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归纳(仅供参考)

中药学归纳(仅供参考)
中药学归纳(仅供参考)

一.名解

1.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2.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药物,用治里热证的药物。

3.泻下药: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

4.祛风湿药:祛除肌表筋骨关节的风湿,解除麻痹治疗痹症的药物

5.化湿药:凡以化湿运脾为主,治疗湿阻中焦症的药物。多有芳香味。

6.利水渗湿药: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7.温里药:凡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8.理气药:凡能调理气分,消除气滞与气逆的药物。

9.消食药: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治疗饮食滞症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0.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1.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2.活血化瘀药:凡能通畅血行、消散淤血,治疗瘀血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3.化痰止咳平喘药:凡以祛痰或消痰,治疗痰症为主为化痰药;凡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是14.安神药: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用治心神不安病证的药物

15.平肝息风药: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

16.开窍药: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用于治疗闭证神昏病症的药物。

17.补虚药: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不足,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证的药物

18.收涩药: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9.涌吐药: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0.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以解毒疗疮、攻毒杀虫、燥湿止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1.拔毒化腐生肌药凡以拔都化腐、生肌敛疮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二.简答题

1. 中药学发展史。

1.《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初步奠定中药学的理论基础。秦汉。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载药730种,陶弘景,南北朝。

《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学专著,南朝雷敩,300多种炮制方法

3.《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性官修本草,载药844种,最早使用图文对照方法。隋唐

4.《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唐慎微,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明李时珍,集我国16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16世纪百科全书

6.《本草图经》---所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7.《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本草原始》李中立,偏重于生药学研究。

2.中药的产地及采集。

道地药材: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植物类药物的采收(有特例)

1.全草类--花前期或刚开花时

2.叶类—花蕾将开或正在盛开时

3.花类—花正开放时

4.果实和种子类—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

5.根和根茎类—深秋时节

6.树皮和根皮类—清明至夏至间

特例:全草类的茵陈采三月的幼苗;果实种子类的乌梅青皮枳实以幼果入药;根及根茎类的半夏延胡索以夏季采收为宜;树皮类的肉桂多在十月采收。

3.炮制目的及方法。

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

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炮制方法:修治(纯净粉碎切制处理),水制(洗淋泡润漂水飞),火制(炒炙煅煨烘焙),水火共制(煮蒸潬淬),其他制法(制霜,发酵,发芽)

火制的炙:蜜炙——滋补强壮的作用;醋炙——引药入肝,止痛,减毒;酒炙——升提、通经活血;盐炙——引药入肾,补肾作用;姜汁炙——止呕、制寒、去毒。

4.中药的性能。

中药理论核心:四气(寒凉属性)、五味(药物的作用)、归经(作用范围)、升降浮沉(作用趋向)、毒性(对机体的损害性)。

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益气等功效,临床主治阴证、寒证。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滋阴等功效,临床主治阳证、热证。

五味:“辛、甘、酸、苦、咸”。另有淡味与涩味两种,淡附于甘,涩与酸味功效相似,故仍称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1)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表证、气血阻滞的病证。

(2)甘: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和调和药性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虚证、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

中毒解救等。

(3)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滑脱病证。

(4)苦:能泄能燥能坚阴,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等作用,多用于治疗

火热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

(5)咸: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多用于治疗瘰疬、痰核、癓瘕痞块及大便燥结等。

(6)淡:有渗湿、利尿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7)涩:与酸味作用相似,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遗尿、滑精等滑脱证。

升降浮沉: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升浮属阳,沉降属阴。掌握升降浮沉的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调整脏腑气

机的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作用于机体的不同部位,因势利导,祛邪外出,

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具体而言,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变部位

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但病位

与病势必须综合考虑。升浮的药一般上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

等功效;沉降的药一般下行向内,具有下泄、清热、利水渗湿、潜阳熄风、消导积滞、

降逆止呕、止咳平喘等功效。有的不明显,如消食、驱虫、杀虫止痒等。有的有二向性。

影响因素:性味、炮制、配伍与药物质地:花叶皮枝---升浮:种子果实矿物贝壳---沉降。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症为根据确定。毒性:中药的作用损害人体功能或者器官组织的性能。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现代药物毒性的含义一般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影响因素:剂量大小、炮制、配伍。此外还有服药方法、个体差异、药材品种、质量等。

临床指导意义:①在应用毒药时要针对体质的强弱、疾病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

量。同时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中毒。②根据中医“以

毒攻毒”的原则,在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也可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让

有毒中药更好地为临床服务。③掌握药物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

于对中毒原因进行诊断,以及对中毒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

5.“七情”的配伍。

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如独参汤、清金散。

相须: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伍使用,可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如麻黄配桂枝、石膏配知母。

相使:两药配伍,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配茯苓。

相畏:两药配伍,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如生半夏畏生姜。

相杀:两药配伍,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生半夏。

相恶:两药配伍,一种药物能降低或减弱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如生姜恶黄芩、人参恶莱菔子。

相反:两药配伍,会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如贝母反乌头。

总之,相须、相使能提高药效(增效);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减毒);相恶是药物拮抗作用,抵消或削弱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应尽量避免使用;相反是药物相互作用,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属于用药禁忌。

6.“十八反、十九畏”的用药禁忌

十八反:本草名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7.妊娠用药禁忌。

①禁用药物——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

蛭、斑蝥、雄黄、砒霜等。

②慎用药物——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

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

8.入药方法:

1.先煎:磁石,牡蛎,附子,川乌

2.后下: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

3.包煎:蒲黄,葶苈子,滑石粉,旋覆花,车前子

4.另煎:人参,西洋参

5.烊化:阿胶,鹿角胶

6.冲服:芒硝,竹沥水,蜂蜜

7.煎汤代水:灶心土

三、中药要药

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

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

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

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

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

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

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

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

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

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

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

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

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

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

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

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

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

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

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

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

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

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

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

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

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

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

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

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

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

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

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

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

治胸痹之要药:薤白

止呃之要药:柿蒂

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

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

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

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

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

安胎之要药:苎麻根

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

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

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

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

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

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

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活血调经,祛风止痛,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芎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伤科接骨续筋要药:自然铜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乳香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

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

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

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

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

治疗“皮里膜外之痰”之要药:白芥子

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之要药:朱砂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

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药:羚羊角

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钩藤

治肝阳眩晕之要药:天麻开窍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

大补元气救脱之要药:人参

肺虚咳嗽、肾虚作喘之要药:蛤蚧

温补肾阳,补督脉、益精血之要药:鹿茸

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杜仲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为补血调经之要药:当归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血之要药:熟地黄补益肝肾之要药:山茱萸

治脾寒泻痛或多涎唾之要药:益智仁

眼科外用之要药:炉甘石

拔毒化腐,为外科之要药:升药

疥疮之要药:硫磺

人参

来源: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人参的干燥茎和根茎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

采收:野山者名山参,栽培者称园参。于秋季采挖。

园参一般栽培六七年后收获。以根粗体丰纹

细,芦头长,坚韧气香微苦为佳。

加工:鲜参洗净后干燥者称生晒参;蒸制后干燥者称红参;焯烫浸糖后干燥者称糖参或白参;

加工断下的细跟称参须。山参经晒干后称生

晒山参。切片或研粉用。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

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

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

功用特点:本品大补元气,为治疗气虚欲脱,脉微欲绝之重危证候的要药。脾为生化之

源,肺为主气之脏,元气旺盛则脾肺之

气自足,故又可补脾肺之气,为治疗脾肺气

虚的要药。元气充沛,又可生津安神生血摄

血壮阳,故为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

用法用量:入汤剂,宜文火另煎兑服,3~9g;用于急重症,剂量可酌增到15~30g;研末吞

服,每次2g,每日两次。

注意事项:反藜芦;畏五灵脂;不宜同时吃萝卜或喝茶,以免影响补力。

临床应用:休克,冠心病,高凝血症,白细胞减少症,慢性肝炎,过敏性鼻炎,弱精子症。鹿茸

来源: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绒毛的幼角。分别称花鹿茸和马鹿茸。

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新疆、青海等。

采收:夏季据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花鹿茸以茸粗大、主枝圆、顶端丰满、质嫩毛细,

皮色红棕为佳;马鹿茸以茸体饱满,体轻,

毛色灰褐,下部无棱线者为佳。

加工:用时燎去毛,刮净,横切薄片、或劈成碎块,研细粉用。

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肾、肝经。

功效: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用于肾阳不足,阳痿滑精,宫冷不孕,羸瘦,

神疲,畏寒,眩晕耳鸣耳聋,腰脊冷痛,筋

骨痿软,崩漏带下,阴疽不敛。

功用特点:本品为温肾壮阳,益精血,强筋骨的药学,力强而效佳,治疗肾阳不足,精血亏虚

之症;又可固冲任,止崩止带,托疮毒。

用法用量:研末服,1~2g,一日三次分服。

注意事项:服用本品宜从小量开始,缓缓增加,不宜骤用大量,以免阳升风动,头晕目赤,

或助火动血,而致鼻丑,凡阴虚阳亢,

血分有热,胃火盛或肺有痰热,以及外

感热病者均应忌服。

临床应用:阳痿,再生障碍性贫血,宫颈糜烂。附:鹿角,已骨化的角或脱落的角基,补肾壮阳,强筋骨(先煎);鹿角胶,鹿角经水煎浓缩而

成的固体胶,温补肝肾,益精血,补血(烊化

兑服);鹿角霜,鹿角去角质的角块,温肾助阳力弱,但能收敛止血,外用止血敛疮(先煎)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 1.四气:寒、热、温、凉。 2.五味:辛、甘、酸、苦、咸。 3.归经药性:指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在于指明作用部位和范围。 4.向上:呕吐、喘咳; 向下:泻利、崩漏(bēnglòu)、脱肛(gāng); 向外:自汗、盗汗; 向内:疹(zhěn)点隐没; 能够改变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性能,称为升降沉浮。 5.七情: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反、相恶、单行。 6.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

藜芦反人叁、沙叁、丹叁、玄叁、细辛、芍药。 7.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宫桂畏石脂;人叁畏五灵脂。 8.特殊煎服方法的目的: ◆后下:防止芳香性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包煎:防止药液发粘糊锅或刺激咽喉出现咳嗽; ◆另煎:避免药液被其它药渣吸收而影响疗效; ◆洋化(即溶化):防止糊锅或形成糊状,影响其它药物有效成分煎出; ◆冲服:充分发挥药效、避免药材浪费。 9.中药: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10.中药鉴别方法:显微鉴定。 11.中药鉴定的依据:《中国药典》和《局颁药品标准》。 12.中药鉴定的取样原则: ◆100件以下,取样5件;◆100~1000件,按5%取样; ◆超过1000件,超过部分按1%取样;◆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贵重药材,无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13.中药鉴定中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量的3倍,留样的保存期至少1年。 14.精密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该准确到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 15.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该准确到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 16.中药害虫防治方法: ◆经验贮藏;◆利用温度贮藏;◆化学试剂处理;◆气调养护和钴辐射灭菌。 17.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原则: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8.主要本草著作: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为我国最早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新修本草》(即《唐本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证类本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19.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 一、A1 型题?(1) 细辛的性味是: ? A、辛,微温? B、辛、甘,微温?C、辛,温,有小毒 D、辛,温? E、辛、苦,温 答案 C ?(2) 细辛的功效是: ? A、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B、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C、发散风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D、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E、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答案 C ?(3) 具有通关开窍醒神作用的药是: ? A、苍耳子 B、辛夷? C、白芷? D、细辛?E、以上均不是?答案 D ?(4) 以下药物中内服用量最小的是: ? A、白芷?B、藁本?C、苍耳子 D、辛夷? E、细辛?答案 E ?(5) 解表药主要用于: ?A、风寒或风热表证?B、水肿初起兼有表证? C、肺气不宣咳嗽?D、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E、风湿性关节疼痛 答案 A ?(6) 具有发汗平喘利尿作用的药是: ? A、桂枝? B、荆芥?C、防风 D、麻黄?E、羌活?答案D?(7) 用治水肿兼表者当用: ?A、黄芪?B、木通、? C、麻黄?D、茯苓? E、白术?答案 C ?(8) 桂枝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C、发汗解表,温经止血?D、发汗解表,温补脾肾 E、以上功效均不是?答案B?(9) 表虚有汗,恶风发热当选用: A、麻黄 B、桂枝? C、防风? D,紫苏 E、黄芪 答案B?(10) 桂枝治“胸痹疼痛”是因为: ? A 温通经络?B、温经散寒? C、温经通阳?D、温通血脉? E、行气化痰?答案 C ?(1l) 经寒瘀滞之痛经、经闭当首选: ?A、益母草 B、丹参? C、赤芍? D、桂枝? E、郁金 答案 D (12) 风寒表证兼脾胃气滞者,当选用: ?A、生姜?B、厚朴?C、砂仁 D、紫苏?E、香薷?答案 D ?(13) 紫苏的功效是: ? A、发汗平喘 B、发汗利水?C、发表行气? D、发汗通阳? E、祛风胜湿?答案 C (14) 发汗解表兼以安胎的药物是: ?A,麻黄?B、桂枝?C、荆芥?D、紫苏?E、防风、?答案D (15) 感受暑湿,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当用何药最宜?? A、荆芥? B、紫苏? C、生姜? D、香薷 E、白芷?答案 D ?(16) 当风寒、风热表证难辨时,当选用: ? A、桂枝 B、紫苏? C、羌活? D、麻黄? E、荆芥 答案E (17) 风热外感,咽喉肿痛,可选用: ?A、细辛?B、羌活?C、桂枝 D、白芷 ' ? E、荆芥?答案 E (18) 风湿侵犯上半身,当选用: ?A、白芷?B、防风? C、荆芥?D、羌活? E、紫苏?答案 D ?(19) 风寒挟湿所致太阳头痛,当选用: 、 A、白芷? B、细辛 C、柴胡? D、羌活 E、麻黄?答案 D (20) “风家润剂”指何药? A、麻黄?B、桂枝?C、紫苏? D、羌活? E、防风?答案 E ?(21) 风寒所致巅

中药学横向总结之要药

要药 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 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 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 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 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 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 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 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 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 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之要药:黄连 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 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 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 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 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 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 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 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 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 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

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 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 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 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 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 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 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 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 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 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 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 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 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 治下元虚冷、虚阳上浮诸证之要药:肉桂 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吴茱萸 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痰的要药:橘皮 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 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 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

止呃之要药:柿蒂 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 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 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 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 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 安胎之要药:苎麻根 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 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 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 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 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 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 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 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芎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要药:自然铜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乳香 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 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 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 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

中药学解表药归纳总结

解表药 1.含义: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称发表药。 2.共性 (1)药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且药物大多质轻(多为花、叶类)而清轻上扬宣散;其归经主入肺、膀胱或肝经,偏行肌表。 (2)功效:使初入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而主具有发汗解表作用。 相关功效释义: 1)发汗解表:解表药多辛散轻扬,具有使患者发汗或微发其汗,使表邪随汗出而解,从而控制疾病转变的作用,达到早期治愈疾病的目的。这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意思。古时称其为“开鬼门”,鬼(同魄)门即指汗孔,“开鬼门”,即指发汗。 2)发散风寒: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温,人肺与膀胱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温散寒邪的药物,具有治疗风寒表证的作用,如麻黄、桂枝、紫苏叶等。 3)疏散风热:解表药中,一般具有性味辛凉,人肺与肝经.能达表以辛散风邪.凉散热邪.其发汗、发散之力均较发散风寒药为弱的药物,具有治疗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的作用,如桑叶、菊花、蝉蜕等。 4)发表解肌:即具有治疗外感表证初起有汗的功效。有辛温解肌,如桂枝;辛凉解肌,如葛根。也可以说是比发汗而较弱的解表作用。 (3)适应证:主要用于外感六淫之邪,病位浅在肌表肺卫肌肤所致之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等。其中尤以恶寒为表证特征。表证又分表寒(风寒表证),表热(风热表证),表虚(气虚表证、阳虚表证、阴虚表证、血虚表证),表实(风寒夹湿表证、风寒表实证)等见下表 (4)有功效及适应证:借其辛散、宜肺、散表、达表透邪之功,有的解表药兼有宣肺利尿,宣肺止咳平喘,宣毒透疹,祛风胜湿止痛,解表消疮等作用,故还可分别用于水肿、尿闭因肺气不宣者.咳喘.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风疹.风湿痹痛或头痛身痛,疮疡等疾病的初起阶段而兼表证者。值得注意的是,若上述病症不具备初起而兼表证的前提条件,则不可用,因里证而不能发汗解表。 相关功效释义: 1)宣肺利尿:即具有恢复肺之通调水道功能,开肺气而利水湿的功效,适用于表证咳嗽气喘而有水肿.浮肿以上半身和面部为甚,小便不利,量少色深黄,腹部胀满,伴有咳嗽气喘或有寒热,苔白滑,脉浮滑,如麻黄桂枝等药物。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总论 一、中药的概念 1.“中药”: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2.“草药”:实际也是中药的一部分。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占多数,所以历来就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3.“本草学”:人们习惯称记载中药的典籍为“本草学”。 中药分类: 天然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合成药、半合成药:有机药品类、 无机药品类、 生物制品类 二、中药学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中药学的内容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劳动创造了医药 中药的起源,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二、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酒剂、汤剂的发明和应用 《诗经》 《山海经》 三、封建社会中药学的全面发展 1.秦汉时期(公元前220年~公元264年)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书载药365种,根据药物功效分为上、中、下品三类。 上品120种,当时认为有补益作用,无毒,可以久服的药物。

中品120种,能治病补虚,有毒或无毒,酌情使用的药物。 下品125种,能治病多毒,祛邪破积,不可久服的药物。 本书对中药学的贡献: (1)是按药物功效分类的创始。三品分类法。 (2)所载药物功效大多也都是行之有效的。如:麻黄治喘、常山截疟,黄连治痢、海藻疗瘿、苦楝子驱虫、当归调血、阿胶止血、乌头止痛、水银疗疥等等。 (3)将当时的用药经验,上升为理论。提出四气五味、配伍禁忌、“七情合和”在临床的应用规律。 (4)并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炮制、制剂、配伍、禁忌、服法等用药原则问题。 (5)书中介绍了水银、铅丹、雄黄的提炼在世界制药化学史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6)它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最早的珍贵的药学文献,被奉为医药学的四大典籍著作之一,后世医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发展。 2.两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65年~580年) 《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载药730种 《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时代,雷敩,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抱扑子》:晋,葛洪,撰写了完整的炼丹著作。 3、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经政府批准,由长孙无忌、李…T领衔编修,由苏敬实际负责。全收药844种,新增药物 114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4、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 ,全书 33卷,载药 1558种,较前增加 476种,附方3000余首。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的宝贵文献. 5、明代 《本草纲目》, 李时珍,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本书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分为16纲,60类。

中药学要药及配伍总结

中药学要药及配伍总结 1)要药¨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麻黄¨鼻渊头痛之要药:辛夷¨治寒饮伏肺之要药:细辛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葛根¨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柴胡¨升阳举陷的要药:升麻¨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石膏、知母¨治肝阳眩晕,目珠夜痛及瘰疬肿结之要药:夏枯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生地黄¨治疗一切痈肿疔疮阳证之要药:金银花¨治湿热火郁、湿热泻痢呕吐之要药:黄连¨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龙胆草¨治血热毒盛所致诸证之要药:大青叶¨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治疗咽喉肿痛的要药:山豆根¨治疗痈肿疔毒之要药:蚤休¨治疗梅毒的要药:土茯苓¨治疗肠痈之要药:红藤、败酱草¨治疗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之要药:大黄¨治肠胃实热内结、燥屎坚硬难下之要药:芒硝¨治疗寒积便秘之要药:巴豆¨治风寒湿痹肢体拘挛或麻木之要药:威灵仙¨久风顽痹、筋脉拘急及吐泻转筋之要药:木瓜¨治风痹或痹证痛重之要药:徐长卿¨治肝肾亏虚胎动不安之要药:桑寄生¨治风寒湿痹、筋骨软弱或四肢拘挛之要药:五加皮¨芳化湿浊的要药:藿香¨治湿阻中焦之要药:苍术¨行气消积除胀之要药:厚朴¨湿热淋证之要药:瞿麦¨诸淋涩痛之要药:海金沙¨治疗膏淋之要药:萆解¨治砂淋、石淋之要药:金钱草¨治湿热黄疸之要药:茵陈¨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之要药:附子¨温中散寒之要药:干姜¨治下元虚冷、虚阳上

浮诸证之要药:肉桂¨中寒肝逆或肝寒气滞诸痛之要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丁香¨药:吴茱萸. 痰的要药:橘皮¨治胃肠积滞及痰滞胸痞之要药:枳实¨行气调中止痛之要药:木香¨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之要药:香附¨治胸痹之要药:薤白¨止呃之要药:柿蒂¨治油腻肉积之要药:山楂¨消食运脾之要药:鸡内金¨治小儿疳积之要药:使君子¨治血热妄行之要药:大蓟¨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地榆¨安胎之要药:苎麻根¨收敛止血之要药:白芨¨温经止血之要药:炮姜¨血瘀诸痛之要药:五灵脂¨活血行气凉血之要药:郁金¨治烫伤及毒蛇咬伤之要药:虎杖¨治妇科经产病之要药:益母草¨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安神,为妇科之要药:丹参¨活血调经,祛风止痛,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川芎¨散瘀止痛,接骨疗伤,为伤科接骨续筋之要药:自然铜¨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之要药:乳香¨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半夏¨治肺胃气逆之要药:旋复花¨治痰热及胸痹之要药:瓜蒌¨治新久咳嗽之要药:百部¨治疗咳喘之要药:杏仁¨治疗“皮里膜外之痰”之要药:白芥子¨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惊悸失眠之要药:朱砂¨治肝阳上亢及目疾之要药:石决明¨治肝阳、肝风及肝火所致病证之要药:羚羊角¨清热平肝、息风止痉之要药:钩藤¨治肝阳眩晕之要药:天麻¨开窍醒神回苏之要药:麝香、冰片¨大补元气救脱之要药:人参¨肺虚咳嗽、肾虚作喘之要药:蛤蚧¨温补肾阳,补督脉、益精血之要药:鹿茸¨治肾虚腰膝酸痛或筋骨无力之要药:杜

中药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中药学1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桂枝:辛甘温,归心、肺、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甘微寒。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消肿止痛。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紫草:甘寒,归心肝经。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牛黄:苦凉,归肝心经。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归心肾脾经, 止痛,调和药性。补阳药: 归肾肝经。补肾阳, 调冲任, 归肝肾经。 补肾阳, 归心脾经。 微寒, 归肝肾经。 。 。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 一、A1 型题 (1) 细辛的性味是: A. 辛,微温 B.辛、甘,微温 C.辛,温,有小毒 D.辛,温 E.辛、苦,温 答案 C (2) 细辛的功效是: A.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B.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C.发散风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D.发散风寒,胜湿止痛 E.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答案 C (3) 具有通关开窍醒神作用的药是: A.苍耳子 B.辛夷 C.白芷 D.细辛 E.以上均不是 答案 D (4) 以下药物中内服用量最小的是: A.白芷 B.藁本 C.苍耳子 D. 辛夷 E.细辛 答案 E (5) 解表药主要用于: A.风寒或风热表证 B.水肿初起兼有表证 C. 肺气不宣咳嗽 D. 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E.风湿性关节疼痛 答案 A (6) 具有发汗平喘利尿作用的药是: A.桂枝 B.荆芥 C.防风 D.麻黄 E.羌活 答案 D

(7) 用治水肿兼表者当用: A.黄芪 B.木通. C.麻黄 D.茯苓 E.白术 答案 C (8) 桂枝的功效是: A.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C.发汗解表,温经止血 D.发汗解表,温补脾肾 E.以上功效均不是 答案 B (9) 表虚有汗,恶风发热当选用: A.麻黄 B.桂枝 C.防风 D,紫苏 E.黄芪 答案 B (10) 桂枝治“胸痹疼痛”是因为: A 温通经络 B.温经散寒 C.温经通阳 D.温通血脉 E.行气化痰 答案 C (1l) 经寒瘀滞之痛经、经闭当首选: A.益母草 B.丹参 C.赤芍 D. 桂枝 E.郁金 答案 D (12) 风寒表证兼脾胃气滞者,当选用: A.生姜 B.厚朴 C.砂仁 D.紫苏 E.香薷 答案 D (13) 紫苏的功效是: A.发汗平喘

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总结,写得十分好 1、圣药 “呕家圣药”: 生姜 “疮家圣药”: 连翘 2、通用药 发表散风通用药:荆芥 治风通用药:防风 治痹证通用药:秦艽 3、经典用语 “风病、疮病、血病为要药”:荆芥 “夏月麻黄”:香薷 “斩关夺门之功”:巴豆 “将军”:大黄 “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 “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香附 “血中之气药”:川芎 “头痛不离川芎”(风寒、风热、风湿、血瘀、血虚) “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之要药”:延胡索 “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活血祛瘀、凉血清心) “祛瘀生新”:桃仁 “引血、引火下行”:牛膝 “风药中之润剂”秦艽、荆芥、防风、桑寄生 4、病证选药 安胎: 紫苏(气滞胎动) 黄芩(胎热胎动) 砂仁(气滞胎动) 苎麻根(胎热、胎漏胎动)竹茹(胎热胎动) 白术(脾虚气弱胎动) 杜仲(肝肾虚亏) 桑寄生(肝肾虚亏)续断(肝肾虚亏) 菟丝子(肾虚) 鱼蟹中毒: 紫苏,生姜, 破伤风:防风蝉蜕天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蜈蚣 胃寒呕吐:丁香生姜吴茱萸高良姜沉香 胃热呕吐:芦根竹茹枇杷叶 胃火牙痛:石膏 阴署证: 香薷 风湿寒痹、肩臂疼痛:羌活 项背强痛:葛根 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桑枝 太阳头痛:羌活 阳明头痛:白芷 厥阴头痛: 藁本(巅顶头痛) 鼻渊头痛: 辛夷苍耳子细辛 引产: 天花粉 无汗骨蒸:牡丹皮 有汗骨蒸:地骨皮 梅毒:土茯苓

胃癌、食管癌、直肠癌:白花蛇舌草 鸡眼赘疣:鸦胆子 回乳:芒硝(外用) 麦芽 诸骨鲠喉:威灵仙 吐泻转筋:木瓜蚕沙 膏淋:萆薢 血淋:蒲黄 虚寒呃逆:丁香 寒疝腹痛:乌药荔枝核 泌尿系或肝胆结石症:鸡内金虎杖 肺胃出血:白及 手足皲裂:白及 脱发: 侧柏叶(外用) 阴疽流注: 白芥子 痨嗽及百日咳:百部 噤口痢:石菖蒲 休息痢:鸦胆子 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白头翁 口中甜腻:佩兰 排石: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郁金核桃仁 喉痹:络石藤灯心草 口疮:吴茱萸 龋齿疼痛:筚拨 手足皲裂:白芨 失音:诃子桔梗胖大海 顽固性头痛及风湿顽痹:全蝎蜈蚣 毒蛇咬伤:紫花地丁蚤休白花蛇舌草穿心莲金钱草半夏 退虚热:知母黄柏牡丹皮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龟甲鳖甲 利咽:薄荷牛蒡子板蓝根射干山豆根马勃玄参巴豆牛黄胖大海桔梗 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浮萍芦根紫草 升阳举陷:升麻柴胡葛根黄芪 亡阳证: 附子干姜 引火归元治命门火衰证:肉桂 寒凝肝脉诸痛证:吴茱萸 泻痢里急后重:木香 米面薯芋食滞证:麦芽 绦虫证: 鹤草芽槟榔南瓜子雷丸榧子芜荑 风痰证: 天南星 滑脱诸证:龙骨牡蛎 阴虚火旺得喘咳痰血证:西洋参 乌须黑发:何首乌女贞子黑芝麻 肾不纳气之喘:蛤蚧补骨脂沉香磁石紫河车 润肠通便: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核桃仁桃仁决明子榧子苏子冬葵子栝楼当归何首乌黑芝麻桑葚肉苁蓉胖大海知母生地黄锁阳杏仁

2020年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提纲(全册)

2020年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提纲 (全册)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中药学总结

第一章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解表 1、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2、温性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3、祛风胜湿止痛 防风:解表祛风,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发散风寒,祛风胜湿,止痛 4、透疹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5、通窍止痛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白芷: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二、辛凉解表药:疏散风热 1、利咽、透疹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2、清利头目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3、淡豆豉:解表,除烦 4、明目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5、升阳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第二章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1、除烦:石膏,栀子,芦根,竹叶,淡竹叶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锻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2、利尿:栀子,芦根,竹叶,淡竹叶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清三焦火),消肿止痛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一.第一部政府修订的本草,本草学的巅峰,南北朝、清代的本草,宋代最被政府推荐的本草 1.世界第一部政府修订的本草是《新修本草》(657年长孙无忌等组织,实际是苏敬主编) 2.《经史政类备急本草》是宋代最被政府推荐的本草,本书经宋政府的三次官宦修校,分别称《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公元1108年),《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116年)和《绍兴校定经史证类轿急本草》(公元1159年),简称《证类本草》 3.南北朝 《神农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502年左右,南朝齐、梁间陶弘景著,记载了七百三十种药物。认为医药知识来源于劳动人民。首创“朱墨分书、大小结合”的文献标志法。 4.清代 清代医学主要成就集中在温病学上 药学代表著作有: 《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共10卷,载药921种《本草纲目》未载药物716种赵学敏所著,他于1759年与民间“铃医”(走方郎中)赵柏云合作写成《串雅》。是医学史上一部罕见的适合广大群众需要的很有实用价值的著作。 5.本草学的巅峰 明代是中草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写成了伟大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该书载药1892种。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古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二.道地药材的定义、四川,东北、江苏、云南、浙江的道地药材。 1.道地药材: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质高,疗效好,素有盛名 2.川:连贝母附子甘肃:当归 宁夏枸杞子内蒙古甘草 吉林人参山西黄芪党参 河南牛膝地黄山药江苏苍术薄荷 浙江白芍白术云南三七 广西肉桂广东砂仁等 三.水飞法适用的药材,西瓜霜的制备。 1.水飞法是研粉方法之一,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溶解于水的药物如朱砂等,目的是使药物粉碎得更加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在水飞前先将药物打成粗末,然后放在研钵内和水同研,倾取上部的混悬液,然后再将沉于下部的粗末继续研磨,这样反复操作,研至将细粉放在舌上尝之无渣为度。水飞并可防止粉末在研磨时飞扬,以减少损耗。 2.西瓜霜:将西瓜皮切碎(约10斤)和皮硝(5斤)拌匀,装入黄沙罐内,盖好,挂于阴凉通风处,带砂罐外面有白霜冒出,用干净毛笔或纸片刷下,装入瓶内备用。有清热、消肿作用,适用于咽喉肿痛及口疮等症。外用吹患处,适量。咽下并无妨碍。并可点眼,以治目赤肿痛,加蒸馏水化作眼药水尤良。

中药学专业实习总结范文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中药学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我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学到了人生难得的工作经验和社会见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中药学岗位工作实习这段时间自己体会和心得: 一、努力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 在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在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在学校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但很少用于社会实践中,这样理论和实践就大大的脱节了,以至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不到方向,无法学以致用。同时,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也是弥补自己的不足的有效方式。信息时代,瞬息万变,社会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所以你一天不学习,你就会落伍。通过这两个月的实习,并结合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的中药学岗位工作各项政策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条例,使工作中的困难有了最有力地解决武器。通过这些工作条例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各项工作的理解,可以求真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围绕工作,突出重点,尽心尽力履行职责。 在中药学岗位工作中我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每项工作。虽然开始由于经验不足和认识不够,觉得在中药学岗位工作中找不到事情做,不能得到锻炼的目的,但我迅速从自身出发寻找原因,和同事交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至于迅速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和工作定位。为使自己尽快熟悉工作,进入角色,我一方面抓紧时间查看相关资料,熟悉自己的工作职责,另一方面我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使自己对中药学岗位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根据中药学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尽

2018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重点(第一章)

2018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 习重点(第一章) 的更新。 2018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重点(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 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 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七)《中华本草》:当代。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 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确立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2.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1)泄: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连。(2)燥指苦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归纳 6

中成药配伍(新增内容)注意实例 (二)内容(注意病例) 1. 功似配伍:功效相似的中成药同用以增强药效。病证单一,症状较重多用功似配伍。 (1)同为内服的如治中风后遗症,益气活血的补阳还五颗粒+活血通脉的愈风宁心片或银杏叶片等.又如治高血压,天麻钩藤颗粒+脑立清丸或平肝清肝息风的羚羊角胶囊等, (2).同为外用的如治混合痔,复方荆芥熏洗剂,或痔疮外洗药熏洗;然后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塞入或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涂。 (3).内服与外用并施的如治不孕,内服艾附暖宫丸;外贴十香暖脐膏或妇科万应膏。治瘰疬痰核,内服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西黄丸和夏枯草膏;外贴化核膏。治痔疮肿痛,内服槐角丸;局部外敷九华软膏。治筋骨折伤,内服跌打丸;外敷七厘散或正骨水。治咽喉肿痛,内服六神丸或喉症丸;外用冰硼散 2. 功异配伍:功效相异的中成药同用。多种病证,病情复杂多用功异配伍。 (1)同为内服: 如某男,年过不惑,既溏泻、脱肛,又阳瘘、肢冷,证属中气下陷兼肾阳虚,可将补中益气丸与金匮肾气丸同用,以收补气升阳与温助肾阳之效。 又如某女,年过天命,既面色萎黄、乏力多汗,又带下黄臭,证属气血双亏兼湿热下注,可将八珍益母颗粒与白带丸同用,以收补气养血、清热燥湿止带之效。 再如某男,四十有五,平素便秘,近日又因交通事故致左腿骨折、瘀肿疼痛,且口干、口渴、尿黄、大便两日未行,.脉弦滑有力,舌红苔黄,证属跌打伤损、

瘀肿骨折,兼肠热便秘,可选用跌打丸与三黄片或麻仁润肠丸同用,以收活血散瘀止痛、清热通便之效。 (2)同为外用: 如某女,年过不惑,既患外痔肿痛瘙痒,又患冻疮,可嘱患者每日用能祛毒止痒、消肿止痛的痔疮外洗药熏洗肛门30分钟,再取能消肿止瘁的治冻灵软膏,按其使用说明涂抹冻疮。 又如某女,年过而立,脚气红肿疼痛数日,当日又不慎被开水烫伤手背,可嘱患者每曰外用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獾油,按其使用说明涂抹手背的烫伤处;再取能杀虫止痒的复方土槿皮酊,按其使用说明涂搽脚气。 (3)内服与外用并施: 如治脚气肿痛,证属湿热下注者,可嘱患者内服能清热燥湿的二妙丸或三妙丸,或能清热 利湿的四妙丸;选配外用药时,患处未溃烂者可外涂能杀虫止痒的 复方土槿皮酊,已溃烂者可外涂能祛风燥湿、杀虫止痒的脚气散。 治妇女带下黄臭,证属湿热下注者,可嘱患者内服能清湿热、止带下的白带丸:外用能清热、解毒、燥湿收敛的治糜灵栓或治糜灵泡腾片,或能清热解毒、燥湿杀虫、去腐生肌、化瘀止痛的妇宁栓,等等。

中药学专业毕业总结

中药学专业毕业总结 大学四年,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大好时光里,我本着学好本专业,尽量扩大知识面,并加强能力锻炼的原则,大量汲取知识财富,锻炼了自己的各种能力。我努力的学习基础课,深研专业知识,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次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奖学金。本人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中药学、药学、中医学、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药事管理学等课程。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 2.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中药质量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3.掌握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 4.具有中药炮制加工、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5.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6.了解中药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 在校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奋斗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要求积极上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

制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上期向党递交入党申请书,并在党校学习结业时被评为“优秀学员”;有很强的上进心,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虽然学习成绩不是非常好,但我却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首先是我端正了学习态度。在我考进大学时,脑子里想的是好好放松从重压下解放出来的自己,然而很快我就明白了,大学仍需努力认真的学习。看到周围的同学们拼命的学习,我也打消了初衷,开始大学的学习旅程。其次是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自己的自学能力。由于大学的授课已不再像高中时填鸭式那样,而是一节课讲述很多知识,只靠课堂上听讲是完全不够的。这就要求在课下练习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须自己钻研并时常去图书馆查一些相关资料。日积月累,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再有就是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要想学好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要学会“方法”,做事情的方法。古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要学会“渔”,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换了好多种方法,做什么都勤于思考,遇有不懂的地方能勤于请教。在学习时,以“独立思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不忘警戒。随着学习的进步,我还学到了很多专业以外的知识,我的心智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能较快速的掌握一种新的技术知识,我认为这对于将来很重要。在学习知识这段时间里,我更与老师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使我体会了学习的乐趣。我与身边许多同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学习关系,互帮互助,克服难关。现在我已经大四,正在做毕业设计,更锻炼了自我的动手和分

2019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知识点大全

2019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 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载药921,新增716种,创古本草收新药之最,完成第六次大总结。 (七)《中华本草》:当代。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 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确立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2.药物 的功能。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 味相异。 三、五味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1)泄: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 连。(2)燥指苦能燥湿,如苍术。(3)坚:①坚阴,即泻火存阴;②坚厚肠胃。津 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能软、能下,能软坚散结或软坚泻下。昆布海藻治瘰疬,芒硝软坚泻下治便秘。 6.涩:能收、能敛,习惯将涩附于酸。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猪苓、茯苓。常将淡附于甘。淡味药过用,亦能 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此外,还有芳香味,其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等作用,如藿香、佩兰等。芳香味与辛味一样,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 五味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四、升降沉浮 (一)含义: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与所治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治疗疾患的病位相同。从五味讲,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升浮与沉降皆具 的二向性,如胖大海、前胡。 (二)所示效用: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潜阳息风等作用。 (三)临床应用 1.顺其病位选择用药:病位在上在表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病位在下在 里类病证,宜用沉降之性的药。 2.逆其病势选择用药: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治疗病势上逆病 症,常选用药性沉降的药。 五、归经 (一)含义: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1.脏象学说;2.经络学说 (三)确立依据: 1.药物特性: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芥味辛,故归肺经。2.药物疗效: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至,故归肺经。 六、有毒与无毒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

《中药学》习题:解表药(一)、A1型题 (2)细辛的功效是: A .发散风寒,宣通鼻窍 B .散风除湿,通窍止痛 C.发散风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 D .发散风寒,胜湿止痛_ E.解表散风,通窍止痛,消肿排脓 ■答案C (3)具有通关开窍醒神作用的药是: A .苍耳子 B .辛夷 C.白芷 D .细辛 E.以上均不是答案D (4)以下药物中内服用量最小的是 A .白芷 B .藁本 C.苍耳子 :D.辛夷 E.细辛 ?答案E (5)解表药主要用于: ,A .风寒或风热表证 .B .水肿初起兼有表证 C.肺气不宣咳嗽 _ D.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_ E.风湿性关节疼痛答案A (6)具有发汗平喘利尿作用的药是: A .桂枝 B .荆芥 C.防风 D.麻黄 E.羌活答案D

精选文库 E.白术 答案C (8)桂枝的功效是: A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B.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C.发汗解表,温经止血 D.发汗解表,温补脾肾 E.以上功效均不是 答案B丨 (9)表虚有汗,恶风发热当选用: A .麻黄 B .桂枝 C.防风 D,紫苏 E.黄芪 答案B (10)桂枝治“胸痹疼痛”是因为: A温通经络■ B .温经散苻 C.温经通阳 D .温通血脉 E.行气化痰 C.赤芍 D.桂枝 E.有B金答案D (12)风寒表证兼脾胃气滞者,当选用: A .生姜 B .厚朴 C.砂仁 D .紫苏 E.香薷 答案D

精选文库 (13)紫苏的功效是: A.发汗平喘 B .发汗利水 C.发表行气 D .发汗通卩厂 E.祛风胜湿~ 答案C ■ (14)发汗解表兼以安胎的药物是: A,麻黄 B .桂枝 C.荆芥 (15)感受暑湿,发热恶寒,呕吐泄泻,当用何药最宜? A .荆芥 B .紫苏I C.生姜 D .香薷 E.白芷 答案D (16)当风寒、风热表证难辨时,当选用: A .桂枝 B .紫苏 C.羌活 D .麻黄 E.荆芥I 答案E I 答案E (18)风湿侵犯上半身,当选用: A .白芷 B .防风I C.荆芥 D .羌活 E.紫苏 答案D (19)风寒挟湿所致太阳头痛,当选用: A .白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