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恐龙无处不在

14 恐龙无处不在
14 恐龙无处不在

第十四说恐龙无处不在

第一课时:词语学习(1)

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课的词语。

2.通过比较,分析汉字的结构学习。

3.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

一.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保护动物和它们和睦相处

二.重点:通过讲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课的词语。难点: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

三.教学手段

教科书,备课本,粉笔,黑板

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问答法鼓励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首先抽查学生的复习情况,测验内容以课文材料为主,让两名学生上黑板做提前准备的测验题,让下面的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讲解词语:老师提出一些生词,解释给学生,学生根据解释组词造句。通过这种形式进行讲解词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教师1.两栖【动】有时水利上生活,有时陆地上生活。学生:两栖动物水陆两栖两栖作战我们身边有很多对人们有好处的两栖动物,我们要保护它们。教师2.漂移【动】漂流移动;漂浮的物体朝某个方向移动学生:木头在水里不断漂移;大陆也会漂移的教师3.挤压【动】从四面往中间压学生:大陆也会挤压;这大陆挤压而形成的;这座上陆地挤压而形成的。挤压成型教师:4.俯冲【动】(飞机)以高速度和大角度向下飞。学生:飞机开始俯冲。老鹰从天空俯冲下来飞机那俯冲的动作让人吃惊。教师5.变形【动】形状,格式起变化学生:这个零件已经变形了。开始慢慢变形。变形虫变形性这个箱子被压得已经变形了。教师6.灭绝【动】完全消灭;完全丧失学生:使苍蝇蚊子死净灭绝。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灭绝的暴行灭绝人情洪水灭绝了一切生命。任何物种的灭绝,都是生态环境的一场灾难。六.德育渗透;以“两栖”为主进行德育。我们身边有很多对人们有好处的两栖动物,我们要保护它们。七.布置作业:抄写词语,预习新课用课文中的重点词造句。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第二课时:词语学习一,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课的词语。

2.通过比较,分析汉字的结构学习。

3.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二,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团结和睦相处三,重点:通过讲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课的词语。难点: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四,教学手段教科书,备课本,粉笔,黑板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问答法鼓励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教师抽查学生的复习情况以后对课文中的生词讲解,给学生解释每一个词语的用法,内部结构,同义词,反义词,模仿造几个词组和句子,然后同学们在教室里进行自由谈话形式组词,造句。讲解词语:教师1.迁移【动】移动;离开原来的所在地面另换地点。学生:迁移户口工厂从城内迁移到郊区不断迁移迁移性教师2.破裂【动】完整的东西出现裂缝;开裂;双方的感情关系等遭到破坏而分裂。打破常例。学生:制度要严格遵守,不能破裂。感情破裂他死于心脏破裂我们不要破裂同学们之间感情。教师3.拼合【动】和在一起;拼缀;拼凑和“分散”相对。学生:把这些东西要及时拼合拼合得天衣无缝教师

4.天衣无缝【组】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多指诗文方面)。计划周密,不露行迹;无隙可寻。学生:到那里你就会看到拼合得天衣无缝。与“完美无缺”词义相同教师

5.稀少【形】(希少)事物出现得少;很少;稀疏学生:街上行人稀少人烟稀少教师

6.抗拒【动】抵抗;拒绝学生:地球的运动是不可抗拒的。要及时抗拒六.德育渗透;以“破裂”为中心进行德育。制度要严格遵守,不能破裂。我们不要破裂同学们之间感情。七.布置作业:进

一步熟读所有的词语,做到能流利的阅读,书写和使用复习所讲内容,熟读会读课文。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第三课时课文学习(一)时间:年月日一,[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检查,课堂讨论,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式,读懂每句话,提高阅读能力。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要求会读,会写,能正确理解并运用。。二.德育目标:教育学生保护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重点:通过自读理解进行讨论。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并正确运用三.教学手段教科书备课本粉笔黑板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问答法鼓励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6500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是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今天在世界各地都发现了恐龙化石,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南极地区恐龙化石的发现又证明了什么?在获得这些知识的同时,药学会寻找证据,联系其他事物来分析事物的方法。通过上面的一段内容来导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讲解自渎,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能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能力,理解疑难句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和汉语表达能力。一,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记忆生词。

1.为什么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哪一个发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早期的恐龙是怎么样生活的?

4. 是什么原因使恐龙走到了世界各地?

5.世界各地的恐龙是在什么时间灭绝的?科学家找到原因了吗?

6.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二)串讲课文1.第一段(第1-4自然段)以“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为话题,介绍恐龙等古老的两栖动物化石在全球各地都有发现的现象,引起读者的兴趣。(1)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话题。(2)讲述恐龙在南极大陆冰冻地带的发现,提出这种古老的动物在全球无处不在的证据。关键词:1986年1月,阿根廷南端的詹姆斯罗斯岛——发现恐龙骨骼化石。(3)提出这一发现南极大陆的关系问题,为进一步讨论原因做了铺垫。 2.第二段(5-12自然段)(1)解开南极大陆发现恐龙化石之谜——大陆板块漂移。关键词:40多亿年间,大陆板块;缓慢运动——俯冲,挤压——泛大陆(2)泛大陆不断地形成和破裂。关键词:25亿年前,最后一次完整的发大陆。热带很温带——恐龙曾到处都在舒适地生活着。(3)但大陆的冲洗分裂;继续的破裂和移动。

关键词:返大陆的冲洗分裂——四部分—;继续的破裂和移动——北美,南美和印度的分开;南极与澳大利亚的分开。(4)大陆分离时各自带了恐龙离去。关键词:大陆分离时各自带了恐龙离去;6500万年前——恐龙都突然灭绝了,大陆也完全分开—现在每个大陆都有了自己的恐龙化石。这两段介绍了恐龙物的各方面特征,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做了铺垫。六.德育渗透:很长时间来生活在陆地上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十大陆开始分离,恐龙慢慢适应不了环境纵欲灭绝了,所以我们也要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才能为自己的生活提供很好的保障。复习本节课,预习下节课

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第四课时课文学习(二)时间:年月日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式,读懂每句话,提高阅读能力。3.学会新的句型。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德育目标:教育学生保护大自然,爱护环境重点:通过自读理解进行讨论。难点:理解疑难句型并模仿造句。三.教学手段教科书备课本粉笔黑板四.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问答法鼓励法讨论法五.[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天然的牧场”要求带着以下问题阅读: 1.随大陆漂移到南极的动物和植物为什么要比其他同类悲惨得多? 2.为什么把南极洲称作“全球的大冰箱”?

3.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具有怎么样的意义?

4.联系课文题目,怎么样理解课文第一段中“在

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二)串讲课文第三段(13-15自然段)(1)介绍南极大陆动,植物种类大大减少的原因关键词:一亿年前,天气逐渐变冷,动,植物越来越稀少,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最后成为冰天雪地。(2)提出南极恐龙化石的

3.能复述课文的内容。

4.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维护祖国统一重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难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教学手段教科书,备课本,粉笔,黑板三..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问答法鼓励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老师指导,学生动手的方式做出练习题。

一、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1)反对民族分裂【分裂】2)分离这种元素【分离】3)我们分散几个【分散】4)他们之间的合作已破裂了【破裂】5)这里人们稀少【稀少】二、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1.B 2.A 3.D 三、完成下列句子 1.你不同意,那么他们怎么样去做呢?2.他那突出的成绩,说明他平时很努力。3.这次失败是自己错过时间,而不是别人作怪的。四、写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1.B 五、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1. D 2.B 3.D 4.A 5.C 6.D 7.A [德育渗透] 通过“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这句话进行德育。作业:复习本节课预习下节课。

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第六课时学习词语(一)时间:年月日一,学习目标 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课的词语。2.通过比较,分析汉字的结构学习。3.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二,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善于合作,善于竞争三,重点:通过讲解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本课的词语。难点:要求达到会读,能理解,会用的程度。四,教学手段教科书,备课本,粉笔,黑板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问答法鼓励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词语情况然后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生词意教师1.致命【动】可使丧失生命学生:致命伤致命的弱点致命的一击他那些话真致命的。教师2.签订【动】订立条约,或合同并签字。学生: 签订合同两国签订了贸易议定书和支付协定。教师3.交汇【动】相交,遇见(多指河流)学生:这就是两条河的交汇处。这两种方向是不会教会的。教师4.相似【动】相像;学生:这两个人的年貌相似。相似的图形相似形教师;5.减弱【形】(气势)变弱;削弱学生:风势减弱开始减弱不会减弱慢慢减弱教师6.命名【动】给与名称学生:命名典礼重命名教师;7.平行【形】等级相同,没有隶属关系;两个平面或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或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任意延长始终不能相交,叫做平行;同时进行的学生:平行关系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平行作业教师;8.合作【动】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学生:分工合作技术合作我们学习上要合作交流经验一起进步。

[德育渗透] 以“合作”为主进行德育我们学习上要合作交流经验一起进步。作业:抄词造句,熟读课文,预习下节课。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恐龙无处不在第七课时课文材料的运用(一)时间:年月日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式,读懂每句话,提高阅读能力。3.学会新的句型。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善于动脑子善于动手重点:通过自读理解进行讨论。难点:理解疑难句型并模仿造句。二.教学手段教科书备课本粉笔黑板三.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讲解法问答法鼓励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到了关于恐龙的故事,知道了很多知识,这篇课文上说的还是关于恐龙的故事,

那我们阅读本篇课文进一步了解一下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阅读时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 中国东北部发现的恐龙化石宝藏,为什么引起了国际科学家的兴趣?

2. 中国考古队最近发现的标本有什么特点?

3. 恐龙遗址是如何发现的?中国为什么允许国际合作研究?

4. 考古队在考察的化石中,发现了什么?

5. 对恐龙与鸟类的关系,科学界有什么不同的观点?阅读课文后,以老师指导,学生为中心的形式做出练习题。(一)根据课文判断正误 1.√ 2. √ 3. √ 4. × 5. √

6. √

7. ×德育渗透:科学家发现恐龙化石了,但他们通过考察还猜测了很多知识。我们只要善于动手善于动脑子一定会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业:熟读课文,做到能用自己的话复述。预习下节课。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恐龙无处不在》课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恐龙无处不在》课文 恐龙无处不在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

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鲁教版1

第二十二课恐龙无处不在 教材分析: 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学习这两则短文,不仅可以了解一些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从中学到作者良好的思维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3.情感与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学习重点 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学习难点 1.在反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2.精读一两个段落,体会说明文准确的特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模仿这一特点。 教法与学法:情境教学法、双体互促教学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关于恐龙的科学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镜,激情导入 (一)导语: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出示目标 (三) 检查预习:给生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遗留下来的骨骸。: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 俗称癞蛤蟆。(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6课《恐龙无处不在》课时练习试题

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课时练 一、语基达标训练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鸟tún()目 2.chán chú()() 3.xié()带 4.潮xī() 5.领yù() 6.yǎn()射 7.二氧化guī() 8.排chì() (二)、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1.() A.尘埃 B.至密 C.繁盛 D.熔化 2.() A.膨胀 B.陨石 C.流逝 D.砥达 (三)、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 2.褶皱()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 4.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 二、课内精彩阅读 (一)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了解本课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教学过程】 一、恐龙图片导入: 师:关于恐龙的知识大家了解多少,我们一起来资源共享。 生:自由展示自己整理的东西,图片、玩具亦可。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恐龙是古爬行类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古盗龙、尾羽龙、梁龙、翼龙、慈母龙、原角龙、鸭嘴龙、三角龙、剑龙。 恐龙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可是科学家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呀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走进阿西莫夫的一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 展示目标: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哪位同学向大家简介一下作者呢 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2、给加点字注音: 为了顺利学课文,看看本课的拦路虎我们有没有解决掉。一个学生读 遗骸(hái)蟾蜍(chán chú)褶皱(zhě)鸟臀目(tún) 两栖(qī)天衣无缝(fèng) 错了,纠正,强调,正确,过。 三、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生: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然后思考,再同桌讨论回答问题。 提示: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由此我们理出本课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四、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主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1)、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由小组代表发言。

古代中国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发文总汇

古代中国恐龙无处不在教案优秀发文总汇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了恐龙无处不在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预习课文,为生字词注音,扫清阅读障碍。 2.查找资料,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在初一时给你们发过的恐龙主题公园的门票吗?不知有多少同学去看了?去看了的同学请举手(有一些同学举手)。同学们对恐龙了解吗?(学生:了解)那同学们你们老告诉老师

以下的恐龙名称。(多媒体展示恐龙图片,学生一一答出)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阿西莫夫的脚步去探寻恐龙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 (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幻、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钢窟》,《我,机器人》。 2、生字词积累 骨骼(gé) 漂移 (piāo) 地壳(qiào) 深渊(yuān) 驮着(tuó) 岛屿链(yǔ liàn) 两栖(qī) 铱(yī) 潮汐(xī) 硅(guī) 追溯(sù) 褶皱(zhě zhòu) 劫难(jié) 鸟臀目(tún) 蟾蜍(chán chú)

恐龙无处不在 优秀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二、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三、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

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叠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设计(二)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褶皱劫难追溯 (2)释义: 遗骸褶皱劫难 致密追溯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 明确:(1)hái zhě nàn sù (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反思、说课[学习资料]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反思、说课 教学设计(A) 这是两篇科普短文,它的突出特点是以论证为主,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 见解新颖。让学生把握各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 对比阅读,比较分析每篇各自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仍 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反复自读,学习这两篇短文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癫蛤螺。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馆叩: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 一点破绽。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将制作的大陆漂移示意图(见《教学参考书》有关资料二:地质年代与大陆漂移学 说)课件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演示。 2.长期以来,人们试图解释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现 在,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在2亿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 某种原因,这块超级古大陆一分为二,继而又四分五裂,相继形成了北美洲和亚欧大陆。 南极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新西兰和印度次大陆。这就是在地质学上曾引起一场深 刻革命的大陆漂移学说。1986年,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就 为这一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目标: 1.了解这篇短文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2.掌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学习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同学们都知道恐龙吗?它可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但它们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为什么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去揭开谜底吧。 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吧 本文选自《新疆域》,作者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二、自主学习 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提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下列哪个可以作为答案? A、不同的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 B、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C、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 D、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E、南极恐龙化石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三、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1、这篇短文的说明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2、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 3、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示例: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南极洲极度寒冷的特点。 四、拓展延伸 “不同科学领域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个观点吗?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题

第6课《恐龙无处不在》同步练习题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鸟tún()目2.chán chú()() 3.xié()带4.潮xī() 5.领yù()6.yǎn()射 7.二氧化guī()8.排chì() 二、找出每组字形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写入括号 1.() A.尘埃B.至密C.繁盛D.熔化 2.() A.膨胀B.陨石C.流逝D.砥达 三、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天衣无缝()________________ 2.褶皱()____________________ 3.追溯()____________________ 4.劫难()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3.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4.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五、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划“×” 1.《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 3.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 4.《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有》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 六、阅读 (一)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他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_恐龙无处不在阅读答案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_恐龙无处不在阅读答案课文《恐龙无处不在》出自八年级上册语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orG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

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

恐龙无处不在教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设计 一、导入:恐龙的相关录像画面 二、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看到这段文字你打算在哪方面进行些研究? 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tún)目恐龙。 三、朗读课文,划出文中作者针对这件事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明确: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注意本文用词,并请说明相关段落 四、发现写作目的 通观全篇,思考写作目的是? A恐龙是在南极被发现的,所以主要介绍恐龙的分布区域。 B介绍恐龙被带到南极的过程。 C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 如果学生找不出具体依据可以问:哪一句非常明确的交待了写作的目的?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一句 题目为什么不直接用《大陆漂移说的新证据》?

明确:更吸引人、引起阅读兴趣 1 / 5 五、作者是一下就证明了吗?请归纳思路 恐龙化石在南极被发现 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大陆漂移学说成立 小结:运用了逻辑顺序。(板书) 六、探究 作者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与我们想到的问题不一样呢?他提出问题的依据是?请在课文中找出 明确:如果把——联系起来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科之间的联系能促进新领域的发展,那么请同学们想想,你还知道哪些科学联系的实例? 提示:伦琴发现射线,促进了医学发展 这些科学的发现者都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细心观察,思考问题善于联系。那么你想做这样的人吗?试一试七、实践—— 用联系的思维研究这段从文中抽出的话,如果你是科学家打算从哪些方面研究?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提示:近百年来,世界上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和科学家以坚韧不2 / 5

6《恐龙无处不在》导学导练(含答案)

初二语文《导学练》 主备人:审核:课时:2 总课时: 时间:年月号 《恐龙无处不在》 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书写、运用; 2、了解文中揭示的恐龙灭绝的原因; 3、体会文章语言简明精炼、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的主宰并不是人,而是一种生物,它们的 名字是——恐龙。但是现在却再也看不到它们的踪迹,它们是怎么灭绝的呢,原因是什么?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章去寻求答案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鸟臀目()褶皱()遗骸()天衣无缝()2、这篇文章的文体、说明顺序分别是什么? 3、阅读课文,说说“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章为什么以“恐龙无处不在”为题,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2、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3、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含义。

4、文章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分别举例说明。 四、课堂小结 《恐龙无处不在》这篇文章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说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课外语段阅读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所说明的事理、顺序 2.领悟所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得出新的结论。 3.增强科学意识,培养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理清说明顺序; 难点:领悟文章说明的道理: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得出新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 1.写作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本课两篇短文就是依据一些科学发现进行科学推理的科学小品文。 2.板块构造知识: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当代地球科淡定中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学说。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若干巨大的板块,岩石圈板块沿着塑性软流圈之上,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板块与板块之间或相互分离,或相互汇聚,或相互平移,引起了地震、火山和构造运动。板块构造说囊括了大陆漂移、海底扩张、转换断层、大陆碰撞等概念,为解释全球地质作用提供了颇有成效的格架。 3.字音、字形:略 二、初步感知: 1.思考问题:恐龙为什么会消失?文章哪些文字表明了恐龙无处不在? 2.听课文朗诵,划分文章的层次。 3.结合文脏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答案】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

《恐龙无处不在》课堂实录

《恐龙无处不在》课堂实录 淮北市朔里实验中学胡艳师:和学生分享一个小故事——1911年,有个年轻人在病中观察地图,结果有了惊人的发现 生:补充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具体故事内容。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这个故事有没有关系?我们要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回答这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在听的过程中用笔圈点勾画,画出课文中能帮助你概括课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的词语、短语和句子,等会结合老师给出的插图,复述课文。(老师读课文,学生听读) 师:恐龙和魏格纳的学说有关系吗?什么关系? 生:大陆在漂移,恐龙也跟着迁移。 师:大陆在漂移,恐龙也跟着迁移。那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就意味着什么呢? 生:意味着地壳在发生缓慢却不可抗拒的运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是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师: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维方法? 生1:世上许多事物互相联系的观点。 生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方法 教师补充完善教学目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方法)师:下面四人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逻辑思路,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在小组指导。 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投影:提出问题: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 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 寻找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师、本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写作思路)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图表。(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读说明文的过程与方法,清楚作者思路,以及学生的归纳能力。) 师: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从本文你能了解那些生物及地理学方面的知识 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并积累知识,拓展思维能力。 师:再读课文,分析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回答。 师:为学生提供一篇课外短文《埃博拉病毒与巧克力》,进行比较阅读,使大家加深对《恐龙无处不有》所说明内容的理解,进而从两篇

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教案6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教案6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显瓢砸皇薄?nb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二、思路分析 《恐龙无处不有》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童星对地球的撞击,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三、段落结构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

恐龙无处不在读后感

恐龙无处不在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恐龙无处不在读后感(一) 作者是阿西莫夫,他是美国着名的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恐龙无处不在其实说的对象并不是恐龙,文章是通过恐龙无处不在,来说明“板块构造”的正确。其实它们本是不相干的事物,可作者却将它们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恐龙无处不在的读后感。 开头说:“不同科学领域之间……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两句话可以说是道出了整篇文章的逻辑基础。恐龙遍布世界,南极、地球其他大陆、南极洲竟然都有恐龙,作者由此开始思考:“恐龙不适应寒冷的天气,那他又是怎样在南极生存呢?”作者在跳出研究单一的恐龙的基础上,将南极大陆与这个现象紧密联系了起来。最终得出结论,不是恐龙在迁移,而是大陆在漂移,很多恐龙正是跟随者板块的移动来到大陆的。 还和我们提到了“板块”学说,由此我们知道了为什么每一个大陆都会有恐龙化石。而曾经生机勃勃的南极大陆,因为它所在的是地球的极地,所以在这里的大部分生物最后都灭绝了,这其中也包括恐龙在内。 并没有给我们描绘恐龙是怎样繁衍生息的,而是一篇科普论文。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恐龙是怎样来到每个大陆的,还可以知道“撞击说”、“斯石英”、“板块构造”、“火山说”、“大

灭绝”等科学概念。同学们一定要多读课文,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 恐龙无处不在读后感(二) “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文章开头突发议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两句议论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引起了作者深入的思考:“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作者并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由此及彼步步追问:“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陆地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呢?”行文到第6、7段,对这一问题做出直截了当的回答:“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显然,一部分恐龙正是搭乘这一班“航船”来到南极的。 第8、9、10、11段简明地介绍了“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地球在四十多亿年的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少次”,由于恐龙统治地球的时间太长,它们恰好经历

恐龙无处不在 优秀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体会简练、缜密、生动的语言。 3.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科普文章的准确、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查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4.可查阅有关恐龙的科普读物,收集整理关于恐龙的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检查预习。 遗骸(hái):遗留下来的骨骸。 蟾蜍(chán chú):一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 褶皱(zhě zhòu):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追溯(sù):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中,仙女穿的仙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讨论: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三、研读探究 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小组讨论) 问题提得不正确 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著称。你能找出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明确: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成四部分一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道理正如课文第一段所说:“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白己的观点,行文严谨。本文的准确性与条理性已经看出来了。 A.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B.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恐龙无处不在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 2.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1.预习课文,为生字词注音,扫清阅读障碍。 2.查找资料,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在初一时给你们发过的恐龙主题公园的门票吗?不知有多少同学去看了?去看了的同学请举手(有一些同学举手)。同学们对恐龙了解吗?(学生:了解)那同学们你们老告诉老师以下的恐龙名称。(多媒体展示恐龙图片,学生一一答出)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阿西莫夫的脚步去探寻恐龙的世界。(板书题目、作者)(二)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着名的科幻、科普作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钢窟》,《我,机器人》。 2、生字词积累 骨骼(gé)漂移 (piāo)地壳(qiào) 深渊(yuān)驮着(tuó)岛屿链(yǔ liàn) 两栖(qī)铱(yī)潮汐(xī) 硅(guī)追溯(sù)褶皱(zhě zhòu) 劫难(jié)鸟臀目(tún)蟾蜍(chán chú) 衍射(y?n)携带(xié) 3、理解词义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弯曲。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恐龙无处不在教案 !

18.恐龙无处不在(陈东平)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2.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一)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学习本文准确、周密、简明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恐龙的相关画面,并解说: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最重的可达90吨(目前的大象只有6吨),曾以900~1200属类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可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只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各样恐龙的化石,那么这些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2、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请你谈谈读过题目后有什么样的结论? 预设:生:是说恐龙遍布世界各地 师:南极也有? 生: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师:在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说说。读第二自然段。 师:如果有人告诉我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你的第一个想法是怎样的?真实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么? 生1:是翼龙,会飞,飞到南极。 生4:大陆发生了灾难。恐龙迁移而去。比如火山。 师:为何每块大陆都有?结合我们学过的科学知识。 生:是大陆在漂移。把恐龙带走的。 师:你们有很多说法,你们觉得哪个理由更有说服力? 师:看来还是大陆漂移猜想更有说服力。 (二)初读课文明确说明内容 多媒体依次显示下列问题: 讨论:并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 (三)研读课文理清说明的顺序 1.思考:看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的。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各小组学生发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