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血培养对诊断血流感染的意义

卫星血培养对诊断血流感染的意义
卫星血培养对诊断血流感染的意义

卫星血培养对诊断血流感染的意义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由血流感染导致的住院时间延长和各种相关治疗也极大增加了医疗费用和成本,造成卫生经济负担。据统计,美国每年有约75万人患血流感染,由败血症等相关的并发症所导致的医药费用达167亿美元。对败血症的治疗以往多集中在早期血液动力学复苏,开发新型联合治疗方法,以及使用更有效的抗生素等方面。研究表明早期诊断以及尽早使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是提高败血症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

1一、血培养检测速度的挑战

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血培养检测为阳性时可以确诊血流感染,同时阳性的血标本可以进一步分离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从而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抗生素。及时而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对降低血流感染患者病死率以及减少医疗费用至关重要。避免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也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

自20世纪80年代起,医院微生物实验室开始使用自动仪器替代传统手工方法进行血培养检测,极大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效率。同时自动血培养仪通过持续地荧光监测等技术显著缩短了检出时间,据统计,血培养中90%的阳性标本可在12 h内被检测,36h内可检测出99%的阳性标本。然而分离和鉴定药敏通常还需24~48 h。如何加快临床报告仍是微生物检测血流感染的巨大挑战之一。

2二、血培养送检流程的优化

在临床实践中,人们发现从采集到血培养标本到进入微生物实验室仪器的过程中通常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有不同程度的延迟。而送检过程的中断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自动化仪器的持续监测所带来的高效。为此,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规定血培养标本应在采集后的2 h以内送至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孵育。英国微生物检测操作规范规定为4 h。我国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规范建议血培养在采集后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培养,特殊情况下,延迟上机间隔不应超过12 h。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发生延迟仍然比较普遍,一项调查表明在美国血培养样本平均运输时间约为10.4 h,远远超过了最长的建议时间。在我国,延迟2 h 以上的延迟送检比率可达56.6%。发生延迟的原因包括采集标本地点(通常为床

旁采集)和实验室之间的距离较远、人为因素、实验室开放时间、血培养仪器的可及性等。除了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规范化操作培训和管理外,实验室延长工作时间是解决方式之一,但是由于工作的性质以及有限的资源,实际上很难达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24 h开放时间。因此,一些临床采集的血培养标本仍需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被放置到血培养仪器中。这种情况在急诊或重症监护病房更加常见。对于暂时无法送检的血培养标本,规范建议在室温条件下保存,而不要存放在冰箱或孵育箱中。虽然有研究尝试对暂时保存的样本做预孵育,即在送入微生物实验室的血培养仪器之前,将血培养标本保存在35℃的孵育箱中。但是研究发现经过预孵育的标本会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易产生假阳性而影响血培养的检出。

3三、卫星血培养的概念

“卫星式”血培养,是近年来的一个新兴概念,是相对于微生物实验室的“中心式”血培养而言的。即在除医院微生物实验室以外的一些临床科室内设立小型的血培养系统,以满足标本及时送检的要求,从而提高血培养的检出速度。国外已有报道将一台全自动血培养装置放置于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之外进行24 h 的卫星血培养,与传统的按照实验室工作时间进行中央血培养相比,从样本收集到检测到微生物生长的时间平均缩短10.1 h,临床首次抗生素处方调整时间也由原来的64.0 h缩短为42.8 h。卫星式血培养将血培养系统置于实验室之外的临床科室,使血培养操作不再受到实验室工作时间的限制,同时也减少标本运输中可能出现的延迟,对于缩短检出时间和提高效率非常有利。卫星血培养尤其适合于一些可能24 h进行标本采集的临床科室,例如急诊或者重症监护病房。

4四、卫星血培养开展条件及流程

在临床科室开展卫星血培养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人员的培训、仪器的适应性、以及质量控制等。传统的血培养仪器主要是为中心实验室设计,要求具有一定的容量,通常体积较大。此外,由于卫星血培养需要临床科室医护人员而非实验室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仪器操作方法很复杂也难以执行。随着技术的进步,自动化血培养仪器的操作变得越来越简便,同时为了配合临床的需求,多种型号和容积的自动血培养仪陆续推出。例如BD BACTEC FX40全自动血培养系统,容量为40个血瓶,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并且可以连接微生物实验室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传输。这些技术的发展都为卫星血培养的开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对于开展卫星血培养的临床科室,微生物实验室应给予相应的管理,主要包括人员培训和仪器质控等方面。临床科室的相关操作人员应该接受血培养仪器操作的上机培训和如何判定仪器检测结果,以及如何进行信息传输等操作。放置在临床科室的血培养仪器需要由实验室人员进行定期的质量控制,质控的流程和要求应该与微生物实验室保持一致。所有卫星血培养仪器的检测结果,无论阳性还是阴性的标本,都应该由微生物实验室统一出具临床报告。报阳性的血培养瓶由临床科室送至微生物实验室进行下一步的鉴定和药敏试验。阴性的血瓶通过信息系统传输信息后由临床科室自行做医疗废弃物处理。

5五、总结

血流感染是重症感染性疾病之一,血培养检出病原菌是血流感染诊断的主要依据,也是病原学指导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临床微生物检测的速度一直是临床和实验室面临的巨大挑战。由于送检标本过程存在多种因素干扰,延迟送检仍十分普遍,导致诊断和治疗的延误,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临床科室设置自动血培养仪器,开展卫星式血培养已成为可能,床旁采集的血培养标本可以即时进行培养,从而有效地缩短检出时间,对血流感染患者的诊断和指导性治疗都有积极的意义。卫星血培养这一崭新的概念也给临床科室和微生物实验室的协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组织有效的卫星血培养系统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的探索。

血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血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3-03-26T11:36:55.4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靳莎莎卫军 [导读] 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但患者血液中的病原菌浓度水平相当低。 靳莎莎卫军(武警河南总队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河南郑州 450052) 【关键词】血培养血流感染诊断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3-0351-02 血流感染的发生发展可以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其正确诊断不仅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误用和滥用,同时可以大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医疗花费。而血培养这项实验室试验正是来确定导致患者感染的微生物是否已经侵入患者的血液,是血流感染的检测“宝典”。正确的血培养标本采集方法在提高血流感染诊断水平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标本采集 1.1 采血时间一般情况下,采集血培养标本阳性率较高的时间是:患者出现寒颤,体温升高之前;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采集血液做培养(心内膜炎例外);不能暂时停用抗菌药物且无明显寒颤阶段,应在第二次用药前采血。 1.2 采血次数 1.2.1 多次采取血培养标本菌血症患者多数为间歇型,不管临床症状经历的严重程度,但患者血液中的病原菌浓度水平相当低。多次采血科提高阳性检出率,减少漏检(尤其是暂时性菌血症),据此要求临床多次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培养,但24小时内一般不超过3次。 1.2.2 每次采集间隔时间每份血培养间隔时间应不超过5分钟,因为网状内皮系统对于一过性菌血症和间歇性菌血症在15-30分钟内可清除(CLSI规定每份血培养应同时获得,或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1.3 接种血液数量 1.3.1 血液标本采集量通常每毫升血量中含菌量很小,血培养的阳性率与血标本容量有关,据报道每增加1ml血标本可使血培养阳性率上升3%,所以采血量要足够。 通常采血量与培养基(肉汤)之比以1:5-1:10为宜,成人一次采血10-20ml,平均注入两个培养瓶(需氧、厌氧瓶)中,婴幼儿采血量为全血量的1%(1-2ml),儿童采集3-5ml。当发生菌血症时,通常成人血液中含有的菌量小于1CFU/ml,而在儿童让生菌血症时,血液中含有的菌量常超过100 CFU/ml,所以婴幼儿、儿童采血量少于5ml不会影响培养的阳性率。 1.4 使用含添加剂培养瓶和无添加剂的血培养瓶相比,含有添加剂的血培养瓶的阳性率更高,但同时污染菌的生长也会更迅速。 1.5 采集血培养标本的最佳方案 1.5.1 理想的血培养采集要求发病24小时采集2-3次对诊断菌血症或心内膜炎已足够,样品量至少要有10ml,并分装于2个瓶中(需氧+厌氧)。除非无法做静脉穿刺取血,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内取血,因为导管易被正常菌群污染。尽可能在静脉穿刺点一下取血,以避免血液被输液稀释。当采血量不能满足推荐的采血量时,应首先接种需氧瓶,因为真菌、铜铝假单胞菌、窄食单胞菌只长在需氧瓶内。厌氧血培养的阳性率不高,可以做2个需氧培养瓶,这样血液量的增加可能会更有价值。 是否将厌氧菌的血培养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实验室应该回顾自己的数据以决定。手工血培养瓶/系统不宜用于培养厌氧菌。酵母菌感染率逐渐增高,应该引起重视。 1.5.2 婴幼儿的血培养采集一般婴幼儿只采取一瓶需氧瓶进行培养,不必像成年患者一样采取2至3套血培养瓶。在一定条件下即使是0.1ml的血液也被注于儿童专用的血培养瓶中。一般不需做厌氧培养,除非临床考虑确实有厌氧菌血症的危险。 2 采集操作流程 2.1 血培养的采集规范用速干酒精消毒液洗手。皮肤消毒程序(三步法):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30s以上;碘酊或碘伏的棉签消毒皮肤(1%-2%碘酊作用30s或10%碘伏60s),穿刺点向外直径3cm以上;70%酒精脱碘,待酒精干燥后采血。 2.2 培养瓶消毒程序打开塑料瓶盖;70%酒精(不能用碘酒)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作用60s;注入血液之前用无菌纱布或棉签擦干表面参与酒精;必须两个部位同时采血。 2.3 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程序可戴乳胶手段固定静脉(不可接触穿刺点);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或严格按厂商推荐的方法采血;血标本接种到培养瓶后,轻轻颠倒混匀以防血液凝固;立即送检,切勿冷藏[1]。 2.4 注意事项从静脉取血;不要与血气和血沉标本一起采血;不推荐静脉血直接入瓶,以免血量控制不好,或对患者不利;不宜在静脉导管或静脉留置口采血(除非怀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应在申请单注明);若自导管设施取血,必须同时静脉取血,以求对比和解释。 血培养标本在接种前的注意事项:根据各类血液培养基德用途不同,正确选择合适的培养基,一般推荐每份标本至少使用需氧和厌氧两瓶培养基,以防漏检;培养瓶如刚从冰箱中取出,必须使其温度平衡到室温后接种;如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检测时,不能用碘酒消毒瓶盖,只需70%酒精消毒瓶盖;所用培养瓶必须仔细检查有无变色或混浊,变色和混浊表示培养瓶有污染的可能,应立即与临床细菌是联系更换后在做处理;应注意培养瓶的有效期,不用过期培养瓶。 3 标本的运送 血培养瓶在采血接种后必须马上送检;血培养瓶在采血接种后室温中不得超过数小时;血培养瓶不得在采血接种后放入冰箱或冷冻。若血液标本采集后不能立即送到细菌室,需在室温中保存,或置35-37℃孵箱中,切勿冷藏,因为有些苛氧菌如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淋球菌等遇冷很容易死亡[2]。 4 意义 规范的血培养能提升病原菌的阳性检出率,准确、快速、有效地检测出隐藏的致病原,帮助医生正确判断感染性疾病类型,制定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从而降低血流感染的死亡率[3]。

卫星血培养对诊断血流感染的意义

卫星血培养对诊断血流感染的意义 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由血流感染导致的住院时间延长和各种相关治疗也极大增加了医疗费用和成本,造成卫生经济负担。据统计,美国每年有约75万人患血流感染,由败血症等相关的并发症所导致的医药费用达167亿美元。对败血症的治疗以往多集中在早期血液动力学复苏,开发新型联合治疗方法,以及使用更有效的抗生素等方面。研究表明早期诊断以及尽早使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是提高败血症生存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 1一、血培养检测速度的挑战 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血培养检测为阳性时可以确诊血流感染,同时阳性的血标本可以进一步分离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从而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抗生素。及时而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对降低血流感染患者病死率以及减少医疗费用至关重要。避免过度使用广谱抗生素也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 自20世纪80年代起,医院微生物实验室开始使用自动仪器替代传统手工方法进行血培养检测,极大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效率。同时自动血培养仪通过持续地荧光监测等技术显著缩短了检出时间,据统计,血培养中90%的阳性标本可在12 h内被检测,36h内可检测出99%的阳性标本。然而分离和鉴定药敏通常还需24~48 h。如何加快临床报告仍是微生物检测血流感染的巨大挑战之一。 2二、血培养送检流程的优化 在临床实践中,人们发现从采集到血培养标本到进入微生物实验室仪器的过程中通常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有不同程度的延迟。而送检过程的中断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自动化仪器的持续监测所带来的高效。为此,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规定血培养标本应在采集后的2 h以内送至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孵育。英国微生物检测操作规范规定为4 h。我国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规范建议血培养在采集后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培养,特殊情况下,延迟上机间隔不应超过12 h。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发生延迟仍然比较普遍,一项调查表明在美国血培养样本平均运输时间约为10.4 h,远远超过了最长的建议时间。在我国,延迟2 h 以上的延迟送检比率可达56.6%。发生延迟的原因包括采集标本地点(通常为床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 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措施如下: 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二)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三)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四)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五)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六)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

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一)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二)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三)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四)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六)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七)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八)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九)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血流感染相关标本的采集

第一节血流感染相关标本的采集 血液作为无菌标本,血液培养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血培养检测可以为临床进行血流感染和其它部位感染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快速、准确的血培养检测结果,对临床的治疗和患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临床采样指征: 1.菌血症: 患者出现下列指征: ①发热(≥38℃)或低温(≤36℃); ②寒战; ③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109/ 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4.0×109/L); ④呼吸频率大于20次/min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⑤心率大于90次/分钟; ⑥有皮肤黏膜出血; ⑦昏迷; ⑧多器官功能障碍; ⑨血压降低; ⑩炎症反应参数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1-3-β-D-葡聚糖升高。 只要具备其中之一,又不能排除细菌、真菌血流感染的,就应进行血培养。 尤其伴有以下情况之一时,应立刻进行血培养: (1)医院获得性肺炎。 (2)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血管导管大于48小时。 (3)有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 2.感染性心内膜炎: 凡原因未明的发热,持续在1周以上,伴有心脏杂音或心脏超声发现赘生物,或原有心脏基础疾病、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患者,均应多次进行血培养检测。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患者带有血管内导管超过1天或者拔除导管未超过48小时,出现发热

(>38℃)、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不能除外由血管内导管引起感染可能的,应多次进行血培养检测。 二、标本采集: 1.菌血症: 1)采血时间:①尽可能在患者寒战开始时,发热高峰前30-60分钟内采血。②尽可能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培养标本;如患者已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应在下一次用药之前采血培养。 2)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常伴有定植菌存在。 2)采血器具:采用商业化的真空血培养瓶,如果血培养瓶的储存温度为2-8℃,应先将血培养瓶在室温放置30分钟左右,平衡至室温再采血。同一部位采集两瓶血培养时不建议更换针头。 3)采血次数、血培养瓶选择:对于成人患者,应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每个部位应需氧和厌氧培养各一瓶(双侧四瓶)。对于儿童患者,应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双侧两瓶),分别注入儿童瓶,厌氧瓶一般不需要,除非怀疑患儿存在厌氧菌血流感染。 4)采血量:采血量是影响血培养检出阳性率的重要因素,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血培养阳性率。成人每次每培养瓶应采血8-10ml注入成人瓶;婴幼儿根据孩子的体重确定采血总量,每培养瓶(儿童瓶)采血2-5ml。 5)皮肤、血培养瓶消毒:为减少皮肤、培养瓶口等对血培养造成的污染,在穿刺前,应对皮肤和培养瓶口进行消毒并充分干燥,以减少假阳性的发生机率。①培养瓶消毒:取掉瓶顶部保护性弹性盖帽,用70%酒精或碘伏消毒,待自然干燥后方可采血;②皮肤消毒:首先用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30秒钟以上;然后用一根碘酊或碘伏棉签消毒皮肤(1%~2%碘酊30秒或10%碘伏消毒60秒),从穿刺点向外以1.5cm~2cm直径画圈进行消毒;最后用70%酒精脱碘。 6)血培养瓶接种:将采集的血液注入事先准备好的血培养瓶中,血培养瓶接种顺序:①用注射器采血时,先厌氧瓶再需氧瓶;②用真空采血系统采血时,先需氧瓶再厌氧瓶。避免采血管内空气注入厌氧血培养瓶。避免在静脉留置导管连接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 1. 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 3. 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 皮肤消毒程序:(1)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2)使用吉尔碘从穿刺中心点环形消毒 2 遍,中间间隔30-60 秒。 5. 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6. **** 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7. 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 或其它耐 药菌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 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 4. 保持导管连接端头清洁,输液或注射药物时,严格消毒,输液完毕,消毒后使用无菌瓶口贴保护接头,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 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 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及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 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 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 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 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 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定期公布CR-BSI 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 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2. 不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 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 4. 不推荐通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 院感办 2015-1-1

脓毒血症的实验室诊断-2013

脓毒症相关实验室检查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2012 ----指南解读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院感染病科 教育部感染病重点学科 传染病寄生虫病研究所
黄文祥

常见感染病死亡率
? 鼠疫:8%; ? 霍乱:1%; ? 甲型H1N1流感:1.24% ? SARS:7~10%; ? 人猪链球菌病:18.6%; ? 脓毒症:30% ? 禽流感:50~70%(66%); ? 埃博拉病毒出血热:70% ? 肝衰竭:﹥70%


? 什么是脓毒血症?

? 脓毒血症诊断相关检查进展
? 脓毒血症治疗相关检查

一、脓毒症/败血症定义

Major Events in Sepsis Research in the 21st Century?
rhAPC, human genome
21st century
ven t dia ilato lys r is
Bl oo tx d 60 se6 ps is
ste roi d s
PC N su lf a
2001 2007
DN A
Ab IL-1 PRR TLR4 m TNF
19 1 1 2
91 4
Wo u car nd e Inn ate im m. An t LP ibod y S 19 92
1907
20th Century
1928 1947 1952 Hand washing
Ge the rm ory
1975
1981
19th Century
do m e pl sti a c an nts atio im an n a l d of s
1846
gu e pla
1860
186718821892
os co va pe cc ina tio n
Sc ie m ntif et ho ic 2n d d pl ag ue
1 st
AD 6000 BC
541
1269 1346
1680 1796
m
icr
19 98
2000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30题)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30题) 题型 一、单选题(10题) 二、多选题(10题) 三、判断题(10题) 一、单选题 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B ) A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5℃)、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B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C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24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D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24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5℃)、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2. 为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引起的相关感染,哪项措施不正确( C ) A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单,严格无菌操作

B置管人员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C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首选颈静脉 D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 紧急状态下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 C )小时内尽早拔除导管。 A12 B24 C48 D36 4.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更换置管穿刺点敷料的时间为( C ) A无菌纱布1—2次/周 B无菌纱布1次/天 C无菌透明敷料1—2次/周 D无菌纱布2次/天 5. 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显示正确的是( D )A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阴性,导管段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 B 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不同种类的致病菌 C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不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D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6. 可使用哪种消毒剂擦拭消毒血管导管接触的端口,以减少污染风险?( C ) A 95%酒精 B 洁雪喷雾消毒剂 C 75%酒精 D 新洁尔灭 7.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A 输液连接系统应使用无针连接 B 输注脂肪乳的输液器应每12h更换 C 每天更换输液连接装置可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D三通连接可减少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XX县人民医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二、管理要求 1、各科室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人员职责。 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3、ICU等重点科室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定期分析、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ICU等重点科室应当按《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三、预防控制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二.感染预防要点。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 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 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 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 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 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 有内向外以同心圆的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要求。消毒后皮 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 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时。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 出汗、穿刺点初学、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 为一次/两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课件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 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应75%酒精或含碘消 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是,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 湿或者浸泡在水里。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h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 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 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 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要是应当尽早 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 导管和动脉导管。

降钙素原与血培养诊断血流感染比较

·695·J Chinese PLA Postgrad Med Sch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 Jul,31(7) 降钙素原与血培养诊断血流感染比较 王 欢,沈定霞,张有江,叶丽艳,陈 刚,陈 荣 解放军总医院 微生物科,北京 100853 摘要:目的比较血培养与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血流感染的诊断作用。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2009年7月同时进行血培养与降钙素原检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全自动连续性检测系统BacT/Alert3D进行血培养,VETEKII 微生物全自动鉴定仪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半定量免疫色谱法检测降钙素原。结果 PCT和血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23.8%和22.9%;PCT诊断的敏感性为78.3%、特异性为77.3%,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2%、91.9%。结论 半定量PCT检测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操作简单,容易判读,可用于常规实验检测。 关键词:降钙素原;微生物学;细菌感染 中图分类号:R 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139(2010)07-0695-03 Procalcitonin and blood culture in diagnosis of blood stream infection WANG Huan, SHEN Ding-xia, ZHANG You-jiang, YE Li-yan, CHEN Gang, CHEN Rong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SHEN Ding-xia. Email: shendx301@https://www.360docs.net/doc/4a8104895.html,.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role of procalcitonin (PCT) and blood culture in diagnosis of blood stream infection. Methods Data about patients with blood stream infection diagnosed with PCT and blood culture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08 to July 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lood was cultured in BacT/Alert 3D, a fully automatic consecutive detection system. Pathogens were identified using VETEKII, a fully automatic microorganism identifier. Semi-quantitative immunochromatography was used to detect PCT.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PCT and blood culture was 23.8% and 22.9%, respectively.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PCT were 78.3% and 77.3%,respectively, with a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52% and 91.9%,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Semi-quantitative PCT has a certain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n diagnosis of blood stream infection, and is easy to perform and judge, and can thus be used in routine laboratory diagnosis of blood stream infection. Key words: Procalcitonin; Microbiology; Bacterial Infections 血流感染是全身感染性疾病,血培养被认为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血培养时间长,抽血前抗生素的使用以及抽血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污染均会影响血培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近年来发现的细菌感染检测的新指标,对血流感染特别是脓毒血症的早期诊断显示出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2]。本文对比了降钙素原检测与血培养在血流感染诊断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对象和方法 1资料 收集2008年5月-2009年7月我院做过降钙素原检测的住院患者资料1 520份,分析其中362份同时进行血培养的临床资料及检测结果记录。对两次或两次以上PCT检测的患者只选择其中一次与血培养同时送检的检测结果。记录患者的详细信息并进行分析。 2标本采集 无菌操作采集患者静脉血3-5ml于真空采血管,3 500r离心3min,分离血清,作为降钙素原检测标本。按要求对患者肘静脉待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抽取患者血液标本10ml,无菌操作注入瓶口已消毒的Bact/ALERT FA或Bact/ALERT FN培养瓶中。 3降钙素原测定 采用半定量免疫色谱法(PCT-Q) (德国B.R.A.H.M.S Diagnostica公司),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将病人血清置入检测孔,30min内判读结果。将测试卡上检测条带的颜色与标准判读卡比较,测试结果可分别判定为<0.5ng/ml、0.5-2.0ng/ml、2.0-10.0ng/ml和≥10.0ng/ml。当PCT≥0.5ng/ml 时,提示有全身感染的可能(判定为阳性)。 4血培养与病原菌鉴定 应用全自动连续性检测系统Bact/ALERT3D(梅里埃公司,法国)及配套的血培养瓶对送检的血培养标本进行连续监测,一 收稿日期:2009-09-01 修回日期:2009-10-16 基金项目:全军“十一·五”基金项目(4241217M) Supported by the 11th Five Years Programs of Chinese PLA(4241217M)作者简介:王欢,军医进修学院2008届硕士研究生。专业:临床微生物检验诊断。Email: wanghuanhuadian@https://www.360docs.net/doc/4a8104895.html, 通信作者:沈定霞,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细菌耐药性和分子流行特征研究。Email: shendx301@https://www.360docs.net/doc/4a8104895.html,

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降低动、静脉置管而导致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 2.范围:医院员工、医学学员、外包人员、患者/家属。 3.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排除血管导管以外其他的感染来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4.权责 4.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度的修订、完善。 4.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度的培训、执行及督查。 4.3 各部门负责人监督制度落实。 5.作业内容 5.1置管时 5.1.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5.1.2严格按照《手卫生管理制度》,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5.1.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

水平。 5.1.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5.1.5建议使用0.1%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5.1.6 患疗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5.2置管后 5.2.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5.2.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2.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2.4 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0.1%碘伏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2.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5.2.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

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规程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规程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规程 1.目的 降低动、静脉置管而导致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 2.范围 医院科室、员工、医学学员、患者。 3.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与血管穿刺装置有关的感染,如由中心动、静脉导管和外周静脉管路插管引起的血管相关性感染。 4.内容 4.1置管时: 4.1.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4.1.2严格按照《手卫生管理制度》,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1.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1.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4.1.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

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4.1.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4.2插管后: 4.2.1应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4.2.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无菌透明敷料为每周更换1次,无菌纱布两天更换1次,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4.2.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手卫生管理制度》执行。 4.2.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4.2.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4.2.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