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资料(完整版)

2018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资料(完整版)
2018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资料(完整版)

2018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单元 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专题1 细胞的分子组成

一、蛋白质与核酸的比较

1.蛋白质与核酸的区别

2.蛋白质与核酸的联系 (1)DNA 、RNA 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2)DNA 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例1 如图是人体细胞中两种重要有机物B 、E 的元素组成及相互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细胞核中能发生E →G 的过程

②细胞质中能发生G→B的过程

③B的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可能导致生物膜的功能不同

④E具有多种重要功能是因为B的排列顺序不同

⑤E是人类的遗传物质

A.①②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E为DNA,G为RNA,B为蛋白质。E→G过程为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G→B为翻译过程,主要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生物膜的功能与其中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DNA是人类的遗传物质。

答案 B

二、常考必记的颜色“反应”实验归纳

例2 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和尿液中的蛋白质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食用花生油最好选用苏丹Ⅳ染液来鉴定,而一般不选用苏丹Ⅲ染液来鉴定

D.甘蔗茎的薄壁组织都含有较多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还原糖的鉴定

解析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甘蔗中含有的糖主要是蔗糖,但蔗糖不是还原糖,所以D项错误。

答案 D

专题2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一、揭开“细胞间信息交流”之谜

大多数细胞膜上存在着“信号分子”受体、抗原结合点以及相关细胞识别位点,这就决定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功能。“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涉及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反应、细胞通讯等诸多内容,这也是近几年各地高考命题的热点。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包括以下三种:

1.细胞间隙连接:是细胞间直接通讯的方式。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细胞识别:是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上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甲细胞→乙细胞(靶细胞),如图所示,其中a为信号分子,b为受体。例如,精子和卵细胞。

3.信号分子:是细胞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如神经递质、激素和淋巴因子等)至细胞外,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并调节其功能。

信号分子的特点:①特异性,只能与特定受体结合;②高效性,几个分子即可发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③可被灭活,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被降解或修饰而失去活性,保证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使细胞免于疲劳。

(1)激素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随血液循环运送至全身,作用于靶细胞。其特点:①浓度低;②全身性,激素无选择地随血液流经全身,但只能与特定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③时效长,激素产生后经过漫长的运送过程才起作用,而且血流中微量的激素就足以维持长久的作用。

(2)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由神经末梢释放出来的小分子物质,是神经元与靶细胞之间的化学信使,其信息交流过程为: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组织液(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受体靶细胞(突触后神经元),即神经递质靶细胞。

应强调的是:受体存在于靶细胞的细胞膜或细胞内。水溶性信号分子,如水溶性激素等,不能穿过靶细胞膜,只能与膜受体结合,经信号转换机制,通过胞内信使或激活膜受体的激酶活性引起细胞的应答反应。脂溶性信号分子,如性激素等,可直接穿膜进入靶细胞内,与胞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调节基因表达。

例1 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信息交流的几种方式。则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神经递质释放和性激素信息交流的方式依次是( )

A.1、2、3

B.4、2、3

C.4、1、3

D.4、2、1

解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与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有关,图4中细胞甲是下丘脑细胞,细胞乙是垂体细胞、细胞丙是甲状腺细胞,细胞丁是靶细胞;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如图2所示;性激素是由性腺分泌,经血液运输,作用于相关的靶细胞,如图1所示。

答案 D

二、聚焦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的易错问题

1.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结构功能辨析

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各种细胞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特别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功能极易混淆,可结合以下流程图说明:

[温馨提示](1)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结构: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

(2)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膜性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物质穿膜问题

内质网腔内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进一步加工,最后排到细胞外,在这一过程中分泌蛋白不穿过生物膜。

3.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问题

先出现在核糖体上,然后从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囊泡,最后到细胞膜。不会出现在线粒体或细胞核中。

4.膜面积的变化问题

由于在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三者间以囊泡进行分泌蛋白的转运,因此内质网的膜面积减少,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前后不变,细胞膜的膜面积增加。

例2 图甲表示某哺乳动物乳腺细胞内各种蛋白质的合成和转运过程,图中①②③④⑤⑥⑦代表细胞结构,A、B、C、D、E代表物质。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该乳腺细胞,测得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在此过程中高尔基体、细胞膜、内质网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丙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不含有磷脂分子的细胞器是(填序号),分离出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

(2)图甲中A、B、C、D代表细胞内合成的各种蛋白质。其中下列物质中属于A类物质的是。

①呼吸酶②胰岛素③ATP合成酶④线粒体膜的组成蛋白⑤抗体⑥RNA聚合酶

(3)D物质从合成到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中一共穿过层磷脂双分子层,能够大大增加细胞内膜面积的细胞器是(填序号)。

(4)细胞器③和细胞器④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再加工,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膜,再分泌到膜外,这一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

(5)图乙中依据放射性出现先后时间分析,b属于(细胞器),而丙图中f属于(细胞结构)。依据丙图中f曲线的变化能说明。

(6)请在图丁中绘出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后细胞中这三种生物膜的膜面积变化。

解析(1)①②是核糖体,③是内质网,④是高尔基体。核糖体是非膜结构,不含有磷脂分子。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2)图甲中A、B、C是胞内蛋白(结构或功能蛋白),B是进入细胞核的相关蛋白,C是线粒体上的膜蛋白,D是分泌蛋白。呼吸酶、ATP合成酶,属于A。胰岛素、抗体为分泌蛋白,属于D。线粒体膜的组成蛋白属于C。RNA聚合酶,属于B。(3)D分泌蛋白的分泌是通过胞吐作用完成的,该过程通过的膜层数为0。(4)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分泌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5)图乙中依据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先后,可判断:a为核糖体、b为内质网、c为高尔基体。图丙中:d为内质网、e为细胞膜、f为高尔基体。另外依据图丙中f曲线变化,说明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形成前后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但膜的成分实现了更新。(6)分泌蛋白加工、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小,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面积增加。

答案(1)①②差速离心法

(2)①③

(3)0 ③

(4)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5)内质网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形成前后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但膜的成分实现了更新

(6)

第二单元细胞的代谢

专题3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一、物质跨膜层数分析

1.物质在细胞内不同细胞器之间的跨膜分析

(1)线粒体与叶绿体之间的跨膜

a为O2,b为CO2,由产生场所到利用场所共跨4层膜。

(2)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的跨膜问题

①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肽链后,肽链直接进入内质网中加工,不跨膜;

②蛋白质在内质网中完成初步加工后,由囊泡运输至高尔基体,囊泡膜与高尔基体膜融合,不跨膜;

③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在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后,由囊泡运输至细胞膜,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成熟蛋白分泌出细胞,整个过程均不跨膜。

2.物质在血浆、组织液等内环境与细胞之间的跨膜分析

(1)几种由单层细胞形成的结构

人体中有很多由单层细胞构成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如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肺泡、肾小管等,这些非常薄的结构有利于物质交换,物质透过这些结构时,要经过两层细胞膜。

(2) 物质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的跨膜

葡萄糖等物质从血浆进入组织液,经过组织处的毛细血管壁,要跨2层细胞膜。

(3)物质由组织液进入细胞的跨膜

物质由组织液进入细胞的跨膜,要分析该物质具体在细胞中被利用的场所,然后计算出跨膜层数。如图葡萄糖被利用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因此组织液中的葡萄糖只跨1层膜,进入细胞质基质即被利用。氧气被利用的场所为线粒体内膜,氧气要跨3层膜,进入线粒体中被利用。

3.物质在体外环境与血浆之间的跨膜分析

(1)物质由体外环境(肺泡、小肠等)进入血浆,至少要跨1层上皮细胞和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即要跨4层膜。

(2)物质进入血浆后,由循环系统转运到全身各处,该过程不跨膜。

例1 外界空气中O2进入人体细胞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

A.5层

B.10层

C.11层

D.12层

解析外界空气中O2要经过肺泡进入血浆,然后由红细胞运输,O2在细胞中被利用的场所是线粒体,具体过程如下:

此过程中氧气至少经过11层膜(肺泡壁细胞2层膜+肺部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红细胞进和出2层膜+组织处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11层膜)。

答案 C

二、利用“一”、“二”“三”、“四”理解物质的运输

1.一套装置——渗透装置

渗透装置两要素: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浓度差。

2.两类运输——跨膜运输和非跨膜运输

①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②非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胞吞和胞吐两种。

3.三种跨膜运输方式

①自由扩散:由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②协助扩散:由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能量。

③主动运输:由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4.四种应用——质壁分离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①观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

②判断细胞的死活。

③测定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④验证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例2 图甲是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图乙表示4种不同的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甲中,A、B、D表示组成细胞膜的物质,其中B表示,它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A所代表的的种类和数量。

(2)图乙中,4种物质的运输方式有种形式,4种物质中进出细胞不需要耗能的

是。

(3)图乙中Na+、K+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值较大,维持细胞内外相对浓度差异的动力

是。

(4)图甲中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和图乙中的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相对应的

是。

解析图甲中A、B、D分别表示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和多糖,A和D结合形成糖蛋白,a、b、c、d、e分别表示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图乙中两种离子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胰岛素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CO2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胞吐和主动运输均需要耗能,自由扩散不耗能。维持细胞内外Na+、K+相对浓度差异的动力是ATP,即细胞在耗能的情况下,可源源不断地将K+运进细胞,将Na+运出细胞。图乙中Na+运出细胞的方式用图甲中的e表示,K+运进细胞的方式用a表示,CO2出细胞的方式可用b表示。

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2)3 CO2

(3)ATP (4)a和K+、e和Na+、b和CO2

专题4 酶与ATP

一、常考易错的“三类酶曲线”

1.酶的作用原理

(1)由图可知,酶的作用原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2)若将酶变为无机催化剂,则b在纵轴上向上移动。用加热的方法不能降低活化能,但会提供活化能。

2.酶的特性

(1)图1中加酶的曲线和加无机催化剂的曲线比较表明酶具有高效性。

(2)图2中两曲线比较表明酶具有专一性。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1)分析图1和图2:温度或pH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2)分析图3:OP段酶促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是底物浓度,P点以后酶促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则是酶浓度

等。

例如图①表示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图②表示外界环境温度与某哺乳动物体内酶活性的关系;图③表示外界环境pH与体外甲、乙两种酶活性的关系;图④表示某酶在不同温度下的酶促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①中甲酶可能是RNA酶

B.图②表示的酶可以是人体细胞内的呼吸酶

C.图③甲酶对pH的耐受范围比乙酶的大

D.图④可证明该酶活性最大时的温度为30 ℃左右

解析用蛋白酶处理甲、乙两种酶,乙酶活性降低,说明乙酶是蛋白质,甲酶活性没有变化,说明甲酶不是蛋白质,因此甲酶可能是RNA酶,A正确;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其体内酶的活性不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图②表示的酶可以为人体细胞内的呼吸酶,B正确;图④中3种温度下30 ℃时,酶促反应达到平衡所用时间最短,酶活性最强,D正确;图③中由pH对两种酶活性的影响曲线可知,乙酶耐受的pH范围比甲酶的大,C错误。

答案 C

二、常考必记的7类酶

1.DNA聚合酶——催化脱氧核苷酸间缩聚形成3',5'-磷酸二酯键,用于DNA复制及逆转录。

2.RNA聚合酶——催化核糖核苷酸间缩聚形成3',5'-磷酸二酯键,用于RNA合成(转录)及RNA复制。

3.

4.DNA解旋酶——用于DNA复制时双链间氢键打开。

5.

6.各种消化酶——可对应催化相关大分子的水解,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

7.细胞工程工具酶:纤维素酶、果胶酶(除去细胞壁)、胰蛋白酶(动物细胞培养)。

专题5 细胞呼吸

一、不能熟记细胞呼吸各阶段的反应式

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①C6H12O6→丙酮酸+[H];②丙酮酸+H2O→CO2+[H];③[H]+O2→H2O。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每个阶段的化学反应都需要在酶的催化下才能进行。

例1 有氧呼吸全过程的物质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①C6H12O6→丙酮酸+[H];②丙酮酸+H2O→CO2+[H];③[H]+O2→H2O,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第③阶段反应极易进行,无需酶的催化

B.第②阶段无ATP生成,第③阶段形成较多的ATP

C.第①②阶段能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D.第①阶段与无氧呼吸的第①阶段不同

错因分析易错选A或B,原因是不能熟记呼吸作用的过程,不能理解新陈代谢与酶的关系。

解析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都需要酶的催化、三个阶段都有ATP的形成;有氧呼吸的第①阶段与无氧呼吸的第①阶段完全相同;有氧呼吸第①②阶段能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答案 C

二、对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过程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含糊不清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不同的氧气浓度情况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所占的比例不同,根据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的量,可以判断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

例2 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下表所示。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A.a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等于无氧呼吸速率

B.b浓度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大于无氧呼吸速率

C.c浓度时有50%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

D.d浓度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未进行无氧呼吸

错因分析易错选B或C,原因是没有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解析a氧气浓度时,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量是9 mol,无氧呼吸产生CO2的量也是9 mol,与产生的总CO2的量相等,因此a氧气浓度时只进行无氧呼吸;依此类推,b氧气浓度时,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是6.5 mol,消耗的葡萄糖为3.25 mol,有氧呼吸产生的CO2的量是12.5-6.5=6(mol),消耗的葡萄糖是1 mol,故无氧呼吸速率大于有氧呼吸速率;c氧气浓度时,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的量为6/2=3(mol),用于有氧呼吸的量为(15-6)/6=1.5(mol),故有2/3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d氧气浓度时酵母菌不产生酒精,说明不进行无氧呼吸,CO2全部是有氧呼吸产生的。

答案 D

专题6 光合作用

小议“轮作、间作与套种”

农业上常采用轮作、间作、套种等生产措施,以提高农作物的亩产量和年产量。那么,这三种农耕经验中究竟渗透了怎样的生物学知识呢?

一、轮作

1.种植模式

在同一块土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在一年内连续种植超过一熟(茬)作物的种植模式,俗称换茬或倒茬。

2.实际意义

既能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也延长了有限土地面积的年有效光照时间,从而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提高了作物的单位面积年总产量。轮作是农耕中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生物学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能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不同的农作物对各种矿质养料的需求量不同,而其根系发达程度所决定的入土深度的不同也导致了它们可以利用不同层次土壤养分;另外,不同作物吸收的养分形态也有一定的差异,如:小麦只能吸收易溶性磷,而豆类往往能吸收难溶性磷。

其二,能改善调节土壤肥力。轮作可以适当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不同作物根系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不同,其返回土壤有机质也不同,这调节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实施水旱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有些轮作还能消除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

其三,能减轻病虫和杂草危害。轮换作物,可以在种间关系特别是营养关系(食物链)的变化上达到病虫和杂草的自然防治,如斩断寄生、减少伴生性杂草等。

二、间作

1.种植模式

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一种模式。农耕中通常是将长势较高的喜阴作物与较矮的喜阴作物进行搭配,如玉米和大豆间作。由于间作的两种农作物有较长的共同生长期,不同作物之间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因此选择合适的作物搭配,尽可能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是间作的关键。株型上要一高一矮、叶形上要一尖一圆、根系上要一深一浅、成熟期上要一早一晚、种植密度上要一宽一窄,以形成良好的时空层次的复合种植群体,通风透光,才可以实现资源和空间上的有效和最大化利用,保证产量。

2.实际意义

间作的主要意义在于增加单位土地的有效光合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同时,合理的间作,还可以在作物间产生互补效应,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等,从而实现高产、稳产和高效益。

三、套种

1.种植模式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一种种植模式,也称套作或串种。一般套种与间作一起表述,不做细致区分,但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作物的共生期很短,一般不超过套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而间作作物的共生期至少占一种作物的全生育期的一半。因此,套种侧重于在时间上集约利用光热水资源,而间作则侧重于在空间上集约利用光热水资源。

2.实际意义

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延长了后季作物的生长期,增加了单位土地的有效光照时间,从而增加了光能利用率,提高了年总产量。

四、试题链接

例农业生产中常用轮作、间作和套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地上,按预定的计划轮换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轮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害虫的发生。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地上将不同的作物相间种植。套种是指同一块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模式。请回答问题:

(1)轮作能够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是。

(2)轮作能够防止虫害发生,是由于改变了原有的,

从而使害虫难以生存下去。

(3)从提高农作物对光能的利用率的角度分析,间作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原因是。套种能够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是。

答案(1)不同农作物对土壤中不同矿质元素的吸收不同(2)食物链(3)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第三单元细胞的生命历程

专题7 细胞的增殖

一、有丝分裂中易混图形辨析

1.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侧面观与俯面观

例1 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若从细胞的某一极方向观察,染色体的排列情况是( )

解析观察细胞分裂图像时,同一时期,由于观察角度的不同,看到的图像也不相同,如中期时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侧视时看到的是着丝点在一条线上,但如果从细胞的一极来看,就看不出来整齐排列的效果了,而是凌乱的排列。

答案 D

2.细胞核的变化

例2 下图为细胞周期中部分细胞核的变化示意图,据图分析:

(1)甲图发生在期,核膜。

(2)乙图发生在期,核膜。

解析从图像上可以看出核膜在变化,应判断出发生在前期或末期。在分裂前期,每条染色体上都含有两条染色单体,而在末期染色体上无染色单体,因此可判断甲图为细胞分裂的末期,核膜正在重新构建;乙图为细胞分裂的前期,核膜正在解体。

答案(1)细胞分裂末正在重新构建

(2)细胞分裂前正在解体

二、高中生物实验中常用化学药品的作用及应用

例3 下表列出了教材中部分实验的材料、实验条件和观察内容,请回答有关问题:

(1)A 组实验中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的作用是 。

(2)B 组实验中,若取材合适且提取色素的过程操作很规范,但得到的滤纸条上的色素带颜色均非常淡,可能的原因除了滤纸条湿度大,没有预先进行干燥处理外,还有 。

(3)在做C 组实验时,应选择图甲 (填编号)处细胞为材料。某同学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图乙所示图像,此视野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过少,可能的原因有 。(填编号)

a.视野选择不合适

b.取材时间不合适

c.制片时压片力量不合适

d.解离时间不合适

(4)研究洋葱根尖处于有丝分裂各阶段细胞核中DNA 和细胞质中mRNA 的含量变化,获得如下图丙所示曲线。在a 和c 两时期, 催化mRNA 分子合成,在e 时期,最活跃的细胞器是 。图丁①→②、②→③表示的生理变化过程分别发生在有丝分裂的 (时期)。

解析(1)A组实验中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的作用是洗去花生子叶切片表面的浮色。(2)由题干所给信息“取材合适且提取色素的过程操作很规范”推测,色素带颜色浅的原因可能是画滤液细线的次数少或滤纸条湿度大。(3)在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选择根尖分生区(③)处细胞为材料;若视野中图乙所示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过少,可能是观察时选择的位置不恰当,还有可能是取材时间不合适,该时间段内有丝分裂不旺盛。(4)根据曲线图判断,a、c两个时期mRNA的含量高,是转录旺盛的时期,RNA聚合酶催化mRNA的合成;e 时期植物细胞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进而形成细胞壁,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①→②为DNA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②→③为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发生在分裂前期。

答案(1)洗去浮色(2)画滤液细线次数不够(3)③a、b (4)RNA聚合酶高尔基体间期、前期

专题8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细胞生命历程中的有关实验研究例析

一、细胞癌变机理探究

例1 近期统计数据显示,癌症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请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1)体外分别培养某种癌细胞和正常体细胞,图中代表癌细胞生长曲线的是。在体内,癌细胞可能侵袭周围正常组织,说明癌细胞具有的特性。

(2)细胞癌变后,膜表面会出现一些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会成为,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在应答中直接使癌细胞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3)端粒酶是与染色体末端结构相关的一种细胞组分。表中数据显示细胞癌变可能与端粒酶的活性有关,请完成下面的探究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端粒酶与细胞癌变的关系。

实验材料:癌细胞,端粒酶抑制剂,细胞培养液等。

实验步骤:

①。

②。

③。

结果预测及分析: 。

(4)请根据上述内容,提出一种治疗癌症的新思路:

解析(1)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性,所以图中代表癌细胞生长曲线的为a。癌细胞由于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减少,具有易扩散转移的特性。(2)这些不同于正常细胞的蛋白质,能引起机体免疫应答,所以这些蛋白质会成为抗原;裂解靶细胞的为效应T细胞。(3)实验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与细胞癌变的关系,由此可知,实验变量为端粒酶活性的有无,因此可确定实验组别。第一步分组标号,第二步强调两组之间的实验变量,其他条件相同,第三步记录实验结果。由相应结果推测相应结论。(4)治疗癌症的新思路:由(2)题意可知,可从特异性免疫角度回答,由(3)题意可知,可从抑制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角度回答。

答案(1)a 扩(分)散转移

(2)抗原效应T细胞

(3)①将癌细胞分成A、B两组

②A组加入端粒酶抑制剂,B组不加,进行培养

③记录并比较A、B两组的增殖代数(分裂次数)

结果预测及分析:A组比B组增殖代数少,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连续分裂)有关;A组仍然无限增殖,说明端粒酶与细胞癌变(连续分裂)无关

(4)抑制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或抑制细胞分裂)或免疫治疗(输入淋巴因子、DNA疫苗)

二、细胞衰老的原因探究

例2 巴氏小体是雌性哺乳动物的细胞在分裂间期细胞核中呈凝缩状态的不活动的X染色体。雄性个体的细胞分裂间期无巴氏小体。20世纪60年代,为了探究人的体细胞衰老的因素,一位科学家选取年轻女性体细胞和老年男性体细胞,进行了如图所示的三次培养(细胞增殖),请仔细观察图并分析回答:

(1)巴氏小体在实验中的作用是,在观察前必须对细胞用染色。

(2)第一次实验结果说明: 。

(3)第二次实验结果是:老年男性体细胞混合培养与单独培养,细胞的分裂次数相同。骨髓瘤细胞与实验中进行增殖的细胞相比较,核内的结构发生的主要变化是,从而违背了“细胞程序性死亡”规则,打破了细胞产生与死亡的动态平衡。

(4)第三次实验结果有二:其一是去核的年轻女性的体细胞和老年男性的体细胞融合培养,现象为;其二是去核的老年男性的体细胞与年轻女性的体细胞融合培养,现象为。这说明调控细胞衰老的物质位于中。

解析巴氏小体是雌性哺乳动物特有的,可作为雌性细胞的标记。对细胞的染色体染色采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第一次实验中年轻女性体细胞增殖多,而老年男性体细胞增殖少,说明衰老细胞增殖次数少;老年男性体细胞混合培养与单独培养,细胞的分裂次数相同。骨髓瘤细胞是癌细胞,其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第三次实验结果说明调控细胞衰老的物质位于细胞核中。

答案(1)作为雌性细胞的标记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

(2)老年男性细胞增殖次数少

(3)遗传物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改变

(4)细胞不能增殖细胞仍能旺盛增殖细胞核

第四单元遗传的细胞基础与分子基础

专题9 遗传的细胞基础

减数分裂过程中相关概念辨析

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

(1)同源染色体:指减数分裂中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如图中的1和2为一对同源染色体,3和4是另一对同源染色体。

(2)非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各不相同,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配对的染色体。如图中的1和3、1和4、2和3、2和4分别是非同源染色体。

2.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

(1)姐妹染色单体:同一着丝点连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中的a和a'、b和b'、c和c'、d和d'。

(2)非姐妹染色单体:不同着丝点连接着的两条染色单体。如图中的a和b(b')、a'和b(b')等。

3.联会和四分体

(1)联会:指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该时期染色体已完成复制,染色单体已形成,但染色体螺旋程度低,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

(2)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图中含有两个四分体,即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对数。

相关结构的数量关系: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8条脱氧核苷酸链。

4.交叉互换

(1)图示

(2)时期:减Ⅰ前期即四分体时期。

(3)范围: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片段。

(4)交换对象:等位基因B—b交换。

(5)结果及意义:导致基因重组,产生多种配子,若不交换只产生AB、ab两种配子,若交换则可产生AB、ab 和Ab、aB四种配子,属于可遗传变异。

例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减数分裂中相互配对的染色体

B.在人的肌细胞中没有X和Y这对同源染色体

C.在人的精原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D.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解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才能确定是同源染色体:第一是来源方面,必须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第二是形态大小方面,除性染色体外,形态大小一定相同;第三是功能方面,相同位置上携带的是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精原细胞属于特殊的体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答案 A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

遗传的分子基础易混点例析

一、对于验证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易错理解

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有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两个经典实验的思路虽基本相同,但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在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采用的是直接分离法,即真正将S型菌的DNA与其他成分分离,然后用每种单一成分与R型菌混合,做体外转化实验。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采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间接将DNA与其他成分分离。

例1 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 )

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

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解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实验和艾弗里实验两个部分,它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发现过程,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而格里菲思实验只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体内转化实验部分,只相当于完成了科学发现过程的前两步的工作。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被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该实验并没有证明,而证明工作是由艾弗里来完成的。

答案 D

二、混淆具体生物的分类及遗传物质的类别

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总结如下:

1.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如所有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RNA病毒等)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或RNA)。

3.凡是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尽管细胞内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是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而不是RNA;无细胞结构的生物,如病毒仅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它们的遗传物质是:DNA 或RNA。

例2 禽流感病毒基因组由8个负链的单链RNA片段组成,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禽流感病毒具有高致病性,会造成大批鸡等禽类死亡。但是,禽流感病毒偶尔也会感染人,其传染性远不如人类流感病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2018年高考生物全国卷1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 试题答案及部分题目解析(答案仅供参考)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基础知识,题目简单,容易得分。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的基质中,所以D项错误。 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台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台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答案】B 【解析】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如拟核DNA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时候。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微生物降解植物秸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答案】A 【解析】植物细胞不能直接吸收利用N2。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乙丙两组的细胞增殖速度都大于甲组,所以两组均为先加入药物X,而丙组后半段的细胞增殖速度低于乙组,说明丙组培养一段时间后又加入了药物D。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2018年全国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上海

2018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 生命科学试题 一、单选题<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一)1分题<共6题) 1.下列藻类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A.伞藻B.衣藻C.硅藻D.颤藻 2.在蝌蚪发育成蛙的过程中,对尾部消失起主要作用的细胞器是 A.溶酶体B.中心体C.线粒体D.高尔基体 3.有些人乘车时会感到眩晕和恶心。人耳中与此现象相关的身体平衡感受器是 A.耳蜗B.前庭器C.鼓膜D.听小骨 4.下列细胞中,其呼吸过程会产生乙醇的是 A.缺氧条件下的马铃薯块茎细胞B.剧烈运动时的人骨骼肌细胞 C.酸奶生产中的乳酸菌D.受涝的植物根细胞 5.登革热是由蚊虫叮咬传播的微生物传染病,该病的传播途径属于 A.接触传播B.空气传播C.病媒传播 D.媒介物传播 6.人免疫系统中大量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B.T淋巴细胞C.致敏T细胞 D.浆细胞 <二)2分题<共21题) 7.右图①~④表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可能位置。如果病人有感觉,但手不能动,那么阻断的位置是 A.①B.②C.③D.④ 8.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起重要作用,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A基因突变为a基因,a基因还可能再突变为A基因 B.A基因可突变为A、A、A……,它们为一组复等位基因213C.基因突变大部分是有害的D.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9.科学家从我国腾冲热泉中分离得到一株硫化叶菌,下列关于该菌的表述错误的是 A.青霉素不能抑制其细胞壁的合成 B.为高温酶的潜在来源 C.对其研究有助于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D.无拟核结构 10.右图为人体某细胞内发生的部分代谢途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所示的反应类型为氧化分解反应 B.该细胞膜上有胰高血糖素受体,但无肾上腺素受体 C.脂肪酸需转化为丙酮酸后,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 D.该细胞合成的甘油三脂主要以VLDL的形式输送至血液 11.甲状腺的滤泡细胞分泌甲状腺素,C细胞分泌32肽的降钙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滤泡细胞和C细胞内含有不同的基因 对碱基192.控制降钙素合成的基因长度至少为B. C.在降钙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双缩脲试剂,溶液呈橘红色 D.滤泡细胞和C细胞内RNA种类不同 12.右图表示两基因转录的mRNA分子数在同一细胞内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若两种mRNA自形 成至翻译结束的时间相等,两基因首次表达的产生共存至少需要<不考虑蛋白质降解) A.4h B.6h C.8h D.12h .生长在含盐量高、干旱土壤中的盐生植物,通过在液泡中贮存大量的Na而促进细胞吸收+13 水+分,该现象说明液泡内的Na参与 A.调节渗透压 B.组成体内化合物 C.维持正常pH D.提供能量 14,右图为测量保卫细胞长度的局部视野,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要测量该细胞的长度,需旋转目镜 B.物镜从10换为40,图示测微尺每小格所代表的长度变小 C.在不同放大倍数下,图示测微尺每小格的实际长度不同 D.若视野中物像不清晰,会造成测量误差 15.关于哺乳动物细胞体外培养的难易程度,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乳腺癌细胞易于乳腺细胞,胚胎细胞易于脂肪细胞 B.乳腺细胞易于乳腺癌细胞,胚胎细胞易于脂肪细胞 C.乳腺细胞易于乳腺癌细胞,脂肪细胞易于胚胎细胞 D.乳腺癌细胞易于乳腺细胞,脂肪细胞易于胚胎细胞

2018年高考全国卷理科综合生物3套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8全国Ⅰ卷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膜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2、生物体内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到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生物试题及解析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生物试题及解析 全国1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台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回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物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台理的是() A.突变体M催化台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 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突变体M和N在混台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29.(10分)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分解者通过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0.(9分)甲、乙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高考全国卷1生物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值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

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三、非选择题:共174分,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38题为选考题,考生

(完整word版)2018年高考生物全国1卷及参考答案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 一、选择题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 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2.生物体内的DNA 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 一蛋白质复台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台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 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 聚合酶 D.若复台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台物中含有RNA 聚台酶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3 -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 和NO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王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起“烧苗”现象 4.已知药物X 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 D 可抑制药物x 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 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 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 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台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 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 为蛋白质,则药物 D 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 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断减弱

2018年高考理综全国1卷生物部分(word精校版含答案)

2018年高考理综(Ⅰ)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回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 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 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 空间结构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 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物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台理的是 A.突变体M催化台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 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2018年高考物理《步步高》(全国通用

2018年高考物理《步步高》(全国通用?含答案 及详细解析)专题复习题 (2套“微专题”题+1套章末综合练习题,共3套题) 第十一章交变电流 1.考点及要求:(1)交变电流、交变电流的图象(Ⅰ);(2)正弦交变电流的函数表达式、峰值和有效值(Ⅰ).2.方法与技巧:(1)线圈每经过中性面一次,电流方向改变一次;从中性面开始转动时,i-t图象为正弦函数图象;(2)交变电流的求解一般选择一个周期,利用电流的热效应来求解. 1.(交变电流的产生)如图1甲所示,矩形线圈abcd在匀强磁场中逆时针匀速转动时,线圈中产生的交流电如图乙所示,设沿abcda方向为电流正方向,则() 图1 A.乙图中Oa时间段对应甲图中①至②图的过程 B.乙图中c时刻对应甲图中的③图 C.若乙图中d等于0.02 s,则1 s内电流的方向改变了50次 D.若乙图中d等于0.02 s,则交流电的频率为25 Hz 2.(交变电流的瞬时值表达式和图象)(多选)在匀强磁场中,一矩形金属线框绕与磁感线垂直

的转动轴匀速转动,如图2甲所示.产生的交变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 A.t=0.01 s时穿过线框的磁通量最小 B.该交变电动势的有效值为11 2 V C.该交变电动势的瞬时值表达式为e=222sin(100πt) V D.电动势瞬时值为22 V时,线框平面与中性面的夹角为45° 图3 3.(交变电流的有效值)一台小型发电机产生的电动势随时间变化的正弦规律图象如图3所示,已知发电机线圈内阻为5 Ω,仅外接一只电阻为105 Ω的灯泡,则() A.线圈从垂直于中性面的位置开始转动 B.电路中的电流方向每秒改变50次 C.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20 V D.发电机线圈内阻每秒产生的焦耳热为20 J 图4 4.(交变电流的“四值”)如图4所示,矩形线圈abcd与可变电容器C、理想电流表组成闭合电路.线圈在有界匀强磁场中绕垂直于磁场的bc边匀速转动,转动的角速度ω=100π rad/s.线圈的匝数N=100,边长ab=0.2 m、ad=0.4 m,电阻不计.磁场只分布在bc边的左 侧,磁感应强度大小B=2 16πT.电容器放电时间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线圈产生的交流电动势的峰值为50 V B.该线圈产生的交流电动势的有效值为25 2 V

2018年高考全国卷2理综生物试题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2理综生物试题解析版 1. 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 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C. 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 D. 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答案】C 【解析】【分析】由题意可知,该题考查的是蛋白质的功能的相关知识,选项所描述的是几种常见的蛋白质的功能及其相关知识。 【点睛】本题以蛋白质的功能为主线,综合考查对体液免疫、组成肌肉细胞的肌动蛋白等蛋白质与血红蛋白的功能、细胞核的结构及染色体的组成、无机盐的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除了需要考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外,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善于进行横向联系,即对教材中与某一知识有关的内容横向辐射,进行归纳。 2. 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 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 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 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具体涉及了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等方式,意图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详解】病原体属于颗粒性物质,颗粒性物质或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和胞吐,因此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A错误;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B错误;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细胞膜外低,受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D错误。 3. 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1

2018年高考全国I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

2018年高考全国I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 赖李健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答案】D 【解析】生物膜具有分隔膜内外环境、控制物质进出、提供酶的附着点等功能。D选项中线粒体的DNA位于线粒体基质中,不是线粒体外膜上,故D错误。 2.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台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台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答案】B 【解析】原核细胞的拟核中在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时候也会与相关蛋白酶与DNA相结合完成复制转录等生命活动。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微生物降解植物秸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答案】A 【解析】A项,植物细胞不能直接吸收利用N2,错误;B项,农田适时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气含量,细胞有氧呼吸增强,有利于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正确;C项,微生物将植物秸秆分解成水和无机盐离子,植物根系可吸收无机盐离子,正确;D项,施肥过多会造成细胞外溶液浓度升高,细胞失水,此为“烧苗”现象,正确。 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了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了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答案】C

2018届《步步高》高考生物(全国通用)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考点全覆盖)

2018届《步步高》高考生物(全国通用)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考点全覆盖)

1.(2017·佳木斯一模)关于蓝藻和酵母菌的比较,错误的是() A.二者的标志性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B.这两种细胞都能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 C.蓝藻中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酵母菌没有 D.在细胞分裂时酵母菌有染色体的复制 2.下面关于硝化细菌和蓝藻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原核生物②都是自养生物③都是单细胞生物 ④都是需氧型生物 A.只有①B.只有①② 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 3.(2017·银川一模)关于颤藻和黑藻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颤藻和黑藻细胞内的DNA都呈环状 B.颤藻细胞和黑藻细胞所含有的色素种类相同 C.颤藻和黑藻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真正的细胞核 D.颤藻和黑藻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相同 4.(2017·蚌埠二中等四校联考)关于图中a、b、c三类生物及其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c中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细胞壁的成分存在差异 B.b中生物只有蓝藻含有叶绿素,且都构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C.b中生物只有烟草花叶病毒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D.a中生物都含有2种核酸,且遗传物质相同 5.(2017·郸城一模)细胞的统一性体现在()

①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等 ③真核细胞细胞核内有染色体,原核细胞无染色体,但有拟核,其中都含有DNA ④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都多种多样 A.②④B.②③ C.①②D.①②③ 6.(2017·定州一模)下列哪一组可解释细胞的统一性、细胞的多样性() A.相同的结构基础;细胞分化 B.相同的生理功能;细胞增殖 C.相同的化合物组成;细胞分化 D.相同的元素组成;细胞增殖 7.下列关于细胞这一最基本生命系统共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都有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细胞膜 B.都有膜包被的功能专一的细胞器 C.都以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场所 D.都在DNA分子中储存遗传信息 8.关于下图所示生物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c、d均由DNA储存遗传信息 B.a、b、c、d均能进行有氧呼吸 C.b、d均可在叶绿体中合成有机物 D.b、c、d均具有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 9.(2017·北大附中一模)下列是关于几类生物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和蓝藻在结构上有统一性,具体体现在它们都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及相同类型的遗传物质等 B.硝化细菌与变形虫在结构上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有细胞壁,营养方式属于自养型,后者无细胞壁,营养方式属于异养型

2018年高考生物试题(全国卷Ⅲ)答案

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卷Ⅲ) 生物部分答案 1.D 【解析】奥地利的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发现了性状遗传规律,A 项不符合题意; 美国的卡尔文利用小球藻,用14C 标记的142CO 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探明了2CO 中 的C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转化成有机物中C 的途径,这就是著名的卡尔文循环,B 项不符合题意;英国的格里菲思和美国的艾弗里分别完成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C 项不符合题意;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D 项符合题意。 2.A 【解析】细胞增殖过程涉及很多生物化学反应,某些过程如DNA 的复制等都会消耗能 量,A 错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其中含有磷元素,B 正确;相邻细胞的细胞膜接触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如受精作用,C 正确;在生物体内,细胞分化一般是不可逆的,D 正确。 3.D 【解析】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此时细胞膜内钾离子浓度比 膜外高很多倍,而钠离子浓度的分布与钾离子相反,因此A 、B 、C 错误,D 正确。 4.B 【解析】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 正确;同源染 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B 错误;无论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染色体仅复制一次,C 正确;有丝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D 正确。 5.C 【解析】植物在黑暗中既可进行有氧呼吸也可进行无氧呼吸,A 正确;食物链上某一 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消耗,B 正确;对于以糖类为底物的呼吸作用来说,有氧呼吸的产物是2CO 和2H O ,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或者酒精和2CO ,C 错误;植物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一、第二、第三阶段以及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可以合成ATP ,D 正确。 6.B 【解析】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是异养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A 正确; 利用黑光灯诱捕有趋光性的昆虫,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 错误;通过统计黑光灯诱捕的某种趋光性昆虫的数量,可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C 正确;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通过统计诱捕到的趋光性昆虫的种类数来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D 正确。

2018年高考全国卷理科综合生物3套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8年高考全国卷理科综合生物3套试题及答案(word版)

2018全国Ⅰ卷 1、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膜结构的破坏 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2、生物体内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3、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物质元素的

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到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年减弱 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培上生长,将M 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

高2021届高2018级版步步高3-5高中物理第四章 1

1量子概念的诞生 [学习目标] 1.知道热辐射、黑体和黑体辐射的概念, 知道黑体辐射的实验规律.2.知道普朗克提出的能量子假说. 一、热辐射 1.定义:我们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在辐射电磁波, 这种辐射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所以叫热辐射. 2.特点:热辐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情况随物体的温度而有所不同. 二、黑体与黑体辐射 1.黑体:某种物体能够完全吸收入射的各种波长的电磁波而不发生反射, 这种物体就是绝对黑体, 简称黑体. 2.黑体辐射特点: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三、能量子 1.定义:普朗克认为, 黑体辐射是谐振子向外辐射的各种电磁波.谐振子的能量是不连续的, 而只能取一些分立的值, 即E n =nhν(n =1,2,3, …), 最小的一份能量称为能量子. 2.大小:ε=hν, 其中ν是谐振动(电磁波)的频率, h 是普朗克常量, h =6.63×10 -34 J·s. 3.能量的量子化:在微观世界中能量是量子化的, 或者说微观粒子的能量是分立的. [即学即用]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黑体一定是黑色的物体.( × ) (2)能吸收各种电磁波而不反射电磁波的物体叫黑体.( √ ) (3)温度越高, 黑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越大.( √ ) (4)微观粒子的能量只能是能量子的整数倍.( √ ) (5)能量子的能量不是任意的, 其大小与电磁波的频率成正比.( √ ) 2.人眼对绿光较为敏感, 正常人的眼睛接收到波长为530 nm 的绿光时, 只要每秒钟有6个绿光的光子射入瞳孔, 眼睛就能察觉.普朗克常量为6.63×10-34 J·s, 光速为3×108 m/s, 则人眼 能察觉到绿光时所接收到的最小功率约是( ) A.2.3×10-18 W B.3.8×10 -19 W C.7.0×10-10 W D.1.2×10 -18 W 答案 A 解析 因为只要每秒钟有6个绿光的光子射入瞳孔, 眼睛就能察觉.所以察觉到绿光时所接收到的最小功率P =E t , 式中t =1 s 时E =6ε, 又ε=hν=h c λ , 可解得P ≈2.3×10- 18 W. 一、黑体辐射的规律 [导学探究]

2018年高考真题生物试卷(全国卷1)

绝密★启用前 生物部分(全国卷1)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 一、选择题:本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 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 C. 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D. 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识记叶绿体、溶酶体、核膜以及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就能解答此题。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生物膜的概念以及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2. 生物体内的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真核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中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

B. 真核细胞的核中有DNA—蛋白质复合物,而原核细胞的拟核中没有 C. 若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参与DNA复制,则该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 D. 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则该复合物中含有RNA聚合酶 【答案】B 【解析】【分析】据题干“DNA常与蛋白质结合,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可知,该题是考查染色体(质)的成分以及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等,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据此回答各个选项。 【详解】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A正确;真核细胞的核中含有染色体或染色质,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原核细胞的拟核中也可能存在DNA-蛋白质复合物,如拟核DNA进行复制或者转录的过程中都存在DNA与酶(成分为蛋白质)的结合,也能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B错误;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解旋酶等,因此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可能是DNA聚合酶,C正确;若复合物中正在进行RNA的合成,属于转录过程,转录需要RNA 聚合酶等,因此复合物中的某蛋白可能是RNA聚合酶,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要理清染色体的成分,明确复制和转录过程中存在酶的催化,酶能结合到DNA模板链上,且相关酶的成分是蛋白质,从而才能正确判断BCD三个选项。 3. 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 B. 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 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 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围绕植物根吸收物质的运输方式来考查植物根吸收无机盐的形式以及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详解】植物根细胞从土壤中能吸收无机盐,但无机盐需以离子形成存在,所以N2不能直接吸收利用,A 错误;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农田适时松土能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为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秸秆中的有机物,产生无机盐离子,从而可以被根系吸收,C正确;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根系细胞溶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引起“烧苗”现象,D正确。

2018年全国高考生物试题汇总解析(包含13套试卷)

1 课标卷Ⅰ理科综合生物卷解析 (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湖南)必修部分分值分配统计 分数分配比较合理,都接近平均分25分,与教学时数相统一。 知识点分布: 选择题 1.关蛋白质合成的基础知识; 2.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3. 植物细胞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 4.免疫调节等; 5. 生态学部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6. 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 非选择题 29.物质鉴定及植物代谢(11分) 30.血糖的调节(10分) 31.基因分离定律的验证(12分) 32.生态学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6分) 选做题(15分) 39.泡菜的制作 40.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胚胎工程 一、选择题(共6题,每题6分) 1.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 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 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 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D 【解析】tRNA的一端有三个碱基外露为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另一端携带一种氨基酸到达核糖体上,通过发生脱水缩合形成肽健,合成多肽链。所以A、C错误。DNA聚合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而细胞核内无核糖体,不能合成蛋白质,因而DNA聚合酶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类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B错。线粒体中不仅具有自己的DNA,而且还有核糖体,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一部分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核糖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不偏不难,正面考查了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基础知识,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起催化作用的,部分考生可能会误选B。 本题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是化合物的本质及合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有关概念及特点。旨在考

2018年高考真题全国2卷生物(附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生物试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人体中蛋白质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结合相应的病毒抗原 B.肌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参与肌肉收缩的过程 C.蛋白质结合Mg2+形成的血红蛋白参与O2运输 D.细胞核中某些蛋白质是染色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2.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3.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4.有些作物的种子入库前需要经过风干处理,与风干前相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风干种子中有机物的消耗减慢 B.风干种子上微生物不易生长繁殖 C.风干种子中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高 D.风干种子中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大 5.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 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 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6.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正常动物细胞可转变为癌细胞,有关癌细胞特点的叙述错误

A.细胞中可能发生单一基因突变,细胞间黏着性增加 B.细胞中可能发生多个基因突变,细胞的形态发生变化 C.细胞中的染色体可能受到损伤,细胞的增殖失去控制 D.细胞中遗传物质可能受到损伤,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 二、非选择题 7.为了研究某种树木树冠上下层叶片光合作用的特性,某同学选取来自树冠不同层的A、B两种叶片,分别测定其净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从图可知,A叶片是树冠_________(填“上层”或“下层”)的叶片,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数值时,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但测得放氧速率不变,则净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__反应受到抑制。 (3)若要比较A、B两种新鲜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在提取叶绿素的过程中,常用的有机溶剂是______________。 8.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