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

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
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

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22例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的患者,对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患者皆治愈出院,住院时间在2~4d,平均住院时间为12.7±1.8d;随访1年,有1例经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治疗的患者,术后15d再次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后治愈出院;2例采取动脉结扎的患者,有显著好转,无发生明显的功能障碍及肢体环死;12例采取假性动脉瘤切除术和7例采取吻合口破裂修补联合阔筋膜包裹术治疗的患者,皆为I期治愈。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治愈的关键,介入治疗是其中一个微创、有效、术后恢复快的手段,值得临床合理推广应用。

【关键词】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诊断;治疗;介入治疗

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的常见病因是来自不同性质的创伤,包括医源性损伤、钝性伤、刺伤等。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高度发展,来自不同性质的医源性创伤以成为了外周假性动脉瘤的最为常见的发病原因。本文通过观察分析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意义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22例外周血管假性动脉瘤的患者,对其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9例,年龄在18~77岁,平均年龄为38.4±2.1岁,病程在5~42d。按照创伤原因分为:药物注射2例,静脉采血1例,钝性损伤3例,锐器刺伤6例,血液透析6例,介入治疗后4例。按照其发病部位分为于:股动脉7例,桡动脉7例,肱动脉6例,尺动脉2例。瘤体的直径在2.1~15.1cm,平均直径为5.12±1.32 cm。经体格检查可见14例患者能闻及血管杂音,15例能扪及搏动性的包块,9例伴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1.2诊断方法依据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和明确的创伤病史,可进行初诊。进而依据患者在入院后局部感染、估算的失血量及继续出血的情况等,合理按照并且选择辅助性检查进行确诊,一般以急诊的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最为常用,还有动脉形态、周围MRI血管显影(MRA)、CT血管显影(CTA)、及动脉造影诊断(DSV),对患者的假性动瘘口大小脉瘤发大小、部位及血管的情况等相关情况进行观察,再经术中观察与术后行常规病理检查,均确诊为假性动脉瘤[1]。

1.3治疗方法22例患者在术前采取保守治疗,对入院时或者在术前行保守治疗期间,发生瘤体破裂而大出血的患者,采取急诊手术,其余患者在纠正贫血、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及积极控制感染的情况下,采取择期手术,主要手术方式包括:截肢术1例,栓塞治疗2例,破口修补术4例,自体/人工血管移植术5例,血管结扎或缝扎术9例,端端吻合术1例。2结果

22例患者皆治愈出院,住院时间在2~4d,平均住院时间为12.7±1.8d;随访1年,有1例经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治疗的患者,术后15d再次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后治愈出院;2例采取动脉结扎的患者,有显著好转,无发生明显的功能障碍及肢体环死;12例采取假性动脉瘤切除术和7例采取吻合口破裂修补联合阔筋膜包裹术治疗的患者,皆为I期治愈。3 讨论

颅内动脉瘤(2)

第一节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的局限性异常扩大,以囊性动脉瘤最为常见,其他还有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等。囊性动脉瘤,也称浆果样动脉瘤,通常位于颅内大动脉的分叉处,尤以脑底动脉环(Willis环)多见,即血管壁受血流动力学冲击力最大的部位。梭形动脉瘤则在椎基底动脉系统更常见。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常见的原因,约占85%。 【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破裂出血症状是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脑室出血或硬脑膜下腔出血等。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为常见。典型症状和体征有剧烈头痛、呕吐甚至昏迷等。当有脑室内出血时通常预后较差,而脑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⑴SAH症状 突发剧烈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见于97%的病人。通常伴呕吐、意识障碍甚至呼吸骤停、晕厥、颈部及腰部疼痛(脑膜刺激征)、及畏光。如果有意识丧失,病人可能很快恢复神志。可伴发局灶性颅神经功能障碍,如动眼神经麻痹而导致复视和/或上睑下垂,出血随脑脊液沿蛛网膜下腔向下流动的刺激腰神经根引起腰背部疼痛。然而警示性头痛可能发生于无SAH或由于动脉瘤增大或局限于动脉瘤壁的出血。警示性头痛通常突然发生,程度严重,在1日之内消失。 ⑵SAH体征 A.脑膜刺激征:颈强直(特别是屈曲时)常发生于出血后6~24小时,病人Kerning征阳性(大腿屈曲90度,同时膝关节弯曲,然后伸直膝关节,阳性表现为腘肌疼痛),或Brudzinski征阳性(屈曲病人颈部,阳性表现为不自主髋膝部屈曲)。 B.高血压; C.局灶性神经功能丧失,如动眼神经麻痹、偏瘫等; D.迟钝或昏迷;在SAH后可因下述原因导致昏迷,包括颅内压升高、脑实质内出血损伤脑组织(同样导致颅内压升高)、急性脑积水、弥漫性缺血(可能继发于颅内压升高或血管痉挛)、抽搐等。

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应用价值。 方法:入选33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形成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于超声探头压迫瘤颈同时,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浓度为100 U/mL)。分析假性动脉瘤的类型、大小、瘤径长度及宽度、凝血酶用量及其疗效,观察其并发症。结果:33例患者中,单纯型25例,复杂型8例。动脉瘤平均体积为(9.0±5.0)cm3,瘤颈部宽度(2.7±0.7)mm,颈部长度(5.9±0.9)mm,平均凝血酶用量(299±110)U。30例一次成功,3例第一次注射后复发,经第二次注射后成功,其中单纯型1例,复杂型2例。未发生动脉或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无复发。与单纯型相比,复杂型动脉瘤患者年龄更大,女性更多,体重指数及瘤腔体积更大,所需凝血酶剂量更多(P<0.05);两者在瘤径长度及宽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操作简便,疗效好,安全性高,可作为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标签:彩色多普勒超声;假性动脉瘤;凝血酶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ultrasound-guided thrombin injection for femoral arterial pseudoaneurysms(PSA). Method:33 patients with femoral arterial pseudoaneurysms caused by coronary interventions were studied. After the tumor necks were compressed with ultrasound probes,thrombins were injected into the tumor cavities. The concentration of thrombin was 100 U/mL. The size and type of the PSA,length and width of PSA neck,thrombin dose,therapy outcome and complic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In 33 patients,25 were simple PSA,and 8 were complex PSA. mean volume of PSA was (9.0±5.0)cm3,mean width and length of PSA neck was (2.7±0.7)mm and (5.9±0.9)mm,respectively. Mean thrombin dose was (299±110)U.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first injection was 90.9%. 3 patients had PSA recurrence after the first injection,but were cured after the second injection. No thromboembolic complications or infections occurred.All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at the first time. No complication occurred during or after the operations,and no recurrence was found in a three-month follow-up. There was different significantly in the age,sex,body weight index and mean volume of PSA in two groups(P<0.05);there was not different in mean width and length of PSA neck(P>0.05). Conclusion:Ultrasound-guided thrombin injection is easy,safe and effective. It should be the initial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patients with postcatheterization pseudoaneurysms. 【Key words】Color doppler echo;Pseudoaneurysm;Thrombin 随着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A,pseudoaneurysm)的发生率显著增加,有报道其发生率约为0.3%~8%[1]。它是指行经皮穿刺后血液通过动脉壁裂口进入血管周围组织形成一个或多个瘤腔,收

脑动脉瘤的鉴别诊断

脑动脉瘤的鉴别诊断 未破裂动脉瘤有局部症状或颅内压增高表现者,以及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尚需要与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性脑出血,烟雾病,颅脑损伤,血液病,脊髓血管畸形等疾病相鉴别。 1.颅内肿瘤 鞍上区动脉瘤常误诊为鞍区肿瘤,但鞍上区动脉瘤没有蝶鞍的球形扩大,缺乏垂体功能低下的表现,颅内肿瘤卒中出血多见于各种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垂体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在出血前多有颅内压增高及病灶定位体征,无再出血现象,据CT扫描及脑血管造影可容易鉴别。 (1)星形细胞瘤:下丘脑或视交叉星形细胞瘤亦为鞍上占位,但形态不像动脉瘤规则,而且强化不如动脉瘤明显。 (2)垂体瘤:向鞍上生长,常呈葫芦状,动脉瘤可有类似表现,但动脉瘤一般无鞍底下陷,正常垂体结构亦保存。 (3)颅咽管瘤:以青少年多见,当为实质性肿块时,与动脉瘤可有类似改变,但其钙化多见,强化常不及动脉瘤明显。 2.脑血管畸形 一般病人年龄较轻,病变多在大脑外侧裂,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出血前常有头痛(66%),癫痫(50%以上)及进行性肢体肌力减退,智能减退,颅内血管杂音及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多无脑神经麻痹的表现。 3.高血压性脑出血 年龄多在40岁以上,有高血压史,突然发病,意识障碍较重,可有偏瘫,失语为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多在基底节丘脑区。 4.烟雾病 年龄多在10岁以下及20~40岁,儿童常表现为脑缺血性症状伴进行性智能低下,成人多为脑出血性症状,但意识障碍相对较轻,脑血管造影可见颅底特征性的异常血管网,以资鉴别。 5.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见于任何年龄,有明显的头外伤史,受伤前无异常,可伴有其他颅脑外伤的表现,如

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方式

和其他主动脉手术类似,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手术后心、肺、肾、脑等脏器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手术前对这些脏器进行健康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感染性或自身免疫性(白塞病)假性动脉瘤,应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或抗自身免疫治疗。 此部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可见于既往曾行心脏、主动脉手术的患者,假性动脉瘤破口可发生在主动脉切口、主动脉插管部位、心脏停跳液灌注针头穿刺部位、冠脉搭桥近端吻合口处、主动脉-主动脉或主动脉-人工血管吻合口处等部位。由于上次手术造成的纵隔粘连以及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局部解剖变化,开胸过程很可能造成心脏、主动脉或假性动脉瘤破裂,发生大出血从而威胁患者生命,开胸之前通过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在体外循环保护下进行开胸手术较为安全。初次手术的患者,可通过股动脉—右心房或右腋动脉—右心房建立体外循环。阻断升主动脉,心脏灌注停跳液或深低温(18℃)停循环下切除假性动脉瘤,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单纯破口修补或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部置换手术以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深低温停循环时应通过右无名动脉或合并左颈总动脉插管低流量脑灌注下手术,可避免脑细胞受损。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部置换手术以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手术方式详见相关章节。主动脉弓部假性动脉瘤还可通过杂交手术进行治疗,但治疗费用较高。根据假性动脉瘤位置一期先进行右颈总动脉或右腋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转流(假性动脉瘤仅限于左半弓)或开胸行升主动脉→右颈总动脉、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Y”型转流。二期进行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封堵主动脉弓部假性动脉瘤破口。对于少数建立杂交手术室的医院,杂交手术可一期完成。股动脉→头臂动脉转流由于易于受到体位变化影响头臂动脉血流,应尽量避免采用。 2. 胸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有四种手术方式可供选择:①胸降主动脉置换术, ②胸降主动脉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③胸降主动脉术中支架置入术,④杂交手术。 胸降主动脉置换术适用于:①年轻、无其他脏器功能衰竭可以耐受手术的患者,②压迫气管、支气管、喉返神经、颈交感神经节、食管等,症状严重,需要解除压迫症状的患者,③假性动脉瘤累及左锁骨下动脉,无法进行胸降主动脉带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患者,④感染性假性动脉瘤的患者。术中可以充分游离且阻断假性动脉瘤近端胸降主动脉的患者,可以通过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分别阻断假性动脉瘤近远端胸降主动脉后剖开并切除假性动脉瘤及所累及的胸降主动脉,应用人工血管完成近远端的吻合。假性动脉瘤较大或累及左锁骨下动脉,术中无法阻断假性动脉瘤近端胸降主动脉的患者,应通过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深低温停循环下完成人工血管近端吻合,阻断假性动脉瘤远端胸降主动脉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外科手术方法探讨(一)

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外科手术方法探讨(一) 作者:张赋,吴文森,杨柳山,龙驹,刘邕波,蒋润发,杜正隆,邓盛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FA)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共25例病人:注射毒品所致5例PFA病人,采用假性动脉瘤近心端(髂动脉)、远心端(股浅动脉)阻断,清除病灶,缝扎股动脉残端,采用人造血管绕开感染灶行旁路移植股动脉重建,病灶开放引流;介入、血液透析治疗所致18例PFA病人行瘤体切开,用手指按压血管出血点,使用5-0prolene线直接缝合修复;外伤所致2例PFA病人阻断瘤体近心端髂动脉后,依据病变情况,直接修复、大隐静脉补片修复行股动脉重建。结果25例病人均获手术成功,无PFA复发,无发生肢体坏死。结论不同病因所致PFA采取不同手术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同时也减少病人创伤、节省医药费用。 【关键词】动脉瘤,假性;外科手术 不同病因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offemoralartery,PFA),各有其自身病变特点治疗方法各异,1997年5月~2006年2月,我院和南溪山医院共收治PFA25例病人,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手术治疗方法,获得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1例,女4例,年龄17~80岁,平均47.52岁。发病原因:锐器伤1例,挫钝伤1例,血液透析伤2例,介入治疗伤16例,经血管注射毒品损伤5例。并发症:3例次PFA破裂出血,5例次并发感染,2例次并发动静脉瘘。术前所有病人均行彩色多普勒显像检查:PFA大小为3.0cm×4.2cm~11.3cm×6.4cm,均可见五彩血流与瘤体相通,瘤体破口直径约0.3cm~0.6cm。25例病人均可触及腹股沟区包块,左侧8例,右侧17例,均可闻及吹风样杂音,5例瘤体局部红、肿、热、痛,有波动感,3例瘤体有脓血性分泌物溢出,16例广泛皮下瘀血。 1.2手术方法 1.2.1锐器伤1例、挫钝伤1例所致PFA病人,于瘤体近心端分离出髂动脉阻断,切开瘤体清除瘀血块,探查股动脉损伤范围。锐器伤病人:破裂口约0.4cm,边缘整齐,使用7-0prolene 线连续缝合修复;挫钝伤病人:血管壁挫裂伤约3cm,破口约0.2cm边缘不整齐,由助手按压住出血点,分离出股动脉远心端阻断,取一段大静脉制成血管片,修整挫伤股动脉,取静脉血管片,使用7-0prolene线连续缝合修补缺损区。 1.2.2血液透析伤2例、介入治疗伤16例所致PFA并1例动静脉瘘病人:采用直接瘤体切开,清除瘀血块,见股动脉出血点后,用手指按压止血,于出血点中央直接缝合一针,轻轻上提减少出血后,再仔细缝合,静脉出血点采用同样方法修复。 1.2.3血管穿刺注射吸毒所致PFA5例病人,局部均有感染,3例瘤体有脓血性分泌物溢出,其中1例并动静脉瘘,于近心端健康皮肤处切开,于腹膜外分离出髂动脉阻断。远心端也于正常皮肤处切开,分离出股浅动脉阻断,然后切开瘤体彻底清创,股深动脉、其他股动脉分支及静脉破口给予缝扎止血,创面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更换器械重新消毒铺巾,手术医师、护士更换手术衣及手套。4例使用人工血管端、侧吻合旁路移植行股动脉重建(内侧旁内1例,外侧旁路3例),1例因经济困难(大隐静脉炎症,闭塞)予直接缝扎股动脉远、近端未行股动脉重建,5例病人瘤腔均置碘仿纱条不缝合,术后给予换药治疗。 1.2.4抗凝阻断动脉近心端前给予1mg/kg肝素钠,术后使用人工血管及大隐静脉片血管重建的病人予华法林2.5mg口服抗凝治疗。 2结果 所有病例均康复出院,无手术死亡,无人工血管感染,无肢体远端缺血坏死,无肢体坏死需行截肢病人。1例股动脉结扎病人,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但皮肤温度正常,能行走,病人自觉患侧肢体力度较健侧差,所有病人于出院前、出院后3个月复查彩色多普勒显像显示:移植

动脉瘤超声诊断

动脉瘤超声诊断 由于动脉壁的病变或损伤,形成动脉壁局限性或弥漫性 扩张或膨出的表现,以膨胀性、波动性肿块为主要表现,可以发生在 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以肢体主干动脉、主动脉和颈动脉较为常见。 动脉瘤分类周围动脉瘤(常见股动脉、腘动脉)内脏动脉瘤 脾动脉、肝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胸 主动脉瘤)病因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感染先天性动脉壁结构异常动脉炎 性疾病临床表现体表搏动性肿物压迫症状血栓脱落致远端动脉栓塞肢体、器官缺血或坏死瘤体破裂其他症 状:局部疼痛,感染表现等 真性动脉瘤:动脉局限性扩张,管径为相邻正常管径的 1.5 倍或以上。发生常与动脉硬化有关。假性动脉瘤:局部动脉管壁破损,引起局限性出血及动脉旁血肿形成。常见诱因是局部损伤(动脉刺伤或插管、挫裂伤等)。夹层动脉瘤:动脉壁中层破坏,内膜变薄而破 裂,血液从破口进入中层,在 血流的冲击下,使中层逐渐分离,出现形成两个腔。易患因瘤分型(De Bakey分型法)I型内膜破口位于升主动脉近端; 素是动脉壁中膜疏松。主要见于主动脉。主动脉夹层动脉 夹层可累及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及其分支,亦可累及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瓣n型:内膜破口位于升主

动脉近端;夹层局限于升主动脉。可累及冠状动脉和主动脉 瓣。rn 型:内膜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夹层常向下扩 展至胸降主动脉或腹主动脉。如血肿向上逆行扩展至主动脉 像图DeBakey 分型:I 型:破口在升主动脉,但累及升主 和降主动脉。 II 型:破口在升主动脉,但仅限于升主动脉 降主动脉 IIIb 累及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Stanford 分型: 动脉瘤诊断标准: ( 1 )腹主动脉最宽处外径较相邻正常段外 径增大 1.5倍以上;(2)最大径(外径)> 3.0cm 。符合以 两标准之一可诊断。 2. 局部囊样扩张。 用来描述动脉扩大, 但尚未达到动脉瘤的诊断标准。 3. 对于腹主动脉狭窄, 没有 以诊断直径狭窄率> 50%。假性动脉瘤诊断标准 1.在血管外 形成的搏动性血肿,没有动脉壁回声。最常见的原因是医源 期变化的血流信号。当瘤体内完全血栓形成后,可无血流信 普勒和脉冲多普勒:显示真腔和假腔内不同类型的血流,包 弓和升主动脉,则称逆行性夹层。 动脉瘤声像图动脉瘤声 III 型:破口在左锁骨下动脉以远 IIIa 仅累及 A 型:凡累及升主动脉 B 型:仅累及降主动 脉腹主动脉瘤超声诊断要点(一)真性腹主动脉瘤 1. 真性 特定的诊断标准。如果局部收缩期峰值流速升高 100% ,可 性的。例如,动脉穿刺术后。 2.CDFI 可见腔内有随心动周 号。 口 号。 动脉夹层诊断标准灰阶超声:显示腹主动脉管腔被分成 两部分,即真腔和假腔,假腔内径一般大于真腔。 彩色多

经股动脉介入术后致假性动脉瘤病例分析

经股动脉介入术后致假性动脉瘤病例分析 随着心脑血管及神经介入的发展和普及,股动脉穿刺是各种介入诊断和治疗的常见路径之一,对股动脉的损伤难以避免,如局限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如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病人生命。本文介绍2例经股动脉介入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FAP)。 1. 病例资料 病例1:女,72岁。因突发头晕4 h入院。入院后MRA示基底动脉末端结节样膨隆,动脉瘤可疑。经右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示基底动脉上段左侧小脑上动脉起始可见一约6 mm×4 mm大小结节状突起。3 d后,全麻下经右股动脉穿刺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手术顺利,拔除长鞘后右腹股沟穿刺处局部形成血肿,压迫止血半小时无活动出血后加压包扎后返回病房。随后,腹股沟区穿刺处出现10 cm×10 cm皮下血肿,并进行性增大,出现中度贫血。右侧股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右侧腹股沟区异常回声,考虑假性动脉瘤形成可能;复查示瘤体扩大明显。 全麻下行右股动脉动脉瘤切除并瘘口修补术。术中发现皮下大量凝血块位于大腿内上侧,清除血肿时见有活动性出血自血肿腔向外喷射,探查见股总动脉一针眼样瘘口活动性出血,压力较高,用橡皮带控制股总动脉,暂时夹闭股动脉近端,以6-0无损伤缝合线8字缝合瘘口。

术后股动脉搏动良好,原瘘口亦无出血,右下肢足背动脉搏动良好,腹股沟区皮肤张力下降,右下肢活动无受限,右侧腹股沟区皮肤青紫瘀斑逐渐好转,半月后皮肤拆线病情好转后出院。 病例2:女,70岁,因头晕1个月余入院。外院颅脑CTA等检查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经右股动脉穿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手术顺利,术后左侧肢体活动好,右侧肢体肌力稍差,股动脉穿刺点给予血管缝合器封堵后返回病房。但术后逐渐出现右侧腹股沟穿刺处有搏动性皮下肿物,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为假性动脉瘤,经局部压迫、制动等对症处理后,病灶未见明显扩大。病人经严格卧床休息及股动脉加压器压迫右下肢制动,超声复查假性动脉瘤未见明显扩大,后逐渐好转出院。 2. 讨论 FAP一旦发生,就有破裂出血、血栓栓塞、压迫周围组织结构、组织坏死等的风险,必须及早正确诊断、及时处理。FAP一般发生在术后24~48 h,病人自觉穿刺部位疼痛,穿刺部位出现进行性增大的搏动性肿块,可触及收缩期震颤、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常伴发疼痛、局部压迫、出血及感染等症状。FAP影像学检查多样,彩色多普勒超声因无创,较MRI及DSA简便、快捷、经济,可反复检查且能准确诊断多类血管疾病,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显示肿块有无搏动,肿块的形

股动脉介入术后假性动脉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股动脉介入术后假性动脉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作者:卢钱娣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8期 假性动脉瘤是指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血液自此破口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以及抗凝,抗学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假性动脉瘤成为介入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我科从2013年01月至06月行PCI术后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5例,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5-78岁;其中植入一枚支架2例,2 例三支病变,未植入支架;1例血管无明显异常,未植入支架,术后均予宽胶布,沙袋局部压迫8小时,术肢制动6-12小时。 1.2临床表现 3例患者在术后2天穿刺部位出现明显肿胀,可触及波动性肿块,患者主诉感疼痛难忍,2例患者外观穿刺部位无明显肿胀,平卧位休息时无特殊感觉,下床行走时伤口穿刺处感牵拉痛,5例经超声多普勒检查均确诊为假性动脉瘤。 1.3结果 2例于徒手压迫1小时,然后用弹力绷带包扎,沙袋压迫24小时瘤口闭合,2例徒手压迫1小时然后弹力绷带包扎,沙袋间隔压迫72小时瘤口闭合,1例间断压迫5天瘤口闭合。 2原因分析 假性动脉瘤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抗凝药的应用介入术前充分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支架植入术后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但可增加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因此,术前应正确使用抗凝剂治疗,对术程较长、使用过量抗凝药的患者术后压迫和观察时间要长。(2)肥胖者和高血压患者体形肥胖者多为老年人,皮下脂肪层较厚,动脉粥样硬化者多,穿刺时动脉搏动不明显,给穿刺带来困难,压迫时又较难找准穿刺点,以致压迫不彻底,穿刺口闭合不完全。高血压患者,术前如果没有完全把血压降到正常范围,或者术后患者焦虑引起血压的再度升高都会给压迫带来一定的难度,压迫时间不够就容易并发假性动脉瘤。且高血压患者术后解大便时腹压增加,未完全闭合的股动脉穿刺口易在强大血压的冲击下破裂出血。(3)患者的依从性患者依从性差是形成假性动脉瘤的原因之一,主要是医护人员没有做好术前教育或术后患者耐受性差,因紧张和肢体长时间制动带来的不适导致频繁换动体位。(4)穿刺技术介入手术过程中由于穿刺点过高或过低,或刺破动脉后壁,均可使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增加.

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 脑动脉壁的局限性囊性扩张。病因多为先天性畸形,其次是感染和动脉硬化。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54岁,女性发病率比男性略高。动脉瘤的位置以颈内动脉颅内段居多,其次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较少见。 【简介】 脑动脉瘤Brain Aneurysm;Cerebral Aneurysm 【症状阶段】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为首发症状,约占80%~90%。常在劳累或激动时突然头痛、恶心、呕吐、颈项强直或部分意识障碍,经腰穿可见脑脊液为血性。因出血量的多少和动脉瘤位置的不同,可有特定性神经体征,如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出血,可有同侧的动眼神经麻痹(眼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瞳孔散大);若出血量多形成巨大血肿,病人短时间内可以死亡。 【典型发作】 发病典型者,临床诊断不难,经CT扫描可定侧,血管造影即可确诊。在检查中应积极稳妥,病情较轻者应早期造影。【治疗时间】 多在第二次血管瘤破裂之前行动脉瘤颈夹闭手术。手术死亡率已下降到5%或0的水平。病情危重者多行保守治疗,预后差。

【疾病病因】 原因一:动脉壁先天缺陷学说认为,颅内Willis环的动脉分叉处的动脉壁先天性平滑肌层缺乏。动脉壁后天性退变学说则认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使动脉内弹力板发生破坏,渐渐膨出形成囊性动脉瘤。 原因二:此外,身体的感染病灶如细菌性心内膜炎、肺部感染等,感染性栓子脱落,侵蚀脑动脉壁而形成感染性动脉瘤;头部外伤也可导致动脉瘤形成。但临床均少见。 脑动脉瘤是脑内动脉血管壁的局部存在特别薄弱的区域,在长期血流冲击下,逐渐向外膨胀,形成像小气球样的血管瘤。局部的血流压力越大,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越高。当发生破裂时,血液进入周围组织。有时候,动脉瘤虽然没有破裂,但因为体积的增大,可以压迫附近的神经,从而造成相应的症状。右图是血管造影中的动脉瘤图像。 【导致原因】 以下原因可能导致动脉瘤高血压或脑内动脉硬化 ·3脑血栓形成 ·4某些类型的感染(也叫做细菌性动脉瘤) 5头部的创伤 6遗传 7吸毒如可卡因

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及护理

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及护 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及护理一、定义 定义:假性动脉瘤 (pseudoaneurysm,PSA)指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血液自此破口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多由于创伤所致。 二、病因 假性动脉瘤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抗凝药的应用介入术前充分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可增加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 2、肥胖者和高血压患者 3、患者的依从性患者依从性差是形成假性动脉瘤的原因之一,主要是因紧张和肢体长时间制动带来的不适导致频繁换动体位。 4、穿刺技术介入手术过程中操作人员由于穿刺点过高或过低,或刺破动脉后壁,或误入股浅动脉均可使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增加。 5、术后压迫术后压迫时间不够或位置的不准确是术后形成假性动脉瘤的原因之一。 三、临床表现 1、局部有肿块,并有膨胀性搏动,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听到收缩期杂音。 2、压迫动脉近心侧可使肿块缩小,紧张度降低,搏动停止,震颤与杂音消失。

3、巨大动脉瘤可有邻近神经受压损害和远侧组织缺血症状。如瘤内有附壁血栓形成,有可能发生血栓迁移引起远侧动脉栓塞而产生相应症状,也可因外伤或内在压力增加而破裂出血。 四、治疗 假性动脉瘤自愈者很少,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包括: 1、动脉修复; 2、血管结扎; 3、瘤体切除; 4、血管吻合及血管移植术等。 五、预防措施 1、穿刺时正确定位,穿刺点不宜过高或过低。 2、医生在拔鞘管后按照正确的定位和手法压迫穿刺点。 3、术后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如发现血压过高,及时报告。 4、遵医嘱合理使用抗凝药物。 5、做好术前教育,让患者了解到活动可能带来的危害,鼓励患者坚持术侧肢体制动位。 6、患者卧床时间长时,会腰酸背痛,这时要给予按摩。 7、尽量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大便用力等。 六、护理 1、穿刺部位的观察对于高危患者如高血压、肥胖患者、穿刺失败者应加强术后巡视,观察穿刺点周围是否有出血、皮下淤血及血肿的形成,

颅内动脉瘤诊疗规范

颅内动脉瘤 一、概述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主要症状多由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迫、动脉痉挛造成。在脑血管病意外中居第三位。 二、分型 (一)先天性动脉瘤 占80%-90%。 原因可有:1. 脑动脉壁厚度为身体其他部位同管径动脉的2/3,周围缺乏组织支持,中层管壁缺少弹力纤维,平滑肌较少,但承受血流量大,尤其是在动脉分叉部,易形成动脉瘤。2. 管壁中层有裂隙、胚胎血管的残留、先天动脉发育异常或缺陷均是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3. 颅内Willis环异常变异。(二)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 占10%-18% 原因可有:动脉粥样硬化使弹力纤维断裂及消失,削弱了动脉壁而不能承受压力,易形成动脉瘤。 (三)感染性动脉瘤 占0.5%-2% 多由于体内各部位感染以栓子形式随血流播散停留在脑动脉的周末支,少数停留在动脉分叉处,其外形多不规则。 (四)创伤性动脉瘤 占0.5% 颅脑闭合性损伤或开放性损伤、手术创伤或直接伤及动脉管壁,或牵拉血管造成管壁薄弱,造成真性或假性动脉瘤。 (五)其他原因 如颅底异常血管网症、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及脑动脉闭塞。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1. 症状与体征:小而未破的动脉瘤无症状。 (1)颅内出血:最多的是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即突然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脑膜刺激征等,Willis动脉环后半的动脉瘤出血时,头痛仅位于枕部,可有眩晕、复视、一过性黑朦、共济运动失调及脑干症状。创伤性动脉瘤多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由该部颅底骨折引起,临床上可为阵发性鼻腔大量出血,血经由副鼻窦自鼻腔喷出,出血量大时可致休克,以后可反复发作性出血。 (2)局灶性症状: 1)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常见症状为动眼神经麻痹,其次为三叉神经第一支受累的前额部疼痛或感觉减退,滑车神经和外展神经瘫痪,压迫视交叉和视束出现双颞侧偏盲和同向偏盲。 2)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后多出现意识障碍,部分病人由于血管痉挛引起内囊和额叶缺血,致产生偏瘫和精神症状,少数可由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 3)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前无症状,破裂后可产生偏瘫、癫痫,左侧者还可伴运动性失语。 4)基底动脉动脉瘤:定位症状多不明显,有时可见一侧动眼神经瘫痪或一侧动眼神经瘫痪伴双侧轻偏瘫的交叉性瘫痪,即Weber综合征。出血后多有意识障碍。 5)大脑后动脉动脉瘤:位于近端段者常致动眼神经麻痹,远端段者可致视野改变,大型动脉瘤可压迫脑干产生相应体征。 6)椎动脉动脉瘤:少见,产生疑似梅尼埃综合征、小脑征及延髓征。 CT:直径在5mm以上的动脉瘤经造影剂强化后可能被CT发现,CT影像中的“靶环征”是巨大动脉瘤的特征性表现。 (二)影象学 MRI及MRA:能显示动脉瘤全部及其与周围重要结构的细微关系,特别是与

腹主动脉瘤诊疗指南

腹主动脉瘤诊疗指南 动脉瘤的定义是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 的50%。因此,如果精确定义腹主动脉瘤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需要计算同一个人正常腹主动脉和扩张动脉的比例,还需要根据年龄、性别、种族和体表面积等影响因素进行校正。通常情况下,腹主动脉直径超过3cm可以诊断AAA。 1、发病率 AAA的发生和很多流行病学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吸烟等。高龄、男性、白种人、阳性家族史和长期吸烟者AAA发生率会相应增高。瑞典的Malma医院曾对所有住院期间死亡患者进行尸检,发现在50岁以上人群中AAA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在80岁以上男性患者中发病率可以达到5.9%[1]。 2、病因学 动脉瘤发生的生物学机制很复杂,遗传易感性、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种蛋白酶等都被证明与其发生直接相关。各种病因最终都表现为主动脉中层的退行性变,继而在血流压力下扩张形成动脉瘤。 2、1 遗传易感性 多项研究表明,动脉瘤的发生与遗传密切相关。国外一项针对AAA 患者长达9年的随访发现,15%AAA患者直系亲属中也发生各部位动脉瘤,而对照组里只有2%,P<0.001[2]。其他研究则表明,家族性AAA发病年龄一般比散发性AAA更早,但没有证据表明前者比后者更容易破裂;AAA发生和多囊肾密切相关,而后者已被证实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2、2 动脉硬化因素 AAA和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一为血管扩张,另一为血管狭窄闭塞,但二者常常是伴发的,而且拥有共同的高危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这都有力证明了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瘤的发生密不可分。 2、3 各种蛋白酶的作用 动脉瘤的一个显著组织学表现为中层弹力膜的退行性变,组织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被相应的蛋白酶破坏;局部金属蛋白酶(MMP)增高,促使平滑肌细胞易位,导致血管中层结构破坏;局部巨噬细胞和细胞因子浓度升高,提示存在炎症反应。以上三点都可能导致动脉瘤壁破坏与扩张和动脉瘤形成。 2、4 先天性动脉瘤 一些先天性疾病常伴发主动脉中层囊性变,从而导致先天性动脉瘤形成。其中最多见的是马凡综合症(Marfan syndrome)。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表现为骨骼畸形、韧带松弛、晶状体脱垂、主动脉扩张及心脏瓣膜功能不全等。其他少见的先天性疾病还有

最新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及护理

假性动脉瘤的预防及护理 一、定义 定义:假性动脉瘤 (pseudoaneurysm,PSA)指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血液自此破口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多由于创伤所致。 二、病因 假性动脉瘤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抗凝药的应用介入术前充分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可增加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 2、肥胖者和高血压患者 3、患者的依从性患者依从性差是形成假性动脉瘤的原因之一,主要是因紧张和肢体长时间制动带来的不适导致频繁换动体位。 4、穿刺技术介入手术过程中操作人员由于穿刺点过高或过低,或刺破动脉后壁,或误入股浅动脉均可使假性动脉瘤的发生率增加。 5、术后压迫术后压迫时间不够或位置的不准确是术后形成假性动脉瘤的原因之一。 三、临床表现 1、局部有肿块,并有膨胀性搏动,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听到收缩期杂音。 2、压迫动脉近心侧可使肿块缩小,紧张度降低,搏动停止,震颤与杂音消失。 3、巨大动脉瘤可有邻近神经受压损害和远侧组织缺血症状。如瘤

内有附壁血栓形成,有可能发生血栓迁移引起远侧动脉栓塞而产生相应症状,也可因外伤或内在压力增加而破裂出血。 四、治疗 假性动脉瘤自愈者很少,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包括: 1、动脉修复; 2、血管结扎; 3、瘤体切除; 4、血管吻合及血管移植术等。 五、预防措施 1、穿刺时正确定位,穿刺点不宜过高或过低。 2、医生在拔鞘管后按照正确的定位和手法压迫穿刺点。 3、术后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如发现血压过高,及时报告。 4、遵医嘱合理使用抗凝药物。 5、做好术前教育,让患者了解到活动可能带来的危害,鼓励患者坚持术侧肢体制动位。 6、患者卧床时间长时,会腰酸背痛,这时要给予按摩。 7、尽量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大便用力等。 六、护理 1、穿刺部位的观察对于高危患者如高血压、肥胖患者、穿刺失败者应加强术后巡视,观察穿刺点周围是否有出血、皮下淤血及血肿的形成,一旦有出血、血肿,应早期发现并立即通知医生,重新给予包扎、压迫止血,严密观察出血情况、血肿范围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周围动脉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周围动脉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病变或损伤,形成的局限性膨出或梭型扩张性病变。以搏动性包块为主要症状,可以发生在动脉系统的任何部位。周围动脉瘤是指主动脉以外的动脉区域发生的动脉瘤,以股动脉和腘动脉处最为常见。 二病因1.动脉硬化 多发生于老年人,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壁发生退行性变,难以承受压力而引起,一般多为真性动脉瘤。 2.损伤 动脉损伤、破裂后于局部形成血肿,并与动脉管腔相通,后被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包裹,形成假性动脉瘤。某些部位的慢性摩擦、挤压,也可导致动脉瘤。 3.感染 脓毒症、细菌性心内膜炎或结核时,细菌可经血液循环侵袭、破坏动脉壁,形成动脉瘤;梅毒螺旋体感染可使动脉壁中层变性、破坏,发生动脉瘤,现已少见。感染所致者,多为假性动脉瘤。4.动脉炎性疾病 多发性大动脉炎、白塞病等,导致动脉发生非细菌性炎症,从而形成动脉瘤,多见于青年人。 5.先天性动脉中层缺陷 Marfan综合征和Ehlers-Danlos综合征,前者与胶原代谢缺陷、后者与胶原形成异常有关;多见于青年人,且伴有各自较为特殊的临床表现。 6.医源性 血管转流术后的吻合口由于感染,缝线脱落、张力降低等,可导致吻合口假性动脉瘤。动脉穿刺或行腔内治疗后,局部可形成穿刺点假性动脉瘤。 三临床表现1.局部搏动性包块 动脉瘤典型的表现为搏动性包块,表面光滑,可伴震颤及杂音等,压迫病变近端动脉,可使包块缩小、张力降低,震颤及杂音减弱。 2.局部疼痛 随动脉瘤逐渐扩大,局部可出现胀痛或跳痛,突然出现的疼痛或疼痛突然加重,可能是动脉瘤急

假性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 1.定义:假性动脉瘤 (pseudoaneurysm,PSA)指动脉管壁被撕裂或穿破,血 液自此破口流出而被主动脉邻近的组织包裹而形成血肿,多由于创伤所致。 2.原因:假性动脉瘤是血管损伤的并发症,因火器伤、刺伤、医源性损伤等致 动脉壁全层破裂出血。由于血管周围有较厚的软组织,在血管破口周围形成血肿,因动脉搏动的持续冲击力,使血管破口与血肿相通形成搏动性血肿。 约在伤后1个月后,血肿机化形成外壁,血肿腔内面为动脉内膜细胞延伸形成内膜,称为假性动脉瘤。它与真性动脉瘤的区别在于,它不像真性动脉瘤那样具有动脉血管的外膜、中层弹力纤维和内膜三层结构。假性动脉瘤从发现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但对其形成机制和破裂出血的成因尚未能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是动脉因某种因素的作用(如创伤、感染等)发生破裂出血而形成局部血肿,继而被周围的软组织包绕,逐步形成的含血囊腔,腔内为凝血块、血栓及血液。囊壁无正常动脉壁的内膜、中层及外膜三层结构,而完全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其囊壁的这一特征是与真性动脉瘤 (aneurysm)的根本区别所在。 3.临床表现:局部有肿块,并有膨胀性搏动,可触及收缩期震颤,听到收缩期 杂音。压迫动脉近心侧可使肿块缩小,紧张度降低,搏动停止,震颤与杂音消失。巨大动脉瘤可有邻近神经受压损害和远侧组织缺血症状。如瘤内有附壁血栓形成,有可能发生血栓迁移引起远侧动脉栓塞而产生相应症状,也可因外伤或内在压力增加而破裂出血。诊断一般不难,除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外,选择性动脉血管造影必不可少。通过造影可了解假性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数目、载瘤动脉及瘤内有无附壁血栓,且往往血管造影显示的瘤腔影像小于瘤体实际大小是其特征,为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此外,CT和MRI检查对诊断也有较大参考价值,尤其MRI在检

脑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进展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进展 摘要: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仅次于脑梗塞和高血压脑出血。除此之外,颅内动脉瘤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随着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以及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 )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促使颅内动脉瘤的发现率明显上升。流行病学统计发现,颅内动脉瘤平均年龄50岁的人群中总发病率为3.2%,50%为男性,随着年龄上升,女性所占比例增加。对颅内动脉瘤采取何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材料学研究的不断进展,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治疗动脉瘤的重要手段。本文就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介绍其发展过程、治疗方法和材料发展。 动脉瘤介入材料的进展 颅内动脉瘤介入材料的发展经历了70年代的可脱性球囊,80年代的钨丝弹簧圈,90年代的铂金弹簧圈到目前的液体栓塞材料等多个阶段。不断促进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针对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以及复发等问题,一些新兴材料孕育而生,现作如下介绍: 1、弹簧圈技术 1.1水解脱弹簧圈:目前应用的水解脱弹簧圈主要有Microvention 公司的Microplex 系列(MCS)、Hydrogel 系列弹簧圈(HES)和Cordis 公司的Trufill 系列弹簧圈(Trufill DCS)的第二代产品Orbit 弹簧圈。其成篮时有明显的向心性填塞特点,空隙位于瘤体中部,便于弹簧圈放置,易于达到致密填塞;比GDC 更柔软,成型自然,对动脉瘤形态的顺应性更好,更有利于不规则、分叶状动脉瘤的填塞;同时其水压解脱方式更安全、可靠、迅速。 1.2 表面修饰及生物活性弹簧圈 1.2.1 Matrix 铂弹簧圈 Matrix 弹簧圈30%为金属成分,70%为被覆的生物活性物质,相对于GDC 裸圈,Matrix 弹簧圈致血栓能力更强,能促进动脉瘤腔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同时栓塞后动脉瘤的体积可随共聚物的吸收而缩小,在巨大动脉瘤的治疗中能缓解其占位效应。 1.2.2 纤毛弹簧圈 美国EV3公司生产的Nexus 弹簧圈于2005年通过FDA 认证,投入临床使用,此类弹簧圈通过在一级铂金圈丝间夹带聚乙丙交酯微丝,形成所谓的“纤毛”,在动脉瘤腔内交叉形成网格,通过增大与血液的接触面积,促进血栓的形成,同时能防止血栓的早期溶解,血栓再机化,从而减少了动脉瘤的复发率。 2、液体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技术 该治疗方法应用的液体栓塞剂是一种合成液:将CAP (醋酸纤维素聚合物)溶解在DSMO (二甲基亚砜)里,然后添加一定量的32i O B (三氧化二铋)。DSMO 在CAP 与血液接触后会立即弥散,且在5min 内,CAP 会按照动脉瘤的大小和形态凝固。Murayama 等人为降低远端栓塞的风险性则试着在球囊保护后再注入液体栓塞剂ONYX ,这一想法也得到Mswad 等人的实验验证。分析液体栓塞剂的作用,主要是能够顺应动脉瘤的形态固化,使残留死腔减少,起到闭塞动脉瘤的作用。但液体栓塞剂在进入动脉瘤腔后会出现栓塞毒性以及会向远处漂移,若能解决这一难

完整版腹主动脉瘤指南

腹主动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 发表时间:2016-10-08 20:18:50 来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阅读117次 选自: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年11月第28卷第11期 动脉瘤的定义是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因此,如果精确定义腹主动脉 瘤,需要计算同一个人正常腹主动脉和扩张动脉的比例,还需要根据年龄、性别、种族和体表面积等影响 因素进行校正。通常情况下,腹主动脉直径>3cm可以诊断腹主动脉瘤。 一、发病率 腹主动脉瘤的发生与很多流行病学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吸烟等。高龄、男性、白种人、 阳性家族史和长期吸烟者腹主动脉瘤发生率会相应增高。瑞典Malma医院曾对所有住院期间死亡病人进行 尸检,发现在50岁以上人群中腹主动脉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在80岁以上男性病人中发病率可 达 5.9% 二、病因学 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很复杂,遗传易感性、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种蛋白酶等均与其发生直接相关。各种病因最终都表现为主动脉中层的退行性变,继而扩张形成动脉瘤 2. 1遗传易感性多项研究表明,动脉瘤的发生与遗传密切相关。国外一项针对腹主动脉瘤病人长达9年的随访发现,15%腹主动脉瘤病人直系亲属中也发生各部位动脉瘤,而对照组里只有2% (P <0 1001)。其他 研究则表明,家族性腹主动脉瘤发病年龄一般比散发性腹主动脉瘤更早,但没有证据表明前者比后者更容 易破裂;腹主动脉瘤发生和多囊肾密切相关,而后者已被证实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2. 2动脉硬化因素腹主动脉瘤和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二者常常是伴发的,而且拥有共同的高危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证明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 瘤的发生密不可分。 2. 3各种蛋白酶的作用动脉瘤的组织学表现为中层弹力膜退行性变,组织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被相应 的蛋白酶破坏;局部金属蛋白酶(MMP)增高,促使平滑肌细胞易位,导致血管中层结构破坏;局部巨 噬细胞和细胞因子浓度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以上三点都可能导致动脉瘤壁破坏与扩张和动脉瘤形成。 2. 4先天性动脉瘤一些先天性疾病常伴发主动脉中层囊性变,从而导致先天性动脉瘤形成。其中最多见 的是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表现为骨骼畸形、韧带松弛、 晶状体脱垂、主动脉扩张及心脏瓣膜功能不全等。其他少见的先天性疾病还有Ehlers 2 Danlos综合征等。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