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规模运用可行性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68435480.html,

社会融资规模运用可行性分析

作者:杨珂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07期

[提要] 本文对1994年和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经济背景情况分别进行分析,运用央行最新公布的中国各地方社会融资规模的截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后,集中比较各方面的因素,对社会融资规模推进的可行性发展得出结论。

关键词:社会融资规模;M2;地方融资规模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27日

一、引言

从2011年起,我国宏观调控引入了一个新的指标概念,这就是社会融资规模。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和第五次会议上两次指出,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全面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以及金融与经济关系的总量指标。根据中央银行最新发布的文件中,从指标构成看,省(市、自治区)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委托贷款+信托

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其他。社会融资规模的含义更广,更具有代表性,但是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和金融风险。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社会融资规模能否很好的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本文所关注的焦点。

二、基于截面数据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分析

我们注意到2014年2月20日央行首度公布了第一张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表。这是前所未有的,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其实早在2012年央行就已经建立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制度。经过两年的摸索,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质量和时效性明显提高。由于统计口径原因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数据一直有差距,但从目前汇总的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与全国数据间的误差率一直稳定在0.2%左右,比2011年下降1.6个百分点,而在2014年3月份陆续公布的2013年中国GDP数据中,全国31个省的GDP总和约为63.07万亿元,而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的2013年全国GDP则为56.88万亿元,31个省份GDP总和已超过全国总量6.19万亿元,这种

现象很大程度是归于GDP的重复计算问题,而盛松成在2013年发表文章,他通过社会融资规模的统计原则和债务和债权角度分析出社会融资规模并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很好的说明社会融资规模误差明显低于汇总的地区GDP数据与全国GDP的误差水平,已基本符合统计数据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