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种鼓掌方式集合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

50种鼓掌方式集合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
50种鼓掌方式集合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

亚洲实用记忆训练第一人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

常用的50种鼓掌话术

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50种鼓掌方式集合

掌声是人类发明的最具震撼的肢体语言——是心与心之间无声的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爱的传递,是人们借以传达思想和心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和沟通形式。对于这个动作的发出者来说代表的是:肯定、鼓励、拥护;对于得到者来说是:成功、收获、荣耀。

如果生命中没有掌声,生命如同一口枯井,了无生趣。人的一生不可能平坦,怎么保持一腔热血,奋斗到底?当鲜花与泪水追逐于冷落在我们左右时,唯使你不变的让你坚定的就是掌声,使朋友的真诚的喝彩,师长无言的鼓励。

每个人都渴望鲜花和掌声陪伴,孩子们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他们会相互喝彩和鼓励,一个幼小的心灵的成长需要这份阳光雨露,常言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播撒这阳光雨露的人,有老师、家长和一切的成年人,面对那一颗颗纯真的心灵,明镜如水的灵魂,我们不应吝啬自己的掌声和喝彩。举手之劳换来的是自信的心灵,还有正在走向成熟和完善的人格。或许因为这一小小的鼓励而改变一个人的一声也未知。

掌声可以让山河热烈,让雪山叮咚作响;让青春之舟因你而坚强飘荡。如一缕春风温暖心田,如一潺流水湿润苦难,如一句震天撼地的语言鼓励人们。它是心底的阳光,它是你意志的攀登之梯,她是温暖的。不要将自己的手放在口袋里,不要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请热情的拍起双手,大声宣言:掌声是温暖的。

跌倒时,它给人们阳光般的帮助;迷惘时,它给人们波涛般的勇气;失落时,它给人们清风般的慰藉;成功时,它给人们天空般的胸襟。它是寒冷时的一轮太阳,酷热时的一阵清风;饥饿时的一顿佳肴,干渴时的一场甘霖。

当别人陷入困境时,你的掌声也许成了他生命大海中的救命草,当别人在成功大门千徘徊不前时,你的掌声也许为她增添了无比的勇气。朋友,不要吝啬掌声,让它想起来吧,人生需要掌声。

下面是50种鼓掌的方式:

1、朋友,当别人身处困境时,请给他温暖的掌声;当别人表现非凡时,请给他喝彩的掌声,当自己收获成功时,请珍惜那阵阵掌声。

2、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未到来,我们要好好把握今天,为今天喝彩,为今天鼓掌,对吗?

3、让我们用掌声来预祝明天的成功。

4、伸出你的金掌、银掌、锌掌,欢迎……登场。

5、要不要了解一下/想听吗?那就先来点掌声吧

6、给这个伟大、精彩的信息掌声鼓励一下

7、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来迎接今天/下面的课程

8、大胆鼓掌,我别人,也为自己;更为丰富多彩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

9、父母把我们生下来,我们才有机会在这里相聚,为我们伟大的父母亲掌声鼓励一下。

10、把掌声送给会务组织的每一个人,感谢他们给哦我们一个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11、把掌声送给前后左右的人,谢谢你们(即将)给我一个好的安静的学习环境

12、在这里我们要感谢先烈,为国争光的人,有他们才有我们自豪的今天。

13、献给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你们平凡但伟大,暗淡但灿烂。

14、我们要不要为这个理论的提出者掌声感谢一下?

15、别人在娱乐,而我们在学习,为我们自己的选择掌声鼓励一下

16、今天我们讲学习到很多好的方法、技巧,我自己即将有的进步掌声鼓励祝贺一下

17、我可以,在座的各位你们都可以,觉得可以的给自己掌声鼓励一下。可以超过我的再鼓励一下,超过我10倍的,给自己一流榜的自信热烈掌声鼓励一下。

18、猩猩在非常愉快的情况下会像人类一样,两只爪子使劲拍,而有时许多人鼓掌时却面无表情。

19、掌声即心声,相由心生。

20、生命中不缺美,而缺赞美的掌声,对吗?

21、每个人都像渴望阳光、空气、水一样渴望别人的爱,也同样渴望掌声。讲师也不列外

22、有人说:没有掌声的演出时可怕的,谁受的了那死一般的寂静;没有掌声的人生是可悲的,谁愿意在压抑种生存。对吗?

23、这段时间讲课比较多,嗓子也有点问题,不知道今天能否坚持讲完,不过据说掌声是可以产生奇迹的。

24、今天感冒了,不过据说掌声能够治疗感冒,让我讲的更好。

25、其实讲师不像你们想象中的那样坚强,他们内心深处也是很脆弱的,也需要掌声来支撑。

26、我有个缺点,就是一听到掌声就比较兴奋,一兴奋就讲的比较好。

27、据说掌声越热烈我就越兴奋,越兴奋就讲的越好

28、我有一个缺点就是一碰到优秀的人就紧张,一紧张就紧张,我相信如果能有点掌声,我会克服紧张的。

29、我有个缺点,就是人一多就脸红,一脸红就紧张,一紧张就讲不好,听说掌声可以可以消除紧张。

30、谢谢你们稀稀拉拉的掌声

31、在我刚学演讲的时候,我老师告诉我一个很棒的观点,千万别辜负鼓掌的听众

32、掌声能带给我们鼓励、自尊和爱,你的自尊和爱在哪里

33、只要右手就有掌声,声音存在于两手间,随时都可以发出

34、像鼓掌就鼓掌吧,想大叫就大叫

35、把内心的欢呼、兴奋、高兴……都用手表现出来吧!

36、各位,此时此刻我们状态好不好,怎么好的?

37、我从小就是一个缺乏爱与鼓励的人,所以不怎么自信,据说掌声可以让人产生自信,不知道各位能否帮我验证一下。

38、各位,你们快乐吗?快乐的声音在哪里?

39、给两毛钱的掌声

40、掌声能代表群体的文明程度

41、给点反应好吗?

42、给点有味道/带盐/带糖的掌声

43、你们现在的掌声只够我讲注解

44、据说是自我肯定,自我暗示、自我确认的表现

45、男生请鼓掌,女生请鼓掌,不男不女的请鼓掌。

46、让我感受一下当时的掌声好吗?

47、现在为别人鼓掌,待会人家才为我们鼓掌。

48、左边的朋友给右边的朋友,右边给左边

49、据说成功者从不吝啬掌声

50、每种掌声都负有使命,或高兴或肯定或敬佩,所以鼓掌的人也是有使命的人。

作者: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

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道学奇才孙诚德(孙盒淞)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试比较儒道佛三家的人生态度,并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儒家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一、儒家的人生态度:“入世”、“有为”、“现实”的人生态度 (一)“入世”:所谓“入世”,就是表示儒家既不关注外在的自然的探寻,它也不关注向上的、向天国的追踪。在方向上,既不向外,也不向上,它就是进入现实社会。儒家创始人孔子有这两句名言: 一是“未知生,焉知死?”,就是重视生命,不关注死亡以后的状态。 二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现在这么郁闷烦恼,自己的事情还没治理好,搞这么多鬼事干吗? 所以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说到儒家的“入世”的情怀。 (二)“有为”:儒家强调“有为”,就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孔子生前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时人评价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道不能干你还硬要干,就不是违反客观规律吗?这是对孔子的最大误解。我们说,儒家精神的精彩就在于这番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你的良知判断并确定一个一生将为此奋斗的境界,哪怕是在实现这个境界过程中遇到多少艰难困苦,在所不惜,不放弃这种努力,不放弃这种追求。它展示的是一种百折不挠的韧性:理想暂时不能实现,但不停止努力,一旦时机成熟,这种理想就能实现。 有两句话最能代表着儒家这种有为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人的一个积极有为的一种行为方式。 那么我要问,为什么中国圣贤要让真正的君子这样呢?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因为在中国古人看来,因为“天行健”,即自然的运行是刚健有为,因此人应该效法天道而自强不息。所谓天道“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风雨博施,阴阳大化”,都是在这样运动着,生生不息啊。中国哲学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重要的特性在于生生不息,人就应该向天道学习,君子要自强不息。大地的品性是承载万物,君子要向大地学习,要宽容,要厚德载物。我们经常谈到,一个人有多少成就,就看你的肩能担当起多少的责任,心胸能容纳多少事情。德越厚,你担当的东西就越多。叫厚德载物,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3)“现实”:重现实,就是关注生命,关注生命层次的提升,而不去玄思、探索一种神秘境界,这是儒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儒家立足于社会现实,注重对人自身的修养,强调家庭观念,以及对社会的改造。这些现实的命题决定了其学说的“现实”性特征。 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入世”、“有为”和“现实”。 (二)“无为”。道家的超世又和无为相联系。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他对知识、理性的东西,持超越的态度。哲学上讲超越的概念,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因物之性,顺物之情,顺势而动”,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依顺事物的本性,依顺人的本性真情,依据本性和规律去办事。这就叫无为。因此,道家讲的无为,前面必须要有两个字加以规定,这就是“自然”。所以我们在谈道家无为思想时,一般就说“自然无为”。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过《老子》中的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者,小鱼也。从字面上看,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要一下锅就动铲子翻搅,否则肉就要碎烂。引申开来是说,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是不要扰民,不要烦杂,不要朝令夕改。换句话说,就是要顺应事物的本性而为。这就是道家的无为。它有一个超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在里面。(三)“超现实”。道家的思维,说白了就是常人这样看,它就是不这样看。哲学上叫超越常识的经验,这是道家的一个思想观点,应该说它的思想就是对社会的批判。所以说,当我们读《老子》《庄子》就觉得有醍醐灌顶之感,非常的清凉,因为它追求的那是一种超越,追求的那是一种内心的浪漫,追求的那是一种空灵,追求的那是一种逍遥和自由。所以,我们说道家的人生态度是“超现实”的。佛家:“出世”、“空无”、“非现实”的人生态度(一)“出世”。所谓佛家的出世思想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即超脱人世凡尘,不入六道轮回,超凡入圣。具体来说,佛法又称出世间法,以出离世间,免除生死轮回为目的。即所谓涅磐。人生是苦是全部佛教的出发点,也是佛教对人生的一种根本态度。人生是苦,不是说人生之中有痛苦,而是说苦是人生的根本体验和感受,有受皆苦,在现实生活之中,根本没有快乐可言。佛教的这种人生观决定了它的出世倾向。 佛教的出世态度不仅否定人生价值,也对人生世界和现实社会进行彻底的否定。出离轮回的佛国净土很难在现实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影像,佛教众生平等、自由自在的理想也根本无法在人间得以实现,因而只能通过离世出世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追求,对现实社会只能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佛教贬低人性、指出人的种种弱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篇一: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 对《宋明理学》一课的思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节《宋明理学》,可谓是整个高中历史教材中最难啃的骨头, 对老师能力的考量是多方面的。很多老师都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看 完教材和教参后搞不懂讲什么,自己都不懂,怎敢给学生讲!那么 这一课我们怎么上,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上课过程中我认为 要注意的问题,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宋明理学》在专题中的地位。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儒学的发 展历程,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要清楚理学在专题中的 地位,首先要清楚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历史命运。春秋时期,孔子创

立儒家学说。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经孟子和荀子得到完善和发展。 秦朝时,由于“焚书坑儒”,儒学进入低潮。西汉武帝时,董仲舒 改造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东汉末年到唐 末五代,由于各种思潮的流行,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儒 学统治地位被削弱。宋明时期,儒学得到复兴。明清之际,儒学受 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的批判。 其次要弄清儒学在几个重要时期的思想特点。春秋时期,孔子提 出“仁”、“礼”、“德治”。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荀子除了唯物思想而外强调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把握“礼”。 西汉时期,董仲舒儒学的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政 治的’大一统”必须要思想的“大一统”,从而顺利推行“罢黜百 篇二: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浅谈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宋明理学因倡言守道循礼又称“道学”,不仅主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还广泛涉及各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家融合,唐代实行三教并存政策,儒、释、道得以独立发展并相互争论与融合。三教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过程。程朱理学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向心学的演变说明走向极端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经历几百年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深远影响。 总体来说,弘扬了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于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和道德,讲求以情统理、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但理学用三纲五常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比如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利轻义、因循守旧、重礼轻法等错误观念,对中国社会都产生了很大负面影响。首先是以“程朱理学”给人们诸多灾难痛苦,“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上以理责其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戴震:《孟子字义疏注》]“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之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得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核心表述? 儒家思想主旨就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得就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得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得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得自身修养,要与身边得人建立一种与谐得关系; 道家思想主旨就是自然与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得就是出世,道家思想得核心就是“道”,认为“道”,就是宇宙得本源,也就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得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得就是春秋时期得老子,老子在她所著得《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得就是超世,佛教就是教育,就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得创始人就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经过一千年得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道、儒、佛家得养生思想:儒家讲得就是敬,道家讲得就是静,佛家讲得就是净.从修为得层次上,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哲学得核心思想表述? 首先,什么就是哲学。 首先就是起源,我就结合历史知识解说一下。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出现了一种新得思考方式,一些人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与人生得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得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就是,最早得哲学诞生了。 再次,从字面上理解,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词语”philo"(热爱)与“sophis”(智慧)。哲学本意就就是“爱智”,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得人”。说白了,哲学就就是一门使人聪明得智慧之学。 那么,哲学实质就是什么? 1,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得学问,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得统一(在这里,什么就是世界观,什么就是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得辩证关系,我就不一一解说了,从字面上模糊了解即可)。但就是,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就是,一般人得世界观都就是凌乱得,不规则得,自发得,所以不能称为哲学,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1)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 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从在的、隐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学者根据由马克思、恩格斯所肯定的西方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具有“兴、观、群、怨”传统、主用艺术来干预现实的儒家美学,看作中国古典艺术的主流;而将“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塞瞽旷之耳”的道家思想, 视为文化虚无主义和艺术取消主义的逆流。最近一个时期,作为庸俗社会学的一种反动,大陆学者则又与港台学界彼此呼应,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家美学中发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寐以求的写意的风格和自由的境界,认为这才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正精神;相比之下,儒家的那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传统,却因急功近利而显得过于狭隘了……。应该承认,以上

这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放到一起,则又相互龃龉、彼此冲突。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只能看到儒、道一方其片面的合理性,而无法解释这二者之间彼此“互补”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整体功能。 在我看来,尽管儒道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可以用不同的结构模式来加以分析,但从对华夏美学的贡献而言,儒家的功能主要在“建构”,即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提供某种秩序化、程式化、符号化的规则和习惯;道家的功能则主要在“解构”,即以解文饰、解规则、解符号的姿态而对儒家美学在建构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反向的消解,以保持其自由的创造活力。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中国古典美学才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从而创造着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 一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而文化则是以符号为载体和传媒的。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曾经指出,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而以“相礼”为职业的儒者,最初恰恰是这种文化符号的掌管者和操作者。“近代有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大动荡时期,‘儒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的职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下卷,第73页。)这种看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孔子所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便是最好的说明。当然了,孔子所开辟的儒学事业,绝不仅

宋明理学测试

测评练习 1、有一位思想家说:“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一物不理会,这时便缺此一物之理。……须是开阔,方始拓展”。这是 A.董仲舒在宣扬“天人感应” B.朱熹在讲解“格物致知” C.陆九渊在解释“心即理也” D.王守仁在阐发“致良知” 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3、宋代儒学大师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话,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人文.法理的结合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4、雍正所作朱批上谕,责备臣下,并不用法律上的话说,总说“你的天良何在?你自己问心可以无愧的么?”这说明雍正帝要求臣下的一个重要标准是 A.“存天理,灭人欲” B.“知行合一” C.“格物致知” D.“致良知” 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7、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8、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儒学道学佛学的区别

儒学、道学、佛学区别和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儒、道、释三家是华夏显学,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犹如三枝奇葩,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儒家提倡“仁礼安邦”,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佛家提倡“万法皆空”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从中修炼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哲学,健康的心态。 简单地说区别 儒学:以教化为核心;道学:以治理为核心;佛学:以大爱为核心。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道家文化——规律文化;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道家文化——出世哲学;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三家显学的相互关系 儒、道、佛学说为中国文化之国粹命脉,其根本核心是:倡导善良,尊重天体自然,传播改造世界,增进人类文明的理论,让人们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遵守规律,平等进取,使世间生活更和谐美好。 儒、道、佛学说各成体系,博大精深;三家学说并不对立,好学者如能融会贯通,兼容并取,就更能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得舍有度,成全自己。

论儒道思想对佛教的影响

论儒道思想对佛教的影响 学院:旅游学院年级:2014级班级:旅游管理类四班 姓名:吕晗雪学号:201441100134 摘要:儒家偏于世间法,道偏于出世法,佛法则包含世间法与出世法,而已出世法为究竟,在中华人文的时空观,形成了可纵可横的三个阶梯与稳固的三足鼎立。道学重自然观辩证法,儒术重社会哲学辩证法,佛学则以微观事物辩证与论证方法,探索着人之根本,自然之根本,宇宙万物之根本;作为独特的人学,辨证着人生之方方面面,解释了许多哲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古今中外的各门哲学,没有圆满解决关于心的答案,东方西方的历朝历代,存在究竟反省关于人的真理,而佛教哲学本身就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人类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释迦牟尼佛教传入禅宗汉族佛教三教并行儒释道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又叫“释教”、“佛陀”、“浮屠”、“浮图”。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从悉达多所悟到的道理里,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一、佛教的创立及传入 1.佛教在印度创立 公元前6世纪左右,印度正处于种姓奴隶制时期。这一时期印度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列国纷争,诸侯称雄,阶级斗争十分激烈,民族矛盾极端尖锐。古印度伽毗罗卫国(现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悉达多于二十九岁时出家,辗转修成无上正等正觉,创立佛教。 智度论二曰:“父母名字悉达多,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是名为佛。”佛姓新称乔答摩,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 此后,佛教在印度逐渐壮大。释迦牟尼坐化一百年后,部派分裂。 2.传入中国 佛教起源于印度,光大于中国。 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传入中土,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相互交融,在隋唐时期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国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儒道思想凝聚复合的产物,特别是汉传大乘佛教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历史上诸多帝王将相,仕宦大夫无不用佛教思想理念陶冶性情,规范身心,并用其倡导伦理,净化社会。 晋时,佛教则着重依附玄学,由此而扩大传播,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人们多把释迦牟尼与黄帝、老子相提并论,视为同类的神,而当时佛教学者也称佛教为“佛道”,“道术”,谓“道有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理惑论》)。 二、儒教和道教——中国的本土宗教 中国文化分为三个大的阶段:自夏、商、周三代前后以伏羲画八卦而建立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文的基础,“观乎人文以化天下”,是《易经》代表着原始、质朴、科学、哲学的中华文化的最早阐释。第二阶段为周、秦之际,产生诸子百家学术思想互为异同的天下,复经秦、汉前后的演变,渐次形成儒、道、墨三学说思想特立独出的形态。第三个阶段为魏、晋、南北朝的演变,产生隋、唐以后儒、释、道三家鼎峙的局面。

18 19第1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

第4课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儒学的危机 1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 阶级的需要。 2 ?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学地位。 3 ?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二、程朱理学 1. 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2. 主张 (1) 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 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 穷理的方法: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3. 影响 (1) 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2) 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 明初,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 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产生了很大影响。 [易混辨析]~~“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 “理”的体验和理解,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并不是对客观规律

和真理的探索。实践出真知是指在实践中得出事物发生、 发展的规律,即主张在 实践基础上总结规律。 三、陆王心学 人物 时期 历史地位 主要学说 陆九渊 南宋 心学的创 、-—IV 立者 主张“心即理 也”,“宇宙便 是吾心,吾心即 是宇 宙” 求理的方法是“发明 本心”,进行内心反 省, 不用学习也能体会 王守仁 明中 期 心学的集 大成者 主张“心外无 理”,强调天理 就在自己心中 求理的方法是“致良 知”,强调自我克服私 欲,回复良知 [轻巧识记]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与联系 四、宋明理学的地位、影响 1 ?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2.影响 (1) 局限性: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 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⑵进步性 ①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 ②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1. 唐宋时期,佛教、道教、儒学“三教合一”的 潮流 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为重兴儒学, 唐宋儒家学者不断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到宋代,形成 “理学”。 2.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 强调“格 物致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维护封 建等级秩序。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 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主 张“发明本心”以求理,“致良知”等。 3. 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它强调三纲五常 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扼杀人 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理学重视 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 情、自我节制、发奋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 和历史使 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合作探究攻重难] IU1卜 WW W. 知识精要 宣 羽rtT 陀7坠岸Ifi 时期用歯片h 未理供ffi.i 心粧

中国儒家 道家 佛家人生境界思想内容 划分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中国儒家、道家、佛家 人生境界、思想内容、划分标准的比较与启示 儒家: 儒家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四个字,入世、治世。儒家宣扬的是为人处世之道,全面描述了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其讲究持重、勤谨以及自省、中庸,体现了中正做事的学问。这种心态,让人圆融通达,成为社会精英,利用自己的学识,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讲,儒家学说是三大学说中最能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学说,而其也是保持现有社会结构的基础上,最能巩固统治者地位的学说,所以我国封建时期都以儒家思想为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这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仁、义、礼、智、信,也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中庸之道,为告诉人们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合理点维持各方面的平衡。儒家文化总的来说是一种进取文化。 道家: 道家的思想精髓在于,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家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其告诉了人们返本归真的途径,启迪人们如何认识天地、自然、宇宙、社会和自身。

道家不注重世俗的家庭美满与功成名就,而侧重个人的生命状态,崇尚个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宗教,道家最能体现出西方的自然哲学与东方的人文哲学之间的不同。包括治理国家,道家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对百姓采取不干涉或少干涉的政策。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佛家: 佛家的主要思想为: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入世,也出世。入世,是为了挽救苍生;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真谛,脱离苦海。佛教的特点为“戒、定、慧”,其提倡戒欲行善,并且信三世、信六道、信善恶相报。佛家力在帮助世人在世间摆脱种种烦恼,增加福慧,其也力求解释世外,帮助世人在离开世间时也能通悟与解脱。 佛家是唯心主义的一种代表,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从这里来说,因果轮回是佛教强制人们戒欲行善的一种重要枷锁,也是佛教进行思想统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所以有“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通过比较与统一可以总结出我国传统

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长冲高中查丽 内容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彼此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理学形成的背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说的主要内容。 难: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对宋明理学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宋明以前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春秋创立—→战国发展—→秦朝打击—→西汉正统—→西汉末至唐、儒学遭遇困境 一、宋明理学创立的背景

1.儒学在困境中发展 困境①汉代末年,儒学权威性削弱 原因:②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传播 ③儒学本身沦为笺注之学,受到质疑 唐中后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发展 北宋儒学的复兴运动 2.宋代时期理学形成 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干涉较少,学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他们认为复兴儒学是巩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人文的探究成为时尚。 二、理学的形成 1.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地位 2.程朱理学 (1)主要内容 ①理是世界的来源——核心思想

儒学道经典

心经密钥 佛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忍耐任由风雨过,守得云开见月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贪婪淫乱使人衰老,愤怒使人患病,痴迷会夺去生命。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心是什么?答:心是无形无相的我,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可以周遍宇宙。 儒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也君子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道不同,不相为谋。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道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第三课 宋明理学 教案

第三课宋明理学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说出宋明理学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从课本提取信息,探究历史问题;通过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定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批判继承。 四、重难点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与心学的异同;正确评价理学和心学的历史地位。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讲授法、引导讨论法、问题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宋明理学 1、“三教合一” 2、程朱理学 (1)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2)程朱理学的形成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4)程朱理学的影响、统治地位的确立、评价 3、陆王心学的发展 (1)陆九渊心学兴起的原因和主要思想 (2)王阳明心学兴起的背景及其主要思想 4、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1)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2)评价:宋明理学的消极与积极影响 七、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讲述内容】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厘清宋明理学中的几个问题

厘清宋明理学中的几个问题 长宁县中学校潘明剑 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它使儒学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即儒学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 课标对此课的要求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这个要求,与其它课的要求没有差异。在新课程必修三中,宋明理学一课是最难讲清的一课,一个多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老师曾说,宋明理学一课我讲不清楚。为何讲不清楚,原因是本课涉及许多哲学理论问题,宋明理学使儒学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 我认为,宋明理学中的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在教学中厘清,特别是教师要厘清。至于教学中,讲不讲,教师则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而定。 一、理学为何称为“道学” 理学,又称道学,中国宋明时期以讨论理气、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特别是“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同时也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 理学称为道学的原因是儒家学者提出了“道统”思想。道统指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道统”一词是由朱熹首先提出的,他曾说过:“子贡虽未得道统,然其所知,似亦不在今人之后。”(《与陆子静?六》,《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朱熹虽然最早将"道"与"统"合在一起讲"道统"二字,但道统说的创造人却并非朱朱熹,而是唐代的儒家学者韩愈。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有异于佛老的“道”。他说:“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他所说的儒者之道,即是“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同上)“道”,就是指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道德”。他认为,千百年来,传承儒家此道者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同上)这个传承系列是朱熹所说的“道统”。道统思想为儒学复兴提供了历史依据,并“企图创立一种先王式的儒家新宗教”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核心表述?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 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 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道、儒、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从修为的层次上,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哲学的核心思想表述? 首先,什么是哲学。 首先是起源,我就结合历史知识解说一下。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一些人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是,最早的哲学诞生了。 再次,从字面上理解,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词语”philo"(热爱)和“sophis”(智慧)。哲学本意就是“爱智”,哲学家是“热爱智慧的人”。说白了,哲学就是一门使人聪明的智慧之学。 那么,哲学实质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在这里,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 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者言性,而佛者见性;儒者劳心,佛者安心;儒者贪著,佛者解脱;儒者有为,佛者无为;儒者分别,佛者平等,儒者治外,佛者治。 (一)儒家、道家、佛家的区别: 儒家重视人伦,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主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道家则崇尚自然,主通过这种修炼,达到长生久世,羽化登仙。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点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佛、道、医、儒、武等诸家中,道教被公认为最擅长于养生。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许多封建帝王奉为教条。 1、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 2、修身,练气,养心儒家更重视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练气,佛门主要是养心.养形,养气,养心合而为一.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道家讲:避世。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列三家之别: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于凌波居士语。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上人语。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南怀瑾先生语。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 3、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一、儒家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由孔子创立。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儒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崇尚礼乐和仁义,提

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 儒家的根本:当代把《弟子规》视为儒家的根本。 《弟子规》由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全册原文360句,1080字,语言精练。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可起到重要作用。《弟子规》灌输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乃至今后时期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部上好教材。二、道家道家也称德家。道家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道家与道教不同的是: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而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 道家的创始人为老子,代表人物主要有老子、庄子等。比较有影响的代表作有《道德经》、《太上感应篇》、《庄子》、《列子》等。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600多年历史。 道家讲的是清净无为,修仙修真。 “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自然循环的规律。 其意义: 第一、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第二、道是自然而无为。 第三、道是无形而实存。 第四、道具有普遍性,无所不在,无时不存。

宋明理学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下列三个特点,对宋明理学有一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 (1)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哲学化。 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儒学在哲学形而上的层面上,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宋代的理学家们为了建立儒学的形上学,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又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上学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而最具形上学性质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等。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形上学的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

“无极”、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安石和二苏的“道”、陆象山和王阳明的“心”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由哲学形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2)宋明理学是以伦理道德为哲学核心的儒学 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宋明理学作为哲学思潮或者作为儒学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于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以及其中的“所以然”与“所当然”的道理。这里,宋明理学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儒家元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 但是,宋明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也有自己的特色。就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宋明理学的义理,重点并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元典相比,宋明理学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