 (12) 四、评估主要内容 (14) (一)规划指标实施情况评估 (14) 1、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分析 (14) 2、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实施评价 (17) 3、小结 (18) (二)建设用地使用情况评估 (18) 1、建设用地实施完成情况分析 (18)

2、建设用地空间实施分布评估 (20) 3、主要建设用地类型实施评估 (20) 4、小结 (27) (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评估 (28) 1、重大产业项目 (28) 2、重大交通设施项目 (33) 3、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33) 4、市政公用设施项目 (34) 5、环境生态与景观建设项目 (34) 6、小结 (34) (四)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态势评估 (35) 1、“三证一书”核发情况统计与分析 (35) 2、已发用地规划许可的项目实施完成情况分析 (36) 3、规划许可与建设用地发展态势评估 (37) 4、小结 (39) (五)新确定的重大项目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影响与分析 (39) 1、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40) 2、重大交通设施项目 (41) 3、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2) 4、市政设施建设项目 (42) 5、环境与景观建设项目 (42) 6、小结 (43) (六)其他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分析 (43) 1、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情况 (44) 2、生态环境保护及空间管制执行情况 (44) 3、城市防灾设施建设情况 (45) 五、实施绩效分析 (47) (一)总规实施起到的积极作用 (47)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总体规划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重庆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重庆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从事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并按相关程序经有权机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 (二)公共设施用地(C); (三)工业用地(M); (四)仓储用地(W); (五)对外交通用地(T); (六)道路广场用地(S); (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八)绿地(G); (九)特殊用地(D)。 第五条各类建设用地的性质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其相容性应符合本规定表一《各类用地建设内容适建表》的规定。 第三章地块控制

第六条除公益性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外,建筑用地在旧城改造区未达到1000平方米,新建区未达到2000平方米的,不得单独建设。 第七条建设用地面积小于2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按本规定表二《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二》)进行控制。 第八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或等于2万平方米的,或建设用地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必须先编制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其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由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确定。 第九条对未列入《表二》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托幼等设施的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应执行有关专业设计规范的规定,但不得大于《表二》中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 第十条建设用地红线图是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的附图。建设用地红线图必须在1∶500现状地形图上绘制,图上必须根据需要绘出规划用地范围线、拆迁范围线、道路红线、建筑红线及绿化、水系、文物、市政设施保护范围线,并用坐标限定。图上还须标明车辆出入口的方位或位置。 建筑用地范围线、规划用地范围线、拆迁范围线必须闭合,其面积计算精确到平方米。 第十一条建筑容积率指地上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 建筑容积率的计算公式: S1 FAR= --- S2 其中:FAR--建筑容积率 S1--地上建筑面积 S2--建设用地面积 注:1.建筑面积的计算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执行。 2.地上建筑面积是指建设用地内的总建筑面积扣除地下建筑面积后的建筑面积。(地下建筑是指建设用地范围内,建筑物置于室外地坪设计标高以下且周边完全被掩埋的部分,该部分的建筑面积即为地下建筑面积。) 3.地下空间利用应当严格按照国家和重庆市的相关规定以及行业技术标准加强管理。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

渝府发〔2011〕36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 (2011—2020年)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市政府第9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五月十三日

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2011—2020年)

目录 一、规划范围 (4) 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 (6) 三、发展现状 (8) 四、发展导向 (11) 五、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12) 六、功能区划分 (16) 七、产业发展及布局 (20) 八、大型聚居区及公共租赁住房布局 (27) 九、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30) 十、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37) 十一、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42) 十二、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建设及布局 (47) 十三、保障措施 (54)

重庆市主城区二环区域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二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重庆主城区从内环以内向内环与二环之间及二环沿线地区拓展,全面进入建设“千万人口、千平方公里”国家中心城市的“二环时代”。科学规划,确定未来发展思路,超前安排,合理布局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对于加快二环区域发展,提升和完善重庆直辖市功能作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划范围 二环高速公路全长187公里,环内面积2253平方公里,其中,二环与内环之间地区的面积为1958平方公里,是未来主城区拓展的重要空间;内环以内面积295平方公里,城市开发建设空间已经饱和,未来重在优化提升、转型升级。鉴于本规划主要内容是谋划主城区未来新增拓展空间内的产业布局、人口集聚及相应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确定二环区域的规划范围为:内环与二环之间地区(面积1958平方公里),以及二环外围毗邻的龙兴—石船、王家—木耳、水土—复兴、北碚等城市组团(面积260平方公里),面积共计2218平方公里。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重庆市都市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三章都市性质与都市规模第五章都市圈用地布局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爱护 第九章环境卫生 第十一章都市交通 第十三章都市能源 第十五章邮电通信、广播电视第十七章市场建设 第十九章都市防灾 第二十一章总体规划的实施第二章都市进展目标 第四章城镇体系 第六章主城及社区建设 第八章环境爱护 第十章园林绿地与风景旅游 第十二章对外交通 第十四章都市水源、供水和排水第十六章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第十八章蔬菜、副食品基地 第二十章主城近期建设与中期安排第二十二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指导重庆在本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都市建设和进展,实现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现代化都市的战略目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都市规划法》、《重庆市都市规划治理条例》、《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九个五年打算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1996---2020年都市总体规划。 第二条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 (一)贯彻严格操纵大都市规模,合理进展中等都市和小都市的方针,重点操纵都市中心地区的人口规模。协调都市群的进展,实现市域范围内大、中、小城镇的有机结合; (二)遵循"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爱护耕地"的差不多国策,在都市进展的同时,努力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节约用地,爱护耕地。合理配置都市空间资源,优化都市用地结构,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

(三)坚持都市可持续进展战略,操纵环境污染,增加都市绿地,注重都市景观,建立与都市和人口进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爱护,爱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传统街区,弘扬优秀的都市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山城和江城的特色。 第三条 1983年编制的《重庆市都市总体规划》和1990年的调整规划,是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它所确定的都市结构形态、城镇体系进展战略及重点都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对重庆市十多年由改革开放带动的都市高速进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原规划实施中尚存在着旧城开发强度过大,新区建设力度不足,都市基础设施建设同都市居民的需求不相适应,都市污染较重,绿地面积不足,山城风貌特色减弱,文化、体育、卫生等公益性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都市规划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如何适应设立重庆直辖市后的新形势等问题。 第四条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城镇体系,开拓新有都市进展空间;提高都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建设适应山城特点的交通运输体系;改善都市环境质量,优化都市生态系统,爱护历史文化和山城、江城的历史环境风貌;加强以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为要紧内容的都市精神文明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 总则 第三章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第五章 都市圈用地布局 第七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九章 环境卫生 第十一章 城市交通 第十三章 城市能源 第十五章 邮电通信、广播电视第十七章 市场建设 第十九章 城市防灾 第二十一章 总体规划的实施 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 第四章 城镇体系 第六章 主城及社区建设 第八章 环境保护 第十章 园林绿地与风景旅游 第十二章 对外交通 第十四章 城市水源、供水和排水 第十六章 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第十八章 蔬菜、副食品基地 第二十章 主城近期建设与中期安排第二十二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指导重庆在本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实现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城市的战略目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1996---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第二条 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 (一)贯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重点控制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规模。协调城市群的发展,实现市域范围内大、中、小城镇的有机结合; (二)遵循"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努力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 (三)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环境污染,增加城市绿地,注重城市景观,建立与城市和人口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传统街区,弘扬优秀的城市文化传统,充分体现山城和江城的特色。 第三条 1983年编制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和1990年的调整规划,是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它所确定的城市结构形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及重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对重庆市十多年由改革开放带动的城市高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原规划实施中尚存在着旧城开发强度过大,新区建设力度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城市居民的需求不相适应,城市污染较重,绿地面积不足,山城风貌特色减弱,文化、体育、卫生等公益性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城市规划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要求,如何适应设立重庆直辖市后的新形势等问题。 第四条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城镇体系,开拓新有城市发展空间;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建设适应山城特点的交通运输体系;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优化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历史文化和山城、江城的历史环境风貌;加强以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精神文明基础设施建设;作好城市的防洪、消防、人防、防治危岩滑坡等城市防灾部署。 第五条 修编的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期限为1996年-2020年,其中,近期建设期限至2000年,中期安排期限至2010年。远景展望到下世纪中叶。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 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 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 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 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

地为93平方米。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 发展。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 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 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 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以寸滩集装箱港口、龙头寺 铁路客运中心、航空枢纽等为标志,主要承接旧城区疏解的人口、部分公共服务和交通功能,聚集以高新技术、汽车等为主 导的产业,建设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塑造新重庆的城市风貌。提升蔡家、两路组团中心对北部片区的服务功能,分担观音 桥-新牌坊城市副中心部分外溢的城市职能。 南部片区为铜锣山以西,长江以南和以东的区域。是以会展、商贸、都市旅游、科研教育为主导的发展区域。承接旧城区转 移的部分工业,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水平,保护好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体现山、水、绿城市特色,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