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专题一 唯物论

知识专题一唯物论

一、2009年高考考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重点知识串讲

1、世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运用:①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一定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各地发展经济也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企业生产要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以市场为导向)。

②为什么要“以德治国”(诚信);为什么要学习“三个代表”思想;为什么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①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③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运用:①经济发展中要自觉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价值规律、经济规律等;②“神舟七号”;工程;基因工程;

人工降雨等。

三知识拓展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而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和零碎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只有把人们的世界观形成一套体系,用某种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才形成哲学。所以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人们认识世界要有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改造世界要有行动方法和工作方法,哲学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了一个总的普遍适用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因此说,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4.“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关系

(1)通常说的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命题,它的内容是: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是对实际存在的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正确解释。(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本原问题;二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3)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既是唯物的,又是辨证的。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前者是前提基础,后者受前者制约,割裂二者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

5.“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1)“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和“做”,“想”是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它既包括“意识能动性”,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密不可分。

(2)“意识能动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可见,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而主观能动性除“想”外,还包括“做”。意识能动性虽然体现在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

(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4)所以“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能动性”,“意识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5)另外,主观能动性是相对规律客观性而言,意识的能动作用则是相对物质的决定作用而言。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正好相反,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也是唯心主义的共同点。

人类世世代代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都证明了唯物主义根本观点的正确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荒谬,但不能由此认为: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正确的,一切唯心主义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因为旧唯物主义也有缺陷,唯心主义的有些观点也有其合理成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

以往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吸收了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成果,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科学,还在于它始终以实践为基础,不断汲取新的科学思想材料,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四.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

1.为了节约资源,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一些地区试行教科书免费循环使用。学期结束后,教科书由学校收回,供下一个年级使用,几年更新一次。教科书之所以可以循环使用,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思想内容的存在同物质载体无关

B.思想内容的稳定要求物质载体的稳定

C.物质载体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不影响思想内容

D.物质载体的稳定有利于思想内容的稳定

2.“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识,才有了地球”“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这两种观点()

①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②第一种属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③第一种属于形而上学思想④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②③

3.2008年是我国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抗灾救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是,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

②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③采取适当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产生

④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

A.①② B.②③C.①③D.②④

4.从前,有一家农户种出了一只大葫芦。这么大的葫芦,做什么用呢?用来装酒水,恐怕会绽裂;

如果把它锯成两半,用来做舀水的瓢,又没有这么大的缸。农户左右为难。一位哲学家听说这件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把水放在葫芦的外面,让葫芦放在水上当舟用,这不是很好吗? 这告诉我们()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B.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C.一定的行为方式决定思维方式D.哲学能给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5.“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决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且日益迅速的进步。”这段话阐明了()

①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②哲学的发展是纯自然的过程

③科学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源泉④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③④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据此回答6-7题。

6.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一个科学理论的指导,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工人运动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创作活动,先后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纲领》、《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光辉著作。材料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

A.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B.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D.坚持群众路线

7.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缘由可看出()

A.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B.哲学都是在批判神学的宗教思想中产生的

C.真正的哲学在于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D.哲学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8.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

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

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

9.关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①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②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④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③④

10.“审时度势”是说()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

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以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影响

11.下列没有体现要重视实践的观点的妙语警句是()A.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就靠干

B.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C.不怕慢,就怕站

D.有志者,高山是台阶;无志者,小沟是江河

12.台湾作家林清玄写了一首禅诗: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明见雪,智者观白。这首诗蕴含的哲理

①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②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④不同意识对事物所起的作用不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

13.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说明

A.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B.尊重自然规律就能有效地改造自然

C.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D.改造世界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14.(07宁夏)滑膜化治理是世界性纳提。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以采用“人退”的办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尊重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文学中,这种以物拟人写法反映的哲理是

A.物质不能脱离意识而存在

B.物质的具体形态由于意识的作用是可以改变的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多样性

16.右侧漫画包含的哲学寓意是

A.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能动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实践活动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客观事物因人的需要而变化

一次,李明同学在家里做荷包蛋,他在锅里倒入凉水后,磕入鸡蛋,点着火,然后盖上锅盖煮起来,水开后他发现煮成了一锅鸡蛋粥。他询问家长后才知道,要水烧开时磕入鸡蛋。他按照这种办法做了一次,结果荷包蛋做成了。回答17~18题。

17.用技术与设计的术语解释上述现象就是:不同的流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要成功地做出荷包蛋,必须将生鸡蛋磕入开水中,而不能磕入冷水中。下列哲学原理不能描述这一现象的是A.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一分为二

18.对于这件事,物理老师可能会用物理知识解释,化学老师可能会用化学知识来说明。“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或从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启迪。”下列成语能正确地概括这句话的是

A.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B.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D.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19.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不仅起着鸟之翼、车之轮的作用,而且起着鸟之脑和车之头的作用。这体现了

A.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B.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C.意识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D.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作用

20.法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拉美特利在《人是机器》一书中谈到:不仅动物是机器,人也是机器。人的机体和心灵的一切活动都是机械运动的一种表现,都是身躯上各种“机器”机械作用的结果。下列观点与材料中拉美特利观点一致的是

①按图索骥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③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④画饼充饥⑤存在即被感知⑥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A.②④⑥ B.①④⑤ C.①⑤⑥ D.②③⑥

21.虽然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包含某些合理的因素,但列宁曾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是因为

A.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是相对立的

B.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

C.以唯心主义为指导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D.唯心主义不属于人类的认识

辛弃疾《木兰花漫》是一首“送月”的词,对西落之月展开了一连串探索性的追问。回答22~23题。

22.“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景东头?”大意是当这边月儿西落时,那边的人们是不是正好看见明月东升?对此王国维评论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这里的“神悟”

A.是词人头脑主观自生的

B.是词人对自然现象基于长期观察的合理想象

C.表明理性认识不一定要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D.表明艺术与科学没有本质区别23.虽有“神悟”,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科学知识,辛弃疾并不能解释“月轮绕地之理”及其他现象。他继续问道:“飞镜(指月亮)无根谁系?……云何渐渐如钩?”这表明

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积累的主观因素的制约

C.艺术想象必须以科学为基础

D.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独具个性的反映客观世界的方式,艺术家笔下的花鸟虫鱼,无不寄意深永。回答24~25题。

24.李清照深爱桂花的“蕴藉”(即含蓄多情),赞其“终日向人多酝藉”,“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其实,这只是清照的自我写照,她把自己的品格赋予花儿,却反过来赞咏花儿的情思与格调。清照笔下的桂花

A.是一种客观存在B.是主观自生的

C.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D.与自然界的桂花毫不相干

25.徐悲鸿笔下的马,黄胄笔下的驴,已不是单纯的动物,而是民族性格的写照。它们是物,也更是人;名为写物,实为写人。这表明

A.人与物是相互依存的B.人与物之间具有某种共性

C.人与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D.人与物都是艺术创作的原型

二、非选择题

26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了“人文奥运”这一理念,但在国际传播中“人文奥运”的理念远不像“绿色奥运”那样广为人知。《同一个奥运同样的你我——奥运史上首个艾滋火炬手》公关策划案大胆创意:让艾滋病人当奥运火炬手,这一公关策划案因让艾滋病人群参与奥运大家庭,能够向国际社会宣传北京“人文奥运”的理念,2007年4月20日获得了首届中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金奖,据此,有人认为:创意来源于富有创造力的头脑。

运用哲学唯物论的观点对此加以分析。(8分)

27.31.(13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参与网络互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参与网络的青少年比例

也在急剧上升,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广泛。对此,有的学生家长持欢迎态度,而更多的学生家长感到忧虑和恐惧。

(1)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分析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7分)

(2)运用哲学知识谈谈应该如何看待网络文化。(6分)

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A

6.B

7.C

8.C

9.C 10.C 11.D 12.D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按规律办事的认识。A不合题意,B说法片面,C说法错误。故选D。

14.本题考查主观能动性的相关知识。材料中的做法正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②错误。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共处的,③错误。故选C。

15.本题考查对意识的能动性的理解。原句反映了人的心情不同影响人们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故D 符合题意。A、B说法错误。C不合题意。

16.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漫画中人们对困难的不同态度及不同效果,说明不同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不一样的。故选A。

17.本题以生活常识为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反映的情况看,A、B、C是成功地做出荷包蛋必须有、具有的思想方法。D不反映题中做法。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材料表明,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或从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启迪。说明意识具有能动性。故与此一致的是C。

19.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A、C说法错误;B不合题意。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材料中拉美特利的观点是一种唯物主义观点,故与此一致的是

②③⑥。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对唯心主义的认识。“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强调的是唯心主义

不能正确地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故选C。

22.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A、C、D说法都错误。故选B。

23.本题考查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因素。材料中指出“由于缺乏一定的科学知识”,辛弃疾并不能解

释“月轮绕地之理”及其他现象,表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积累的主观因素的制约。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李清照将其笔下的桂花自喻,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故选

C。

25.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看,画家笔下的动物已已不是单纯的动物,而是民族性格

的写照,说明人与物之间具有某种共性。故选B。A、D不合题意,C说法错误。

26.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同一个奥运同样的你我的理念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为创意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原料。(4分)

(2)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富有创造力的头脑是产生创意的物质

条件。(4分)

27.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意识所起的反作用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

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3分)先进、健康的网络文化会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落后、腐朽的网络文化则会阻碍摧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4分)

(2)首先,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网络文化做全面客观的分析。(3分)其次,要善于分清主次,分清主流和支流。网络优秀文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流。

(青年学生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网络文化.首先,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对网络文化做全面客观的分析(3分),其次,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辨别和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做到扬长避短。(2分)第三,要善于分清主次。既要重视学习网络优秀文化以弥补课程资源不足,但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现有课程的学习上。(3分)(其他答法言之有理应酌情给分)

知识专题二辩证法

2009年高考考纲

辩证法(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事物

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

本属性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3)规律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坚

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

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6)内因和外因内因

和外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坚持适度原则(8)事物发展的趋势事物发展

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9)辩证

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

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二、重点知识串讲

1.全面把握联系

(1)地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双方之间的联系构成矛盾。事物自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规律。

(2)辩证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联系是辩证联系,即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联系构成事物之间交叉错综的联系网,万事万物联系在一起,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过渡和转化。把事物看成是相互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的,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

(3)特点:①普遍性:自然界内部、人类社会内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客观世界和人的意识都是联系着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没有联系,就没有物质的世界。这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②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因此,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并不是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人们只有遵循事物本身的必然联系进行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这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③条件性: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④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联系和部分联系、因果联系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发展起不同的作用。这要求我们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理解因果联系的判断标准及特点

(1)判断标准:因果联系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一般说来,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出现在前,结果发生在后,两者是先行后续的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相继出现的现象都具有因果联系。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须是先行后续,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所以事物之间只有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才可能是因果联系。

(2)特点:①普遍性:世界上一切现象无不受因果联系的支配,无因之果或无果之因是不存在的。日常我们说某人做事毫无结果,这只是指未达到预期的结果,并非是没有任何结果,况且未达到预期结果本身就是一个结果,而这种结果也是有原因的,如客观条件不具备、方法不对等。有些现象的原因虽然一时没有被发现,但不等于没有原因,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它迟早会被揭示出来。

②客观性:世界上的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为因果联系是一种心理习惯,是“思维的创造物”以及宗教宣扬的因果报应等,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③多样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事物运动和具体条件是复杂多变的;往往会出现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情况,我们应力求在多种原因中找出根本原因,在多种结果中看到主要结果,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

易错混点

走出两个误区

误区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说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各个事物内部以及该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都存在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但是,这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联系虽然是客观的、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没有一定的条件,两个事物之间就不存在具体的联系。

误区2: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有的功能。整体的功能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在系统内部结构优化的状态下,整体的功能会获得加强或升级,出现1+1>2的效果;如果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结构不合理、不协调,则会降低整体的功能。

误区3:联系是客观的,所以是不能改变的。

联系是客观的,是指联系是事物固有的,人们不能主观臆造联系;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1.明确联系、运动、变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1)区别: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变化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联系: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没有联系就没有运动、变化和发展,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也离不开运动,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运动引起变化,变化有前进的,也有后退的,而发展是指那些上升的、向前的和进步的变化。

2.坚持与时俱进

(1)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随着客观世界和人的实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发展,因而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并以正确认识为指导改造世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要坚持与时俱进就要尊重客观规律,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不断研究变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具有创新精神,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易错混点

区分物质的根本属性与物质的唯一特性

(1)物质的“根本特性”或“唯一特性”的提法,是就世界上物质和意识这两大类现象的区别而言的。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说物质的本质。这个唯一特性是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规定的,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客观实在性是从总体上泛指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这是可感知的物质的共性,是说物质的绝对的、不变的特性,即存在于可感知的各种客观实在之中的根本特性。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怎样的,是怎样存在的,或者说“客观实在”本身有哪些属性。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3)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是与物质不可分的。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也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1.全面把握规律

(1)内涵:“三个不是”与“三个是”,即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本质的联系,是必然的联系。因而说,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哲学上的规律和具体规律:体现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规律与规则:规律是客观的,属于物质范畴;规则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主观的,属于意识范畴。

(4)规律本身无好坏之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可以给人带来积极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作用。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生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生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但这不是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

(5)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作为物质运动的规律,也必须具有客观性。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构成规律的各种因素是客观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物质条件是客观的。所以说,肯定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与肯定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是完全一致的。

(6)规律的客观性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性是统一的:规律既是客观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它是否起作用及作用的表现形式都与客观条件紧密相连。正因为规律作用的条件性才使人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但绝不是改变或创造规律本身。

(7)不能认为规律都是永恒的、万古不变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也是发生变化的。

(8)不能认为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

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1)含义:①实事求是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原因。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客观事物又是变化发展的,要使思想符合变化发展了的实际而不被旧观念束缚,就必须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所以,二者是统一的。

(3)地位。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4)如何坚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等。

易错混点

比较“实事求是”与“从实际出发”

(1)区别:①含义不同。从实际出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根据客观事实,决定主观思想和行动。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按客观规律办事。

②侧重点不同。从实际出发侧重强调客观事实,理论依据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实事求是侧重于规律的客观性,理论依据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2)联系:二者都强调主观必须符合客观,都是科学的方法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也就是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根本原则。

1.矛盾的“对立”和“统—”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

②“对立”是绝对的、五条件的;而“统一”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2)联系

“对立”和“统一”的联系表现在“对立”与“统一”始终不可分割。①“统一”离不开“对立”。无论是依存还是转化,都以对立面的存在为条件,是与对立面的“依存”,是向对立面的“转化”。②“对立”离不开“统一”。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彻底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是谈不上“排斥”的。

2

关于矛盾分析法的几个误区

(1)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别

①逻辑矛盾是主观的;辩证矛盾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②逻辑矛盾是不合逻辑酌,是错误的;辩证矛盾是合乎实际的,是正确的。

③逻辑矛盾是由于违反逻辑规则而造成思维的混乱和荒谬,是科学所要排除的;辩证矛盾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是科学所要研究的。

(2)“事事有矛盾”并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双方,构成矛盾关系。

(3)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虽然还有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某具体矛盾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但并不等于矛盾就不存在。

(4)矛盾双方的转化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①这个条件既可以是事物内部条件,也可以是事物外部条件。这个条件应有利于矛盾双方的斗争,通过斗争使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时,就实现了矛盾双方的转化。②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条件,转化就不能实现。③矛盾双方的转化不是主观想象的,而是客观的。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就不是矛盾的转化。

1.全面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1)二者含义。共性是指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它对这类事物来讲也可以叫矛盾的普遍性。个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也可以叫矛盾的特殊性。

(2)二者表现。①矛盾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第三,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②矛盾的普遍性表现在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3)二者的方法论。①矛盾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②矛盾普遍性要求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要求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正确对待矛盾。

(4)二者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a.二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b.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

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坚持科学的工作方法: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

2.正确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两点论的关系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区别:前者属于辩证法范畴,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属于唯物论范畴,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要求。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一致性。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两点论

①含义不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两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联系。两点论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指明了方向,要在两点论的指导下具体分析事物的两点及其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是两点论的深入展开,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坚持两点论。

易错混点

正确区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指的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能把这一关系误解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能把普遍性等同于整体,特殊性等同于部分。普遍性不仅不包含特殊性,而且普遍性还寓于特殊性之中。

(2)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则抛开了事物的各自个性和特点,只是概括、抽象出它们共同的本质。因此共性不可能包含各种事物的全部个性和特点,相反,它只能是存在于特殊性、个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1.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区别

(1)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则是“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一面”。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

(2)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种,而次要矛盾可以有多种;一种矛盾只有两个方面,所以主要方面只有一方,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3)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因为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因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着矛盾的次要方面。

(4)方法论不同。主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想问题办事情要首先善于抓住重点。矛盾主要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要求看问题首先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5)运用不同。材料中如出现中心、重点、关键、主要等“做”和“办”事情的词语时,一般应运用抓主要矛盾的原理。如出现看形势、分清主流与支流、把握本质等“看”和“分析”问题的词语时,一般应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原理。

2.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坚持矛盾分析法,首先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不仅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我们必须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矛盾分析法,要注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只有对事物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并找到解决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

(3)坚持矛盾分析法,要善于把握重点与主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在事物的众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

的统一。

易错混点

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两个原理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

(1)定义区分法。主次矛盾是指复杂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有主次之分;矛盾的主次方面是指同一矛盾的双方有主次之分。

(2)动词区分法。解决问题时(使用用手来完成动作的词汇),一般是主次矛盾原理的具体运用。如:抓(重点),牵(牛鼻子),擒(贼王),打(七寸)等。分析看待问题时(使用用眼、思想、思维来完成动作的词汇),一般是矛盾主次方面的具体运用。如:分析(性质),看(形势),评价(优缺点),分清(主流支流)等。

(3)名词区分法。当使用“重点、中心、关键”等名词时,一般是主次矛盾原理的具体运用。当研究事物的性质,看待形势,分清主流支流,把握方向、本质或者对人或事进行评价时一般是矛盾主次方面原理的具体运用。

1.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应注意的问题

(1)要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内容结合起来理解。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一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事物在各种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其内部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时,便会引起双方地位的相互转化。

(2)要明确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方法论要求。①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内因而没有外因,或是只有外因而没有内因,都不会引起事物的变化。②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

(3)克服几种错误观点:①不能认为外因有时也能起决定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②不能认为内因的作用可以离开外因,二者缺一不可;③不能认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外因是对立统一的,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与“事物内部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

(1)矛盾的差异性主要包括矛盾的复杂性和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两种情形。

(2)矛盾的复杂性既指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还指事物存在着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之分。

(4)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对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的决定作用,正是通过其主要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出来的。原因:事物内部矛盾也分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外部矛盾的影响下,内部矛盾双方的力量及地位发生变化,使主次方面发生转化。一旦这种转化实现,事物的根本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改变。因此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

易错混点

正确区分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根据和条件

(1)事物发展的动力是矛盾,包括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即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2)事物发展的源泉是内部矛盾。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内部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如果将事物的动力说成是源泉,就会混淆内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3)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即源泉、根本原因、根本动力、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也即第二位原因。

(1)前者是指事物在总体数量上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2)这种质变的情形实质上和整体与部分功能不同的三种情形是一致的:①当各部分按照有序性构成有机整体时,就会产生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整体功能。②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③当各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易错混点

发展与质变的区别

(1)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3)发展只有通过质变才能实现,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

(4)质变有两种性质:一种是向上的、前进的质变,即发展;另一种是后退的、下降的质变,不是发展。

1.全面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实质: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但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

(3)发展的基本条件: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条件。

(4)发展的动力和原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5)发展的状态: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6)发展的途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是从不同侧面研究同一对象,即客观物质世界。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坚持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

(3)坚持唯物辩证法,才能做到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把握客观规律,使主观符合客观,努力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就是真正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易错混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不同的

(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划分的标准是根据对“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它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任何哲学派别不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也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它们不能称为哲学的基本派别。它们所回答的问题是“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而形而上学则作了相反的回答。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对于。但两者的地位是不同的,后者总是从属于前者的。在哲学史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结合,因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辩证法有唯物主义辩证法,也有唯心主义辩证法;而唯物主义既有辩证唯物主义,也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四.针对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有些人把我国城乡比喻为人的两条腿。现在农村这条腿短,不补齐这条短腿,我国经济就很难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可能被这条短腿拖了后腿。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

A.整体决定部分,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B.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C.一事物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2.(2008·黄冈模拟)右面的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事物之间存在对立的一面

B.事物的发展具有曲折性

C.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D.事物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3.(2008·郑州模拟)有人说:“股市无常道,涨跌无常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 ) A.事物都存在相对静止的一面

B.规章制度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的特点

C.人们可以发现规律、创造规律

D.“道”、“理”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

4.下列体现发展观点的有( )

①吐故纳新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③唇亡齿寒④树欲静而风不止

⑤亡羊补牢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A.①②③B.①③⑤C.①②⑥D.③④⑤

5.(2008·海淀模拟)我国灿烂优秀的文化中,有不少言简意赅的成语富有哲理,尤其是具有批判意义的成语很耐人寻味。下列成语中否认了联系具有客观性的是( )

A.涸泽而渔B.照猫画虎C.东施效颦D.指鹿为马

6.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火焰形成一个火圈,向一个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的蚂蚁眼看就要葬身火海。这时,蚂蚁们迅速聚集,抱成一团,滚成一个黑色的“蚁球”,尽管被烧得噼啪作响,“蚁球”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大多数蚂蚁得以绝处逢生。这表明( ) A.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B.部分制约整体,甚至起决定作用

C.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

D.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则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发展模式。据此回答7、8题:

7.从哲学角度看,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较,循环经济模式( )

①遵循规律的客观性②建立了新的联系,改变了事物发展规律

③正确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④在实践中坚持了重点论

A.①③B.③④C.②③D.①④

8.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倡循环经济。其哲学依据是( )

①联系具有条件性,人们可以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③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扩展

④因果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因,循环经济是果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国家环保总局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各项工作安排开展工作。这是因为( )

A.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

B.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D.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10.2008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遭遇罕见雨雪冰冻灾害,给人民群众的出行及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恳请广大人民同舟共济、克服困难、共渡难关。从哲学上看,材料说明( )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要用集体主义原则调节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

A.②④B.①④C.①③D.①②

11.(2008·宜昌模拟)近年来,被东部地区淘汰的某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却被中西部地区以种种优惠政策引进,导致出现了“东污西移”的局面,2007年国家环保部门对此及时加以制止。漫画《拒绝“东污西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善于在个性中找出共性,以共性指导个性

B.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C.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D.企业应树立科学发展观

12.(2008·安徽模拟)南水北调工程要通过调整水价促进节约用水,并根据各受益地区获得的水量按比例分担工程投资。这一做法体现了办事情要( )

A.重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D.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位干部在工作中总结出一套“雁阵法则”:大雁飞在天上,要有一只领头雁。领头雁不能飞得太快,脱离雁阵,否则就起不到领头雁的作用了;也不能飞得太慢,混在雁阵里,也会失去领头雁的作用。据此回答13、14题:

13.大雁飞在天上,要有一只领头雁,因为领头雁的存在和发展( )

A.推动着事物的发展B.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C.影响着事物全局的发展D.受其他事物的决定和影响

14.“领头雁飞得太慢,混在雁阵里,也会失去领头雁的作用。”这个比喻告诫干部要( ) A.一切从实际出发B.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C.按规律办事D.主观符合客观

15.(2008·奉新模拟)下边这幅漫画体现的

辩证法哲理有( )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

最优目标

③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

性的发挥

④国家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A.②③B.②④

C.①④D.①②

16.中央针对资源环境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但状况仍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不重视能源、资源消耗,片面追求GDP,盲目追求发展。加快发展,必须科学把握发展的规律,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是因为( )

A.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要受到它的惩罚

B.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

C.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只要把握发展规律,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17.(2008·东城模拟)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不能停止发展消极地保护环境,那样永远摆脱不了低水平的生活;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即使创造出暂时的繁荣,那也是虚假的,总有一天要遭到惩罚。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①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②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④

18.植物原料成为世界药材市场的新宠,中药材需求量不断增加。一些地方大力发展名贵药材的栽培、种植,在资源的天然生长地,通过人工培育及科学管理,逐步形成半野生栽培状态的资源居群,以满足市场需要。从哲学上看,之所以要在资源的天然生长地种植药材,主要是因为( ) A.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联系不仅存在于事物之间,也存在于事物内部

C.有些事物之间有联系,有些事物之间不存在联系

D.事物联系的条件不同,其引起的联系的状态就不同

19.(2008·内江模拟)2008年8月1日实施的《反垄断法》规定:反对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同时又明确规定企业可以通过公平竞争,自愿联合,依法实施集中,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从哲学角度看,这一规定体现了( )

A.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B.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D.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20.美国为保护本国中小纺织品生产商,对我国的纺织品设置进口限制。在出口不利的情况下,国内纺织企业已着手调整产品结构,实行多元化经营。业内人士称,纺织品出口受阻对我国纺织企业也是个促进。这表明( )

A.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B.事物总是存在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C.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矛盾的

D.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

21.(2008·奉新模拟)右边漫画《无题》中的母亲所犯的错

误,从哲学思想方法上说是( )

A.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运用了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D.违反了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

22.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观念发端于我国古老的典籍《易经》。

《易经》认为,“阴阳和谐”是宇宙运动变化的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化生万物。

这种朴素的“阴阳和谐”观符合以下哲学道理( )

A.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B.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是不可分割的

C.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树立全局观念

D.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复杂性

23.手机短信方便了人们的交流沟通,也被少数人用来进行诈骗或骚扰。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

①对待任何事物都应持一分为二的态度②手机短信弊大于利

③评价手机短信的利弊要看其主流④取消手机短信,发展替代服务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4.(2008·南京模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本来不易表现的愁思,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却被描写得形态万千,生动感人,让人浮想联翩。这说明(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事物的规律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C.人的主观世界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改造

D.物质决定意识

25.历届奥运会吉祥物在设计时都遵循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念,将最耀眼的本土文化呈现给世人。这一设计理念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A.部分影响整体,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

B.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C.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26.“在兼顾让高收入人群承担更多责任的同时,要更有力地保护和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中央政府的这一调控措施体现了( )

A.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B.普遍联系的观点

C.全面的观点D.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7.“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这一观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B.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

C.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D.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据此回答10、11题:

28.写景状物最重要的是抓住事物的特点,否则就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说明( ) A.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具有不同的特征

B.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能正确认识事物

C.正确认识事物离不开对事物矛盾特殊性的分析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客观联系建立新的主观联系

29.《山居秋暝》中作者以“竹喧”“莲动”衬“空山”之静,勾画出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这一创作技巧蕴涵的哲理是( )

A.只见统一,不见对立B.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C.任何两个具体的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善于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吃着碗里的,盯着锅里的,想着地里的。”这句话常用来形容人的贪婪,但现在也被一些企业用来概括经营策略。据此回答12、13题:

30.在联想集团的三年战略规划里,“碗里的,锅里的、地里的”被用来形象地比喻为“核心业务、成长业务和种子业务”。然而如何处理好这三种业务的关系,对新业务科学定位,既不贪功冒进,又不坐失良机,同时还要确保主业务发展,却是一件让企业经营者头痛的事。这就要求我们( )

①既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又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发展

②必须看到矛盾对立统一的双方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③既要统筹兼顾,又要适当安排,处理好主次矛盾的关系

④只要把握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问题也就解决了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1.根据联想各块业务的特点及规律,对市场前景的分析判断,制定不同的业务目标及发展策略,配置相应的资源投入,确保核心业务有干劲,成长业务有冲劲,种子业务有后劲。联想的做法符合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对立统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D.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32.(2008·辽宁模拟)伊朗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扼守着霍尔木兹海峡狭窄的航道(真正的深水航道最窄处只有600米),也就控制着“世界油库”的大门,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能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是( )

A.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B.办事情要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

C.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变

D.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

33.古语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要求我们( )

A.要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同一性B.要善于抓中心

C.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要看到事物的对立性

34.《人民日报》报道,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试点”和“推广”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不搞试点不行,光搞试点不推广也不行,开展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将试点建设和推广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以点带面。材料中观点的哲学依据是( )

A.矛盾具有普遍性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C.矛盾具有特殊性D.矛盾有主次之分35.有人将当代信息领域中信息富有者与贫困者之间的差距形容为“数字鸿沟”。数字鸿沟造成的差别正在成为中国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四大差别”的存在表明( )

A.矛盾是无法解决的B.矛盾就是对立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矛盾具有普遍性

36.(2008·海淀模拟)根据十七大精神,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凸显出中国发展任务的新变化,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将成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这体现的辩证法观点是( )

①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②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③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④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②④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由10多家媒体发起、参加人数近15万的“20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活动的结果显示,不少青少年眼中的文化偶像不是鲁迅、冰心、巴金这些文学巨匠,而是张国荣、王菲、赵薇等娱乐明星。据此回答1、2题:

37.不少青少年很愿意模仿娱乐明星的发式、衣着和言行举止,并以此来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与个性追求。说明( )

A.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C.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D.外因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38.娱乐明星们之所以成为青少年心目中的“文化偶像”,与我国的教育体制、媒体导向有着重要的关系。这是因为( )

A.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在事物发展中,外因比内因更重要D.在事物发展中,内因比外因更重要39.(2008·保定模拟)温州和宁波民营经济很活跃,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一个重要原因是:温州人和宁波人自古就不轻商,从小就帮助家里打理生意,所以他们在市场经济中如鱼得水,总是抢占先机。上述材料蕴涵的主要哲理是(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

C.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D.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0.一些哲学名言、典故,从古至今,让人们难以忘怀。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有两个有趣的论证,一个是“堆谷论证”,另一个是“秃头论证”。他说:“一粒谷子能否造成一堆?或者是: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不能。再来一粒或一根怎样?还是不行。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总是加一粒谷或是减一根头发便造成一堆或一个秃头了。”“堆谷”和“秃头”的生成过程,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运动是有条件的

B.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前提和准备

C.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D.事物的变化总是从微小的不显著变化开始的

41.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计划、有步骤地抓好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改善西部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这是因为( )

A.要保持事物的性质,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

B.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

C.没有一定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的发生

D.只要有量变,就必然发生质变

42.春秋时期齐相晏子的下属高纠尽心尽力办事,没有过失,但晏子却把他辞退了。晏子说:“高纠从未指出过我的过失,我辞退他,是想找一个直言敢谏的人在我身边,能及时指出我为人处事的不足之处,让我少犯错误。”晏子辞纠的做法启示我们,在个人成长过程中( )

A.外因能通过内因起作用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C.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D.外部条件有时起决定作用

湖南省五凌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变“大业主,小监理”为“小业主,大监理”,通过“总价承包”等形式,将生产要素合理整合,一支不足200人的队伍,短短6年间,就在沅水流域开发了5座水电站,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五凌”之路。据此回答7、8题:

43.五凌通过合理整合生产要素取得了重大业绩,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上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能引起质变

44.五凌的成功之路对于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是( )

A.要坚持适度原则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C.要优化资源配置D.应当对自己充满信心

45.(2008·南通模拟)我国古代“文彦博数豆”的故事,说的是文彦博小时候准备了两个罐子,做了错事就放黑豆在罐中,做了好事就放红豆,每天检查红豆和黑豆的数目,日积月累,黑豆越来越少,红豆越来越多。长大后,文彦博成了宋朝的一代名相。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重视量的积累B.要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要自觉改造客观世界

46.有一句俗语,叫“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下列说法与之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

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③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读下面漫画,回答11、12题:

47.作为网吧老板应该( )

A.充分重视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B.充分发挥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D.在整顿规范网吧市场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48.这幅漫画启示我们,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 )

A.必须重视内因的作用

B.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C.必须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D.必须自觉抵制网络,与网吧划清界限

49.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一论述的哲学寓意是( )

A.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黑暗与光明总是结伴出现的

D.外因的作用不容忽视

50.下列成语、俗语中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 )

①滴水穿石②物极必反③刻舟求剑④断章取义

⑤墨守成规⑥失败乃成功之母⑦不以规矩不成方圆⑧统筹兼顾

A.①②③B.③④⑤⑦C.③④⑤D.③④⑥⑦

51.目前,德国和巴西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植入法,在西红柿的试验中获得成功。科学研究正在绕过一个又一个暗礁,转基因食品和药品安全进入人类生活,将不再是梦想。由此可见( )

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完全抛弃

B.新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C.新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

D.新事物的产生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鲶鱼效应”是挪威渔民发现的使沙丁鱼保持鲜活的方法,打捞到船舱里的沙丁鱼死亡率高,渔民在船舱里放入几条凶猛的鲶鱼,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据此回答16、17题:

52.“鲶鱼效应”体现的哲理是( )

A.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53.如果船舱中放入的鲶鱼过多,则效果适得其反。这说明( )

①做事情要注意分寸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54.“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 ) A.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55.(14分)“远亲不如近邻”,东盟十国是中国周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与东盟已决定于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如今,中国与东盟互为第四大贸易伙伴,经济融合程度提高,呈现良性互动。

运用联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合作关系。

56.(16分)(2008·海淀模拟)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北京发展的热门话题。北京既是全国各族文化的交汇点,也是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中心,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激发创意灵感的不竭源泉。即将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奥运会也给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宝贵机遇。旺盛的文化消费需求和强大的市场辐射力使得文化创意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说明北京市应怎样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5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3月5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务必增强紧迫感,加大攻坚力度,力求取得更大成效。要“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动员全体人民更加积极投身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要一代一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让我们的祖国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材料二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结合材料一、二,从哲学角度说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8分)

(2)结合材料一、二,从经济常识角度谈谈应如何建设节约型社会。(8分)

58.(14分)(2008·郑州模拟)作为试点,哈尔滨、郑州等79个城市2007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了适合不同参保人群的医疗保

障办法,把医疗保险的保障对象从城镇职工向城镇居民延伸,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到2010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将在全国全面展开。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保从试点到全面展开的哲学依据。

59.(16分)某市党组织通过构建党员思想道德监测体系这一创新之举,获得了宝贵的“大是小非”

的状态发现。不少党员干部在诸如“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诚信守法”等荣辱是非的大问题上,都有非常明确的认识,令人欣慰;而在诸如“请客送礼、人情往来、个人生活作风”等“小”问题上还存在着部分的模糊认识。这一现实,有助于让我们在“好得很”与“糟得很”的争论和困惑中放稳心态,准确把握大走势,不会对荣辱观教育出现厌烦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又警醒我们不要面对“大是”盲目乐观,在荣辱观教育方面虚无懈怠,从荣辱观教育务求实效的目标来看,我们绝不能因“小非”之小、之少而等闲视之。

试结合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分析的方法,说明上述材料对“大是小非”这一现状的认识。60.(16分)材料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

年规划的建议》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建议》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

材料二在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的省迅速召开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座谈会,对农村房屋、自来水、路面硬化等基础设施提出了高标准建设的模式,并要求一步到位;有的地方领导亲自办样板,闭门造车,确定什么“五化”、“十化”的模式,要求下面“照葫芦画瓢”;还有些地方政府领导则热衷于到处考察取经,回来照搬别人的经验当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干部的法宝。

(1)材料一说明了辩证唯物论的什么道理?(8分)

(2)请运用所学的哲学观点对材料二的现象予以评析。(8分)

61.(14分)材料一2008年3月陈良宇在天津受审。近几年来,腐败现象接连不断发生,在一些部门和地方还比较严重,甚至涉及许多高级领导人。解决这个问题,要实行教育和惩治并举的方针,让每个干部都能正确把握自己,真正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对贪污腐败分子,不管发生在哪个领域,涉及什么人,不管他职务有多高,都要依法严肃惩处。

材料二美国学者阿密泰说:“清除腐败,不仅仅是挑出一个烂苹果,而更应该检查放置苹果的筐子。”

(1)材料一、二各反映了辩证法的什么道理?(6分)

(2)试用上述道理对材料一加以分析。(8分)

62.(16分)(2008·靖西模拟)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请运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说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的必要性。63.(16分)材料一实现西藏的快速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靠西藏广大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

奋斗。同时,要加大对西藏的建设资金投入和实行优惠政策的力度,继续加强先进地区的对口支援。

材料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步骤、分阶段的实施;必须紧紧依靠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时,国家要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西部开发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革,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4分)

(2)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道理?(4分)

(3)请运用第(2)问的观点谈谈你对西藏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

1.B 2.C 3.D

4.[解析]选C。发展是向上的、进步的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①体

现接纳新的东西,②体现“青”是对“蓝”的发展,⑥体现新青年、后代更有发展前途。

故入选。③④⑤不符合题意。

5.[解析]选A。本题检测对联系观点的理解。“涸泽而渔”的做法,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A项当选;“照猫画虎”“东施效颦”是一味简单模仿,不从实际出发的错误做法,B、C两项不选;“指鹿为马”的做法歪曲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排除D项。

6.[解析]选D。蚂蚁为了逃生,以牺牲少数为代价,使大多数蚂蚁得以生存,这体现了D项。A、

B、C三项不符合题意。

7、8.[解析]7选A,8选C。

第7题,循环经济不同于传统经济,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故①③入选。②错误,规律是不能人为地改变的。④不符合题意。

第8题,循环经济模式是人们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而建立的新的具体联系。发展循环经济是尊重规律的表现,也是人们在认识上的深化和扩展。因此,①②③入选。④错误,因果倒置了。9.C 10.B 11.B

12.[解析]选B。本题检测对相关哲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运用价格机制保护资源、根据用水量分担投资,都体现了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目无关。

13.C 14.B 15.D

16.[解析]选A。从材料可以看出片面追求GDP,盲目追求发展,是违背规律的行为,会受到规律的惩罚,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绝对化了。

17.[解析]选B。材料强调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①入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发展,最终要遭到惩罚,体现了规律的客观性,也说明了矛盾转化的观点,②④入选;题目不涉及主次矛盾,③不选。

18.[解析]选D。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条件不同,引起的联系就会不同。在不同的地方种植同样的中药材,就会有不同的药效,故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9.[解析]选B。《反垄断法》规定,反对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反对摘行业垄断而谋取高额垄断利润;同时又允许通过公平竞争,自愿联合,依法实施集中,这体现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故选B项。A、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20.A 21.D 22.A 23.B

24.[解析]选B。“愁思”通过一些具体的、生动的“愁”体现出来,故选B项。A项错误,规律是不可改变的。C项错误,通过学习也可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D项不符合题意。

25.[解析]选C。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民族的”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世界的”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目无关。

26.D 27.B

28、.[解析]选C,29选D。

第28题,“抓住事物的特点”即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C项观点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无关;人的认识受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B项观点片面;联系具有客观性,D项

观点错误。

第29题,动与静是一对矛盾,具有对立的一面,但作者以“竹喧”“莲动”衬“空山”之静,又表明它们具有统一性,D项正确,A、B、C三项观点均错误。

30.B 31.C 32.B

33.[解析]选A。万物并育肯定是存在着对立的,但“不相害”,说明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同理“道并行而不相悖”也是要求我们把握事物的同一性,A项入选。B、C、D三项不符合题意。34.[解析]选B。通过试点这一特殊性,概括总结出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性,然后用普遍性指导人们的行动。故B项入选。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35.[解析]选D。“差别”的存在是矛盾对立统一的表现,“四大差别”的存在说明在社会领域矛盾普遍存在着,故D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具体矛盾是可以解决的。B项错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C项不符合题意。

36.[解析]选C。“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体现了①。“工作的重点”体现了②。“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今年的工作重点不同于去年,这体现了③。④不是辩证法观点。

37.B 38.A 39.A

40.[解析]选D。一粒粒地放谷子,放到一定程度就变成谷堆了;一根根地减头发,减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秃头了,这说明质变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选D项。A项错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B项错误,说法颠倒了。C项错误,应为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41.[解析]选C。要“有计划、有步骤”体现了C项。A、B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42.C 43.D 44.C

45.[解析]选A。“黑豆越来越少,红豆越来越多”表明文彦博做的好事越来越多,体现了重视量的积累,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与题意无关;文彦博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而不是客观世界,D项观点错误。

46.[解析]选D。材料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②③显然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道理。④可以从内外因的关系分析,也可以从量变质变的关系分析,近朱近墨时间长,就容易使人变质。故②③④入选。①体现的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7.C 48.C 49.B 50.C

51.[解析]选B。本题以转基因研究新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事物发展的趋势。“成功”与“暗礁”的关系,明显说明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故B项当选。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批判继承,而不是完全否定,A项观点错误。C、D两项与题意无关,不选。

52.C 53.A

54.[解析]选B。“防微杜渐”体现了要注重量的积累,因为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微不足道”是轻视量的变化,看不到事物的发展,是静止孤立的观点,故选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55.(1)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东盟十国是中国的近邻,中国的发展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的功能之和。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如果中国与东盟合作,地区关系和谐,就有利于促进中国的发展。

56.(1)坚持联系的观点。全面把握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消费需求、产业结构调整等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联系。

(2)坚持发展的观点,发扬创新精神。充分利用消费需求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的广阔发展空间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3)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利用北京的特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4)重视外因作用。抓住兴办奥运会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57.(1)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材料中反映的现实情况要求我们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②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节能减排与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③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④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是具体分析当前现实矛盾和问题才做出了这一决策。

(2)①要坚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②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③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58.(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这要求我们遵循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秩序和工作方法。

(2)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保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做法,有利于通过试点研究医保的一般规律,积累基本经验,为后续推广的城市提供借鉴,这正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体现和要求。

59.(1)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应当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该市党组织通过构建思想道德监测体系,获得的“大是小非”的状态发现,体现了对部分党员干部思想道德现状的全面认识。

(2)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主次方面及其转化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大是小非”的状态发现,既有助于让我们准确把握大的走势,又警醒我们不要盲目乐观、忽视存在的问题。

60.(1)《“十一五”建议》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正确的意识对人们的实践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建议》所描绘的蓝图,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有些地方的领导办样板,闭门造车,以个人想法代替客观实际,是典型的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必须加以克服。②矛盾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的“一刀切”。有些地方的领导不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盲目地搞“高标准”、“一刀切”,脱离了当地农村发展的实际阶段,必定带来工作的困难和损失,在实际中贻害无穷。③要辩证对待别人的经验。学习别人的经验必须与自身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实效。有的地方领导热衷于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犯了经验主义错误,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61.(1)材料一反映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材料二反映了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2)①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②近期许多高级领导人因腐败落马,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正确把握自己,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这说明,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③国家的制度和应有的监督在这些大权在握的领导面前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因此,一些不健康的社会风气和行为就会乘虚而入,其“中箭落马”腐化堕落就在所难免了。这说明,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62.(1)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既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又要通过对国外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

(3)如果缺乏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但不能很好地利用有利的外部条件,而且最终会受制于人。所以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63.(1)材料一体现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材料二体现了发展的观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

点。

(2)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3)①由于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所以实现西藏的发展,主要依靠西藏广大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真正把自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由于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所以要实现西藏的快速发展,不能忽视国家对建设资金的投入和优惠政策的实施,以及先进地区对西藏的支援。由于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西藏地区要把国家的优惠政策、资金投入同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把先进地区的对口支援和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起来,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②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该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西部大开发必须依靠西部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这是西部发展的根本依据。同时,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这是必要条件。把外部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与西部地区的资源特点结合起来,实现西部的发展。

知识专题四、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2009年高考考纲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

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二.重点知识串讲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其内容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决定性质、决定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由于科学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预测,使人们采取正确的措施,推动事物的发展.

1.价值: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1)哲学上所讲价值与经济学所讲价值不同: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这里的事物既包括客观事物,也包括主观事物。而经济学上所讲的价值指的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价值观:

(1)含义:是人们根据需要来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2)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3)特点:价值观具有主观差异性、时代性、在阶级社会里还有阶级性。

(4)类别:价值观在性质上有正、误之分。凡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是科学的价值观。

(5)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表现在:第一、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第二、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①什么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就是人们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具体认识活动和改造活动应该指向什么.人们进行活动首先要判断它们是否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事,人们是不会去干的.

从认识活动来说,人们不肯能在同一条件下去认识周围众多的事物,人们总是把自己的认识活动局限在某些甚至某一事物上,这就是说认识活动是有指向性的.

那么,指向什么呢?这又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按什么标准来选择呢?可以肯定地说,只有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能满足当时人们的需要,具有积极意义即有价值,人们才去认识它.对什么事物的认识有价值,人们就去认识这些事物.这就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从改造活动来说,道理也相同.

②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导向作用

人们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大体上要依次考虑这样三点:一是该不该做;二是能不能做;三是怎么去做.决定该不该做这件事,这就需要进行价值选择.

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④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如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等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

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

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6)价值观正确与否的评价标准:

最高标准(一般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重要标准——是否符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具体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人生价值

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

(1)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前者称之为贡献,后者称之为索取。

(2)贡献与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中的合理索取,又可以激发个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

(2)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3)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3.个人对社会的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1)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是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两种形式。因为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不能把他对社会的物质贡献大小作为惟一的尺度。

(2)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至于哪一方面的贡献大一些、突出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

(3)在一定的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这是因为,先进的事迹、高尚的情操能够教育和激励有志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努力,开拓进取,创造出比先进人物本人多得多的物质贡献。

4.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1)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的物质财富,它既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又是继续进行价值创造的前提条件,制约着人生价值的实现。

第二,实现人生价值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力是人生价值的源泉。但是,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和培养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而这种学习和训练的条件又需要社会提供,即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同样,人们创造力的利用和发展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如生存条件、工作条件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

第三,一定的客观条件对于实现人生价值,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对待这些条件,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个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这些素质是相互联系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缺一不可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地智。人生的真正价值终究要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展现出来,这就要求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

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困难与挫折在所难免,因而要求人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迎接挑战,实现人生价值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取决于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社会要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必须首先把这些财富创造出来。这此,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承担应有的责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做出更多的贡献。

(2)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需要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人生价值的实现虽然离不开社会对人人的尊重与满足,但最主要的是个人为社会做了些什么,否则人生价值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意义。

(3)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先进模范人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赤胆忠心乃至鲜血生命,实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

(4)当然,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不能理解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因为索取作为人生价值的内容,也是不可缺少的。

(四)、人生理想

1、含义: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追求、希望和向往。

2、分类:

第一,从内容上分:理想分为社会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起主导作用的、是核心。第二,从性质上分:理想分为科学理想与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与庸俗理想。是否科学,取决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否崇高,取决于其出发点是否为了祖国、人民的利益。第三,从时间上分:理想分为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

3、理想具有时代性与阶级性。

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一,理想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因此,任何理想都要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脱离当时现实。第二,在阶级社会中,任何理想都要受到一定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的制约,没有也不可能有各阶级都信奉的超阶级的理想。因此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理想。

4、理想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理想作为社会意识,不仅具有相对独立性,而且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科学、崇高的理想对人生、社会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表现在:第一,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第二,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第三,是人生奋斗的精神支柱。

5、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第一,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第二,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6、理想与艰苦奋斗。

要实现理想,从主观因素上讲,最重要的是要艰苦奋斗。具体地说:第一,要保持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第二,要会出艰辛的劳动;第三,要养成艰苦奋朴素的生活作风。

(五)、集体主义价值观

1.集体主义的含义:

集体主义是一种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和行为。它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

2.集体主义的内容:

(1)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2)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当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3.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

(1)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首先: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A.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

B.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再次: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A.总要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B.具体要求:

(1)重要方面——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要尊重人;关心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2)重要保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表现:脱离实际、急功近利只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牺牲长远的全局的利益。实质: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危害:涣散人心、扰乱稳定、妨碍建设。克服:坚持集体主义,着眼全国“一盘棋”,维护中央的权威。)(3)基本内容之一——反对个人主义。

5.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1)对立: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个人利益是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的体现。

(2)联系:一方面,互为前提而共同存在;另一方面,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

6.划清个人主义与个人正当利益的界限

(1)二者的含义不同。个人主义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和行为;而个人正当利益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二者对集体利益的态度不同。个人主义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而个人正当利益则强调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并且要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3)二者实现手段不同。个人主义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个人正当利益则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诚实劳动,正当经营而获得。

(4)二者存在的条件不同。个人主义作为思想体系是与私有制相联系而产生的;而个人利益是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

(5)二者带来的影响不同。个人主义的存在会腐蚀人们的灵魂,破坏社会稳定,导致社会信仰危机;而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六)、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

1、改造客观世界包括“两个改造”,即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

(1)改造自然界

就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属性与规律,变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态,使自然界发生和谐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人工形态物和物质资料,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

(2)改造人类社会

就是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或管理体制,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使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不断进步。(3)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关系----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

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动着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从而,也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正确改造社会的活动调整和改变了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就推动改造自然的活动越来越向纵深发展。

2、改造主观世界包括“三个改造”,即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1)改造思想:

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改造处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地位。

改造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改造“三观”,因而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

(2)改造认识能力

是指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文化素养、科学水平和劳动技能。

改造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的途径:

通过认真学习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3)改造“三观”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

关系——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改造思想,改造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改造“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使得改造“三观”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

原因——人的其它精神要素都要受这“三观”的影响,并在它们的支配下形成特定的精神活动的指向性。科学的“三观”不能自发形成,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觉学习,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才能确立。

必要性——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三观”,才能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才能消除颓废的人生观的影响,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袭,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

重要性——一方面当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复杂,大大增加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难度;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观念的影响,与我们一贯倡导的“三观”发生了背离和冲突。因此,通过树立科学的“三观”,可以纠正人们的思想偏差,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使自己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A.基本观点: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前提,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另一方面,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不断完善的双重目的。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因而我们必须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B.努力在实践中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这不等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自然得到改造。

因为,改造世界包括“三个改造”,其核心是改造“三观”。“三观”人人都有,但是科学的“三观”不会自发形成,只有在实践基础上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三观”,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及颓废的人生观的影响,才能转变主观世界。

因此,必须做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认真学习科学理论和文化知识;深入群众,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及颓废的人生观的影响,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袭;在实践的基础上努力达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5)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中追求的境界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追求的两种境界:

A.世界观境界: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我们应该确立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价值导向,正确地认识客观实践,成功地改造主观世界。

B.人生观境界: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七)、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中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

(2)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3)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三.知识拓展

1.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区别:(1)内容不同。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内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并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内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阻碍作用。

(2)意义不同前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后者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具体表现。二.意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与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意识的反作用表现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住阻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也表现在两个方面: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实际上,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意识反作用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不同,行为的动力和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而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的价值取向。

因此,意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与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他们之间是相通的,属于同一范畴。

四.针对训练

党和政府积极解决社会保障这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回答1~2题。

1.党和政府这样做,从经济学角度看表明了

A.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B.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C.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2.党和政府这样做,从哲学角度讲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要享有改革开放的成果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要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宗旨。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规是

A.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的价值观

B.超越现实存在,代表着美好未来社会的价值观

C.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观

D.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的价值观

4.一位哲学家说,青春是一种时限货币。当一个人尽情享受这种“货币”带来的欢乐时,就意味着青春逝去之时,他就沦为了乞丐。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①享乐主义者总把个人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②只讲奉献不讲索取才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③及时行乐不思奉献是青年健康成长的腐蚀剂

④实现人生价值应走出享乐主义的误区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易卜生在给朋友白兰戴的信中说:“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办法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这表明

①人生价值的实现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人生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人的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

③要实现社会价值最好先实现自我价值

④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6.俄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①今天的理想可以转化为明天的现实②理想与现实,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③把理想变为现实必须要付诸行动去实践

④确立了理想必然会转化为现实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7.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这一事实说明

A.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B.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重要

C.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处于同等地位D.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8.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用激情和责任诠释了“志原精神”,他们用志原行动为当代青年引领了生活时尚,也体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下列对人生价值认识不正确

...的是

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

B.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实践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D.人生价值包括物质贡献和精神贡南

9.许多家庭不愿意自己宝宝属羊,认为生肖属羊的人命运不好。生肖决定人的命运,这是一种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现在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这种思想却依然存在,这说明

A.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0.爱因斯坦说:“我评定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只有一个标准,即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①个人人生价值的大小是看社会对他满足的程度②个人人生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他“自我”价值实现的程度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④对社会贡献越大,摆脱“自我”的程度才越大,个人价值才越大

A.③④B.①③C.①②D.①④

11.2008年9月初,可口可乐公司拟以24亿美元收够中国最大的果汁与饮料生产厂商汇源果汁集团。消息传出,国内舆论一片哗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表明

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③不同的人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具有不同的正确认识

④价值观不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就不同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12.2008年11月7日,庆祝“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大会上,翟志刚同志被授予“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刘伯明、景海鹏同志被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对他们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充分肯定。这说明

A.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B.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C.只要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并且不讲报酬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13.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张和民教授,呕心沥血24个春秋,把自己的全部智慧献给“国宝”大熊猫的保护和科研事业,并获得了“熊猫爸爸”的美誉。张和民教授的事迹表明

A.价值观对人生选择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B.人生价值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得以实现和证明

C.正确的价值选择只能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

D.先进人物必须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和实现集体、他人利益

14.温总理在与同济大学的莘莘学子交谈时引用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总理希望大学生们“仰望天空”,就是要求他们要有远大理想,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仰望天空”其哲学寓意是

①理想对社会,对人生有促进作用②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③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④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15.庆祝大会上,中央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翟志刚同志“航天英雄”,刘伯明、景海鹏同志“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航天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们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的贡献。这体现了

A.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B.社会对于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D.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16.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范跑跑”丢下学生仓皇而逃,谭千秋老师却用双臂救护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表明

①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②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选择

③集体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价值观

④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冲突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

17.2009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北京市教委在促进各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等政策,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6分)

18.: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且不图报酬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发展的崇高事业。公民从事志愿服务的动力,来源于志愿者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并从中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愉悦。“5.12”汶川地震后,有数十万名志愿者参与救援和灾区重建,北京奥运会则将我国的志愿精神推向了新的高度。

运用人生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评价志愿服务行为。(9分)

19.(6分)南极大地的水陆交接处,全是滑溜溜的冰层或者尖锐冰棱。企鹅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也没有可以飞翔的翅膀,如何从水中上岸?聪明的企鹅是在将要上岸之时,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一直沉潜到适当的深度,借用水的浮力,迅猛向上,落于陆地之上。企鹅的沉潜是为了蓄势,积聚破水而出的力量,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当我们面前困难重重,何不学学企鹅的沉潜?这种沉潜绝非沉沦,而是自强。如果我们在困难面前能沉下气来,不被“冰棱”吓倒,不被浮华迷惑,自强不息,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机会反弹向上,我们就能成功登陆!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被命运的风浪所玩弄。甘于沉下去,才可浮出来,企鹅的沉潜原则,也适用于人的生存。

阅读此文后,运用所学人生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在逆境中实现人生价值?

20.奥运志愿者大军是北京奥运会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以微笑和敬业。征服了全球来宾。记者在采访中也真切感受到了志愿者们的优秀。

“当志愿者前,也没想到自己会这么优秀。”

“能为别人提供帮助,我很高兴。”

“我感谢奥运会的洗礼。”

“志愿者工作对我来说永远不是句号”……

我参与,就承担了一份责任;我奉献,就付出了几多辛苦;我快乐,就收获了一生的记忆。这是广大奥运志愿者的心声。

奥运会结束了,这样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又该如何保存和发扬呢?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人生观的知识谈谈奥运志愿者活动给我们中学生哪些启示?(9分)

参考答案:1.A 2.B 3.C 4.B 5.D 6.D 7.D 8.A 9.D 10.A 11.D 12.A 13. B 14.D15.A 16.D

17.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大学毕业生应清醒的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人生价值必须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去实现,大学毕业生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6分)

18.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志愿服务体现了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体现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②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志愿服务正确地处理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③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志愿服务在实践中自觉地为社会服务,既提高了个人素质,也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考生若从人生观、价值观的其他角度回答亦可)

19.(6分)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客观条件,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奋斗精神。挫折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我们在逆境中创造条件去战胜。(2分)

②提高个人素质,特别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当处于逆境时,不怨天尤人,把握人生机遇,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3分)

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不会随波浮沉,才不会被命运的风浪所玩弄,才能坚定地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世。(2分)

20.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坚持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全面认识和不断完善自己,在实践中锻炼成才。(3分)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具有导向作用。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3分)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要正确处理好贡献与索取的关系,努力为社会多作贡献。(3分)

知识专题五我国的国家制度

2009年考纲要求

1.国家的国体、国家职能、政体及其相互关系,民主和专政的关系。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3.我国的国家职能。

4.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5.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6.我国的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依法治国,政府机构改革。

7.我国的公民与国家: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二)重点考点分析

1.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

A、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含义

B、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国家职能的具体内容

C、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D、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2.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是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A、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B、我国民主的特点和优点:我国的民主具有广泛性(民主主体、民主权利)和真实性(制度、法律、物质)。

4、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1)必要性: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②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如何建设:①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②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③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办西方政治模式。④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人民民主。

(3)我国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A、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保障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这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它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并通过统一战线组织更广泛地保障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参政、议政,集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D、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保证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E、我国的选举制度也体现和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

F、基层民主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基层组织行使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

G、十七大对于基层民主制度的观点:“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十七大报告的这段文字集中论述了发展基层民主的重大意义、基本作用、发展领域、基本要求等重大问题,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基层民主、发展什么样的基层民主、怎样发展基层民主等重大问题,

5.我国的国家职能:

①政治职能:即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包括依法打击各种破坏活动和各种犯罪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②经济职能:即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③文化职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包括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包括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物;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兴办各种公共工程,完善各种公共设施;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⑤保卫职能、交往职能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的职能。

6、政体类型:

(1)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

(2)比较议会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共和制(异同)。比较总统共和制和议会共和制(异同)。(国家元首、政府、议会之间关系)(详见课本P20~23)

7、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思路:人民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人民:

(1)、地位:当家作主,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注:①人民≠公民;

②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是间接的)。国家权力机关及由其产生的其他国家机关都必须对人民负责。

(2)、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3)、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原因+意义)

第一、原因即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集中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第二、怎么样建设民主政治(措施或途径)

A、最根本的要求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根本特点,三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依法治国才有可靠的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属。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依法治国的过程,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

B、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

②、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③、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④、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⑤、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⑦、坚持从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

(二):人民代表: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

①人大代表的地位: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的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他们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国家权力。(注意问题:不要误认为我国人民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②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县级以上的由下级人大代表选举产生(间接选举),县级及其以下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都是五年。

③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2)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①主要包括: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②人民代表的义务主要包括: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

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

特别提示:少数民族代表不是代表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代表不是代表宗教界。他们都是代表人民)。(三):人民代表大会:(地位性质和职权)

(1)地位: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注:全国人大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2)性质: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国家的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3)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是:拥有四个最高权:立法、决定、任免和监督权。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是:立法、决定、任免和监督权。(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完善

1、是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集中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3、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的选举。②进一步加强人大的立法和监督职能。③进一步密切人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8、“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

(一)实行“一国两制”的原因、内容、意义

(1)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

(2)“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3)含义和主要内容: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人民政府。②两制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但享有高度的自治(非“完全自治”)——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地方性的)、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一定的外事权,中央依法授予的其他自治权力。(注意没有外交权和国防权)

(4)意义:有力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港澳台的稳定和繁荣。

(二)台湾问题

(1)性质----是国家实现统一的内政,不是恢复主权问题,不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其核心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9、国家机构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10、我国的国家机构:①国家主席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单独决定国家重大事务。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②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③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④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国家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11.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①含义: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②主要体现在: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在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2)对人民负责原则:①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的,是我国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②这一原则要求: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监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依法治国原则: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②含义: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其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③实行依法治国的要求: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保证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和普法教育工作,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12.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从法律关系上讲,表现为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它是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②政治自由。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但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自由和法律是统一的。因此,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③监督权。包括批评和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

(2)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国家安全已经扩展到领土、主权以外的信息安全、技术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基因安全、居民正常生活秩序、生命安全等社会生活诸多领域。

(3)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a这不是指立法平等,而是法律实施的平等,即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b具体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受权力和平等地履行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②坚持公民权力和义务统一的原则:a权力和义务的辨证关系:权力和义务是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存在的,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b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③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上行使公民的权利;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

(三)易混知识辨析

1、关于国家职能认识的几个误区

⑴、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是任何国家共有的职能。所以有人就误认为国家管理社会经济具有相同的目的。

⑵、误认为国家职能是为全社会服务的。

⑶误认为国家对内职能中政治职能是主要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就居于次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