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
中药方剂

济川煎

【方名】济川煎

【出处】《景岳全书》

【分类】泻下剂-润下

趣味方歌:止泻当用生牛肉——枳实、泽泻、当归、(用)升麻、牛膝、肉苁蓉

【组成】当归(9~15克)牛膝(6克)肉苁蓉(酒洗去咸)(6~9克)泽泻(4.5克)升麻(1.5~3克)枳壳(3克)。

【方论】肾司二便。肾气亏虚,下元不温,五液不化,肠道失润而大便不通,法当温肾润肠。方中肉苁蓉温肾益精,润燥滑肠;当归养血和血,辛润通便,牛膝补肾强腰,其性下降;枳壳宽肠下气,泽泻入肾泄浊;少加升麻以升清阳,使清升而浊降。张景岳称此方是:“用通于补之剂。”故适宜于肾虚便闭者。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老年肾虚。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本方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年便秘、产后便秘等属于肾虚精亏肠燥者。)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禁忌】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虚甚者不必用枳壳。【加减法】A.如果病人气虚,可加人参10 黄芪18 B.如果肾虚,则去枳壳加熟地18 C.如果肠燥便秘日久,去泽泻,加锁阳10 火麻仁8

黄龙汤(一)

【来源】《类证〃活人书》卷十九。

【组成】柴胡30克黄芩人参甘草(炙)各11克

【用法】上药锉如麻豆大。每服15克,以水23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

【主治】妊娠寒热头痛,默默不欲饮食,胁下痛,呕逆痰气;产后伤风,热人胞宫,寒热如疟;经水适来适断,病后劳复,余热不解。

黄龙汤(二)

【来源】《竹林女科证治》卷一。

【组成】黄耆4.5克(炙) 当归白芍白术(蜜炙) 苍术(米泔浸) 陈皮各3克生地黄甘草(炙)各9克熟地黄15克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妇人先由劳役,脾胃虚损,以致漏下不止,其色鲜红,气短气逆,自汗不止,身体发热,大便泄泻,四肢无力,

不思饮食。

黄龙汤(三)

【来源】《伤寒六书》卷三。

【组成】大黄芒硝各3克枳实厚朴人参当归各2.4克甘草2克

【用法】以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之,后再加桔梗,煎一沸,热服。

【功用】清热泻下,益气养血。

【主治】肠胃燥热,气血两虚。下利清水,神昏谵语,腹痛拒按,身热而渴,神疲少气,舌苔焦黄或焦黑,脉沉细数者。【方论】方中以大承气汤之大黄、芒消、枳实、厚朴荡涤胃肠实热,急下存阴;人参、当归双补气血,扶正以助祛邪;桔梗宣肺而通大肠;生姜、大枣、甘草和胃气而兼调诸药,共奏抉正攻下之功。

【加减】年老气血虚者,去芒硝。

玉女煎

【方名】玉女煎

【出处】《景岳全书》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石膏(9-15克)熟地(9-30克)麦冬(6克)知母(5克)牛膝(5克)

【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本方常用于牙龈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舌炎等属胃热阴虚者。)

【用法】上药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本方。

【化裁】火盛者,可加山栀子、地骨皮以清热泻火;血分热盛,齿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参以增强清热凉血之功。

【附注】该方是治疗胃热阴虚牙痛的常用方,凡胃火炽盛,肾水不足之牙痛、牙衄、消渴等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临床应用以牙痛齿松,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为辨证要点。【方歌】玉女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襄,肾虚胃火相位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八珍汤

八珍汤《正体类要》(补益剂:补气)

[组成] 当归(酒拌)10g、川芎5g、白芍药8g、熟地黄(酒拌)15g、人参3g、白术(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用法] 清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至八分,食前

服。

[功用] 补益气血。

[主治] 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食欲减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虚。[方解] 本方在原书用治于失血过多,以致气血皆虚诸证。肢体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无华,短气懒言,心悸怔忡。脉细虚,舌淡苔白,皆为气血两亏,心脾不足所致。肝藏血,开窍于目肝血亏,故头晕目眩。方用参、术、苓、草补脾益气;归、芍、地滋养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归、地补而不滞; 加姜、枣助参、术入气分以调和脾胃。全剂配合,共收气血双补之功。

【方歌】四君四物加姜枣,八珍双补气血方。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效增强。更加橘味志去芎,养荣补心安神良。

组成:人参(30克)白术(30克)白茯苓(30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白芍药(30克)熟地黄(30克)炙甘草(30克)

简介: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现代用法:或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类别:补益类出处:《瑞竹堂经验方》

【来源】《丹溪心法》卷四。

【组成】当归赤芍川芎熟地黄人参白茯苓甘草砂仁等分【用法】上药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功用】和气血,理脾胃。

【主治】虚损属于气血两虚,脾胃不和者。八珍汤【药物组成】人参、砂仁、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芷、熟地黄。

【处方来源】《外科启玄》卷十二。

【方剂主治】痘已齐,兼气血俱虚证。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

大补阴丸

【处方】熟地黄 120g 知母(盐炒) 80g 黄柏(盐炒) 80g 龟甲(制) 120g 猪脊髓 160g

【性状】本品为深棕黑色的水蜜丸;味苦、微甜带涩。【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 2~3 次。

【贮藏】密封。

【归经】足少阴药也

【方义】四者皆滋阴补肾之药,补水即所以降火,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也。加脊髓者,取其通肾命,以骨入骨,以髓补髓也。

【煎服法】猪脊髓和蜜丸,盐汤下

【方歌】大补阴丸知柏黄,龟板脊髓蜜丸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固冲汤

【组成】白术(一两,炒)生黄(六钱)龙骨(八钱,捣细)牡蛎(八钱,捣细)萸肉(八钱,去净核)生杭芍(四钱)海螵蛸(四钱,捣细)茜草(三钱)棕边炭(二钱)五倍子(五分,轧细药汁送服)脉象热者加大生地一两;凉者加乌附子二钱;大怒之后,因肝气冲激血崩者,加柴胡二钱。若服两剂不愈,去棕边炭,加真阿胶五钱,另炖同服。服药觉热者宜酌加生地。从前之方,龙骨、牡蛎皆生用,其理已详于理冲丸下。此方独用者,因之,则收涩之力较大,欲借之以收一时之功也。

【功用】益气健脾,固冲摄血。

【主治】气虚冲脉不固之血崩证。表现为血崩或月经过多,

月经色淡质稀,心悸气短,舌质淡,脉细弱或虚大。

【方解】方中黄芪、白术补气健脾,固冲摄血;山萸肉补益肝肾;白芍敛阴养血;煅龙骨、煅牡蛎、海螵蛸、棕榈炭、五倍子收敛止血;茜草祛瘀止血,使血止而不留瘀。

【现代应用】现代常加减用于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过多,溃疡病出血等而见有上述证候者。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组成】白术(炒)30克生黄耆(此处应为黄芪)18克龙骨(煅,捣细)24克牡蛎(煅,捣细)24克萸肉(去净核)24克生杭芍12克海螵蛸(捣细)12克茜草9克棕边炭6克

【方歌】固冲汤中用术芪,龙牡芍萸茜草施,倍子海蛸棕榈炭,崩中漏下总能医。

【用法】上药煎汤,用五倍子末15克(此处应为1.5克)和服。

【主治】血崩。

【加减】脉象热者,加大生地30克,凉者,加乌附子9克。【附记】凡阴虚血热,冲任热盛,胞宫血瘀引起的月经过多,不宜应用。

【方解】本方为治肾虚不固,脾虚不摄,冲脉滑脱所致崩漏而设。脾为后天之本,脾气健旺,气血生化有源,则冲脉盛,血海盈;肾为先天之本,肾气健固,封藏有司,则月事能按期而来,适度而止。若脾虚而不摄,’肾虚而不固,以致冲

脉滑脱,则血下如崩,或漏下难止。气血既虚,故见头晕肢冷、心悸气短、神疲腰酸诸症。舌淡脉弱,亦为气血不足之象。张锡纯说:“然当其血大下之后,血脱而气亦随之下脱……此证诚至危急之病也”(《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当急治其标,固冲摄血为主,辅以健脾益气。山萸肉甘酸而温,既能补益肝肾,又能收敛固涩,故重用以为君药。龙骨味甘涩,牡蛎咸涩收敛,合用以“收敛元气,固涩滑脱”,“治女子崩带(《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龙、牡煅用,收涩之力更强,共助君药固涩滑脱,均为臣药。张锡纯每以此三药同用,成为收敛止血,.或为救元气欲脱的常用配伍组合;脾主统血,气随血脱,又当益气摄血,白术补气健脾,以助健运统摄;黄芪既善补气,又善升举,尤善治流产崩漏,二药合用,令脾气旺而统摄有权,亦为臣药。生白芍味酸收敛,功能补益肝肾,养血敛阴;棕榈炭、五倍子味涩收敛,善收敛止血;海螵蛸、茜草固摄下焦,既能止血,又能化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以上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固冲摄血,益气健脾之功。本方的配伍特点有二:一是用众多敛涩药固涩滑脱为主,配伍补气药以助固摄为辅,意在急则治标;二是用大量收涩止血药配伍小量化瘀止血之品,使血止而不留瘀。因本有固冲摄血作用,故名“固冲汤”。

小活络丹

组成

川乌炮,去皮脐草乌炮,去皮脐地龙去土天南星炮各六两 [各6g] 乳香研没药研各二两二钱 [各5g]

用法

为细末,入研药和匀,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心,日午冷酒送下,荆芥茶下亦得。[现代用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加炼蜜制成大蜜丸。每丸重3g。口服,用陈酒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方歌

小活络丹天南星,二乌乳没与地龙,寒湿瘀血成痹痛,搜风活血经络通。

方解

本方由6味药组成。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拘挛。方中川乌、草乌温经活络、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故为主药。胆南星燥湿活络,以祛经络之痰,并能祛风,故为辅药。乳香、没药活血化瘀止痛,故为佐药。地龙通经活络,引诸药直达病所,为本方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经活络、

搜风除湿、祛痰逐瘀之功。如此,风寒、痰湿、瘀血得以祛除,经络得以通,营卫得以调和,肢体自得以温煦濡养,诸症悉除。

主治

风寒湿痹。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亦治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经络中湿痰瘀血,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

功用

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活络丹

猪苓散

猪苓散-《金匮要略》卷中。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异名】三物猪苓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组成】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

【用法】上三味,杵为散。每次6克,温开水调服,每日三次。

【功用】健脾利水。

【主治】呕吐,膈上有停饮,吐后欲饮水。

猪苓散-《圣惠》卷十七。

【组成】猪苓1两(去黑皮),白鲜皮3分,龙胆半两(去芦头),泽泻1分,赤,茯苓3分,麦门冬1两(去心,焙),黄芩半两,人参3分(去芦头),甘草3分(炙微赤,锉)。【来源】《圣惠》卷十七。

【主治】热病,狂言烦渴。

【用法】上为散。每服5钱,以水1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猪苓散-《圣惠》卷十五。

【药物组成】猪苓3分(去黑皮),白鲜皮3分,泽泻3分,赤茯苓3分,大青3分,麦门冬1两(去心,焙),川大黄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处方来源】《圣惠》卷十五。

【方剂主治】时气,但谵语烦躁不安。

【制备方法】上为散。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

贝母瓜萎散

方剂名称:贝母瓜蒌散

药物组成:贝母一钱五分(4.5g)瓜蒌一钱(3g)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八分(各2.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主治:燥痰咳嗽。咳嗽呛急,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

方歌:贝母瓜蒌散茯苓,陈皮桔梗花粉增,咳嗽咽干痰难咯,润燥化痰病自清

方解

本方证多由燥热伤肺,灼津成痰所致。燥痰不化,清肃无权,以致肺气上逆,咳嗽呛急;“燥胜则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伤津液,故咯痰不爽、涩而难出、咽喉干燥哽痛;苔白而干为燥痰之佐证。治宜润肺清热,理气化痰。方中贝母苦甘微寒,润肺清热,化痰止咳;瓜蒌甘寒微苦

,清肺润燥,开结涤痰,与贝母相须为用,是为润肺清热化痰的常用组合,共为君药。臣以天花粉,既清降肺热,又生津润燥,可助君药之力。痰因湿聚,湿自脾来,痰又易阻滞气机,无论湿痰抑或燥痰,皆须配伍橘红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此乃祛痰剂配伍通则,但橘红温燥、茯苓渗利,故用量颇轻,少佐贝母、瓜蒌、花粉于寒性药中,则可去性存用,并能加强脾运,输津以润肺燥。桔梗宣肺化痰,且引诸药入肺经,为佐使药。全方清润宣化并用,肺脾同调,而以

润肺化痰为主,且润肺而不留痰,化痰又不伤津,如此则肺得清润而燥痰白化,宣降有权而咳逆自平。本方与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同治燥咳,但主治病机不尽相同,因而立法、用药亦随之而异。本方证为燥热伤肺,灼津为痰所致,故方中以贝母、瓜蒌为主,旨在润燥化痰,主治燥痰咳嗽、痰稠难咯;清燥救肺汤证为新感温燥,耗气伤阴,故方中以桑叶宣肺,配伍石膏清热、麦冬润燥、人参益气,旨在清宣燥热,主治温燥伤肺、身热头痛、干咳少痰、口渴等;麦门冬汤证为肺胃阴虚,气火上逆,故方中以大量麦冬配伍半夏、人参,旨在滋阴润肺,降逆下气,主治虚热肺痿、咳唾涎沫等。《医学心悟》卷3类中风篇另有一贝母瓜蒌散,较本方少花粉、茯苓、桔梗,多胆南星、黄芩、黄连、黑山栀、甘草,主治痰火壅肺的类中风证,其证虽亦卒然昏倒、喉中痰鸣,但无 斜偏废之候。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燥痰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呛急,咯痰难出,咽喉干燥,苔白而干为辨证要点。2.加减变化如兼感风邪,咽痒而咳,微恶风者,可加桑叶、杏仁、蝉蜕、牛蒡子等宣肺散邪;燥热较甚,咽喉干涩哽痛明显者,可加麦冬、玄参、生石膏等清燥润肺;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可去橘红,加南沙参、阿胶、白及等养阴清肺,化痰止血。 3.现代运用本方可用于肺结核、肺炎等属燥

痰证者。 4.使用注意对于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咳嗽,则非所宜。

[加减法]1.若兼有风邪侵肺时,可加入桑叶10 苦杏仁8 前胡8 2.肺络被燥伤,咳痰有血丝者,应去掉橘红这一味药,而加入北沙参20 麦冬12 仙鹤草12 3.咳甚者可加入苦杏仁8 桑白皮12 枇杷叶8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汤药方(一)∶《韩氏医通》卷下

[别名]三子汤(《寿世保元》)。

[来源]《韩氏医通》卷下。

[组成]紫苏子(主气喘咳嗽);白芥子(主痰);莱菔子(主食痞兼痰)。

[用法]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或等分,每剂不过9克(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代茶啜用,不宜煎熬太过。

[功效]降气快膈,化痰消食。

[主治]痰壅气滞证,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

[加减]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

三片。

[方义]白芥子除痰,紫苏子行气,莱菔子消食。然皆行气豁痰之药,气行则火降而痰消矣。

[方解]本方原治老年人中气虚弱,运化不健,水谷精微化为痰,痰壅气逆,肺失肃降,以致食少痰多,咳嗽喘逆等,病急则须治标,故方中选用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紫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而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三子”系均行气消痰之品,根据“以消为补”的原则,合而为用,各逞其长,可使痰消气顺,喘嗽自平。本方用三种果实组方,以治老人喘嗽之疾,并寓“子以养亲”之意,原书云:“三士人求治其亲,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甚切。予不欲以病例,精思一汤,以为甘旨,名三子养亲汤,传梓四方。”正如吴鹤皋云:“奚痰之有飞霞子此方,为人事亲者设也。”(《医方考》)故以“三子养亲汤”为名矣。

三子养亲汤药方(二)∶《症因脉治》卷二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组成】山楂子莱菔子白芥子

【用法】水煎服。

【功效】消食化痰。

【主治】食积痰滞,胸腹饱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攻四肢,肩背作痛,下遗大肠,时泻时止,或时吐痰,口中觉甘。

复元活血汤

【组成】柴胡半两,瓜蒌根3钱,当归3钱,红花2钱,甘草2钱,川山甲(炮)2钱,大黄(酒浸)1两,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50个。

方剂主治跌仆损伤,瘀血内停胁下,疼痛不可忍,或伴发热便秘、并治虚劳积瘀,咳嗽痰多者。痞闷及便毒初起疼痛。瘀血留结,发热便闭,脉数实涩大者。虚劳积瘀,咳嗽痰多,夜不能卧。

方剂功效祛瘀生新。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临床应用 1.异位妊娠破裂出血(不稳定型):施某某,女,33岁,已婚。月经过期旬余未潮,夜间起突然下腹疼痛,呈绞痛样,痛不可忍,阴道持续点滴出血,量不多,伴有腹胀,大便不通。妇科检查:子宫颈着色,有抬举痛,呈绞痛样,痛不可忍,后穹窿饱满,穿刺有暗红色血液,不凝固,舌苔薄白,脉弦涩。辨证:冲任亏损,不任胞胎,孕育子宫之外,阻滞气血。治拟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处方:大黄10g,天花粉15g,当归10g,桃仁10g,红花5g,延胡索10g,柴胡10g,枳壳10g,穿山甲10g,甘草5g,连服三剂。服首剂后腹痛略增,阴道出血量亦略增多,并有血块排出,随后出血减少,腹痛缓解,三天后出血即止。剂小其制,改用:大黄5g,天花粉10g,红花5g,赤芍10g,穿山甲10g,当归10g,

甘草5g,连服四剂,一周后出院。 2.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痛:用复元活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疼痛23例,其中男17例,女6例。最小年龄24岁,最大者71岁,以40-55岁较多。疼痛在腰胁部16例,背部7例,疼痛时间最短2月,最长者10月,本组除2例肝癌患者经治疗无效外,均已痊愈。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 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 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 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 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 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 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 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 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 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气厚(热、温)者浮味薄(辛、甘、微苦)者升味厚(酸、苦、咸)者沉 3. 性味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 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 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 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 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 ,“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 ,其对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 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不当。 8.管 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 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 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格,在保证药效 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 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常见病例的中医药方(实用简单)

1. 高血压: (1)香蕉皮30克,晒干水煎喝,每日3次,一个月见效。 (2)用中药罗布麻,开水冲喝,每日15克,半月见效。 (3)银杏叶每日15克,用开水冲喝下,半月见效。 2.低血压: 甘草20克,桂枝,肉桂各40克,将以上药物混合后当茶冲泡服用一周。 3.血脂稠: (1)枸杞子10克,何首乌,草决明,山楂各15克,丹参20克,水煎服,每日两次,四个疗程治愈,(七天为一个疗程)。 (2)山楂. 银杏叶. 绞股蓝各15克,泡茶喝。连服四疗程(半月为一个疗程) 4.脸上黑星(雀斑): 元荽(又名香菜),煎汤,一天洗三次,一个疗程治愈。 5.脚汗. 脚臭: 白萝卜煮水,每晚熏洗双脚30分钟,连洗半月治愈。 6.脚气: 韭菜一斤,煮水十分钟泡脚,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三天除根。 7.神经衰弱: 浮小麦50克,干草24克,大枣20克,酸枣仁30克,混合。水煎服,每天一次,半月治愈。 8.立治牙疼: 白酒一两,松香15克,泡2小时后用棉花沾酒放在牙疼处,咬紧。5分钟不疼,虫火寒齐清。 9.根治牙疼: 马蜂窝、红糖各1两,兑两碗水,煎剩下一碗半时让患者喝下,三十年不疼。 10.口腔炎症: 西瓜皮晒干,炒焦,加冰片少许研末,用蜂蜜调和涂于患处,特效。 11.烂嘴: 用浓茶叶水,加少许食盐,然后用来漱口,一天三至五次,三日治愈。 12.咽炎: 海带洗净,烫一下取出,用白糖腌二日后吃,每日三次,每次30克,一付。轻,两付好,三付除根(一斤海带,一斤白糖)。

13.中耳炎: 韭菜根一两捣烂,挤出水份,加入少许冰片,滴耳,特效。 14.耳鸣耳聋: 雄乌鸡一只,甜酒四斤,煮熟后趁热吃,连吃五只,特效。 15.感冒: 香菜一把,葱白连须5根,生姜10片,水煎,加红糖一两,趁热服,一天两次,一天治愈。 16.偏头疼: 生萝卜汁适量,用法:仰卧注入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神效,如加冰片少许更妙。 17.治头痛: 白芷4克,冰片2克,细辛2克,研成粉卷入纸筒放药粉燃着,用鼻吸入烟气(神经头痛) 18.头晕头痛: 黄芪、天麻各一两,炖黄母鸡一只吃下,连吃三只治愈。 19.痔疮: 皮硝一两,槐米半斤。熬水熏洗,每日两次,七天治愈。 20.阴痒肛痒: 醋500克,盐5克加热洗,一天三次。 21.鼻出血: (1)左鼻出血从右耳吹气,右鼻出血从左耳吹气,可立即止血。 (2)用头发烧成灰吹入鼻孔立止(男用母发,女用父发)可根除。 22.鼻炎: 苍耳子30克,轻轻捣烂放入小勺内,加香油50克火煎,将苍耳子碎渣捞出,用油滴鼻子,一天3至5次。 23.青光眼: 向日葵盘(去籽)3朵,斩碎水煎一半内服另一半熏洗眼部半月治愈。 24.眼流泪 . 角膜炎: 鱼苦胆点眼,一天三次,半月治愈。 25.快速美容: 鸡蛋三个,用酒泡,密封4至7天,每天以蛋清涂面,七天面如白雪。

2016儿科重点方剂速记歌诀

2016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儿科学考试重点 儿科病生理要点 1、稚阴稚阳学说——“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吴鞠通)。 2、纯阳学说——“呼为纯阳,元气未散”《颅囟经》 3、小儿五脏特点——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 4、了解小儿四诊特点:如望诊头颅、囟门等与成人不同。其他可参考内科内容。 5、掌握小儿指纹诊察方法,了解‘三关’(风、气、命)的定义、意义。 6、小儿指纹的病理概念——“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7、了解‘一指定三关’的方法和临床概念。(不要混淆寸口三关与指纹三关。) 8、小儿诊察中四诊的弱点——问诊。古代儿科称为‘哑医’。 9、‘囟填’——囟门突起紧张,为风火痰热、肝阳上亢、热盛生风。 10、‘囟陷’——囟门凹陷柔软,为津液大伤、气精不足、佝偻病。 1。胎怯补肾调元。 肾精薄弱__补肾地黄丸 脾肾两虚__保元汤 2。硬肿归身 阳气虚衰__参附汤 寒凝血涩__当归四逆散 3。胎黄茵陈血 湿热熏蒸:清热利湿-茵陈蒿汤 寒湿阻滞:温中化湿-茵陈理中汤 瘀积发黄:化瘀消积-血府逐瘀汤 4。感冒 主证时邪银普散,夹痰夹滞夹痰回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 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 时玡感冒: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 兼证 挟痰:宣肺化痰-二陈汤,桑菊饮 挟滞:消食导滞、通腑泄热-保和丸 挟惊:清热解表、安神镇惊-小儿回春丹或琥珀抱龙丸 5。咳嗽金山请陈六 外感 风寒咳嗽:散寒宣肺-金沸草散 风热咳嗽:疏风肃肺-桑菊饮 内伤 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清金化痰汤 阴虚燥咳:滋阴润燥-沙参麦冬 气虚咳嗽:六君子 痰湿咳嗽:三拗合二陈 6。肺炎喘嗽寒华热银毒黄解,痰热虎婷肺热参,肺脾参五心参附,邪陷羚钩牛黄解。 风寒闭肺:华盖散 风热闭肺: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 热毒闭肺: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 痰热闭肺: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阴虚肺热:养阴清肺-沙参麦冬汤 肺脾气虚:益气健脾-人参五味子汤 心阳虚衰: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 邪陷厥阴: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 7。哮喘小石龙苏都五斤麦。 热性哮喘:清肺化痰定喘-麻杏石甘汤、苏葶丸

五脏常用中草药 几种特效药 中药的命名 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五脏常用中草药+几种特效药+中药的命名+常用于脏腑的药对配伍方剂汇总 2011-05-24 13:53:38|分类: 药.方 |举报 |字号订阅五脏常用中草药一肺脏 (1)肺气不足: 人参、黄芪、太子参、蛤蚧、五味子、胎盘。 (2)肺阴不足: 人参、西洋参、沙参、百合、生地、天门冬、麦冬、玉竹、阿胶、鳖甲。 (3)风寒束肺: 紫苏、荆芥、防风、苍耳、辛夷、细辛、杏仁、麻黄、。 (4)风热犯肺: 连翘、牛蒡子、浙贝、前胡、银花、菊花、桑叶。 (5)肺寒咳喘: 干姜、肉桂、细辛、半夏、紫苑、款冬花、白芥子、苏子、陈皮。(6)肺热咳喘: 贝母、石膏、葶苈子、黄芩、知母、桑白皮、竹茹、鱼腥草。

二心脏 (1)心气不足: 1 / 5 五味子,浮小麦、人参、党参、茯苓、甘草、桂圆。 (2)心xx: 大枣,人参、肉桂、桂枝、薤白、干姜、附子。 (3) 心血不足: 当归,白芍、熟地、阿胶、胎盘、制首乌。 (4)心阴不足: 枣仁,麦冬、生地、玉竹、百合、龟板、白芍、柏子仁、枸杞子。 (5)心神不安: 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齿、磁石、琥珀。 (6)心血淤阻: 丹皮,桃仁、红花、银杏、元胡、毛冬青、郁金、川芎。 (7)痰迷心窍: 郁金,远志、石菖蒲、冰片、麝香、苏合香、竹沥、牛黄。(8)心火亢盛: 黄连,麦冬、莲心、栀子、竹叶、牛黄、木通。三肝脏 (1)肝气郁结: xx,青皮、香附子、白蒺藜。

(2)肝xx: 石决明,珍珠母、龙骨、牡蛎、天麻、白芍、鳖甲、钩藤。 (3)肝火上炎: 2 / 5 xx,夏枯草、xx箱子。 (4)肝风内动: 钩藤,羚羊角、僵蚕、蚯蚓、天麻、全虫、蜈蚣。 (5)肝血虚弱: 白芍,当归、熟地、阿胶、枸杞子、制首乌。四脾脏 (1)脾胃湿热: 大黄、栀子、黄连、茯苓、白术、苦参、滑石、白鲜皮。 (2)脾胃虚寒: 干姜、肉桂、附子、良姜、吴茱萸、薯蓣、黄芪、人参、白术。(3)寒湿困脾: 半夏、陈皮、厚朴、白豆蔻、佩兰、藿香、砂仁、苍术。 (4)脾气下陷: 人参、黄芪、白术、补骨脂、升麻、诃子、柴胡。五肾脏 (1)肾阳虚: 破故纸、肉桂、附子、巴戟天、肉苁蓉、淫羊藿、仙茅、鹿茸。(2)肾阴虚: 山萸肉、玄参、熟地、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龟板、制首乌。

中药与方剂修订稿

中药与方剂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五味 (一)含义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二)确定依据 五味学说是中医归纳解释药物效能的说理工具。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1.辛 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如治表证的荆芥、薄荷,治气滞的香附,治血瘀的川芎等,都具有辛味。 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 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均具甘味。某些甘味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 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如治自汗盗汗、遗精滑精的五味子,治久泻久痢的五倍子,治久咳的乌梅,治大汗虚脱、崩漏经多的山茱萸等,均具酸味。另外,酸能生津、安蛔,如木瓜、乌梅等。 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 能泄、能燥、能坚。其中,能泄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如大黄苦寒,功能泻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每用。二指苦能降泄,如苦杏仁味苦降泄肺气,治咳喘气逆必投;赭石味苦而善降逆,治呃逆呕喘常选。三指苦能清泄,如黄连、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宜择。能燥即指苦能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均为苦味。 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意即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即是;二指坚厚肠胃,如投用少量苦味的黄连有厚肠止泻作用等。 苦味药大多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 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症瘕的鳖甲,治热结便

中医常用方剂100首

常用方剂100首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 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一钱半 (4.59g)(原书未著用量)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二至丸《医方集解》 【组成】女贞子(蒸)500g 墨早莲500g 【功能】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15g) 白茯苓三两(9g) 甘草炙,一两半(4.5g) 生姜7片,乌梅1个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二陈场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4、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八珍汤基础上加入黄芪18肉桂4,重于补脾益肺,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 5、七味白术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人参(6克) 茯苓(12克) 炒白术(12克) 甘草(3克) 藿香叶(12克) 木香(6克) 葛根(15克) 【功用】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 6、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篇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500g)灯心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7、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10 白术15 云苓12 当归10 川芎10 白芍10 熟地12 炙甘草5 生姜3片大枣5枚 【功用】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病人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乏,气短懒言,心悸,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8、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在十全大补汤基础上去川芎,加入五味子12 远志10 陈皮6 组成,多用手治疗气血不足,积劳虚损,呼吸少气,心虚惊悸等证。 人参养荣即十全,除去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脾肺气血补方先。

方剂学重点(全)

. 编辑doc 方 剂 学 ——重点疑点难点笔记 (后附常考题型) 第一章 绪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一、 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 战国 记载52病,药物247种 意义: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2、《黄帝内经》 大部分成书战国 略晚于《五十二病方》 意义:现存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二、汉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期 张仲景(机) 载方314首 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被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 便 廉) 2、《小品方》 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 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孙思邈著 共载方7500余首 2、《外台秘要》 王焘 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 ·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 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 金·成无己 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 观点 -- ①刘完素:字守真 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 倡导“火热论”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张从正:字子和 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 《儒门事亲》 以汗、吐、下三法攻邪 ③李 杲:字明之 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 正名: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写红参付红参 西洋参: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 三七: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 干姜: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 大黄: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 山豆根: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 山茨菇: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 千年健: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写生川乌付生川乌;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 川芎: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 川牛膝: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 天麻: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写南星、天南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天葵子。 太子参: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写木香、广木香、云木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戟天。 甘草: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写炙甘草、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中医药方大全(免费)

中医药方大全 颈椎病方 [组成]川芎15克,黄芪30克,桂枝10克,羌活15克,当归20克,白芍15克,姜黄15克,桑枝10克,丹参15克,细辛5克,鸡血藤15克,红花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 [功效主治]温阳益气,舒筋通络。用于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1日2次。 颈病消晕饮 [组成]天麻12克,钩藤12克后下,蔓荆子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生白芍12克,首乌12克,丹参12克,白菊花12克,青箱子12克,生龙骨12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石决明20克(先煎),玄胡12克,姜黄12克,杜仲15克,桑寄生12克。 [功用主治]和血,活血,潜阳,镇逆。用治颈椎病引起的头昏,目眩,适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用法]水煎服,头煎先将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先煎煮沸15分钟后,再入天麻,蔓荆子,川芎,当归,生白芍,首乌,丹参,青箱子,玄明,姜黄,杜仲,桑寄生煮沸10分钟后再加入钩藤,白菊花继续煮沸3~5分钟,即可取其汤服用。二煎,三煎将上药煮沸10~15分钟即可。每日3次。 [辨证加减]呕吐加用竹茹12克,法半夏12克;烦躁不安加用琥珀1.5克,研末冲服;小便黄赤加车前子12克,茯苓12克。 丹蚕米壳汤 [组成]丹参30克,赤芍20克,鸡血藤25克,米壳30克,蚕砂30克,元胡20克,防风15克,泽兰叶30克,猪苓20克,云苓20克。 [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利湿,通络,止痛。用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腰椎神经根炎 [用法]上方诸药以清水900ml浸泡20分钟后煎,每剂煎四次。共取汁450ml,待药稍凉后分四次口服。在饭后每次6~8小时一次口服。 [特点与体会]有“一味丹参等四物”的说法,故有行气养血通经活络化瘀之功,与赤芍,鸡血藤配伍,更能强化丹参活血通经络作用,之外还能使瘀阻脉络之气,结而散之。元胡之延胡索素,米壳(即含罂粟硷的外壳)是药理学所公认的镇痛作用见长。猪苓,茯苓淡渗利湿有强功,泽兰叶最能利关节水,而防风能除经络中积留湿气,故滞留诸关节间水湿积液消散,即所谓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组织间水肿消退,使神经鞘膜神经细胞营养得以供给。

中药专业知识--中药与方剂

中药专业知识--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 1.简称《本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 2.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3.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二)《本草经集注》 1.为魏晋南北朝本草代表作。作者为陶弘景。 2.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3.该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整理、补充了《本经》。 (三)《新修本草》 1.又称《唐本草》。长孙无忌、李勣、苏敬。 2.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今人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1.简称《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 2.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资料翔实,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五)《本草纲目》 1.简称《纲目》,为明代本草代表作。 2.该书的作者为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 (六)《本草纲目拾遗》

1.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2.作者赵学敏。 3.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七)《中华本草》 1.为当代本草代表作。 2.该书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国60多个单位500余名专家历时10 年共同编纂的划时代巨著。 后5卷为民族药专卷,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各1卷。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概述 所谓中药的性能,即中药效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二、四气 (一)含义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和寒热变化的作用特点,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二)确定依据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 (三)所示效用 寒凉性药物——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温热性药物——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温热性有伤阴助火之害。 (四)具体表述 寒、热、温、凉、平,是对药物四气的概括性表述。 (五)阴阳属性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六)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 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常用中药方剂手册

主审:邱宗志尹思源王全 主编:杨思进 副主编:米绍平张茂萍王泽琛 编委:敖素华白雪肖国 辉 汪静张琼廖代祥 钟红卫李志刘鹏 王俊峰晏新张广 文 刘旭程刘海 前言 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年的要 求,为了进一步规范处方和中药名 称的书写,结合学院本科教学工作 水平评估及临床技能培训工作的需 要,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力量 编纂了《常用中药方剂手册》这一 本小册子。本书采纳了最新国家《中 药药典》标准,汇集了临床常用方 剂100首,常用中药477味。本手 册小巧实用、便于携带,方便我院 临床医务人员、实习生、进修生、 研究生在工作中查阅。本书的编辑 印刷得到了医院党政领导的大力支 持,方剂、中药教研室也作了部分 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紧,不完善之处在所难

免,若发现有错误遗漏之处,请及时向编者指出。 2006年9月

目录 第一部分常用中药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 第二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第五节清虚热 药……………………… 第三章泻下 药……………………… 第一节攻下 药……………………… 第二节润下 药……………………… 第三节峻下逐水 药……………………… 第四章祛风湿 药……………………… 第一节祛风湿散寒 药…………………… 第二节祛风湿清热 药……………………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 药………………… 第五章化湿 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 药……………………… 第一节利水消肿 药……………………… 第二节利尿通淋 药……………………… 第三节利湿退黄 药……………………… 第七章温里 药…………………………… 第八章理气 药…………………………… 第九章消食

中医考研方剂复习重点总结

几本具有代表的著作 《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内经》:最早中医理论著作,最早记载治法及组成原则的医书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书,辨证论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而成的药典,第一部中成药典《普济方》:载方最多的古代医书 《伤寒明理论·药方论》:第一部剖析组方原则之书,开创方论之先河《医学心悟》:首先归纳“八法”之书 所治病证的病机 治咳嗽——杏苏散(风寒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清燥救肺汤(燥热伤肺,气阴两伤,肺失宣降) 止嗽散(风邪犯肺,肺失宣降) 治咳喘——小青龙汤(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苏子降气汤(痰涎雍盛,肾气不足,肺失宣降) 定喘汤(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肺失宣降) 麻黄汤(风寒束表,肺气不宣) 麻杏甘石汤(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泄泻——参苓白术散(脾胃气虚,湿浊阻滞) 藿香正气丸(风寒束表,湿阻中焦) 四神丸(肾阳虚衰,不温脾土)——火不生土 真人养脏汤——(脾肾虚寒,固摄无权) 理中丸——(中焦虚寒,脾胃纳运乏力,升降失常) 补中益气汤——(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治呕逆——温胆汤(胆胃不和,痰热内扰) 吴茱萸汤(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旋覆代赭汤(胃虚,痰阻,气逆) 橘皮竹茹汤(胃虚有热,气机上逆) 治月经不调——温经汤(冲任虚寒,瘀血内阻) 归脾汤(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脾虚不摄) 四物汤(营血虚滞) 逍遥散(肝气郁结,血虚脾弱) 治便秘——麻子仁丸(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黄龙汤(热结阳明,气血不足) 增液承气汤(热结阴亏,无水舟停) 大承气汤(实热积滞壅结肠胃;热盛津伤) 治“四逆”——四逆散(肝脾不和,阳气内郁) 四逆汤(阴寒内盛,阳气衰微)

妇科方剂重点背诵方歌

1.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崩漏亦堪珍。 2.归脾汤 归脾汤中参术芪,归草茯苓远志宜;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3.清经散 清经丹皮地骨皮,青蒿白芍大熟地;黄柏茯苓均可加,清热凉血降火气。 4.两地汤 两地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芍胶宜;滋阴清热兼养血,不教月经再先期。 5.固冲汤 固冲汤用海螵蛸,龙牡术茜芪芍药;山萸五倍棕炭合,崩中漏下此方挑。 6.固经丸 固经丸内龟板君,黄柏椿皮香附芩;更加芍药糊丸服,漏下崩中均可宁。 7.安老汤 安老汤治崩漏强,参术芪草归地襄;山萸荆胶香木耳,疏肝补脾益肾良。 8.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延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9.少腹逐瘀汤 少腹茴香与干姜,延胡灵脂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10.理冲汤 理冲汤主理胞宫,益气芪术山药参;棱莪内金散瘀结,更佐知母天花粉。 11.调肝汤 调肝山药与阿胶,归芍萸肉戟盐炒;甘草一钱水煎服,滋肾养肝力最效。 12.温经汤 良方温经汤丹皮,桂心当归川芎膝;人参甘草共莪术,温经散寒复阳气。 13.滋水清肝饮 滋水清肝是名方,归芍枣仁熟地黄;栀柴山苓丹皮泽,更有山萸保健康。 14.身痛逐瘀汤 身痛逐瘀桃归芎,脂艽附羌与地龙;牛膝红花没药草,通络止痛力量雄。 15.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参熟地,萸肉山药甘枸杞;. 尚有杜仲与当归,补肾滋阴益元气。 16.定经汤 青主定经黑芥穗,经无定期它为最;山药柴胡熟地菟,归芍茯苓八味汇。 17.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扁桔梗,莲草山药砂苡仁;渗湿止泻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18.健固汤 健固参术苓苡仁,经行泄泻巴戟温;每加姜附仙灵脾,五更久泻合四神。 19.完带汤 完带汤中二术陈,参甘臼芍与前仁;柴胡黑芥怀山药,脾虚湿滞白带斟。 20.易黄汤 易黄黄柏车前子,山药白果与芡实;带多黄稠功偏擅,经断复来亦可治。 21.毓麟珠 毓麟珠中八珍汤,杜仲川椒菟鹿霜;温肾养肝调冲任,经乱无胎此方商。 22.养精种玉汤 养精种玉贵子生,服药节欲三月整;当归熟地白芍药,山萸四味滋肝肾。 23.开郁种玉汤 开郁种玉花粉丹,巧用香附来疏肝;归苓术芍裕气血,瓜瓞绵绵谢傅山。 24.苍附导痰丸 苍附导痰叶氏方,陈苓枳草曲星姜;经少不孕带下症,燥湿行气二竖降。 25.寿胎丸 寿胎菟丝寄生断,水化阿胶和为丸;养血止血自见功,补肾固冲胎可安。 26.泰山磐石散 胎滑血虚气也微,泰山磐石护宫帷;八珍去茯加芪糯,续断芩砂建绩巍。 27.当归芍药散 当归芍药用川芎,白术泽苓六味同;妊娠腹中绵绵痛,调肝理脾可为功。 28.天仙藤散 天仙藤散陈木瓜,香附姜草乌苏佳;理气行滞兼利湿,子肿气滞效堪夸。 29.生化汤 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炙草炮姜桃;恶露不行少腹痛,黄酒童便活血良。 30.通乳丹

《中医方剂学》重点精华汇总!(上)

1.小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细辛、半夏、干姜。 2.大青龙汤组成中含有:麻黄、桂枝、石膏、杏仁。 3.麻黄汤的主治病证是: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白,脉浮紧。 4.桂枝汤的主治病证是: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 5.桑菊饮的功效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6.银翘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7.败毒散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人参、甘草。 8.小青龙汤和再造散组成中均含有:麻黄、细辛。 9.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色纯青,腹痛拒按,口干舌燥,脉滑实,治当选用:大承气汤。 10.阳明热结阴伤,便秘,小便数多,趺阳脉浮而涩。治当选用:麻子仁丸。 11.黄龙汤的功效是: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12.济川煎的功效是:温润通便。 13.增液承气汤的功效是: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14.大黄附子汤主治: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脉弦紧者。 15.济川煎主治:便秘,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舌淡脉虚者。 16.麻子仁丸组成中含有:小承气汤。 17.黄龙汤组成中含有:大承气汤。 18.脾阳不足,久痢赤白,脐腹冷痛,四肢不温,脉沉弦者。治宜选用:温脾汤。19.脾约证,见大便燥结难解,小便数多,苔黄少津,脉浮涩。治宜选用:麻子仁丸。20.寒积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四肢厥逆,苔白,脉弦紧者。治宜选用:大黄附子汤。 21.黑逍遥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地黄、甘草。 22.四逆散组成中含有: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23.纳谷不香,腹中雷鸣下利,心下痞硬而满,干呕而烦。治宜选用:甘草泻心汤。24.外感初起,身热头痛,恶寒无汗,腹痛下利,舌苔薄白,脉浮弱。治宜选用:人参败毒散。 25.小柴胡汤的主要功用是:和解少阳。 26.逍遥散主要功用是:调和肝脾气血。 27.主治病证以痞、呕、利三症并见为特点的方剂是:半夏泻心汤。 28.主治病证中以寒热往来,伴有口苦而呕,咽干目眩等症为特点的方剂是:小柴胡汤。

[重点]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 重点]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常用中药处方应付及用法 一、根、根茎类药正名: 别名、处方应付 人参: 写人参、白参、生晒参均付生晒参; 写红参付红参西洋参: 写西洋参付西洋参。 九节菖蒲: 写九节菖蒲、节菖蒲、京菖蒲均付生九节菖蒲。三七: 写三七粉付三七粉(冲服)。 三棱: 写三棱、荆三棱、京三棱、炒三棱、醋三棱均付醋三棱。干姜: 写干姜付干姜。 炮姜: 写炮姜付炮姜。 土茯苓: 写土茯苓、仙遗粮、冷饭团均付土茯苓。大黄: 写大黄、生大黄、生军、川军、锦纹均付生大黄 写熟大黄、熟军、制大黄、制川军均付熟大黄 写大黄炭付大黄炭。 山药: 写山药、生山药、光山药、淮山药、薯蓣均付生山药。山豆根: 写山豆根、广豆根均付生山豆根。山茨菇: 写山茨菇、毛茨菇、冰球子均付生山茨菇。千年健: 写千年健、生千年健均付生千年健。 川乌: 写生川乌付生川乌; 写川乌、制川乌均付制川乌。(先煎)川芎: 写川芎、西川芎、抚芎均付生川芎。川牛膝: 写川牛膝付生川牛膝。 川贝母: 写川贝、川贝母粉付川贝母(粉)(冲服)。天麻: 写天麻、明天麻均付生天麻。 天冬: 写天冬、天门冬均付生天冬。

天花粉 : 写天花粉、瓜蒌根、栝楼根均付生天花粉。 天南星: 写南星、天南 星、制南星均付制南星 写生南星、生天南星均付生天南星。 天葵子 : 写天葵子、紫背天葵子均付生 天葵子。 太子参 : 写太子参、孩儿参均付太子参。 木香: 写木香、广木香、云木 香均付生木香。 升麻: 写升麻、绿升麻、黑升麻均付生升麻 ; 写炙升麻付蜜升麻。 乌药 : 写乌药、台乌药均付乌药。 牛膝 : 写牛膝、怀牛膝均付牛膝。 丹参: 写丹参、紫丹参、赤丹参均付丹参。 巴戟天: 写巴戟天、巴戟肉均付巴 戟天。 甘草: 写甘草、生甘草、粉甘草、国老均付生甘草。 炙甘草 : 写炙甘草、 蜜甘草、蜜炙甘草均付炙甘草。 甘松 : 写甘松付甘松。 甘遂 : 写甘遂、制甘遂、醋甘遂均付醋甘遂 写生甘遂付生甘遂。 龙胆 : 写龙胆、苦龙胆、龙胆草均付龙胆。 玉竹: 写玉竹、肥玉竹、萎蕤均 付玉竹。 石菖蒲 : 写石菖蒲、菖蒲、干菖蒲均付石菖蒲。 北沙参 : 写北沙参、莱 夏付生半夏 写法夏、法半夏均付法半夏 仙茅: 写仙茅、仙茅根付仙茅。 白及: 写白及付白及 ; 写白及粉付白及粉。 白术: 写白术、于术、焦白术付麸 炒白术。 白芍 : 写白芍、杭白芍、亳芍、白芍药、炒白芍均付炒白芍,写白芍炭 付白芍炭。 白芷 : 写白芷、香白芷、杭白芷、川白芷、禹白芷、祁白芷均付白芷 阳参、北条参、细条参、珊瑚菜均 付北沙参 皮。 生姜皮 : 写生姜皮、姜皮均付生姜 片姜黄 : 写片姜黄、片子姜均付片姜黄 半夏 ; 写姜半夏付姜半夏。写生半

常用中草药方剂

常用中药方剂 解表剂 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甘草3克。【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荆防败毒散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 【功用】发散风寒,解表祛湿: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葱豉汤 【组成】葱白(连须)5条、豆豉30克。 【功用】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痛,舌苔薄白,脉浮。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组成】桑叶8克、菊花6克、薄荷3克、杏仁6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连翘6克、芦根6克。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用于伤风、感冒初起,咳嗽、头痛、微发热,苔薄,脉浮者。本方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为主者。 银翘散 【组成】银花30克、连翘30克、牛蒡子18克、薄荷18克、荆芥穗12克、豆豉15克、桔梗18克、生甘草15克、竹叶12克,芦根15克。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初起,发热微恶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

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目前常用本方加减治疗风热感冒、“流感”、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乙脑”、“流脑”以及腮腺炎等急性传染病初起而具有风热表证者。 麻杏石甘汤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常用本方配伍鱼腥草、黄芩、瓜蒌、贝母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清热剂 清气分热剂 白虎汤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9克。【功用】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用于外感热病之气分实热证,如高热、烦渴、大汗出、面赤,舌干苔黄,脉洪大或滑数及胃火引起的头痛、身痛、鼻衄等症。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流

临床中医学重点方剂及案例

麻黄汤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头身疼痛,舌苔薄白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杏仁,甘草,麻黄,桂枝 银翘散 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淡竹叶,芦根,淡豆豉,生甘草,荆芥穗,桔梗 龙胆泻肝汤 主治---肝胆实火、肝经实热证 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玄数有力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玄数有力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大承气汤 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证、里热实证之热结、痉病或发狂 自觉胸闷塞通,有压重感 脘腹胀満,按之有抵抗感 肠中燥屎干结不下 实热内结,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以及潮热谵语,舌红苔黄,脉沉实 功用---峻下热结 大黄,芒硝,厚朴,木只实 四君子汤 主治----脾胃气虚证 面色萎白,气短乏力,食少、舌淡苔白,脉虚弱 语声低微,便溏 功用---益气健脾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四物汤 主治---营血虚滞证 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脉细 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妇人月经不调,脉玄或涩 功用—补血调血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六味地黄汤 主治----肝肾阴虚证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耳鸣耳聋,盗汗、骨蒸潮热,遗精,手足心热小便淋漓以及小儿囟门不合 功用---滋补肝肾 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 茵陈蒿汤 主治-----湿热黄疸 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便秘,舌红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茵陈,栀子,大黄 二陈汤 主治----湿痰症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滑 胸膈痞闷,肢体困重,头眩心悸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制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 理中汤 主治:脾胃虚寒证 脘腹绵绵冷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阳虚失血证 便血、吐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面色晄白,脉细或虚大无力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 补阳还五汤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黯淡,苔白,脉缓无力 口角流涎,遗尿失禁,语言不利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当归尾,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生黄芪

中药与方剂试题库剖析

中药与方剂试题库 周四班级适用题库: 单项选择题: 总论 1.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是( ) (A)《五十二病方》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 2.《神农本草经》载药( ) (A)365种 (B)844种 (C)1892种 (D)921种 3. 中国最早的一部药典是( )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4 .《新修本草》载药( ) (A)126种 (B)365种 (C)12807种 (D)844种 5.《本草纲目》载药( ) (A)240种 (B)365种 (C)921种 (D)1892种 6.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是( ) (A)《难经》 (B)《五十二病方》 (C)《黄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 7. 被后人尊为“方书之祖”的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太平圣惠方》 8.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 ) (A)君药 (B)臣药 (C)佐药 (D)使药 9.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10. 大黄配芒硝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 11. 黄芩配大黄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 12. 人参配莱菔子属于( )的配伍关系 (A)相使 (B)相恶 (C)相须 (D)相反 13.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 ) (A)《神农本草经》 (B)《神农本草经集注》 (C)《雷公炮炙论》 (D)《本草纲目》 14. 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是( ) (A)辛味 (B)甘味 (C)苦味 (D)咸味 15. 具有软坚散结作用的是( ) (A)辛味 (B)酸味 (C)苦味 (D)咸味 16. 具有渗湿利水作用的是( ) (A)辛味 (B)涩味 (C)淡味 (D)咸味 17. 下列哪一组不属十九畏的内容( ) (A)官桂畏石脂 (B)水银畏砒霜 (C)芫花畏甘草 (D)丁香畏郁金 18. 除下列哪一项外,均为十八反的内容( ) (A)乌头反白蔹 (B)海藻反甘草 (C)甘草反甘遂 (D)人参反五灵脂 19. 宜文火久煎的药应除以下外哪一类( ) (A)解表药 (B)补益药 (C)贝壳类药 (D)矿物类药 20. 反映药物对机体脏腑选择性作用的性能是( ) (A)四气 (B)五味 (C)毒性 (D)归经

《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的归纳

龙胆泻肝汤:(共7处) 1.十、自汗、盗汗―⑷邪热郁蒸:清肝泄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 2.十一、血证(1)鼻衄③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十一、血证⑷吐血②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十四、不寐⑴实证①肝郁化火:疏肝泻热,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 5.十八、痫证⑵痰火内盛: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 6.二十九、胁痛⑶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7.四十五、耳鸣、耳聋-⑴肝胆火盛:清肝泄火——龙胆泻肝汤 温胆汤:(共2处)1.十四、不寐⑴实证②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2..四十五、耳鸣、耳聋⑵痰火郁结:化痰清火,和胃降浊——温胆汤 柴胡疏肝散(共5处) 1.十六、郁证⑴实证①肝气郁结:疏肝理气解郁—――—柴胡疏肝散 2.十九、胃痛⑶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3.二十六、腹痛⑸气滞血瘀:以气滞为主,宜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4.二十九、胁痛⑴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5.三十二、鼓胀⑴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行湿散满——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 归脾汤(共9处)1.十一:血证⑴鼻衄④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 2.十一:血证⑷吐血③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 3.十一:血证⑹尿血③脾不统血:补脾摄血—―――――—归脾汤 4.十一:血证⑺紫斑③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 5.十二、心悸⑵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6.十四、不寐⑵虚证②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生气血—-归脾汤 7.十六、郁证⑵虚证②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 8.三十一、眩晕⑵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 9.四十八、内伤发热⑷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 金匮肾气丸(共4处)1.五、哮证⑵缓解期③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2.六、喘证⑵虚喘②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 3.九、痰饮⑷支饮②脾肾阳虚: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4.四十三、消渴⑶下消②阴阳两虚:温阳滋肾固摄—-—金匮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共3处) 1.三十二、鼓胀⑸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2.三十九、水肿⑵阴水②肾气衰微:温肾助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3.四十一、癃闭⑹肾阳衰惫:温阳益气,补肾利尿——――《济生》肾气丸 失笑散(共2处)1.十九、胃痛⑸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 2.三十一、积聚⑵积证①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藿香正气散(共3处)1.二十一、呕吐⑴实证①外邪犯胃: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 2.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①寒湿(风寒):解表散寒,芳香化湿——藿香正气散 3.二十五、霍乱⑴寒霍乱①轻证:散寒燥湿,芳香化浊——藿香正气散合纯阳正气丸 葛根芩连汤(共1处)1.二十三、泄泻⑴感受外邪②湿热(暑湿):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