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精华版小抄

公共政策精华版小抄
公共政策精华版小抄

简述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答:(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2.简述中国古代政策研究发达的原因?

答:(1)我国古代一个有一个王朝赓续相传,但在政权更迭中宗教不能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提供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又强烈地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为政策建议、政策选择、政策评估、政策咨询做了一定的安排。(2)我国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度。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热切期望,踏上“读书做官”的人生历程。知识分子既然以读书为做官的准备阶段,所以很自然的就会关注政府的运作,热衷于“议政”;另外朝廷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还注重考核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府政策的强大动力。

3.简述克劳塞维茨对政策研究的主要贡献?

答:(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克劳塞维茨所做的战略要素分析为正常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一个典范。

(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简述马克斯?韦伯对政策研究的主要贡献?

答:(1)他的理论中的文化解释、价值关联和价值分析对公共政策学的后行为主义时期研究中唱到的价值分析和伦理考量,具有显著的影响。

(2)他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两个基础因素:动机和目标。这一理论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3)他提出了官僚制理想模型,并通过对官僚制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探讨了合乎理性的、科学的决策模型。

(4)他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剑术,主要是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上的指导。

5.简述凯恩斯主义对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影响?

答: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及其被奉为政府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公共政策学的产生有如下:(1)公共政策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使公共政策领域大大扩展,通过政策履行国家职能由政治统治的领域大张旗鼓地进入宏观管理的领域,各种各样的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政策一个接一个地被政府制定出来。为改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系统,提高政策的质量,公共政策学就成为一门呼之欲出的学科了。

(2)尽管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僚系统乘势不断扩充,但是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专门的知识仍然大大地超出他们的知识领域,解决的办法一是吸收学者参与,二是实行政策咨询。结果,政策分析、政策咨询、政策评估开始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在有些国家应运而生。这也对公共政策学的诞生起了直接的催化作用。

为什么说访谈对于公共政策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答:访谈作为社会调查的一种方法,在其他学科中早已得到应用,而对于公共政策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原因主要是:

(1)对于很多公共政策,仅靠公开发表的资料是难以进行研究的,而政府档案对学者又是保密的。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政策学研究者通过访谈来搜集资料,就显得很有必要。(2)公共政策研究须掌握与特定政策相关的个人反应的情况。而要搜集个人对政策干预的反应的资料,访谈室最为便捷而有效的方法。

简述阿尔蒙德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

答:(1)它把政治系统的过程、政治过程、政府过程、政策过程作为一个同一的过程来进行分析,从而使政策研究与政治学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有利于克服政策研究中的纯技术、纯操作主义倾向。

(2)它把公共政策看作政治系统输出的产品,并将公共政策的功能概括为四种类型,即提取性功能、分配性功能、管制性功能和象征性功能。

8.简述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做出的学术贡献?

答:德洛尔被认识是公共政策学发展到第二阶段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主要有:

(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的一些误区。他认为:行为科学分为理论行为科学和应用行为科学,并且讲这种划分与自然科学分为理学和工学等量齐观,是错误的。(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大力主张将这种方法引进公共政策学。

(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

(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他强烈主张建立一种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系统科学、政治科学、经济科学和决策科学等融为一体的新的公共政策学。他主张政策研究即使牺牲一些学术上的自由,也要解决贴近决策者的问题。

我国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什么?

答:总的来看,到90年代中期,公共政策学在中国已经形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就这个新学科的研究内容来说,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

(1)在借鉴和综述国外和我国台湾学者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国大陆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一般情况出发,以适应大学本科教学需要为宗旨,编撰而成的概论。这是对公共政策学只知识的综合与介绍。

(2)对国外政策研究和政策评估中广为使用的数理方法、系统方法(如系统仿真)、社会调查和量化处理方法等,以及这些方法在研究政府大型工程决策和大型社会治理或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与优化中的应用所做的研究、综述和介绍。

(3)针对政府部门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所做的对策性研究。

我国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存在哪些问题?

答:(1)对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做的开创性研究,还十分少见。

(2)注重中国政治体制、结构和政策过程的经验性研究课题的成果、使用符合中国政策研究特点的定量分析方法的成果、扎扎实实地进行学科范式的本土化研究的成果,为数也不多。这些方面都是中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在新的世纪里要大力加强的。

11.简述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上去的的成就?

答: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阶段上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方法论的多样化。主要有行为主义方法论、公共选择方法论、博弈论和个案研究法。(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公共政策学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重点放在前期阶段即政策的制定上,而在它发展的第二阶段里,研究重点被转移到了政策过程的后期阶段即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终结上。

(3)对政策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所有的公共政策都包含着价值判断和伦理考量,所有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都受到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影响。对此,在公共政策发展的第二阶段上,学者们普遍地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所揭示的这门学科的特点?

答:(1)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公共政策学是与个人选择相关联的学问,归根结底,它须以民主的政治体制为前提。

(2)它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公共政策学追求政策的“合乎理性”,使用数学公式和实证性数据,以科学的方法论作为研究、分析的工具。

(3)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当选择某一模型进行政策分析时,这个模型须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明确的记录。

(4)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它融会了其他社会科学,具有新的学科体系。

(5)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13.简述公共政策学的定义及其内涵?

答:公共政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它的内涵如下:

(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2)按照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

(3)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几乎是无所不包、面面俱到。

(4)这门学科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十分看重研究工作队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明确地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为研究目的。简述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立法学、行政决策学在研究对象上的区别?

答: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立法学、行政决策学等研究的都是组织的决策活动,但是相互之间存在着重要区别:

(1)作为决策科学研究对象的决策,指的是包括企业、交通系统、军队、学校等在内的各种组织在管理中形成的决策。

(2)作为行政决策学研究对象的行政决策,属于管理决策的一种,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政府职能,就要解决的问题制定与选择行动方案,作为决定的活动。

(3)作为立法学研究的对象的法律研究,指的是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各种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4)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政策。简述经验主义的主要思想?

答:(1)经验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感觉经验,也就是说,感觉经验是认识的真正源泉。(2)经验主义强调人的认识须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出发。

(3)关于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从总体上说,经验主义注重对个案和部分的研究,而藐视对普遍性和整体的研究。

(4)经验主义强调归纳逻辑作为认识工具而具有的根本作用,忽视真理自身的逻辑一贯性。(5)关于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培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6.简述理性主义的主要思想?

答:于经验主义哲学家的情况相比较,理性主义哲学家在思想上的同一性和一致性不在于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上,而在于认识论上。

(1)理性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起源于理性直观而不是感觉经验。笛卡尔首先确立了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

(2)在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上,理性主义认为对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认识算不上真正的认识,只有对事物的共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认识,才是具有普遍必然意义的科学知识。因此,理性主义总是把一半而不是个别作为认识的首要对象。

(3)在是否有普遍的共同理性存在的问题上,理性主义持肯定的态度。理性主义认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来自理性本身,而这理性本身是人人共有的,是普遍共同的。

(4)理性主义蔑视和贬低归纳法作为人类认识工具所起的作用,认为用归纳法得出的只是完全是偶然的,尚不具有真正的知识所具有的形式,顶多只能用作一般原理的例证。理性主义是以演绎法为主线发展起来的。

简述逻辑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思想?

答:(1)经验正是原则。这是逻辑经验主义的根本原则,它规定知识必须依据经验。任何命题只有表述为经验并能被经验所证实或证伪才有意义。

(2)以逻辑分析来补充实证经验。在逻辑经验主义者看来,逻辑是普通的思维形式。逻辑经验主义强调把数学方法运用于一切科学领域,用数学中的公理设定的方法来补充经验归纳法,以逻辑分析的方法容纳理性主义崇尚的演绎推理,并以逻辑分析来补充实证经验。科学主义的科学观。逻辑经验主义具有很强的科学主义的科学观,认为经验证实原则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唯一标准,并以此划分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认识世界和体验世界。

简述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主要思想?

答:(1)对从伽利略开始、支配西方思想三百多年的机械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与科学观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2)后现代主义主张自然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3)后现代主义对人文精神的呼唤。

(4)后现代主义重视非理性的、反理性的和超理性的等反科学主义的创造性思维。

19.德洛尔认为公共政策学模型必备的条件是什么?

答:第一,必须明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

第二,必须与宏观政策密切相关,即具备包容各项微观、具体政策的宏观特性。

第三,必须建立在注重人文特点的行为科学与注重科学程序和方法的管理科学二者相互交融的基础上。

第四,必须对宗教、意识形态等大量非理性因素持客观态度。

第五,须对时间非常敏感,并且具有历史色彩,即具有历时观察的功能。

简述理性主义模型中设定的理性人的特征?

答:(1)当面对多种选择时,他会做出一个决定。

(2)他会依据其价值偏好,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排列出优先次序。

(3)他的价值偏好会随着时空变化而转移。

(4)他通常从所有的方案中,选择偏好等级最高者。

(5)面对同样的选择他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21.理性主义模型认为决策者是如何将其理性主义的决策活动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中的?答:(1)决策者面临的是一个既定的问题。这一问题可以同其他问题相区别,或至少与其他问题相比显得更重要。

(2)引导决策者做出决策的各种目的、价值或目标是明确的,而且可以按其重要性不同而依次排列。

(3)解决问题的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都为决策者一一权衡。

(4)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可能出现的结果都进行了调查研究。

(5)每一个选择方案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都与其他选择方案具有可比性。

(6)决策者最后采用的那个方案,是所有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目的、价值或目标的方案。

22.简述理性主义模型受到的批评?

答:(1)这个模型道德设定决策者为理性人,这个设定是缺乏经验支持的、

(2)这个模型假定决策者是公正的、客观的、理智的,而在实践中决策者的公正、客观和理智却常常是极为有限的。

(3)这个模型过高的估计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作为政策分析工具所起的作用,因为在实践中这两种分析工具对许多公共政策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4)这个模型假定决策者全智全能,但在实践中决策者拥有的知识、获取的信息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预先对投入一产出,成本一收益的比例精确的计算。

23.简述渐进主义模型包含的两组命题?

答:(1)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决策做出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

(2)决策者把决策看作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啃代替了一口吞下。

24.简述集团模型包含的内容?

答:集团模型假定:现代政治实际上就是各利益集团为影响公共政策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政府的作用只在于制定各利益集团竞争的规则,平衡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公共政策是各利益集团之间争斗和力量对比的结果。这个假定可以分成如下内容:

(1)制定政策,是政治过程的决定性阶段;而政治过程则是各集团争取影响公共政策的行为过程。

(2)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相互竞争着的集团之间达成力量平衡的过程。

(3)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集团间获取公共政策资源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问题不在于回避竞争,而在于制定合理的、法制化得竞争规则。

(4)在任何时候,公共政策都反映占支配地位的集团的利益。

简述集团模型受到的批评?

答:第一,它把注意力集中于政策形成过程中那些重要的能动因素的同时,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而低估了公共权力机构自身“所起的独立的又富有创造性的作用”。

第二,人类在政府与政治过程上的许多问题,集团决策模型无法解释,因为它忽略了政治生活中其他许多重要因素对公共政策形成的影响。

第三,它对于多元主义政治体制以外的那些政治体制内的决策过程,缺乏解释力。戴伊和齐格勒通过对精英理论的梳理,概括总结出的一组命题是什么?

答:(1)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和无权的多数。负责社会收益分配的只是少数人;国家政策不是由民众决定的。

(2)统治人的少数不代表被统治者的多数。精英大多出自社会经济的上等阶层。

(3)为了保持稳定避免发生革命,非精英上升到精英地位的过程必须缓慢而又不间断。非精英只有接受精英的基本观点,才能进入统治集团。

(4)精英们在社会制度的基本准则和保持现代社会制度不变等方面意见一致,只是在很少一些问题上有分歧。

(5)国家政策并不反映民众的要求,而只反映盛行于精英中的价值观。国家政策的改变是缓慢的,而不是革命性的。

(6)相对说来,行动积极的精英受态度冷漠的民众的直接影响很少。精英对民众的影响多

于民众对精英的影响。

27.简述国家与政府的联系和区别?

答:(1)国家权力与社会相分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治理机构的专门化和治理者的常任化,也就是形成了行使这种权力的专门机构即国家机关和专门人员即国家官员。

(2)政府就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官员通过一定类型的权力关系及其运行程序和规则而成为一个整体或系统。

(3)现代国家拥有主权,而政府则是国家主权的管理者和行使者。政府是国家的中枢系统。(4)政府只是国家的组成部分,政府的意志、价值和利益虽然一般来说与国家是一致的,但绝不意味着两者不会发生差异。

28.简述阿尔蒙德指出的政策过程的逻辑顺序?

答:(1)利益表达。它把人们的愿望、意见、态度和信仰转变为对政府系统的要求。这是逻辑的起点。

(2)利益综合。它把各种利益诉求转变为公共利益诉求。

(3)政策制定。它把公共利益诉求转换为权威性的公共政策。

(4)政策执行。这是一个系统的输出的过程,它把公共政策付诸实施。

(5)反馈。它把公共政策被实施于环境的结果再输入到政府系统中。这是政府过程或政策过程的逻辑终点,同时又是新一轮循环的逻辑起点。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政府系统的解体。

29.在政府界定与认定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中,政府系统的自利性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答:(1)完全从谋求政府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来界定与认定公共利益。

(2)由于存在国家对政府的一系列有效的制度约束,存在着社会对政府的有力的制约与监督,政府在正确界定与认定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其自利性在合理的范围内得到实现。(3)政府自利性被视作与政府公共性完全对立的一种特性,政府利益被视作不应有的利益诉求。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政府缺乏正确地界定、认定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动力机制,不利于增强政府能力,最终也不利于增进社会公共利益。

30.美国总统的决定是通过哪些途径做出的?

答:(1)他在内阁决策中的独断权。宪法把行政权力仅仅授予总统而不像许多议会内阁制政府那样授予一个委员会。

(2)政府各部提出的政策倡议源源不断地汇集到白宫这个行政系统的末端,总统则在这个末端建立起制定政策的总统直辖机构。

31.简述美国司法决策的主要形式?

答:(1)司法审查。美国最高法院有司法复审权。这种正是权力使最高法院能够裁决国会已获通过的某项法律不符合宪法,这项法律从而也就无效。

(2)推翻先前的判决。司法裁决的一个非正式规则是维持先前判例的效力。美国最高法院可以依据时代的变化,抛弃先例即推翻原先的裁决,做出新的裁决。

(3)司法命令。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可发出司法命令以规定纠正不公正情况的办法。32.中国政治体制赋予公共政策过程的特征有哪些?

答:(1)从宪法规范的权力关系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整个国家机构系统中占有首要的、全权的、不受其他权力制约的地位,是一切政府权力的唯一来源和归宿。

(2)从议行合一的政府系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上看,中国共产党则是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主导着政府过程的运行。

33.简述我国人大决策采取的主要形式?

答:(1)宪法。在我国,宪法被认为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和统一和融合,它一方面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另一方面又是党的路线和总政策被赋予根本法的形态。

(2)基本法律。全国人大有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宪法只确定国家制度各个方面的基本原则来构造,就必须将这些基本原则用基本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

(3)法律。这里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而是指特定意义即现行宪法所界定的意义上的法律,其确切含义是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行为规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不属于基本法律性质的其他法律。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中国是单一制国家,进行地方立法通常只是执行国家立法和补充国家立法的结果。

(5)人大决定。人大有四大职权,即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作为人大决定权行使的结果,就是决议、决定、命令、条例等的制定和颁行。

34.我国“人大决定”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1)我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决定权的那些行为。

(2)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人事任免权的行为。

(3)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监督权的行为。

(4)地方人大中除了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件和单行条例者外,其他县以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乡镇人大做出的全部决策。

35.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答:(1)行政法规。现行宪法规定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另外,国务院还可根据全国人大授权制定行政法规。

(2)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从国务院立法的情况来看,行政法规与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在实质构成要件上尚未做出明确规定,而在形式上则做了区分,即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以国务院文件或国务院办公厅文件的形式发布。

(3)部门规章。现行宪法规定国务院各部、委有权“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

(4)地方性规章。根据现行宪法和地方政权组织法,地方各级政府中,有权制定规章的只是法律明确授权的地方政府。

(5)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36.简述我国地方性规章与地方性法规在内容范围上的区别?

答:(1)法律需要具体化的,制定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需要具体化的,制定规章;(2)涉及到司法活动的,制定地方性法规;调整行政机关自身活动的,制定规章;

(3)法律和行政法规未做规定,需要创设新的实体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制定地方性法规;不创设新的实体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制定规章;

(4)本行政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大事项,由地方性法规规定;其他事项由地方性规章规定。

37.在具体的决策活动中,如何区分地方性规章与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答:(1)文件的制定根据。地方性规章的制定,须以法律或国务院的行政法规为依据;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则不能做这样的设定。

(2)规范性的强弱。地方性规章能规范的东西,有些是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不能规范的。

(3)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要参照适用地方性规章,而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则不是参照适用的依据。

38.我国的公共政策在纵向结构的形式构成上是哪些主要内容?

答:(1)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的制定须在中央政策的指导下进行,也就是说地方政策只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

(2)我国地方政策指的是省级、市(地)级、县(市)级这三级政权分别制定的政策。三级地方策的制定都须以中央政策为指导,同时它们之间又存在着阶梯式的等级关系。(3)在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的中国,地方政策、基层政策仍具有一定得能动性。

(4)地方政策的中观性在当代中国最为典型。这种中观性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地方政策具有双重依据、双重制约、双重功能。

39.简述元政策、基本政策和部门政策及其相互关系?

答:(1)元政策也称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2)基本政策指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3)部门政策指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40.近代公共政策的转型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在公共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2)现代国家和政策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

(3)现代国家越来越注重于执行社会管理职能,而其目的不仅是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发展。

(4)现代公共政策的质量,更多的是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4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1)政治性。公共政策市由政治性组织制定的,因此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2)阶级性。公共政策在实质上并不代表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和共同利益。阶级性是公共政策的一项本质属性。

(3)权威性。公共政策的主体是社会公共权威,主体权威性赋予了政治的权威性。

(4)普遍性。每一公共政策所制定的行为规则,在政策主体所框定的范围内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5)目标取向。任何政策都是为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因此,问题的解决就是政策的目的。目标取向是公共政策的灵魂。

(6)稳定性与变动性。政策是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7)预见性。公共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导,必须具有预见特征。

42.为什么说政策实践比政策制定更重要?

答:(1)政策实施时运用公共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最直接环节。

(2)政策实施决定着政策目标能够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3)政策正确与否,在主观认识范围内无法解决,只能由实践去检验,政策实施时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重要途径。

(4)政策实施时完善、发展公共政策和制定新政策的重要依据。

43.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答:制定政策和组织实施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现其职能的基本手段,而公共权力机关在使用这一手段时也就对它的功能做了设定,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四种:

(1)管制功能。就是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或者说要使政策对象不发生政策主体不愿见的行为。

(2)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3)调控功能。公共权力机关的治理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或者说,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行治理的手段、工具和杠杆。

(4)分配功能。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予政府主观偏好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我国地方政策和基层政策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地方政策、基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质量对中央政策能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效果、实现政策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如果地方政策、基层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从普遍的情况来看都质量不高,那么中央政策就不可能实现其预期目标。(2)中央政策在制定过程中须综合各地地方政策、基层政策中具有普遍性、反映某一政策问题的国情特点的内容,有些中央政策本身就是在群众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地方政策的内容而形成的。

45.简述公共政策的内涵?

答:(1)公共政策是决定、决策的一种特殊形态,它具有决定、决策的一般特征。

(2)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的基本活动方式或活动过程,是公共机关的权力意志的表现,因而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3)公共政策市经由政治过程而进行方案的初拟、优化和择定的结果,主导这一过程的基轴是公共权力机关与公民的关系。

(4)公共问题、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5)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

(6)公共政策在形式上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46.什么事合理的政策结构?

答:(1)合理的政策结构的显著特征是结构的有序化。

(2)合理的政策结构的另一重要特征是有效的分级控制。政策的这种分级控制越有效,就越能提高政策运行的效率。

(3)严格的组合秩序,这是政策结构合理的重要条件。组合秩序如若混乱或不合理,就会造成政策运行的混乱与资源浪费,从而影响政策效果。

47.简述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

答:(1)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即公共政策的直接生产者,也就是那些获得法律授权,享有公共权威和公共资源,能够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并充当政策产品法定生产者的机关或职位(个人)。直接主体主要有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组织以及某些领袖人物。(2)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即那些虽不直接参与政策产品的生产,但由于获得了国家法律的保护或认可,能够通过压力、舆论等方式和渠道,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并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组织或个人。间接主体主要包括在野党、利益集团和选民。

48.简述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答:(1)信息子系统,它是公共政策系统中的一个基础子系统,也是公共政策系统的“神经”系统。

(2)咨询子系统。它俗称“思想库”、“智囊”,是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

(3)决策子系统。它是公共政策系统的中枢系统,权威性和主导性是其最基本的特征。(4)执行子系统。它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各类人员构成,是公共政策系统与环境直接作用的实践环节。

(5)评估子系统。它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改进政策制定系统的一个基础子系统。

(6)监控子系统。它是公共政策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特殊子系统,是维护公共政策系统良性运行的保障。

(7)反馈子系统。它是一个由人、机两部分组成的相对独立信息传输综合体,其任务是进行信息传递或传输。

49.简述咨询子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答:(1)提供预测研究。科学的预测是正确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前提之一。

(2)帮助决策子系统发现问题,确定政策目标。

(3)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

(4)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

(5)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

50.简述决策子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

答:(1)确认政策问题。这不仅是政策活动的开始,也是对系统环境所做的反应。

(2)明确政策目标。决策目标正确与否,关系到政策活动的成败,也关系到决策效果的好坏。

(3)组织政策方案设计。决策子系统根据政策目标及其要求,挑选熟悉这一问题的专家,组成高水平的咨询子系统,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政策方案设计。

(4)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决策子系统在对各种备选方案独立进行辨别的基础上,挑选出能够较好地达成政策目标的方案,进而通过综合比较和权衡,最后确定一个相对满意的优质、高效方案。

51.简述评估子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答:(1)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一项政策投入运行后所产生的效益和效果,需要由评估子系统确认该政策的特点、优点、缺陷,并检验该政策的实际效益和效果,从而提高政策的实效性。

提供政策持续、修政、调整或终止的重要依据。为使公共政策收到预期效果,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需要决策子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一项政策的延续、改进、修正、调整或终止。这就需要政策评估子系统确定政策的价值,为重新确定政策目标、制定新政策提供必要信息。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公共政策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只有通过评估子系统的科学评估,才能用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政策效益,才能明了现有政策在资源配置方面是否合理、有效,从而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使政策更为完善。

简述监控子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答:(1)根据公共政策的目标,确立具体的监控标准或指标,并作为实施监控的依据。(2)对执行子系统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包括执行子系统是否执行政策、执行得如何,以纠正执行偏差,惩罚执行不力。

(3)反馈执行情况。将政策执行情况及其环境、条件变化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决策子系统,使之能够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尽快对公共政策进行修订、完善或总结。

53.简述反馈子系统的功能?

答:(1)为决策子系统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任何天才的决策者都无法做到洞察秋毫,构思一切政策,他只能在反馈子系统所提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政策运筹。不考虑反馈的决策者,只能是不负责任的决策者。

(2)客观、准确、灵敏、迅速地向决策子系统反映政策运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使后者能够依据所得信息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补充。反馈子系统传输的信息是检验决策方案有效性的依据。

(3)反馈子系统传输的信息也是对政策实施有效控制已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佳手段。

54.简述大众传媒如何影响政策输出?

答:作为一种环境的大众传媒,通过对公共政策系统提出要求来影响政策输出。

(1)大众传媒影响决策者的价值取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因特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媒体信息信息潜在地但却深刻地影响着决策者的价值观。

(2)大众传媒影响受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对现实政策情形的认识,同时,大众传媒也

影响受众的思维、判断、选择和行动,从而影响到决策者能否适时制定出有效的公共政策。(3)大众传媒有助于决策者迅速了解政策执行情况与后果,从而及时做出是延续、调整还是终结某项政策的决定。

(4)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影响政策对象的价值取向及其现实世界的了解与认识,从而使他们通过选举投票、施加压力、游行示威、直接或间接抵制等途径来支持或反对某项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简述国家机构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答:国家的组织结构决定着公共政策的层次、结构及其效力范围。

(1)国家的纵向结构规定公共政策的层次。公共政策是由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组成的,分别由不同规格或级别的国家机构制定、颁布并具体实施。

(2)国家的横向结构决定着公共政策的效力范围。

(3)不同规格的国家机构所制定的政策在权威性方面是有差别的。

为什么说国家能力是影响公共政策的关键变量之一?

答:(1)国家能力首先是与其自主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主性是保证公共政策质量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之一。

(2)国家制定出的公共政策与国家所代表的公共利益是相一致的。

(3)国家能力由社会抽取能力、社会规范能力、社会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四个方面组成。这四方面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了公共政策的制定。

57.简述治理能力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出的挑战?

答:(1)治理能力强调在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非意识形态的公共行政中对社会进行治理,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权力中心,政府职能的专属性、垄断性、强制性和排他性也不再是其能力的前提。

(2)治理能力的构成要素,与传统的政治统治能力或行政管理能力相比,治理能力所追求的目标和评估标准都有所不同,它拥有更多的民主要素和灵活性,这就对公共政策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3)治理能力更多地强调“最小国家”、“廉价政府”的意义,良好的治理能力是一个作用范围较小、但却强有力的政府,是一个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的政府,也是一个服务的、负责任的政府,这对公共政策的质量、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治理能力强调运用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并以此克服传统官僚体制固有的惰性,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这对公共政策的执行也提出了新的要求。58.简述政治体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答:政治体制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种组织机制,对公共政策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1)政治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

(2)政治体制决定了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程度;

(3)政治体制决定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程度;

(4)政治体制影响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

简述政党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答:(1)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是公共政策制定最重要的倡导者和政策理论最重要的提供者,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执政党的政策。

(2)在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国家中,政党首要必须借助于公共权力才能与公共政策现实地发生联系,政党的要求和主张转化为公共政策必须有一个公共选择过程。在实行“一党制”的国家中,政党是公共政策制定的主导性力量,“党政一元化”的体制使党常常能够对政策的形成发挥决定性影响。在野党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公共政策制定的一种制约和监督力量。(3)我国实行的以共产党为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上都

发挥主导作用,各民主党派通过政治协商制度参与国家重大事情的讨论与决定。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

60.为什么说公共政策的利益与代价既可能分布广泛,也可以分布狭窄?

答:(1)公共政策市从全社会角度统筹公共利益,其最终效果只有站在全社会的角度才能观察到。

(2)公共政策是一种非市场决策行为,公共政策效果不能按市场价格中商业规则来进行观察和衡量。

(3)公共政策的利益表达形式是多样化的,因而,对于利益与代价的评判不可能取得一致。

61.简述首长制与委员会制的优缺点?

答:(1)首长制优点是:决断及时迅速、果断有效,有利于使政府责任明确化、具体化,从而使政府的行政效能得到充分发挥。其缺点是: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压制民主、独断专行、随心所欲,从而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受到影响。

(2)委员会制的优点是:能够集思广益、吸纳多方面的意见、协调一致制定政策,有利于决策的民主化,有利于发挥委员们的积极性。其缺点是:决策迟缓、责任分散,易于导致争功诿过、人为增加决策成本。

62.简述集权制与分权制的缺点?

答:(1)集权制的优点是:统筹兼顾、政令统一;其缺点是:政策适应性差,不能因地制宜,易于导致上级政策机关的独断专行以及政策上的“一刀切”,压制地方积极性。(2)分权制的优点是:各级政策机构能够因地制宜,政策针对性强;其缺点是:各级政策难以协调,容易产生冲突。

63.公共决策为什么需要政策过程的专业化?

答:(1)专业技术人员由于其接触范围广、掌握的信息多,具有专业优势和特长,因此在实际上政策议程确立常常需要考虑专业人员的研究意见。

(2)专业人员能够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咨询参谋。

(3)作为行政官僚的专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政策的执行,他们的价值观、素质与利益等因素经常影响到政策的实施效果。

(4)政策的执行效果一般也需要具有特定技术专长的人员进行评估,他们的判断和诊断能对政策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

64.政策过程的科学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制定和执行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全面正确地把握政策问题的生成、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环节,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进行操作。

(2)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的环节和程序是从大量决策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3)决策手段的自动化。从技术层面上实现决策手段自动化有助于决策过程的科学化。65.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1)在政策目标确立后,直接决策者要及时征求各部门、各地方的意见与建议,尤其要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

(2)在征求意见时,力求广泛而全面。除了听取政策执行部门的意见,还要通过听证会等各种制度化形式,听取各专业人员的意见与建议;必要时还要通过全民公决等形式,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

(3)在实际决策过程中,要有一个反复研究和拟定、修改政策方案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完善决策。

66.为什么说国策是以政策主体对国情的认知和判断为基础的?

答:公共政策,特别是国策是以政策主体对国情的认知和判断为基础的。因此,国情与国

策的关系,也就是公共政策系统与其环境的关系。

(1)一国的现实国情构成了公共政策系统的主体认知环境,它对科学地制定公共政策,尤其是总政策与基本政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对国情的正确认知和客观评价是制定合理有效的总政策、基本政策的基础,并对各种具体政策产生深刻影响。

(3)任何对基本国情的忽视或错误判断,都必定会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简述决策者的素质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答:决策者是决策系统的首要因素,从公共决策主体的角度来看,决策者素质是影响政策质量最直接的因素。

(1)决策者的价值观,包括政治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个人的价值观

政策价值观、意识价值观,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

(2)决策者的品质影响公共政策的性质。

(3)决策者的智能水平与公共政策的水平成正比。

(4)决策者的性格和风格影响公共政策的风格。

简述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之间的区别?

答:这三个概念在外延关系上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差异,其差异是:三者当中以公共问题的范围最宽,其包含社会问题,甚至包含与社会问题相并列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等;社会问题又比公共政策问题范围要大,但后者可以另有所指,可以是外交问题、军事问题等。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

答:(1)客观的社会现实。任何问题都源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公共政策问题也不例外。(2)问题的察觉。客观的公共问题,只有被社会大多数人所察觉和体认,才能成为公共政策问题。

(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社会所存在的客观现实状况与统治者或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等有相当严重的冲突。

(4)团体与组织活动。社会、公共问题上升为公共政策问题往往并不单纯是少数个人行动所能奏效的。在现代社会,人们只有采取一定得团体或组织行动才有可能影响有关公共组织或政府。

(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严重的公共问题必须由有关政府组织或社会公共组织依法采取相应的政策行动来加以解决。

70.简述公共政策问题形成的因素?

答:(1)从国内和国际的视角看,国内的原因有自然灾害、非预期的人文事件、社会变过等,国际的原因有战争或军事问题的爆发、武器的革新与发展、国际关系以及国际联盟形态的变更。

(2)从客观和主观的视角看。能影响公共政策问题的客观因素主要有:自然灾害;社会变革;体制转型。在客观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主观因素的变化也会引发许多新的公共政策问题。

71.简述边界分析法?

答:(1)边界分析就是一种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分析和界定的方法。(2)边界分析往往有三个步骤:饱和抽样、诱导性问题和边界估计。

(3)该方法和程序一般能适合问题界定的基本要求,能帮助弄清政策问题的本质与特征,成本与效益等,但它的结果即便是合理的,也不一定是完全肯定的,需要与其他构件问题的方法或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进行公共政策问题分析。

72.简述多角度分析方法?

答:多角度分析是一种通过系统地运用个人、组织技术等多重认识来获得对公共政策问题

额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

(1)个人角度。许多政策抉择往往与决策者个人的感知、感情和利益密切相关,因而政策问题的分析必须重视决策者或相关人员的个人感情、感知和利益需求等对政策问题的影响(2)组织角度。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必须重视从组织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组织的组成形态、自我利益、价值取向等因素对有关政策问题的影响。

(3)技术角度。从纯技术角度进行分析可以探寻到公共政问题的客观性所在。

73.简述运用类别分析法时应注意的原则?

答:(1)实质的相关性。类别分析法首先应该注意以问题本身的特征为基础,按事物之间在事实上的相关性进行分类。

(2)穷尽性。分类应涵盖一个类目中所有的细类,若现有的分类并不能将所有的问题对象都归好类,说明分类并不是穷尽的,还需要增加相应的类别,以实现穷尽化。

(3)相互排斥性。同一层级的类目之间必须相互独立并排斥。每一问题对象只能被归入一个大类中的一个细类。

(4)一致性。每一层级的分类标准应该统一,否则就会出现分类交叉问题。

74.简述类比分析法可资利用的四种形式?

答:(1)人的类比。政策问题分析者可以有关政策当事人的身份,进入与政策问题相关的各方的利益、需求与愿望境地,以求更准确地分析有关公共政策问题。

(2)直接类比。通过直接对比两个或更多地问题情境,发觉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就有可能找到问题的特性、原因以及预防和解决的办法。

(3)符号类比。从一定得概念化的符号出发,可以大大节省分析的成本与代价。

(4)想像类比。即自由地想像某些问题与某些事物相互间的联系与相似性等,这一方法常用于一些无法直接试验和控制的问题。

75.头脑风暴法咋政策问题分析中包括哪些阶段?

答:(1)组建团体。团体成员应是了解问题的专家学者,或与该问题密切相关的利益当事人。

(2)意见产出。应尽量激发出很多意见,还应鼓励和客忍一些看似离谱的看法。

(3)意见评估。所有的政策问题意见产出后方进行评估。

(4)意见排序。意见评估后,应该对所提出的政策问题意见进行排序,同时编制计划方案。

76.简述政府议程和系统议程的差异?

答:(1)系统议程仅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所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还很模糊;仅是整个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发生或提出阶段;它可以不涉及可行性解决方案问题,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众说纷纭的特点。

(2)政府议程则由一些较具体的项目所组成;处于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阶段;主旨在于最终认定与政策问题有关的种种事实。

77.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有哪些种类?

答:(1)外在创始模型,该模型属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通常先散布到公众议程,再介入政府议程。

(2)动员模型。该模型属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该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3)内在创始模型。该模型属政府因解决纯政府内部的事务而提出政策问题且不愿将该问题扩到公众议程当中的过程。

78.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与其他阶段的政策分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1)相同点在于都是为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2)区别在于:政策问题的分析侧重于对现实与人们的价值理念、期望值、固有规范等之间所存在的差距,以及人们油然而生的强烈不满足感和政策行动需求等问题,进行边界性分

析,它实属政策问题界定,其宗旨是按照社会公益标准弄清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为政府及有关组织决策议程做准备。其他政策分析则侧重于对有关政策方案及其执行过程和效果的分析和评估,宗旨在于政策优化。在分析方法的选择上,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常常更强调问题界定、分类、溯源等手段的运用。

79.简述假设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答:(1)确定厉害关系人。政策问题的觉察和体认往往是由受政策问题影响或能影响政策问题的厉害关系人进行的,所以假设分析的首要环节就是确定各方厉害关系人。

(2)呈现假设。找出要认定的政策问题背后的各种假设,步骤一般是从既定政策出发,追溯其基本假设,再确定该假设的原始资料。

(3)评比假设。政策问题分析者要对政策问题背后的各种假设进行比较和评估,目的在于高清各种假设间的差异、优劣和正确性。

(4)汇集假设。汇集前面各阶段所提出的假设和各种解决方案。

(5)综合假设。最后要根据前面所建立的可接受的假设,创造一个可能解决问题的最优组合或综合方案。

80.简述公共政策目标的含义与特征?

答:政策目标就是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其特征表现为:

(1)问题的针对性。任何政策目标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几乎都建立在对一定得社会问题的关注、关怀之上。缺少对有问题的针对性,任何政策目标都难以立足。

(2)未来的预期性。政策目标的出发点是针对有关社会问题,最终的落脚点也是要通过一定得政策行动在未来实现对有关问题的解决,因而必然存在对未来的预期性。

简述确定政策目标的意义?

答:(1)它能为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方向性指导,政策目标就是政策方案所要遵循的方向,如果目标不明确,政策方案也就失去了明确的方向。

(2)它能为政策方案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核心的评估标准。

82.查尔斯?琼斯认为政策规划的特征有哪些?

答:查尔斯?琼斯认为,它的明显特征就在于要提出对于人们感知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来;此外,它还有如下一些特征:

(1)规划者不必仅限于一套人马,最好由两套以上的人马提出竞争性的建议。

(2)规划也可以在对问题的清晰界定之前进行,也可以在规划者还没有与相关群体深入接触之前进行。

(3)尽管规划常常由官僚机构来做,但规划并不一定要由特定的机构来做。

(4)规划和再规划可能花了很长的时间也不能对任何一种方案提供充分的支持。(5)对于那些在任何层级的规划中利益有所损失的人常常有一些补偿。

(6)规划过程本身从来没有中立的效应,即使在科学研究中也会有人失利有人得利。简述政策规划主体的单一式与多元式的利弊?

答:(1)单一式规划主体额优势在于:它对有关问题有具体详细的了解,对问题能从全局上进行考量。其缺陷在于:政府本身就有自利性和价值偏好,因而单纯的政府规划不能确保公正;同时政府对一些问题的理性认知能力也是有限的,单纯由政府做出的规划也难保科学;单一式政府规划将各方利益主体排除于规划过程之外,这种政策规划明显缺乏民主性。

(2)多元式规划主体的优势在于:多元主体的参与毕竟可以对政府规划起到制约、补充等作用,既有利于克服各方的自利性,保障社会公正,也有利于汇聚各方智慧并反映各方利益需求,以保障政策规划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其缺陷在于:除政府以外的其他规划主体对实际

情况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从局部利益出发,规划失之片面。

84.简述政策方案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答:(1)进口政策目标。政策设计首先必须紧紧围绕针对某一或某些问题的政策目标,科学地设计实现有关政策目标的具体政策行动方案。

(2)规划多重方案。所设计的方案的数量一般至少不少于两个,且越多越好。

(3)方案彼此独立。该项原则要求所设计的多重方案彼此要相对独立,互不隶属,彼此可以同属某一大类。

(4)方案要有创新。创新是做任何事情额生命和灵魂,在科学研究中更是如此,在政策方案的设计中也是这样。

(5)方案切实可行。目标要可行,实现目标的方案也要可行。

85.我国学术界通常把政策方案的设计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对于政策方案的设计,我国学术界通常把划分为两个阶段:轮廓勾画和细节设计。(1)轮廓勾画。即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概要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案设想,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了达到既定目标,可设计方案的大致数量。二是各种方案轮廓的勾画。这一阶段不仅要汲取原来经验,还要求有创新如想像。

(2)细节设计。细节设计就是将政策方案具体化,探索实现政策目标的各种组织力量、具体措施等。这一阶段对设计者的要求主要不在于创新的想像,而在于求真务实的精神。简述预测性评估的步骤?

答:(1)方案调查。了解方案应用时的可能性状况,并预估其可能性的程度。

(2)详细研究。详细研究与这些方案相关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确定一些可能的情势等。

(3)进一步的分析。分析决策者所希望发生的情况是什么,估计一些干扰因素及其发生地概率,探究控制这些干扰因素的办法和可能性。

(4)实验式证实。纸上的分析往往与实际发展的可能性有误差,预测有时要运用小范围的试验或试点来对有关方案加以证实。

87.预测性评估的依据有哪些?

答:(1)预测性评估最重要的依据是评估应遵循的基本标准,即:①有利于它政策的实现;

②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有关政策的目标;③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地少;④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地小;⑤政策实现的副作用尽可能地小。

(2)同时根据预测科学的要求,预测性评估本身除了要在根本上依据已有的各种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资料外,还要有理论假说、价值体系和分析方法。

(3)此外,一些对某项政策方案的预测性推论、已有的经验与教训和一些权威专家的意见等也都可能成为预测性评估的根据。

88.简述方案可行性分析的内容?

答:(1)政治可行性。政策方案获取政治资源支持的程度及对政治的价值的影响。

(2)经济可行性。执行方案所需一般性资源和特殊资源的获取的支持程度。

(3)行政可行性。政府行政部门执行力的大小和效能高低。。

(4)方案是符合宪法、法律的有关条款及其精神。

(5)技术可行性。方案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能够实现目标的程度。

89.在决策日益要求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形势下,强调发挥决策者个人决断作用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答:(1)在集体决策条件下,每一位决策参与者的独立决断正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一个体现和要求,它与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一致的。

(2)在个人决策条件上,决策者的地位往往能让决策者得到其他人不可能看懂到的信息,

从而占有信息优势,还容易让决策者比其他人站得高,看得远、考虑的更周全。

(3)正确决策与抓住时机往往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决策者个人优柔寡断,当决不决,就会贻误时机,给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害。

(4)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符合决策权责一致的原则。

90.简述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

答:(1)提出议案。政策议案的提出主体既可以是立法机关的民意代表、有关委员会以及领导机构等,也可以是其他国家机关。

(2)审议议案。立法机关对有关政策议案的审议程序总是立法机关决策程序中最复杂的一种程序。

(3)通过议案。规则一般是过半数通过,一些特别重要的议案,则要求更高比例的通过率。(4)公布政策。政策通过后还必须经过法定的公布程序,才能生效。

91.如何进行政策的评估与择优?

答:(1)首先有必要关注评估和择优的标准问题。由于任何政策方案往往都很难同时满足评估标准,因此具体评估和择优时,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加以取舍和区分主次。

(2)方案的评估与择优,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和选择。

(3)为了尽可能地做到判断和选择的正确,要注意使用“逆向决策”的方法。

(4)方案的评估与择优,还须对择定方案进行审查和评定,即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论证。政策执行的规定性和特点有哪些?

答:(1)目标导向性。公共政策的执行行为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针对性。

(2)内容的务实性。要取得好的政策执行效果,就必须牢牢把握政策目标,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3)实施上的灵活性。在执行政府决策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把握政策的精神实质,具有一定得灵活性,以求收到好的执行效果。

(4)时间上的阶段性与连续性。在实施过程中即要着眼于最终目标,又要立足于近期目标,并把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同时还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有机联系。

(5)影响的广泛性。公共政策执行对社会生活得各个方面有着系统的、深远的影响。93.政策执行应怎样贯彻准确原则?

答:(1)执行机关和人员正确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精神,完整把握其内容实质。

(2)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不能随意歪曲。

(3)要准确地掌握反馈信息,不断了解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适时加以解决。94.简述互适模型包含的四个逻辑认定?

答:(1)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须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令下行”这种单向流程。

(3)政策执行者的目标和手段可随着环境因素、受影响者的需求和观点的改变而改变。(4)受影响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将反馈到政策上,从而影响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

95.系统模型理论认为一个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须重视的五个重要变量是什么?

答:(1)政策的价值诉求,即政策目标与标准;

(2)政策资源,即系统本身实现价值的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财物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等;

(3)执行者属性,包括执行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能力、精神面貌,以及执行机关的特征及其整合程度;

(4)执行方式,指的是执行者之间、执行者与群体之间采取的互动方式,主要包括沟通、

协调与强制;

(5)系统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条件等。

96.简述政策分解应遵循的原则?

答:(1)客观性原则。编制计划要切实可行,积极可靠,排除主观臆断;计划的各项指标,不保守也不冒进。

(2)适应性原则。编制的计划要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机制,特别是要有应对意外情况发生地防范机制。

(3)全面性原则。编制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切忌顾此失彼。计划前后衔接,轻重缓急有层次,不同管理层次的计划各有侧重。

(4)一致性原则。执行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要做到工作目标和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上下级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以增强组织上的统一性和方向上的一致性。

97.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包含的规定性?

答:所谓政策执行再决策,是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信息反馈对现行政策方案所做的补充或修正。政策执行再决策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定性:

(1)它发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而非执行任务完成之后。

(2)它属于政策微调和政策变通的范畴,它意味着对政策方案的个别补充或修正。(3)它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同一个政策问题。

(4)它是实施过程的部分中断,仿佛又局部地回复到了政策制定的初始阶段,结果是现行政策方案变得更为科学、合理,具有更强的可行性。

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原则?

答:(1)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地指南,在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中强调实事求是原则尤为重要。

(2)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对于政策执行再决策尤为重要,这是因为政策执行再决策所进行的是一种纠正、改进式的决策。

(3)信息原则。政策规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转换的过程,信息是政策规划的分析基础和依据。

(4)民主原则。一项正确的政策的制定,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要遵循民主的原则。

(5)总结经验、开拓创新的原则。再决策要注意把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看作一笔值得珍视的财富,在认真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6)宣传解释的原则。由于决策是对既有政策的修正或突破、政策的宣传解释就显得更为重要。

(7)动态原则。再决策必须要强调动态原则。

99.简述政策执行资源包括的具体内容?

答:(1)经费和人力。经费和人力是两种最基本的政策资源,必要的经费和人力是政策执行的基础。

(2)信息。信息也是影响政策执行活动的一个重要变量。

(3)权威。权威是政策执行的一种特别重要资源。要使执行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赋予执行者一定得权威。

(4)执行保护。它是指执行机构和人员在法律通则的范围内执行政策,其机构、人员和工作的权力依法受到保护。

100.简述经济手段的特性?

答:(1)间接性。经济手段往往采用间接手段对各个方面的经济利益进行调节来达到政策执行的目的。

(2)有偿性。经济手段的核心在于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注重等价交换原则,“有偿交换、互

相计价”是其主要规则。

(3)关联性。一种经济手段的变化又不仅会引起社会多方面经济关系的连锁反应,而且会导致其他各种经济手段的相应调整,它不仅影响到当前,而且会波及今后。

101.简述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

答:(1)象征式政策执行。主要指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执行主体仅做表面文章,其总的特点是政策最终成了一纸空文,根本谈不上解决什么具体的政策问题。

(2)附加式政策执行主要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

(3)残缺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一项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只有部分被贯彻落实,其余则被弃置不顾。

(4)替代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过车中被换上与现行政策表面上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

(5)观望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总是被动观望。

(6)照搬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执行主体机模式地照搬照抄。

102.简述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客观原因?

答:(1)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政策实施的成功与失败,与政策报导要解决的问题的复杂程序密切相关。

(2)政策质量低劣。这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政策目标错误或模糊不清;二是政策内容混乱;三是政策标准不合理。

(3)政策环境的变化。政策环境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变异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给整成执行增加复杂性和困难。

(4)利益集团的压力。任何政策,势必涉及利益的调整,因而各利益集团必然千方百计地影响公共政策的执行。

(5)政策资源的不足。缺乏必要的政策资源,那么执行的过程肯定是不会顺利的。

(6)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监督体制和方法的不当,监督制度的不健全,都会对政策执行机构和人员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导致执行偏差的产生与扩大。

103.简述对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方法?

答:对待政策执行偏差,要采取防范和矫正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应采取以下几种综合治理的系统方法:

(1)完善管理体制;(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3)科学诊断问题;

(4)及时跟踪评估;(5)强化监督控制;(6)加强舆论宣传;(7)采取相应强制措施。104.如何提高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

答:(1)是要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局观念,防止和克服以权谋私、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强化职业道德,提高自律精神,规范执行行为,自觉抵制以权谋私、弄虚作假和政治腐败。

(2)是提高其理论水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善于辩证思维,以大局、战略为重,防止和克服短期行为。

(3)是要提高其业务素质。要拓宽知识画,调整知识结构,补充薄弱环节,提高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

105.简述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中的地位与作用?

答:任何公共政策的执行活动最终都要依靠各级执行机关和执行人员来进行。执行机关掌握实施政策的方法、技术和资源,是将政策贯彻于政策对象中去的施动者;政策执行人员的自身素质、政策水平、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策任务的完成。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执行政策,使政策得以顺利实施;也可由于软弱无能、效率低下或抵制政策、钻政策空子而造成政策失败。由此可见,执行组织于人员自身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公共政策目标的

实现。

简述公共政策对象的特点?

答:(1)政策规定性。政策执行是根据政策方案进行的,任何政策方案都是包括关于政策对象的规定,都明确界定政策适用对象的范围。

(2)一定的能动性。政策对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方案的接受态度,具有一定得选择性,从而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

(3)受动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执行者是主体,是施动者;政策对象是客观,是受动者。(4)主观差异性。政策对象受自身利益的局限,以及观念、习俗、信仰的形形色色而呈现出主观差异性。

107.简述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答:(1)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政策对象的数量上。一般而言,政策涉及的政策对象的数量越多,执行的难度就越大。

(2)其次是政策对象的类型。类型越多,就越难以约束政策对象。

(3)是政策对象的行为调节和变化的幅度。如果对政策对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调整与他们原来的习惯性差距较大,政策执行的难度就大。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缩小”对政策对象行为的调节量,或采取“渐进”的政策执行方式。

108.简述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

答:(1)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

(2)政策环境的变化。

(3)人们认识的深化。

(4)政策偏差的产生。

(5)政策副作用的产生。

109.简述学术界关于政策评估的四种观点?

答:(1)认为政策评估主要是对政策方案的评估。

(2)认为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全过程的评估,它是一种功能性活动,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之中,而不仅仅发生于最后阶段。

(3)认为政策评估就是发现误差,修正误差。

(4)认为政策评估时政策效果。

110.简述政策评估的消极目的?

答:(1)以“情况不明,尚在调查评估”为借口,推迟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

(2)企图通过评估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证据,以便推卸工作失误的责任。

(3)把政策评估作为炫耀工作业绩为自己树碑立传的手段。

(4)以政策评估达到追加预算、增拨经费的目的。

(5)选择某些表现光鲜的政策环节进行评估,借以掩饰政策在整体上的失败或严重错误。(6)选择某些次要的、枝节性的政策要素所造成的不良效果进行评估,企图借此从整体上攻击并要求废止某项政策。

111.公共政策的评估者有哪些?

答:公共政策的评估主体必须是由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专业机构和人员、政策对象等构成的主体系统。

(1)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二者均处于政策活动的关键位置,他们直接组织和参与了政策活动,能较全面地掌握政策过程的全貌,获取有关政策效果的第一手材料,评估结论也容易被直接采纳。

(2)专业机构和人员。这里主要是指专职从事政策评估,具备政策评估的专门理论、知识的机构和人员。

城市管理学小抄_最新已排版__直接打印

城市管理学 一、填空题 1、从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和商品交换功能的人类定居点。 2、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集聚和经济活动集聚。 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大城市逐渐增多,迅 速膨胀的城市人口甚至使城市无法满足城市人口对城市功能的需要,出现了所谓城市病的问题。 4、工业化导致的城市化发展,使市政概念逐渐突出并独立出来。 5、古代城市的市政与“乡政”并没严格区别,是一种城乡合治体制。 6、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 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7、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城市政权的领导者。 8、我国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城市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素,也 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10、将个人利益表达纳入规范化渠道,避免非正式关系所带来的负 面影响,是创新市民利益表达方式的重要方面。 11、市政体制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12、西方国家城市权力的中心,既不在城市的议会、政府或法院,也 不在城市的政党组织,而在城市的商会。 13、副省级市是20世纪90年代在原有建制市的行政等级中新增加的一个层次,虽然在宪法第30条规定的中国行政区划中并没有这一层次,但在我国市级行政区划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14、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 15、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 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 16、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17、就是因为城市基本职能的存在和强化,导致城市的形成、发 18、供给型的城市发展战略观主要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初叶至 20世纪中叶的阶段,强调不断提升城市的生产能力,包括工业产品、有形服务等多方面,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 19、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20、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 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 21、现代城市规划的创始者本质上是一群社会改革家,虽然他们当时 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环境问题,但其思想的核心却是社会公正。 22、每个城市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制约城市发展的因 素,妥善解决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搞好城市规划的关键。 23、土地用途管制的最根本核心任务是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管制。 24、美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政府主导的主要是道路及污水处理。 25、城市成长管理是主要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控制和管理。 26、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相比,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城市经济是一种集 聚性、综合性的经济。 27、城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方法主要是通过经济杠杆和经济责任制 的运用,调整城市经济活动中有关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以达到控制、协调经济活动的目的。 28、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在评价政府在与市场相互协作 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各国政府应该向社会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物品。 29、城市财政管理的具有公共性和地方性的性质。 30、税收是城市政府主要的收入来源。 31、在人口学理论分析中,通常用城市人口结构来描述城市人口的一些基本特征。 32、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城市人口增 长,它一般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与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小有关。 33、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 34、提高城市公共住宅的管理质量,必须从分析城市公共住宅的供求关系入手。 35、法定社区尤其是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两级辖区。 36、城市环境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市的自然环境;二是城市的人工环境。 37、以人为本是城市环境的根本宗旨。 38、煤烟型细微颗粒物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 微米)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杀手”。 39、排污权交易是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污染物总 即在排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允许企业买卖排污指标,以经济杠杆促使企业主动削减排污量。 40、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41、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城市化的过程。 2004年已经超过40%。 43、城市边缘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成因中,城乡二元管理 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 44、小城镇是随着多种产业集聚逐渐由乡村形态转变为现代化城市的过渡性社区。 45、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 46、按政府机构的权力大小,可以将大都市政府分为超城市的和城际的两种类型。 47、非政府区域协调机构分为综合功能的协调机构与单一功能的协调机构两种类型。 48、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 49、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 50、Citistate不是一个行政边界,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 界、信息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 51、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52、对执行系统而言,最为重要的方面是执行的敏捷化程度,而 53、对于反应而言,留有足够的“预备队”是十分关键而又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54、危机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响应策略。 55、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必须首先注意启动停止策略。 二、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能得分) 1、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从(ACD )区别于农村地区。 A 人口数量 C 产业构成 D 行政管辖 2、(C)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C 第三次 3、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AC)功能为主。 A 军事 C 政治 4、( A)是最早面临“城市病”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探索市政管 理理论的国家,同时,也是首创多种城市市政体制的国家。A 美国5、市政经济具有(ABCDE)的基本特征。 A社会性 B长期性 C不可分性 D政府性 E公共性 6、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ABCD)。 A 市法院 B中共市委 C 市检察院 D市政府 7、市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主要具有地方(ABCD)。 A 任免权 B 监督权 C 决定权 D 立法权 8、根据《行政许可法》这部法律的规定,除( ABD),其他国家机 关包括各个部门一律不能设定行政许可。 A 国务院 B 省一级人民政府 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9、根据我国现行法规和相关制度,构成我国市民概念的基本条件为 (ABD)A 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 B 居住在市区内 D具有本市户口 10、在我国城市中,(D)渠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市民利益表达渠道。 D 集团参与 11、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ABCD )。 A 市行政管理体制 B 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 C市政府构成体制 D市建制体制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包括(ABCD )。A副省级 B 县级C 地级 D直辖 13、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政权机关,包括(ABCD)起着领导作用,处 于领导地位。A市人民政府 B市人民法院 C 市人民检察院 D市人大 14、下列的市政职能中,(AD )属于传统职能。A 消防 D治安管理 15、市级政府的经济调控(ABCDE)的特征。 A双向性 B间接性 C综合性 D有限性 E超前性 16、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ABCDE)组成。A 战略措施 B 战略反 馈 C 重点战略 D战略愿景 E战略依据 17、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BCD)和获取。A 优劣机威分析方 法 B 竞争—合作分析方法 C 政经社技分析方法 D 历史分析方法 18、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BCD)的城市。 A 适于居住的 B 银行信赖的 C 治理和管理良好的 D有竞争力的 19、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支撑包括( ABCD)。 A 范围经济 B 可持续发展理论 C 规模经济 D集聚经济 20、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A 产品 B 城市营销主体 C 目标市场需求 D目标市场 21、(B)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事 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做出行政决定,而且要 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目的。 B 行政合理原则 22、我国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包括(ABCD )。 A上海模式 B杭州模式 C南通模式 D武汉模式。 23、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是( ABCD)。 A地方公共物品性与效益的外部性 B运行的协调性与系统性 C经营管理的垄断性与多样性 D建设的同步性与超前性 24、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A)萌生。 A 美国 25、根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B)以后,城市化将步入高速 发展的阶段,直至达到70%以后才逐渐减速至平稳发展,我国正处在 这样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区间之中。 B 30% 26、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D) 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C 第三产业 D 第二产业 27、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 BD)。B 信息不对称问题 D自然垄断 28、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城市化水平要达到(60%)左右。 29、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ABCD)A预算管理 B城市维护与建 设资金的管理C 税收管理 D预算外资金管理 30、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 ABC ) A 慈善模式 B民主模式 C 巨物模式 31、一般情况下,把城市人口划分为(ABCD)。 A中小学年龄 B 老龄 C劳动年龄 D托幼年龄 32、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将城市划分为(ABD)。 A 稳定型 B 衰退型 D增长型 33、在( D )城市的人 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 B 增长型 34、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BC ) A 自然社区 B 功能社区 C 法定社区 35、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BCD)。 A 社区成员 B 社团性组织 C 企事业组织D行政性组织 36、城市环境的特征是(ABCD)A 脆弱性 B 开放性 C人为性D复合性 37、我国目前的城市环境污染主要表现(ABCD )。 A 水污染B固体废弃物污染 C 视觉污染 D大气污染 38、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 AC)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 A 行政手段 C 经济手段 39、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BCD )。A谁污染谁治理制 度 B排污权交易制度 C奖励制度 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40、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主要包括的行为者是(ABCD )。 A 处理者 B 消费者 C 废物处理者 D资源开采者 41、(A)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A 英国 42、( C)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C 工业化 43、各国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 B )左右,发 展速度很快; B 30%~70% 44、城中村产生原因主要有: (ABCD)。A 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 B 交 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C 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 避 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45、(ABC)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A 撤市(县)设区 B 撤村设街 C 人口农转非 46、( A )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 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A伦敦 47、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ABCD ) A、形式多种多样, 且在不断调整 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 C、 “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48、从问题的相互关系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AD)。纵向,横向 49、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 ( ABD)。A 弱调控模式 B 多元调控 50、(ABCD )实行强调控模式。A法国 B 荷兰 C 日本 D希腊 51、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 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ABCD)的构架体系。 A 保障系统 B 执行系统 C 信息系统 D决策系统 52、( C)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C 保障系统 53、( C)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 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C 预防 54、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BCD)。A 齐 B 实 C 准 D 快 55、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BCD )。 A 预警系统的建立 B 危机应对 C 危机判断 D 确认危机来源 三、名词解释 1、市政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 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 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2、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 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 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 在我国城市特指市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等组织。 3、市民是指居住在城市所辖区域内,持有本市有效户籍的合法公民。 4、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 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 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 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5、市政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 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总和。 6、市政职能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职责和具有作 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一系列活动总称。 7、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各种因素、条件和 可能变化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根本谋 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发展战略。 8、循环经济是指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 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 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 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9、经营城市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自然资源、基础设施 和人文资源进行整合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10、城市营销:是指把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 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 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 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11、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 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 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12、城市成长管理指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13、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 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4、城市经济管理就是城市政府运用经济、行政、法律 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 稳定地发展,取得最大的城市效益。15、Citistate(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 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 商业和通讯区域。16、区域规划是指在某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 和社会进行综合性、战略性和政策性的总体战略部署。 17、城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市政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 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18、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 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系统最优状态19、城市人口管理 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户籍和人口变动、人口流动的行政管理工作。 20、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 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 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 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21、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 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22、城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过程。 23、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 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 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2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指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 以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最佳效益为前提,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 总体上找到制约和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综合因素,理顺经济建设、 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用综合的对策 整治、调控、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为城市人民群众创建一个适宜的生 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5、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 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 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26、公共紧急状态是指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 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27、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而 采取的行动。包括对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 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1、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3、市政管理学:是指研究城市政府行政机关和其他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对城 市日常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4、城市政治权力系统:是指拥 有某种正式、直接行使城市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权力的各种组织。 5、城市政治参与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市政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市政 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8、市民利益表达: 是指代表某种利益的市民组织或市民团体,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向城市权 力机构提出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利益要求的行为。10、市行政管理体制:是指 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11、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于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 12、分权制:是指上下级依法各负其责,下级行政机关在法定管辖范围内有 自主权,上级机关不得干涉。13、层级制:是指政府组织纵向分作若干层级, 每个层级所管业务性质相同,各对其上级负责,但其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 缩小。14、职能制:是指政府组织平行划分若干部门,各个部门所管业务内 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体相同。15、完整制:又叫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 指同一层级的各个机构或一个机构的各个组成部门完全集中于一个首长或一 个机关的指挥监督之下,只存在单一的领导隶属关系。16、分离制:又称独 立制或多元统属制,是指同一层级的各个机构或一个机关的各个组成部门不 集中在一个首长或一个机关的指挥监督之下,存在着多元的领导隶属关系。 17、政府职能:即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任务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 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19、市政执行:是 指城市政府以贯彻市政决策为核心职务行为,是市政府和它工作部门以及工 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中枢的决策、指令和法律法规的过程。21、可持续城市: 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城市。 22、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 任务和发挥的作用。23、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 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24、集聚经济: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聚合而给经济主体带来的 一种额外的经济利益。25、规模经济:是指因生产规模扩大所产生平均花费 降低,因为规模扩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它们是通过高效 的熟练工人、专门化的生产工具、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流程的专门化和产品 的专门化等方法来达到。28、学习型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形成浓郁学习氛 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机制,形成全员、团队、组织学习局面,从而提高 整个政府群体能力。31、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 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基础,是城市政府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 32、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 环境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 用限制条件,土地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33、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自然特点和社会经济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 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34、土地利用规划:是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历史 基础与现状的特点,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 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活动。35、土地储备制度:是指政府依照法定 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对收回、收购、置换 和征用等方式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储存,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方 式供应,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制度。39、城市经济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 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40、市场失灵:是指 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 运作不灵。4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行 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促进国 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 经济措施。42、规制: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 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43、城市财政:是城市政府参与社会收入或产品的分配活动,也就是城市政 府在占有和支配一定份额的社会产品过程中与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分配关系。 45、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是指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与维护活 动所需要的资金,是国家规定用于城市维护与建设的专项资金。 46、预算外资金: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 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 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47、城市经济结构:是指城市是由多个产业、行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每个 产业部门从事着特定的经济活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 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整体。48、城市人口:指居住 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工作的非农业人口,包括拥有城市户 籍的常住人口和在城市暂住的流动人口。50、人口预测:又称城市人口发展 现状的预测,就是根据城镇人口的现状和发展特点,运用科学方法,推测若 干年后城市人口的状况。51、社区:是指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 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54、城市流动人口: 指没有城市常住户口暂住(具有暂住证)或暂时逗留于城市的人口。 55、环境容量:指在人类健康与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 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是考察污染是否发生的重要标志。

2018年电大公共管理学期末复习答案小抄已排版【含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单项选择题 1.在消费上,公共物品区别于私人物品的特征的是() A.竞争性 B.排他性 C.自然垄断性 D.顾客导向性 答案:C 2.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基本属性是() A.公共性 B.历史性 C.政策引导性 D.管理参与性 答案:A 3.公共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相同之处是() A.管理的一般职能 B.管理的性质 C.管理的使命 D.责任的性质 答案:A 4.按照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价值、公共管理资源与公共管理手段等基本范畴及其内在逻辑联系建构的公共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价值与规范、公共资源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其中公共危机管理以及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公共危机管理 B.传统行政管理方法 C.政务信息资源管理技术 D.当代公共管理治理的新工具 答案:C 5.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者们由于学科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研究取向上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从而显现出不同的研究途径。美国著名学者波齐曼主张的研究途径是() A.公共政策途径和企业管理途径 B.管理途径 C.政治途径 D.法律途径 答案:A 6.通过分析公共管理人员怎样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研究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 A.案例分析法 B.实体分析法 C.系统分析法 D.实践抽象法 答案:D 7.提出“政治—行政”二分理论的人物是() A.威尔逊 B.韦伯 C.泰勒 D.西蒙 答案:A 8.组织成员对命令的服从仅仅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的感召力和煽动力的组织是() A.神秘化组织 B.传统组织 C.合理—合法化组织 D.商业组织 答案:A 9.第一次运用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公共行政学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次将公共行政学思想系统化、理论化,使之成为一门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的学者是() A.古利克 B.厄威克 C.福莱特 D.伦纳德·D·怀特 答案:D 10.揭示了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两大动力:“一是官员想要增加的是下属而不是对手;二是官员们相互之间制造工作”这一理论的是() A.帕金森定律 B.公共选择理论 C.瓦格纳的理论 D.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理论 答案:A 11.提出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的理论是() A.新公共管理理论 B.新公共服务理论 C.公共治理理论 D.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 答案:C 12.提出公民的需要就像“顾客”的需要的公共管理理论是() A.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 B.新公共管理理论 C.公共治理理论 D.新公共服务理论 答案:B 13.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 A.公共经济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B.公共行政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C.公共服务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D.公共责任范式下的公共管理实践 答案:B 14.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基础主要是() A.产权理论、演化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B.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 C.演化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产权理论 D.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 答案:D 15.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最明显的动因是() A.政府和社会的需要 B.政府和财政的需要 C.社会和经济的需要 D.财政和经济的需要 答案:D 16.英国新公共管理运动初期的改革对象主要是() A.政府内部管理的模式和方法 B.公共部门私有化 C.公共服务代理化 D.建立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伙伴关系 答案:A 17.“新公共管理”最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欧洲现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行政改革实践中的() A.政治途径 B.法律途径 C.管理主义 D.宪政主义 答案:C 18.公共组织的本质特征是() A.权威性 B.独占性 C.政治性 D.公共性 答案:D 19.被称为“军队型组织”,又是最常被采用的一种组织结构是() A.直线制 B.职能制 C.直线职能制 D.矩阵制 答案:A 20.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A.政府组织 B.非营利组织 C.准政府组织 D.事业单位 答案:B 21.下列组织属于非营利组织的是() A.国务院 B.妇联 C.红十字会 D.共青团 答案:C 22.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创建科层制理论的是() A.泰勒 B.韦伯 C.梅奥 D.法约尔 答案:B 23.非营利组织区别于营利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 A.民间性 B.志愿性 C.非分配性约束 D.公共性 答案:C 24.领导连续流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管理学家坦南鲍姆和() A.施米特 B.利克特 C.布莱克 D.罗伯特 答案:A 25.强调没有唯一的绝对的合理领导方式,领导的有效性关键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因素之间的互动的领导理论是() A.特质理论 B.行为理论 C.权变理论 D.变革型理论 答案:C 26.根据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可以将行政组织体制划分为() A.首长制与委员会制 B.层级制与职能制 C.集权制与分权制 D.完整制与分离制 答案:A 27.领导机关中平行地设置若干部门,如国务院设各部、委、办;省政府设各厅、局等,这种领导体制属于() A.层级制 B.职能制 C.分权制 D.首长制 答案:B 28.当事情已经按照它固有的规律运行的时候,领导者就不要再左右它,而是让它按自己的方式进行,这种领导方式属于() A.集权型领导方式 B.民主型领导方式 C.参与型领导方式 D.放任型领导方式 答案:D 29.公共领导者素质的核心是() A.领导能力 B.领导沟通 C.领导激励 D.领导协调 答案:A 30.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问题特征的是() A.选择性 B.动态性 C.时效性 D.静态性 答案:D 31.在下列选项中,既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阶段,又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的是() A.政策议程 B.政策沟通 C.政策执行 D.政策评估 答案:C 32.政策生态环境可以分为() A.经济资源环境与政治法治环境 B.社会总环境与工作环境 C.社会文化环境与国际环境 D.输入—输出环境 答案:B 33.公共政策发展对实现公共管理的价值是() A.公共政策对公共管理的价值进行规制和调节 B.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履行各项功能的基础 C.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又贯穿于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D.实现公共管理价值导向与建构公共管理运作平台 答案:D 34.公共政策在现代公共管理中发挥的主要功能不包括() A.行为引导功能 B.利益协调与分配功能 C.行为限制功能 D.调控和规制功能 答案:C 35.选择政策工具的基础原则是() A.以公共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 B.以个人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 C.以团体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 D.以群体理性为主导的多元综合理性的原则 答案:A 36.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一切资源的最根本的特征是() A.再生性 B.社会性 C.生物性 D.能动性 答案:D 37.通过霍桑实验,形成人际关系学派,奠定行为主义理论基础的学者是() A.梅奥 B.马斯洛 C.弗鲁姆 D.麦格雷戈 答案:A 38.20世纪80年代,起因于对日本管理模式的研究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 A.科学管理理论 B.企业文化理论 C.现代管理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答案:B 39.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交叉方式来全面评价员工绩效的评估方法是() A.目标管理评估法 B.360度评估法 C.行为对照表法 D.行为锚定评价法 答案:B 40.中国开始探索公务员制度的时间是()年 A.1988 B.1992 C.1993 D.1978 答案:C 41.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始于19世纪中叶的()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2018年最新自考公共政策学通关宝典小抄版

自考公共政策学考点汇总小抄版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尽可能的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公共政策的内容、 过程与产出,探索其固有规律,形成系统性知识,并运用这种知识进行政策分析,进而通过 公共权力机关将研究结果转化为政策实践。 2.公共政策学三个学科要素P62:①研究对象; ②概念体系;③研究方法。 3.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P67: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 决策行为,涉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 性强的决策行为;就结果取向而言,公共政策 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政府组织即公共权 力组织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 核心和重点。)具体来说: (1)公共政策P68:作为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建立起来 的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在内的所有国家 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 定和实施的政策。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①具体 的个别政策;②政策群和政策链:A 政策群: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 政党某一较长时间内制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 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B 政策链:是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 的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 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 性的一系列政策。③政策一般:从无数项具体 的个别的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的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2)政策系统P70: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 视的四个突出问题:①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 决策者的类别差异;②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 统对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③公共政策的 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④ 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有四种类型: 线性结构、职能结构、线性—参谋结构、矩阵结 构】 (3)政策过程P72 4.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P73:(1)研究程序 的设计:①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②确定假 设;③收集系统资料;④资料分析;⑤做操作 性研究;⑥撰写研究报告。(2)政策研究的资 料收集方法P76:A.一手资料的收集:①无结构 访谈法;②实地观察法;③非参与观察法;④ 参与观察法;B.二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有: ①内容分析法;②二次分析法;③现存统计资 料分析法。(3)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和路径 P78:系统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历史分析 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方法、经济分析方 法、制度分析方法、价值分析方法。 5.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P84:(1)核心概念: 是政策分析中不可或缺的概念;(2)次级概念: 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和从属性概念;它是公共 政策学的研究不断深化的表现;(3)边际概念: 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为公共 政策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的发展P87:(1)史官制度; (2)策士制度;(3)谏议制度;(4)科举制度。 7.公共政策在西方的发展P92:(1)20 世纪前 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P93:①系统论、信 息论、控制论的产生;②决策科学的形成;③ 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④ 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2)公共政策学的诞生P97:公共政策学诞生 于20 世纪50 年代;1951 年,美国著名政治 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视野和方 法的近期发展》,被称为是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 作,并首次提出和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 念,被人们认作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公共 政策学的创立者:拉斯韦尔)。(3)公共政策学 发展的初期阶段(50 年代到60 年代初期):① 在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和技术方面,尤其是在 系统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以及成本-收益分 析等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②许多政治家日益重视政策科学的公共政策取 向,投身公共政策学研究。(4)公共政策学发 展的第二个个阶段(20C60 年代后期):①标 志:德洛尔《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使用》和《政策科学 构想》;②取得的成就P100:方法论的多样化; 对政策研究重点的转变;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 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公共政策 比较研究开始起步。(5)公共政策的近期发展 (20C90 年代):①课题选择的新取向;②方 法论的非科学趋向;③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 8.公共政策学的引进及其中国化P104:公共政 策学引入中国,台湾早于大陆。 9.学习公共政策学的目的和意义P113:(1)是

小册子公共政策概论选择和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权威性的分配。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系统性。 .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 .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 .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全球性。 .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政策方案规划。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 .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年出版的《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政策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大众传媒。 .在经济学范畴中,正负效应的总和是个人福利。.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财产。 .在我国,政策过程的一大特点是党政二元结构。.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威廉?邓恩。 .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詹姆斯??安德森。 .自上而下模式是以古典的行政模式为基础的。 .自下而上研究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为出发点。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德瑞。 .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 .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政策目标。 .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枢纽地位。.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重视理性。 .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执行》出版作为标志。.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评估准备。.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 分配的科学指的是政治学。 .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 政策的学科是经济学。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 指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利益。 .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 途径的是学者保罗??萨巴蒂尔。 .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 配是学者戴维?伊斯顿。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 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 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公共政策主体。 .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 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 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 .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 称为目标群体。 .从系统论角度看,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 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资、信息和能量交 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 成的有机整体。 .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国内政策环 境。 .文化环境不包括心理文化。 .荷兰经济学家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 类的学者。 .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公共责任。 .首选的政策工具是自愿(自主)性工具。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休斯。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 的初步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 算方法。 .由负责政策制定的具体组织来进行的是功能论证。 .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坎贝尔的实验理论。 .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前提。 .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基础。 .福利经济学之父是庇古。 .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 准则是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 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 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利益纠纷。 .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诺斯。 .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戴伊。 .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看作经济 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 二、多选题 .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包括系统性互动性联动性与 定向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稳定性与突发性。 .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 合分配落实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非官方决策者官方决策者。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直接引导间 接引导。 .公共政策环境主要包括国内政策环境国际政策环 境。 .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以“问题感知”体悟 “问题情境”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以“问 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以“问题陈述”建立“正 式问题”。 .公共政策环境的特点包括系统性互动性联动性与 定向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稳定性与突发性。 .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评估总 结阶段。 .公共选择理论的特征有个人主义的方法论理性经 济人假设交易政治学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 析。 .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政治领域的合法性功 能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功能社会领域的凝聚性功能 法律领域的限权和授权功能。 .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精英分析模型 集团分析模型。 .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它的含义包 括集体性规则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源自个人间的 社会契约政府职能政府失灵。 .价值分析标准的类型分为义务论标准目的论标准 本质论标准品德论标准。 .价值评价的一般原则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 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兼顾与急需的统一择优 与代价的统一。 .经济学从稀缺性角度看待人类行为,主要包括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采用的检验社会经济福利的标 准是国民收入的大小国民收入的分配。 .帕顿和沙维奇认为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描述性 理论规范性理论批判性理论。 .政策的导向是观念行为的导向。 .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指相互联 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政府认同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 件属于政府职能权限范围内的事务属于政府能力范 围内的事务。 .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目标方案。 .政策执行的特征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服从”观 点“务实”观点。 .政策效果评估包括事实层面价值层面内容的整合 性评估。 .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估获得实施中的现行政策效 果的信息后,必须对该项政策的去向作出判断和选 择,大致的选择有政策补充政策修正政策终止。 .政府利益的表现形式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地 方利益、部门利益等小集团利益整个政府的机构利 益。 .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 官方决策者非官方决策者。 .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根据受“问题”影 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 调节性问题再分配问题。 .美国学者詹姆斯??安德森提出的推动社会问题加 速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政治领导者危机事 件抗议活动传媒曝光。 .美国的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认为大部分评估 标准可以分为的类型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和财政可 行性政治可行性行政操作可行性。 .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 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其定义内容包括公共政策 的实质是分配分配的内容是价值分配是面向全社会 的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 .美国学者波齐曼提出目前存在的公共政策分析途 径包括来自传统公共行政的“政策途径”,即途径 产生于工商管理,由私营组织管理和经济理论相结 合,介入到传统公共行政学之中的“商业途径”, 即途径。 .国内政策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环境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