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

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

(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

(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

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

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

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

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

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高原: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面积大、顶部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

9、海底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常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有时在大陆边缘出现岛弧与海沟地形。根据发育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

大洋中脊:是绵延在大洋中部(或内部)的巨型海底山脉,具有很强的构造活动性,经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大洋中脊轴部常有一条纵向延伸的裂隙状深谷,称中央裂谷

大洋盆地:是介于大陆边缘与大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平均水深 4000 至5000m 。主要分为深海丘陵和深海平原两类次级地形。

10、地磁场的三要素和组成:

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倾角、磁偏角;组成:基本磁场,变化磁场,磁异常

11、什么是重力异常?重力异常的类型:

重力异常:实测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的差异称为重力异常。

重力异常类型:若为正值,称正异常,如为负值,则称为负异常。

自由空气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区域重力异常,局部重力异常

12、地球能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太阳能、放射能和物理能。

第四章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及其意义

1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是如何划分的?

依据:按照地震波的横波合纵波的波速变化情况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地球内部的圈层可以由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根据次一级界面,可以把地幔进一步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把地核进一步分成外地核、过渡层以及内地核,在上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一起构成了岩石圈。

14、地壳的类型及特征:

类型: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

地壳的特征:厚度:平均33km,陆壳最厚达80km (青藏),洋壳平均7km。

组成:陆壳为三大岩类,洋壳主要为玄武岩。密度2.6 — 2.9,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构造: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洋壳简单(无褶皱)。

年龄:陆壳老(最老38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

15、地幔的组成及特征固体岩石:

地幔可已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以及两个次级全层。

厚度: 2850km,体积是地球的83%,质量是地球的67.6%。

组成:固体岩石。铁、镁硅酸盐矿物(根据陨石、深成岩、地震波和实验推测)。

结构:分三层。B:上地幔33 — 400km 榄石结构(四面体);C:过渡层400 — 673km尖晶石结构(四面体+八面体);D:下地幔670—2900km ? 钙钛矿结构(八面体+立方体立方体)。

16、地核的组成及特征:

地核也可以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在深度4980km以上的部分称为外核,以下部分称为内核, 由于S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所以外核应该是液态的。

外核的密度由地幔的底部的5.6-5.7 g/cm3,急剧跳跃到9.7 g/cm3,然后逐渐增加到11.5 g/cm3,推测地球外核由氧化铁组成,在巨大的压力下它不仅是熔体,而且相变为密度更大的金属相。

内核物质的密度最大,大约是12.5-13g/cm3,主要由铁和镍组成,也可能有其它元素存在。

第五章地壳的组成物质

17、类质同象、同质多象的概念:

类质同象:矿物在一定条件下结晶时,其结晶结构中部分质点(原子、离子或离子团)被化学性质类似的其他质点所替换,而不破坏其结晶格架的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同质多象:与同质多象相反,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结晶成两种或多种不同结构的晶体,构成晶体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称同质多

象。如金刚石和石墨。

18、什么是矿物?简述鉴别矿物的依据和方法:

把天然产出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特征的元素和化合物称为矿物。

(1)肉眼鉴别的方法:颜色、条痕色、透明度、光泽、硬度、比重、磁性、解理。

(2)仪器测定:在偏光或反光显微镜下测定矿物的光学性质;用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晶体结构的面网间距;用化学分析以致电子探针分析方法确定其化学成分

19、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成因分为哪几大类?

沉积岩:主要来自地表的沉积物(很多沉积于水中),也称水成岩。

岩浆岩:是岩浆冷凝的产物,也叫火成岩。

变质岩:是原岩在固体状态下、经过一定的温度与压力的作用,有时还有新的成分加入,使其内部物质组成或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20、什么是岩浆岩?按SiO2含量岩浆岩可分为哪几类?

经过岩浆熔融之后,再冷凝下来的岩石,都叫做岩浆岩(也称火成岩)

按硅酸盐中SO2含量,岩浆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酸性岩浆(SiO2>65%)中性岩浆(SiO 265-52%)基性岩浆(SiO252-45%)超基性岩浆(SiO2<45%)

21、什么是沉积岩?沉积岩按物质来源可分为哪些类别?

沉积岩:地表原有的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常温常压条件下,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沉积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按照沉积岩的物质来源和成因分为: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蒸发岩,可燃有机岩

22、什么是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的类型有哪些?:

变质作用是指在地下特定的环境中,由于温度、压力或流体作用的影响,使原岩在基本上为固态条件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

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第六章岩石圈板块运动与构造变形

23、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阶段: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24、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主要是根据大陆形状的互补性、地层、古生物、地质构造、古气候等方面的证据提出来的

25、赫斯和迪茨的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

全球裂谷系、海底地热流异常、海底磁异常条带

26、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

第一个基本假说就是岩石圈板块是刚性的,它可以进行长距离的应力传递,板块的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边界上,而板块内部则比较稳定。第二个基本假设是地球的表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这样在地球的某个地方发生板块的增生,就会在另一个地方发生消减。

27、板块边界的类型:

离散型边界、汇聚型边界、转换型边界

28、岩层产状三要素:

倾角、走向、倾向

29、褶皱的概念、基本类型:

岩层发生连续的弯曲变形称为褶皱,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背斜岩层向上凸起的弯曲变形。向斜岩层向下凹的弯曲变形。挠曲岩层急剧弯曲且连续地连结了近平行的两侧岩层部分。

30、断裂构造的基本类型:

断裂变动是岩石破坏中一种最常见的构造变动,可以分为两个大的亚类:节理和断层。节理

断裂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断层断裂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的位移。

31、断层的概念、基本类型和特征:

断层是被切割岩层的两侧发生了明显的相对位移情况下的断裂。断层通常也常被称为断裂,尤其是规模大的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称为逆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称为正断层断层两侧的岩块在水平方向上发生相对的移动成为平移断层(走滑断层)。如观测者对面的断盘向右移动,就称为右旋平移断层

第七章生物演化与地质年代学

32、地质年代单位:

33、地质年代划分方案:

34、相对地质年代及其确定方法:

在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或者地质过程时,有时候并不一定需要知道地质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而只需要知道它们之间的先后顺序,这种只确定地质事件发生先后顺序的方法称为相对地质年代。确定方法:1. W.Smith与生物地层学方法;2. 标准化石;3. 地质年代表

35、绝对地质年代及其确定方法:

绝对地质年代是以绝对的天文单位“年”来表达地质时间的方法,绝对地质年代学可以用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延续和结束的时间。

诸如采用季节-气候法、沉积法、古生物法、海水含盐度法等,利用这些方法不同的学者会得到的不同的结果,和地球的实际年龄也有很大差别。公认的确定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法

第八章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

36、矿产概念及分类:

概念:矿产通常指在一定科学技术条件下,一切分布在地表或埋藏在地壳中的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矿物及岩石资源。

分类:按照物理状态:固体矿产、液体矿产、气体矿产。

按照主要用途: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水资源、旅游地学资源。

按照矿床成因:与岩石成因分类相似,且可相互呼应

37、矿床、品位、储量的基本概念:

矿床:是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质和量上符合当前开采利用水平要求的有用矿物或岩石的聚集地段。

品位:是指矿石中金属或有用组分的单位含量。是衡量矿石质量的主要标志。

储量:指矿床规模。这也有相应的要求。富矿,规模可以小一点;贫矿,要求具有的规模足够大。

38、矿石和矿岩的区别及联系:

矿石与岩石都是矿物的集合体。

不同之处:矿石是质和量上能满足开采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的集合体;当前尚不能利用或品位达不到要求的矿物集合体,则称为岩石。但因矿物的有用和无用,品位要求的高低,都是随时间和科技而变化的,因此矿床的范畴相对的、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扩大的。许多过去的非矿或矿山废石,随科技的进步,陆续成了开开采利用的矿床。

39、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1、我国各类矿产资源有长有短

2、我国许多大宗矿产贫矿多、富矿少,大部分要求“人造富矿”。

3、共生、伴生矿多,单一矿少。

4 、中小型矿床占绝大多数,大型超大型矿床为数甚少,但集中了这些矿产的绝大多数储量。在开发上要求大、中、小矿兼顾。

5、我国矿产资源分布面广同时又呈区域性集中。

第九章能源

40、六种能量形式:

机械能、热能、电能、辐射能、化学能、核能

41、世界能源的形式及能源问题:

半个世纪来,世界煤炭消费比例一直呈下降的趋势,70年代起石油已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占第一位。水能和核能的利用,主要表现在水电及核电的比例上。电能是现代化所必须的高级二次能源。

世界性能源问题:(1)、能源的危机——石油的危机;(2)、能源消费的费用迅速增加——能源资源的勘探、开采越来越难,投入资金多、建设周期长、科技含量高;(3)、能源资源短缺;(4)、能源对环境的污染

42、我国能源形势及问题:

人均能源拥有量低、储备量低;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依然以煤为主;能源资源分布不均匀;能源利用效率低;农村商品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人均能耗水平低;能源建设周期长,耗能多;能源价格未能反映其经济成本和能源资源的稀缺性;能源工业装备落后我国的人均能耗

第十章大气及其运动

43、大气圈的组成:

1.干洁空气;

2.水汽;

3.固体杂质(烟粒、尘埃、盐粒);

44、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和平流层特征:

大气的垂直分层:(电离层)高层大气、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

对流层的特征:(1)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为该层的热量来自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平均气温递减率为0.65℃/100m;(2)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因为地面受热不均。(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几乎所有的水汽,云,雨,雷,电等现象都发生在此层。

平流层的特征:(1)气温随高度升高的分布:下层:其上界离地面约35~40km,为同温层;上层:其上界离地面约50~60km,为逆温层,即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为平流层上层含有大量的臭氧,臭能大量地吸收太阳紫处线而增温;(2)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逆温的存在,对流不易产生。(3)水汽、尘埃含量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

○45、空气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因素及特征

影响因素:气压梯度、科里奥利力、离心力、摩擦力

46、季风的概念及成因:

季风的定义: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而且方向的变化至少120°以上。成因: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

47、局地环流概念及主要类型:

局地环流:行星风系、季风风系都是在大范围气压场控制下的大气环流。由于局部环境影响,如地形起伏、地表受热不均等等引起的小范围气流,称局地环流。

主要类型:海陆风,山谷风,峡谷风,焚风

48、气团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

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或物理属性(温度、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形成条件:大范围性质比较均一的下垫面。如广阔的海洋、沙漠、冰雪覆盖的地区性质较均一,可以使大气获得相同的水汽和热量;有利于空气停滞和缓行的环流条件。如缓慢移动的高压,不仅能使空气有充足的时间同下垫面相互作用,以获得下垫面的属性;而且高压风下沉气流在低空的辐散流场有利于空气湿度、温度水平梯度减小,趋于均匀化

49、锋的概念及分类:

温度或密度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

分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

50、气旋、反气旋、台风的概念:

气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水平空气旋涡;

反气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大型空气旋涡;

台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台风登陆时,多伴有暴雨、狂风、雷电等。

第十一章气候与降水

51、大气湿度的表示方法:

1.水汽压;

2.绝对湿度;

3.相对湿度;

4.饱和差;

5.露点温度;

52、降水的形成条件:

降水形成宏观条件:1)水汽;2)上升运动:可源源不断地给云中输送水汽;绝热上升,水汽易凝结成云;可托住小水滴,使之不易过早赶掉下来。

降水形成的微观物理过程:(1)云滴凝结(或凝华)增长;(2)冲并增长

53、降水的类型及特征:

1.对流雨:近地面气层强烈受热,造成不稳定的对流运动,气块强烈上升,气温急剧下降,水汽迅速达到饱和而产生对流雨。这类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并伴随雷电现象,所以又称热雷雨。其形成的条件是:空气湿度很高,热力对流运动强烈。

2.地形雨:暖湿气流在前进中,遇到较高的山地阻碍被迫抬升,因高度上升,绝热冷却,在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凝结降水。地形雨多发生在山地迎风坡,世界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基本上都和地形雨有关。背风侧,因水汽含量已大为减少,更重要的是气流越山下沉,绝热增温,气温升高,发生焚风效应。所以背风侧降水很少,形成雨影区。

3.锋面(气旋)雨:两种物理性质不同的气块相接触,暖湿气流循交界面滑升,绝热冷却,达到凝结高度时便产生云雨。由于空气块的水平范围很广,上升速度缓慢,所以锋面雨一般具有雨区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第十二章海水运动与海岸地貌

54、海水运动的形式:

1.波浪:风浪、海啸;

2.潮汐;

3.洋流;

55、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对经过的沿海地区-增温、增湿;寒流对经过的沿海地区-降温、减湿对生物分布的影响:世界著名渔场多位于寒、暖流交汇处,上升流海域

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加速海区污染物净化,扩大海区的污染范围

对航海的影响:影响海轮速度,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

56、海岸地貌发育的影响因素:

1.波浪作用

2. 潮汐作用

3.风力作用

4.河流作用

5.生物作用6.海平面变动和地壳运动的影响

57、海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的类型:

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

海岸堆积地貌: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红树林、珊瑚礁)

第十三章海洋资源

58、海洋资源的概念及类型:

海洋资源:所谓海洋资源,指来源、形成和存在方式均直接与海水或海洋有关的资源。(指来源、形成和存在方式均直接与海水或海洋有关的资源。)例如,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海洋生物,海底矿藏,由海水运动所产生的能量,以及贮藏在海水中的热量,等等。

据属性,海洋资源可分为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动力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四类。

第十四章大陆地貌与陆地淡水资源

59、地貌的成因及基本成因分类

地貌的成因:地貌是发生于地壳内部、深部的内地质营力和来自太阳能、风能、流水、风化、冰川等能量和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基础:岩石和地质构造。内营力:造成地形的高低起伏;外营力:产生削高补低。

按形成地貌的地质作用分类

A.外力地貌:每种地质作用形成两种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B.内力地貌c.火山地貌:由于火山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

C.人工地貌:古运河、修大寨田、围海造田、红旗渠、灵渠。

60、影响地貌形成发展的因素:

a.气候,

b.岩性,c、植被(植被发育减弱地貌的形成;否则加速地貌的形成。)d.人工活动(加速地貌的形成。)e.地质构造

61、洪流的定义及特性:

洪流:沟谷中流动的、水位暴涨暴落的暂时性水流称洪流。洪流的特性:常发生在暴雨或冰雪消融的季节;历时短暂,流速大,紊动性强,流程短;搬运力大于河流,搬运颗粒大于河流,分选作用差,地貌塑造和堆积过程更具急进性,并常伴生灾害。

62、泥石流的概念、特征及形成条件:

泥石流:泥石流是洪水侵蚀山体,夹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沿着陡峻的山间沟谷下泻而成的特殊洪流。粘性泥石流:是高粘度、高密度和高速运动的重力流。

泥石流:密度大,搬运力强,是洪流的5-50倍;爆发突然,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大,是山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

形成条件:–A、地貌:大面积的汇水区、通道区窄而深

–B、物源:源区有足够数量的岩屑

–C、水体:暴雨或冰雪融化季节

–D、触发因素:重力或其它触发因素(人工活动)

63、河流阶地的概念及类型:

河流阶地:过去不同时期的河谷底部(河床及河漫滩部分),由于河流下切作用的加强被抬升超出一般洪水面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谷坡上,这种地貌称为河流阶地。

③河流阶地的形态类型:A、侵蚀阶地;B、基座阶地;C、堆积阶地;

64、岩溶作用的概念及基本条件:

定义: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凡是以地下水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的过程。岩溶:岩溶作用及其由此产生的现象叫岩溶。岩溶作用基本条件:

1.岩石的可溶性:碳酸盐岩、硫酸盐类、卤化物盐类

2.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裂隙的发育程度及其开阔与否

3.水的溶蚀性:含有较多CO2和各种溶剂,化学潜蚀作用显著

4.水的流动性:湿热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充足,流动快,岩溶作用较强烈

65、冰碛物、冰水沉积物的概念:

由冰川直接形成的沉积物称为冰碛物。冰雪融化后形成的水流称为冰水,经冰水搬运后,沉积在冰川内部或附近的堆积物,称为冰水沉积物。

66、风力地质作用的类型,风搬运作用的基本形式:

风力地质作用类型:风的剥蚀作用、风的搬运作用、风的堆积作用

风的搬运作用的基本形式:悬浮搬运、跳跃搬运、蠕动搬运

67、黄土概念及成因:

黄土是一种灰黄或棕黄色的松散土状沉积物,以粉砂和粘土为主,孔隙及垂直节理发育。黄土的成因:

风成说:黄土的分布、矿物成分的混合性及粒度的递减变化、分布在不同地貌之上、动植物化石表明为干旱草原气候条件、黄土状岩石为风成黄土经流水改造而来;水成说:黄土的形成受控于一定的地质、地理环境,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黄土和黄土状岩石的性质、厚度、地层特征和分布面积有所不同。

68、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

按岩土的贮水空隙的差异分类:(1)孔隙水在堆积物和岩石孔隙中流动的地下水;(2)裂隙水在堆积物和岩石裂隙(如节理)中流动的地下水;(3)岩溶水存在于可溶性岩石孔洞内的地下水

按地下水的贮存埋藏条件分类:(1)包气带水存在于包气带中的地下水;(2)结合水(分吸湿水、薄膜水);(3)毛管水(分毛管悬着水与毛管上升水);(4)重力水(分上层滞水与渗透重力水)

69、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的概念:

上层滞水: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它是大气降水或地表水在下渗途中,遇到局部不透水层的阻挡后,在其上聚积而成的地下水。

潜水: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称承压水。

第十五章人与环境

70、重力作用类型及其灾害:

重力作用的类型四种类型:纯重力作用、水-重力作用、重力-水作用、水下重力作用

灾害:纯重力作用可以分为塌陷、崩落和蠕动;水重力作用:滑坡;重力-水作用:泥石流;水下重力作用:通常以浊流的形式发生。

71、环境污染及对策:

固体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放射性污染

第十六章人与地球

72、人类的地质作用:

破坏地球表层物质、搬运被破坏产物、改变物质和能量系统平衡

73、人类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

1、规范人类的行为: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污染

2、发挥人类的能动性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科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将古论今:根据保留在地层和岩石中的各种痕迹和现象,结合现在正在发生 的各种地质现象来分析和推断地质历史时期各种地质事件的存在和特征的方法。 2.克拉克值和丰度:地壳中50余种元素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宇 宙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丰度。 3.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条痕:矿物在 无釉的白色瓷板上磨划时留下的粉状颜色。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以外的裂开面。 4.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主演要地幔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和发展的作用。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正常的条件下,下伏岩层老、上覆岩层新,利用地层 的上下关系来确定相对年代的方法。 6.变质作用:原岩处在特定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其在固态 下改变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从而形成新岩石的过程。经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 7.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受力而发生变位、变形留下的形迹。 8.构造运动:主要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机械运动。 9.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过程中,各种矿物按结晶温度不同而先后分离出来。 10.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而又 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但并未形成新矿物。 11.地球岩石圈物质的快速震动叫地震,地表以下始发震动的位置叫震源,地表 上任一点到震中的水平距离叫震中距,震源到地面任一点的距离叫震源距,地面及房屋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程度叫地震烈度。 12.风化作用:由于温度的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的生命活动等因素 的影响,使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13.土壤:风化壳的表层,它是由各种风化作用的产物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改造 而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富含腐殖质。(分为表层、淋积层、淀积层) 14.风化壳:残积物和土壤在地表形成的一个不连续薄层称为风化壳。 15.准平原化:当一个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地壳保持稳定或处于缓慢的沉 降状态,由于高地受到剥蚀,低地接受沉积,在此双重作用下,地形可能达到最小限度的波状起伏。 16.河流的平衡剖面:由河口向上河床逐渐抬高,如果河流的下蚀使河床的每一 段都降低到仅能维持水体流动所需的最小斜度时,此即河流的平衡剖面。17.枢纽:组成褶皱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褶皱:岩层受力变形后产 生的一系列弯曲。轴面:连接褶皱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 18.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运动而作用于地球上运动质点的偏向力。南北流 向的河流,北半球侵蚀流向的右岸,南半球侵蚀流向的左岸。 19.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上延续时间短、数量多、分布广、特征显著的生物所 形成的化石,为某一时代的地层所特有。

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

地球科学概论-含答案

一、归类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按照主要成因,将下列物质归入其形成的地质作用类型中。 土壤、断裂、片麻岩、铝土矿、花岗斑岩、背斜、熔岩被、高岭石、张节理、地震、安山岩、 花岗岩、坡积物、流纹岩、糜棱岩、矽卡岩 1.风化作用:土壤、坡积物、铝土矿、高岭石。 2.构造运动: 张节理、背斜、地震、断裂。 3.岩浆作用: 安山岩、花岗岩岩、流纹岩、熔岩 被。 4.变质作用: 花岗斑岩、矽卡岩、片麻岩、糜棱 岩。 二、判断是非(每小题1分,共15分):(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科里奥利力在赤道处最大,在两极处最小。(×) 2.第四纪冰期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不注意保护地球环境。(×) 3.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依次是氧、硅、铝等。(√) 4.在同一纬度和相同高度上测得的重力值通常海面的比陆地的大。(√)

5.陆壳与洋壳的边界在大陆架边缘处。(×)6.在花果山见到的侵入岩的SiO 含量为61%(质 2 量百分比),它属于中性岩浆岩类。(√)7.通常情况下,泥质岩石在区域变质作用下,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可以形成板岩、千枚岩、片岩和片麻岩。(√) 8.太阳对潮汐的影响比月球的影响大。(×)9.地磁轴与地球极轴之间的夹角为磁偏角。(×)10.在褶皱中,背斜两翼的年龄比核部新。(√)11.只有进入河谷中的水体才产生流水的地质作用。(×) 12.岩浆岩岩、变质岩和沉积岩通过变质作用都可以形成石灰岩。(×) 13.通常情况下,酸性岩浆的粘度比基性岩浆的粘度小。(×) 14.磁异常是由于太阳将大量的带电粒子抛向地球,所引起的局部磁场的变化。(×) 15.野外调查是地球科学工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它能获取所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地球的形状为( D )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

地球概论复习汇总

地球概论复习 题型:名词解释、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 知识点 第一:地平视差 天体的视差: 天文上在测定太阳系内较近的天体的距离时, 通常采用地球半径作为基 线。 从天体到基线两端的连线所夹的角, 即地球半径对该天体所张的角, 叫做天体的 视差。当天体位于地平时,其视差最大;这个最大的视差值叫做天体的地平视差。第二:月貌(月球地表结构)

月海:月面上比较阴暗的部分,由反射率比较低的基性岩组成。 月陆:月面上比较明亮的部分是高地,有比较厚的月尘覆盖,反射率高。 环形山:四周凸起中部低凹的环形隆起叫做环形山。现在也叫月坑。 辐射纹:从大环形山向四周辅散的明亮线条。可以穿过山脉、月海延伸数千米。月谷:暗线是深陷的裂谷,有如地球上的沟谷叫做月谷。 第三:潮汐(天文潮汐) 潮汐:地表上由于天体间的引力作用而形成的有规律的海平面涨落现象。 太阴潮:由月球引起的潮汐;太阳潮:有太阳引起的潮汐。太阴潮》太阳潮

潮差:高潮和低潮的水位差。潮差最大时的潮汐叫大潮;潮差最小时的潮汐叫小潮。潮汐隆起:在地球正反垂点的周围形成两个水位特高的区域称为”潮汐隆起” 引潮力: 地球上任意一点所受的引力与地球平均引力之差, 正反垂点最大其他地方逐 渐减小。引潮力的大小与天体距离的三次方成反比。 海洋潮汐的规律性和复杂性: 规律性:①每太阴日两次高潮两次低潮; ②每朔望月两次大潮和小潮; 复杂性:①赤道潮与回归潮;

②二分潮与二至潮; ③近地潮与远地潮; ※ 赤道潮:假定月球的赤纬为零,则两个垂点在赤道上,全球各地在一个太阴日 内都有相等的两次高潮和低潮,潮汐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对称。这样的潮汐称为赤道潮(分点潮) ※ 日潮不等:由于月球的赤纬不为零,它的两个垂点分布于南北两半球,以致同一纬度 ( 除赤道外 ) 的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 1、什么是地球科学? 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恒星的概念? 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 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 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 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 答:大爆炸理论。“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

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D)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 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 A、地球和火星; B、火星和木星; C、木星和土星; D、土星和天王星; 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 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的时间为:4.6-3.8,太古宙的时间为:3.8-2.5;元古宙的时间为:2.5-0.57;古生代的时间为:0.57-0.25。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的活动的时间为:38亿年。 作业1: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的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的生物特征或事件? 答: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和二叠纪(P)。②寒武纪(∈)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大量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以三叶虫为代表。③奥陶纪(O)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重点整理复习(新)

试述地质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并分析其原因。 答:历史上发生了五次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为奥陶纪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三叠纪大灭绝、白垩纪大灭绝。 1、奥陶纪大灭绝:发生在奥陶纪末期,距今约4.4亿年前。据统计,当时有三叶虫、笔石、腕足类动物、苔藓虫、众多的珊瑚等海生无脊椎动物100多个科、600 多个属绝灭。 原因:在奥陶纪晚期全球气候明显分带,并发生了大规模的大陆冰盖和冰海沉积。此外,奥陶纪末期发生了大冰期,全球海平面大规模下降,出现了大规模的海退。也有人提出与古大西洋洋盆的扩张与收缩有关。 2、泥盆纪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距今约3.7-3.5亿年前。主要的造礁生物一造礁四射珊瑚和造礁海绵类动物完全消失,腕足类、鱼类、浮游藻类等物种大量灭绝。据统计,仅海生无脊椎动物共有100 多科、约600个属灭绝。 原因:由于造山运动、海平面变化、缺氧事件,遗迹可能的天体撞击,造成全球性生物事件在泥盆纪内反复发生。主要表现在生物的突然绝灭和大量辐射,它们又多余标志缺乏氧气而形成的黑色岩密切相关。 3、二叠纪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距今约2.5亿年前。是公认的迄今已知的真个显生宙6亿年演化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这次事件后,腔肠动物门]珊瑚纲的四射珊瑚全部成员灭绝了、床板珊瑚大部分成员消亡了;原生动物门]筵类完全灭绝了;软体动物头足类大部分物种消亡了,仅剩几个少有的物种衍生到三叠纪。腕足类的有铰纲几乎武安不灭亡;棘皮动物门中海蕾纲和海百合纲的3个目全部灭绝。陆生植物在这次事件中亦有大量消亡。据统计,仅海洋动物有200多个科灭绝,仅海洋无脊椎动物就有700个属灭绝。 原因:产生原因至今尚未有完满的解释,已经提出的原因大致归纳为:海洋气候的变化,海水盐度的变化,地球地磁极倒转,宇宙射线的爆炸,超新星的爆发,小星体的陨击等。不过,造山运动的影响、大规模海平面的变化、气候的分异和变化的综合作用,似乎是二叠纪大灭绝的直接起因。 4、三叠纪大灭绝:发生在二叠纪末期,距今约2.08亿年前。在这一-时期里,牙形石类全部灭绝,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昆虫及陆生脊椎动物中的多个门类, 都走到了进化的终点。虽然这次大灭绝的损失相对较小,但它却腾出了许多“生态位”,为很多新物种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恐龙就是从此开始了它们统治大地的征程。 原因:关于此次灭绝事件的起因很不清楚,按照惯例,很多人又将其归根于气候变化,特别是降雨的增加。在这一时期内,有机物生产力发生过剧烈的崩溃,与海洋浮游生物的突然灭绝事件相吻合。 5、白垩纪大灭绝:发生在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500万年。它是显生宙以来,仅次于二叠纪大绝灭的第二大规模的灭绝事件。整纲、整目、整科的生物在此次大灭绝事件中消亡。完全灭绝的有:爬行动物的恐龙、鱼龙和翼龙类。软体动物的菊石类和固着蛤类。以及植物界的裸子植物。据统计,仅海洋动物灭绝的有100 多个科,仅海洋无脊椎动物灭绝的约1000个属。 原因:白垩纪末期是火山活动频繁的时期,是大西洋迅速开裂、地球各板块重新组合的时代。对于灭绝原因的解释,不少人归结为“宇宙说”,比较流行的是有外行星撞击地球说;也有人为是太阳黑子爆发、宇宙射线增加、超新星爆炸等天文事件。

武汉大学地球科学导论复习要点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间的界面 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界面 1)密度:地表岩石密度:2.6~2.8g/cm3 ,一般取2.67g/cm3 2)压力:地球内总压力是指在不同深度处单位面积上的静岩压力(即压强) 3)温度:地球深部的温度高于地球表层温度,一般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高。地温梯度(地热增温率):在常温层以下,每向下加深100m 所升高的温度 重力:地球上一点受到的地球总体引力(不包括地球以外天体的引力作用)与因地球自转产的离心力之合力。1Gal=1cm/s2 地面一点的重力随点位不同而异,影响一点重力大小的因素可有:(1)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和地形起伏变化; (2)地面点离地心距离的差异; (3)地面点与地球自转轴的距离不同受到的惯性离心力不同,位于赤道的点离心力最大,南北两极离心力为零。 基本磁场由假想的地球内部等效大磁棒产生的磁场变化磁场: 变化磁场是起源于地球外部并叠加在磁场上的各种短期变化磁场。磁异常地球浅部具有磁性的矿物和岩石所引起的局部磁场,叠加在基本磁场之上 第五章 1、地质作用:自然界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

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可根据能量来源和发生部位分为表层地质作用和内 部地质作用两大类。 3、表层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外部的能源引起的,发生在地球 表层的地质作用。 4、表层地质作用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 用和成岩作用。 5、搬运作用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搬运3种方式。 6、沉积作用也具有机械、化学和生物沉积作用3种方式。 7、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 8、内部地质作用主要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 9、变质作用形成新的岩石称变质岩。 10.构造运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岩石圈物质的机械运 动。常以岩石变形、变位、地表形态的变化等形式表现出来。按物质的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1.确定岩石的相对地质年代的方法通常是依靠下述三条准则:(一) 地层层序律;(二)化石层序律;(三)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 12. 生物演化律,即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以往出现过的生物类型,在以后的演化过程中绝不会重复出现。 13. 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法: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界中自动放射出粒 子、电子、电磁辐射量子射线,而蜕变成另外一种新元素,并且

地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资料

第一章绪论 1、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科学是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机制的科学。 地球科学研究的任务:1、研究地球系统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研究地理环境、人为环境的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和方法。 2、地球科学的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 (4)自然过程的复杂性与有序性 (5)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6)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的多学科性 3、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1)应用各种高科技向纵深、交叉、系统型发展。 (2)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研究、国际性研究计划 (3)由“资源型”转向“社会服务型”、“环境型” (4)从数值模拟向预测发展 4、世界地球日: 4月22 日。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5、太阳系的组成和特征-: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太阳系共吸引八大行星,2000多颗小行星,600多颗彗星。太阳系共有50颗卫星。 太阳系的特征:太阳系(携带地球)以22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动,旋转一周需2.8亿年。地球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公转。 6、太阳系中行星的总体特征: 体积密度卫星表面主要元素 类地行星:小、大、少、固,Fe,Mg,Si,K,Ca,Al,Ti,Ni 类木行星:大、小、多、非固,H,He,CH4,氨冰,水冰 7、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岩石组成 类木行星:木/土/天/海,气体组成 第三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 8、陆地表面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山地:是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的低山、1000m 以上的中山3500m以上的高山分布地区的总称。线状延伸的山体称山脉,成因上相联系的若干相邻山脉称山系。 丘陵:是指海拔小于 500m 、顶部浑圆、坡度较缓、坡脚不明显的低矮山丘群 平原:海拔低于 200m 、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如我国的华北平原。 高原:海拔高度在 500m 以上、面积大、顶部较为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 盆地:四周为山地或高原、中央低平的地区 9、海底地形的类型及特征: 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由海岸向深海方向,常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有时在大陆边缘出现岛弧与海沟地形。根据发育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大西洋型和太平洋型。

地球科学概论试题集与知识点

1、 分析刘庄——大岭地区地质图 本区(1)和(2 )、( 3 )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石炭系与奥陶系为( 5 )关系,( 6 )与(7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8)与( 9 )为侵入接触关系,(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以大岭为核部的是(12 )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3 )褶皱;以刘庄为核部的是(14 )褶皱,按其剖面形态属于(15 )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6 )断层。花岗岩形成于(17 )之前,(18 )之后;变质岩形成于(19 )之后,(20 )之前;褶皱形成于(21 )之后,(22 )之前;断层形成于(23 )之后。(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2、分析高松——青柏地区地质图 本区( 1 )和( 2 )、( 3 )和( 4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奥陶系与泥盆系为( 5 ) 关系,( 6 )与(7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8 )与(9 )为 (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以高松为核部的属于(12 )侵入接触关系, 褶皱,以青柏为核部的属于(13 )褶皱,本区的断层是(14 )断层。花岗岩形成 (18 )于(15 )之前, (16 )之后;角岩、矽卡岩形成于(17 )之后, 之前;褶皱形成于(19 )之后,(20 )之前。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王村——李村地区地质图 本区( 1 )和( 2 )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3 )与( 4 )、( 5 )与( 6 )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7 )与( 8 )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花岗岩与(9 )为侵入接触关系,(10 )与(11 )为沉积接触关系,辉绿岩与( 12 )为侵入接触关系。以王村为核部的属于(13 )褶皱;以李村为核部的属于(14 )褶皱;本区的断层属于(15 )断层。花岗岩形成于(16 )之前,(17 )之后,辉绿岩形成于( 18 )之后,( 19 )活动之前;褶皱形成于(20 )之后,(21 )之前;断层形成(22 )之后。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大学地球概论试题

大学地球概论(第三版)试题 10级地科阿奖 一.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的答案只有1个,每小题1分,总分5分) 1.天顶赤纬等于------- A、恒星时 B、太阳日时 C、当地纬度 D、太阴日 2.地内行星的自转周期比地外行星------- A、大 B、小 C、相等 D、不确定 3.下面四幅图中,符合丰子恺的词“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是------ 4.“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有 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流青衫湿”,诗中描绘的月相是------ A、新月 B、上弦月 C、下弦月 D、满月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内行星的公转周期小于地外行星 B、恒星的温度越高,其光度越大 C、黄道24宫12气 D、太阳日和太阴日都要长于恒星日 二.填空题(本题共40空,每空0.5分,总分20分) 1.沿黄道作周年运动的太阳,分别于()()()和(),依次经过春分点、夏至点、秋分点和东至点,它们分别就是北半球的()()()和() 2.球面坐标系都有一个基本大圆,称为();()就是通过基圆的两级,同时垂直于基圆的所有大圆;通过原点的辅圈叫做() 3.中天恒星的赤经,即为() 4.按照参考点的不同,天文上月的长度有四种,它们是()()()和() 5.太阳日比恒星日长约(),恒星中天时刻逐日提前();太阴日比恒星日长约(),月亮中天时刻逐日推迟约() 6.因参考点的不同,天文上年的长度有四种:()()()和() 7.对于地球上的四季和五带的形成来说,()和()是两个主要因素 8.历法一般分为三类:()()()

9.日食分为()() 10.岛屿按其成因分为()()和() 11.造成太阳每日赤经差的季节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12.日食的条件:(),月食的条件:()13.海洋潮汐的两个基本周期:()() 三.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总分15分)1.纬线 2.太阳常数 3.行星的逆行 4.民用晨昏蒙影 5.大地水准面 四.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总分32分) 1.简述开普勒行星运行三大定律(6分) 2.试写出半昼弧公式,说明昼夜长短的条件(8分) 3.简述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6分) 4.简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6分) 5.简述标准时制度的内容(6分) 五.画图说明题(本题共两题,总分18分) 1.画出恒星日与太阳日比较示意图,说明两者的不同(10分) 2.画出行星的会合运动示意图,并写出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会合运动的情况(8分) 六.实践操作题(本题只有1题,10分) 1.根据所学知识,写明找到北极星的方法

地球科学概论课后感想

不知不觉中一个学期已接近尾声,就学习本门课程方面我说不上有什么可贵的经验,只能说学习中有一些心得不大家一起共分享吧。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方法。如英语就得多看,多读,多记;数学就得多想,多练。不同的课程,根据自己基础的不同,投入的精力也不同。不擅长的科目自然需要花更多的心力,培养自己这些方面的思维能力;占有优势的科目可以花相对少的时间,但却要保证质量,保持甚至扩大优势。 我对于学习地球概论的方法一些看法和观点: 一、我们一定要夯实基础。我们都知道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经常忽视基础,建设“空中楼阁”,所以我们应该思考怎样做才能夯实基础。首先,我个人认为要仔仔细细地阅读网络课件,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在阅读时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做:阅读标题,明了所讲的主干知识,在心中构建最基本的框架;再阅读正文,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然后参照图示,让它们来帮劣我们理解课文。其次,在必要时我们可以参考资料,帮劣我们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但是,课件是“本”,资料是“末”,我们不能“本末倒置”,一切资料都是为了课程服务的。此外,学习地球概论一定不能离开图片资料,我们应当把它作为支架。 二、学习地球概论要积极思考,着重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我们在区域空间定位时,这两种能力不可戒缺。比如说, 面对一个经度和纬度,我们首先该确定它在哪个大洲、哪个区域,然后我们可以展开来联想这片区域的一些特征如自然条件、气候等等。如果时间充裕我们还可以继续发散,想想这些区域地域的比较不发散,以增强记忆。 三、学习地球概论需要做一定量的习题。我们不是经常说“熟能生巧”嘛。我们要通过练习巩固我们学到的知识,另外,练习有劣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很快地找到入手途径。练习对题目一定要有选择性,绝大多数时间我们要拿来攻克基础。 学习地球概论和学习其它科目一样,没有捷径。我们要花费时间以及气力,全身心地投入。不管怎么样,我们都需要刻苦劤力,因为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 从这门课程中我学习到的有益的知识: 一、对于地球有了新的更深一层的认识 《地球概论》这门课程一共分为6章,分别是地理坐标不天体坐标,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运劢,地球运劢的地理意义,地球和月球,地球的物理性质。从这6个方面,深入介绍了地球的研究方法,从内而外,从宏观到微观,面面俱到的,为我们展示了我们的生活居住环境。 二、对目标有了新的认识 提高了发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增强了探

1.固体地球概论,地球圈层结构,构造运动知识点

定义:地球物理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现代应用物理学。 地球物理学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与地球系统有关的现象及其运动规律。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 宇宙大爆炸理论:1、大爆炸时形成的一块星云因为自转和自身引力收缩形成了太阳系,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太阳,其余部分形成了其它天体系统2、由于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稳定性,星云盘内的物质,包括尘埃层,因碰撞吸积,形成许多原小行星或称为星子,又经过逐渐演化,聚成行星,原始地球亦就在其中诞生了。3、类地行星的共同特征:它们由高熔点的矿物,像是硅酸盐类的矿物,组成表面固体的外壳和半流质的内壳,以及由铁、镍构成的金属核心所组成。) 分异作用:由于原始地球的收缩和放射性元素衰变等原因,使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物质出现可塑性,局部出现熔融状态,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开始分异,其中地核、地幔、地壳组成固体地球。水圈和大气圈对固体地球的形成和改造有重要影响。地球在加热到铁能熔化的温度后,其物质结构和组成必然发生变异,地核的形成是地球内部物质分异作用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地球内部的物质大体上是均一的,在分异过程中,铁沉入地心,形成致密铁质的地核,低熔点的较轻物质上浮,形成坚硬的地壳表层,地壳与地核之间是分异生下的地幔。分异作用是地球内部最为重要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过程。它最终导致地壳与大陆的形成。分异作用也可能促使地球内部的气体逸出,最终导致大气圈和水圈的形成。 地球的圈层:地壳、地幔、地核、水圈、大气圈、生物圈。 大气圈: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 圈层。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绪论 1、什么是地球科学? 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恒星的概念? 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 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 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 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km 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 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 答:大爆炸理论。“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 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D)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木星; 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 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 A、地球和火星; B、火星和木星; C、木星和土星; D、土星和天王星; 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

地球科学概论考研复习重点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规则裂开的性质。 浊流:海洋或湖泊中载有大量悬浮物质的高密度水下重力流。其比重介于1.2~2.0之间,常携带大量粘土、砂及砾石。 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球的刚性圈层。 震中距:从震中到任一地震台面的地面距离。 半衰期:是指母体元素的原子数蜕变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一定的深度,当河水面与河流注入水体(如海、湖等)的水面高度一致时,河水不再具有势能,活力趋于零,下蚀作用也就停止了。因此,注入水体的水面也就是控制河流下蚀作用的极限面,常把该极限面称为河流的侵蚀基准面。 河漫滩二元结构:即底部为边滩沉积,顶部为河漫滩沉积。边滩中的层理以大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主。边滩沉积是单向环流侧向加积的产物,当洪水期来到时,水位增高,边滩被没于水下,洪水中的细粒物质(粉砂、亚粘土等)就会叠积在边滩沉积物之上,形成河漫滩,并一般具有水平薄层层理。因此,河漫滩具有二元结构。 堡礁:珊瑚礁在浅海沉积中有特殊意义,珊瑚虫对生活环境有较严格的选择,只能生活在20℃左右的海水中,并且要求水质清澈、盐度正常、水深不超过20m,水流通畅而不激烈动荡。如果珊瑚礁平行海岸分布,与岸间有一个较宽的水道,则成为堡礁。 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固态下,同种矿物经过有限的颗粒溶解、组分迁移,然后又重新结晶成粗大颗粒的作用。此过程并未形成新矿物。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营力或人类活动而导致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并由此产生各种危害或严重灾害,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用板块构造解释全球火山和地震分布规律及特点?P156 答: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是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显著不同的两个圈层,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刚性的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它们漂浮在塑性较强的软流圈上作大规模的运动;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板块的边缘则由于相邻板块的相互作用而成为构造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板块构造学说是基于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并及时吸取当时对地球上部圈层——岩石圈、软流圈所获得的新认识,从全球统一的角度,阐明了地球活动和演化的重要问题。 全球火山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呈狭长的火山带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带:1、环太平洋火山带:集中分布于太平洋西缘和北缘的岛弧及东缘的沿岸山脉,占世界活火山的3/5,火山活动频繁强烈,素有“火环”之称; 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此带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向西延入大西洋中脊,东南端与环太平洋火山带相接,有活火山百余座,占世界活火山的1/5; 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火山带:主要包括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中脊及红海、东非裂谷带等。火山活动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附近,另外板块的边界活动还控制着岩浆活动的成分、来源及成因机制等。 世界上的地震主要分布在如下3个地震带上: 1、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宽度大,地震频率高,地震震级大,浅源、中源、深源地震由海沟向大陆一侧有规律分布,构成贝尼奥夫地震带。 2、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地震带:地震带宽度很大,震中很分散,地震频次较高,基本上是浅源地震,深源地震很少,中源地震分布在局部地段。 3、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地震带:该带主要沿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附近及转换断层分布,在

最优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地图知识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0°以东,180°以西,为东 经度;0°以西,180°以东,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0°-30°为低纬,30°-60° 为中纬,60°-90°为高纬。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 (分母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 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投影图可通过自转确定方向。 12.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3.等高线图中海拔与高差的计算方法: 第二单元行星地球(地球概论)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陨石、回 收(返回)的飞行器不属于天体)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半径约200亿光年)——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日地平均 距离1.5亿km)——地月系(地月平均距离38.4万km)。 3.宇宙的两大特性:物质性、运动性(其运动是有规律、有层次的,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 转形成天体系统)。 4.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5.八大行星的公转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6.月相:初一无月故为朔,初七八为上弦月,十五月圆称为望,廿三廿四下弦月。“上(弦月)上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岩石圈:上地幔软流圈之上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包括上地幔上部固体岩石部分和地壳,其深度范围在0—70km,岩石圈在大洋地区薄,高原地区厚。 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下部塑性岩石所组成的圈层。其深度范围在70—250km之间,一般认为低速带内岩石接近熔点,但并未完全熔化。 大陆边缘:指大陆与深海盆地之间被海水淹没的地方。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岛弧与海沟。 大陆架:是海与陆地接壤的近海平台,其范围从海岸的低潮线起向海延伸到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转折段为止。大陆架地势平坦,坡度一般小于度,平均度,外缘水深一般不超过200m,最深达550m,水深平均130m。 矿物: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岩石:是矿物的自然混合物,也可以是岩屑或岩屑的混合物。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所裂开的面称解理面。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称为断口。 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压入和研磨的能力称为硬度。 岩石结构: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如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粗细、分选磨圆程度等。 岩石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及火山作用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显著特征是有层理和层面构造。 交错层理:由一系列斜交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按其层系厚度可分为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四种;按其层系形态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三种基本类型。 韵律层理:是由不同成分、结构颜色的沉积物有规律的交替叠置而成。常见砂质层和泥质的韵律互层,称为砂泥互层层理。 沉积旋回: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的岩性特征在纵向上连续的、有规律

(完整word版)地球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概论重要名词解释 太阳常数——到达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 大地水准面——全球静止海面与将其延伸到陆地地下所形成的全球性封闭曲面,它是一个重力作用的等位面,是地面上海拔高度的起算面。 晨昏蒙影——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的一段时间,天空依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 极移——南北两级在地面上的移动 赫罗图——是恒星的光谱型和光度的坐标关系图,它以恒星的光谱型为横坐标,以光度为纵坐标,每颗恒星按照自己的光谱型和光度在图上占有一定位置,称赫罗图。 黄赤交角——黄道与天赤道成23度26分的夹角 进动——转动物体的转动轴绕另一根轴的圆锥形运动 潮汐——海水在一天内有两次涨落,发生在午前的一次海水上涨称为潮,午后的一次叫汐,合称潮汐。 岁差——由于地轴进动,春分点沿黄道西移,回归年稍短于恒星年,春分点每年西移50秒,回归年就比恒星年短0.0142日,这一差值称岁差 回归年——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相对于天赤道做往返运动,半年在天赤道以北,半年在天赤道以南,这一运动称回归运动,它的周期称回归年 真太阳日——因季节而变化的太阳日称真太阳日,真太阳日的全年平均值为平太阳日 自行——恒星的空间速度可以分为两个分量,即视向速度和切向速度,切向速度表现为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移,称为自行。 交点退行——赤道面永远垂直于地轴,当然要随着地轴的进动而进动,从而使二分点以同样的速度和方向在黄道上移动,约71年又7个月移动1度。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同黄道面上一个恒星连线之间的时段,太阳公转的真正周期 恒星周年视差——当日地连线和星地连线相垂直时,同一恒星的视差位移达到了极大值,称为该恒星的周年视差。

地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

学好地球科学概论的意义 大一下学期我们学校开设了选修课,兴趣使然,我选择了这门地球科学概论,因为我一 向对地球地理感兴趣,也想学。经过这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懂得了许多关于地理方面的知识, 觉得学好地球科学概论意义非凡。 首先,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地球。如人们要靠山川大地获 取生活资料以维持生命,要从地球中开采矿物资源制造生产和生活工具,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以便发展生产,要与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因而,人类在 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并且逐渐形成了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地球科学。也就形成了我们地球科学概论这一课程。 地球科学简称地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六大基础自然科学 之一。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至于地球表面的生物体(生物圈),由于其研究内容广、分支学科较多、且研究方法具有特殊性,因而已独立成一门专门的基础自然科学——生物学。但生物的起源与演化、生物体与生存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属于地球科学 的研究范畴。 其次,人类的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认识地球。近几十年来,由于世界各国工业、农业、 军事、航天、交通等产业的飞速发展,其结果给地球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 响有些是直接(如污染问题)、有些是间接的(如气候变化),它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地球的自 然生态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受到科学工作者和全人类的广泛关注。 地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它不仅承担着揭示自然界奥秘与规律的 科学使命,同时也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如何利用、适应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领域也不断地深入和扩展,逐渐形成 了日臻完善的由多学科组成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由于地球科学以庞大的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所以它的研究方法与其它几门自然科学有较大的差异。它既要借助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及 天文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同时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其研究对象的特 点有关,地球作为其研究对象主 要有以下特点: (1)空间的广泛性与微观性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物体其周长超过4万km,表面积超过5亿km2。因此,无论是研究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固体地球,其空间都是十分广大的这 样一个巨大的空间及物体本身是由不同尺度或规模的空间和物质体所组成的。因此,要研究庞大的地球,就必须研究不同尺度或规模的空间及其物质体,特别是要注重研究微观的空间 和物质特征,只有把不同尺度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正确的 和规律性的认识。 (2)整体性与分异性(或差异性)整个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 在空间上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都表现为连续的整体性;而且地球的各内部圈层之间、内部与外部圈层之间、各外部圈层之间都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相互渗透的,某一个圈 层或某一个部分的运动与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它部分甚至其它圈层的变化,这也 充分表现了它们的有机整体性。 (3)时间的漫长性与瞬间性据科学测算,地球的年龄长达 46 亿年。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地球上曾发生过许多重要的自然事件,诸如海陆变迁、山脉形成、生物进化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过程多数是极其缓慢的,往往要经过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 才能完成。短暂的人生很难目睹这些事件的全过程,而只能观察到事件完成后留下来的结

地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5*3分=15分) 隔档式褶皱:背斜形态完整、窄而紧闭,而其间隔的向斜比较平缓开阔的褶皱。 隔槽式褶皱: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而其间隔的背斜则平缓开阔、或呈箱状的褶皱。 复背斜:在它的中央地带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老于两侧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 复向斜:在它的中央地带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新于两侧的次级褶皱的核部地层。 地堑:主要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下降盘。 地垒:则主要由条走向基本一致、倾斜方向相反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上升盘。 构造变动:岩石的原始层位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位和变形。 地质构造: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岩石发生构造变动形成的各种形态的几何形体。 地质作用:地质学将自然界引起地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发生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称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的能源引起的,主要的内能有地球的热能、重力能以及地球自转和转速变化的动能。 外力地质作用:由地球以外的能源引起(如太阳能和宇宙空间能,其中太阳的幅射能起主要作用)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运动,形成了风、流水、冰川等地质营力,从而产生了各种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在地表环境下,由于气温、大气、水及生物等作用,使地壳的岩石或矿物在原地分解和破坏的作用 剥蚀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营力,如风、地面流水、冰川、以及湖、海中波浪、各种水流和动力流等,在其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把破碎或分解了的产物剥离原地的作用。 地温梯度:地球深度每向下加深100m所增加的温度。 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化石。 解理:矿物受外力后沿晶体格架规则裂开的现象。 冲积物:河流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 尖灭:当岩层向某一方向逐渐变薄并消失时,叫岩层的尖灭。 将今论古原理: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现象和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来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沉积作用:被各种介质搬运的物质,当其搬运介质的动能减小或介质的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改变(包括生物作用条件的变化),会在新的条件下堆积下来,这种现象称为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为成岩作用。 沙坝:是离岸有一定距离、平行海岸、由砂质沉积物组成的垅岗地形。其顶部可露出海面或被淹没。被淹没的称水下沙坝。沙坝是当波浪向海岸推进,因与底流相遇或因波能减弱时,使所挟带的砂粒堆积下来形成的。 沙咀:是在海湾外由砂粒组成的。其一端与陆地相连,尾部伸入海中的垅岗地形。沙咀是当沿岸流由海岸岬角部分进入海湾,因水域变宽,流速下降,使所挟带的砂粒堆积下来而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