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导学案第九学习主题第1课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导学案第九学习主题第1课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重庆市涪陵第十九中学校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导学案第九学习主题第1课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第1课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一、学习目标

1、记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名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明的时间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2、概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传播过程。

3、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及向世界的传播。

学习难点

1、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区别。

2、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三、学习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图表法、圈点批注法

四、学习准备

教科书、中国历史地图册。

自习

一、印刷术

1 、印刷术的发明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即______ 印刷术和________ 印刷术。

2、_______ 时期我国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到_____时, 雕版印刷术进入全盛时期。在和雕版印刷已成为一个新兴

行业。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的刻印的《》。

3、北宋中期,平民_______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很快得以推广,不久传

到_____ 、________。400多年后_______ 才有自己的活字印刷。

二、指南针

四、四大发明及历史意义:

1、四大发明分别是_ 、

___ 、、。

2、历史意义:我国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自疑

在自习完本课后,你还有疑惑吗?请写在下面空白处.

自探

活字印刷术比较雕版印刷术的优点有哪些?

自测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雕版印刷术发明于()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2、雕版印刷的全盛时期是()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北宋中期,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是()

A、蔡伦

B、毕升

C、王祯

D、祖冲之

4、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业的国家是()

A、日本

B、朝鲜

C、中国

D、印度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自学目标】 1.掌握万隆会议的基本史实;了解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 掌握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区主权收复的史实。 2.通过讲述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理解和认识到人 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重点:万隆会议和“非洲年”。 难点:万隆精神和拉美国家维权斗争。 【自学填空】 亚 非 拉 国 家 的 新 发 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隆会议的与会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有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不了解,也有些国家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集团的成员国,受到美国在背后的指使。美国还千方百计进行挑拨离间。因此,怎样在万隆会议上维护亚非国家的团结,排除杂音,保证会议的大方向不受干扰,并取得成功,这是摆在中国代表团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产生了巨大变化,摆脱殖民统治的非洲国家越来越多……20世纪5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增至9个。此后,独立运动 在非洲引发了连锁反应,使绝大多数非洲殖民地先后获得独立,4亿多非洲人民 获得了自由和解放……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宣告独立,古老的非洲由此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非洲国家独立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有50多个独立国家的非洲在联合国中占有三分之一的席位,对世界产生着重大影响。(1)面对材料一所描述的恶劣外交环境,这次会议在各国的努力下,最终结果如何?这次会议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运动在非洲引发了连锁反应,哪一年出现了17个国家的独立?因此这一年被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最后一块殖民地”指的是什么?这块殖民地在哪一年获得独立? 【巩固练习】 1.1955年4月18日,香港《文汇报》报道了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亚非会议”的消息。在这次会议上()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淝水之战,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2、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课前小练】 1.383年,______与______发生淝水之战。战争的结果是______取胜。 2、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的首领拓跋圭建立。439年北魏统一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 3、北魏建立后定都______,后孝文帝迁都______。 4、北魏孝文帝改革: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内容包括①②③④ ⑤⑥。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 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有 【合作探究】 1.强大的前秦为什么在淝水之战中战败了呢? 2.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3、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4、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一找 【当堂评价】 一、单选题 1..4世纪时,发生在东晋与前秦之间的著名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2.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 A. 匈奴族 B. 鲜卑族 C. 契丹族 D. 女真族 3. 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 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 4. 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了黄河流域的统一B.为统一全国作好了准备 C.促进了民族融合D.抑制了佛教发展 5. 尊老爱幼、崇尚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把“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作为重要改革措施的少数民族首领是 A. 呼韩邪单于 B. 北魏孝文帝 C. 辽太祖阿保机 D. 金太祖阿骨打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导学案(含答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掌握清朝前期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的措施,理解其重视农业生产的原因 2.了解清朝前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特点 3.认识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及带来的消极影响 【学习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学习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____________。 2.(1)不断扩大,大片荒地得到开垦。 (2)对、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3)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 (4)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 和城镇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4.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手工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______________。 5.(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 (2)一些农村地区地区发展为。 (3)在北京、江宁、、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非常繁荣。 (4)形成了一些大的________,比如:晋商和徽商。 6.由于人口密度加大,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 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影响了经济的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你知道其中的原因有哪些吗?

三、练习巩固 1.清初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 大力() A.发展海外贸易 B.推行垦荒政策 C.招募农民垦田 D.改进生产工具 2.清朝前期,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著名的机户李扁担、 李东阳等,这些机户生活在() A.北京 B.江宁 C.长安 D.洛阳 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 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4.“走西口”所描绘的商帮在清朝与徽商齐名,它是() A.浙商 B.闽商 C.冀商 D.晋商 5.清朝时期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是在() A.康熙时 B.雍正时 C.乾隆时 D.咸丰时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1)材料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2)这种现象首先在什么行业出现? (3)清朝时期著名的商业城市有哪些? 四、课后反思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导学案(含答案)

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旧制度的危机 1.背景 (1)18世纪开始,法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没落。国王路易十五通过加重税收等方式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进步思想家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称之为“旧制度”。他们著书立说,宣传自由、平等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昧的黑暗,这场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反对旧制度的思想文化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知识点2法国大革命 2.导火线: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 3.开始:7月14日,巴黎民众攻占了象征国王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了。 4.发展 (1)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 (2)1791年,制宪议会制定了宪法,废除了旧制度,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 (3)国王路易十六暗地里致信欧洲各国君主,呼吁他们武装干涉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组成联军,进逼巴黎。法国各地人民组织义勇军救援巴黎。法国军队在瓦尔密击退侵略者,将敌人赶出国境。随后,法国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3年,国王路易十六被以叛国罪送上断头台。 5.高潮:在异常严峻的形势下,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组成了救国委员会,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平息了国内叛乱,打退了反法联军,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但是,雅各宾派的打击面过宽,搞得人人自危,结果罗伯斯庇尔等人也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 6.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 知识点3拿破仑帝国 7.政变夺权: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政变,组成了一个新的政府,很快建起一套高效率的国家机器。 8.统治举措 (1)他十分重视改善财政和发展经济,大力发展工商业和农业。 (2)拿破仑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为《拿破仑法典》,于1804年颁布实施。这部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9.帝国建立:1804年,经公民投票,法国改为帝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加冕称帝。 10.帝国灭亡: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大败而归。1815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 课堂基础达标

人教2016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导学案(有答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标要求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事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清代纺织图》和观看《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视频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康乾盛世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 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和作用。 难点:晋商徽商。 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清朝人口增长的原因》视频。 师:清朝对当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人口迅速增长是重要表现。中国人口曾经在北宋超过1亿,之后到明朝晚期又达到1亿至2亿之间。明末清初,中国人口又一次的急速下降。经历康乾盛世,清朝人口的增长一反中国人口过去的波浪式增长型态,呈现斜线上升,人口数量也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高峰。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明末清初的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大破坏,人口锐减与经济凋敝。 明末人口为一亿,到清世祖(顺治皇帝)时全国人口只剩下 1400万人了,锐减了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 2、原因:(1)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 (2)统治者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政策。 从顺治元年起,清政府就把招抚流亡,鼓励垦荒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康熙亲政后,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清初规定垦荒三年内免税,以后改为六年;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申新垦荒田十年后征税。 (3)税制改革与农技改进:“摊丁入亩”制度:把人头税(丁税)废除,并入土地税。客观上放松了低层农民的人身控制,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增加了大量可以自由流动的劳动力。以农业种植技术为主的明清生产技术革新推广促进粮食产量提高,减轻人口增长压力,增强抗灾能力。 3.表现:(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清朝前期,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也得到了开发。到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亩。 (2)兴修水利:对、淮河等大河以及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 清初,黄河多次泛滥成灾,在河南、安徽一带经常决口,既影响了漕运,又使许多良田成了沙洲,严重威胁着国库收入和人民生活。康熙帝亲政后,极为重视治河的问题,他把治河、三藩、漕运列为三件头等大事,“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以备日夜观看思考。 (3) 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当时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河北大批旱田改种水稻。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成为百姓的主要食物来源,让许多贫困百姓免于因营养不良而死。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得到推广。清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湖广地区成了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4)经济作物种植方面:经济作物种植有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烟草、茶叶、药材,以及、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近时木棉、番薯,航海逾岭,而江、而淮、而河、而齐、秦、燕、赵。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不召自来,何其速也。——(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4、影响:(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3)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的发展 (1)清朝前期,、棉纺织、印染业、矿冶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瓷器的生产规模扩大和技术水平提升。松江的棉布畅销各地,南京(江宁)的丝织超过苏州和杭州,“苏州的丝,杭州的绸,南京云锦苏杭愁”。云锦是明清皇帝御用物品。政府在江宁设置织造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祖上3代4人在江宁织造府任职。 (2)出现了比较成熟的,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 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 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广泛使用、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一些从事商品生产的民营手工工场扩大分工协作规模,采用计时或计件发给“工价”的雇佣劳动方式。“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计工受值”是带有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2 商业的发展 (1)条件: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陆路和发达。 (2)表现:①商业网的形成: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组成的。 (2)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江苏吴江出现“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3)、江宁、扬州、苏州、杭州、等大城市中, 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地段)地值寸金”。 (4)商帮的发展: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 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山西商人组成,明代时借助北方边镇贸易而崛起,至清代已是足迹遍天下。主要贩卖粮食、、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便于货币流通。徽商又称新安商人,由商人组成,东晋时

第19课《登勃朗峰》导学案 (含答案)

19 《登勃朗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写作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2.品味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作用。 3.体会并感受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法指导 《登勃朗峰》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学习前要了解游记的特点,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主题。本文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富有传奇色彩。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写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最高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米,它是西欧的最高峰。 文体知识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登勃朗峰》作者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日( yì)隧.道(suì)俯瞰.(kàn )穹.顶(qiónɡ)巍.峨(wēi )皑皑 ..(ái)巉.峻( chán)缭.绕(liáo)拾.阶(shè)颠簸.(bǒ)沟壑.( hè)旷.野( kuànɡ) (2)解释重点词语。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 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和颜悦色:形容和善可亲。 赏析文章

1、感知内容。 理清文章脉络,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登勃朗峰》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浏览勃朗峰的经历,旅途之中写了勃朗峰奇异美丽的风景,还写了奇人奇事。 2、主旨探究 1.《登勃朗峰》描绘了登勃朗峰山中奇景,叙述了旅途中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赏析语言。 赏析下面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1)、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又似主教头上的帽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勃朗峰周围山峰比作“美女的纤指”“塔糖”“教头上的帽子”,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众多山峰的奇形怪状。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 运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座峰巅在白云缭绕、满天彩霞映衬下,妖媚迷人的景象,“轻歌曼舞”“宛如游丝蛛网一般”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表现了白云柔细的样子,传神的再现了白云在峰巅飘飞的情态。 课后练习题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颠簸.(bǒ) 穹.顶(qiónɡ) 沟壑.旷野(hè) B.翌.日(yì) 巉.峻(chán) 霓裳.羽衣(chánɡ) C.妩.媚(wǔ) 隧.道(suì) 绚.丽色彩(xuàn) D.打嗝.(ɡé) 拾.级(shí) 白云缭.绕(liáo)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B) A.陡峭蔓延浮躁一如即往 B.打嗝巍峨颠簸和颜悦色 C.俯瞰敏捷敞篷名幅其实 D.干脆棕色焦炙纷至踏来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 一. 课前预习作业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6.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7.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8.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9.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 11.江南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是的采用。 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 13.简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二. 小组活动任务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 2.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导学案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许多新变化。 2、以二战后美国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学生主动参与,激情投入,享受学习的快乐,感悟知识的生成。 【导学案】 1、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如何发展的? 2、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实质、内容、影响。 3、第三产业兴起的原因、影响。新经济出现的原因、含义、特点。 【诱思案】 1、二战结束以后至现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应如何认识 【重点知识透析】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含义: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能允许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变化;在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国家利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矛盾和利害冲突得到缓解;通过社会福利、收入政策和直接干预劳资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 历史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没有改变无产阶级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干预不可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人民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国家调节不可能根本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消除经济结构的失衡;国家对分配、工资的调节及福利政策等不可能解决

2020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巴黎公社导学案 中华书局版(1)

20xx最新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巴黎公社导学案中华 书局版(1) 学习目标: 了解巴黎公社的产生,无产阶级政权性质及其不可避免的失败结局(重点), 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难点) 自主学习 1、1870年,法国统治阶级为了__________,巩固摇摇欲坠的政权,挑起了与普鲁士的战争,史称__________。 2.1871年3月28日,__________成立,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__________政权。 3、1871年5月21日,凡尔赛反动武装在奸细的指引下,突破防守不严的圣克鲁门,闯入巴黎市区。一场保卫巴黎公社的英勇战斗,即“_______”开始了。 4、1871年5月27日,巴黎公社最后一批公社战士在__________公墓被杀害。28日,巴黎全城沦陷,巴黎公社革命失败。 5、《国际歌》由__________作词,__________作曲。 6、巴黎公社运动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7、《国际歌》宣扬了巴黎公社什么样的精神? 合作探究 课本115页思考与讨论 达标测试 1.右图的“巴黎公社社员墙”,承载着公社战士们至 死不渝的革命信念。这种革命信念源自()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拿破仑法典》D.《共产 党宣言》 2.巴黎公社()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是世界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 A.启蒙运动 B.巴黎公社 C.十月革命 D.法国大革命

4.20xx年3月18日,军事史专家徐焰说:“今天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纪念日……成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的政权。”这一政权是() A.法兰西第一共和国B.法兰西第一帝 国 C.巴黎公社D.工兵苏维 埃政府 5. (20xx·辽宁丹东)“起来,饥寒交迫的奴 隶……”这首唱响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战歌——《国际 歌》的词作者是() A.欧仁·鲍狄埃 B.狄盖 C.瓦尔兰 D.里果 6.(20xx·广西贵港)下列选项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宪章运动爆发后,工人阶级成立了全国宪章协会。 B.《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国际起草的纲领 C.普法战争中法国在色当战役中失败引起了巴黎人民举行武装起义 D.1871年,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巴黎公社成立 7.(20xx·黑龙江××市)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凌晨,临时政府的军队偷偷地去收缴国民自卫军的大炮,从而引发人民起义,以梯也尔为首的临时政府被迫逃到××区的凡尔赛。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640年英国的伦敦 B.1776年美国的约克镇 C.1871年法国的巴黎 D.1917年俄国的彼得格勒 8.(20xx·黑龙江龙东)欧仁·鲍狄埃创作的《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它鼓舞全世界无产阶级为自己的解放继续战斗。这首歌创作的背景是() A.马克思主义诞生 B.巴黎公社失败 C.英国宪章运动 D.法国大革命 9.(20xx·湖南娄底)《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取民主。”对这一理论观点进行第一次伟大尝试的是() A.宪章运动B.巴黎公社C.俄国十月革命D.新中国成立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学案新人教版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学习目标】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以南京大屠杀等为例,认识日本帝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重点难点】 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 难点:为什么说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自主探究】 一、七七事变 1、1937年7月7日,日军以借口,要求进入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日军悍然炮轰我军驻地。驻和的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该事变标志着的开始。 2、在保卫的战斗中,、将军壮烈殉国。1937年7月底,北平、相继陷落。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任军长。 2、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三、淞沪会战 1、1937年8月,日本在挑起事端,淞沪会战爆发。率全营守卫宝山,全部壮烈牺牲。率部坚守四行仓库,消灭日军200多人,后奉命撤出。 2、1937年11月,上海失陷,会战结束。这次会战打破了日本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1、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国民政府迁往,以此作为战时的陪都。 2、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战士达人以上。 【合作探究】 1. 阅读《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思考:日军侵占华北早就预谋已久,为什么要先制造“卢沟桥事变”?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蒋介石“最后关头”演说 ①以上两则材料体现了国共两党有着什么样的共同主张? ②与九一八事变后抗战政策相比,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态度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③国共两党是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学后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了解万隆会议及万隆精神; 非洲独立运动与“非洲年”; 知道拉丁美洲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隆会议和“非洲年” 教学难点:万隆精神和拉美国家维权斗争 【自主预习】 一、万隆会议 1、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巩固独立、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它们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2、时间地点: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3、参会人员: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 4、会议内容: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5、什么是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所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6、历史影响: 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

行开来。 二、“非洲年” 1、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哪里展开?北非。 2、北非有哪些国家先后独立? 1951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 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国。 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2、何时非洲独立运动进入高潮?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 3、哪年是“非洲年”,有多少个国家获得独立?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 4、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斗争对象是哪个国家?美国 (2)反美斗争的领导人是谁?卡斯特罗 (3)斗争中的重要事件有哪些? 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古巴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历史导学案

《社会生活的变化》预习案 1、19世纪初,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交通工具 有、。 交通、通讯的出现 2、我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___________”号。 3、我国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是________铁路, ______年_____国商人修建。 4、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商人、 记者、少数老百姓用上了它。方便了生活。 1、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和传入中 国,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历史镜头。 2、鸦片战争后,中文报纸的出现:最著名的是 《 __》。_______年在创办的。 文化生活的变化3、文化出版机构:年在______创办 的,是近代中国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文化出版机构。 4、我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是《__________》_______年在 _____拍摄,第一步有声电影是《__________》在______ 拍摄。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是《__________》。 社会习俗的变化:后,民国政府颁布了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等法令。 强令男子____________,女子_____________,用新式的礼 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例如_______装和_____服。人与 人之间行文明简单的_______、_________,称呼对方 “_________”、“_________”等平等的称呼。 《社会生活的变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 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2、树立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 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培养学生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三、学习过程 1、了解: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和帆船等。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 侵入,以机械为动力的新式交通工具逐渐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你知道有哪些新式的交通工具吗?它们有什么优点?与我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有什么不 同?这将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变化? 2、检查预习案,自主学习,加强记忆,巩固基础知识。 3、提问,小组内互相提问,老师提问。 4、质疑释疑。提出疑问,合作探究,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5、拓展延伸,老师质疑: ①1 9世纪以来,传入我国的先进交通工具火车和轮船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近代中国,传入我国的通讯工具电报、照相、电影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③社会习俗的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④怎样看待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 ⑤引导归纳: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有线电报,20 世纪初又出现了无线电话;对待新生 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是知道这些工具是西方列强侵华的产物;另一方面明白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总体上应予以肯定。同时,由于当时中国 条件的限定,还没有普及到中国的每个地方。 6、达标测试

第19课 辛亥革命导学案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9课辛亥革命 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理论,理解认识辛亥革命的成 1.重点: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2.难点: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基础认知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______》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___”。“新政”的内容与________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______。清政府力图在____、____、商业、____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由于政权掌握在__________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____。这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____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 (1)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孙中山首先举起了_____的旗帜。孙中山是广东省___县人,出身于___家庭,先后在_____、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___________教育。______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____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_____年11 月在____组织_____,走上了革命道路。 (2)同盟会的建立:____年8 月20 日,孙中山与___等人在日本___创建全国性的_________团体中国_____,孙中山被推举为___。孙中山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同盟会___。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___》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合称“______”。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_______革命开始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_______的发展。除继续宣传___________外,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_______起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_____年4 月27 日的广州______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3)预备立宪:在____运动推动下,_____年9 月,清政府宣布______。立宪派成立了_________,积极推进立宪运动。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_____年8 月,清政府颁布《_________》,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为此,立宪派先后掀起3 次________运动,但很快被证明_____。1911 年5 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导学案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 2.知道中国在交通、通讯方面的进步 【学习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 【学习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交通、通讯的进步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衣:(1)买衣服要凭,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2)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成为人们、的方式。 2.食:(1)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问题。(2)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粗细搭配,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深入人心。 3.住:(1)住房比较,室内设施简单。 (2)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和明显改善。 4.行:(1)交通条件。 (2)铁路、、、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运输网。 5.用:(1)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低。 (2)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6.通信:(1)通信落后,人与人之间联系不便。 (2)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 二、合作探究 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发生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练习巩固 1.下列选项中,属于改革开放前出现的现象的是() A.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吃绿色食品 B.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C.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占了一定的比重 D.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购物 2.下列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 ①人们上网浏览信息、发E-mail ②人们使用粮票、布票购买东西 ③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 ④从北京乘坐京沪高铁到达上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 A.实行“公交优先” B.加强交通管理 C.减少汽车数量 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江泽民 (1)改革开放前,人们在吃、穿、住、行、用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2)改革开放后,人们在吃、穿、住、行、用等方面得到了怎样改善?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美国的独立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美国的独立战争 一、学习目标(我需要知道、了解、背诵的内容) 1、我要简述美国的独立战争的过程,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2、我要记住《独立宣言》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时间、地位、内容和意义。 3、我要知道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认识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 二、提前预习 1、自主阅读,圈点勾画,清除障碍 2、梳理知识点(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课内容知识点) 美国的独立战争 一、独立战争的序幕 1、爆发原因:(1)从17世纪开始,英国先后在北美建立起13个殖民地。殖民地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当地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2)英国把北美看作英国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商品的市场,英国殖民统治,激化了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的矛盾。 2、独立战争的序幕: (1)导火索:1773年,英国政府授权东印度公司垄断北美的茶叶贸易,引发了新的抗税浪潮。 (2)开始: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 二、华盛顿与独立战争 1、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大陆军,委任华盛顿为总司令。 三、《独立宣言》与美国宪法 1、《独立宣言》 (1)时间:1776年7月4日 (2)机构:大陆会议 (3)起草人:杰斐逊

(4)内容: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言列举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种种暴政,号召殖民地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5)地位:《独立宣言》是第一个以国家名义明确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6)意义: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标志着美国诞生。 (7)局限性: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天赋人权的享有者不包括黑人和印第安人。 2、战争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3、战争结束:1781年,美法联军在约克镇与英军激战,英将康华利率部下投降。 4、承认独立: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 5、战争性质: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名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6、《1787年宪法》 (1)制定机构:制宪会议 (2)主持人:华盛顿 (3)内容: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及其相关机构各司其职,相互抗衡;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4)意义: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后来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3、梳理知识点(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本课内容知识点,举例。课前预习完成,课堂上请同学上黑板书写) 三、自主探究(课前预习完成,课上请学生代表回答) 1、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 2、英国君主立宪政体和美国联邦政体的异同? (1)相同点: (2)不同点: 3、如何评价华盛顿?

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导学案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不怕牺牲的精神。 2.知道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的主要成就。 【自主学习】(推开一扇窗,你会看见满眼的绿色!) 请同学们逐目阅读教材内容,分别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称 谓 人 物 贡 献 人民音乐家 创作了《______________》等作品,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战。 画家 创作反映爱国抗战精神的画作,举办画展,资助抗战 科学家 发明联合制碱法,为抗战时期的民族工业做出了贡献。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头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头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 毛泽东 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说只要中国的广大民众组织起来,就一定能将日本侵略者这匹野牛“烧死”?你认为广大民众在抗日战争中组织起来了吗?为什么? 【归纳整理】(倾满天甘露,润明每一天渴盼的眼睛) 战役名称 时间 地点 中国参战部队 指挥者 战绩 意义 一、 台 儿 庄 战 役 ①时间:_________年春;地点:徐州东北的__________; ②战场:国民党正面战场; ③指挥者:_________________; ④结果:中国军队大败日军,消灭日军 人; ⑤意义: 。 二、 百 团 大 战 背景:日军调集重兵,分割围困抗日根据地; 开始时间:__________年8月; 战场:共产党敌后战场; 地区:___________; 指挥者:八路军副总指挥______________; 目标:破袭 ,摧毁 ; 战绩:毙伤俘日伪军 人,破坏交通线 千米,拔掉据点 个。 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 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它提高 了 和 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 的信心。 难不住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