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边态势与经济外交反思

中国周边态势与经济外交反思
中国周边态势与经济外交反思

中国周边态势与经济外交反思

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国民生产总值(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的国家,中国与各大经济体占世界GDP 的比率分别为:中国9.3%,美国23.1%,日本8.7%,欧盟27国25.8%,其他国家33.0%。[1]中国周边的外部环境既存在着机遇,也存在着挑战。总的来说,直接压迫我们生存的安全挑战已经相对淡化。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些表面的机遇中却酝酿着一些深层次的危机,中国如果要更加顺利地崛起,必须有所作为,尤其是要对一些主要国家的现实状态和未来发展走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中国周边态势

中国周边态势的特点,首先是东部的强大与重大的挑战。

东部主要是美、日、韩、朝等国家和居于中国东方的外部力量。在相当长时期内东部都将是中国主要威胁和主要挑战的来源方向,但也是中国最大的机遇和最大的利益方向。同时,尽管东部方向一些国家的强大实力将长期存在,但中国也要注意到以美日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历史性相对衰落的时期。它们的挑战和威胁更多地表现为如何压制和围堵中国的崛起、维护它们的既得权益上,而难于有大幅度的权益扩张。

其次是南部,南部态势的特点是联系加强与明显的忧患并存。

在中国的南部主要是东盟十个国家和西南部的印度等国。这一地区的国家由于中国经济力量的强大,与中国建立了日益紧密的经贸关系,贸易额逐渐扩大,双方的相互依存度有所提高。但是,面对中国实力的强大,这一地区的一些国家如越

[摘要] 中国周边的外部环境既存在着机遇,也存在着挑战。总的来说,直接压迫我们生存的安全挑战已经相对淡化,机遇大于挑战。美国对东亚地区的战略后退与战略反攻并存,短期趋势上看意图进攻;长期趋势上看趋于后退。日本陷入长期衰落的历史阶段,无力对中国构成真正的威胁。其他周边国家可能会存在一些麻烦,但却无力对中国构成威胁。相反,在经贸合作领域存在着长远、宏大的机遇,是应该真正做实的领域,也是中国国家力量根源所在。有利于中国长远发展和作为的方向是中国的周边地区,尤其是东亚和周边地区。中国应该在周边、地区合作问题上有大的突破性战略,主动出击,积极作为。

[关键词] 周边外交;经济外交;经贸合作;自由贸易协定;TPP ;重返东亚

[中图分类号] D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489(2012)02-0044-09

周永生

(外交学院 国际关系研究所,北京 100037)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12 No.2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12 年第 2 期

南、印度等国更强烈地感到中国的压力,而把中国作为它们最大的潜在敌国加以防范,甚至拉拢其他区域外的强大势力,采取一些与中国对抗性的举措,使中国与南部、西南部稳中求进的关系中增添了很多变数和不稳定的因素。

再次是西部,西部国家态势的特点是腹地广阔,宝藏丰富,现实贫瘠,动荡不宁。

西部是中亚国家、巴基斯坦、阿富汗等。西部地区的局势长期动荡,与中国的经济政治联系相对薄弱,由于恐怖主义势力和极端宗教势力等的存在与活跃,加上大国势力的介入,将长期威胁中国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安全。但是,在政府关系上,中国除了有巴基斯坦这一全天候的朋友以外,同中亚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加强,还存在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与扩大合作范围、规模的长期机遇。在该地区的关系上,中国需要稳中求进,步步为营,以经济合作为务实合作的基础,扩大在该地区的全面影响。

最后是北部,该方向是比较稳定、又潜藏着一些深层痼疾、需要长期经营的地区方向。这一方向上的国家有俄罗斯、蒙古两国。这一地区对中国蕴藏着巨大的机遇,但是,如果经营不当,很有可能成为接近中国腹地、长期潜在的威胁,甚至在50年以后,这一地区有潜力可能重新上升为中国最大的威胁——北方威胁。

二、中国周边四个区域方向上的

挑战和机遇

在中国周边的四个方位上,要想认清对中国的挑战和机遇,必须摸清主要国家的生存发展状态及其与中国的关系和态势。要尽可能抓住机遇,扩大机遇,消除机遇中的隐患和不利因素。并且敢于迎接挑战,面对挑战。在实力不足、时机不成熟的情况,回避和忍耐也很必要和必须。当然,最上乘的做法是变挑战为机遇,而不是害怕挑战或选择逃避。

(一)东部:最大的挑战与最大的机遇并存

美国对中国军事上的压迫历来存在,近年来并没有特别提升,反而出现后退的大趋势,即原来对中国和东亚地区以日本、韩国、冲绳、菲律宾等第一岛链为重点,转向以关岛和夏威夷等地为核心,对第二、第三岛链重点经营的态势。美军的战略为何发生这么重大的改变?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战略打击力量的增强。20世纪90年代末和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1000-3000公里打击范围的导弹数量急剧增加,已经有能力对第一岛链的美军战略设施进行覆盖式的打击,这导致了美军的战略部署后退。但是,东亚现实关系中并没有感到美国的战略后退,反而还表现出某种进攻态势。2009年1月,奥巴马政府执政以后,美国就开始制定“重返亚洲”的政策——战略重心东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于2009年7月23日代表美国政府与东盟国家外长签署美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希拉里此前高调宣布:“我想发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息:美国正在重返东南亚,我们正在完全致力于在东南亚的伙伴关系。”[2]除此以外,还有其他诸多表现。

那么,美国对东亚地区的战略为什么会出现战略后退与战略反攻并存的矛盾态势呢?大体有六方面的原因:第一,从长期和整体态势上来判断,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后退是一种大趋势,但美国并不甘心于因为国力下降日趋萎缩的影响力,企图通过“重返”来显示和重振自己的“存在”,反攻战略和某种进攻态势的出现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战略大趋势的走向。这是由美国综合国力的相对衰落所决定的。当然,说美国衰落绝不是说美国马上就不行了,在15-30年内,美国还将保持一国独大的局面,但是,其衰落的进程可能将延续20-60年左右,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美国的GDP占全世界的比率,从20世纪50年代的大约48%(最高时),降到90年代的25%左右,再降到2010年的约23%,再降到2011年的20%左右,这种长期的持续下降即可以证明美国在过去40年和未来60年内的缓慢衰落过程。第二,进入2010年以后,美国经济有所好转,但

是2011年转入相对困难的境地,国家债台高筑,失业率高居不下,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不能完全排除2012年及其以后再度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2010年8月,美国已经从伊拉克撤出了战斗部队;从2011年7月开始,美国和北约从阿富汗撤出一部分战斗部队,以后继续撤兵,这一过程将至少延续到2014年。由于这种收缩,美国的力量正在恢复,使其有能力重新关注并显示在东亚地区的军事存在,经济实力支撑军事力量,使美国又开始表现出某种反攻的态势。第三,美国某些进攻性表现并非是真正的战略进攻,而是策略性的应对。美国在黄海、日本海的频繁军事活动目标主要针对朝鲜,以表现美国对天安号事件、延坪岛炮击事件坚定支持韩国的决心;对于协防日本保卫钓鱼岛的承诺和与日本举行以中国为目标的军演,意在报复中国对美强硬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害怕被中国逐出东亚的一种强烈反制和报复性政策,也在稳定日本对美日安保同盟的依赖心理,加强日本对美国的依赖,以便联合制约中国的冒进。第四,在中国快速崛起过程中,美国不甘心被中国挤出东亚,面对中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和2010年夏季在美韩黄海军事演习上的强硬表现,美国自感超级大国的面子和威风遭受折辱,不断积累并已经充满了愤怒,因此,导致一系列牵制和报复中国的政策出台。这恰好说明美国不甘心退出东亚,想竭力与该地区的中国这支异己力量抗衡,挽回大国颜面,树立自身强有力的形象。这本身就注解了美国东亚政策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进攻,而是颓势中的战略反攻,是不甘心过早地退出东亚。只要中国继续保持快速发展,自身不出乱子,也不和美国强烈对抗,而采取一种不放弃斗争,但又坚持协调与软化美国的态度,稳定并发展周边关系,那么,美国的反攻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局面。从长远来看,其反攻战略无法奏效,将基本上没落成为一种力量衰退中的维持战略。第五,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反攻重点和价值在于经济领域,而不于在军事领域。美国想跻身于东亚蓬勃的发展进程之中,分享其中的经济成果;但是,美国的经济力量处于相对萎缩的进程中,对于东亚的经济影响力不是越来越强,而是日益衰退,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是战略后退与战略反攻的矛盾写照。但这种反攻,表现出美国从伊拉克战争中觉醒以后的危机意识和弥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延缓美国的过快衰退。第六,美国高举“重返东亚” 的战略大旗,期待不用进行太多的投入就可以将东亚地区企图遏制中国的力量聚拢在自己旗帜下,为它们撑腰打气,并发挥其各自的力量,使其在美国的指挥棒下,进行遏制中国的综合性安排,给中国制造障碍与混乱,打乱中国的崛起进程,增强遏制效果。

在政治上,美国对中国的人权外交等虽然也有运作,例如,支持“民运”、“藏独”等势力,但总体上比20世纪90年代已经极大地减弱。在政治安全问题上,如果中国内部不发生变化,即使美国以再大的力度干涉中国内政,但从本质上来说也奈何不得中国。在军事安全上,除了美国、俄罗斯有能力威胁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均无此实力。美国不会冒着歼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风险与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对抗。

目前,中美之间长期的较量将在经济领域中一争高下。谁在经济发展的竞争中获得最后的胜利,谁就是引领21世纪中后期世界发展的国家。现在世界的发展态势虽然仍然由美国、欧洲引领,但美国内外问题繁多,美国的引领动力已经明显走向衰弱。欧洲的发展已经进入老龄化状态,很难再找到焕发青春的机遇。

相对而言,中国的经济力量和综合国力正在全面崛起。中美之间既存在着紧密的经济依存关系,也存在着严重的贸易不平衡的问题。2011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达到4467亿美元,是两国刚建交时候的180倍,中国对美进口1222亿美元,对美出口3245亿美元。[3]中国从美国进口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比2010年上升了20%,中国已经连续11年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3]随着中国从美国进口贸易的增加,中美贸易不平衡问

题将逐渐有所缓解。

在投资领域,到2011年年底,美国对华投资项目累计达到6.1万个,累计合同外资金额1623亿美元,实际投入676亿美元,是中国外资最大来源国之一。中国在美国的投资也快速增长,中国企业在美国直接投资到2011年底超过60亿美元。[3]中国近年在美国兴办的贸易型和非贸易型公司增长较快,投资范围广泛。同时,美国企业和产品在中国的某些领域出现了垄断的趋势。美国企业获得从中国进口产品的绝大部分增加值。“中国货物出口当中40%、50%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来完成。货物贸易的数据统计掩盖了实际的利益分配情况。”2008年美国的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华收入合计占中国全行业收入的34%。[4]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服务业领域,美国的大公司在中国名列前茅,获得大量收益。

因此,在未来十年内,美国必然要从经济领域全力围堵和遏制中国经济力量的崛起。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已经明显地把压迫人民币汇率升值作为其整治中国的主要手段。中美之间的经贸战争必将硝烟不断。这对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东部的邻国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陷入长期的经济发展停滞状态。就实质GDP的增长率而言,2010年,中日两国GDP则出现了明显的反转,中国GDP总额高达58790亿美元;日本全年GDP总值约为54500亿美元。[5]2008年、2010年,日本的人均GDP是42480美元、42130美元,中国为3260美元、4260美元。[1]日本人均GDP仍然是中国的10-13倍左右。与美国相比,中国人均GDP差距更明显。[1]

密切的经济关系成为中日双方关系稳定的基础。中日经贸关系长期处于比较良好的发展状态,双边经贸额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数额巨大。2011年,中日贸易总额比2010年增长14.3%,达到3449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1834亿美元,增长20%,中国进口1614亿美元,增长8.3%。[6]在投资方面,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外资来源国之一。截止到2011年8月底,日本对华投资实际到位金额累计为779亿美元。[7]此外,中国和日本互为入境游的巨大客源市场。到2010年年底,两国人员往来达到544万人次,[8]友好城市达到247对。[9]

日本是一个在经济上相对衰落的国家,同时,它也没有大的战略防御纵深,即使其能够恢复军国主义,其现代化又脆弱的经济也经不起现代战争的打击,没有能力对中国构成威胁。况且,由于战后长期的和平主义教育、加上其国内体制的限制,在近20年内日本重新走上扩张道路的可能性很小。2010年12月,日本通过“新防卫大纲”要增加潜艇数量和冲绳一线岛链的防御兵力并没有改变其“防御”战略的性质和力量。因此,在20年内没有国家会对中国构成真正的军事威胁。如果中国按照现在的惯性持续发展下去,20年以后,有能力威胁中国的外部势力则更少。

日本虽然在国家战略上仍然没有改变争当世界大国的长期战略,但是,日本的没落已经不可避免。这种战略的延续仅仅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一种表现而已,和战后的英国在国际上为本国谋取利益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近年来日本国内关于日本是作为一个大国好,还是作为一个像瑞士那样富裕的小国好的讨论广泛兴起。

中国东部的国家美国、日本等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将中国当做其最大的潜在敌对国家或威胁,尤其是美国在世界上各方面的领先地位和霸权态势还将长期保持,必然长期围堵和打压中国,这构成了中国周边最大的挑战。另外,朝核问题以及中国与日本、韩国等国的领土纠纷等也困扰和威胁着中国的战略崛起和实际利益,而这些问题都很难解决。因此,中国周边最大的挑战将在东部地区长期存在。同时,东部的美国、日本是中国最大的外部国别市场、技术和投资来源地,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同东部国家保持协调、良好的关系,起码保持现有关系不至于恶化,等于中国抓住了东部最大的机遇。如果能进一步建设自由贸易区等双边、多边地区经济合作机制,

将有利于这种机遇的扩大和发展。

(二)南部:战略要地,喜忧并存

东盟是中国南部的重要门户,不仅战略地位重要,扼守中国南部、南海、马六甲海峡的要冲,而且对于中国来说,其经济地位也日益重要。再加上同东盟国家的南海岛屿和疆域争端,使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态势比较微妙。一些东盟国家既不可避免地要依赖于中国,同时,又对中国抱有深刻的戒心。

2001-2011年十年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年均递增20%以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启动,这是中国先于美日一招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中国与这一地区的紧密联动和共同发展开拓了制度基础。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时,2010年当年双方贸易额达到2928亿美元,同比增长48%,创历史新高。2011年,东盟超过日本,升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1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3623.3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1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拥有19亿人口,年GDP约达6万亿美元,年贸易总额超过4.5万亿美元。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降至0.1%,双方93%的产品贸易关税降为零。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总额有望在近年超过北美自贸区,2020年在GDP 总量上将超过欧盟自贸区。[11]在东盟国家中,马来西亚、新加坡分别为中国第一和第二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分别为500多亿美元。2009年,中国是越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马来西亚第一大进口国和第二大出口国、是泰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是菲律宾第三大贸易伙伴。[12] 2008年东盟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仅次于欧盟、美国和日本),贸易总额达2311.2亿美元,占全年外贸总额9%,同比增长13.9%。[13]

2010年,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37.9%,从2009年的816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125亿美元,中国成为东盟的第二大出口目的地。中国从东盟的进口从2009年的966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232亿美元,增幅为27.5%,东盟与中国贸易总额达到2357亿美元。中国保持了自2009年开始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的地位,贸易量占东盟贸易总量的11.6%,占中国贸易总量的9.7%,东盟则继续作为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14]在金融危机过程中,一些东盟国家对其他市场的出口下降幅度较大,但对中国的出口却出现较大上升,如越南、老挝和文莱等。

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发展中国家,雄踞中国西南的南亚次大陆上,扼守印度洋和东部亚洲国家通向波斯湾的海上要道,是一个潜力仅次于中国正在崛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但是,印度国内的民族、宗教和种姓问题比较严重,造成了国内比较深刻的裂痕,致使印度综合国力的强大始终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在对中关系上,印度长期视中国为最大潜在敌国和现实威胁。中印两国历史上的战争和延续的领土纠纷,一直比较严重地牵制着两国关系的发展。

2008年,印度GDP全球排名第10位,为1.26万亿美元,中国的GDP大约是印度GDP的3倍。印度2009年的GDP为1.095万亿美元,人均GDP 为3100美元,2010年提高到了人均3400美元,[15]已经和中国十分接近。2010年,中印双边贸易额快速增至610亿美元,2011年,提高达到740亿美元。[16]

中印关系最严峻的挑战固然是如何解决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但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这种挑战可以悬而不决,长期搁置。最现实的挑战是如何增加信任,如何打开印度相对封闭的市场。笔者认为,中印的现实挑战单靠双边来获得突破并不容易,借用“10+6”东亚多边合作渠道未尝不是一种具有战略效益的模式。同时,由于印度的内部因素,加上地理条件的阻隔,印度很难成为一个对中国真正构成严重威胁的国家,中国对印度的战略应当主要以怀柔为主,争取与印度增加政治信任,深化经济合作。

(三)西部:腹地广阔,局势不稳

中国西部地区的国家普遍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贫富分化悬殊,国内局势不稳,恐怖主义活

动猖獗的局面。这和中国国内稳定、繁荣的政治经济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中国恰好可以利用这种反差加强对西部国家和地区政治怀柔、经济合作的力度,提高中国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中亚五国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00万,于1991年底先后独立,经济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谷以后,逐步回升,显现较快的发展势头。但近些年,由于中亚国家国内政治局势动荡,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贫富分化十分严重,人民普遍怀有不满情绪。吉尔吉斯斯坦2005年3月发生推翻政权的“郁金香革命”。2010年4月的政权更迭就是中亚国家内政动荡的某种缩影。2007年,中亚五国的GDP总额已接近1500亿美元,[17] 2009年,中亚五国的GDP总额为1772.87亿美元,2010年为2067.02亿美元。[18]其中,2009、2010年五国的GDP分别为,哈萨克斯坦1083亿美元、1310亿美元,吉尔吉斯斯坦47.36亿美元、44.44亿美元,塔吉克斯坦47.41亿美元、55.78亿美元,土库曼斯坦248.8亿美元、279.6亿美元,乌兹别克斯坦346.3亿美元、377.2亿美元。[19]其中,哈萨克斯坦占约占70%。该地区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独特,是亚欧大陆跨国交通的重要通道,是国际贸易比较活跃的地区。据中方统计,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仅为5.27亿美元,到了2008年已经达到252亿美元,2009年上半年双方贸易额达到104亿美元。[17]

2010年,巴基斯坦的GDP为1749亿美元,增长率为4.8%。[20]2004-2007年,巴基斯坦年均实际GDP增长率达到7.5%。2008-2009财年巴基斯坦真实GDP增长2%,对外贸易总额约200亿美元。2007年,中巴贸易总额达到68.86亿美元,其中出口57.8亿美元,进口11.06亿美元。进出口同比增长31.2%,出口增长36.4%,进口增长9.7%。到2006年底,中国在巴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及设计咨询总合同额为101.1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7.2亿美元,对巴直接投资总合同额为1.08亿美元。中巴经济的互补性是双方可贸易商品较多的前提。中国对巴的主要出口商品有:机电产品、化工原料、机械设备、医药、五矿产品、轻工业品等;巴基斯坦向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棉花、纺织品、皮革、羊毛、铬矿石等。[21]

中国对于中亚、西亚国家应该继续维持以经济贸易合作为主的合作态势,除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其石油、矿产资源,通商合作等,中国还应该加强对该方向国家的援助。首先,帮助这些国家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这不仅有利于该地区国家的长远建设和发展,而且有利于培植对中国长期友好的力量。其次,要加大支援该地区的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其与中国的天然联系。最后,要派驻工程技术人员帮助他们发展现代化的农牧业生产,减少环境破坏。

(四)北部:机遇巨大,潜藏痼疾

俄罗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土面积,约达1700万平方公里。2011年,人口约为1.4亿。[22]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大的战略纵深,是未来世界一二百年以内最有发展潜力的国家。尽管俄罗斯大多数地区气候比较严寒,但是,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未来俄罗斯可能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这对于俄罗斯的重新崛起,无疑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针对于此,中国一定要以战略的眼光加强对俄国西伯利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合作,以深入细致的工作,巧妙而不露声色地增强中国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力量及其影响。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在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上降为世界二流国家,但是,它依然保持了仅次于美国而最有效率的军事打击力量与庞大的核武器库,并且,仍然具有深刻的地区影响和广泛世界性影响。俄罗斯虽有军事实力,但却没有经济力量作为发动军事力量的长久支撑。2008年,俄罗斯GDP总量约合1.7万亿美元,排名超过西班牙,跃居世界第8位。但是,2009年出现了很大的回落,GDP降为1.232亿美元;2010年为1.477万亿美元,增长率为3.8%,2011年为1.885万亿美元,增长率为4.3%。[22]

中俄双边贸易额已从2001年的100亿美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568亿美元,中国成为俄第三大

贸易伙伴,俄成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2011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792.5亿美元,同比增长42.7%,中国出口389亿美元,同比增长31.4%,中国进口403.5亿美元,同比增长55.6%,俄国降至中国第十大贸易伙伴。[23]中俄两国具有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政治、安全上的紧密合作,但是,在经济领域,俄罗斯存在着严重歧视华人、嫉妒、掠夺和打压华商的现象。

中国北部的另一个国家蒙古面积为156.65万平方公里,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接壤,北面同俄罗斯为邻,人口2009年约304万人。2009年,蒙古GDP为42.61亿美元,2010年为58.07亿美元,增长率为6.1%。[24]蒙古虽然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但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有铜、钼、金、银、铀、铅、锌、稀土、铁、萤石、磷、煤、石油等80多种矿藏。2008年中蒙双边贸易总额为28.139亿美元,占蒙对外贸易总额的45.72%,中国连续10年成为蒙古第一大贸易伙伴。[25]中蒙官方和经贸关系日益紧密。但是,无论是蒙古官方,还是一般知识精英阶层,由于历史因素,一直对中国怀有深刻的戒心。反过来,他们在心态上更倾向于曾经帮助他们获得独立、并长期深刻影响、控制、甚至改造了其文字的俄罗斯。这十分耐人寻味。蒙古对于中国来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不仅控扼着中国首都北京的北部门户,而且,关系到中国国内蒙古族的向心力问题。

因此,同蒙古进行更深化的全面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合作是关系到中国北部安全的战略性问题。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赢得蒙古国民心,如何增强其对中国的好感度、提高中国的吸引力。

三、经济外交反思

在政治、经济、安全(军事)外交战略中,政治外交虽然必须居于首位,但仅仅是一个虚位,真正做实的应该是经济外交和经济关系。[27]这是中国真实的利益和国家力量根源所在。

在世界和周边的关系中,对于世界的关系和责任,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要认真应对,但是,除了在世界经济领域以外,中国真正能做出成绩、有利于我们长远发展和作为的方向是中国的周边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26](P.586,595)为此,我们要学会设置合作议题,主动出击,积极作为。

中国应该在地区合作问题上有大的突破性战略,如建立中韩、中日、中俄、中澳、中加、中印等双边、或东北亚多边自由贸易区、或紧密经济合作区,建立东亚共同体等,甚至不妨考虑或倡议建立中美自由贸易区。对于美国企图主导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的战略,中国大可不必紧张,而采取一种积极心态,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申请加入。同时,利用加入以后为期10年的缓冲期,大力提升本国的农业、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弱势产业,使其达到或接近于美国的竞争水平。这样,中国在加入以后,弱势产业既不可能被强势国家冲垮,同时,在中国的优势产业领域又能更大规模地利用其成员国的市场。

对于东盟、中亚、南亚等周边小国,我们应该研究系统的怀柔战略。这种战略既要有充分的道义性,着重于长远的战略利益,重视长远的战略效果,同时,也不能完全忽视眼前利益,尤其要防止过去对越南、朝鲜那种出力不讨好的支援与外交。对某些道义上不充分,不能带来长远利益的国家和政权,该减少或断绝援助的部分应该采取相应行动,而不能只是延续惯性政策,干出力而不讨好的事情。当然,在这方面要有正确的战略眼光和战略判断。中国在对弱势发展中国家紧密经济合作的同时,也要建立制度性的优惠政策,尽可能做到索取与给予的平衡,也可以在全局道义制高点和长远战略利益的通盘考虑之下,多予少取,多予不取。

同美国关系的定位,不仅涉及对外全面关系与重中之重,而且应该突出经济合作,弱化政治斗争。当然,由于美国经常在政治上整治中国,必要的时候中国也不能不斗,但要斗而有理,斗

而有节。当进一步淡化斗争色彩,深化合作步骤。除了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不同以外,中美没有根本对立,不应该强化敌意。同时,中国也要具有合理的对美经济外交战略,尤其是要将购买美国外债的额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近年来中国购买美国国债波动于0.8万亿-1.5万亿美元之间,这个规模着实有些过高,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带来流动性过剩,造成中国持有的美国外债大幅度贬值,贬值损失远远大于利息所得。因此,中国应该将美国国债减持到5000亿美元左右,将减少的资金用于对国内贫困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在自身获利的同时,也支持本国落后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不应该延续目前穷国用资金补充富国、供应富国资金的不合理模式。

对于俄罗斯,中国对俄国的大战略利益不仅是政治与安全合作,更要加强同俄罗斯的经济合作,尤其是在西伯利亚区域的合作。中国保持与俄罗斯战略伙伴关系是必要和必须的,不仅不能削弱,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但不能只强调战略和政治关系,而必须把经济利益、经济合作置于更重要的地位,该斗争的时候必须斗争。如2009年切尔基佐沃市场事件,中国民间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中国在外交上却显得过于谦和,尽管通过谈判保住了一部分中方商户和企业的利益,但却没能挽回中方商户和企业的重大损失,没有遏制中方商户和企业在俄国市场占有份额比率的大幅度下降。这显示出外交交涉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在大战略利益上,中国要加强同俄罗斯的经济合作,尤其是在西伯利亚区域的合作。如果没有力量保证中国商人个体在俄罗斯的存在和利益,这样的战略就会失去得以落实的载体和依托。因此,经济外交政策的力度关系到中国的长远战略利益。尽管某一个个人、公司的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会存在着一定差距,但中国的外交如果不努力维护每一个中国公民和每一个中国公司的正当权益,中国国家的整体利益势必将被置于虚化状态。中国要加强与俄罗斯构建自由贸易区的互动,尽早推动相关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与建立,甚至可以直接同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进行谈判,申请加入三国关税同盟。

国家要运用综合手段禁止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收购与兼并。要重视美国等西方大型垄断企业在中国国内收购和并吞中国优质企业、垄断的趋势,并考虑通盘制定相关政策,采取强力措施,设法瓦解这种趋势。中国不反对能够促进就业、公平竞争的收购和兼并。但是,要通过政策、法律、规制等综合手段禁止危害中国经济安全或造成不公平与垄断的收购与兼并。

中国在进行对外经济援助外交时,应把为受援国家培养人才置于首要地位。培养人才虽然没有基础设施建设等见效快,但要看到其中双赢的效果更大,因为受援的发展中国家能否获得长远发展最关键在于是否有自己治国、教育和建设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人才对于受援国来说能够帮助它们获得自立发展最宝贵的资本——人才,有助于发挥更长远的效益;而对于施援国来说,人才不仅能够带动施援国的文化的输出,而且还有助于维系施援国和受援国紧密的政治、经济、民间关系等全面的联系和交流,等于通过培养人才架起双边沟通的桥梁,加强相互联系的纽带。

要进行全民性的经济外交教育,教育国民热爱国货。中共中央、国务院要制定相关政策,通过行政管理或指导,管理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与事业单位在同等、或稍次的条件下购买国货,培植民族企业和民族品牌。这是一个使中国立于不败之地的长远战略,有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旗帜下的凝聚力。不重视此等问题的严重性,中国将会出现在内部经济构成上被西方势力和跨国公司控制与瓦解的危险前景。

[ 参考文献 ]

[ 1 ] [日]名目GDP(国内総生産)及び一人当たりGNI (国民総所得)(2011.10.25改訂)[DB/OL].2011-

12-5,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2009年10月),http://www.mofa.go.jp/mof

aj/area/ecodata/pdfs/k_shihyo.pdf, 2012-01-10.

[ 2 ] 韩杨.美高调“重返”东南亚为加入东亚峰会铺路?

[N].广州日报,2009-07-23(08).

[ 3 ] 商务部:中美2011年双边贸易额4467亿美元[D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5e7922793.html,/120216/132,2113,

11769889,00.shtml,2012-02-16.

[ 4 ] 张意轩.商务部:美对华贸易逆差实际小于美方统计值[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3-20.

[ 5 ] 王欢.日媒称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N].环球时报,2011-01-20.

[ 6 ] 日方统计:2011年中日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DB/ OL]. https://www.360docs.net/doc/5e7922793.html,/roll/20120217/5614078.

shtml,2012-02-17.

[ 7 ] 商务部新闻办公室.中日投资促进机构第18次联席会议在太原举行[D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5e7922793.html,/

aarticle/ae/ai/201109/20110907758559.html.

[ 8 ] 蒋丰.中日国民大交流时代正在到来——访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N].日本新华侨报,2012-02-09. [ 9 ] 董菁.外交部:中日需树立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伙伴意识[DB/OL]. https://www.360docs.net/doc/5e7922793.html,/GB/57507/1

7626691.html.

[10] 黄信.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10周年回

眸展望[N].广西日报, 2012-02-29.

[11] 翁东辉.中国-东盟自贸区2010年总贸易额或超北

美自贸区[N].经济日报,2010-01-06.

[12] 杜蔚涛,陈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喜与忧[N].广西

日报,2010-03-16.

[13] 张庆源.中国与东盟今年上半年有望推行人民币结

算试点[N]. 21世纪经济报道,2009-01-16.

[14] 左璇.素林的东盟中心论——专访东盟秘书长素

林·比素万[N].财经,2011-11-15.

[15] CIA, South Asia :Indi[DB/OL].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e7922793.html,/libra

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in.html,2012-

02-25.

[16] 卢宝康.中印经贸合作潜力巨大[N].文汇报,2012-

01-27.

[17] 毛海峰.中国与中亚五国17年来贸易额增长近50

倍[N]. 中国国门时报,2009-11-18.

[18] CIA,CENTRAL ASIA, The World Factbook根据中

亚五国各国的GDP数据相加得出[DB/OL].CIA网

站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e7922793.html,/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

factbook/wfbExt/region_cas.html,2011-10-25.

[19] CIA, CENTRAL ASIA, The World Factbook[DB/OL].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e7922793.html,/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

factbook/region/region_cas.html,2012-02-28.

[20] CIA, South Asia: Pakistan,The World Factbook[DB/

OL].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e7922793.html,/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

factbook/geos/pk.html,2012-02-25.

[21] 邓蓝.巴基斯坦经贸现状与中巴经贸合作前览[DB/

OL].https://www.360docs.net/doc/5e7922793.html,/Article/ShowArticle.

asp?ArticleID=187,2009-09-04.

[22] CIA, Central Asia: Russia , The World Factbook[DB/

OL].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e7922793.html,/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

factbook/geos/rs.html,2012-02-02.

[23] 去年中俄双边贸易额792.5亿美元[N].呼伦贝尔日

报,2012-01-31.

[24] CIA,East & Southeast Asia: Mongolia,The World

Factbook[DB/OL].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5e7922793.html,/library/publica

tions/the-world-factbook/geos/mg.html,2012-02-01. [25] 蒙古国概况 [DB/OL].https://www.360docs.net/doc/5e7922793.html,/ziliao/

2002-06/18/content_445580_3.htm, 2011-10-27. [26] 周永生.经济外交[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责任编辑 齐琳)

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性

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势不可挡,经济外交这个不可忽视的发展手段逐步被社会的各个阶层所重视,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外交,好的经济外交不仅可以改善对外贸易的环境,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可以维护世界的和平,促进世界的经济快速发展。 [【正文】一般认为“经济外交”包括两个实质性的内容:一是由国家或其代表机构与人员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制定和进行的对外交往政策与行为;二是由国家或其代表机构与人员以本国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战略目标、或追求经济以外的利益,制定和进行的对外交往政策与行为。 中国加入了WTO象征着加入了世界这个大的贸易市场,中国也取得了让世界惊叹的成绩,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世界上的有些国家开始了对中国的抵触,不过历经30年改革开放,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对其中的游戏规则不再陌生,部分国家针对中国采取的双重标准也逐渐失去效用;另一方面,历经此轮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冲击。从反对迫使人民币升值,到坚定支持自由贸易,再到反对将世界经济的失衡归咎于中国出口过多,以及重申对美元及中国在美国资产的担忧,都体现了中国外交的重要性,经济外交在获得平等的外贸权利,改善对外贸易的环境,维护中国商人的利益,促进中国经济安定平稳的发展,顺利的融入全球化经济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的经济外交还可以使中国积极地参与各种世界性的经济、金融和贸易组织,争取在贸易上的优惠待遇,还可以组建和参加地区性的经济贸易集团,加强地区性的经贸合作,签订各种双边与多边的贸易协定和协议,保证贸易和投资的稳定性。 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政治经济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中国可以在自己已有威信的基础上,坚持自己原则下,可以制约世界上的某些霸权主义,对维持世界经济贸易的安定进行奉献自己的一份力,维护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世界的和平,世界的平稳发展。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可以利用外交政策对外进行经济援助,

中国在不同时期经济外交特点

论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的特点 内容摘要:中国的经济外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我国在经济方面的外交道路上虽然崎岖,虽然有坎坷,但依旧披荆斩棘,迎难而上,最后屹立于世界前列。 关键词:经济外交,改革开放,中苏外交,乒乓外交 从我国成立以来,国家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在各种严峻的考验下,我们的祖国依然在世界的前列。而我国的经济外交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同世界的友好合作也全面发展。 一、建国初期,“一边倒”的经济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是个烂摊子,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1840年到1949年,经历了100多年的战乱,国民经济完全崩溃,一穷二白,一贫如洗,百废待兴。这时的中国综合国力居世界第13位。人口5亿多,农民占总人口的90%,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全国固定资产总值200亿美圆。GDP大概是也是200亿美圆。人均年产值仅40美圆。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饥寒交迫。从1840年到各解放区解放前夕,中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和黑暗剥削,5亿多农民一无所有,再加上连年军阀混战,天下大乱,灾荒四起,流民遍地,饿殍遍野,人相食。就更别说是外交了,中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解决5亿多人民的土地问题,吃饭问题。 在这段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劣势,由于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使我国寸步难行,举步维艰。 二、20世纪70年代,扩大外交 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国就受到外部的封锁。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发展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为国内和平建设取得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共中央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20世纪70年代以中美关系正常化为突破口,带动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建交高潮,为后来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倡导改革的同时,推动对外开放形成了崭新的局面。于是,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在中国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中所占的地位就突出出来了。我国也就呈现出了“突出的经济外交战略”,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

形势与政策(论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 当前,国际形势正处在一个十分微妙的时期。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不断攀升,面对中国的日益强大,各国观点不一,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有支持中国不断发展的国家,也有畏惧中国发展的国家。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曾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出于不断变动之中的。 冷战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最主要的特点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占据全面优势,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当时国际形势大有美国一级化趋势,但是进入21世纪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这种美国一级化得国际格局逐渐出现向多极化转变的趋势。而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和调整,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多级化趋势更加明朗。大国互动频繁,相互依赖性凸显,合作面总体上升。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起伏跌宕,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因素进一步交织,气候变化、粮食及能源安全、传染性疾病等全球问题更加突出,对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增大。中国发展的内外关联度进一步增强,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剧变。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受到广泛关注。 从克林顿到小布什,美国的对华政策一直延续着先较量,后合作的传统,但奥巴马却改变了这一惯例,自上台之后就不断向北京释出善意,强调中美合作的必要,中美关系在奥巴马时代出现高开高走的良好态势。 从上海到北京,不论是与青年学生互动,还是和中国领导人会晤,奥巴马的首次中国之旅尽显和平与谨慎。除了在经贸和人权等问题上不愿多做让步之外,美国总统的对华政策展现出别样柔情,中美关系也呈现出更为密切的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积极参与应对危机的国际合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中国的发展经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我国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以及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各方面对我国借重与合作的一面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国际上过高估计中国的发展水平,要求中国承担更大的责任的声音也在升高,有的还有意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 新形势下,我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同各大国的关系总体稳定。一批发展中国家加快崛起,推动世界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我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关系深入发展。我国在当前的国际体系改革过程中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建设性作用。在准确把握机遇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挑战。既要正视我国全球性影响日益增大的事实,同时又要坚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这一基本定位,要坚持承担与我国实力相称的国际责任,在国际事务中继续发挥重要建设性作用。 当前我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RCEP签署:中国经济外交的战略性胜利

RCEP签署:中国经济外交的战略性胜利 2020年11月15日上午,在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上,包括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的15个成员国正式签署协议,在经历八年的艰难谈判后,RCEP最终宣告达成。这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自贸区,包括世界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两大经济体,覆盖约30%的全球人口,其GDP总量占全球比重约29%。对中国而言,这是中国参与的成员最多、经济规模最大、地缘政治影响最广的一个自贸区,是中国自贸区战略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代表着中国经济外交的一次战略性胜利。同时,RCEP的最终签订也意味着,在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两大背景下,亚太国家通过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实际行动,来支持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系并继续推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不过,随着拜登政府即将上台,美国可能重新致力于领导所谓自由国际秩序,因此以伙伴争夺和规则塑造为核心内容的国际制度竞争将重回国际政治的 舞台中央。 RCEP谈判过程曲折: 大国战略竞争既是动力也是阻力 RCEP构想最早由东盟十国在2011年提出并发起,它以东盟—中国、东盟—日本、东盟—韩国、东盟—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东盟—印度五个自由贸易协定(简称FTA)为基础,寻求建立一个覆盖亚太主要国家的大规模自贸区,以改善亚太自贸区建设的碎片化效应。2012年11月,上述

16个国家在东亚峰会上共同发布《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的联合声明》,从而正式启动RCEP谈判进程。 从RCEP的最初发起背景来看,该自贸协定包含着东盟在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维持其在亚太地区自贸网络中的中心地位的目标。面对当时美国为了重塑亚太经贸合作主导权而推行的TPP战略及其可能对东盟共同体所产生的分化作用,以及中国和日本关于亚太地区自贸协定建设方案的分歧及其背后的中日竞争僵局,东盟急需主导建立一个既能维护东盟的内部凝聚性,又具有大国平衡功能的区域性自贸协定。RCEP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但也正是由于这一特殊且复杂的背景,同时东盟主导这一进程也确实存在“小马拉大车”的尴尬,RCEP的谈判进程异常艰难曲折。 根据公开的信息,从2013年5月启动第一轮谈判开始,截至协议签署之时,RCEP共经历了至少28轮谈判,先后举办了8次例行的部长级会议、10次部长级会间会和4次领导人会议,历时将近八年,签署时间一再拖延,较原定2015年年底结束谈判的目标已经大大延期。以2017年为转折点,RCEP的谈判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前期的“缓慢磨合”和后期的“加速推进”两个阶段。 从2013年至2017年,RCEP共进行20轮谈判,成员国谈判内容长期围绕货物、服务、投资、知识产权、经济技术合作、竞争、电子商务、法律条款等13个议题展开磋商。但成员国利益诉求各有所异,其中关税削减承诺、敏感产品类型是各国利益分异最为突出的两个方面,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倾向于将农产品作为“早期收获”项目提前降税,而日、韩则更

中国周边经济外交(教案)

中国周边经济外交 近年来,中国外交本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战略,依据“睦邻、富邻、安邻”的政策,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联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塑造出极为有利的区域环境。这其中,经济外交功不可没。 一、中国经济外交的演变 (一)何谓经济外交 经济外交有两层涵义:一是指由主权国家或国家间经济组织及其代表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二是指一国政府或代表以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国家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经济上的联系和交往,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国之间最主要的交往和联系,因此经济外交愈来愈受到各国的重视。 经济外交是经济与外交的辩证统一,既可“以经济促外交”,也可“以外交促经济”。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经济外交已成为各国谋求合作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重视。在不同时期,随着国际时局的变化,经济外交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一般说来,在世界经济萧条时期,为促进经济复苏,各国政府会侧重“以外交促经济”。 从国际上经济外交上的实践来看,日本和美国比较典型。日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以外交为手段,而把经济增长和重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作为战略目标,美国则是以经济为手段,而把外交政策的实现作为目标。 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实践表明,随着国家实力增长,经济外交从注重经济结果渐渐转向由外交政策目标主导。但也需注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两种传统也能并存,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这有些类似17、18世纪欧洲的重商主义,即权力和财富都可以作为手段和目的,尽管短期内有所矛盾,但长期而言都是一个大国所需要的。 (二)中国经济外交的演进 作为当代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部分,经济外交体现在中国全方位外交格局中,成为促进中国国家利益的手段,加强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的基础。为中国发展营造良好宽松的国际环境,提升本国国际经济地位,扩大影响力,提升话语权,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显著效果。经济外交内容已涵盖对外经济关系的所有方面,成为促进中国国家利益的手段,加强中国与相关国家关系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与西方大国发展合作,不搞对抗,维护关系总体稳定,推动经济外交,加强经济联系,是中国经济外交的主要方面。

论述中国外交布局及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识

论述中国外交布局及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识 一、中国的外交布局 第一,以周边外交为重点。继2014年中国领导人密集访问周边国家之后,2015年4月20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离开北京,应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总统侯赛因和总理谢里夫邀请,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党的十八大以来,经略周边进一步成为中国塑造全球外交战略格局的重要内容。从“一带一路”到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经济合作倡议,都显示出我国致力于同周边及世界各国打造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也显示出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首要地位。 第二、以大国外交为重心。首先声明,当前中国所言“大国外交”,应当是作为一个大国的外交,这是日益崛起的中国对自身地位和身份、利益与目标,以及应有国际角色的准确判断和应有表达。早在2013年,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出席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时就发表了题为《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的演讲,明确提出“在继承新中国外交六十多年形成的大政方针和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当代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第三、以多边外交为舞台。2014年,中国主办了两场多边外交峰会,亚信峰会和APEC峰会。同时中国领导人也参加了包括金砖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晤等多场多边外交峰会。中国成功开展多边外交,充分发挥多边峰会外交的统领作用,使多边外交大格局日臻成熟,作用更显重要。 二、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认识 2015年3月8日,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十分丰富,比如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坚持履行正确义利观

等等。就当前而言,我认为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合作共赢”。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就在于“合作”“共赢”和几个坚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关键环节,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不断采取新举措,推出新理念,展示新气象,使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更富全球视野、更具中国特色。中国正致力于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切实走出一条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政策浅析 ——解析当前国际形势,把握国家对外政策关键 网络工程0912班 2009811057 摘要:以对当前国际形势发展趋势以及特点的分析为切入点,体会当前国际形势的纷繁复杂,主要从世界经济复苏与风险、世界局部性战争、美霸权主义以及防恐新形势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把握时代的脉搏,看清国际形势。当面对国际形势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时候,我国将以更主动的姿态展开全方位外交,积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维护了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主要从开展峰会外交、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以及积极参与解决热点和全球性问题展开外交。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复苏防恐新形势外交政策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国际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中国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全面理性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特点和趋势,对于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发展趋势及特点分析: (一)、世界经济在调整中缓慢复苏,仍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 首先,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均衡特征越发突出,全球复苏进程相对缓慢。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国家复苏乏力,亚洲、拉美和非洲经济增长较快,发展中国家发挥着全球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发达国家大规模刺激计划效用衰减,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不同程度地面临通胀压力,短期内难以填补全球需求缺口。 各主要经济体加紧反思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模式,围绕新的发展制高点的竞争不断加剧。美国政府将经济繁荣列为国家力量源泉,继推出“出口翻番”、“再工业化”和新能源发展战略后,又宣布基础建设投资计划,力图通过强化实体经济和出口能力重塑美全球竞争优势。欧盟提出转向知识创新经济,实现经济健康和绿色发展,增强欧盟经济包容性和社会向心力。日本公布“新增长战略”,将转向利用国内要素和扩大对外开放并举的需求引导型增长。同时,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仍面临自然灾害、流行疾病、能源资源、粮食和水资源短缺等发展瓶颈,可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二)、世界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突尼斯总统本?阿里14日晚突然离境,携家人于15日飞抵沙特阿拉伯。首都突尼斯市14日晚至15日晨发生暴力事件,军队进入市区,维持秩序。本?阿里1987年接任突尼斯总统,于1989年4月正式当选。此后,他四次连选连任突尼斯总统,执政至今。这起戏剧性事件的导火索,是突尼斯城管“粗暴执法”,逼一名小贩自焚身亡,引发全国骚乱。,其多米诺骨牌效应更是波及到了北非、中东地区的多个国家,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从本次风波事件来看,北非、中东国家将进入内部纷争加剧的多事之秋,目前整个动荡局势还在延续,尤其是利比亚还在采取武力镇压,从而爆发了内战,国际

中国经济外交的特点

浅谈中国经济外交的特点

————————————————————————————————作者:————————————————————————————————日期: 2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形势与政策课论文 论文名称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及政治主张年级 2012级 学院农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周嘉 完成时间 2014-3-15 成绩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及政治主张 内容摘要:海洋不仅是经济大动脉,也是最方便快捷的军事交通线和最广阔的战略机动空间。谁能控制海洋,谁就掌握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权力。走向海洋是所有强国相同的战略选择和道路,是人类未来的出路。当今各沿海国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视海洋的战略地位及其重大价值。我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又是一个海洋大国,有18000多公里海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依照《联合国海洋公约》200多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海域。近几年以来,中国在沿海地区承受了来自境外的外交和军事上的压力,包括黄海东海、台海和南海四个方向,有专家概括为“四海”危机。 关键词:海洋争端,海洋权益,解决机制,策略。 海洋是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宝库,大量食物、矿物、能源都取之于海。”赵国钧说,海上运输是对外贸易的主渠道,而外贸是支持我们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海洋也是我国发挥大国作用的重要平台。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此过程中,我们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亟待我们解决。而我国的法律制度缺陷,海洋局势力量薄弱等缺陷严重阻碍了我国海洋权益的实现,同时我国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21世纪海洋发展对我们提出的挑战。但是从90年代开始,特别是本世纪初,海上争端不断地上升。尤其是在南海,我们和菲律宾、越南摩擦不断,总是成为头号新闻。去年,在东海也发生了中日撞船事件,中日关系一度出现严重倒退。此外,一些国际舆论大肆炒作,还有很多大国企图插手介入。 一、中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现状及产生原因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所属的海域面积为300万平方公里左右。但是,在这些海域内,不少区域和海上邻国存在矛盾和争议,我国的海洋权益正受到严峻的挑战。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条。第一,世界经济危机,能源资源短缺越来越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海洋资源的争夺更加激烈,相

最新维和行动对中国外交的意义资料

维和行动对于中国外交的意义 摘要:长期以来,中国维和部队在各个国家出色地完成了多项维和任务,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无疑也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将深入探讨维和行动对于中国外交的意义。关键词:维和、外交 正文: 一、背景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国际形势呈现多极化。于此同时,国际的安全形势愈发复杂,仍然存在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了世界和平与安全。在这样的形势下,联合国开展了维和行动。 二、维和行动 1、联合国维和行动概述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根据安理会或联大通过的决议,向冲突地区派遣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护和平的一种行动。其目的已从传统的监督停火、居中斡旋,扩大到开展预防性外交、维持和平与重建和平。联合国维和行动属于临时性措施,一般均有一定的期限,可由安理会视具体情况,根据联合国秘书长的建议决定延期。维和行动的最基本要求:绝对不能干涉一国的内政。 维和行动的任务类型有监督停火、停战、撤军冲突双方脱离接触、观察报告局势、帮助执行和平协议、防止非法越界或渗透维持冲突地区的治安等。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任务范围也有

所扩大,涉及监督选举、全民公决、保护和分发人道主义援助,以及帮助扫雷和难民重返家园等许多非传统性的工作。 联合国维和行动有三大特征:国际性、非强制性和中立性。国际性即由联合国组织、成员来自各会员国、由联合国秘书长指挥、只对联合国负责。非强制性即维和部队必须征得当事国同意又有会员国自愿参加才能建立,它在维和时无权采取强制措施,只有在自卫的情况下才能使用武力。中立性即维和行动必须做到公正、不偏不倚、不干涉内部事务。 自1984年首次向中东地区派出监督阿以战争停火的部队以来,联合国共执行了60多次规模较大的维和行动,投入资金超过400亿美元;有100万名官兵、警官和文职人员在联合国旗帜下履行过维和使命,还有2000余人为此献出了生命。 2、中国参与的维和行动 (1)中国维和行动的内容及成果 1989年中国首次派人参加了联合国纳米比亚过渡时期协助团,帮助纳米比亚实现从南非独立的进程。1992年4月,中国第一支“蓝盔”部队—军事工程大队赴柬埔寨执行任务。2003年4月,中国赴刚果(金)维和。部队包括工兵连和医疗队。2003年11月,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由运输分队、医疗分队、工程兵大队组成。2004年10月,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员赴海地维和。这是我国第一次派成建制的防暴警察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2005年10月,中国维和部队赴苏丹。部队有工兵分队、运输分队和医疗分队。2006年3月,中

浅谈中国外交文化

浅谈中国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作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需要发展文化外交,同时文化外交的开展也会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外交的含义与历史实践 文化外交是为了达到特定政治目的或对外战略意图、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数千年来积累了丰硕的文化成果。文化外交正是文化成果之一。文化外交实践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会忘记两汉时张骞、班超出西域,开辟了陆路的“丝绸之路”的创举,在海上,郑和七次下西洋也沟通了海上文化与贸易交流,近代历史上梅兰芳的赴美京剧演出,为中美外交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在1972 年的“乒乓外交”堪称中国文化外交的经典。近年以来,随着我国影响力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热”,突出表现在“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二个方面。截至2006 年9 月中国已在46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8 所孔子学院来推广中文和中国文化。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秉承了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以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己任,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中国文化外交的成功实践 近年来,从改善自身形象、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及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出发,中国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开展文化外交的经验,不断探索自己的文化外交战略。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国的文化外交模式还很不完善,但中国在新世纪的文化外交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化展示、语言推广和文化交流方面成效显著。 (一)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 “文化年”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外交形式,是国家根据对外关系的整体工作格局与部署,在双边国家约定的特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内,以文化为载体,以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为手段来开展的国家公关活动。“中国文化年(国家年)”项目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外交“文化展示与沟通”的标志性活动。自2003 年始,中国成功地举办了英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法国“中国文化年”(2003-2004)、美国“中国文化节”(2005)、“中印友好年”(2006)、俄罗斯“中国年”(2007-2008)意大利“中国文化年”(2008-2009)及俄罗斯“汉语年”(2010)等文化年(国家年)项目,这些项目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给相关国公众带来了一次中国文化的“集中轰炸”,使他国公众在与中国文化的“零距离接触”中感受和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从“心灵”上感知中国,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吸引力。 文化年(国家年)对中国来说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意义。“中国文化年”项目的广泛开展,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的沟通,将中国的文化理念内化在国际行为体的行为准则理念中。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协和万邦”的理念,不仅对中国社会本身有着内化的功能,而且,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必将为国际社会的和谐共处做出贡献,起到“化天下人”的作用,这将是中国对国际社会最大的贡献。

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论文

国际局势与中国外交论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下,国际局势变化微妙,当下的国际是以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等为主轴的,各国都围绕着自己的利益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着竞争与合作。在利益之间的竞争中,美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经济实力的强大,在利益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攻势地位,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守势地位。在当下的国际局势下要想在国际潮流中站稳脚就必须发展强大的经济实体,采取正确的外交策略,才能使自立于强国之林。 关键词:国际局势;中国外交;和平发展 一、当前国际形势 世界政治对多极化 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多极化格局将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的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旧秩序的运行机制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美国想构建单级世界,谋取世界霸权,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全球化条件下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利益呈分化态势,在国际舞台上合力作用的发挥受到制约,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还将有一个长期的过程。[1] 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动荡 当前国际形势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

大主题,国际形势在总体上是和平的,大多数国家都把发展本国经济作为第一要务。 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上不稳定和不确定的因素还很多,世界仍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对世界和平存在一定威胁,地区之间特别是中东地区局部动乱频繁爆发,国际恐怖主义活动日益猖獗,核危机的存在这一切都造成世界格局的不稳定。 同时,国际多边军控谈判停滞不前,军备竞争有增无减,主要大国启动核武库更新换代,太空争夺已现端倪。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核裁军、防扩散问题依然困难重重。另外,频繁发生的海盗活动、国际贩毒等事件也严重国际社会的安全。目前的国际热点不少,而且有增多之势,如非洲之角形势、伊朗—美国关系、俄罗斯—格鲁吉亚关系、乌克兰危机、美国在东欧几个国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等。 大国关系的调整 近年来,大国之间的磋商与合作大大加强了,共识和利益汇合点增多了,共同利益也相应拓宽了。各大国通过一系列的高层互访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推动了大国关系的发展,建立了各种不同内涵的“战略关系”、“伙伴关系”。大国之间关系的调整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表现,同时还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 大国关系的调整有着深刻和复杂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使经济外交越来越多地成为大国外交的首要内容。因此,大国关系的调整的主

形势政策:从经济外交看中国发展

从经济外交看中国发展 【摘要】经济外交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中国从“以经济促外交”到“以外交促经济”的发展表明,政治对国家间的经贸关系格局起绝对作用。“弱国无外交”,唯有自身实力的强大才有平等的话语权。中国想要有效地驾驭全球多边贸易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就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实力。作为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周边经济外交,深层思考经济外交的重要性和发展经济外交的基础,具有十分广泛的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性。 【关键词】经济外交实力维护主权当代大学生的选择 一、经济外交的含义 经济外交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经济外交是主权国家围绕国际经济问题开展的访问、谈判、签订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和双边的活动。它有两种含义:一、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所使用的特殊手段; 二、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特别强调的侧重面。同样,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以经济为手段,为国家谋求对外关系上的利益。如: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以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在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其二是以外交为手段,为国家谋求经济上的利益。如:通过加入国际组织和对外交往,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国技术与资金,或限制来自外国的进口、消除外国对本国商品的歧视。 二、以经济促外交,以外交促经济 中国的经济外交是从援助亚非拉国家起步的,伴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展开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中国进行了一系列以经济为杠杆撬动外交关系的动作,如:对非洲进行援助,为他们修建了包括举世闻名的坦赞铁路在内的一大批基础设施。中国因这些援助赢得了非洲国家的广泛支持。可以说,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完全得益于中国的经济外交。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外交的侧重点是“以经济促外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1972年中共领导人同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尼克松访华,取消了对中国的全面贸易禁运,而中美关系的好转,也带动了周边外交发展和中国外交格局的转向。1978年10月20日,日本内阁会议批准《中日友好条约》。不久,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了日本并参观了神奈川县的日产汽车公司、千叶县的君津钢铁厂、大阪的松下电器公司。从这时候起,中国经济外交里外交为经济服务的特点已经开始显现。从1953—1971年中美交易为零到尼克松访华后,中国连续几年对外贸易出现了50%以上年增长率。这事实表明:政治对国家间的经贸关系格局起绝对性作用。 经济外交是随着国内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以及外交政策调整而逐步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方面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国内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随后在内政与外交的关系上改变了原来的内政为外交服务的思路,经济外交的重要性愈发突出。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已经同亚洲经济体中的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先进者建立了密切联系。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在反霸以及配合美国外交战略的大前提下,非常愿意同中国发展关系,同时这也为中国拓展对外贸易奠定了基础。2001年,中国加入WTO,实现了从“以经济促外交”到“以外交促经济”的转变。

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政策的积极意义

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政策的积极意义 新中国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我国政府在同印度代表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依然成为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中国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创造了和平的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期间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为新中国初期的和平建设争取了有利的环境。我国实施了一五计划,建立了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70 年代我国的外交关系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与世界多个国家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开始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制建设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第二,为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近代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外交史。腐败无能的清

政府在国际上毫无地位可言,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北洋政府时期,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由此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1971 年第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70 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联合国的事务全面参与,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推动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的交往与合作。在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赢得了与会各国的普遍赞扬。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坚定地站在世界和平力量一边,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关系。1999 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联盟进行了78 天的空袭。中国等国表示强烈谴责,迫使北约停止轰炸,显示了中国等国在阻止美国的霸权行为上的积极有效的作用。在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中国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促进了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中国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发展中国家,相继加入了亚

当前的国际形势与我国外交

当前的国际形势与我国外交 一、当前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 当前,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继续发展。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 1、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发展问题进一步突出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场危机,世界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全球失业和贫困人口数量上升。由于全球大规模经济刺激方案初见成效,各国经济普遍出现向好迹象。尽管如此,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引发危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实现全面复苏将是缓慢曲折的进程。这场危机不但是经济危机,也是思想危机、体制危机,其影响已远远超出经济金融领域,正在对国际力量对比、国际体系改革和大国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2、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趋势之一,世界多极化前景更加明朗 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崛起势头,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新兴大国联合自强的意识增强,中俄印三国、中俄印巴“金砖四国”、中印巴墨南五国对话等合作机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增强了新兴大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有利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国家的总体实力仍然占先,在国际体系中仍居主导地位,北强南弱的格局在相当长时期内还难以改变。 3、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国际经济体系进入转型和构建的重要时期 国际金融危机使现行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弊端暴露无遗,改革成为

普遍共识,对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进行改革已提上日程。二十国集团(G20)金融峰会在危机中异军突起,已经走上机制化道路,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G20要成为真正权威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的看,国际经济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但变革的进程将是长期和复杂的。 4、各大国加紧调整内外政策,牵动大国关系发展演变 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各大国深刻反思,各方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当今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只有同舟共济,加强合作,才能共渡难关。与此同时,各方围绕后危机时代的竞争也在加剧。各主要力量都怀有强烈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紧迫感,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竞相加快和调整各自的发展战略、对外战略,围绕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问题展开激烈竞争,力求在未来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大国关系新一轮调整互动的主线是既竞争又合作,大国之间的协调合作明显增多,相互关系的务实性和稳定性有所上升,但利益分歧和矛盾摩擦不会消失。 5、亚洲总体保持崛起势头,国际地位进一步上升,地区政治、安全形势进入矛盾多发期 亚洲地区在应对金融危机冲击中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活力和潜力,各方普遍加大对本地区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亚洲地区格局加速演变,在国际战略全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各种地区合作倡议层出不穷,东盟、10+1、10+3、中日韩、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进展活跃。同时,朝核、南亚等地区热点问题时起时伏,金融危机增加了域内一些国家维护国内稳定发展的难度,地区形势存在一些变数。 6、中国实力地位和国际影响上升,成为牵动国际形势发展和国际体系变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积极参与应对危机的国际合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中国的发展经验。国际社

中国经济外交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中国经济外交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学院大二一班刘松潇 中国经济外交历经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目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清醒认识全新阶段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的挑战,积极调整经济外交战略并采取有效对策,对于确保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多层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意义至关重要。 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在国际分工、金融开放、经济治理、对外贸易、大国合作和非传统领域均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 (一) 金融风险与日俱增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既增强了我国国际经济地位,放大了我国国际经济作用,也给我国经济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与挑战。中国作为国际收支盈余最多的国家,在世界经济再平衡进程中正成为众矢之的,成为大国货币和财政政策最大的受害者。我国外汇储备资产超过30,000亿美元,其中大量投资美国国债与机构债。此次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等国际储备货币提供国(经济体)金融当局纷纷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和低利率政策,导致我国及相关亚洲国家的上述金融资产严重缩水。受国际经济与金融失衡大趋势影响,我国继续承受着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刻意将内外经济失衡归咎于人民币汇率,进而联手逼迫人民币升

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越来越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金融格局,亟待改革。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在上述改革进程中如何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议程,维护中国经济安全权益,无疑将考验我国经济安全外交的智慧和能力。 (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影响后危机时期国际经济关系健康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达国家经济颓势正透过货物链影响到亚洲地区各国经济发展战略顺利实施。欧美发达市场需求疲软,对亚洲各国经济的牵引力在下降。日本已历经20年之久的低迷增长,韩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上述国家受国内政治和经济利益驱使,纷纷构建隐形贸易壁垒,实施“经济爱国主义政策”,人为干扰域内贸易正常发展,因而构成区域各国经济与贸易新的安全隐患。长期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主体70%以上由三资企业和国外进出口商构成,政府和企业在贸易谈判权和商品定价领域话语权尚待形成,因而所获实际贸易利益有限。鉴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居高难下,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总量持续增长,我国与相关国家之间正进入经贸关系矛盾与摩擦高发期,进而放大了我国外部经济安全压力。 (三)非传统安全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安全 当前,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深刻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我国周边地区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纷繁复杂,主要体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摘要: 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经历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 各种矛盾交错发展, 挑战纷呈, 世界局势错综复杂, 变化剧烈。这种状况将继续延续并影响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的背景下,我国外交战略也发展了变化。谈及中国外交的“战略转型”,中国过去三十年外交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不同身份间保持了平衡。中国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多边国际对话机制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把这多种关系细腻地缝合在一起。中国外交从经济角度追求双赢,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维护稳定,这两方面都很重要。全球化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实现的,它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加强了美国及西方的国际地位,同时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要想顺利融入全球化,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利益,在21世纪初期必须在顶住“西化”和“遏制”压力的同时,与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机遇蕴含在挑战中,只有成功应对挑战,才能抓住机遇。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科技、中国外交 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清晰地了解我们的对手国际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以及相应的外交战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和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一.当前国际形势 全球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多个层面,正如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的,“伴随全球资本主义的是一种文化与政治的全球化过程”。不过,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

中国的经济外交

中国的经济外交 经济外交在广义外交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尤其如此。经济外交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表示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特别强调的侧重面,另一种则表示经济是某一国家外交所使用的特殊手段。 经济外交是主权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以及专门的外交机构,围绕国际经济问题开展的访问、谈判、签订条约、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经济组织等多边和双边的活动。 所谓经济外交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指国家为实现其经济目标而进行的外交活动,即以外交为手段,为国家谋求经济上的利益;其二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外交目标(在政治上或军事上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等)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即以经济为手段,为国家谋求对外关系上的利益。通过加入国际组织和对外交往,扩大对外贸易、引进外国技术与资金,或限制来自外国的进口、消除外国对本国商品的歧视等等,属于前者;而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以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在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等等属于后者。 2004年8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在接见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工作会议代表时,公开使用“经济外交”的概念,此后,中国的经济外交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经济外交已经是我国和平与发展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从“以经济促外交”进入“以外交促经济”的时代。但是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除了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之外,还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带头作用。中国政府在实施经济外交时要配合政治外交、文化外交,以消除“中国威胁论”的不良影响,切实达到中国与世界“共赢”的目标。 中国大陆如今能够通过经济看外交,首先缘于中国经济的重大变化。回望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30年,尽管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的评判,但无可争辩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创造了连续30年年均近10%的增长率,人均收入从不到300美元提高到近3000美元,提供了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新兴市场,成为全球最有活力的庞大经济体。世界三甲的经济大国位置为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施展新作为奠定了基础。 其次缘于中国经济的对外影响。所有中国人都记得,中国并不是没有想过用经济影响世界。新中国建国以后,执政者积极实施有选择的对外援助外交,倾地域之力、倾国家之力给予援助,但那毕竟是中国自身经济尚处在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的举动,缺乏坚实的持续后发力,其影响力也自然有限。 在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强的形势下,经济手段愈来愈多地被国家用来实现其政治战略目标。温家宝总理曾强调,必须从国际政治经济的大势,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从外交上做的大战略和总方针等方面充分认识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工作的重要性,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政促经,政经结合,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指导原则,推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外交工作的新发展。由此可见,经济外交工作在我国的对外政策中地位重要,我们必须更好地发挥经济外交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