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重庆市经济呈现止跌回稳态势

一季度重庆市经济呈现止跌回稳态势
一季度重庆市经济呈现止跌回稳态势

一季度重庆市经济呈现止跌回稳态势

国际金融危机对重庆经济影响从2008年4季度开始逐渐显现,全市经济发展遇到相当大的困难。但从今年前3个月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市经济呈止跌回稳态势,经济先行指标回升较快,经济“回暖”。

据初步测算,2009年1季度,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32.20亿元,同比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33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98.88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464.99亿元,增长10.4%。一、二、三产分别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2、4.1和4.7个百分点。

一、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暖”

(一)工业增长止滑回升

自2008年10月始,危机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速呈下滑态势:9-12月增速分别为22.6%、17.6%、9.8%、12.1%;到2009年1月为-3.7%。而2009年2、3月则连续两月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分别达到17.2%和13.5%,剔除2月份节假日基数因素影响,从近两月增长形势看,重庆工业较上年四季度而言止滑初步回升的态势趋于明朗(见下图)。

2008年9

月以来规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速

-50

5

10

15

20

25

工业生产的回稳源自于支柱产业回升。一是汽车、摩托车生产止住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下降趋势,产量逐步回升。一季度我市汽车、摩托车产量分别为23.14万辆和156.62万辆,同比增长

6.7%和5.9%;分别比1-2月提高了4.8和8.8个百分点。二是天然气石油化工3月总产值同比增长48.4%,一举扭转了下滑态势。一季度实现总产值78.60亿元,同比增长11.4%,比1-2月提高了16.9个百分点。三是装备制造业生产稳步回升。一季度实现总产值176.74亿元,同比增长4.3%,比1-2月提高了1.9个百分点。上述三个产业总产值占我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1%,支柱产业的回升止住了我市工业下滑态势。

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一季度实现增加值 412.73亿元,同比增长8.0%,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5%,依然是第一拉动力,是全市“保增长”的主导和核心。工业经济的

回稳,带来了全市经济发展的稳步回升。

(二)用电量上升,能源消耗结构优化

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回暖”,带来了电力消费逐步走高。一季度,我市全社会用电量113.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2%,出现同比上升的势头。其中,3月份当月用电量为38.75亿千瓦时,同比上升1.7%。

工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我市能源消耗结构的优化。作为我市支柱产业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冶炼业等行业依然处于全行业低迷状态,一季度产值增速分别为-23.8%、-28.4%。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534.03万吨标准煤,同比减少了8.6%,占整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减少总量的93.9%,是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耗总量下降的最主要因素。

(三)货运量呈上升趋势

一季度全市完成货物运输量1.33亿吨,同比增长7.4%,比1-2月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公路运输1.15亿吨,增长9.5%。货运量的上升从物流方面也映证了我市经济的“回暖”。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再攀新高

在“内需政策”的积极效应带动下,今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开年走势与前几年的低开高走态势存在显著差异,年初(1-2月)即以36.2%的增速高开,3月投资步伐进一步加快,一季度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1.29亿元,同比增长36.4%,增速比去年同

期提高18.2个百分点,为2003年以来同期投资增速的新高。

投资重心向基础设施建设转移,一季度完成投资201.54亿元,同比增长32.4%,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31.4%,比上年末上升1.7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带动投资快速增长。一季度完成投资192.99亿元,同比增长36.1%,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9%。工业投资的快速增加将有助于较快消除金融危机的影响,形成促进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农村投资快速增长是今年我市投资的一大特点。一季度完成投资42.10亿元,同比增长137.9%,比同期城镇投资高出105.4个百分点,为直辖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五)消费品市场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由于传统高储蓄率的支持,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居民消费并未形成明显的冲击,我市消费品市场保持快速稳定增长。一季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64亿元,同比增长18.0%,剔除物价影响,实际增长20.8%。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92.37亿元,同比增长17.6%;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84.97亿元,同比增长21.7%。我市25类商品零售均保持增长态势,吃、穿、用类商品实现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6.7%、21.1%和21.7%。

家电下乡统计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3月29日,我市

家电下乡商品实现销售额1.6亿元,拉动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3个百分点。4898家电下乡销售网点80%以上分布在全市各个乡镇,对活跃农村消费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一季度我市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56亿元,同比增长15.7%,农村消费市场增幅与城镇的差距在缩小。

(六)金融业迅猛发展

今年以来,重庆金融机构贯彻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努力提高银行信贷的积极性,引导资金合理流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

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9226.76亿元,同比增长32.5%;本外币贷款余额为7319.56亿元,同比增长38.8%,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3.8和22.4个百分点。一季度存贷款新增额大幅度上升,存款和贷款分别新增1127.28亿元和1068.46亿元,分别比同期增长2.37倍和2.98倍。

金融业在大力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快速发展。一季度全市金融业上缴营业税6.93亿元,同比增长32.6%,其中:银行业上缴营业税6.08亿元,同比增长38.4%。

(七)房地产业止跌回升

我市房地产业经历了去年5月份以来持续销售疲软以后,今年年初止跌回升。1-2月实现商品房销售324.9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0.5%,扭转了去年7个月累计增速持续下滑的势头。3月,

商品房销售形势进一步好转,当月实现销售298.67万平方米,单月销量位居2008年以来的月度第二位。一季度累计完成销售623.6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8%。

房地产开发投资逐步回升。一季度全市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71.65亿元,同比增长17.0%,比前2个月提高了9.4个百分点。

(八)工业价格“剪刀差”呈有利变化

受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和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全市价格指数明显回落。一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结束了2005年11月份以来的上涨周期。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同比下降 1.8%,今年前3个月当月同比分别为0%,-3.0%、-2.2%。二是工业品价格延续了去年下行走势,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跌幅分别创下了2002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分别为-2.8%和-3.3%。

值得关注的是,我市工业价格“高出低进”有利格局得以延续。2009年之前,重庆工业原燃材料购进价格指数长期高于出厂价格指数,工业品价格指数“高进低出”的不利格局长期困扰企业生产,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但自2008年9月以来,受上游资源型产品价格迅速回落的影响,二者差距迅速缩小。至今年1月,重庆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首次反超购进价格指数1.1个百分点,首度出现价格指数“高出低进”的有利格局,并在2、3月份得以延续。

(九)企业景气企稳

一季度重庆市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双双回升,企业综合生产经营状况小幅回升,企业景气指数运行于105.8的微景气区。企业家信心指数结束了连续六个季度持续下滑的走势,从2008年四季度的微不景气区回升至微景气区,达到103.1。

工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等六大行业企业景气指数全面回升,工业、房地产业两大行业企业景气指数重回景气区,分别运行于105.4、100.4的微景气区。

(十)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741元,同比增长11.3%;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为6679元,同比增长11.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82元,同比增长11.8%,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1.9%,对农村人均现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3.3%。

(十一)财政减收幅度趋缓

受税收政策调整、政策性收费减免、物价下跌和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影响,我市财政收入“缩水”,但下降程度逐步减轻。一季度,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77.39亿元,同比下降14.7%,比1-2月回升6.3个百分点。而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为129.98亿元,同比下降4.8%,比1-2月回升1.6个百分点。

虽然我市财政收入减少,但对农村和民生方面的财政支出却

大幅度上升。一季度全市地方财政支出203.12亿元,同比下降4.1%,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 1.09倍,文体与传媒增长

52.7%,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3.2%,社保和就业支出增长23.0%。

二、重庆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有加速发展的趋势

虽然当前金融危机仍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全国经济形势仍较为严峻,我市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但因以下几方面的独特优势,重庆在新一轮经济周期中有加速发展的趋势。

(一)直辖以来打下了良好基础

经过十余年的“打基础、建平台”,我市经济实力迅速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2008年人均GDP已突破2500美元,地方财政总收入962.80亿元,分别是直辖前的4.36倍和17.52倍;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与直辖前相比,铁路运营里程翻番,高速公路从114公里到1165公里,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为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8年非农产业比重达到88.7%,非公经济比重达到57.0%,分别比直辖前提高12.9和32.1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和动力特点决定了我市成为金融危机的“避风港”

在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消费仍然是主要动力。2007年我市资本形成总额和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9.1%和53.0%。在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

结构”的经济政策下,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而这两点恰恰是重庆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一是在投资方面,国家扩大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民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这些正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我市项目储备比较充分,使我们更易获得国家的资金和项目支持,让中央投资在重庆能更快更好地落地生根。

二是在消费方面,国家“扩内需”重点是扩大农村居民消费。2007年我市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仅为城镇居民的26.0%,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亟待提高,重庆有广大的农村,这为扩内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消费潜力。

三是工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08年,我市工业虽受金融危机影响增速放缓,但其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没有改变。2008年我市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2.1%。从较长时期看,我市电力能源、汽车摩托车、装备工业、重化工和电子五大支柱产业正适合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需要,正处在大发展的阶段。如:我市汽车产业的主导产品小排量汽车符合国家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节能减排的要求;摩托车作为“家电下乡”产品有着广阔的农村市场;风力发电配套装备符合国家发展清洁能源的要求等等。而且我市五大支柱产业正在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具有良好的带动性和发展空间。工业化进程带来城镇化的发

展,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于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是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我市现代服务业正处在迅速发展时期。金融产业快速发展,金融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商贸会展业逐步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旅游业随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将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房地产业虽然在全国房市不景气的情况下出现下滑,但我市房市价格适中,随着统筹城乡试验区的建设和城镇化率的提高,住房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我市房地产业必将走出低谷,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三)外贸依存度低是危机对我市经济影响相对较小的原因 一季度,我市实现进出口总值15.50亿美元,同比下降32.2%;其中,出口为8.86亿美元,同比下降30.4%。虽然对外贸易形势仍比较严峻,但因我市经济外向化程度较低,受此影响相对较小。

2008年我市外贸依存度为13.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6.2个百分点,更是远远低于广东、上海等沿海发达省市。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外贸依存度低由正常时期的劣势转化为优势,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的影响远远小于外贸依存度高的地区,这为我们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留出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四)政策优势是重庆大发展的助推器

从胡锦涛总书记的“314”总体部署,到城乡统筹综合配套

改革试验区,再到今年国务院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央对重庆发展的政策支持逐步细化。

3号文件的10个部分、38条,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全面又系统,既宏观又具体,将重庆加快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3个黄金定位,30项加快发展,22项支持发展,将快速提高重庆的集聚和幅射功能,中央加快和率先的要求是我市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综合以上因素可以判断,随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效果的显现和我市强有力的“保增长”的措施实施后,我市经济发展将逐步回升。上半年在不出现大的非正常变化的情况下,我市经济增长将明显好于一季度,重庆经济发展最有可能出现“V”字型而非“U”字型回升。

(发展战略)重庆发展概况

重庆发展概况 地理交通 重庆是中国长江上游地区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资源的特大型城市。2008年11月19日,“畅通重庆”启动,加快重庆的交通运输。 重庆拥有成渝铁路、渝黔铁路、襄渝铁路、渝怀铁路、遂渝铁路和达万铁路。另还有铁路支线三万铁路(綦江三江至万盛)和万南铁路(万盛至南川)。在建宜万铁路、襄渝铁路复线、兰渝铁路、渝利铁路、遂渝二线、南涪铁路。成渝城际铁路、渝万铁路(城际铁路)、渝黔新线也即将动工。另外还有规划中的渝郑、渝昆、渝鲁,重庆-西安客运专线、重庆-长沙客运专线。 经过重庆的国道有210国道、319国道、212国道、318国道和326国道。 重庆高速公路建设从成渝高速公路开始,至2009年末已建成高速公路1500公里。目前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有成渝高速公路、重庆机场高速公路、长万高速公路、渝涪高速公路、渝邻高速公路、南渝高速、渝武高速公路、渝黔高速公路、綦万高速公路、渝遂高速公路、万开高速公路、渝湘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重庆绕城高速公路、江合高速公路、渝万高速公路、邻垫高速(邻水至垫江)忠垫高速(垫江到

忠县)及重庆内环快速路。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有万南高速公路、万宜高速公路。国家最新高速公路规划7918网中有五条经过重庆,分别是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成都、包头至茂名、重庆至昆明、兰州至海口。重庆高速公路规划为"三环十射三联线"高速公路网。 重庆拥有得天独厚的黄金水道——长江。三峡工程竣工后,万吨级轮船可以直达重庆港。重庆寸滩国际集装箱港是目前国内内陆航运最大港口。同时万州港和涪陵港在重庆水运体系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重庆的水运,顺长江东行,万吨级的轮船可顺江至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及沿海城市。逆长江西行,1000吨左右的轮船可到四川省的宜宾。较小轮船沿嘉陵江北上,轮船可至合川,潼南,南充等城市。经长江到涪陵入乌江,向南能通航到贵州境内。 重庆主城区内曾经先后有五座机场投入使用。重庆全市现有两座民用机场,分别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重庆万州五桥机场,第三座机场重庆黔江舟白机场正在建设。 自然环境 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是宜居城市,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炎热,七月八月日最高气温。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市。虽然重庆拥有比较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农业经济却属于该市经济薄弱的环节,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优势,本文从重庆农村经济现状着手,通过找出问题,提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环境,也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农业大市。全市所辖面积82万平方公。截止2011年,总人口3329.81万,其中农村人口2324.5,占总人口的69.8%。重庆市的经济随着直辖市的成立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得到了高速发展,截止2011年,全市GDP达到了10011.37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563%。 (一)重庆第一产业GDP增长情况 重庆自直辖以来,农村经济增长总体上是上升的。据统计,重庆第一产业GDP 在1997-2011这15年里,从307.21亿元增长到844.52亿元,一共增长了537.31亿元,近3倍多,而且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体看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7-2000年。在这四年里,第一产业GDP总体呈负增长。1997 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为307.21亿元,到2000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仅为286.1,四年间减少了21.11亿元。这段时间影响第一产业GDP负增长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受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的经济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使得第一产业受到波及。 第二个阶段:2001-2006年。在这期间,第一产业GDP总体呈增长趋势,并且在2004年达到了26.2%的增长。但是增长幅度缓慢,2004年也只是恢复性的增长,

重庆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论文

学年论文 题目重庆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级学院商贸信息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时间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物流作为资源资金流通的必要手段,已经必不可少,近几年物流业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物流技术水平已经决定着一个城市甚至是国家的发展水平。本文就为大家分析重庆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使重庆物流业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经济物流业现状分析对策 1 重庆市市情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 1.1重庆市市情特征 1.2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 2 重庆物流产业发展的STOW分析 2.1重庆发展物流产业的优势 2.1.1区位优势明显 2.1.2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2.1.3政府大力支持 2.1.4物流产业已具雏形 2.2重庆市发展物流产业的劣势 2.2.1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专业化分工不足,供需不平衡 2.2.2物流资源整合利用不够 2.2.3物流信息化水平低,缺乏整合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公共信息平台 2.2.4重庆市物流成本偏高 2.2.5物流人才短缺 2.3重庆市发展物流产业的机遇

2.3.1生产流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趋势日益明显 2.3.2物流企业合并重组以寻求提升综合物流服务水平 2.4发展重庆市物流产业的威胁 2.4.1跨国物流企业及发达省份物流企业的进入,对重庆发展现代物流业形成挑战 2.4.2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2.4.3客户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2.4.4人才争夺激烈 3 对重庆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议 3.1区域性物流中心规划应考虑的因素 3.1.1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布局整体规划 3.1.2城市商圈布局及消费 3.1.3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发展的需求 3.1.4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规划 3.2重庆市区域性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议 3.2.1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 3.2.2着力培养仓储性物流中心 3.2.3针对区域经济特点,建设多个区域物流中心 3.3重庆市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的注意事项及管理程序 3.3.1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 3.3.1.1做好区域性物流中心的总体规划和内部规划 3.3.1.2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重庆市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自考调查报告题目:重庆市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专业物流商务与管理 学生姓名准考证号 010********* 成绩

重庆市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的发展,物流作为资源金流的必要手段,已经必不可少,近几年物流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物流技术水平已经决定着一个城市甚至是国家的发展水平。本文也就是为大家介绍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使重庆物流也更好的发展。 1.重庆市事情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 1.1重庆市事情特征 1.2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 2.重庆庆物流产业发展的STOW分析 2.1发展物流产业的优势 2.1.1区位优势明显 2.1.2基础设施不断加强 2.1.3政府大力支持 2.1.4物流产业已具锥形 2.2重庆市发展物流产业的劣势 2.2.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专业化分工不足,供需不平衡 2.2.2物流资源整合利用不够 2.2.3物流信息水平化低 2.2.4重庆市物流成本偏高 2.2.5物流人才短缺 2.3重庆市发展物流产业的机遇 2.3.1生产流通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趋势日益明显 2.3.2物流企业合并并重组以寻求综合物流服务水平 2.4发展重庆市物流产业的威胁 2.4.1跨国物流企业及发达省份物流企业的进入,对重庆发展现代物流业形式成挑战 2.4.2地区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2.4.3客服对物流服务要求的提高 2.4.4人才争夺激烈

3.对重庆建设区域物流中心的建议 3.1区域性物流中心规划应考虑的因素 3.1.1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布局整体规划 3.1.2城市商圈布局及消费 3.1.3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发展的需求 3.1.4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规划 3.2重庆市区域性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议 3.2.1打造区域性综合物流中心 3.2.2着力培养仓储性物流中心 3.2.3针对区域性经济特点,建设多个区域物流中心 3.3重庆市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的注意事项及管理程序 3.3.1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 3.3.2进行物流资源整合 3.3.3重视进、出城市物流的规划和建设 3.3.4要注重研究和开发新的物流技术和设备,来降低自身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中心的工作效率 3.3.5积极引进外资,推动中外合资物流企业的发展步伐,一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物流业的发展,提高重庆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 3.3.6扩展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功能和规模,加快建立物流的信誉等级制度 3.4进行物流资源整合 3.5视进、出城市物流的规划和建设 3.6建设市物流网络系统平台 1重庆市事情特征及经济发展水平 1.1重庆市事情特征 重庆市国家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长江上游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直辖市,重庆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地域广,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状况差异大,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经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特征显著。为实现“努力把重庆建设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总体目标,必须结合重庆实际,因地制宜,实施多元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建设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三大各具特色的经济区。三大经济区的划分,主要依据全市各区县的自然及经济地地

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的比较研究

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的比较研究 杨成 50110202706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但是各区、县间的经济发展实力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为了更准确定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实力,并制定应地适宜的经济发展战略,平衡并加快重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必要对重庆市各区(县)的经济实力进行评价。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重庆市39个区(县)的经济发展实力进行科学的分类、比较和研究。研究结果将重庆市39个区(县)划分为经济发展实力雄厚、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经济发展实力薄弱四类地区,并为提升各类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实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比较研究 一、引言 重庆市自直辖以来,凭借长江“黄金水道”之便,依托丰富的资源,大幅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项经济指标都比直辖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速度和水平在全国各大主要省市中都处于领先,但跟北京、上海、天津相比,重庆仍处于“直辖市初级阶段”,差距较为明显,并且其所辖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和发展水平也是有很大差异。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实力不仅反映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而且也决定了重庆市作为一个整体在区域经济中的相对地位。自2000年国家统计局进行全国百强县排名活动以来,对各地区经济发展实力的研究内容丰富、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因此,为了促进重庆市区(县)经济的持续、平衡、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提升重庆市整体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对全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差距和不足,对于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适合全市各区(县)实际状况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概述 (一)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的概念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内涵的研究,由于兴起的比较晚,理论界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是一个决定经济发展状况的时间概念和地区概念。冒小栋和李燕辉认为,经济发展和实力是指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发展全貌,综合反映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志刚则认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实力,不仅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还应考察各区域经济对上一级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高辉灵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范围中,影响并决定经济发展全局的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定义为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所有硬件和软件的总和。

2018年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重庆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63.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78.27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328.79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656.13亿元,增长9.1%。 一、农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 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52.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8%。全市粮食作物产量1079.3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生猪出栏1758.2万头,增长0.4%;家禽出栏21349.2万只,增长0.2%;牛、羊分别出栏54.5万头和447.0万只,下降2.2%和0.4%。 二、工业经济转型调整,新兴制造业贡献突出 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下降7.7%,股份制企业增长3.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0.7%。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13.1%,制造业增长0.4%,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0%。在“6+1”支柱行业中,电子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长13.6%、材料行业增长11.0%、化医行业增长4.9%、装备制造业增长3.2%、消费品行业增长1.9%、能源工业增长1.7%、汽车制造业下降17.3%。 2018年,全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11.7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1%,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95.2%,是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别增长22.2%、10.0%、6.5%和13.4%。新产品产量实现较快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33.0%,智能手机增长59.4%,液晶显示屏增长56.2%,工业机器人增长68.8%,风力发电机组增长 45.2%,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增长74.1%。 三、服务业发展总体平稳,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5%。数字经济产业助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截止11月末,全市从事数字经济产业相关业务的规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一)

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协调发展对策(一) 摘要:本文以人均GDP为基本评价指标,运用衡量区域经济的基本方法,分析了重庆市区域的经济差异的现状以及从1997—2003年差异变化的特征,并提出了区域经济协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庆市经济差异调控对策 重庆市是我国西部惟一的直辖市,也是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由于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区位条件以及原有发展基础的差异等因素的作用,重庆市域内部存在着巨大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构成了基本市情。研究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现状、特点以及调控对策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及其特征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非均衡现象。研究区域经济差异一般需要选择某一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运用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各种统计方法来进行测算。由于资料收集的限制,本文主要依据人均GDP研究重庆市的区域经济差异。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计算了重庆市区县和三个经济区人均GDP 的标准差、变异系数、极差、极值比率,可发现重庆市区域经济差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县际经济差异悬殊 重庆市共有区县40个,在反映县际经济差异的主要指标方面,首先,全市县际两极差异很突出。2003年全市人均GDP最高的渝中区达25517元,最低的是酉阳县仅为1977元,两者的绝对差异高达23540元,相对差异(极值比率)高达12.91倍,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的两极绝对差异为43115元,极值比率为12.97。重庆区县两极绝对差异低于全国,但相对差异接近全国水平。其次,区县总体差异也相当大。2003年全市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为6080元,反映区域总体相对差异的加权变异系数为0.7165,而同年全国31个省市两个指标分别为8163元和0.627。重庆区县人均GDP的标准差低于全国,但加权变异系数高于全国水平,说明重庆在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大的相对差异。 2、经济发展水平西高东低,地带性差异显著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西高东低。按照重庆直辖以前的行政区划,可将重庆划分为东、西两个地带。西部为直辖前的小重庆市,东部则为原涪陵、万县、黔江三地市。重庆西部地区面积不到全市的30%,人口约占全市的一半,但2003年GDP占全市的比例达70.9%,而东部仅占29.1%;西部地区人均GDP达10086元,而东部仅4228元。重庆市经济重心明显向西部地区倾斜。其次,三大经济区差异显著。重庆市的“十五”规划进一步根据经济地理特点将市域划分为都市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都市经济圈包括重庆市主城区再加上近郊的渝北区、巴南区9个区;渝西经济区主要由原重庆市除都市经济区以外的12个区县构成;三峡经济区主要由原涪、万、黔三地的绝大部分区县组成,共19个区县。2003年,都市经济区、渝西经济区和三峡经济区的人均GDP的标准差为5273元,加权变异系数为0.584,加权变异系数也略高于全国东、中、西三个地带水平。2003年都市经济区与渝西经济句的绝对差异为8882元,相对差异为2.31倍;渝西经济区与三峡经济区绝对差异为2660元,相对差异为1.59倍;都市经济区与三峡经济区的绝对差异达11542元,相对差异达3.68倍。重庆三个地区的经济差异明显,其中尤其以都市经济区与三峡经济区差异最显著。 3、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圈层分布格局 根据重庆市区县人均GDP指数,还可将重庆所辖区县划分为三个圈层。第一圈层,人均GDP 指数高于全市平均值的1.5倍,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九龙坡区、江北区、双桥区、沙坪坝区、南岸区、北碚区,除双桥外,其余皆属于重庆市主城区。该圈层是重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面积、人口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2.7%和12.6%,但创造了全市33.6%的GDP,为

重庆市支柱产业成型和发展

重庆市支柱产业成型和发展 摘要:重庆市是中国最大(人口最多)、最年轻(直辖10年)、经济最落后(与京、津、沪相比),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潜力最大的直辖市。西部大开发战略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就在于重庆能否实现跨越式的超常规高速健康发展。研究或制订重庆市的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两个务必:一是务必要跳出重庆看重庆,把重庆的发展思路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环境中去比较定位,切忌封建落后的行政或地域割据心态;二是务必要打破“城、乡”界限看城乡,统筹考虑城乡的产业发展战略和积极培育国际比较优势,切忌愚昧的行业、产业或“城、乡”保护心态。只要重庆能够真正明白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找准实现超速健康发展的切入点,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那么重庆市在未来的10-20年中领跑全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民生等方面的科学、可持续、健康发展速度,将必然从梦想变为现实(就像80年代的珠江三角洲和90年代的长江三角洲那样)。下面简单论述一下本人对重庆整体发展战略的一些思考、看法和建议。 一、区位优势概论 从沿海、沿边的角度来看,重庆的确谈不上有什么区位优势;从第一产业的角度来看,重庆也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缺乏大宗农牧业支柱产业);从能源、交通、工业、服务业等基础产业方面来看,重庆的区位优势也不突出。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重庆市除了没有海洋产业外,几乎所有的产业项目都能够在重庆找到适当的发展空间。 由于重庆市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粮、棉、油、畜、禽、渔、果、林等产业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没有什么比较优势可言。因此,绝对不能把解决重庆三农问题的希望,不切实际的寄托在依靠重庆本地资源发展“三高”农业方面。只有全力恢复和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永久保持山城及周遍地区的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才是重庆市最大的资源、财富和吸引力之所在。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东施效颦”心态乃是制订重庆发展战略的大忌,低水平模仿和重复建设现象,是拖累重庆市过去以及直辖最初几年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原因。 二、产业格局分析 常常被宏观经济学家和某些政府官员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二、三产业在地方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其实对指导制订科学合理的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意义并不太大。不同的地区必然有不同的一、二、三产业比重,强求形成某个所谓合理的产业比重,肯定会引导地方经济走上歧途。 重庆市的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但优势并不突出,几乎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什么都能搞、什么都搞不大,是重庆市各类产业和企业的典型特征。问题出现在企业,但责任和根源肯定在政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关注的只有某个行业的世界前几强,至少也是国内前几强,所谓的地区领先早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重庆经济的最大不足就是缺乏龙头产业和航母型企业,虽然造成这种结局并非那一个人的过失,但现实状况的确就是如此。 面对这样一个无法否认的严酷现实,我们不能不承认:重庆这些年经济的相对高速发展,其实首先是得益于三峡工程的带动和大量基本建设投资的拉动,其

重庆市开州区域经济报告

经济学2班201451240 陈永兰 重庆市开州区域经济报告 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北邻城口;东邻巫溪、云阳;南接万州;西南邻梁平;西与四川省的宣汉、开江两县接壤。介于东经107°55′48″~108°54′之间,属国际东7时区。是重庆市区通往巫溪、城口的必经之地。公路距万州区78千米,距云阳新县城70千米,距重庆(经开江县任市镇)300多千米,距巫溪县198千米,距城口县240余千米,距达州市160千米。 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端。全县幅员面积3959平方公里,总人口165万人,均占重庆市的1/20。辖40个镇乡街道、437个村、72个社区。东汉建安21年以“汉丰”为名建县,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开州区距重庆市280公里。北依巴山,南近长江,西与四川省接壤。开州区是一个人口大区、资源大区、农业大区,同时也是一个移民大区,三峡工程建成蓄水以后,受淹陆地面积达45平方公里,涉及11个乡镇,淹没搬迁总人口15万人,比整个湖北省受淹人口的总数还多,是库区内最大的淹没县。而有着将近1800年历史的开县旧县城,也将沉入水下。 2016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开县,设立开州区,并于7月22日正式挂牌成立。 开州目前的发展状况:201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259784万元,比上年增长11.6%(可比价)。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25284万元、1651438万元、108306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14.6%、10.3%。三次产业对开县生

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6.1%、62.1%、31.8%,分别拉动开县生产总值增长0.7、7.2、3.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16.1:51.3:32.6调整为16.1:50.7:33.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 年末全县县内就业人员70.26万人,比上年增长0.4%,其中第一产业就业29.23万人,比上年减少3.8%;第二产业就业21.67万人,比上年增加2.6%;第三产业就业19.36万人,比上年增加4.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9亿元,扶持6500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2.6万人。 开州的发展优势:开州是国家发改委明确的重点开发区,30分钟内可到达万州机场、长江深水港、火车站。市场辐射广,200公里半径范围内,辐射人口达3000多万;500公里半径范围内,辐射人口3亿多,是重庆、四川、湖北、陕西四地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潜在区域性市场巨大。气候较好,因为盆周山地阻挡,寒潮不易入侵,故气温比同纬度、同海拔的其他地区略高,冬暖春早,夏季海洋性季风带来大量温暖空气,夏季雨量充沛、温湿适度。开县能源非常丰富,煤炭资源理论储量2.5亿吨;全县发电机容量达76.2万千瓦;天然气探明储量2650亿立方米,属国家大气田,中美合资的川东北天然气项目年采输气在40万方以上。今日开县,文化厚重,资源丰裕,享有西部大开发、三峡后续扶持、城乡统筹发展、扶贫开发等叠加优惠政策,加上开县综合以上政策,出台一系列推动县域发展的优惠政策,创业兴业服务平台齐备,投资环境优越,正逐步成为中国西部地区政策最优的地区之一。 开州存在的问题有:开州四面环山,城市扩展有大量的山地,大大的加剧了建设成本。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旅游产业化程度较低,管理规范化欠缺,旅游宣传力度不强。交通不便利,离主城较远,只有公路交通,无铁路、轻轨,道路规划差,容易造成道路瘫痪。然后,教育水平低,人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大多数外出务工,就业水平低。因此,需要(一)以实施生态涵养建设为重点,构筑绿色生态屏障。(二)以实施浦里工业新区建设为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三)以实施环湖开发建设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四)以实施旅游开发建设为重点,发展壮大(六)以实施大通道建设为重点,构建区域发展新格

重庆与上海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重庆与上海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6年—2002年,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增幅比同期全国水平高1.3个百分点。然而,重庆经济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并未缩小,在西部也不具有明显优势。2000年以来,重庆经济一直排在全国的23位、西部的第5位左右。重庆经济能否赶上东部发达地区的水平及其制约因素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和上海相比较,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前景做简要分析。 一、重庆与上海的经济差距 1949年—2001年,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由20.28亿元增长到4950.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52年间增长了126.6倍,平均每年增长9.8%。重庆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3.89亿元增长到174 9.77亿元,增长32倍,平均每年增长7.0%。由于上海经济的初始水平高于重庆,而且其经济增长速度也比重庆高,因此,重庆经济与上海经济的差距越拉越大。 从经济总量看,1949年重庆与上海国内生产总值之差为6.39亿元,重庆经济总量相当于上海的68.5%;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差距扩大到205.49亿元,重庆经济总量为上海的24.7%;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前的1991年,重庆和上海的这一差距进一步扩大到553.96亿元,重庆为上海的38.0%;2001年,重庆与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差为3201.01亿元,重庆是上海的35.3%。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在1949年—2001年期间,上海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比同期重庆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高2.8个百分点。分时期看,1949年—1960年期间,上海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比重庆高13.1个百分点;1961年—1978年期间,上海比重庆仅高0.6个百分点;而在1979—199 1年间,重庆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比上海高1.1个百分点;1992年—2001年期间,上海比重庆高1.3个百分点。 从经济增长过程看,上海用了10时间使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从100亿元到1000 亿元用了33年时间,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用了3年时间,从2000亿元到5000亿元用了7年时间。而重庆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耗时33年,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耗时13年,从1000亿元达到2000亿元用时8年;预计从2000亿元到5000亿元需10年左右。2002年重庆国内生产总值为1971.10亿元,大致相当于上海1994年的水平,重庆10年后才能达到上海现在的水平,从静态角度看,重庆经济比上海经济至少落后10年。 二、沪渝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 重庆与上海经济起点的差距并不大,但在经过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后,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可见,初始水平的差异并不是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地区间经济水平趋同是地区经济结构趋同的结果,因此,重庆经济与东部经济的差距很可能是经济结构上的差距。 (一)三次产业结构差距 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来看,在1949—2001年期间,上海的三次产业结构由

重庆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体系

(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政策 重庆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一是重庆市政府政府通过采取制定和执行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的方式对经济活动加以干预,将各产业、各种产品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确定产业发展优先序列的重要参考,鼓励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和对环境无害或有益的产业(包括环保产业)的发展,同时严格限制乃至禁止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取消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和保护,大力支持环保产业,并把其列入优先发展领域。 (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区域政策 极为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模式以及造成的大量贫困人口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重庆市拥有14个国家级贫困县,多年来,重庆市政府把消除贫困和缩差共富作为区域政策的重要目标。一是通过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产业政策,加大对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等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和产业支持力度,加大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的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了重要成效;二是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政策。重庆市各级政府一直把区域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作为生产力空间布局的重要参考指标,在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等生态脆弱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低碳型资源加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三是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政策,重庆市出台了对主要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方针、规划方案及实施措施做出安排,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土壤盐渍化及工业污染的综合治理与防治政策。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投资政策 经济发展是由一连串的投资项目的实施而实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要求既要促进经济增长,又要保护和维持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环境资源基础,而这些都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投入。重庆市合理的投资政策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大对关系到经济增长、人类生活与健康和环境资源保护的重大领域或项目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通过财政投入和政府担保的形式鼓励银行信贷资金加大投入;二是在投资主体方面,在存在着大量的非市场效益,难以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的公益性项目,如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治理,重庆市各级政府充分

重庆市交通状况的调查

重庆市交通状况的调查 重庆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定位的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在全国经济发展版图中具有重要地位。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服务性产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市委、市政府一直坚持交通战略优先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下,“十二五”期间,全市交通系统认真践行“坚持以富民兴渝为目标、坚持以服务出行为根本、坚持以公众满意为追求”的“三个坚持”行业核心价值理念,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全市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交通预计投资将超过3000亿元,约占全市基础设施总投资的1/4,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铁路建设有序推进,内外通道网络逐步完善。“十二五”以来,相继建成渝利铁路、南涪铁路等7个项目,新增里程402公里,全市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1774公里,路网密度2.15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南最大的货运编组站—兴隆场站、团结村集装箱中心站等先后建成投用,形成了“一枢纽六干线二支线”网络格局。开通“渝新欧”国际货运专列和重庆至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的货运五定班列,实现铁海联运、国际直达。成渝客专、渝黔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目前在建里程约1000公里,重庆西站、北站、沙坪坝站等枢纽工程建设顺利。 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4小时重庆”全面实现。在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的基础上,先后启动实施了新千公里和第四个千公里高速公路建设,并采取“BOT+EPC”模式招商引资,吸引外来投资超过700亿元,沿江高速、九龙坡至永川等20余个项目、1200公里顺利开工,其中已建成530公里。目前,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441公里,路网密度2.96公里/百平方公里、居西部第一,对外出口通道12个,通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地方干线公路通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农村公路“双百”目标顺利实现。新改建区县联网公路3000多公里,改造国省干线公路5300公里,全市二级及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1万公里,二级公路全部取消收费。大规模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增加到11万公里,乡镇通畅率达100%、行政村通达率达100%。全力实施市委、市政府交办的民生实事,在西部率先启动撤并村通达工程建设,全市2606个未通公路的撤并村中,已有1510个实现公路连通。 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初具雏形,水运竞争优势有效增强。全市航道总里程达到4451公里,船舶总运力620万载重吨,平均吨位居全国内河第一。全国最大的内河港—果园港投用,全市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1.7亿吨、集装箱370万标箱。成立内河首个航运交易所,水运影响力和辐射聚集度不断提升,周边地区货

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48001035.html, 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作者:宁海涛张敬伟熊华怡 来源:《商情》2013年第43期 【摘要】通过对学术定义的理解,本文认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特征: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增强、区域间经济差异的不断缩小、区域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的,本文选用Moran I 系数、基尼系数、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来综合衡量重庆市“一圈两翼”协调发展状况。实证结论显示:近十年2003至2012年,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表明重庆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是有效的。 【关键词】重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 一、引言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重大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疆域、13亿人口的 发展大国,区域经济不平衡,构成了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特征。 在学术领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热点,有大量的文献对其内涵、机制以及评价体系做出了分析和探讨。虽然很多文献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评价研究。相对缺乏了对于地区内部地区之间协调发展的研究。 自2007年重庆市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一直在西部担当者现先试先行的角色,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多年居西部前列,但是由于重庆市农村、大库区等特点构成区域内部发展差异明显。2006年末“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十一五”期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政策。 综上,本文试图通过阅读和梳理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念的界定,定义出本文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评价体系,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为促进重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意见。 二、评价方法 本文按照如下步骤对重庆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1.梳理学术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认识,找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外在特征,2.选取合适且易获得指标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描述刻画。3.建立模型并进行评判。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外在特征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从产业结构看重庆市经济发展 陶鑫07304775 国商经济学 摘要:依据最新的数据,分析重庆市经济发展,并且通过经济计量分析方法,阐述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并结合重庆市现阶段经济情况分析,进一步提出其改进措施。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未来发展建议 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一颗璀璨的明星,自从直辖十一年来,其快速发展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观注。《纽约时报》曾报道重庆市有潜力成为21世纪的模范城市。那么,重庆市是如何仅仅用10年时间而在与西部城市西安、成都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在发展的前沿地带的呢? 重庆自直辖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97年1360.24亿元增加到2007年4122.5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8.46%。经济的迅速发展,其间也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 本文就重庆市直辖以来的相关国内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剖析各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并联系重庆产业现状及经济状况分析重庆的未来发展,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重庆市国民经济总产值及各产业对经济总值的贡献分析 1、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分析 图1(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

各类生 产总值 (单位: 亿元) Y:GDP X1:第一产业 X2:第二产业 X3:第三产业 图2(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年鉴)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重庆地理位置的影响,其所受政策惠及与沿海地带经济不可比拟,沿海尤其是广东珠三角迅猛地经济发展并没有良好地带动内陆城市的起步。由上图看清楚看到,78年至93年,重庆市总产值基本处于毫无增长状态,并且处于低等水平。自97年重庆市直辖以来,其经济一直高速增长,社会生产总值从97年1360.24亿元增加到07年4122.51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8.46%。图2显示出来,第一次产业增长幅度很小,基本处于非增长状态,而第二三次产业一直快速发展。那么说明,在直辖前期,重庆的经济基本为农业型经济,而目前已经发展为多种产业结构共同发展的局面。 自直辖以来,重庆市作为一个经济整体集体发展,不再如直辖前,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之前隶属于四川省,现隶属于重庆市)分离状态。并且,重庆市作为三峡移民城市,其民众的移民工作带动了全市GDP的大幅增长,主要是建筑业。其城市的重建为整个社会增添许多就业岗位,更主要是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虽然公路铁路运输不便,但长江与嘉陵江亦可作为其主要交通枢纽,长江沿着全市,横穿湖北直至上海出口。不过,近几年来,政府已经大力修建铁路与公路,与湖北利川的高速公路也已经全面通车,与上海的铁路路线正在修建当中,并且渝怀、渝遂铁路也在修建中,并且各个区县已经通过高速公路连接起来,实现了与主城区一小时通道,全面带动全市整体发展,克服局部不均衡状态。 作为直辖大市,重庆总共管辖40个区县,07年统计的人口数量为3235.32 万,常住人口283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为876.97万,城镇化率为27.11%。由此可以看出城乡人口差别相当大,因而9个主城区与下属区县差别相当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同步。

重庆直辖十年的经济变迁

重庆直辖十年以来的经济变迁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自1997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定》,设立了重庆直辖后,重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都是感同身受。形如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焕然一新,不可同日而语。十年光阴,历史的长河里弹指一挥间,却见证了重庆这座山水名城的历史变迁:城市轻轨在云林楼宇中穿梭而行,康庄大道在河沿群山中蜿蜒通达;幢幢高楼大厦在荒凉苍芜中拔地而起,座座迁建新城在移民阵痛后重振雄风。直辖后,经济能级跃升,经济结构相对合理,经济布局由分散转向集中,增长动力由投资主导转向投资消费双轮驱动,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在经济上,十年不上税,所上交的税中央都会如数的返还给我们,这是其他省市都不曾有的优惠政策。我们抓住机遇,趁着进入21世纪的势头和改革开放的风,我们也迅速的发展起来。10年前,重庆市人均经济发展缓慢,增长情况很不乐观,占国内生产总值低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也是很低,这种情况在农村尤为明显。很多人依然住的是草房或是用泥堆砌而成的房子,有电视机就算得上很好的了。根本没有想过还会有电脑、手机之类的。直辖之后这些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还记得2000年来重庆,那时候重庆刚刚开始实行无人售票制度,还有五里店那边刚刚兴起开发,人们都很高兴,因为可以得到很多的赔偿。人们都知道这是直辖后重庆在腾飞,在大张旗鼓的改变,人们脸上都充满了希望,都希望直辖带来的是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明天。 行动没有让他们失望,政府没有让他们失望。政府抓住这个机遇,用各方面的资源来促成经济的腾飞。政府先后派包叙定、王鸿举、黄奇帆市长;贺国强、黄镇东、汪洋、薄熙来以及最近调来的张德江书记,纷纷来帮助重庆发展。重庆的羽翼日渐丰满,轨道交通的发展,设立两江新区,还有寸滩保税港等政策,现在又是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重庆用行动向世人说明直辖是没有错的,直辖只会给人们带来更便捷更美好的生活 直辖后,台商纷纷来重庆投资设厂,国外的很多大型企业也在这里设厂,重庆正在建设中国的西部硅谷,把笔记本的生产地建在这里,这也给重庆的经济带了很多优良的契机。在台商方面,重庆正在申请与台湾全面合作的先行先试的政策,以打造台商投资的第三重点区域,也支持台企与个人合资,重庆是有优惠的。很多的方方面面都表明了。 再看国税收入。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追寻着时间的脉络,重庆市国税局的税收数据,也从另一层次上见证了重庆经济十年的发展成就。通过这些数据,我们也恶意看出重庆的今天是直辖带来的,是历届政府通过齐心协力,全面贯彻国家经济方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得来的。通过这些经济数据,税收用数字说明直辖的重庆。税收收入翻番,直辖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173.96亿元,年均增长10.2%。工业增加值达到了1234亿元,是1996年的3倍,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96年的20%攀升到35%.....之类的数据都是见证重庆的发展历史的。2006年,国税收入再次突破250亿元大关。重点企税源企业税收收入比重增加彰显我们重庆雄厚的经济基础。10年以来,重庆建设长江经济中心的基础基本夯实,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西部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通讯枢纽和信息中心的地位基本确立,商贸、科教文化集散能力覆盖长江上游,基本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资源加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柱的新兴产业体系,成为我们重庆经济实力的重要构成和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税收是死的,可是这鲜明的数字却让我们由衷的感受到了重庆的崛起。重庆的现在是光彩夺目的,绚丽的城市,绿色的环境,还有那拥挤的人群。每天大家都忙碌着,但却快乐着。因为辛苦是有回报的。在最近的调查报告中城,重庆是1.5线城市,在向一线城市靠近,她用自己的成就来回报辛苦的重庆人民。记得在全球不可不去的城市中,重庆赫然上报,不仅仅是因为重庆有着天然的风景,还有迷人的风土人情,更还有着重庆是浓缩版的中国,在短短的十几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风采。短短的十几

重庆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

重庆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先生 在第一届市情报告会上的讲话 (根据讲话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时间:二OO三年九月八日 地点:万豪酒店 主持人:市外经贸委主任李建春先生 报告人: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先生主持人:随着重庆经济的发展,外资企业、银行、外国机构等陆续进入,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大家是以极大的热情在关注重庆的发展,关注重庆的变化,希望能够正常的更多的了解重庆,参与重庆的建设。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我们按照奇帆市长指示,创办了重庆市市情报告会,我们期望通过这样的报告会为大家提供更加广泛的、有效的、重庆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重庆市情报告会我们将定期举办,并将邀请市领导、市级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定期为大家介绍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重点项目建设情况以及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听取大家对重庆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就大家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今天是我们市情报告会的第一场报告,我们请到了重庆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先生为我们作第一场报告,奇帆市长长期从事经

济工作和经济理论研究,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从上海调到重庆工作,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对重庆城市建设、金融体系建设、产业发展等广泛领域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创新的思路。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奇帆市长果断的解决了城市道路的收费、烂尾楼等一大批难题,领导进行了全市投融资体制改革,大胆推进了CBD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积极促成了中法水务、瑞安集团、法国罗兰等一大批外资的进入。奇帆市长以他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才思、务实的作风、忘我的热情迎得了全市社会各界的广泛尊重,今天他将以“重庆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为题,向大家介绍重庆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良好前景,并就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回答大家的提问。参加今天报告会的有在渝外商投资企业、外国驻渝领事机构和外资企业在渝的办事机构,约150人。下面我提议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奇帆市长为我们作报告。 报告人:好,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大家通报一下,重庆市目前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和经后一段时间市政府和有关方面将着重推进的一些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方面的一些工作。我想利用一小时四十五分钟,到五点钟以前跟大家通报情况,然后留一些时间可以大家提些问题讨论,我回答大家一些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