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高一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高一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本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的“仁礼”政治思想。教学难点:

1、孔子为何“哂由”“与点”?

2、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探究。

时安排:1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宋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面有个

故事,你知道吗?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后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箧,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今天我们通过这篇看看其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二、师生分析角色,感知当时场景。

几个人?按身份可以分为哪几类?能否分别介绍一下他们?

活动安排:把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代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且让代表展示。

教学设想:让学生理清人物,尤其是他们的名、字,且告诉学生古人在什么场合下在什么时候称名,以让学生尽快找出有关他们的言论,并分角色朗诵。安排四组学生分别为子路组、曾皙组、冉有组、公西华组。

一位大师和一群鲜活的学生,一场著名的对话,一个永远的经典情境,一个给人无穷回味和浮想联翩的教育场景,这就是《子路、曾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堂,感悟作为教育家、思想家的孔子,感悟经典,感悟生动。

三、探究活动一--赏孔子学生之志。

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

2、此四人的志向是什么?

活动安排:四组学生按照顺序讲志、指出其中重点字、词,并分别讲解。

3、从谈志的动作、场景、语言,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活动安排:四组学生交叉品评,并谈理由,上板展示。

教学设想:理清此部分内容,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动作、场景、语言、内容了解其性格,为探究孔子评价、思想打好基础。

子路的志向是治理千乘之国,其性格是好勇自负、粗豪刚直,也比较鲁莽、轻率;冉有的志向是使百姓富足,性格谦虚敦厚、谨小慎微;公西华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其性格是谦恭有礼,娴于辞令;曾皙的志向则是一幅百姓安乐的生活图景,其性格从容不迫、洒脱放达。

四、探究活动二--谈孔子之评价。

1、分别找出孔子对四个学生的评价之语言,并分析其基本态度。

2、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评判标准)?

活动安排:四组学生按照内容探讨。

教学设想:让四组学生明确老师评价,且引起思考:老师为什么对我是这样的态度。

五、探究活动三--探孔子之思想。

孔子为什么对子路“哂之”,而对曾皙“与之”,同时却对其他学生“叹之”?联系孔子思想进行分析、探讨。

活动安排:高一学生必修一本中学过《论语导读》一,可让四组学生结合其中孔子之思想探讨本内容。

教学设想:了解孔子思想,尽快深化本之思想。

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哂之”。

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

对曾皙:孔子与之。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六、拓展--思孔子之智慧。

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我们在此学习过程中所体悟到的孔子智慧。

七、小结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聆听《习主席寄语》,感悟儒家思想之传承与魅力)

八、传承孔子之智慧--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