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阴阳学说

第二章阴阳学说
第二章阴阳学说

第二节阴阳学说

《郭进朝录入文本》

一,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1.解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2.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观察和方法

3.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本身有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4.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5.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

6.广泛用来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

7.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阴阳学说概念:

1.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事物相互关联的某事物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2.古代先贤开始应用阴阳来分析、阐释一些难以理解或不能直接观察的复杂事物变化的机理,

三,阴阳属性:

1.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

2.寒热、动静、明暗是阴阳的标志属性,

3.水与火这一对事物具备了寒热、动静、明暗的特性,故称为阴阳属性的标志作事物,

4.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

5.事物阴阳属性归属表

【注意上表格是并列排列的】

6.事物的阴阳属性,即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

7.若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层次或对象变了,则它的阴阳属性随时改变,

8.故事物阴阳属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又是相对的

9.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①阴阳属性相互变化,事物阴阳属性在替丁条件,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②阴阳之中副有阴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分阴阳,即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往往通过比较对象而划分的,若比较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事物的阴阳属性即有阴阳两分法表示的,也有阴阳三分法的表示,上述的昏夜和一年四季分属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即属阴阳的两分法。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阴阳对立制约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统一体的相互斗争,

2.相互制约和我相互排斥,阴阳学认为阴阳双方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3.阴雨阳之间对立制约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4.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结果

四,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即有相互依存,先相互根本的关系,

2.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3.阳依赖阴存在的,阴也依赖于阳存在,

五,阴阳交感与互藏:

1.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发生相磨、相错、相荡的相互作用,

2,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前以生或变化的根源,

3,古代哲学家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之气,有自身的运动化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阳升腾而为天,阴凝聚而为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

4,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感合和、产生了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

5.自然界,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形成云、雾、雷电、雨、露、生命得以延生,从而化生出万物,

6,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万物得以成长,

7,在人类,男女构精,新的生命个体延生,人类得以繁行,

8,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都向含着另一方,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9,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汉有阴雨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属阳的属性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含有阳性成分,

10,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合和动力根源,

11,阴阳二气升降运动而引起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

12,阴阳互藏:是指阴阳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阴中窝阳,阴财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阴中藏阳其阴性成分才能逐渐【或突然】转化为阳性成分,表现为阴消阳长,13,阴阳的消长的运动及相伴阴阳转化,是促使事物或现象总体阴阳属

性转化的必要条件,

五,阴阳消长:

1,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

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

的增长和消减变化之中

2,阴阳双方在被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促

持着动态平衡,dui

3,阴阳互为消长:在阴阳双方彼此对立

制约的过程中,阴与阳之间的某一方增长,而另一方消减,或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增长的互为消长的变化,

4.四时气候的变迁,寒暑的更易,反映了阴阳消长的变化过程

5.阴阳还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的状态,

6.阳依赖于阴而存在,阴也依赖于阳而存在,

7.阴阳消长只是阴阳变化的过程和模式,而其原因是阴阳的对立制约与互相互相用世界上的事物十分复杂,变化万千,性质各异,因而各类事

物中阴阳关系亦各有侧重

8.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的消长变化,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对立制约和互相互用关系的协调平衡,

9.在自然界表征异常的气候变化,在人体则表征生命过程的协调有序,10,若阴阳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在自然界差异气候的变化,在人体表征疾病的发生。

六,阴阳变化:

1,阴阳变化:阴阳变化是指事物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应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2,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是又一基本形式,

3,阴阳双方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4,阐释阴阳转化的机理,生、化、极、变、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5,阴阳相互转化,即可以表现渐变的形式,又可以表现为突然的形式,6,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阴阳转化常常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

七,阴阳自和与平衡:

1,阴阳自和:阴阳自和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范畴,

2,综上所述,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及自和与平衡、

3,从不同角度来说明阴阳之间的根互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

4,表达阴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5,阴阳之间的这些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互相联系的,

6,阴阳的对立互根,是阴阳最普遍的规律,说明了事物之间即相反又相成的关系,

7,事物之间的阴阳两个方面,通过对立制约而取得了平衡协调,通过互根互用而互相促进,不可分离

8,阴阳交感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万物就在阴阳交感过程中产生的,

9,阴阳互藏是阴阳交感动力的根源,同时也是阴阳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10,阴阳消长和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

11,阴阳消长是在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基础上表现的量变过程,

12,阴阳转化则是在两变基础上质变,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13,表征事物总体属性的改变,阴阳动态平衡由阴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及其阴阳消长来联系,

14,阴阳自和表达了其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这一动态协调平衡的能力范与造势,

八,阴阳学说在中医学说中的应用:

1,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理论基础的各个方面,

2,广泛的用来说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病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暂付经络形体组织,

即是有机联系的,都又可以根据其所在的部位,

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3,脏腑形体分阴阳:脏腑及其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

4,经络系统分阴阳:十二正经中有手足三阴三阳经络,

①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为阳经,一阳分三阳,

②因行上肢与下肢不同而分成为手足阳明,少阳,太阳经,

③属脏行于肢体内侧面的,阴经,一阴为三阴,分成为手足太阴,厥阴,少阴,

○4奇经八脉的跷脉与维脉行于身体内侧者称阴跷,阴维,行于身体外侧者属阳跷,阳维,督脉阳经之海,人脉阴经之海,

○5总之,人体脏腑经络及其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二】,概括人体生理变化:

1,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体还是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

2,人体整体生命活动,是由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司其职,协调一致来完成的

3,脏腑经络的功能是由贮藏和运行于其中的精与气为基础的,

4,精藏于脏腑之中,主内守而属阴,气由精所化运行于全身属阳,

5,精与气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6,维持了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功能活动稳定有序,

7,人体的生长壮者已生命的过程,也是由人体内阴阳二气的对立互相关系,来维系着

【三】,阐释人体病理变化:

1,人体的正常生命运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联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果,

2,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

3,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之一,

4,阴阳学说用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疾病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导致机体阴阳协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结果,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的斗争过程:阴阳侵犯人体,人体中的正气的阴气奋而抗之,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氧气与之斗争,

九,用于疾病的诊断:

1,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包括诊断疾病和辨识疾病的两个方面,

2,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

3,主要包括分析四诊所说及的资料和概括各种病症的阴阳属性两个方面,

4,分析四诊资料

①将望、问、闻、切四诊所收集各种资料,

②包括症状和体征以阴阳理论辨析其阴阳属性,

③色泽分阴阳:

观察颜色的明暗,可以辨别病情的阴阳属性,

色泽鲜明为病属阳,色泽暗淡为病属阴,

○4气息分阴阳:

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可以区别病情的阴阳属性,

语声高亢洪亮,

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

少言而陈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

○5寒热动静喜悲分阴阳:

了解患者的动静、喜悲等状况,也可以区别病症的阴阳属性,

5,概括病症:

①辨别病症的属阴或属阳,是诊断疾病的主要原则,

②八钢辩证中的表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③阴阳是八钢辩证的总纲

○4在脏腑辩证中,脏腑精气阴阳失调可以表现出很多症候,但概括起来无外乎阴阳两大类,

○5总之,阴阳学说广泛引用应用于四诊辩证之中,只有辩清阴阳,才能正确分析和判断,疾病阴阳的属性

十,用于疾病的防治:

1,调整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私,

2,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明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内容,3,指导养生:

①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的目的,一延年,二防病。

②注要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主要手段,

4,确定治疗原则:

①由于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而偏胜偏衰和互根又是其基本表现方式,

②因而在把握阴阳失调状况的基础上,

用药物针灸等方法调整期偏盛或偏衰和互根,

③恢复阴阳协调平衡治疗疾病的原则之一,

③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故总治疗原则是

“实证泄之”即提其有余,

○4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故总治疗余额则

“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5阴阳互损治疗原则: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故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对阳损及阴导致阳盛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补阳表阴,兼以补阴

阴损及阳,对阴损及阳导致以阴盛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6如此则阴阳双方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十一,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①阴阳学用于疾病的治疗,

不仅用于治疗确定原则,

而且也用来概括药物的性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根据,

②根据确定治疗原则,选择适宜的药物,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③药物的性能,一般的说,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的,○4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5药物性能主要包括温、热、寒、凉这四种药性,又称“四气”,

其中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6五味: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

○7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的作用趋向,升是上升,

浮为向外,浮于表: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 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 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以下同) 1、在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小儿药证真诀》 2、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巢元方 C、陈无泽 D、吴又可 3、倡导“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称为养阴派的医家:() A、刘完素 3、张从正 C、李杲 D、朱丹溪 4、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气血 5、中医治疗疾病时“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其意思主要是指在 治疗用药时必须注意:() A、四时气候的变化 B、昼夜晨昏的变化 C、地理环境 D、社会环境 6、“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名称 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 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7、阴阳的概念是:() A、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B、代表白昼和黑夜 C、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D、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8、下列哪种情况不能构成阳阳关系?() A、寒与热 B、动与静 C、上升和外出 D、表与里 9、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统一的 D、平衡的 10、不属于阴的是:() A、晦晴的 B、内在的 C、静止的 D轻清的 11、不属于阳的是:() A、明亮的 B、外在的 C、运动的 D、重浊的 12、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阴阳之间的:() A、制约和消长 B、互根互用 C、相对平衡 D、相互转化

13、某些急性热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体温下降, 四脚厥冷,脉微软绝等症象,这种现象用阴阳学说解释就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14、健康人体的阴阳关系可以概括为:() A、阴阳相互制约 B、阴阳互根 C、阴阳相互转化 D、阴平阳秘 15、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阳的是:() A、头面部 B、腰背部 C、腹部 D、体表 16、用阴阳学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阴的是:() A、五脏 B、六腑 C、津液 D、血 17、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阴阳偏胜 B、阴阳偏衰 C、阴阳互损 D、阴阳失调 18、属阴阳偏胜的病理是:() A、阳虚则寒 B、阴胜则寒 C、阴虚则热 D、阳损及阴 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阴阳偏衰的病理?()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阳两虚 D、重阴必阳 20、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也可以导致阴虚,这是因为阴阳之间是:() A、对立制约的 B、互根互用的 C、消长平衡的 D、可以转化的 21、“阴病治阳”的治法适用于:() A、阴的绝对亢盛 B、阳的绝对亢盛 C、阴虚而致阳亢 D、阳虚而致而致阴盛 22、“阳病治阴”的治法适用于:() A、实热证 B、实寒证 C、虚热证 D、虚寒证 23、说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是:() A、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B、阳平阳秘,精神乃治 C、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D、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24、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习题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名词解释 1.阴阳: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中药四气五味: 二、填空 1.阴阳的属性包括、、。 2.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之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阴气,体现了阴阳的。 3.“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体现了阴阳的。 4.“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体现阴阳的失常。 5.“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体现了阴阳的。 6.一般来说,人体的上部为,下部为;体表为,体内为;五脏为,六腑为;构成人体的物质为,人体的功能为。 三、简答题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2.如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单选题 1.五行相克的关系中,火的“所不胜”是 A.木 B.火 C.金 D.水 E.土 2.“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稼穑 C.炎上 D.润下

E.从革 3.“土不足时,则木旺伤土”的理论依据是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母子相及 4.五行相克的规律是 A.木一火一土一水一金一木 B.木一土-水一火一金一木 C.金一木一水一火一土一金 D.水一火一土一金一木一火 E.木一土一金一水一火一木 5.五行中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为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6.按六腑的五行属性,胃属 A.金 B.木 C.水 D.火 E.土 7.属于子病及母的是 A. 肺病及肾 B. 肝病及肾 C. 心病及肾 D. 脾病及肾 E. 肝病及脾 8.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

A. 肝 B. 肾 C. 心 D. 脾 E. 胃 9.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 A. 木 B. 土 C. 金 D. 水 E. 火 10.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 A. 肝实泻肾 B. 肺实泻脾 C. 肝实泻肺 D. 肝实泻心 E. 心实泻肝 11.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是A.滋水涵木 B.佐金平木 C.金水相生 D.益火补土 E.培土生金 12.脾虚病人面见青色,属于 A.木克土 B.木乘土 C.水克火 D.水侮土 E.金克木 13.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脾之子是A.肝 B.心

阴阳五行学说重点知识

阴阳五行学说重点知识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阳对立即指世间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而对立的阴阳双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阴阳互根。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一种消长变化过程中的,阴阳在这种消长变化中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消长变化是绝对的,而动态平衡则是相对的。比如白天阳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而夜间阴盛,机体的生理功能相应的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阳气渐盛,人体的生理功能逐渐由抑制转向兴奋,即阴消阳长;而从中午到子夜,阳气渐衰,则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渐变为抑制,这就是阳消阴长。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阴阳格拒 阴阳格拒,是阴阳失调病机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病机,主要包括阴盛格阳和阳盛格阴两方面。主要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和阳的一方盛极,因而壅盛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形成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等复杂的临床现象。 阴盛格阳,即阴阳内外格拒。系指阴寒之邪盛极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种病理状态。其疾病的本质虽然是阴寒内盛,但由于其格阳于外,故其临床表现,反见面红烦热、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热象。因其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致,故为真寒假热。 此外,阴盛于下,虚阳浮越,亦可见面红如火,称为戴阳,亦是阳虚阴盛,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的一种表现。 阳盛格阴,系指邪热内盛,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多见于热病的热盛至极,反见“热极似寒”的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寒象。由于其疾病之本质是热盛于里,而格阴于外,故称为真热假寒。这种四肢厥冷,又称之为“阳厥”或“热厥”。 阴阳互损

中医学概要-阴阳五行学说--练习题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一、选择题 A1型题 1、阴阳的最初的含义是 A、日月 B、动静 C、日光向背 D、气候寒暖 E、水火 2、阴阳的属性是 A、绝对的 B、不变的 C、相对的 D、量变的 E、质变的 3、阴阳相互制约的条件是 A、阴阳互跟 B、阴阳互用 C、阴阳对立 D、阴阳交感 E、以上都不是 4、阴阳的相互转化是 A、绝对的 B、有条件的 C、偶然的 D、必然的 E、量变的 5、五行“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E、稼穑 6、一昼夜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7、下列哪项不属于五行之“金” A、肺 B、大肠 C、皮毛 D、惊恐 E、鼻 8、脾病传肾是属于 A、相克 B、相侮 C、母病及子 D、相乘 E、子病及母 9、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A、土和金 B、火和金 C、水和火 D、土和木 E、木和金 10、心为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11、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脾为 A、阴中之阴 B、阴中之阳 C、阴中之至阴 D、阳中之阴 E、阳中之阳 12、五味中属于阳的是 A、酸 B、苦 C、咸 D、辛 E、涩 13、以下属于阴的功能是 A、推动 B、温煦 C、滋润 D、兴奋 E、升散 14、五行学说中“土”的特性是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曲直 15、“肝火犯肺”属于 A、子病犯母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B1型题 16、“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描述的阴阳的关系是 A、对立制约 B、相互转化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交感 17、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 A、形式 B、物质 C、现象 D、根由 E、结果 18、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的关系,下列哪项不符合五行的相生规律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木之母 C、火为土之母 D、土为金之子 E、火为木之子 19、“见肝之病,知先传脾”的病机传变属于 A、木克土 B、木乘土 C、土侮木 D、母病及子 E、子病犯母 20、水气有余导致土气衰弱的传变属于 A、制己所胜 B、侮所不胜 C、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D、已所胜轻而侮之 E、以上皆不是 21、下列情志相胜中,错误的是 A、惊胜恐 B、恐胜喜 C、怒胜思 D、喜胜忧 E、思胜恐 22、依据五行相克乘侮的关系,肾病及脾者属于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B2型题 A、阳中之阳 B、阴中之阳 C、阳中之阴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3、以时间来划分阴阳则上半夜属于 24、以脏腑部位来划分阴阳则肝属于 A、实热证 B、虚寒证 C、阴阳两虚证 D、虚热证 E、真寒假热证 25、阴阳互损可形成 26、阴盛格阳可形成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阴阳双补 27、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属于 2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A、相乘 B、相克 C、子病犯母 D、相侮 E、母病及子 29、“一行”过于强盛对“所不胜”的“一行”进行克制属于 30、“一行”过于虚弱,以致受到“所胜”的“一行”克制属于

第二章阴阳学说

第二节阴阳学说 《郭进朝录入文本》 一,阴阳学说: 1.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1.解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 2.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观察和方法 3.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本身有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4.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5.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 6.广泛用来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 7.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阴阳学说概念: 1.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事物相互关联的某事物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2.古代先贤开始应用阴阳来分析、阐释一些难以理解或不能直接观察的复杂事物变化的机理, 三,阴阳属性: 1.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相互关联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其各自的属性 2.寒热、动静、明暗是阴阳的标志属性, 3.水与火这一对事物具备了寒热、动静、明暗的特性,故称为阴阳属性的标志作事物, 4.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 5.事物阴阳属性归属表 【注意上表格是并列排列的】 6.事物的阴阳属性,即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

7.若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层次或对象变了,则它的阴阳属性随时改变, 8.故事物阴阳属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又是相对的 9.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①阴阳属性相互变化,事物阴阳属性在替丁条件,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②阴阳之中副有阴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分阴阳,即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③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往往通过比较对象而划分的,若比较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 事物的阴阳属性即有阴阳两分法表示的,也有阴阳三分法的表示,上述的昏夜和一年四季分属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即属阴阳的两分法。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阴阳对立制约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统一体的相互斗争, 2.相互制约和我相互排斥,阴阳学认为阴阳双方即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 3.阴雨阳之间对立制约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4.自然界阴阳相互制约,相互消长的结果 四,阴阳的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即有相互依存,先相互根本的关系, 2.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3.阳依赖阴存在的,阴也依赖于阳存在, 五,阴阳交感与互藏: 1.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发生相磨、相错、相荡的相互作用, 2,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前以生或变化的根源, 3,古代哲学家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之气,有自身的运动化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阳升腾而为天,阴凝聚而为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

中医护理学第二章阴阳五行

第二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第二章阴阳五行 【重点难点】 一、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则体现在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可以再分阴阳。 (二)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四个方面。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的组织结构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以脏腑来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等。 2.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各部的生理功能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都是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诀,精气乃绝。” 3.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是正邪相争,阴阳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 4.指导疾病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尽管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但都可以用阴证或阳证加以概括。 5.确立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原则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和护理的基本原则。 6.指导养生防病要保持体内阴阳协调,必须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顺四时而调阴阳。 二、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它认为自然

作业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病因病机 一、名词解释 1.阴阳 2.五行 3.藏象 4.六淫 5.气 二、选择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B.六淫之邪只从肌表侵犯人体而发病 C.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而发病,又可两种以上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D.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 E.六淫致病具有转化性的特点 2.风邪伤人,病变部位不固定是由于 A.风为百病之长 B.风性主动,动摇不定 C.风与肝相应,肝病易动 D.风性善行 E.风性数变 3.下列哪一项是湿邪的性质 A.其性粘腻 B.其性开泄 C.其性凝滞 D.其性收引 E.其性升散 4.既有季节性特点又不受季节限制,常为外感病之先导的邪气是 A.寒邪 B.热邪 C.风邪 D.疠气 E.湿邪 5.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湿邪 B.风邪 C 、燥邪 D.火邪 E.寒邪 6.寒性凝滞,从而出现各种疼痛症状,其机理是 A.损伤人体阳气 B.气机收敛,腠理闭塞 C.耗气伤津,不能濡养D.经脉气血凝结阻滞 E.为有形之邪,阻滞气机 7.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邪气是 A.饮食 B.七情 C.瘀血 D.疫疠 E.六淫 8.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征是 A.易袭阳位 B.损伤阳气 C.沉重重着 D.凝滞收引 E.粘腻重浊9.温燥的发病季节是 A.近冬深秋 B.长夏季节 C.冬末春初 D.夏末初秋 E.春末夏初10.疠气是指 A.异常气候 B.气机阻滞 C.乖戾之气 D.六淫邪气 E.气机失常

11.瘀血疼痛常见为 A.剌痛 B.隐痛 B C.胀痛 D.阵痛 E.冷痛 12.悲忧过度主要损伤的脏腑是 A.心 B.肝 C.肺 D.脾 E.肾 13.中医学认识致病因素的主要方法是 A.辨证求因 B.掌握情志变化 C.认识体质特点 D.分析气候变化 E.了解地理特点14.“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系指 A. 邪气损正 B. 正气抗邪 C. 邪正俱衰 D. 正虚致邪犯 E. 正胜邪负 15.饮食所伤主要是 A.损伤脾胃 B.损伤心脾 C.损伤肝肾 D.损伤脾气 E.损伤大小肠 16.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17.五行之中有“润下”特性的是 A.木 B.水 C.土 D.金 E.火 18.《金匮要略》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 A.木克土 B.木乘土 C.土侮木 D.母病及子 E.子病及母 19.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E.稼穑 20.具有“传化物而不藏”生理特点的是 A.五脏 B.六腑 C.脏腑 D.奇恒之腑 E.三焦 21.下列哪项为有机整体的中心 A.神 B.气血津液 C. 六腑 D.五脏 E.脑 22.“五脏六腑之大主”是 A.肾 B.肝 C.心 D.脾 E.肺 23.称为“娇脏”的是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24.肺的门户是 A.鼻 B.喉 C.腠理 D.汗孔 E.皮毛 25.各脏阴阳的根本在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 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 脾—长夏—阴中之至阴 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用于诊断 阳阴 色泽鲜明晦暗 脉浮、数、洪、滑沉、迟、细、涩 八纲热证、实证、表证寒证、虚证、里证

2.用于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 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 四气: 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 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邹衍和阴阳五行学说

邹衍和阴阳五行学说 2007-07-31 15:44:50 作者:省情网来源:山东省情网 邹衍,战国时期齐国人,生于齐威王晚年,齐宣王时学于稷下学宫,先学儒术,后来看到国君淫侈不尚德,于是对原始的阴阳和五行学说加以改造,创立新阴阳五行学说,作《终始》、《大圣》,洋洋洒洒十余万言。新阴阳五行学说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五德终始说。邹衍认为:天子应该得到五行中的一德,并且上天显示与这一德相应的符瑞,如果他的德运衰了,就必然会有五行中胜过这一德的另外一德取而代之。按照五行的次序运转下去,便有了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五德终始说把阴阳五行与政治相联系,为战国时期的“帝制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学说受到当时各国国君的普遍重视,邹衍则在齐宣王晚年和齐湣王时期做了稷下先生和齐国的上大夫,影响日益扩大。但是后来齐湣王的性情变得十分暴戾,稷下先生纷纷离开齐国,邹衍也在此时离开齐国去了梁国。梁惠王以宾主之礼在郊外亲自迎接邹衍。到燕国,燕昭王为他修建碣石宫,以师礼待之,请他为燕代齐的战争出谋划策,并为燕称“北帝”制造舆论。但是燕昭王死后,燕惠王即位,燕齐战争的形势逆转,邹衍被谗下狱,出狱后回到齐国,又为稷下先生。后来出使赵国,在平原君面前批评公孙龙,使之被罢黜。六年后见燕王喜,次年燕伐赵的战争失败,邹衍也在此后不久去世。 邹衍的著作很多,《汉书·艺文志》阴阳家类著录《邹子》49篇、《邹子终始》56篇,但均已散佚,我们只能从残存的零星资料中了解他的思想学说。 他的治学方法是“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从时间上来看,先从人所共知的黄帝谈起,推而远之,直到天地未生之时,甚至更加久远,至不可考究的混沌状态。从空间上来看,先列中国的名山大川、珍禽异兽、水土植被,再推至海外人所未见之物。所以他的思想宏大不经,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特别是他的天人学说更是具有神秘主义倾向。 从现存的有关资料看,邹衍的学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自然学说,论宇宙生成发展的历史。成书于汉代的《尸子》记录了战国中期尸佼的言论,其中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的曰宙。”从邹衍的治学方法来说,他已经有了时空观念,形成了宇宙观。由于他善谈天人之说,所以也被称为“谈天衍”。 二是地理学说,即大九州说。他说中国是“赤县神州”它附近还有八个这样的州,合起来共九州,周围又有大海环绕,与天相连,人民禽兽不能相通,而像“赤县神州”这样的小州天下共有八十一个,儒者所说的中国仅占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邹衍的地理学说是建立在主观推测的基础上,没有任何根据,但是他突破了当时人们狭隘的地理观念,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激发了人们对域外探索的热情,有的学者因此称邹衍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家。 三是阴阳五行学说,其中又可分为五行相生说和五行相胜说以及在五行相胜说基础上附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终始五德说。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对宇宙间的事物用演绎法进行分类,以阴阳五行为公式来解释其他一切事物的存在。他用阴阳来解释天地、昼夜、男女等自然现象和尊卑、动静、刚柔等抽象观念;用五行统辖时令、方向、神灵、音律、服色、食物、臭味、道德等。 五行相生说是在继承齐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基础上加以系统化而形成的。这种学说为田齐政权服务的政治性很强,突出地表现在邹衍继承了《管子》的《五行》、《四时》、《幼官》等篇的五行相生说,从而使明堂制度更加完善,为齐宣王、齐湣王将为天子制定四时教令。传

人体的阴阳五行学说

人体的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 阴阳五行是古代春秋《黄帝内经》中由来的,它分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学说是把宇宙的一切事物根据其属性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是对立而统一的。这个学说被引用到中医领域中,用以概括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形成中国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 阴阳是代表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中医学用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说来,凡是具有向上的、向外的、明亮的、活动的、兴奋的、温热的、功能的都属阳: 与此相反的则属于阴。 例如: 男属阳,女属阴。以人体部位而言,上为阳,下为阴。表为阳,里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以脏腑而言,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以组织结构对机能而言,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气为阳,血为阴。以疾病而言,实症、热症属阳;虚症、寒症属阴。总之,阴阳的属性是相对的,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使事物发展的协调一致。 阴阳变化的变化规律一般可归纳为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三点 阴阳互根: 就是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既对立又统一,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 一旦阴阳离决,生命也就终止了。 阴阳消长: 阴阳并不是出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的进行“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斗争,人体中的阴阳在一定限度内不断的有消有长,有盛有衰,处于一个相

对平衡状态。如果生理活动中某一方太过,出现异常现象,就会发生病理变化。 阴阳转化: 阴阳对立,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即由阴转阳,由阳转阴,疾病也是如此。所以中医认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就是这个道理。 二、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他本指5种物质属性的观念。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发展和变化,都是由这5种属性的物质不断运行和变化组成的,故称五行。祖国医学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从而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木火土金水”依据五行相克的理论,相生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是: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人体无行归类,简例如下表: 五行 五脏木火土金 水肝心脾肺肾六腑胆小肠胃大肠 膀胱人体 无巧目舍口鼻 耳五体筋脉肉皮毛 骨五志怒喜思悲 恐五色青红黄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