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2010.8

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基金扶持高职教育。如何培养

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核心内容。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以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仪器分析》为实例,探讨如何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仪器分析》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课。近几年,国家出现多起食品安全事故,如奶粉业的三聚氰氨中毒、婴儿沐浴露有毒成分超标、食品农药残留过高等。因此,借助高端仪器分析食品各成分显得尤为重要。学好《仪器分析》课程,掌握仪器分析操作技能,成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提高自身社会竞争力的迫切需求。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如何讲好《仪器分析》课程,使学生掌握好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是高职院校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不易理解和吸收抽象、枯燥的仪器分析理论知识。而《仪器分析》实训课没有理论知识为依托,学生不容易理解整个操作过程,也难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在《仪器分析》课程中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有助于学生对《仪器分析》课程的理论课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全面而和谐地发展。

在《仪器分析》课程中教学模式的理实一体化实践

仪器参观在学习《仪器分析》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以前,学生应对具体的仪器有感观认识。《仪器分析》课程涉及的知识有各种仪器的组成部件、类型、基本原理、相关分析流程、专门术语以及分析方法等。先参观具体的仪器实物,大概了解仪器各个组成部件以及整个操作步骤、分析流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液相色谱法”这一教学单元为例,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没有接触过液相色谱仪,对其构造及实验原理不了解,书本上的内容比较抽象,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具体的实物仪器参观,教师介绍液相色谱仪的组成,如高压输液系统、六通阀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数据显示系统等,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各个仪器部件的作用是什么,样品分析的整个流程是怎么样的,样品如何通过液相色谱仪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理论知识讲授学生参观了仪器实物后,教师接着就应有针对性地讲授仪器各个部件的作用、实验原理,分析流程等。学生已经参观了实物,有了感性认识,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应用多种教学手段,结合一些示意图、操作流程图、操作动画等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图1所示为液相色谱

仪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液相色谱仪的操作流程图,把这两个图与实际参观的仪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液相色谱仪的整个工作流程,同时也能大致理解各个部件的作用和整个液相色谱仪的实验原理、实验流程等。

演示实验和仿真实验通过实物参观和理论知识讲授,学生对整个仪器的实验原理就有了大致的了解。接着,教师进行实际仪器的演示实验。教师先详细说明和演示仪器的整个操作流程,包括样品的制备,仪器的开机、关机,仪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处理等。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边操作、边提问,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同时,教师应强调操作的安全性,要求学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有些仪器分析方法已经开发了仿真实验软件,如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等,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前先进行仿真实验。例如,在气相仿真实验中,计算机中进样器的进样、点火等形象、生动的动画,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仿真实验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操作流程进行模拟操作,对操作步骤、实验原理、数据处理等进行仿真实训,可以为后面的实际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实训学生经过了仪器实物参观,课堂知识讲授,演示、仿真实验后,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实验原理,也了解了仪器操作的整个过程。在明确整个操作步骤后,学生就可以进行实际的操作了。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查看,仪器都比较贵重,不允许学生犯错误,看到学生操作有错误的,应立即纠正。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如果偏差很大,应帮助学生一起查找失误的原因,必要时,要求学生重做实验。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把理论知识放到实际操作中加以验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

拓展性实训在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和实际的仪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开展一些拓展实训项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进一步提高实际操作技能。以液相色谱法分析为例,学生掌握了液相色谱仪的操作后,可以设计一个分离条件优化的实训项目。例如,苯甲酸和三梨酸的分离优化,设定一些条件的范围,如压力、流速、流动相的组成等,学生可以进行方案设计,然后通过改变实训条件寻找

摘要: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以《仪器分析》课程为实例,

从仪器参观、理论知识讲授、演示仿真实验、学生实训、拓展性实训等五个环节探讨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关键词:仪器分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8-0115-02

《仪器分析》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陈丽娟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觹基金资助:福建省教育厅基金项目《纳米修饰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A08250)

实验实训

115

2010.8

最佳条件。如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流动相的组成,可以找出分离优化的最佳流动相组成。教师可以帮助查看学生设计思路的准确与否,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与否。这样,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实际操作仪器的能力,可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检测实际项目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训操作技能分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际的实训操作技能。参考文献:

[1]行水,木子,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

业技术教育,2006,(15):28-30.

[2]胡传迅.浅谈电工课的“理、实一体化”教学[J].科技信息,

2008,12(2):211.

[3]魏成国.职业技术教育理实一体化教学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08,24(1):128-129.

[4]顾善东.深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J].交通职业教育,2007,(2):24-26.

作者简介:

陈丽娟(1978—),女,博士,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纳米功能材料和分析化学。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

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需求,不断完善实训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的构建,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下练就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承担了专业实训的大部分教学任务,是学生在校期间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要环节。积极探索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职业教学环境的构建,营造实训岗位的工作环境,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是校内食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也影响着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

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的内涵

职业环境是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训基地具有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工作实境是营造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的重点。在校内实训基地,学生所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都与其目前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情境有关,甚至就是未来职业情境的一部分。如实训基地内面包食品烤焙室、蛋糕糕点制作室、食品分析检测室、粮油加工室、畜产品加工室等,都让学生感受到了职场环境、氛围,使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素养、职业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实训基地的实境教育也使学院与企业达到最大程度的融合,缩短了学生从课堂到职业岗位间的距离。因此,把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成设备齐全、管理科学、健康发展,能够模拟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境,具有浓厚职业氛围的场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的要素探究

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要体现企业的工作实境,不仅包括实训基地的显性职业环境,即基地的物质环境建设,还包括基地的隐性职业环境,即基地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它是工作实境人才培养模式的精髓。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的构建要与时俱进,不但要具有先进的职教理念、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思想和价值观,还要有市场经济的意识,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工学结合、生产性的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内实训时就能感受到企业的工作实境,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职业规范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具备优良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一)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显性职业环境建设

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显性职业环境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是实训基地的外在形式,是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是实训基地职业环境构建的基础和前提。主要包括实训基地的教学硬件设备、设施、建筑群等,是以真实的工作实境为目标,以项目工作流程为向导,进行实训教学硬件设施环境的布局,工作环境和人文氛围的配置等。可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雕塑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展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张贴食品行业的名人画像或格言、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历程和企业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等,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使学生在实训基地“零距离”接触食品行业企业真实的生产科研情境,提前与社会接轨,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

(二)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隐性职业环境的构建

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隐性环境是学院食品专业办学理念的综合体现,强调职业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指实训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影响因子,是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或标准组织教学活动,将食品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训技能和教学方法等有机地与企业结合,在教学活动中吸纳企业元素,营造与企业尽可能接近的实训教学、仿真模拟训练的环境。所以,营造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必须紧密联系企业和行业,创新食品专业实训教学模式,建成生产性教学实训基地。

实训教学运作模式与企业生产的结合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训教学活动时,要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市场环境下,在实训基地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真刀真枪”的实训,完成从原料购买、产品质量及成本控制、到产品生产与销售等

摘要:从影响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显性环境与隐性环境因素分析入手,提出从实训基地的外界物质环境

的布局开始,走实训教学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的产学结合模式,进行实训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满足企业所需,够企业所用”的标准进行新课程开发,并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进行教法与学法的改革与创新等几方面构建实训基地的职业环境,最终营造出具有浓郁工作实境的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关键词:高职;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工作实境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0)08-0116-02

高职食品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职业环境构建研究*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8)

觹本文系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课题《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JN092215)的部分成果

实验实训

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