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视野下新疆高校媒介传播功用研究

校园文化视野下新疆高校媒介传播功用研究

——以###大学为例2004 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学校出版社、宣传橱窗等的建设,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形成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校园精神、学校传统、教育理念、育人模式、校园环境等的总和。”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各级各类学校在教育教学市场上提高自身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在全民、全媒的媒体时代,校内媒体旁无则贷地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传播途径。②

2012年6月11日,###大学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决定》,实施“五大文化工程”,即校园品牌文化工程、学术文化工程、精神文化工程、新兴文化工程、环境文化工程。

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在###大学广播站、报纸、电视台、网络等校园媒体的传播内容、传播效果分析基础上,尝试对新时期如何提高校园媒体的传播水平,以更好地实现“传播文化、文化传播”的传播目标。

一、校园媒体对校园文化形成的功能与作用

“高校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功能是舆论导向功能

和文化上的构建功能,这是由新闻媒体自身的特性和使命决定的。”③校园媒体对校内新闻的报道,可促使校园文化在师生之间传播和再现,使之得到深入理解、评判和思考,并形成强大的舆论支持,让校园文化的内涵得到一种认可和接受,形成高校品牌文化。

校园媒体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必然形成其特属的媒介文化,“媒介文化( Media Culture)指因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显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现象。”④基于此概念,校园媒介与大众媒介相比,其媒介文化则指在校园这一场域内,因校园中的社会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

二、对新疆财经大学各媒介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为######大学校训,其意为筹划营谋好社会,做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事,为社会培养人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无论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要力争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⑤

2011年12月始,课题组成员结合#####大学校园媒体现状,对校园广播、校报、LED电视台、校官方微博做了相关分析。

(一)校园广播

校园广播作为高校主导媒体之一,是学校重要的思想阵地和舆论宣传工具,大部分校园广播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感染力强,在服务师生、提供各类信息、传播科学知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然而,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介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和手机短信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们获取信息、接受知识、进行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

校园广播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开始变得若有若无,被边缘化了。

校园广播原有的功能遭到严重弱化,高校校园广播自身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始显现。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使校园广播实现优势最大化,不断拓展新的传媒空间,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1.校园广播遇到的威胁

(1)网络传媒的冲击,使校园广播新闻变为旧闻,常常处于慢半柏的尴尬境地。目前,我校有关职能部门、院系、学生社团都可在自办的网络或主页上传播新闻,发布通告。并且社会上各种网络媒体也在争抢师生们的“眼球”,对校园广播的生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校园广播的服务对象为高校师生员工,他们文化层次高,思维敏捷活跃,接受能力强,知识面广,对节目的编辑、制作也提出了高要求,但是目前的校园广播普遍存在着节目设置单一、内容简单枯燥、流行音乐多、可听性不强、缺乏校园广播应有的“生动活泼”的“学院派”⑥风格。

(3)高校现有的编播中心受工作条件局限,往往一个节目制作人要负责计划、选题、组稿、编稿、主持、制作、播出等全部事务,因而节目质量难以保证。

2.校园广播收听情况调查

本课题组在研究新疆财经大学广播效用时运用了调查的描述性研究方法,⑦收集资料运用的直接观察、阅览官方文件、使用问卷等形式。9月份发放问卷400份,回收率⑧92%,问卷发放使用定比测量(分层抽样)⑨的形式,如图:

(####大学男女比例约为3:7,民汉比例5:5,年级人数比例2:1:1:1)

(1)各节目(英语、新闻、娱乐)时间分布不科学,没有受众角度出发,没有仔细研究受众心理。一天中,英语只有早上9:00-9:30三十分钟,受访者的87%认为英语信息收听效果差。下午8:00-8:30播报散文等娱乐节目,72%的受访者认为晚饭结束至晚自习上课时间校园嘈杂,不适宜播报散文节目,听不清楚。100位受访者中有十六位提出意见:中午2:00-2:30的校内新闻时间太短,信息量不够吗,没能让他们很好的了解学校信息。

(2)广播节目内容总体来讲质量不高,播音员主持人对自己的节目内容编排、预稿工作做的不到位。而且基本上节目都是直播非录播,直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较多。有59%的受访者认为校园广播站播音员专业素养较低。64%的受访者认为广播稿不吸引人、老套。

(3)娱乐节目播音员(尤其是访谈和散文类)被反映刻意模仿,矫揉造作,易引起反感。英语类节目主持人发音不准确。43%的受访者认为晚上8:00-9:00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发音不标准,模仿港台音痕性别

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男 汉

24份 汉 12份 汉 12份 汉 12份 民

24份 民 12份 民 12份 民 12份 女 汉

56份 汉 28份 汉 28份 汉 28份 民 56份 民 28份 民 28份 民 28份

迹明显,引人反感。

(4)#####校园内喇叭破旧,极大地影响了收听效果,据统计共在文化广场、操场、二号楼、餐饮广场、实验楼等安装了12只喇叭,4处不响,3处有“兹兹”噪音。广播站采编、播音设备陈旧,经费不足(广播站08级站长,08级副站长。09级站长反应广播站活动经费基本没有,每年也给学校宣传部打报告要求更换设备,都没有收到很好的反馈)。

3.解决方法

(1)广播节目科学编排

广播节目编排要对受众进行深入分析,合理、机动地制定出相应的节目播出方案,从而获得最佳的收听效果。建议:早上英语播音时间延长至45分钟,内容上可设置“每天带您游一国”、四六级雅思考试、生活用语等板块。中午校内校外新闻各播报二十五分钟,校内新闻到增加条数、每条新闻要做到言简意赅减少字幅。晚上一小时的娱乐节目要贴近生活,如美食、旅游、生活小贴士、音乐、名人名事等。

(2)针对听众需求做出合理安排

按照年级、性别、民族等因素将听众划分为不同的听众群,针对不同听众群的闲暇时间即黄金时间(经调查受访者中听早间新闻的有63%,原因是早起背英语,所以会顺带听英语广播。

51%的受访者会听晚间娱乐新闻,这其中有88%的是大一大二学生,原因是他们要在这个时间赶去上晚自习,可以在路上听),提供符合该听众群需求的节目。

(3)针对听众群时间段的安排

同一听众群在不同时间段对于广播是有不同需求的,广播站应深入分析受众群在不同时间段的活动内容,因时而异地制订不同节目,使受众关注。如,早上可以放英语和早间新闻,其中早间新闻的信息量要大,早上大家有广泛浏览国内国外信息的习惯,头脑清醒收听效果也很好。中午放学大家都在吃饭,可以错开饭点,播放校内新闻。

(4)加强节目质量

首先应设立节目评审组,加大对节目的审核时间、强度;其次在节目内容上加大创新,增加一些最新消息专题解读。

(5)加强播音员的专业素养

播音员是广播节目的重要部分,播音员的素养关系到节目的成败,播音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胜任本职。

①确定话题(主题)后广泛搜集材料,保证即兴脱口秀⑩中有货有料,增加自己的深度和广度。

②提前预稿。各播音员要提前把班级课表交至秘书长,安排好排班错班,从而保证节目有充分准备时间。

③播音员在日常生活中要广泛研习校内校外电视电台优秀播音员,在业务上努力进取,做到风格自然、话语得当、富有内涵。

(6)加强经费投入

经费的投入是我校广播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现阶段,我校广播站播音采编设备、校内喇叭有了一定程度的损坏,应加强资金的支持,更新部分设备,做好保障工作。

经调查落实,校内喇叭应更换三支,维修两只。广播站电脑更换两台,麦克风更换一只,固定电话增加一部(电话连线、访谈)。(二)校园报纸——《#####大学报》

《大学报》作为校园主流新闻媒体,有以下几个特点:固定的机构(校报编辑部)、定期地发布新闻、有一定数量的校报专业人员、面向全校师生员工、公认的新闻发布机关。它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1.《大学报》在传播校园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1)传播速度慢,达不到及时传播的效果

《大学报》为月刊,在每月24日进行排版,一版由校党委宣传部负责老师负责,二三版先由学生排版、专业老师修订,四版文学版由文学课老师排版,最终统一交一版编辑敲版,28日才能定版;再到印刷厂印刷。

由于校报上的新闻稿件多为消息稿,以时效性见长,而月报的长周期,使得这些新消息无可避免地成为“昨日黄花”,影响传播效果,而新闻稿采写不及时更使报纸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境地。

校报记者多为学生,对103名学生记者的调查中,92.7%的学生记者写作新闻稿件的时间在课程结束后,再上交学长修改后再上交宣传部。新闻强调时效性,但基于课程背景的写作,使得新闻采写成了定期的行为,客观上影响了传播速度。

(2)传播内容多常态报道,缺乏新意,且深度不够。

《新大学报》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报纸采编特色,

通过配合学校工作,在不同时期各有报道重点,如三月份为年度教学,四月就业、十佳学子、教师表彰,五月主题教育,六月毕业季,九月运动会,十月中秋国庆,十一月教学回顾,十二月先进表彰。

对于报纸而言,常态的报道主题易形成报道的累积效果,但在现实操作中,由于采编人员的惯性思维,使得常态主题变成了常态信息,新闻的新鲜性难以保证。

(3)采编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大学报》的采编人员,有从报社转行的记者、编辑,所占比重为2.7%。《大学报》绝大数力量来自学生记者。学生记者中,学习新闻专业的占到了73.2%。学生记者中,学习新闻专业的,大一学生为61.3%,大二学生为28.5%,大三学生为10.2%。

新闻专业其他专业总人数大一47 17 64

大二21 7 28

大三8 3 11 学生记者76 27 103

学习新闻专业的学生记者所占比例为73.2%,其中大一新生占到61%,而新闻专业的大一新生在第一学年尚未接触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专业能力有限。27.6%的新闻专业的大二学生记者,虽然正处于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传播等核心专业课程,但是更多的是在实践课堂知识。仅占全部人数7.7%的大三记者,不能满足校报每篇报道水平都较高的需求。

(4)师生对校报关注度不高,且缺乏互动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89.7%的师生表示不知道《#####大学报》的发行时间和周期。师生看完校报就放置在一边,没有对下期报纸保持一个阅读欲望。64.1%的师生表示校报内容与自己无关。

您是否愿意向《#####报》投稿回答内容人数所占比例总人数愿意26 26.8% 97 不愿意71 73.2%

#####大学“关注艾滋你我同参与”签名活动,11校报关于它的报道仅是一篇200字消息,但是活动当天其在餐饮广场拉横幅,固定几个地点发放宣传手册,邀请过往师生签名等都没有深入涉及。

如果校报利用自身已有的摄影摄像技术与人力,制作关爱艾滋病宣传片,利用校报平台做前期专访,并组织一个人人都参与活动为突破口,与师生读者建立互动的关系,不断激发师生的参与性。

(5)发行面临问题:人员不足、发放不及时、方式单一。

#####大学现有师生2万余人,发行任务由100余名学生记者按宿舍楼进行分工定点发放,每人负责3-4层宿舍,在课余时间进行发放。由于记者空课时间同,使发放时间不统一甚至逾期。

学生记者发放《大学报》时,往往投放在宿舍门把手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报》的流失。

2.解决方式

(1)提高《大学报》传播速度。

学以宿舍为单位,平均每个宿舍拥有电脑2-3台。在对大

学生日常接受信息的方式调查中,83.1%的大学生表示,通过网络的平台,接收信息。因为版面、周期的限制,很多时候,一些重大新闻稿件因时效限制会失去刊登的机会。

在数字化报纸12的今天,《 大学报》可以开设报纸的数字版,实现与校园网上的校园新闻互动,提高校园文化的传播速度与传播效果。在纸质报纸制作、出版周期缩短,改月报为周报。“调整报纸的新闻选择理念,突出文化性、深度性、引导性,降低时效性,以特写、深度报道、通讯等体裁做为新闻的主要体裁。”13

(2)编辑排版印刷一体化

大学印刷厂承包给了社会企业,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成立校报常驻办公室,由老师负责,学生记者勤工助学值班,以低成本、高效率实行编辑、排版、印刷一体化,提高速度。

(3)提生学生记者专业素养

首先,应合理培养各学院各专业学生记者,确保个学院各专业都有学生记者。其次,扩大学生记者办公室硬件设备,现在学生记者办公室只有一台电脑且老旧,可利用信息化中心或者老师办公退休电脑,确保学生记者办公室有3台电脑正常运行。

电视 广播 报纸 网络 其他 人数 5 15 16 58 4

所占比例 5.1%

15.3% 16.3% 59.2% 4.1%

(4)打破常态报道瓶颈,立新意、求深度

对校报的研究中发现,对于就业工作的报道,“圆满完成就业任务”的采写角度,在3年的校报中不期而遇。对常态新闻的报道,选择的角度不同,给读者的心理感觉就不同。

如果跟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情况,通过毕业生择业方向的变化,转变报道方式,充实报道内容,还可以通过采访该领域内的专业人士,用他们的意见来提高深度和广度。

(5)提高校园传媒人传播水平

①对专业老师进行带薪学习深造

专业老师每学期都要带薪外出学习培训,划拨一定经费用于业务研究和培训编辑人员,支持编辑们参加专业职称评审。

②对学生记者开展定期培训

在内部,邀请新闻专业老师进行定期的新闻稿件评讲,定期举办新闻知识讲座和范文阅读活动,并且采取“传、帮、带”的办法,通过抓学习、抓培训和抓典型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提高。

也可定期邀请从事新闻事业的专业人士进行新闻业务讲解,组织成立新疆高校学生记者联盟会,定期学习交流,为学生记者们提供更大、更丰富的交流平台,探讨新闻业务。

(6)加强副刊的策划,增加与师生互动

《大学报》四版为副刊,应在其中设置固定栏目,约请嘉宾撰写财大发展过程中的小故事,再现校史馆中的记忆,并可约请学生撰写#大人,#大事,以突出副刊中的#大形象。还可策划文学作品

比赛,渲染校园文化氛围;也可以根据校园时事,策划有吸引力的活动,提高师生参与度。

(7)寻求合理的发行方式

《####大学报》的发行可采取发放各学院,班级领取发放。这样既提高了传播速度和阅读率,有减少了人力成本。同时设立校园文化公益报刊亭,报刊亭在经营考试书籍,学生需求杂志基础上,可兼顾《####大学报》每月一次的免费发放。在一定程度上为师生提供阅读之便。

(8)打造品牌、发挥效应

作为一种舆论力量,校报在校园内可以产生重大影响,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学校生活,起到一种“润物无声”的特殊效果。

如果《####大学报》恰当地选择事实,巧妙隐藏观点,读者就很难觉察出新闻的宣传意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校报的某些宣传倾向。这是一种暗示性的、潜移默化的工作,对校园文化建设会产生深刻影响。

(三)校园电视台——LED大屏幕

####电视台于2010年9月8日开播。所谓LED大屏幕,就是通过控制发光二极管LED的显示方式,控制LED灯的亮灭来显示字符,用来显示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行情、视频、录像信号等各种信息的LED显示屏幕。14

作为传达信息、宣传政策、引导舆论的重要平台,高校电视台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自身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

1.电视台自身的优势及特点

“高校电视台感染力、说服力更强的特点;综合运用画面、音响、屏幕文字和解说语言等多种传播手段,是声画合一、视听结合的传播媒介;因此直观性强是高校电视台的特殊优势。”15

电视传播的可视内容真实地记录了事情发生时的情景,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视与听的紧密结合,使得电视传播的内容相较其他校园媒体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2.校园电视台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创办电视媒体的序幕,标志性事件是1989 年10 月北京大学正式创办电视台。经过20余年的实践与探索,高校电视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16

但校园电视台的发展仍面临众多问题,比如,认识不到位、观念陈旧,组织不健全、管理欠规范,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趋于老化,节目内容不符合学生收视心理,收视率低、影响力小等等。

3.#####大学电视台存在的问题

通过观察记录、发放问卷统计研究发现,#####电视台暨LED大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播放内容单一、利用率低,不能吸引受众,校电视台常规播出时间为周一至周日循环播放:早间、午间转播央视《新闻直播间》,晚间转播《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播放节目的三个时间段是学生上下课高峰期及用餐时间,很少有学生能够停留下来观看节目。

(2)没有自制节目,使得电视台没有特色。电视台缺少没有设

备,办公室内只有两个电源插座开关、两台控制电脑以及桌椅,没有摄像机,无法拍摄作品,更别说制作节目了。

虽然电视台能够借助新闻与传媒学院的设备及实验室,但是没有相应的负责人员,机器比较昂贵,出了事情不好解决,也是一大问题。所以导致####大学电视台只能转播别人的节目,没有自我、没有自己的作品,就没有特色。

(3)公共设施不完善,LED大屏幕矗立在校训广场,校俱乐部门前,在LED正对面,没有座位可供学生休息,学生即使观看节目也只能站着,所以很多学生站上一两分钟便离开了。导致电视台的观众始终处于流动、观影时间短的状态。

(4)电视台社团不够成熟。####电视台成立以来,社团成员是由校记者团、广播站、##学通社三个社团及新闻与传媒学院抽出能力稍强的人员来组建的,共计14人,人手不够且缺乏管理与沟通,没有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使得工作人员态度不严谨。有时候会有漏播现象的发生。

(5)不关心校园内发生的新闻。###大学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系列活动;####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两年一次的师生学术文化节和每年一次的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学校长期开展厅(局)长论坛、企业家论坛、硕士论坛;学术论文奖励、出版学术著作奖励、从事科研项目奖励、专利发明奖励等等都没有相应的报道。17

(6)播放时间有限制。虽然是固定时间播放,但是内容缺乏新

意,没有形成受众群,使得电视的传播效果18无用武之地。

根据《####大学LED大屏幕观看时间》调查结果显示,电视台受众稀少,收视率太低。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4份,回收率97%。见下表:

调查项目人数比例 %

一次都没有看过校电视台节目21 10.82

路过LED大屏幕观看在3分钟以内123 63.40

停留观看节目5-10分钟43 22.16

停留观看节目在10-30分钟 6 3.09

停留观看节目30分钟以上 1 0.52

4.提出策略

(1)聘任专业指导老师,并配备电视制作、摄像、编辑、录音等机器,使得####大学电视台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能够制作属于自己的节目,建立具有特色文化的校园电视台。

(2)对于社团管理,始终坚持####大学校党委的领导,制定相应规则,完善管理机制。同时可以让指导老师定期对学生记者们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电视制作的技术。

(3)对于节目制作,可以借助“感动#大十佳学子”“感动#大十佳青年教师”“高雅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制作专题片,树立校园里的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广大学生。

这些报道的开展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可以营造生动、丰富、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而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道德观念等产生深远影响。

对校园内的各类讲座及时录播,使讲座变成全校的讲座,提高讲座的传播效果。

(4)调整电视台播放时间。我校学生课程安排时间灵活,目前的电视播放时间主要在第四节课下课与第五节课上课期间,时间较智囊。建议采取全天8小时播放,内容可增加一些体育、综艺、电影、评论、英语等节目,丰富节目内容。

(5)借助记者节19等契机,加强自身与社会媒体的联系,邀请知名记者、媒体人到高校与同学们开展互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媒体活动,使校园电视台为校园文化活动打造专属品牌。

(6)打造品牌20栏目。

校园电视台的主要收看对象是学生,年龄都在19—23岁之间,他们精力充沛,课余时间较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尝试拍摄专题片、电影等,在电视台播放。

校园电视台可针对年轻人活泼、青春、时尚、接受新鲜事物快等特点,办出能吸引他们的节目内容,改变学生网游的状况,丰富校园健康的文化娱乐生活,创建和谐校园文化。

如与校党委、校团委、各学院、各社团共同合作,拍摄“主持人大赛”、“校园歌手大赛”、“####大学摄影摄像大赛”等,为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服务。

(7)处理好与其他校园媒体的分工合作,凸显自身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使不同媒体的报道能够相得益彰,从而扩大协同效应。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现代电视技术手段,制作丰富多彩的节目,提升青年学生的全面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追求,达到一种寓教于乐、陶冶情操的目的。

(四)网络部分——微博

“网络媒介具有随时更新、滚动播出、信息丰富、图文并茂、迅速快捷等特点,一出现就受到校内受众群特别是学生的欢迎和青睐,在潜移默化中重构了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21

1.微博的发展及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1)微博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用户可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22 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使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日发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23

(2)微博的特性

一是信息发布便捷即时,适于手机用户,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发表观点,瞬间产生海量信息。二是信息传播途径可跨媒体,用接口把微博引用到手机短信、彩信、Email、Web网站、Wap网站等多种媒体.实现信息互通。三是分享与搜索同步化,使转发功能传播速度呈现“核裂变”式的效应,从而制造巨大的舆论场。24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借力新浪微博的趋势

高校开通官方微博已成为一种趋势25,####官方微博,校党委书记、校长及部门领导10人、学校社团、学生会等组织都开通了认证

微博,通过官方微博,图文并茂地宣传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内对外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

目前,新浪微博中,含有####大学认证信息的认证微博达124个。####官方微博粉丝数量达到4万。####大学党委书记$$$$$的微博粉丝达到10万,其微博“####”是新疆最早一批开通认证微博的高校领导微博。26

2.微博对高校学生影响的形成及其发展

高校官方微博在促进信息公开的同时,能够增加学校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相关工作。对新疆财经大学大一至大三在校学生对新浪微博的使用情况、使用行为和认知态度等,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

根据年龄及心理状况的不同,并考虑各人对互联网接触率和发展认识的不同,结合各人的文化水平、心理状况等情况,抽取样本时侧重大二、大三的在校大学生。此次调查共发放学生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其中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从性别比例看,男性占46%;女性占54%。

调查显示,有60.5%的在校大学生使用新浪微博是由于“朋友推荐”的原因,其余26.5%和13.0%的学生是通过“网络广告”和“搜索引擎”得知并使用新浪微博的。

这充分说明了朋友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微博的使用,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微博的普及已经开始促使到校园社交方式的改变,从而促使校园社交文化的改变,最终推动校园文化的改变。

1326.5

60.5

020*********

搜索引擎

网络广告朋友推荐 调查显示,46.5%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交网站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有“熟悉的朋友和同学”。这进一步说明,原先显现于现实生活的社会交往已经开始被转移至网络,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交流也随之转至网络平台,而且文化交流的层次和视野也不断的放大。

025.516.5719.531.5

0102030405060708090100其他

因为大家都在用

了解、获取信息

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喜欢的明星等

可以结识、了解新朋友,增进友谊

可以与老朋友保持联络

调查显示,有51.5%的在校大学生从2010年开始接触社交网络,

其余1.5%、5.5%、23%和18.5%分别为“2009年之前”、“2009年”、“2011年”和“2012年”。

因2009年7月到2010年4月我区处于网络封闭状态,所以从

2010年开始,社交网络的接触率上升速度较快。这组时间数据反映出了当社交网络接触率的快速增长,其对媒介的依赖是绝对的,因而网络文化的特点也是如此,对媒介的依赖严重。

18.52351.55.51.50102030405060708090100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9年之前

调查显示,熟人是在校大学生社交网络中主要的接触对象,说明

微博的社交文化依赖于现实,从而说明网络文化对现实文化的依赖。

10.57.51217.54.523

250102030405060708090100娱乐、休闲等信息提供者

生活、健康等信息提供者

各类媒体

名人明星

兴趣相投的网友

同学同事

亲人好友

01617.522.51110.5

3.5

8

5.5

11.5

其他

分享转发新闻、时评的内容分享转发生活健康、娱乐休闲的内容分享转发人生感悟、励志格言的内容对新闻、时评的评论通过@方式与他人交流互动对别人生活、心情的评论个人观点见解

学习、工作记事

生活记事

(在校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上发布或转发的内容主要以“分享转发人生感悟、励志格言”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