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

第二讲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指个体对来自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器官加以选择、接受,在神经通路和脑中进行编码、储存,确定其意义,并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过程。

一、感觉(sensation)

(一)感觉的概念

是指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受器所在部位的不同,感觉划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前者包括由眼、耳、鼻、舌、皮肤外感受器分别产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触压觉、冷、温觉;后者包括由内感受器产生的机体运动觉、平衡觉及内脏感觉等。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感程度称作感受性。在感觉中,感受性的变化表现为适应、感觉对比、后像和联觉。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也叫感觉的敏感程度,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则是衡量感觉能力的客观指标。我们把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绝对感觉阈限,人们对最小强度刺激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则感觉越灵敏,感受性越高,反之亦然。也就是说,感受

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关系。各种感觉的绝对感觉阈限并不相同,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也因人而异。对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分辨能力,叫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差别感觉阈限。

2.感受性的变化在感觉中,感受性的变化表现为适应、感觉对比、后像和联觉。

⑴适应是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改变的现象。

⑵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由同一感受器同时接受两种不同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称作同时对比。同一感受器先后接受不同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称作先后对比。

⑶当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人们的感觉并不立即消失,并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这种现象称为后像,多表现在视觉通道内。

⑷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二、知觉(perception)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特性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三)知觉的特性

1. 选择性

人置身于自然之中,每时每刻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但人并不能把所有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都清晰地感知到,也不能对所有事物都做出反应,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而把其它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2.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 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或意义性。

4. 恒常性

我们周围的世界时时刻刻都在不停地变化着,但人对事物的知觉并不是瞬息万变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

三、记忆(memory)

(一)记忆的概念

是指个体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编码相当于记忆阶段,储存相当于保持阶段,再认和回忆相当于提取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可以把记忆划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感觉记忆

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以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做感觉记忆,也称为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以信息的物理特性为编码的主要形式,存储时间大约是0.25~0.5秒,容量比较大。

2.短时记忆

指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即当前一刻能够意识到的记忆。短时记忆包括工作记忆和直接记忆两个部分,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同时兼有视觉和语义编码。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大约为1分钟左右,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

3.长时记忆

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存储的记忆。它的保持时间长,一般在1分钟以上甚至直至终生。长时记忆的容量没有限度,编码方式以语义编码为主。

(三)记忆的基本过程

1.识记

是反复地感知事物,并在大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开始和前提。根据人在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识记可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性,以及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识记又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保持与遗忘

个体把识记过的对象以一定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过程,称作保持。保

持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的内容会在数量和质量上发生明显的变化。遗忘是个体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现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遗忘分为两种:一种是永久性遗忘,即识记过的内容永远不能再认或回忆;另一种是暂时性遗忘,即对于识记过的内容一时不能再认或回忆,但在适当条件下记忆还可能恢复。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识记材料,得到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该血线说明遗忘具有规律性,在时间的进程上,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这提示学习若能经常及时复习,知识的遗忘量将大为减少。

3.再认和回忆

再认和回忆是对储存信息的提取、再现的过程。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回忆是指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再认比回忆容易,通常是能够回忆的内容都可以再认,但能够再认的内容不一定能够回忆。再认和回忆的正确程度一般取决于对原来识记材料的巩固程度和积极的思维活动。

四、思维(thinking)

(一)思维的概念

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的,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一种高级的认识过程。

所谓概括的反映,是指思维所反映的东西不是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思维的概括性不仅表现在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上,而且也表现在它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关系上。所谓间接的反映,是说思维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其他事物做媒介来反

映客观现实的。

(二)思维的过程与形式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的过程。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种属性。而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特征和属性结合起来,即把分析的结果加以整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在任何思维过程中都包括着最初的综合—分析—再次的综合,这三个环节互相协调,则思维过程就进行的顺利。

比较、抽象与概括也是重要的思维过程。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其异同,发现其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而比较的结果又是一个综合过程。抽象是在思想上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特征与属性,舍弃其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在抽象的基础上,人们就可以得到对事物的概括的认识,从而形成事物的概念。

总之,任何思维活动都是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这些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并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的方式之一。问题是指一定的、未解决的目标。个体运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心理活动阶段,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具体心理过程分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四个阶段。发现问题是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机。分析问题是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关系,

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问题的解决方向。提出假设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或途径。验证假设就是通过实际活动或思维操作验证所提出的假设是否可以真正解决问题,达到目的。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并非完全遵循这一顺序,当验证假设阶段发现某一假设不能解决问题时,思维过程直接再次进入分析问题或提出假设阶段,重新进行问题解决过程。

问题解决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的心理因素主要有:

1.问题情境

是指个人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越大,问题解决就越困难。例如,我们在解决以前曾经经历过的类似事情时,由于知识经验的缘故,要比解决我们从未经历过的事情容易一些。

2.动机与情绪

在一定的范围内,动机的强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是动机太强或过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个体的情绪对问题的解决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积极情绪有利于个体保持理性思维,客观地分析事物,保持解决问题的兴趣等,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3.定势(set)

是指先前活动对其后活动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它是在重复某种习惯性的态度、认知和行为方式时产生的。定势干扰了更灵活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定势也能帮助或易化人的解题活动,如各种比赛或考试前的强化训练等。

4.功能固着

是指人们把某种特殊的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例如,认为“粉笔”

的功能就是“用来在黑板上写字”即为功能固着。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摆脱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常常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难于摆脱旧有观念的影响,会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5.策略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人是否可以采用最佳策略,会极大地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解决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人可以按照现成的规则解决问题。

五、想象(imagine)

(一)想象的概念

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人的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二)想象的分类

根据想象产生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划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指没有明确的目的、不由自主地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符或相仿的新形象的过程;而创造性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的特点,例如,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文学家的艺术创作等都是创造想象的结果。

(三)想象的作用

1.补充作用

由于时空的限制,人们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这时人们

可以通过想象得到补充。例如,我们没有去过月球,但通过宇航员的介绍,同样可以在头脑中产生月球表面的形象。

2.预见作用

想象能够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的方向。人类的任何活动,从制造简单工具到艺术创作和科学发明都离不开想象。

3.替代作用

人们可以借助于想象来满足和实现在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不能实际实现的需要,以此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六、注意(attention)

(一)注意的概念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前者是指在每一瞬间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要选择某个对象而忽略其它,心理活动朝向了那个对象。后者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人会全神贯注于这个对象,保持一定的强度或紧张度。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时,注意指向的范围就缩小。

(二)注意的分类

1.不随意注意

是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与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自身状态、需要、情感、兴趣及过去经验有关。

2.随意注意

即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形式,与活动的目的、任务、兴趣、活动的组织及过去的经验、个体的人格特点、意

志品质有关。

3.随意后注意

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不需意志努力。

(三)注意的基本属性

1.注意的选择性

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间,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2.注意的持续性

在一定时间内注意力保持在某个认识的课题或活动上;也叫注意的稳定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没有持续的注意人们难以完成任何实践操作。小儿多动症就是一种以注意障碍为主的精神疾病。

3.注意的分配性

是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当中,是完成复杂工作的重要条件。注意分配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或自动化程度,同活动的性质有关。

第二节情绪与情感过程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人对这种关系进行反映的形式则是体验和感受。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1.情绪是动物和人共同具有的心理现象情感是人才具有的高级心理现象,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和深刻的社会意义的体验。

2.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比较复杂的体验。

3.情绪带有情境性,变化快,某种情境的消失就会使得某种情绪消失;而情感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受情境的影响小。

4.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因此带有冲动性;情感的产生则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因而较少带有冲动性。

(二)联系

1.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

2.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出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蕴涵着情感。

三、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一)情绪的基本形式分为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

(二)情绪状态的分类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1.心境指微弱、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2.激情是一种迅猛爆发、激动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紧张性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三)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这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人的道德感具有社会历史性。

2.理智感

这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人们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动力,人的理想、世界观对理智感有重要的作用。求知欲、好奇心等都属于理智感的范畴。

3.美感

这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美感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

四、情绪理论

(一)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身体器官对刺激所引起的生理变化引起的,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兰格还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他们认为情绪产生的方式是:刺激情境—机体反应—情绪。该理论提出了机体生理变化与情绪发生的直接联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因此也称为情绪的外周学说。

(二)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

情绪的丘脑学说,认为由外界刺激引起感官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到大脑产生

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

(三)阿诺德的评价-兴奋学说

阿诺德认为情绪产生的具体模式是: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产生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上传至丘脑,经过转换神经元后再传至大脑皮层,在大脑皮层刺激得到评价,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这种态度通过传出神经将皮层的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引起血管和内脏的反应,血管和内脏的反应进一步反馈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进行再次评价,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四)沙赫特-辛格的情绪三因素学说

二十世纪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S.)提出情绪的产生是受认知过程、环境刺激、生理反应三种因素所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

第三节意志过程

一、意志的概念

意志(will)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二、意志行动的特征

明确的目的性,这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这是意志活动的核心;以随意活动为基础。

三、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

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包括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初始阶段,它包括确定行动的目标、选择行动的方法并做

出行动的决定;执行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一方面它要求个体坚持执行预定的目标和计划好的行为程序,另一方面制止和修改那些不利于达到预定目标的行动。只有通过这两个阶段,人的主观目的才能转化为客观结果,主观决定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意志行动。

四、意志的品质

(一)自觉性

指能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其能达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二)果断性

指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断,并实现目的的品质。

(三)坚韧性

指一个人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战胜各种困难,不屈不挠地向既定的目标前进的品质。

(四)自制性

指一种能够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言语的品质。

第四节人格

一、人格概念

人格(personality)乃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由表及里的表现出一个人独特的心理面貌。人格包含意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二、人格的特征

人格是在遗传、环境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有如下特征:倾向性、

复杂性、独特性、稳定性、完整性和积极性。

三、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生物因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客观环境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按照个体成长过程中接触环境的顺序,依次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四、能力和智力

(一)概念

能力(ability)是制约人们完成某项活动的质量和数量水平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在活动中体现,在活动中发展,并直接影响着人的活动效率和水平。

能力可以分为一般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特殊能力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如节奏感、色彩鉴别能力、运动能力等。这些特殊能力对于完成相应的专业活动是必须具备的。

智力(intelligence)又称智能,指人们在获得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其核心是理解、判断或抽象思维能力。智力就是一般能力。

(二)智力差异

1.智力结构差异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的智力结构是不同的。

2.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大量的智力测量结果表明,人与人之间智商差异完全服从常态分配的

规律。根据韦氏智力测验结果,把智商在130以上的叫做超常,在70以下(不含70)称作低常,普通人的智商在100左右,称为中常。

3.发展早晚的差异

智力的差异还可以表现在智力发展的早晚上。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叫“早熟”。但也有人智力表现较晚,即所谓“大器晚成”。一般说来,智力表现突出的年龄阶段在青年。

五、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气质(temperament)是指人们常说的“脾气”和“禀性”,是表现在情绪和行动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方面的动力性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气质的类型

气质最早由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来,后来罗马医生盖仑(Galen)作了整理。他们认为人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在每个个体内所占比例不同,从而确定了胆汁质(黄胆汁占优势)、多血质(血液占优势)、粘液质(粘液占优势)和抑郁质(黑胆汁占优势)四种气质类型。其典型心理特征如下:

胆汁质:行动与情感发生迅速、强烈,大都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

多血质:情感发生迅速、微弱、易变,动作敏捷。大都活泼好动,反应速度快,热情,喜与人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志趣易变,具有外倾性。

粘液质:情感发生缓慢、内蕴、平静,动作迟缓、稳重,易于抑制,

情感不易外露,沉默寡言,善于忍耐,注意力不易转移,具有内倾性。

抑郁质:情感体验深而持久,动作迟缓无力,大都反应迟缓,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具有内倾性。

(三)气质类型的生理机制

巴甫洛夫认为,动物和人的神经系统具有两大功能,一是兴奋,一是抑制,构成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神经系统在兴奋和抑制过程中,又有三种特性,即兴奋和抑制的强度,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均衡性以及兴奋和抑制之间互相转化的灵活性。巴甫洛夫依据这三种特性的不同结合,划分出高级神级活动的四种类型,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

(四)气质的意义

任何一种气质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气质不决定一个人社会活动的价值及其成就的高低。不同气质类型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不同影响。

六、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character)指一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倾向性。

(二)性格和气质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气质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给性格全部“打上烙印,涂上色彩”;其次,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速度;第三,性格对气质的影响也是明显的,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最后,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而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又可

以带有同样动力色彩而性格却互不相同。

(三)性格的特征

1.性格的理智特征

是指人们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如思维的独立性。

2.性格的情绪特征

指人们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如热情、冷漠、多愁善感等。

3.性格的意志特征

当人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动,千方百计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时,就表现出人的性格的意志特征。如目的性或冲动性,主动性与自制力,果断性与坚韧性等。

4.对现实的态度的性格特征

主要指人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这包括对待社会、集体、学习、工作劳动的态度,对待别人和对待自己的态度等。

(四)性格的表现

1.性格在活动中的表现

人的性格特征常常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

2.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

一个人的言语风格往往表现出某些性格特征。

3.性格在外貌上的表现

面部表情、姿态甚至衣着,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七、需要

(一)需要概念

需要(need)是人对内外环境有某种需求的主观状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二)分类

按需要的起源,可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按照需要所指向的对象,又可将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八、动机

(一)动机的概念

动机(motivation)是由于个人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行为指向,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引发人的活动;维持这一活动;引导这一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

(三)动机的种类

根据动机的性质,可以把人的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可以把人的动机分为原始动机与习得动机。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把人的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崔光成.心理学导论[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菲利普-津巴多,罗伯特-约翰逊,安-韦伯.津巴多.普通心理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吴均林.医学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陈力.医学心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6]钱明,刘畅,崔光成.医学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2019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新东方在线 Ⅰ.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 心理学导论约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约70分 实验心理学约60分

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心理学导论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基础知识 第1组题 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错误) 2、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再此列的一条是(C) A、高难度原则,B 高速度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 3、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A、选择性) ~ 第2组题 1、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及时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 的教学观(错)新课程要求老师是学生的学习的促进者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3、艾兵豪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是(先快后慢) 第3组题 1、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正确) ' 2“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所体现的教育愿者是,(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中小学的德育原则主要有 其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又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 其二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 其三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其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其五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既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3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理想和人的脚趾的完美实现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由底层地到高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相属关系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 第4组题 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时(应激) 第5组题

推荐几本心理学入门书籍

推荐几本心理学入门书籍 必看的: 1.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 《人格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图解心理学》日本图片简易版 读这类书可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各种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入门必读的。 2.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各种人类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人有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用更精确的语言描述的这些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体系中扮演的是一个数据收集者的角色。 3.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Introduc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进化心理学解释了人类心理现象的由来,是目前唯一能够将所有心理学理论贯穿在起来的核心理论,以其目前的发展速度进化心理学完全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一统整个心理学理论体系。 这门学科不是很出名,因为绝大多数人甚至许多学者都不能接受把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进行类比,在这一点上21世纪的人相对于和Darwin时代的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进步。 4.心理学方法论《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社会学研究方法》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讲的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好很强大。 《40项研究》讲的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本虽然只读了第一章,但是可以感觉到作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非常的到位。大致翻了一下,全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讲统计学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讲,人类获取知识的任何方法都是基于统计学的,包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强烈推荐这本书。 5.神经科学《神经科学-探索脑》 讲的是人类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原理,或者说是人类心理的物质基础,个人觉得对理解心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6.咨询方面 《登天的感觉》 相信这本书是很多人想做心理咨询师的理由。 --------------------------------------- 这些书豆瓣都有,直接搜类别名字(比如"进化心理学")即可 最好去看看wiki上的"心理学"条目 入门之前读书的基本原则: 1.暂时不看以下几种书:解梦/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2.不看声称能快速解决具体问题的书:领导力/3秒钟看透人心/测试你的XX能力/投资心理/让别人喜欢你 3.能分辨书的好坏前只看翻译的,暂时不看国内作者写的书,除非有人强烈推荐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73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普通心理学)模拟试卷 73 (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8,分数:36.00) 1.以自由联想作为研究方法的心理学流派是 (分数:2.00) A.人本主义心理学 B.精神分析学派√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格式塔心理学 解析:解析: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揭示无意识内容,使病人恢复童年期的记忆和情绪状态,通过释梦,揭露无意识的伪装,了解象征符号的真实含义。因此本题选B。 2.被称作“生命中枢”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是 (分数:2.00) A.延脑√ B.桥脑 C.中脑 D.丘脑 解析:解析:延脑和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因而又叫“生命中枢”。因此本题选A。 3.脑功能的机能系统学说的提出者是 (分数:2.00) A.加尔(F.J.Gall) B.拉什利(K.S.Lashley) C.鲁利亚(A.R.Luria) √ D.波伊劳德(J.B.Bouillaud) 解析: 4.布罗德本特(Broadbent)提出注意选择的过滤器理论时使用的研究方法是 (分数:2.00) A.警戒作业 B.双作业操作 C.双耳分听√ D.负启动 解析:解析:1958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的一系列实验结果,提出解释注意的选择作用的过滤器理论。因此本题选C。 5.关于视觉理论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2.00) A.在网膜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对立过程理论解释;在视觉系统高级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三色说解释 B.在网膜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三色说解释;在视觉系统高级水平上,色觉的产生可以用对立过程理论解释√ C.没有发现支持三色说的证据 D.没有发现支持独立过程理论的证据 解析:解析:20世纪60年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发现,视网膜确实存在着三种感光细胞,从而支持了三色说。行为实验和电生理学的研究结果以及赫尔维奇和詹米逊1958年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进行研究的结果都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整理

教育心理学的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2 、教师3 、教学内容4 、教学媒体5 、教学环境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2 、教学过程3 、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前)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这一时期的著作内容多是以普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 二、发展时期(20-50 年代)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60-70 年代) 四、完善时期 布鲁纳在1994 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的成果,主要表现在

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 第三,合作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学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4、差异性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一)少年期11 、12—13、14 (二)青年期14 、15—17、18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 (二)关于关键期 2 岁是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 岁是形状知觉的关键期,4-5 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瑞士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5)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三)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其基提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发展。 ●感知与注意 (一)感觉 1、什么是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 1、什么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 (2)整体性: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恒常性: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 1、注意概述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一) (请关注“心研助手”微信公众号获得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第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位被誉为“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旗手”是() A马斯洛 B.弗洛伊德 C.华生 D.冯特 2.神经元从静息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的特性是 A.神经冲动 B.动作电位 C.全或无”定律 D.突触传 3.公交车突然加速或减速时站在车上的人左右摇晃一下后又站直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脑机制是() A小脑B中脑C前脑 D.延髓 4.人眼能看见颜色的纯度是 A.色调 B.明度 C.饱和度 D.白光 5.对光敏感性较低感觉阔限高具有昼光觉功能的视觉感受器是 A.棒体细胞 B.神经节细胞 C.双极细胞 D.锥体细胞 6.一面红旗,不管是在白天还是晚上,在日光下还是路灯下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红色。这种知觉恒常性是 A.明度恒常 B.大小恒常 C.颜色恒常D形状恒常 7.当浮云快速飘过夜晚的皓月时,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们会在主观上觉得月亮在移动而浮云是静止的。这种知觉现象是 A.动景运动 B.运动后效 C.诱发运动 D.自主运动 8.人对自身记忆活动的认识评价和监控的记忆是 A.元记忆 B.程序性记忆 C.情绪记忆 D.形象记忆 9.建筑工人根据设计图纸想象未来高楼大厦的形象,这属于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理想 10.“如何写好一篇心理学学术论文?”“房价这么高,我是买,还是租呢?”这种问题属于() A.知识丰富性问题B界定不清晰问题 C 常规问题D知识贫乏性问题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 一、填空: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 世纪末。各国的学校教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 年或 9 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 14、古希腊着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着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

特。 19、 20 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着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基础科学知识)以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 1902 年的“壬寅学制”以及 1903 年的(“癸卯学制”。)30、宋代以后,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依据的是(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31、欧洲中世。用于对普通贫民子弟传授宗教及读写知识的教会学校——(教区学校)。 3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言行记载

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参考书目

1、心理学导论《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Dennis Coon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要)@@@@@@@@@@ 叶奕乾华东师大出版社 3、实验心理学郭秀艳高等教育出版社《基础实验心理学》(推荐)(缺货)朱滢北京大学出版社@@@@@@@@@@邓铸上海教育出版社《应用心理学》(强烈推荐)杨治良浙江教育出版社社(为主)孟庆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学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心理统计《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基本足够)(盗版)《心理统计学》邵志芳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甘怡群北京大学出版社(缺货)《行为科学统计》Frederick J.Gravetter Larry B.Wallnau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教育 统计学(修订版)》王孝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主要)@@@@@@@@@@ David R.Shaffer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发展》刘金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其次)桑标上海教育出版社《当代儿童发 展心理学》朱智贤人民教育出版社《儿童心理学》4、教育心理学冯忠良人民教育出版社(盗版)陈琦、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当代教育心理学》@@@@@@@@@@皮连生上海教育出版社7、心理测量《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琦暨南大学出版社@@@@@@@@@@ 《心理测量学》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缺货)16,心理学专业基础过关2000题刘平17,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习题精编 18,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 19,心理学统考重难点手册20,心理学逻辑图凉音16书暑假做题用,打基础之用。17书在大纲出来后,第二遍做笔记时用。18书最后把握时间模拟练习。16 17 18书总有些毛病,辅导书质量只能这样,将就着用,总得做些题。还有凯成勤思一些辅导机构也有习题书,大同小异,一两本即可。19书看销量就知道,很好很强大,尤其是统计部分和实验部分,简单易懂,适合跨考生。20书是凉音自己做的,很贴合考研考生的思维,适合做笔记时参考补充 之用。推荐阅读书目:(1)心理学与生活(2)津巴多普通心理学(3)心理学戴维?迈尔斯国外经典教材,无须多言, 简单易懂是老外的教材最大特点,有助于理解。(4)西方心理学史车文博(5)心理学的故事墨顿?亨特以上两本是心理学史的经典教材,虽不要求考心理学史,但了解心理学史大有裨益。(6)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Roger R.Hock 作者总结的心理学史上的颇具影响力的实验研究,值得一读。(7)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和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 Robert D.Nye

心理学基础知识(自己整理)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发展概况:美国:初创: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发展:弗洛伊德。成熟:布鲁纳,人本主义思潮,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完善:皮亚杰&维果斯基发展了许多有效地教学模式。前苏联:产生: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上第一步以……命名的专著)。发展: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布隆斯基《科学的心理学概论》;鲁宾斯坦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奋力前进时期注重结合教学和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中国:起源:战国;产生和初步发展:清末随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兴起。第一本译著:方东岳译小原又一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陆志伟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发展1949-1958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959-1966纠正错误;1966-1976文革;1976以来恢复、迅速发展。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瑞士):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2.认知发展阶段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表象或形象图式,单维思维,不可逆,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有抽象思维,能进行逻辑推理,多为思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形式运算阶段(11-16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3影响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4教育价值: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获得成效的根本保证。维果斯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2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该过程有四个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内化学说: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能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4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后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4对教学的影响: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此外,他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止局限在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而且开始注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 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出生-18个月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人格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月-4自主—羞怯与怀疑;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主动性—内疚;获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2020试题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2020试题 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专业基础综合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次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的学习成绩越差。该研究属于() A.因果研究 B.相关研究 C.个案研究 D.纵向研究 2.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A.詹姆斯 B.斯金纳 C.华生 D.惠特海默 3.神经元具有信息整合功能的部位是() A.树突 B.胞体 C.突触 D.轴突 4.人体的躯体感觉中枢位于() A.额叶 B.颞叶 C.枕叶 D.顶叶 5.以可见光波的长短为序,人类感觉到的颜色依次为() A.红黄绿紫 B.红绿黄蓝 C.紫红黄蓝 D.红紫蓝绿 6.耳朵最敏感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A.16~20000Hz B.50~5000Hz C.300~5000Hz D.1000~4000Hz 7.从高楼顶上看街道上的行人,尽管看上去很小,但人们不会把他们看作是小孩。这种现象体现的主要知觉特征是() A.大小恒常性 B.形状恒常性 C.方向恒常性 D.明度恒常性

8.一般而言,产生立体知觉重要的线索是() A.运动视觉 B.运动视差 C.双眼视差 D.空气透视 9.贾维克(Jarvik)和艾斯曼(Essman)的小白鼠跳台实验所支持的记忆学说() A.脑功能定位说 B.突触生长说 C.反响回路说 D.记忆分子说 10.机械复述与精细复述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A.知识经验参与的多少 B.是否有意识的参与 C.复述材料的数量不同 D.复述材料的的性质不同 11.库柏(L.A.Cooper)和谢帕德(R.N.Sherpard)的“心理旋转”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时最长时,字母旋转的角度是() A.60° B.90° C.180° D.240° 12.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句时,脑中浮现出来相关形象的过程是() A.创造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13.通常把解决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事物称为() A.原型 B.定势 C.迁移 D.变式 14.某患者能说话,能理解口头语言,能看到字形,却不能理解书面语言。其病变发生的区域通常是() A.布洛卡区 B.中央后回 C.角回 D.艾克斯勒区 15.发展性程度最高的言语形式是() A.独白语言 B.对话语言 C.书面语言 D.内部语言 16.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届于成长性需要的是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总结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知识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ll、12岁);少年期(11、l2岁~l4、15岁);青年期(14、1 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35岁以后)。

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课程性质】 本课程的性质为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公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规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 【学分要求】 2学分 【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让学员掌握与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教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学习与教学心理等内容。其中,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部分介绍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与一般规律,学习与教学心理部分介绍心理学各个主要理论流派的学习观以及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的心理学基础。各专题的内容以经典心理学理论为导向,侧重理论的权威性与系统性。 第二,让学员能够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与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注重理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在每个理论专题中,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案例及实践操作要点等,避免只陈述与教育实践脱节的抽象而空洞的理论观点,使学员能够学以致用,运用心理学理论解决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所碰到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采用平时的网络教学与假期的集中面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平时的网络教学以研究生基于网络课程进行的个体学习为主,辅之以研究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实践研究和教师基于网络进行的辅导答疑等过程指导。个体自主学习以理解与掌握课程知识为主;小组合作学习以合作分析与解决问题为主。 假期的集中面授采用研讨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着力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与交流,检验与调节研究生的平时学习成果,研讨方式可采取分专业集体研讨,也可以分成4-6人的合作小组进行研讨,具体研讨方式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专题讲座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需求确定具体内容,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 【考核方式】 该课程学习的最后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平时成绩根据研究生的分阶段网上测验、在线研讨、假期集中研讨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期末成绩根据课程论文等进行评定。 【学习建议】 学习重点: 1. 如何创设适当的外部要求、提供合适的成长支架、创建有益的关系背景,从而促进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2. 结合班级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方面的教育应用案例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学会如何分析和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如何调动学生成长环境中的积极因素。

15本心理学入门书籍推荐

1.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 《人格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图解心理学》日本图片简易版 读这类书可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各种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入门必读的。 2.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各种人类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人有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用更精确的语言描述的这些行为模式。社会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体系中扮演的是一个数据收集者的角色。 3.进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 《Introducing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进化心理学解释了人类心理现象的由来,是目前唯一能够将所有心理学理论贯穿在起来的核心理论,以其目前的发展速度进化心理学完全有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一统整个心理学理论体系。 这门学科不是很出名,因为绝大多数人甚至许多学者都不能接受把人类行为和动物行为进行类比,在这一点上21世纪的人相对于和Darwin时代的人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进步。 4.心理学方法论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讲的是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好很强大。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讲的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些重大发现。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这本虽然只读了第一章,但是可以感觉到作者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解非常的到位。大致翻了一下,全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讲统计学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讲,人类获取知识的任何方法都是基于统计学的,包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强烈推荐这本书。 5.神经科学 《神经科学-探索脑》 讲的是人类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原理,或者说是人类心理的物质基础,个人觉得对理解心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6.咨询方面 《登天的感觉》相信这本书是很多人想做心理咨询师的理由。 《送给心理咨询师的礼物》心理咨询师的入门教材 7.趣味心理学 《怪诞行为学》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常常偏离理性,远非你想象的那样完美! 《设计心理学》作者: Donald Norman 《魔鬼经济学》教会你如何用数据分析你所看到的世界;他将告诉你:真实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