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地理复习提纲

人教版必修1地理复习提纲
人教版必修1地理复习提纲

1. 人工天体:飞船、人造卫星、航

天飞机、空间站(太空实验室) 2. 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

星云、流星、彗星、气体和尘埃

高一地理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大气层以外的东西)

天体相互绕质量、体积大的天体转(地球绕太阳转,月球绕地球转)

● 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 八大行星的排列(由近及远):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又可以分为三类(按质量、体积、距离划分): (1)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 巨行星:木、土星

(3) 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 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③有液态水

④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保证地球有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 ⑤地球自转的周期规律

⑥太阳能够给地球一个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

1.太阳的概况:太阳是一个巨大炙热的气球体,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

1、 大气污染程度

2、 纬度(太阳高度角)

3、 海拔

4、 天气状况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 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 ●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周期11年)、耀斑,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负相关、正相关

2、 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

3、 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指南针无法正确指示方向;

4、 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日冕)

5、 影响气候,自然灾害的发生

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 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1、 自转

1)绕转中心:地轴(假想轴)①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站在北半球抬头仰望北极星,其角度为当地纬度)

②地轴与赤道平行

2)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3)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自转真正周期

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周期)——基本时间单位

4)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两极点角速度为0。 5)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点为0。(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2、公转

1)绕转中心:太阳 2)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3) 公转的轨道(地球公转的轨迹):——太阳光与地面夹角(太阳高度角)

近日点(1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公转速度最快), 远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公转速度最慢)。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1、 地理环境:维持地表温度、提供水运动能量、提供大

气能量、促进岩石产生风化

2、 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生活主要能源、提供转化矿物能

源、提供转化光热资源

二、地球运动的意义:

●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 公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 26’)。 1、地球自转与昼夜更替、时差 ●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将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晨线:由夜变为昼;昏线:由昼变为夜。(顺自转方向) 1)特征:①平分地球 ②与太阳光线垂直

③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则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

④晨昏线与经度的夹角=直射线的纬度;晨昏线与纬线交点的纬度和直射点的纬度互余 ⑤晨昏线始终平分赤道(与赤道又两个交点)

2)晨线与赤道交点:6:00 昏线与赤道交点:18:00

昼半球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12:00 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24:00

● 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

大值,地方时为12点 ● 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连的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国际日界线:基本沿东经180度。由西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由东向西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期变更: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把全球日期分为今天和昨天。当0时区和中时区重合时,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时区=经度/15,十分位四舍五入

● 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东经120度地方时

● 将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

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没有偏转 2、地球的公转与季节、昼夜长短变化

● 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23度26分,

● 正午太阳高度角: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 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图中红线为太阳直射) ●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晨昏线

太阳光线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0—∣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南纬用负值代入。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回归线之间)

●春分/秋分:

侧视图:

地轴

北极

晨昏线

太阳光线

赤道

日期: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地轴和晨昏线重合

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边递减

●夏至:

侧视图:

日期: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极夜。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

冬至:

日期: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极昼。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

夏半年与冬半年: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 冬半年夜长大于昼长 ● 四季划分: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太阳辐射最多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低、太阳辐射最少 春秋季:冬夏的过渡季节

太阳光线

晨昏线

地轴

赤道 北极

南回归线

太阳光线

地轴

北回归线

晨昏线

赤道

北极

锋面

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 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 纬度越高,出现极昼越长 ● 昼长(由日出到日落的时间):同一纬度上的昼长相同

昼长变化幅度:赤道最小(0h ;极圈及其以内区域(24h)——纬度越高,变化幅度越大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昼夜长短相同

日落与日出时间关于当地时间的12:00对称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

周传播。即地震波。 特性:

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

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 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 33KM ●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

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 ●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 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

● 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循环运动

●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一)、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匀,垂直方向上各种物理性质也很相似的大团空气。 1、根据温度差异,气团可分为: 2、冷暖气团性质比较: 温度 湿度 大气密度 气压 冷气团 低 小 大 高 暖气团

(二)、锋 1、 冷气团(冷空气)——低温晴朗 暖气团(暖空气)——温暖晴朗 锋面:冷气团和暖气团倾斜的交汇面。(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暖气团在上方。锋面自地面向高

空冷气团一侧倾斜)

锋的组成

【锋面附近常伴一系列的云、大风、降水等天气】 2、锋的分类: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不同

(1)暖锋: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通常伴随多云和降雨天气。降水(毛毛细雨)在锋前。

暖锋符号:

(箭头指向表是移动方向)

(2)冷锋: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可能带来雨雪天气。降水(阵雨)在锋后。 冷锋符号:

过境时

过境前

过境后

天气系统

天气晴朗, 气温低, 气压高

冷气团 阴天, 连续性降水

暖锋 气温升高, 气压降低, 天气转晴

暖气团

过境前

过境时

天气晴朗,

气温高, 气压低

暖气团

阴天 下雨 刮风 降温

冷锋

气温降低,气压升压,天气转晴

冷气团

天气系统

过境后

(3)准静止锋:暖、冷气团势力相当形成的。

初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锋形成梅雨天气。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清明时节雨纷纷——梅雨

准静止锋符号: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一)、基本概念:

1、低压或气旋,高压或反气旋,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分布状况而言;气旋与反气旋,是指气流状况而言。

2、①高气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②低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

3、①高压脊:从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②低压槽: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暖气团

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 、 云层加厚,连续性降水

冷气团 阵 雨

连续性降雨 冷 锋

暖 锋

锋的类型

冷气团长驱直入 暖气团主动爬升 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被迫抬升 被迫后退

后 前

阴天下雨 刮风 降暖气团 控制,气温升高,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

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降水分布 天

气特征

气团运动特征

形成

降水类型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时

高锋面气旋(北半球为例)

高压脊线上气流以辐散为主,不易形成锋面。低压槽线上气流以辐合为主,易形成锋面。高压脊A

CB

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1006

1010

1008

南半球的气旋

1006

10101008

向中心辐合

向四周辐散

顺时针方向中心部位为

高压——反气旋(北半球)

1006

10101008向四周辐散晴朗天气

4、①气旋(多阴雨天气):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漩涡。在北半球是逆时针辐合,在南半球是顺时针辐合,垂直方向气流上升。 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是气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②反气旋(多晴朗天气):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在北半球是顺时针辐散,在南半球是逆时针辐散,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散、高空辐合的环流系统,是反气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判断方法:

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是左手定则,大拇指方向与垂直方向气流方向相同。

逆时针方向

中心部位为低

1006

1010

1008

气旋——低压(北半球)

向中心辐合阴雨天气

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1006

1010

1008

南半球的气旋高

1006

10101008

向中心辐合

向四周辐散

南半球的反气旋

(二)、拓展:

(1)影响我国的气旋主要是: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常年受温带气旋影响,热带气旋主要在夏季。

(2)影响我国的气旋主要是:夏季是来自热带海洋的太平洋暖性反气旋,如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气;冬季受来自温带大陆的蒙古冷性反气旋影响。 三、台风

1、概念: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成为台风。台风时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

2、条件: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 注意:赤道附近无台风,因为无地转偏向力,无气旋。

3、分布: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海域。西印度群岛、澳大利亚东海岸、印度洋也时有台风发生,习惯上称为飓风。

我国发生台风较多的区域:东南沿海。如台湾、广东、福建、海南、浙江。

4、影响:台风能量巨大,具有可怕的摧毁力。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风暴潮(海量袭击达七级以上)三个因素引起。具有突发性强、破坏能力大的特点。但同时,台风也能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高温酷暑和旱情。 四、寒潮

1、概念:指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2、天气特征:剧烈的降温和大风,同时伴有暴风雨和霜冻。

3、发生季节:秋、初春

4、区域:昆明(云南南部)、青藏高原(海拔高)不受寒潮影响。东南沿海影响小。

气水平气流状况气压状况流运动特点

方向

垂直方向

天气现象

天气实例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

夏季我国长江流域的近地面由四周向

周旋转辐散低气压高气压

中心气流中心气流沿海的台风天气

伏旱天气

中心旋转辐合北南近地面由中心向四北南气旋反气旋

逆逆顺顺上下阴雨晴朗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 地质时期:波动变化,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冰期:温度低。(第四纪是距现在最近的冰期) 间冰期:温度高。

2、 历史时期(一万年——1860年)——温度波动变化

3、 近现代时期:1860年后——温度波动上升

拓展:1、科学家是如何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

树木年轮分析:窄的温度低,降水少;反之,宽的温度高,降水多。 花粉记录分析 氧同位素分析 海洋沉积物分析

2、雪线:冰川与地面的分界线

气候变暖,雪线升高,气候变冷,雪线下降 。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 海平面上升:因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引起的海水上涨现象。威胁沿海低地国家、地区。

2、 农业生产: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体现热量高低)增加,生长期(农田能够用来种

植的时间)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有利。但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使得农作物减产。就地区而言,低纬度的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高纬度国家,农作物将增加。

3、 水循环: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和供需矛盾。

4、 物种可能灭绝,影响生态系统

5、 影响煤炭工业(冬季北方取暖)、电力工业(空调)

6、影响人体健康

三、应对全球变暖措施

1、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

2、提高能源利用率

3、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厂排放甲烷

4、植树造林

5、采用固碳技术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气温上升的原因:

自然原因: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人为原因:

燃烧矿物燃料产生毁林

氟氯烃化合物等其他温室气体

太阳活动、大气环流、

火山活动、地壳运动等

1、 基本概念:

水灾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①形态:

气态:大气中(数量最少、分布最广) 固态:高纬度

液态:河流、海洋、地下(数量最大,分布次之)

②分布

2、 河流补给 (1)、雨水补给:与降水量有关(东部季风区;温带海洋性、热带季风) (2)、季节性积水融水:与气温有关——夏汛——东北 (3)冰川融水:与气温有关——夏汛——西北,青藏 (4)湖泊水补给:丰水期(河流水 (5)地下水补给:枯水期(地下水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定义: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各个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

海洋水:最主要

大气水:雨水

陆地水: 性质 分布 淡水:冰川 咸水 地表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

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井水 深层地下水 地下水) 河流水) 径流量的变雨水补给

分布区域

汛期

补给形式夏汛夏汛春汛终年

终年随降水量变化随气温变化随气温变化相互补给相互补给

中国东部地区西北内陆和青藏高原东北地区普遍存在普遍存在

冰川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地下水补给湖泊水

陆地内循环:降落到大陆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或全部通陆面、睡眠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陆上。(塔里木河的河流径流。内流河)

海上内循环:海洋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落到海面的过程。(未登录的台风降水)

海陆内间循环: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这是最重要的一种循环运动。(登陆后的台风降水、外流河)

蒸发

3、水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②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④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探究黄河断流现象

1、人类能够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类活动能够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蒸发(植物蒸腾)、降水、径流和下渗等环节。 2、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黄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江河径流量小,且季节分配不均,冬春枯水期易造成断流。 3、黄河下游断流可能与哪些人为因素有关?

1.黄河沿岸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上中游沿岸城市及工业用水量大,影响下游径流量;

2.农业用水浪费(漫灌等),水资源利用率低。 4、可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避免黄河断流?

1.统一协调上、中、下游水资源开发与使用数量,对黄河水资源进行跨地区的合理调配。

2.运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对河流水资源的季节变化进行合理调配。

3.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东线:沿着京杭大运河的河道,过黄河,到华北。

中线:丹江口水库到北京、天津。

西线:长江上游(雅砻江、金沙江)到黄河上游。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海水运动的类型:潮汐(用其一天发电四次);波浪:风浪、海啸;洋流 洋流

水汽输送 (人类对其不影响)

降水 地表径流水(人类对其影响最大。南水北

调、下渗) 地下径流

蒸发

蒸发

降水

地表径流

降水

水汽输送

降水

植物蒸腾

地下径流

海洋

下渗

南水北调

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又叫海流。

2、(1)按性质分类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从较低纬→较高纬)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从较高纬→较低纬)

(2)按成因分类:密度流、补偿流、风海流:盛行风(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的作用。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控制下形成的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的规模很大的洋流。 3、 分布

4、 规律:

同一纬度上,暖流经过地区温度高,寒流经过地区温度低。 洋流怎么流动,等温线怎么弯曲。 判断南北半球。因为纬度越高,水温越低,所以越往北水温越低,为北半球;反之为南半球。 判断寒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

,水温比同纬度海区高,为暖

世界洋流分布图

赤道两侧均由东向西流动,受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影(1)(1)

(2)(3)(1)中低纬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极地环流。

逆时针流动

(3)南半球中高纬海区: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8”字形的洋流分布规律

上半部逆时针下半部顺时针

响,北半球向北转成“8”,南半球向南转成逆时针。

60° 30°

30°

60°

秘鲁上升流——上升补偿流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水交汇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秘鲁渔场北海道渔场

北海渔场纽芬兰

渔场流;反之为寒流。

5、 洋流分布制约因素:

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盛行风(信风带、极地东风带、西风、季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气候、水文、地形、生物、土壤) 6.、洋流的影响: (1)、洋流可以促进高、低纬间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降湿作用) (2)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影响:

(3)、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①顺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②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③从北极地区携带冰上南下,给海上航行造成威胁。

200C

150

C 100

C 200C

150C 100C 200C 150C 100C

200C 150C 100C

南半球寒流

北半球暖流

南半球暖流

北半球寒流

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 在秘鲁渔场,受离岸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 两种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北海道渔场。 纽芬兰渔场

秘鲁渔场 北海道渔场 北海渔场

(4)洋流影响海洋污染: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7、厄尔尼诺现象(圣婴)

1、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时间:圣诞节前后。隔3——7年出现。

3、对我国:冬暖夏热,台风少

8、拉尼娜现象(反厄尔尼诺现象)

1、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

2、对我国:易出现冬冷夏热,台风多。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概念:水资源包括水圈内的水量总体。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分布:

(1)衡量指标: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降水量—蒸发量)来衡量。

(2)大洲:按水资源的多少先后为: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州

(3)国家: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热带雨林降水多)、中国

(4)中国:空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跨流域调水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水库(调蓄作用)

(中国为13个贫水地区。小于500m3为绝对贫水区,晋江)

3、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①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②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③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影响程度不同。世界主要文明发祥地也太多产生和发展

于水资源丰富的大河流域

4、合理利用水资源

①水资源问题:水污染、水浪费现象严重;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衡;人口剧增,工农业

规模扩大,需水量增加。

②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

(1)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2)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农业节水:

1、改变灌溉技术方式,废弃大水漫灌、自流灌溉,推广喷灌、滴灌,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2、改变作物品种,在北方缺水地区种植耐旱、耗水量少的农作物,节约灌溉用水。

3、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减少水污染。

工业节水:

1、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使用,提高水的利用率。

2、降低生产耗水,节约用水。

3、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生活节水:

1、一水多用

2、推广节水器具

3、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点,整理,,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高一作文中查看更多范文。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全篇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地球的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教学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 (完整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提纲 第一章 ★课标: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1)天体系统的级别:『填空』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在于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 其原因是①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稳定的光照条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地球自身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质量和体积适宜(有大气层),有液态水(有原始的海洋) ★课标: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1)太阳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能量的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活动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影响地球气候:黑子的数量变化与降水的年际变化有相关性、②扰乱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信受阻、③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和两极的极光。 ★课标: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3、(1 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自西向东 南顺北逆 一个恒星日 一个太阳日 除两极点外, 都是15°/小时 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的 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1/2 公转自西向东 逆时针 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 大约1°/天。大约30km/s 规律:近日点(1月初)较快,远日点(7月初)较慢 (2)晨昏线: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在此线上太阳高度是0度。在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是90度。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3)时间计算:东加西减。(加减)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度,时间相差4min 。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的都已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4)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不偏。 (5)黄赤交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 (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夏至日冬至日春分或秋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的 分布规律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 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 到全年最大值;南半球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 最小值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 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 到全年最大值;北半球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 最小值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 递减赤道地区正午 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 大值 昼夜长短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全球昼夜等长 出现极昼范围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 现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 现极昼 全球昼夜等长)天文四季的划分依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 气候划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时间太阳直射点方向 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 北半球南半球 12月22日至次年 6月22日 向北移动 昼渐长,夜渐短,6月22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 昼渐短,夜渐长,6月22日 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6月22日至 12月22日 向南移动 昼渐短,夜渐长,12月22日 南半球各地昼最短,夜最长 昼渐长,夜渐短,12月22日 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3月21日 9月23日 全球昼夜平分 ★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球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上地幔顶部) 第二章 ★课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的现象 现象成因 白天多云时气温比晴天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夜晚多云时气温比晴天高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人造烟雾的防冻效果可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晚秋或寒秋,霜冻出现在晴朗夜晚 及“十雾九晴” 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低,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及雾等天气现象 节气时间(前后)直射点位置移动方向对应点春分3月21日赤道向北 B 夏至6月22日北回归线向南 C 秋分9月23日赤道向南 A 冬至12月22日南回归线向北 D A C B D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提纲)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天体系统的层次(P3)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及顺序(P4)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创新设计P3反思归纳) 3.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产生的影响(P8)、太阳的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P10)、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11)(创新设计P4) 4.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量多的主要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弱)气温低的原因?(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 5.地球自转的方向(北逆南顺)、周期、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地球公转的方向、 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P14)6.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更替、时差、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南左北右)地球公转的意义(昼 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 7.黄赤交角产生的影响: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四季。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永远昼夜平分,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变,没有四季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创新设计P10反思归纳) 9.晨昏线的特点和判读(创新设计P12反思归纳) 10.日界线、今天和昨天的范围(创新设计P14) 11.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计算(创新设计P17) 1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变化规律和应用(创新设计P18) 13.横波、纵波的特点以及地球圈层的划分(P21 图1.25和图1.26)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的受热过程(创新设计P26) 2.热力环流成因及几种常见形式(创新设计P27) 3.等压线的弯曲规律(高低低高—气压变高,等压线向气压值低处弯曲) 4.等压线图中风力和风向的判读(创新设计P28) 5.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P34 图2.10)、每个气压带的成因(创新设计P31)、气压 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P35 图2.11 北半球夏半年向北移) 6.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名称(P37) 7.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及气候类型(创新设计P34) 8.气候类型分布范围、成因、气候特征(创新设计P34) 9.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概念、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创新设计P36)、冷暖锋的判读(创 新设计P38) 10.气旋和反气旋的定义、方向、天气情况(创新设计P36) 11.等压线图中高压脊和低压槽的识别(P43)、锋面气旋的判读(创新设计P39)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考纲】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名称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 因。 3.学会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知识点】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 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 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 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 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 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 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 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

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超全 完整版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 外日冕太阳风磁暴、极光 内 色球耀斑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日珥 光球太阳黑子对地球上气候的影响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公转自转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 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恒星年(365d6h9m10s)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真正周期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 一最快 远日点(7月初) 一最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 /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相同,线速度大小相同; 赤道1670Km\h,两极为0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1) 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 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完整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复习提纲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 2.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注: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同向性、公面性、近圆性 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 ·地球位于太阳系,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 ·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大气) ·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源(液态水源)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能量产生为H原子的核聚变,只有1/2亿到达地球,却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 2.对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动和生物活 动·它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 3.全球总分布趋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或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天气状况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层结构:光球→色球→日冕(由内向外) 2.太阳活动类型: ⑴黑子:光球上某块地方温度较低,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⑵耀斑:色球上某块地方突然增大增亮,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与黑子的出现相关常出现在耀斑之后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造成气候以11年为周期的异常变化,形成了水旱灾害和乔木生长年轮的疏密变化。 第三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活页作业(十九)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到135米,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但无论结果如何,建设三峡工程是利大于弊。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显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A.生产性特征B.平衡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D.整体性特征 2.材料中所说的是哪一要素的变化引起了其他要素的变化() A.气候B.土壤 C.水文D.生物 解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某一要素的变化往往伴随着其他要素的变化。三峡库区地理环境的演化就是一个统一的演化过程,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如下图所示: 答案:1.D 2.C 3.下列选项中,与下图所示内容相符的是() A.自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各要素相互独立、相互分离 D.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引起其他要素的改变 解析:该图显示了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B

4.能使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向恶性方向发展的是() A.植树种草B.修建水库 C.围海造陆D.围湖造田 解析: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小,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而且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答案:D 地球表面四大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下图,完成5~7题。 5.①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A.连续但不规则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由坚硬岩石组成 6.在水循环的过程中,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的主要环节是() A.降水B.水汽输送 C.蒸发D.地表径流 7.④圈层中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的主要过程是() A.搬运、沉积过程B.侵蚀、搬运过程 C.风化、侵蚀过程D.变质、沉积过程 解析:由图分析,①为水圈,②为大气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岩石圈。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水圈中的水进入大气圈要通过蒸发环节。岩石圈中的矿物质进入到水圈中,要通过侵蚀、搬运等过程。 答案:5.A 6.C7.B 8.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如今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高达4 000多米,形成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阅读并分析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 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76周年 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 太阳系月球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小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7.存在生命地球上有液态水 的行星安全的宇宙环境 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促进生物生长 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煤、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④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注意:地热、核能、潮汐、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 4.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类型绕转中心方向 速度 周期角速度线速度 自转地轴 自北 西逆 向南 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 其他各地均相等 (15°/时)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 递减,南北极点为 零(同一纬度海拔 越高,线速度越大) 恒星日(23时56分4 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 期太阳日(24小时) 日常作息时间 公转太阳 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 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 恒星年365日6时9 分10秒 备注: 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南北纬60°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赤道(1670km/h),30度1447km/h, 60度837km/h 4.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高中地理必修一至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1.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高考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

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圈层结构 (1) 一、天体及太阳系 (1) 二、地球的普通性 (2) 三、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 四、航天基地的选址 (8) 五、地球的圈层结构 (9) 六、地球运动 (11) 时间计算专题 (15) 晨昏线专题 (21) 一、晨昏线重点 (22) 二、晨昏线——三种投影、应用 (23) 三、晨昏线应用 (24) 四、日照图的分析方法和思路 (28) 地球公转专题 (30) 一、地球公转特征、太阳方位问题 (30)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问题 (33) 三、昼长问题 (34) 四、日出、日落问题、地理现象题 (36) 大气专题 (38) 一、大气垂直分层、逆温现象、大气的升温现象 (38) 二、日较差以及年较差 (42) 三、温室效应、热力环流 (43) 气候专题 (47) 一、单圈环流 (47) 二、三圈环流、北半球气压中心 (47) 三、季风环流 (51) 四、全球气候 (54) 五、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54) 六、气候判别及热带气候判别 (56) 七、气候判别(2)亚热带气候 (58) 八、气候判别(3)温带寒带气候 (60) 九、气候的描述和比较 (62) 天气系统专题 (63) 一、天气系统专题(1)锋面系统及气旋与反气旋 (63) 二、天气系统专题(2)伏旱与锋面气旋 (69) 全球气候变暖专题 (75) 水的专题 (77) 一、大气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永久性冰川融水 (77) 二、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 (80) 三、水循环、盐湖的形成、水循环的意义 (83) 四、河流的特征、水资源短缺及对应 (86) 五、地下潜水、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88) 洋流专题 (9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_必背版(完整版)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与区时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宇宙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天体:宇宙间物质存在形式的统称。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彗星、流星体、太空中遨游的“神州七号”飞船、航天飞机是天体,而飞机、陨星(陨石和陨铁)、以及发射前的“神州七号”飞船不是天体。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卫星(自然天体)是月球,这两种天体也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天体。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3.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的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 5.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彗星的轨道扁长。 6.八大行星运动的共同特征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类地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远日行星有天王星、海王星。 7.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叫1个天文单位)。 8.太阳:是一颗炽热的气体球,太阳大气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其中肉眼可见的是光球层。 9.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太阳能可再生、稳定、廉价、无污染。 10.太阳活动:光球层的太阳黑子(暗黑斑点——因为温度低于周围地区、周期为11年,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色球层的耀斑(与光球层的黑子具有相关性,周期也是11年,能量的强烈释放导致突然的增亮现象,也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11.太阳活动的影响:⑴对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出现暂时中断;⑵磁暴现象:干扰地球磁场,使指南针摇摆不定;⑶对气候的影响:太阳黑子相对数与降水量的多少具有相关性,有的地方是正相关,有的地方是负相关,有的地方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1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地球既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其普通性主要是指:从运动特征来看,它与其它7大行星具有三个共性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从结构特征来看,它与类地行星有许多共同之处。其特殊性主要是指地球上有生命存在。 1.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3、经线的特点:半圆;长度都相等;所有经线都相交于两极;指示南北方向。 14、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所有纬线都平行;指示东西方向。 15、经度: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从0°经线向东的180°为东经(E),自西向东度数由小变大;向西的180°为西经(W),自西向东度数由大变小。 16、纬度: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为0°纬线,从赤道向北的90°为北纬(N),自南向北度数由小变大;向南的90°为南纬(S),自北向南度数由小变大。 17、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18、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的经线圈划分东半球和西半球,20°W以东、160°E以西以东经度为主,为东半球;160°E以东、20°W以西以西经度为主,为西半球。 19、高、中、低纬度的划分: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20.地球的自转:周期(1个恒星日,为23时56分4秒),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角速度除了两个极点为0以外,其余各地相等,为15°/h;线速度是赤道最大,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0(纬度60°为赤道的一半)。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2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产生时差和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22.昼夜的形成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23、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转。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个太阳日,时间为24小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