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审判的成因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审判的成因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审判的成因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审判的成因及对策

一、“媒介审判”及网络“媒介审判”

1.媒介审判

媒介审判来源于英文“trial by media”,国内同时也翻译成“新闻审判”或者“媒体审判”,来自于西方“黄色新闻”泛滥时期。对于媒介审判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做了很多的界定,比如美国学者在《美国大众传播法》一书中谈到,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审判预设”,是媒介利用其公开报道或评论对司法公正产生的干预和影响,是媒体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产物。①笔者认为新闻传播法学家魏永征教授在其所著的《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对“媒介审判”给出了最为完善的界定,即新闻媒介在报道正在审理中的案件时超越法律规定,侵犯人权,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②

2.新媒体时代“媒介审判”

在新媒体时代下,“媒介审判”又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新媒体“媒介审判”是网民或者网络公关公司等网络发布者通过网络新媒体媒介,对某些会引起大众广泛关注的热点新闻进行利于自身的倾向性分析调查和评论,不正当地引导舆论,从而形成一定的舆论压力,影响人们对事件真实性的认识及造成妨碍和影

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行为。③由于网络舆论具有自由性、匿名性、非理性及随从性等多种特质,这就使得网民个体的舆论表达更容易失控变化甚至扭曲。一旦涉及重大司法案件时,其舆论监督很容易受到网络上非理性声音的影响,而当这种声音成为主流便会对司法审判造成压力,并最终造成“媒介审判”。

二、新媒体背景下“媒介审判”现象的成因

1.新闻媒体职能“错位”

我国的媒介基本上具有官方或者半官方的性质,加之媒介又作为一种“第四势力”,其肩负着社会监督的权力和责任,但是这种权力在没有监督的时候必定会被滥用。我们常说的“媒体审判”就是媒介对监督权力的滥用,是一种“错位”的监督,它超越了媒介追求新闻自由的初衷,与媒介监督有很大的差异。媒介审判指媒介对司法领域不正当的监督和干预,是不被新闻界和司法界所认可的恶劣行为,同时媒介审判又是一种越权行为,因为媒介本身并无审判权,这和媒介自身定位错误有很大的关系。而媒介监督是社会给媒介赋予的正当权利,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是新闻界承认的媒介的四种功能之一,媒体合理使用监督权对各级权力组织进行监督,是媒介发挥其社会作用的重要手段。最重要的是,媒介监督是对权力机关的合法监督,有利于促进社会公正和司法公正;而媒介审判时常与司法审判“唱反调”,意图通过舆论改变司法进程甚至审判结果,严重损害了司法公正。

在新媒体时代下,媒体过分迎合受众喜好,为了抢发新闻,体现自己所谓的独家性,往往会先于法庭结果而对案件做出裁定,把自己的职能从“引导舆论”转变为“媒介审判”,这就是严重的媒介职能“错位”。这些媒体通过带有“媒介审判”性质的新闻引发社会舆论,故而使自己与司法机关处于相对立的地位,激化了媒体与司法机关的对抗性,使得“媒介审判”对司法公正产生不良影响。

2.网民行为助长“媒介审判”

媒介审判并不是新闻媒介单方面造成的结果,假如在这个过程中缺少受众的舆论支持,那么所谓的审判也根本起不了什么效果。而受众的舆论发展扭曲过程最早的研究者是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她的研究成果最后总结成了著名“沉默的螺旋”理论。她在理论中谈到,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同时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④

另外,新媒体背景下网络存在很大的开放性与隐匿性,在传播学中有一个“匿名性”理论,这就是指在新媒体平台(网络)上人们不需要注册任何信息(即使要注册也可以用假信息而没有监管机构审查)就可以自由发言,而在原始欲望和一种法不责众

的心理之下,网民往往会忍不住而把网络当作发泄自己对生活不满的平台,要么爆粗口要么发一些激烈的言论,而这种言论很容易引起其他网民的关注而形成强势的舆论,这种不正常的舆论现象对司法领域的危害最大。在我国宪法规定中,虽然规定公民具有言论自由的基本权利,而网络的出现便是实现言论自由和增加网民话语权的一个主要平台,新媒体背景下社会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人民的社会话语权迅速增强,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新闻的传播方式也越发多样化,受众的数量也呈指数上升,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到社会讨论之中,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很容易对司法审判产生影响。

3.媒体过分追逐经济利益

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行业出现了激烈程度前所未有的商业化竞争,不管是网络新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还是报纸媒体,都鼓足了一股劲想要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和获取更多的收入。

其实新闻行业的“编”“营”分离早就得到了国家的肯定,我们知道,一定的市场化与商业化能够合理地配置市场内的有效资源,市场内个体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就能够将整个市场的效率提升到一个最佳的水平,但是这同时也需要以国家在最高层面进行管理监督和引导为前提。由于我国传媒产业相关法律和政策的缺失和不完善,这就使得一些媒体不顾相关法律或者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受众喜欢什么就报道什么,以此来吸引受众的关注,从而提高媒体的发行量和收视率。收视率和发行量的提高势必会

吸引广告商投放广告的热情,为媒体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各家媒体都想在时效性、权威性等方面胜人一筹,以求产生轰动效应,这就难免出现因炒作而忘记自身职责所在的问题,这也就会产生对司法独立造成干预的媒介审判。

三、新媒体背景下“媒介审判”的对策

1.填补网络司法空白

两年前,最高法和最高检就通过了一项关于网络的司法解释,《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这是国家针对网络谣言所制定的第一条法律。这条法律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效地控制了网络谣言的传播,对和谐网络社会的建设也产生了重要的意义。所以国家还应该依照网络的现状多制定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把“媒介审判”扼杀在源头。同时,政府应加大力度扶持建设重点新闻网站,将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些重点新闻网站应该是有影响、有权威,百姓信得过的网站,这样就可以引导网民理性思考、合理发声,形成良性的舆论环境。2.加强媒体行业自律“媒介审判”来源于媒体舆论引导不当,而舆论引导不当来源于媒体自身素养和相关监督机制不到位。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未健全和网民的媒介素养急待提高的情况下,我们的媒体更应该做出姿态,加强行业自律,维护网络社会和谐发展。对社会和

政府行为进行监督本是媒体的职责所在,但是假如媒体超越了自身的职责范围或者为了博取受众的关注而丢掉新闻道德的话,那可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特别是在新媒体的背景下,网络媒体更应该意识到自己传播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更加加强自律性,不仅要准确而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且还要和相关的网络监督力量一起合作,肩负起自己作为新闻“把关人”的重任。

3.培养网民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背景下,网民作为舆论的主体,网民自身的道德水平对和谐网络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实西方学界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对媒介受众素养的研究,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而在新媒体时代,因为网络有着不同于其他传统媒介的新特性,所以这又给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我们的受众,特别是网民,应该加强自身对网络的认识,保持自己在言论上的独立性,不要轻易被网上的言论所影响,自觉维护司法的公正及独立,做一个守法的好网民。

4.促进司法公开透明

作为被监督的权力机关,司法部门也应该对“媒介审判”的发生负有一定的责任。促进司法公开及透明是政府部门履行义务和保证公众知情权的表现,公众之所以会相信媒体一定程度上是

因为司法机关没有及时地更新案件进度,即使有,但是在新闻发布会上支支吾吾的情况也不少见。比如最近发生的“和颐酒店事件”,不管是线下还是线上各种猜测甚嚣尘上,这也就是不管是酒店方面还是警方并没有及时通报案情造成的结果。

不过除了促进自身的公开及透明以外,司法机关在乐于接受来自于媒体正义的监督的同时,也应该通过现行的法律和其他的强制性手段,约束新闻媒体,防止新闻媒体对司法独立不正当的干预行为,限制媒介对司法审判施加的影响,维护法律的尊严,保证司法的公正,这也是促进司法公开透明举措的应有之意。

四、结语

要真正地解决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审判”,实现司法公正及独立,我们必须要正视网络“媒介审判”的新特点,认真分析背后的原因。除了从国家层面上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之外,我们还需要在中观层面上维护新闻自由、舆论自由,加强媒体自身的道德建设,增强媒介在相关事件上的积极引导作用,同时努力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如何理性地、合理地表达自身的想法。只有这样,在司法部门、媒体、受众三者的共同努力下,通力合作,才能营造出和谐的网络环境和公正独立的司法环境,制止新媒体时代下新形态“媒介审判”的发生。

注释:

①吉尔摩、巴龙、西蒙.美国大众传播法:判例评析:上册

[M].梁宁,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②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③邓超.从“网络媒介审判”负面效应思考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J].经营管理者,2010(14)

④郭庆光.新闻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郭端静.从校园投毒案报道看新媒体时代下的媒介审判[ J ].新闻世界,2013(10):305-306

[2]商登珲.新媒体视野下媒介审判与司法公正的博弈——以“药家鑫案”为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3(3)

[3]黄茜.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分析及防范策略[J].今传媒,2012(2):31-33

[4]魏居娴、赵丽媛.网络时代“媒介审判”现象的成因[J].新闻世界,2014(8):169-170

[5]王语嘉.新媒体背景下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研究[J].科技传播,2015(1):227-229

[6]张蕊.司法舆论监督的悖论:媒介审判机理与对策研究——以刘汉、刘维案报道为例[J].视听纵横,2015(2):44-46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作者:————————————————————————————————日期: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新闻学 浅谈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范妍妍 【摘要】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带动了传播媒介形态及传播模式的转型,传统主流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共存是新媒体传播时代的主要特点。媒介内容的生产也从单纯的由专业新闻工作者通过传统传播渠道发布,到现在由每个屏幕后的人在网络上发送信息,引起广泛关注与转发,进而引起传统媒体报道及再次传播。本文从新媒体时代公民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的表现入手,从公民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所担负的各个角色,阐述新媒体时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公域私域 英国学者汤普森和李维斯在80 余年前首次提出“媒介素养”这一概念。随着媒介形态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媒介素养这一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形态的变化,媒介素养的概念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以往媒介素养的研究往往研究受众或传媒人或官员这样单一群体的媒介素养问题,进入21 世纪的新媒体时代之后也有研究公众在参与传播过程中的表现所带来了各种问题,进而提出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研究院彭兰教授在《社会化媒体时代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一文,从系统的角度看待三者的关系,从制度层面更深刻地理解媒介素养的意义及媒介素养科学体系的形成。探究在新媒体时代,公民在与媒体发生关系的过程中所担负的各种角色,所面临的不同的责任与义务,素质与能力,阐述新媒体时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这也是本文所要追寻的答案。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e9728241.html,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 作者:朱新玲 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9年第02期 摘 ; ;要: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工作发生了很多变化。新闻编辑应完成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实现传统新闻编辑与新媒体新闻编辑身份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新闻编辑 一、全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和转变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媒介融合的进程越来越快,媒体积极向互联网靠拢。尤其是随着一些移动终端设备的出现,让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也推出了网络平台以及移动应用客户端,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应对新的挑战。 1.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主导权相对被削弱 很早之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就被称为信息的“把关者”,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及传播学者卢因的观点,即新闻编辑对信息进行审核与修改后,信息才可能进入受众的视野。然而,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出现,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主导权已经被削弱,尤其是随着Wi-Fi、4G 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手机可以利用网络实现视频的录制。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不再是唯一的新闻发布者,甚至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还需要利用现场受众手机录制的视频作为可靠的信息来源。除此之外,个别事件如果仅有受众的新闻信息版本而缺少主流媒体的声音,也很容易出现谣言,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2.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发生变化 受众已经从单屏接收信息转到了多屏接收信息。据学界的观点整合,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目前受众在接收信息时使用网络的比例最大,而网络就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成为全媒体。如果广播电视台的新闻编辑依旧停留于单一的媒体层面,不打破多种媒介的壁垒,在全媒体时代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些有远见的媒体率先实现了与互网联的融合,湖南卫视已经推出了芒果 TV 作为移动客户端,央视也有自己的移动客户端。 3.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流程发生变化 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流程主要是制定报道方针,决定新闻节目的类型和方案,组织协调报道和节目时间的安排,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新闻节目的审核与最终传输。一些先进的新闻媒体还可能对新闻节目的播报进行监测,以了解节目的收视率和关注度。然而,在全媒体环境下,很多广播电视台已经将节目搬到了网络上,受众可以通过 PC 机和移动设备观看,那么传统的节目必须被重置同时上传到网络平台,且内容的删减要考虑到网络受众的观看习惯

新媒体传播方式特点

新媒体传播是利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介质进行传播,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 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特点。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 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 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 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 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随着3G\4G技术的到来,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 性。 4、传播速度实时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 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 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声音和视频音频的实时传 播,时空的距离被缩小的最小。 5、从单一到交融: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与 此同时交融性还表现在终端方面,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 的融合为基础的。 另外新媒体传播方式也打破了地域化、国界化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通过以上对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介绍,相信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想要获取更多信息,欢迎访问新兴专 题或者广告百科。

新媒体平台管理规定

新媒体平台管理规定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新媒体平台安全管理办法(试行) 为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以下简称新媒体)的作用,明确发布原则,规范管理流程,进一步拓展信息公开渠道,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新媒体管理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办法所指的新媒体平台,指以广播电视台名义建设微信公众号和 APP移动客户端。 第二章管理制度 第二条新媒体发展中心是新媒体归口管理部门,其职责是研究制定管理办法,统一管理、协调统筹、整体规划,监督检查与考评新媒体运营状况等。 第三条新媒体的开通。禁止任何个人以本单及所属各单位、部门、任何组织的名义开通各类新媒体。 第四条新媒体建设管理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严格遵循“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和“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原则。 第三章信息发布 第五条根据实际情况设置1-4名信息员,负责新媒体内容的搜集、整理、编辑上传、发布工作。 第六条新媒体发布信息范围包括: (1)各类动态信息、宣传教育、服务信息、重要事项和行业动态; (2)形象宣传、文化建设、公益活动等;

(3)经领导批准发布的信息; (4)结合工作需要,认定需要发布或转发的信息。 第七条新媒体发布信息要确保准确性、时效性和适用性。内容应简洁、文字表达要清晰,语言生动风趣,多运用网络言,生活语言,发布信息尽量达到图文并茂。 第八条新媒体发布的信息应严格履行审核程序,由信息员收集、整理,严格执行“先审后发”制度,严禁发布不实、不健康等违规信息。 第九条新媒体用户通过官方新媒体咨询业务,相应单 位、部门应及时回复。如不能即时回复,应承诺答复期限、 第四章信息安全 第十条新媒体的发布、转载有关信息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涉密信息不得发布、 第十一条新媒体各平台责任单位必须切实加强账号管理和内容监管,确保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对出现违规内容的新媒体平台,情节严重并造成不良后果的,将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管领导责任。 第十二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

研究·融合与发展36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导致了媒介的融合,形成新媒体时代。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也开始让人们反思其利弊,它已经成为了联系文化、经济与政治发展的重要纽带。媒介的融合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1.媒介融合的定义 媒介融合包含着多个方面,媒介终端的融合、媒介生产途径的融合以及媒介机构的融合。媒介终端的融合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融合,将不同的产品整合到一个平台上面,使不一样的产品进行多种方式的买卖,在不一样的媒介终端上进行多方面的推广。媒介生产途径的融合是突破传统的业务方式,开展新的业务区域。媒介机构的融合是传媒企业之间的合并,传媒企业中各个分类都是独立的,只专门进行一个分类的进攻,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传媒企业只能停止在单一发展的层面,不能通过融合扩大业务的发展范畴。人们对传媒产品的灵活运用,对其要求越来越高,更加促进了媒介的融合。2.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也就是将数字化利用在多媒体终端中,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简洁的信息化服务。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不只影响了人们的物质层次,也对人们的文化状态、精神层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媒体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使用新媒体的人员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判断、选择以及行为方面所产生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方面是物质带来的,技术的不同导致传播渠道的不同,而传播渠道在使用过程中又会产生特殊作用,使用人员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判断、选择以及行为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个方面是社会的能动性,传媒将信息进行再加工,然后进行传播,使接收信息的人们 被再加工的信息所影响。新媒体同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自身具有碎片性、个性化以及经济化等优势。 2.1新媒体的碎片性 新媒体进行语言的传播,碎片性主要是它的传播渠道具有数字化特点。传统的媒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印刷媒介,主要是运用符号;另一种是电子媒介,主要是运用模拟,这两种媒介在传播的形式上有着巨大的限制性。新媒体的数字化主要是一种不借助物质的传播,因此也就使新媒体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拥有自身的虚拟特性。新媒体的传播具有自身特有的优点,它可以突破文化以及地区的差异,使双方在沟通交流中不会受到地区以及场地的限制,打破了传统媒体方式对信息的垄断,因此,使人们的生活被广泛的扩充,并促进了世界的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信息化沟通交流更加频繁,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客户自身的积极性,随着其发展,已经打破了在室内接收信息的限制性。传统媒体时期,电视作为一种传媒方式,人们利用收音机听广播、利用阅读报纸的方式接收信息,而这些都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且内容单一。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模式,向多渠道分发转换。广大受众已由以往被动接收信息者转变为自主、独立的信息传播者,并且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的接收和传播。随着网络媒体及移动终端设施的不断发展,转向新领域的受众群体正在急剧扩大,移动实现了由3G到4G的转变,更加方便快捷,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多媒体的使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广告投放者会考虑到组合投放的效果,注重内容及创意上的营销策略,产品资源最大化延伸,取得效益最大化。通 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 摘 要: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关键就是融合,在媒介融合这种大环境下,传统的媒体更依赖于信息技术,因此只有不断优化传播方式,才能使社会生活发生改变。新媒体是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产生的,这就表明了个性化的语言方式,与此同时,也使传播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章阐述了媒介融合的定义以及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发展;特点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7)12-036-02DOI:10.19483/https://www.360docs.net/doc/5e9728241.html,ki.11-4653/n.2017.12.006 文/付茗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浅谈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大学生 的媒介素养 欧阳学文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在生活、人际交往圈中掀起了一场革命狂潮。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传播里的主流,个人的媒介素养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并就发现的问题提出引导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大学生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一)信息传播的大众性 传统的大众媒体由于各种技术的限制,基本上都是区域性的传播。但新媒体的出现却打破了这一限制,就传播者而言,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没有地位尊卑之分,个人发表言论的自由性大大提高。这一点导致大量原创性内容爆发性地生产出来,使“沉默的大多数”找到

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大众传播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延展。(二)传播效果的裂变性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具有多级裂变的特征。拿微博举例,个人的微博被“粉丝”转发,再被“粉丝”的“粉丝”转发,进而不断裂变式蔓延,呈几何级的速度进行传播。这种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传统大众的媒体传一种少数人对大众的传播方式,这种裂变方式的传播更具快、易、广的优势。再加上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信息能够随时随地的被转发,这大大减少了信息的传播阻力。 (三)互动模式的双向性 传统媒体归根到底是一种单向传播载体。新媒体的出现为消息的传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任何使用者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言论等各种内容进行地位对等的交流。通过与其他参与者的互动发出更多的声音,同时,这种交互是实时性的,参与各方都能够立即得到反馈信息.彻底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文化只由媒体把控的现状。 二、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

新媒体地传播特征

单元编号:010102 单元标题:导论 知识点标题:“公共”概念透视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学习目标:理解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与不足。 建议时间:4 小时 教学策略:问题解决、讲授 学习内容: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新媒体传播具有 信息量大、使用方便、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声像并茂、互动性强,信息通过计算机网 络高速传播,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并且具有计算机检索功能、超文 本功能,是一种具有 强大生命力的传播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传播允许读者与作者之 间进行网络交流,能及时反馈,改变了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 步骤一:回顾新媒体及相关概念。 步骤二: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具体的说,新媒 体传播具有以下特征。 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新媒体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它将一定的信息转成数字,经过转播,数字在操 作平台上还原为一定的信息。。 更新速度快,而且更新成本低。新媒体传播的更新周期却可以分秒计算,而电视、广播 的周期可以天或小时计算,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以周计算,纸质期刊与图书的更 新周期更长。 新媒体传播可以做到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的统一。新媒体传播的即时刷新提高了新 闻的时效性,其本身“接收的异步性”又方便受众随时随地的接收。接收的异步性可 以使受众不需受媒体传播时间的限制,可按自己需要随时进行信息的接收。 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互联网能够使用户共享全球信息资源,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在信息量上可以与海量 信息的网络媒体相提并论。报纸若多印 1 万字内容,就需增加一个版,给印刷、排版、发 行、成本带来很多问题。广播、电视更是这样,内容要准确到几十秒、几秒时间,字有时要算 到 几十个。新媒体传播不同,存储数字信息的是硬盘。容量大的优势还可以体现在新媒体传播

(完整版)新媒体管理办法

新媒体平台运营管理办法(试行) 新媒体是信息公开、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是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引导宣传舆论、塑造单位形象、建设网络文化的重要措施。为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以下简称新媒体)的作用,明确发布原则,规范管理流程,进一步拓展信息公开渠道,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新媒体管理的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办法所指的新媒体平台,指以单位名义建设、认证并作为单位运行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和APP移动客户端。 第二章管理制度 第二条信息中心是**单位管理,其职责是研究制定管理办法,统一管理、协调统筹、整体规划,监督检查与考评新媒体运营情况等。 第三条新媒体的开通。禁止任何个人以本单位及所属各单位、部门、任何组织的名义开通各类新媒体。 第四条新媒体信息变更。各单位、部门开通官方新媒体,必须填写《新媒体建设申请表》,对相关情况(如名称、宗旨、信息发布范围等)进行说明,明确主管领导、后台管理人员,登记表必须经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报信息中心审批,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开通新媒体后,应及时申请认证。如因工作需要,发生新媒体建设分管领导或管理人员变更,应重新填写《新媒体建设申请表》,并及时报信息中心备案。 第五条实行年度检查制度。各级官方新媒体应每年11月份必须按照

要求提交年审报告,报信息中心进行年审检查。未提交年审报告或审查不合格的,该平台不得继续运行,须及时注销账号或通过新媒体平台关闭其账号。 第六条新媒体建设管理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严格遵循“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和“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原则。新媒体建设管理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包括建立责任体系、完善工作队伍、落实发布审核机制、细化工作流程等,各开设单位须落实专人具体负责新媒体内容审核与日常维护等工作。 第三章信息发布 第七条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设置1-2名信息员,负责新媒体内容的搜索、整理、编排上传、发布工作。第八条新媒体发布信息范围包括:(1)各类动态信息、宣传信息、重大事项和行业动态;(2)结合工作需要,认定需要发布或转发的信息;(3)形象宣传、文化建设、公益活动。 第九条新媒体发布信息要确保准确性、时效性和适应性。内容应简洁、文字表达要清晰,语言生动,发布信息做到图文并茂。 第十条新媒体发布的信息应严格履行审核制度,由信息员收集、整理,并提出发布申请,经部门主要领导批准方可发布,未经审核的信息不得发布。新媒体平台建设管理单位对所发布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严格执行“先审后发”制度,严禁发布不实、不健康等违规信息。 第十一条信息发布频率1-3天发布一次为基础,并根据各部门工作情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赖大彬1,徐叶巧2 (1.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福建龙岩364012;2.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当前,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来源,媒介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三方来分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继而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工作者、学校、家长以及作为接受者的受众、学生等应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10)06-0085-03收稿日期:2010-06-20作者简介:赖大彬,男,福建上杭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及媒介经营管理。 龙岩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2010年12月 第28卷第6期December 2010 Vol.28No.6相较于国外上个世纪30年代就已兴起的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自1997年发端以来,距今才跨越13个年头。从第一篇研究媒介素养的论文、专著,到媒介素养教育硕士点的建立,再到“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的开展,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网站的开通,这些年来,我国媒介素 养教育研究正一步步壮大,发展。 [1] 那到底什么是媒介素养?当前,媒介素养教育是怎样的发展现状?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应怎样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正如麦克卢汉描述的那样,在“地球村”的今天,信息高速公路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而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对人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人们在媒介消费时间上的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在各国受到很大的重视,在发达国家甚至已形成系统而完善的教育体系。在了解媒介素养及素养教育之前,首先要区分“ 媒介”和“媒体”的关系。“媒介”是“使双方(人或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2]771 。在 此意义上,它是指传播通道中的中介物,如各类手书媒介、 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等。而媒体则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3]今天媒体更多的被理解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由此可见,相较于媒体,媒介辐射范围更大,涉及面更广。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媒介素养”理解为“媒体素养”。但既然媒介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它自然成为意识的载体,就不可避免地带有 阶级和阶层的烙印,它还是有代表着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或者渗透着某种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意义重大。 目前,媒介素养还尚未有统一权威的定义,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 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1 尽管我国关于 媒介素养的定义,学者归于研究需要,依然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但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本身还不完善以及人们对媒介素养认识的角度不同,依然没能跳出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定义范围。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针对普通公众,其内容包括教授他们如何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大众传媒的角色、性质和功能,建立起对媒介信息系统的批判性意识;提高对不良媒介信息的免疫力和对不同价值信息的选择性,最终学会有效利用媒介为个人成长和整个社会向着民主法制方向发展服务。 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流行快餐文化的盛行,使人们疲于接受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海量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惰化了对信息的思考和梳理的能力。加之,媒介在承担着监测环境、传递信息、反映社会、提供娱乐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暴力色情信息充斥媒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传递,传播形式的通俗化、游戏化极大地削弱了一些原本庄严、崇高的人文精

传统经典文学新媒体时代的融合

传统经典文学新媒体时代的融合 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媒体平台的不断完善,信息传播速度大幅度提高,以及自媒体的发展,传统低效率的、限制性强的纸质传播方式正在面临巨大挑战,在就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依然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受众的需求,及近年来,在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大的政策背景下,各大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建立自己的“两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客户端。报刊方面也实行网上电子版阅读。在此大的背景下,作为传统传播方式的纸质传播面临巨大考验, 传统纸质刊物劣势 一、制造成本较高 传统文学作品以纸质形式呈现,需要前期排版、中期装订、后期销售,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财力。 二、受到空间限制 纸质出版刊物无法达到短时间的快速跨区域传送,电子刊物可以达到。 三、阅读速度 文字阅读速度慢,导致从刊物书籍获取信息的速度缓慢。加之现代信息爆发,无论是对速度还是内容的追求,文字阅读都有天生的缺陷,在当下尤为明显。

四、传统文学阅读效率较低,在人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效率由低到高分别是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包涵的信息量由高到低也是文字、声音、图片、视频。 五、阅读传统文学对时间的要求 因为以上几点,文字阅读必须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作为获取信息的代价,然现如今,传统阅读载体文字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依然没有了优势可言。 文学的价值分析 一、时代智慧的结晶 二、价值观的引导 三、文化的传播 四、精神时间的充实 冲击下的措施 关键点: 结合媒体技术,传统文学经典也要与时俱进,进入信息媒体时代,将文学作品从传统纸质载体转换为音频、视频形式传播,抓住受众眼球,迎媒体时代信息传播。 案列分析: 最为典型的成功案列就是四大名著作为电视剧的播出,传统文学经典作品转换视频,受众更加乐意去接收,并且传播方便,如果四大名著没有拍成电视剧,如今随口都能说出

新媒体营销的方式与渠道

新媒体营销是基于特定产品的概念诉求与问题分析,对消费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引导的一种营销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一、新媒体营销策划方式 1.病du营销病du营销,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网络,信息像病du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数以千计、数以百万计的受众;也就是说,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把想要推广的信息,像病du一样传递给周围的人,让每一个受众都成为传播者。病du式营销是一种神奇的营销方法。多数情况下,顾客会自愿地传播含有企业或其品牌、产品(服务)关键词的信息,以几何数级的速度迅速扩散。相比其他营销、广告推广手段,病du营销所需花费的成本接近于零,效益却要显著得多。借助病du营销,不仅能促进大量的一次销售,而且还“俘获”了众多的忠实顾客,为持续营销奠定好的基础。 2.事件营销事件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手段和方式。简单点说,事件营销就是通过把握新闻的规律,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通过具体的操作,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从而达到广告的效果。

3.口碑营销口碑营销是指企业在品牌建立过程中,通过客户间的相互交流将自己的产品信息或者品牌传播开来。它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可信度高,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口碑传播都发生在朋友、亲戚、同事、同学等关系较为密切的群体之间。 4.饥饿营销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策略。饥饿营销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调高价格,更是为了对品牌产生高额的附加价值,从而为品牌树立起高价值的形象。 5.知识营销这是一种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方法和途径,将企业所拥有的对用户有价值的知识(包括产品知识、专业研究成果、经营理念、管理思想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等)传递给潜在用户,并逐渐形成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认知,为将潜在用户最终转化为用户的过程和各种营销行为。知识营销需要一定的信息传播途径,网络营销是实现知识营销战略的最佳手段之一;网络营销需要向用户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而知识营销的内容是网络营销信息源中对用户最有价值的部分。 6.互动营销互动营销,一方是消费者,一方是企业。只有抓住共同利益点,找到巧妙的沟通时机和方法才能将双方紧密的结合起来。互动营销需要访问者参与其中,并使其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互动的形式有两种:①由于企业的公关事件或由此引发的话题得到了广大目标群体的共鸣,于是目标群体积极响应,推波助澜,和企业共同把公关事件造成轰动效应。这一形式是公关事

大连理工大学新媒体管理办法(试行)

大连理工大学新媒体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规范学校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整合校内新媒体资源,构建上下联动的新媒体宣传格局,推进学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教思政〔2013〕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意见》(大工委发〔2015〕2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的新媒体平台,是指校内各单位、各部门及其下属机构和师生团体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QQ公众平台、企鹅媒体平台等网络平台注册的公众号,在知乎、百度贴吧、新闻网站、视频网站等网络平台注册的帐号,以及开发和使用的各种移动客户端。任何个人未经授权不得以大连理工大学以及其他校内单位名义申报、运营各类公众号或开发移动客户端。 第三条新媒体平台是我校新闻舆论以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必须从学校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从有利于学校内涵发展、大学文化传播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出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条相关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党委宣传部是学校新媒体平台的主要管理部门,负责校级平台的运营、维护、管理,指导二级单位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管理,定期组织相关培训,从内容建设和传播角度提升各单位运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宣传的能力。 (二)网络与信息化中心是学校新媒体平台的技术指导和统筹规划单位,负责“i大工”APP、学校微信企业号和学校QQ校园号建设,负责校内各单位移动应用的校级平台整合,负责校级平台业务数据的管理、分析,组织新媒体建设的技术培训,从技术安全与数据应用角度提升各单位新媒体平台建设水平。 (三)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涉外信息的发布及监管工作。 第二章管理机制 第五条学校新媒体平台的建设管理严格遵循“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大连理工大学新浪官方微博、腾讯官方微信、“今日头条”头条号、企鹅媒体平台公众号等校级新媒体平台由党委宣传部具体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官方移动应用“i大工”APP、微信企业号、QQ校园号由网络与信息化中心具体建设和管理。各二级单位及其下属机构的新媒体平台由各二级单位具体管理,党委宣传部统一监管。其中,招生相关新媒体平台由招生就业处统一监管;校内各级团组织、学生组织以及学生社团的新媒体平台由校团委统一监管;各地校友会的新媒体平台由校友工作处统一监管;校内各民主党派的新媒体平台由党委统战部统一监管;校内文体活动类和交友类群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 【摘要】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已进入信息时代,新媒体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等。与此同时,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角度出发,先简单概述媒介素养的内涵,然后阐述现阶段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最后提出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媒介素养;新媒体环境;大学生 在新媒体环境,媒介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广泛。大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成为新媒体运用最广泛的受众。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截止2012年底,我国网民数量高达5.64亿人,且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非常大[1]。在此背景下,大学生需积极分辨、鉴别和利用媒介信息,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但是,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一定的问题[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结合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早在1933年,英国学者李维斯及其学生汤普森提出“媒介素养”的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文献中对“媒介素养”具有不同的称谓,比如“媒体资讯素养”、

“传媒素养”等,但内涵基本一致。结合国内外的文献,可以将“媒介素养”的内涵概括为: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所具备的多种能力,其中包括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思辨以及制作媒体信息的能力[3]。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使用频率明显较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避免出现网络欺诈、网络成瘾情况。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现阶段,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属于重要的受众,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可以更加快捷地掌握生活技能,交际平台更加广阔。但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新媒体 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接触最广的媒介,甚至出现过度依赖,主要表现在每日接触网络时间较长、沉湎于虚拟世界中等,进而患上网络依赖症。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逐渐疏离传统媒体,比如报纸、杂志、广播等,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价值体系的构建。 (二)对媒介功能利用不足 与其他学历较低的同龄人相比,大学生媒介操作使用技术相对较高,在关注网络的过程中,既关注娱乐功能,同

浅论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

浅论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 摘要 在新媒体时代下,每天人们都淹没在不同的媒体信息中,媒体素养对人们至关重要。由于新媒体的技术特性,现今的媒体素养具有更加明显的时代特性,它包括人们面对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的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又指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所用的能力。当代大众在媒体接触消费、媒体认知理解等方面能够比较适应新媒体时代,但是也存在对媒体批判能力较弱和网络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故对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质;现状与建议 一前言 在传播学中,大众传播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人们公认的大众媒体包括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播,和新兴媒体——互联网和手机。新媒体具有超时空性,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将信息向世界各地传播;具有整合性,可以将以往旧媒体几乎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一个系统中,对文字、数据、声音、图像等进行数据化处理、储存和传播;具有互动性,双向互动交流是新媒体的最重要特征和最突出优势之一,在网络中任何人都可以接收信息和传播信息,即使受者也是传者。[1] 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媒体的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传播的环境也日益复杂。然而某些媒体在追逐自身利益的想法的影响下,为了迎合某些受众或利益集团,丧失传播道德和职业操守,向社会中传播各种劣质、错误、不良的信息,这就造成了大众所处于的信息获取环境变得复杂。 为了使大众能够在变得如此复杂的环境下辨认排除不良信息,获取自身需要的有利的信息,大众的媒介素质必须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环境。于是分析在新媒体时代下所需要的媒介素质和当代大众的媒体素质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并由此可提出提高大众媒介素质的策略。 二当代大众媒介素质现状 (一)大众使用的媒体呈多样化趋势 当代,大众获得信息和新闻的途径大多超过两种以上,在以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和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竞争中,网络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在青年人群中表现尤为突出。以大学生为例,新闻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以及积极性,其中 在经常接触的媒介选择上,高达100%的人选择了网络,同时还有80%的人选择了手机。[2]目前,新兴的互联网主要是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的信息渠道,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使用的便捷性的提高,新媒体在各个阶层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也足以说明大众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 (二)大众对媒介认识理解上有一定认识又认识能力不足 大众对于大众传媒的范畴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对主要媒体的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传媒的作用和功能了解不多。大部分人知道媒体对于自身知识架构和思维观点上的影响,但是对于媒体信息对与深层价值观的影响相对忽视。如以“媒介素质”这一词为例,大部分人对其内容了解模糊,即使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对其也不是非常了解。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构建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9期) Total No .289 收稿日期:2011—11—01 作者简介:周珂(1974—),女,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项目简介: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河南党政干部媒介素养问题与对策研究”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B548。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构建 周 珂 (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会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升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成为新时期的紧迫任务。文中从运用新媒体搜集民意科学决策、利用新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和借助新媒体树立良好的形象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构建。 关键词:新媒体;党政干部;媒介素养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71—02 近年来新媒体如互联网、手机和网络电视等在 沟通民意、 了解民情、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强大。媒介素养是公众对新闻传播、新闻事业及 媒体运作的认知程度, 以及公众利用媒体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传播目的的能力。党政干部拥有一定的 决策、审批权力,负有领导责任,感召力、影响力大。因此,党政干部的形象不只代表个人形象,还关乎党 和政府的形象。党政干部作为公众人物,为媒体所关注,众目睽睽之下,一举一动被放大、公开。稍有 不慎, 负面影响巨大。领导干部需学会和新媒体打交道。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能否正确地运用新媒体,引导舆论、影响人心,代表着执政水平的高低。 一、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对执政能力的影响 1.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影响党执政的舆论环境 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政治安全, 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党政干部良好的媒介素养有助于运用新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凝聚人心,增强党执政的舆论影响力。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 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公众的舆论表达渠道增多,舆论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据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统 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 突破5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数字是惊人的。网络传播中,网民可以通过发帖、跟帖和回复等 形式自由发送信息、 交流观点、展开讨论,这是网络舆论形成的基础。手机媒体的便捷性和易操作性, 使各种声音纷纷出现。特别是当公共事件发生后,网络的快速、开放和网民的聚焦会掀起巨大的舆论风暴。而新媒体的特点决定了相关部门对信息的过滤和舆论监控越来越难,流言和负面信息会破坏党执政的舆论环境。党政干部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呼应网民的诉求,提高媒介素养,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牢牢掌握引导舆论的主动权。 2.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影响民主执政的水平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民 意的重视程度。新媒体为民众参政、 议政提供了通道,民众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空前高涨。如果党 政干部还用以前的思维管理媒体和民众,无视民意的多重表达, 必将影响到民主执政的水平。当政府一项政策出台或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所引发的民意浪潮会在新旧媒体间迅速传播开,促使党政干部应倾听民意,审慎考虑解决对策。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水平。一系列官员腐化堕落的事件,如湖北的邓玉娇事件、南京周久耕事件和官员日记门 事件等, 因为网络舆论监督而真相大白于天下。党1 7

新媒体考试题目及其答案

1.请以手机媒体或网络媒体为例,结合本学期课堂讲授内容和你的个人体验,谈谈你对媒介融合含义、形式和发展态势的认识。 “媒介融合”( 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的. 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 Andrew Nachison则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广义上,“媒介融合”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狭义上,媒介融合指不同媒介形式的结合重组从而产生新的媒介形式. 以手机媒体为例,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与无线通信融合的加强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相继问世,这一方面反映了报刊广电媒体对手机网络传播新高地的抢夺,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了报刊和广播电视以信息技术为中介,借助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传输手段,使得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 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分为以下三种 1.不同媒介组织的跨媒介融合。 2.传统媒体内部业务的融合 3.融合新闻 4.传媒业务与功能的融合,指媒体之间相互借鉴传播方式,从而实现传媒业务和功能的融合。 结合目前媒介融合所面临的现实环境及表现形式,个人认为媒体融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内容融合势在必行。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的竞争优势在于对内容的拥有,然而规模化信息难以通过传统媒体自身充分地生产和流通;纵观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优势造就了大规模的内容生产的可能性,但资本上的劣势往往阻碍其发展。综合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内容融合也就势在必行。 二接收终端的融合。指将多种媒体功能整合在一起,以一种开放的终端平台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将信息和服务传递给使用者 三媒介融合更趋向于多元化。随着信息产业的技术融合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将逐步纳入到更广阔的产业背景下来进行,信息产业并购和信息产业的战略联盟会使媒介产业融合形式更加多样化。 四媒介融合将进一步满足受众的需求,强化人文关怀。具体来说以受众为中心的媒介融合,是实现内容以受众需求为中心,形式上是媒介优势的完全融合,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并和经济效益统一。 2.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对中国社会发展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请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媒介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的发展史。新媒介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冲击是多方面的。

新媒体时代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新媒体时代公众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一、公众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一)、公众媒介素养概念: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根据学者鲁宾的理论,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①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那么,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拥有的听、说、读、写诸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码影视、广播、网络、报刊和广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电脑、电视、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广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我国的受众,由于性别、文化、民族、职业等差异,媒介素养的程度不一,低下者居多,他们上网的唯一目的就是娱乐、游戏,使得网络呈现出一种范娱乐化倾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作为“第二媒介时代”的公众,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是媒介公民。因此,作为现代社会的媒介公民,也应从两方面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总的来说,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何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媒介素养的内涵应该包括认识大众传媒、使用大众传媒、对大众传媒的批判三个部分。 (二)、不同受众群体媒介素养现状 传播学认为,文化水平的高低在选择何种媒介类型上有比较明显的作用,文化程度高的会较多选择印刷媒介.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在媒介选择上体现出一般的文化水准.在城乡青少年经常接触的媒介中,网络在青少年人群中正日益普及,手机短信的接触率超过了广播和录音带、影像(碟),"拇指族"在青少年中规模庞大.在媒体接触上青少年表现出自由、开放心态,他们对新兴媒体接受能力快但又并不抵制传统媒体,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立体式、多渠道地获取信息. 在各大媒介中,电视对青少年在学习上帮助最大.由此表现青少年接触媒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接触媒介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的状态.但是,要注意电视给他们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台湾一项调查显示,看电视和身体质量指数具有相关性,孩子看电视的时间越久越容易发胖.但是,如果经过引导,充分利用电视传媒作为社会学习的手段,会有积极的影响.可是,目前十分匮乏有意识利用电视的社会功能.香港的调查同样显示,香港青少年最喜爱的传媒是电视,最主要的目的却是娱乐. 理论上,每一位公民,都需要接受学校教育,所以通过这样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能够让他们对媒介有基本的认识。所以,通过学校教育体系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从长远看, 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