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流物理-混相驱替

物理化学名词解释

物理化学名词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小心有错别字呀,小帽) 两相界面可分为:气液;气固;液液;液固;固固; 比表面:(衡量多相分散体系的分散程度)就是指单位体积或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表面能:(比表面自由能):当温度,压强及组分恒定时,增加单位表面积所引起的吉布斯自由能的增量 表面张力(物理意义):是在与液面相切的方向垂直作用于单位长度线段上的收缩力(表面张力与比表面自由能在数值上相等,有相同的量纲,但物理意义不同,单位不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体系的表面特征) 备注:温度升高,物质的表面张力值下降。绝热条件下,扩展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必定下降 表面活性物质:只需少量这样的物质就可已显著的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饱和吸附时,表面层上吸附的分子式垂直于液面定向排列的) HLB(亲水亲油平衡值):表示表面活性物质的亲水性和亲油性的相对强弱;越大代表亲水性越强 CMC(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分子在溶液中以疏水基相互靠拢,形成疏水基朝内,亲水基指向水相的胶束;形成胶束的浓度称之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界胶束浓度 固体表面吸附的根本原因:很难通过降低表面积来降低表面能,只能通过降低界面张力的途径来降低表面能 吸附:固体暴露在气体或液体中时,气体或液体分子自动聚集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 吸附平衡:吸附和解吸是互逆的两个过程,当这两个过程速率相等时,达到吸附平衡(气固吸附只有正吸附没有负吸附;吸附是放热过程) 吸附量: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的体积或气体的物质的量 吸附热:是指吸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吸附热越大,吸附越强 物理吸附:吸附分子和固体表面分子间作用力是分子间的引力(范德华力) 化学吸附:吸附分子和固体比较面间形成化学键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1.固体具有吸附能力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原子力场没有饱和,有剩余价力(气体分子只有碰撞到尚未被吸附的空表表面上才能够发生吸附作用) 2.一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当其热运动的动能足以克服表面力场的 势垒时,又重新回到气相,即发生解吸 3.吸附是一个可逆过程 影响吸附的因素:1.极性的影响 2.溶质溶解度的影响(溶解度越小,说明溶质越容易被吸附) 3.温度的影响(吸附为放热过程,升温吸附下降) 润湿: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能在固体表面上铺开(即原来的气固界面被液固界面替代的过程)分为:沾湿,浸湿,铺展 沾湿:是指将气液界面和气固界面转变成液固界面 浸湿:是指固体浸入到液体中的过程 铺展:是指液体在固体表面展开的过程 铺展系数(S):表示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的能力(S=△G,当S<0,表示液体可以在固体表面自由铺展) 备注:非极性固体大多是憎水型固体,极性固体通常是亲水型固体

中国石油大学-岩石比面

中国石油大学渗流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成绩: 班级: 学号: 姓名: 教师: 张丽丽 同组者: 岩石比面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巩固岩石比面的概念。 2.了解岩石比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比面是指单位体积岩石内颗粒的总表面积,或单位体积岩石内总孔隙的内表面积。岩石颗粒越细,形成的孔道就越小,则一定量的空气通过岩样时遇到的阻力也越大,这样测得的比面也就越大;反之,比面就越小。 比面通常可分为以岩石外表体积、骨架体积和孔隙体积为基数的比面。根据毛管模型,以岩石骨架为基数的比面计算公式为: Sv=14 φ3 1-φ2 A L H Q 1 μ Sv—以岩石骨架体积为基础的比面,cm2 / cm3; Ф—孔隙度,小数; A—截面积,cm2; L—长度,cm; H—岩心两端的压差,cm水柱; Q—通过岩心的空气流量,cm3/s。 三、实验流程

图1 比面测定流程图 四、实验步骤 1. 打开水罐进液阀、放空阀,向水罐中灌水,大约灌2/3体积时停止,关上进液阀及放空阀。 2. 用游标卡尺量出岩样的长度和直径,计算岩样的截面积。 3. 将岩样放入岩心夹持器,关闭环压放空阀,打开环压阀加环压,确保岩样与夹持器之间无气体窜流。 4. 打开流量控制阀,并用它控制流出的水量,待压力计的压力稳定在某一H值后,用秒表和量筒测量一定时间流出的水量,用同样的方法至少测定三个水流量和与之相应的H值。(如果岩石渗透率较低,关闭水柱阀,用汞柱压差计读取岩心上游压力,并将汞柱高度换成水柱高度。) 5. 关上流量控制阀,关闭环压阀,缓慢打开放空阀,结束实验。 五、数据处理与计算 表1 岩石比面测定原始记录 实验仪器编号:7 室内温度24(℃)空气粘度μ 0.01829 (mPa.s或cp)= 1.829×10-4 (Pa.s或p) 孔隙度Φ 33.5 (%)

分子生物学常见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常见名词解释 1、分子生物学:是一门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分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人体在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从分子水平开展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的一门科学。 3、酶工程:过去主要是通过生物化学方法从各种材料中提取、制备酶制剂。现在主要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取酶制剂。 4、蛋白质工程:过去主要是采用化学方法对纯化的蛋白质进行结构改造,制备出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现在主要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从改造目的基因的结构入手,在受体细胞中表达不同结构的蛋白质。 5、微生物工程:又称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特定性状,使微生物产生有用物质或直接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 6、DNA的甲基化:DNA的一级结构中,有一些碱基可以通过加上一个甲基而被修饰,称为DNA的甲基化。 7、CG岛:在整个基因组中存在一些成簇、稳定的非甲基化CG,这类CG称为CG岛。 8 、信使RNA:从DNA分子转录的RNA分子中,有一类可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模板,称为信使RNA。 9、顺反子:由结构基因转录生成的RNA序列亦称为顺反子。 10、帽子结构:5端第1个核苷酸是甲基化鸟嘌呤核苷酸,它以5端三磷酸酯键与第2个核苷酸的5端相连,而不是通常的3、5磷酸二酯键。 11 、核酶:在没有任何蛋白质(酶)存在的条件下,某些RNA分子也能催化其自身或其它RNA分子进行化学反应,即某些RNA具有酶样的催化活性,这类具有催化活力的RNA被命名为核酶。 12、蛋白质的变性:蛋白质分子爱到物理化学因素(如加热、紫外线、高压、有机溶剂、酸、碱等)的影响时,可使维持空间结构的次级键断裂,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称为蛋白质的变性。 13、蛋白质的复性:导致蛋白质变性的因素除去后,某些蛋白质又可重新回复天然构象,表现出天然蛋白质的生物活性,称为蛋白质的复性。 14、基因:是核酸分子中贮存遗传信息的遗传单位,是指贮存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体的化学本质及其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 自由能:自发过程中能用于作功的能量。 两性离子: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中既有氨基正离子又有羧基负离子。 必需氨基酸:机体内不能合成,必需从外界摄取的氨基酸. 等电点:氨基酸氨基和羧基的解离度相等,氨基酸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时溶液的pH值。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多肽链沿着肽链主链规则或周期性折叠。 结构域:蛋白质多肽链在超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超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构象单元组合在一起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以不规则的方式卷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多肽链组成,多肽链之间以次级建相互作用形成的特定空间结构。 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次级键被破坏,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一级结构不变,使生物学活性丧失。 蛋白质的复性:变性了的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建其天然构象,恢复生物学活性。 蛋白质的沉淀作用:蛋白质分子表面水膜被破坏,电荷被中和,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而沉淀。电泳:蛋白质分子在电场中泳动的现象。 沉降系数:一种蛋白质分子在单位离心力场里的沉降速度为恒定值,被称为沉降系数。 核酸的一级结构:四种核苷酸沿多核苷酸链的排列顺序。核酸的变性:高温、酸、碱等破坏核酸的氢键,使有规律的双螺旋变成无规律的“线团”。 核酸的复性:变性DNA经退火重新恢复双螺旋结构。 增色效应:变性核酸紫外吸收值增加。 减色效应:复性核酸紫外吸收值恢复原有水平。 Tm值:核酸热变性的温度,即紫外吸收值增加达最大增加量一半时的温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层物理》期末考试试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8 —2009学年第二学期 《油层物理》期末考试试卷A(闭卷考试)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试题和试卷一同交回) 一.解释下列名词与基本概念(每题3分,共12分) 1.原油相对密度 2.露点压力 3.克氏渗透率 4.双重孔隙介质 二.简述题(每题8分,共24分) 1.水敏、速敏的含义各是什么? 2.简述岩石润湿性特征的相对性和可变性,并举例说明。 3.试举例说明等渗点的定义及其渗流物理涵义。 三.论述题(每题8分,共16分) 1.什么是饱和压力?在油藏开发过程中,一般需要控制地层压力高于还是低于饱和压力?为什么? 2.论述地层原油粘度随溶解气油比和压力的变化规律(注意区分当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或高于饱和压力时)。 四.计算与求证(每题12分,共48分) 1.某油藏含油面积为A=14.4km2, 油层有效厚度h=11m, 孔隙度φ=0.21,束缚水饱和度S wi= 0.3, 原油体积系数B o=1.2,原油相对密度d420=0.87, 试计算该

油藏的原油储量(地面体积)为多少m3(8分), 合多少吨?(4分) 2.当储层中只含有油水两相时,储层岩石的综合弹性压缩系数C t为: C t = C f + C Lφ= C f+(C o S o+ C w S w)φ 式中:C L, C f ——分别为储层流体与储层岩石的压缩系数,MPa-1 C o, C w ——分别为储层中油、水的压缩系数,MPa-1 φ——岩石孔隙度,小数。 试求证:C L=C o S o + C w S w 3.在一砂岩岩样上测得油、水相对渗透率数据如下表。 试计算或回答下列问题:(1)、驱油效率。(4分) (2)、若岩芯的绝对渗透率185毫达西,求Sw=50%时油、水的有效渗透率。(4分) (3)、如果水的粘度μw=1.1mPa.s,油的粘度μo=1.9mPa.s,计算Sw=64.4%时的水的分流量fw。(4分) 4.实验室内由水驱气实验资料确定的J(Sw)函数如下表: 已知油藏数据:孔隙度Φ=0.30,渗透率K=300×10μm,天然气密度ρg=24kg/m3;水的密度ρw=1000kg/m3;气-水界面张力σgw=45dyn/cm,气-水接触角θgw=0°。试计算气藏气-水过渡带厚度。

材料物理化学 第一二三章名词解释集锦--复习材料

第二章晶体结构 1. 晶格能 指将一克式量(与一摩尔相当的量)的离子晶体中各离子拆散成气态所需的能量(也称为点阵能) 2. 电子亲合能 气态原子获得一个电子所放出的能量,常用千卡/克原子(4200J/mol)表示。元素的电子亲合能越大,则越易获得电子形成负离子。 3. 电离能 指气态原子在最低能态失去电子所需的能量,常用千卡/克原子(4200J/mol)表示,从中性原子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称第一级电离能;失去第二个电子所需的能量称第二级电离能,余类推。元素的电离能越小,则越易失去电子形成正离子。 4. 电负性 各元素的原子在形成价键时吸引电子的能力。用以比较各种原子形成负离子或者正离子的倾向。两元素的电负性差越大,所形成的键的极性就越强。 5. 原子配位数 指一个原子邻近周围的同种原子的个数。 6. 离子配位数 指一个离子邻近周围的异号离子的个数。 7. 面心立方密堆积 等径球的一种最紧密堆积方式,球体按ABCABC、、、、、、层序堆积,将这些球体的球心联接起来,便形成面心立方格子,即在这种堆积方式中可以找出面心立方晶胞。

8. 六方密堆积 等径球的一种最紧密堆积方式,球体按ABABAB、、、、、层序堆积,将这些圆球的球心联接起来,形成六方底心格子,即在这种堆积方式中可以找出面心立方晶胞。 9. 离子极化 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其大小和形状发生改变的现象。 10. 离子极化力 一种离子使另一种离子发生变形(或极化)的能力。即:反映离子极化其它离子的能力。 11. 离子极化率 表征离子在外电场作用下,自身其大小和开头发生改变的难易程度,即变开性的大小,即反映离子本身被极化的难易。 12. 结晶化学定律 晶体的结构取决于其组成质点的数量关系,大小关系与极化性能。 13. 静电键强度 z 定义为阳离子电价Z除配位数n所得的商。即:静电键强度:S= n 14. 同质多晶现象 化学组成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热力学条件下结晶形成结构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15. 变体及多晶转变: 变体:由同质多晶现象面产生的每一种化学组成相同,而结构不同的晶体。 多晶转变:由于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变体之间发生结构上的转变。 16. 多型现象

最新最全的物理化学名词解释

最全的物理化学名词解释 材料人考学 饱和蒸汽压:单位时间内有液体分子变为气体分子的数目与气体分子变为液体分子数目相同,宏观上说即液体的蒸发速度与气体的凝结速度相同的气体称为饱和蒸汽,饱和气体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汽压。 敞开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 封闭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无物质交换,但有能量交换 孤立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无物质交换,又无能量交换,故又称为隔离体系。 广度量和强度量:是指与物质的数量成正比的性质,如系统物质的量,体积,热力学能,熵等。具有加和性,在数学上是一次齐函数,而是指与物质无关的性质,如温度压力等 平衡态:系统内部处于热平衡、力平衡、相平衡、化学平衡 状态函数:体系的一些性质,其数值仅取决于体系所处的状态,而与体系的历史无关;它的变化值仅取决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而与变化的途径无关。具有这种特性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 热:体系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的不同而传递的能量称为热。 功:体系与环境之间传递的除热以外的其它能量都称为功。 摩尔相变焓:是指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在恒定温度T及该温度平衡压力下发生相变时对应的焓变 标准摩尔生成焓:在温度为T的标准态下,由稳定相态的单质生成化学计量数VB=1的β相态的化合物B 该生成反应的焓变称为该化合物B在温度T时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标准摩尔燃烧焓:在标准压力下,反应温度时,1摩尔反应物质B完全氧化成相同温度的指定产物时的标准摩尔反应焓。 可逆过程:我们把某一体系经过某一个过程,如果能使体系和环境都完全复原,则该过程称为“可逆过程”。 反应热当体系发生反应之后,使产物的温度回到反应前始态时的温度,体系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的热效应。 溶解热:在恒定的T、p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溶质B溶解与溶剂A中,形成B的摩尔分数xB=0.1的溶液时,过程的焓变。 稀释热:在恒定的T、p下,某溶剂中质量摩尔浓度b1的溶液用同样的溶剂稀释成为质量摩尔浓度b2的溶液时,所引起的每单位物质的量的溶质之焓变。 准静态过程:在过程进行的每一瞬间,体系都接近于平衡状态,以致在任意选取的短时间dt内,状态参量在整个系统的各部分都有确定的值,整个过程可以看成是由一系列极接近平衡的状态所构成。 卡诺循环:1恒温可逆膨胀2绝热可逆膨胀3恒温可逆压缩,4绝热可逆压缩 卡诺定理:在两个不同温度的热源之间工作的所有热机,以可逆热机效率最大 热力学基本方程:1dU=Tds—pdV 2dH=TdS+Vdp 3dA=-SdT-pdV 4dG=-SdT+Vdp(记忆方法见后)拉乌尔定律:稀溶液中溶剂的蒸汽压等于同一温度下纯溶剂的饱和蒸汽压与溶液中溶剂的摩尔分数的乘积PA=PA*xA 亨利定律:一般来说,气体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所形成的溶液属于稀溶液范围。气体B 在溶剂A中溶液的组成无论是由B的摩尔分数XB,质量摩尔浓度bB,浓度cB等表示时,均与气体溶质B的压力近似成正比。 偏摩尔量:在温度、压力及除了组分B以外其余组分的物质的量均不变的条件下,广度量X 随组分B的物质的量nB变化率XB称为组分B的偏摩尔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润湿性

中国石油大学 渗流物理 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 2017.9.12 成绩: 班级: 石工1504 学号: 1502010404 姓名: 张蕾 教师: 张俨彬 同组者: 宋学玲 岩石润湿性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光学投影法测定岩石润湿角的原理及方法; 2.了解界面张力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3.加深对岩石润湿性、界面张力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 1.光学投影法测定岩石润湿角 液体对固体表面的润湿情况可以通过直接测定接触角来确定。将待测矿物磨成光面,浸入油(或水)中,如图1所示,在矿物光面上滴一滴水(或油),直径约1~2mm ,然后通过光学系统将一组光线投射到液滴上,将液滴放大、投影到屏幕上,直接测出润湿角,或测量液滴的高度h 和它与岩石接触处的长度D ,按下式计算接触角θ: D h tg 22= θ 式中, θ—润湿角,°; h —液滴高度,mm ; D —液滴和固体表面接触的弦长,mm 。 图1 投影法润湿角示意图 2.悬滴法测定液滴界面张力 悬滴法适用于密度差较大的测定液-液或气-液之间的界面张力,测量范围为 10-1~10-2 mN/m 。 液体自管口滴落时,当液滴接近最大直径时,用光学设备记录下液滴图像。测量液滴的相关参数,利用下式计算界面张力: , 21ρρρ-=Δ , e sn n d d S = 式中,σ—界面张力,mN/m ; 2 e gd H ρσ?=

21ρρ、—待测两相流体的密度,g/cm3; ρ?—两相待测试样的密度差,g/cm3; e d —实际液滴的最大水平直径,cm ; sn d —从液滴底部算起,高度为e d n 10高度处液滴的直径,cm ; n S —液滴e d n 10高度处的直径与最大直径的比值; H —液滴形态的修正值,由n S 查表得到。 a )烧杯中气泡或液滴形状 ( b ) 气泡或液滴放大图 图2 悬滴法测界面张力示意图 三.实验仪器 图3 HARKE-SPCA 接触角测定仪器

石油大学(华东)渗流物理2001-2013

石油大学(华东) 200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渗流力学和油层物理 一、填空(16分) 1.达西定律描述的是流体在中渗流时与成正比关系,与成反比关系。 2.镜像反映法主要用于研究与影响的问题,反映时要求保持不变。 3.压降叠加原理是指,主要用于解决。 4.贝克莱—列维尔特驱油理论的前提条件是,在确定的岩石系统中前缘含水饱和度的大小与有关。 5.溶解气驱油藏通常采用井网系统,其原因是。 6.综合压缩系数Ce= 。 7.泡点压力前后的地层油粘度同;高于泡点压力时,地层油粘度于泡点压力的地层油粘度。 二、圆形地层中心一口井,液体服从达西定律,已知Re=1000m,Rw=10cm 1.求距井多远处的压力恰好等于Pe和Pw的平均值? 2.若K=1μm2,h=10m,μo=9mPa·s,Pe=15MPa,Pw=9MPa,B o=1.2, ρo=0.85。求油井产量为多少(吨/天)?(15分) 三、已知一无限大地层,K=1μm2,μo=10mPa·s,h=10m,?=5000cm2/s;若地层中有一口机动井A,Rw=0.1m,以Q1=200cm2/s(地下值)投产5天,然后关井,经3天后又以Q2=100m2/s (地下值)投产7天。试求距离机动井A100m处停产测压井B此时的压力降为多少MPa?(15分) 四、直线供给边缘附近一口生产井,井点距供给边界为a,单位地层厚度产量为q 1.写出平面渗流场的复势,势函数和流函数的表达式; 2.求井在直线供给边界上的垂点的渗流速度; 3.确定势函数Φ(x,y)=0的一条等势线和流函数Ψ(x,y)=0的一条流线。(15分) 五、一维水驱油情况下,地层长度L=1000m,渗流断面积A=5000m2,束缚水饱和度Swc=0.2,原油地下粘度μo=2.48mPa·s,地下水粘度μw=0.624mPa·s,孔隙度φ=0.18,前缘含水饱和度Swf=0.5,产量Q=560m3/天;其他数据如表: 数据表 参数数值 Sw 0.20 0.30 0.40 0.50 0.60 0.70 0.80 0.90 Fw(Sw)0 0.19 0.42 0.70 0.88 0.96 0.999 1 r (Sw)0 2.005 3.170 2.720 1.385 0.508 0.181 0 w 1.计算无水产油期;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 值,用符号pI表示。2.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3.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4.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5.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6.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7.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和其所带电荷,导致溶解度降低从而使蛋白质变得不稳定而沉淀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沉淀作用。 8.凝胶电泳: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等分子的分离纯化技术。9.层析:按照在移动相(可以是气体或液体)和固定相(可以是液体或固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10. 碱基互补规律:在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碱基的大小与结构的不同,使得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只能在G.C(或C.G)和A.T(或T.A)之间进行,这种碱基配对的规律就称为碱基配对规律。 11. 反密码子:在tRNA 链上有三个特定的碱基,组成一个密码子,由这些反密码子按碱基配对原则识别mRNA 链上的密码子。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方向相反。 12. 顺反子:基因功能的单位;一段染色体,它是一种多肽链的密码;一种结构基因。 13. 核酸的变性、复性:当呈双螺旋结构的DNA 溶液缓慢加热时,其中的氢键便断开,双链DNA 便脱解为单链,这叫做核酸的“溶解”或变性。在适宜的温度下,分散开的两条DNA 链可以完全重新结合成和原来一样的双股螺旋。这个DNA 螺旋的重组过程称为“复性”。14. 退火:当将双股链呈分散状态的DNA 溶液缓慢冷却时,它们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重新结合而形成双链螺旋结构,这现象称为“退火”。 15. 增色效应:当DNA 从双螺旋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卷曲状态时,它在260nm 处的吸收

物理化学模拟题及答案

模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 1.封闭系统 2. 内能 3. 标准摩尔生成焓 4. 电解池 5. 表面张力 6. 零级反应 7. 催化剂 8. 乳状液 9. 熵判据 10. 拉乌尔定律 二. 选择题(在A,B,C,D中选择最正确的答案,10分) 1.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只适用于 (A) 单纯状态变化 (B) 相变化 (C) 化学变化 (D) 封闭物系的任何变化 2. 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热不能自动从低温流向高温 (B)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热作功而无其它变化 (C)第二类永动机是造不成的 (D)热不可能全部转化为功 3.关于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方程仅适用于液-气平衡 (B)该方程既适用于液-气平衡又适用于固-气平衡 (C)该方程假定气体的体积远大于液体或固体的体积 (D)该方程假定与固相或液相平衡的气体为理想气体 4.二元恒沸混合物的组成 (A)固定 (B) 随温度而变 (C) 随压力而变 (D) 无法判断 5. 采用对消法(或称补偿法)测定电池电动势时,需要选用一个标准电池。这种标准

电池所具备的最基本条件是 (A) 电极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很大,可逆性大 (B) 高度可逆,电动势温度系数小,稳定 (C) 电池可逆,电势具有热力学意义 (D) 电动势精确已知,与测量温度无关 6. 法拉弟于1834年根据大量实验事实总结出了著名的法拉弟电解定律。它说明的问题是 (A) 通过电解池的电流与电势之间的关系 (B) 通过电解池的电流与超电势之间的关系 (C) 通过电解池的电量与发生电极反应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D) 电解时电极上析出物质的量与电极面积的关系 7. 对于理想的水平液面,其值为零的表面物理量是 (A) 表面能 (B) 比表面吉布斯函数 (C) 表面张力 (D) 附加压力 8. 表面活性剂是 (A) 能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 (B) 能增加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 (C) 溶入少量就能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 (D) 溶入少量就能显著增加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 9. 用物理方法测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优点在于 (A) 不要控制反应温度 (B) 不要准确记录时间 (C) 不需要很多玻璃仪器和药品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 Tm(解链温度):当核酸分子加热变性时,其在260nm处的紫外吸收会急剧增 加,当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变化的半数值时,此时对应的温度称为溶解温度,用Tm表示。热变性的DNA解链到50%时的温度。 2. 增色效应:DNA变性时,其溶液A260增高的现象。 3. 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这一过程称为~。 4. 核酸分子杂交:这种杂化双链可以在不同的DNA单链之间形成,也可以在不 同的RNA单链形成,甚至还可以在DNA单链和RNA单链之间形成,这一现象叫做核酸分杂交。 5. DNA复性:当变性条件缓慢去除后,两条解链的互补链可以重新配对,恢复 到原来的双螺旋结构。这一现象称为DNA复性。 6. Chargaff规则:包括 [A] = [T],[G] = [C];不同生物种属的DNA的碱基组 成不同;同一个体的不同器官或组织的DNA碱基组成相同。 7. DNA的变性: 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8. 核酸酶:所有可以水解核酸的酶。 9. 糖酵解: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 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glycol sis),亦称糖的无氧氧化 10. 糖异生:是指从非糖化合物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11. 丙酮酸羧化支路:糖异生过程中为绕过糖酵解途径中丙酮酸激酶所催化的不 可逆反应,丙酮酸需经丙酮酸羧化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作用而生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 12. 乳酸循环(Cori循环):肌收缩(尤其是供氧不足时)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 肌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内异生为葡萄糖。葡萄糖释入血液后又可被肌摄取,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此循环称为~,也称Cori循环。 13. 糖原合成:指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14. 糖原分解:习惯上指肝糖原分解成为葡萄糖的过程。 15. 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 16. 脂肪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经脂肪酶逐步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并释放入血供全身组织氧化利用的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17. 酮体:酮体主要包括乙酰乙酸,B-羟丁酸及丙酮,是脂酸在肝细胞分解氧化 时的特有中间代谢产物。 18. 必需脂肪酸:不能自身合成,需从食物摄取,故称必需脂酸。亚油酸、亚麻 酸、花生四烯酸等多不饱和脂酸是人体不可缺乏的营养素。 19. 脂肪的β氧化:指脂酰基的β-原子开始,进行脱氢加水再脱氢及硫解四部连 续的反应,将脂酰基断裂生成生成一个分子乙酰-COA和比原来少两个碳的脂酰-CoA的过程。 20. 血脂:血浆所含脂类统称血脂,包括: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及其酯以及 游离脂酸。 21. 必需氨基酸:指体内需要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共 有8种:缬氨酸 (Val)、异亮氨酸 (Ile)、亮氨酸 (Leu)、苏氨酸(Thr)、蛋氨酸 (Met)、赖氨酸 (Lys)、苯丙氨酸 (Phe)、色氨酸(Trp)。 22. 一碳单位:某些氨基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只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基团,称为一 碳单位(one carbon unit)。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解解释 1、肽单元(peptide 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Cα1和Cα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了肽单元,它是蛋白质分子构象的结构单元。Cα是两个肽平面的连接点,两个肽平面可经Cα的单键进行旋转,N—Cα、Cα—C是单键,可自由旋转。 2、结构域(domain):分子量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1个和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叠得较为紧密,具有独立的生物学功能,大多数结构域含有序列上连续的100—200个氨基酸残基,若用限制性蛋白酶水解,含多个结构域的蛋白质常分成数个结构域,但各结构域的构象基本不变。 3、模体(motif):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一个模序总有其特征性的氨基酸序列,并发挥特殊功能,如锌指结构。 4、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结构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主要发生二硫键与非共价键的破坏,不涉及一级结构中氨基酸序列的改变,变性的蛋白质易沉淀,沉淀的蛋白质不一定变性。 5、蛋白质的等电点( isoelectric point, pI):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蛋白质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6、酶(enzyme):酶是一类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或核酸,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催化反应进行。酶的不同形式有单体酶,寡聚酶,多酶体系和多功能酶,酶的分子组成可分为单纯酶和结合酶。酶不改变反应的平衡,只是通过降低活化能加快反应的速度。(不考) 7、酶的活性中心 (active center of enzymes):酶分子中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在空间结构上彼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参与酶活性中心的必需基团有结合底物,使底物与酶形成一定构象复合物的结合基团和影响底物中某些化学键稳定性,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并将其转化为产物的催化基团。活性中心外还有维持酶活性中心应有的空间构象的必需基团。 8、酶的变构调节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enzymes):一些代谢物可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外的某部分可逆地结合,使酶构象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此种调节方式称酶的变构调节。被调节的酶称为变构酶或别构酶,使酶发生变构效应的物质,称为变构效应剂,包括变构激活剂和变构抑制剂。 9、酶的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 of enzymes):在其他酶的催化作用下,某些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此过程称为共价修饰。主要包括:磷酸化—去磷酸化;乙酰化—脱乙酰化;甲基化—去甲基化;腺苷化—脱腺苷化;—SH与—S—S—互变等;磷酸化与脱磷酸是最常见的方式。 10、酶原和酶原激活(zymogen and zymogen activation):有些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只是酶的无活性前体,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水解开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肽键,使构象发生改变,表现出酶的活性,此前体物质称为酶原。由无活性的酶原向有活性酶转化的过程称为酶原激活。酶原的激活,实际是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暴露的过程。 11、同工酶(isoenzyme isozyme):催化同一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免疫学性质都不同的一组酶。它们彼此在氨基酸序列,底物的亲和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由同一基因或不同基因编码,同工酶存在于同一种属或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或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中,它使不同的组织、器官和不同的亚细胞结构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 12、糖酵解(glycolysis):在机体缺氧条件下,葡萄糖经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丙酮酸进而还原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糖的无氧氧化)。糖酵解的反应部位在胞浆。主要包括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糖酵解途径和由丙酮酸转变成乳酸两个阶段,1分子葡萄糖经历4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净生成2分子ATP。关键酶主要有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它的意义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13、糖异生(gluconeogenesis):是指从非糖化合物(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或糖

(完整版)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蛋白质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它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 3.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 值,用符号pI表示。 4.稀有氨基酸:指存在于蛋白质中的20 种常见氨基酸以外的其它罕见氨基酸,它们是正常氨基酸的衍生物。 5.非蛋白质氨基酸:指不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而以游离状态和结合状态存在于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和细胞的氨基酸。 6.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 8.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10.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2.氢键: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14.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的基团之间的静电引力,也称为静电键或盐键。15.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6.疏水键: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一种弱的、非共价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质分子中的疏水侧链避开水相而相互聚集而形成的作用力。 17.范德华力:中性原子之间通过瞬间静电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弱的分子间的力。当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为它们的范德华半径之和时,范德华力最强。 18.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19.盐溶: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的现象。20.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 21.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22.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和其

dw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氨基酸: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接在α-碳上。 必需氨基酸: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不能合成,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例如赖氨酸、苏氨酸等氨基酸。 非必需氨基酸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的,不需要由饮食供给的氨基酸,例如甘氨酸、丙氨酸等氨基酸。 等电点: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净电荷为零)的pH值。 茚三酮反应: 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 肽键: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胺键。 肽: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 蛋白质一级结构: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层析:按照在移动相(可以是气体或液体)和固定相(可以是液体或固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离子交换层析:使用带有固定的带电基团的聚合树脂或凝胶层析柱分离离子化合物的层析方法。 透析:过小分子经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凝胶过滤层析: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亲和层析: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或其它分子的层析技术。 高压液相层析:使用颗粒极细的介质,在高压下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凝胶电泳: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等分子的分离纯化技术。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有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只是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的,而不是根据分子所带的电荷和大小分离的。 等电聚焦电泳:利用特殊的一种缓冲液(两性电解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内制造一个pH梯度,电泳时每种蛋白质就将迁移到它的等电点(pI)处,即梯度中的某一pH时,就不再带有净的正或负电荷了。双向电泳:是等电聚焦电泳和SDS-PAGE的组合,即先进行等电聚焦电泳(按照pI分离),然后再进行SDS-PAGE(按照分子大小),经染色得到的电泳图是个二维分布的蛋白质图。 Edman降解: 从多肽链游离的N末端测定氨基酸残基的序列的过程。N末端氨基酸残基被苯异硫氰酸酯修,然后从多肽链上切下修饰的残基,再经层析鉴定,余下的多肽链(少了一个残基)被回收再进行下一轮降解循环。 同源蛋白质: 来自不同种类生物、而序列和功能类似的蛋白质。例如血红蛋白。构型:一个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这种排列不经过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是不会改变的。构型的改变往往使分子的光学活性发生变化。 构象: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要求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肽单位:又称之肽基(peptide group),是肽链主链上的重复结构。是由参与肽键形成的氮原子和碳原子和它们的4个取代成分:羰基氧原子、酰胺氢原子和两个相邻的α-碳原子组成的一个平面单位。蛋白质二级结构: 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氨基酸残基的有规则的排列,常见的二级结构有α-螺旋和β-折叠。二级结构是通过骨架上的羰基和酰胺基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 蛋白质三级结构: 蛋白质分子处于它的天然折叠状态的三维构象。三级结构是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的。三级结构主要是靠氨基酸侧链之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氢键范德华力和盐键(静电作用力)维持的。 蛋白质四级结构: 多亚基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实际上是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亚基)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出的三维结构。 α-螺旋(α-helix):蛋白质中常见的一种二级结构,肽链主链绕假想的中心轴盘绕成螺旋状,一般都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是靠链内氢键维持的。每个氨基酸残基(第n个)的羰基氧与多肽链C端方向的第4个残基(第n+4个)的酰胺氮形成氢键。在典型的右手α-螺旋结构中,螺距为0.54nm,每一圈含有3.6个氨基酸残基,每个残基沿着螺旋的长轴上升0.15nm。 β-折叠(β-sheet):是蛋白质中的常见的二级结构,是由伸展的多肽链组成的。折叠片的构象是通过一个肽键的羰基氧和位于同一个肽链或相邻肽链的另一个酰胺氢之间形成的氢键维持的。氢键几乎都垂直伸展的肽链,这些肽链可以是平行排列(走向都是由N到C方向);或者是反平行排列(肽链反向排列)。 β-转角: 也是多肽链中常见的二级结构,连接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级结构(α-螺旋和β-折叠),使肽链走向改变

同济医科大学药学院物理化学题库

物理化学题库 一、热力学 (一) 名词解释 可逆过程 2. 化学位 3. internal energy 4. reversible process 5. chemical potential 6. phase rule 7. Gbbis Surface energy 8. state function 9. heat of combustion (二) 简答题 1. 什么是卡诺理想热机? 2. 为什么要引入“偏摩尔量”这一概念? 3. 什么是可逆过程?简述其特征。 What is the definition of reversible process? Please briefly write its characteritic. 4. What is Carnort ideal heat engine? 5. 为什么药提出偏摩尔量的概念?举出3个例子。 6. 试分别简述判断过程方向及平衡的三个判据。 7. 指出在下列各过程中体系的ΔU、ΔH、ΔS、ΔF和ΔG何者为零: (1)理想气体Carnot循环 (2)H2O(l)在100℃,101.325kPa下蒸发为气体

(3)理想气体恒温可逆膨胀 (4)理想气体绝热膨胀 (5)理想气体向真空膨胀 (6)H2、O2在绝热钢瓶中发生反应 8.某一理想气体体系从某一始态出发,分别进行恒温可逆和恒温不可逆膨胀,能否达到同一终态?若从某一始态出发,分别进行绝热可逆和绝热不可逆膨胀,能否达到同一终态?为什么? 9.什么是理想溶液与非理想溶液?分别写出其化学势表达式。 10.什么势是状态函数?它有何特点? 11. 什么是Carnot循环? 12. 化学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13.判断自发过程的方向和限度有几种判据?它们使用的条件是什么? 14.可逆过程的特征是什么?它和不可逆过程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15.指出下列平衡体系的组分数(K),自由度数(f)各为多少? (1)NH4 Cl(g)部分分解为NH3(g)和HCl(g)。 (2)若在上述体系中额外加入少量的NH3(g)。 16.什么是状态函数?它有哪些特征? 17.写出过程方向和限度的熵判据与吉布斯(Gibbs)自由能判据的数学表达式及应用条件。 (三) 填空题 1.(dH/dV)T=0, 说明焓只能是温度的函数,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关。 2.热力学第二定律可表达为:“功可全部变为热,但热不能全部变为功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在一定的温度及压力下,溶液中任一组分在任意浓度范围均遵守拉乌尔定律的溶液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物理化学常用术语及单位

1. 范围 本技术规范规定了有关湿度计量的常用术语和定义,是对《常用计量名词术语及其定义》(JJG1001—82)的重新修订。 2. 有关湿度计量的术语 2.1 水蒸气(Water vapour) 亦称水汽。水的气态,由水气化或冰升华而成。 2.2 湿度(Humidity) 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 2.3 水分(Moisture) 液体或固体中水的含量。 2.4 干气(Dry gas ) 不含水蒸气的气体。 注:绝对不含水蒸气的干气是不存在的,所谓干气仅仅是相对的。 2.5 干空气(Dry air) 不含水蒸气的空气。 2.6 湿气(Wet gas) 干气和水蒸气组成的混合物。 2.7 湿空气(Wet air) 干空气和水蒸气组成的混合物。 2.8 饱和湿气(Saturated gas) 在一定温度下相对湿度为100%的湿气。 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湿气,露点值等于该温度值。 2.9 水蒸汽的吸收(Absorption of water vapour) 水分子通过渗透原理进入到物体的内部。

2.10 水蒸汽的吸附(Adsorption of water vapour) 水分子附着在物体的表面。 2.11水蒸汽的脱附(Desorption of water vapour) 水分子脱离物体表面或物体内部的过程,这是与水蒸汽的吸收或吸附相反的过程。 2.12 干燥剂(Desiccant) 用于吸收水蒸气的物质,一般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两种。 2.13 饱和器(Saturator) 能够使干气变为饱和湿气的装置。 注:温度在0℃以上时称为水饱和器,在0℃以下时称为冰饱和器。 2.14 质量混合比(Mixing ratio) 湿气中水蒸气的质量与干气的质量之比,亦称混合比。 注:湿度基准—重法湿度计,就是根据质量混合比的定义建立的。 (kg?kg-1) 2.15 绝对湿度(Absolute humidity ) 单位体积湿气中水蒸气的质量。 (kg?m-3) 2.16 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 湿气中水蒸气的摩尔分数与相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饱和水蒸气的摩尔分数之百分比,或者湿气中水蒸气的分压值与相同温度下饱和水蒸气压的比值。 (%RH) 2.17 水蒸气压力(Water vapour pressure) 湿气(体积为V,湿度为T)中的水蒸气于相同V、T条件下单独存在时的压力。亦称为水蒸气分压力。水蒸气压力用e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