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教育和教育学概念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和教育学发展史

(一)教育的发展形史

1.原始教育:原始教育,指教育产生的最初阶段,或者说原始社会最初阶段的教育。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2)教育的社会性与无阶级性。(3)教育内容和形式贫乏而简单。(4) 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2.古代教育: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

(1)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实践对立,鄙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4)教育方法上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5)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形式。

3.现代教育:现代教育是以适应社会生产需要为主体的多层次的教育体制。

(1)教育与生产劳动由分离逐步走向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2)学校教育的普及性。

(3)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善。

(4)创立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班级授课制。

(5)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逐渐科学化。

4.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思潮。

★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二)教育学发展史

A、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出现了极少数论著对教育现象作为独立现象进行了考察。如我国的《学记》、《大学》等和古罗马昆体良所著的《论演说家的教育》等。

B、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主要标志:这一时期,教育学逐渐从哲学、宗教、政治学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具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教育著作。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法国教育家卢梭的《爱弥尔》,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1916年)等。这些专著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的正式诞生。

2、评价:这一阶段,教育学已经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期间,人们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开始由现象的的描述过度到理论的说明,重视了教育要适应儿童心理的发展的天性,同时也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学问题。

C、科学教育学的建立阶段

1、时代背景: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政治学等经验学科的研究和方法,对教育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从而使教育学的发展走上了科学化的发展阶段。

2、主要标志:出现了科学教育学的代表作主要有前苏联马卡连柯的《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著作和德国梅伊曼和拉伊完成的《实验教育学》等著作。(三)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划分。

A、第一阶段是1900年——1919年,这一时期主要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传播并翻译和介绍国外的教育学。

B、第二阶段是1919年——1949年,这一时期主要是我国教育学的草创时期。

C、第三阶段是1949年——1956年,这一时期主要是我国教育学的改造和“苏化”时期。

D、第四阶段是1956年——1966年,这一时期主要是我国教育学的中国化时期。

这又可以分为如下两个阶段:

1、是以1958年“教育大革命”为中心的四年。

2、是以1960年开始的调整、总结的后六年。

E、第五阶段是1966年——1976年,这时期主要是我国教育学的语录化阶段。这主要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

1、对凯洛夫《教育学》彻底否定和批判。

2、政治全面介入教育,使教育学内容“语录化”。

3、使对教育学上的基本问题在认识上发生错误。如“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学校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等命题充斥教育领域。

F、第六阶段是1976年—现在,这一时期是教育学的复归与前进阶段。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978年——1996年,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教育本质的讨论文章约300篇。

2、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文革”后我国首批教育学教材出版。

3、改革开发后,教育学教材一面建设,而且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学的学科地位成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关于《学记》

1、关于《学记》的地位概述:它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也是我国教育论著的光辉篇章。

2、关于《学记》的内容:

《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虽然只有1229个字,但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制和视导制度、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教与学的辨证关系等问题,都做了精辟的论述。

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

A、《大教学论》概述: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成书于1632年,是西欧最早出现的教育论著,夸美纽斯本人被尊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资产阶级教育家的鼻祖。

B、《大教学论》的主要内容:夸美纽斯(1592—1670)

1、指导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2、教育的作用:“教育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只有受过

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人。

3、原则:(1)教育原则:适应自然。

(2)教学原则:便利性原则;迅捷性和彻底性原则。

4、重要思想——“泛智”(使所有的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广泛的、全面的知识,并且使智慧得到普遍发展)论。

C、关于对《大教学论》的评价:

1、进步性: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不少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规律和主张,它的问世,促进了教育学的科学化水平。

2、局限性:

(1)受夸宗教信仰(天主教)的影响,其教育思想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没有摆脱神学唯心主义的影响。

(2)方法论上停留在一般经验的描述,只是总结了某些教育现象,因此,概括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上都有待提高。

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1776—1841)

A、《普通教育学》概述:赫的《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B、《普通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1、主要观点:“教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教育目的是为了形成学生一定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从而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2、特别重视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分析因素”;同时以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作为其教学论基础的思想,有合理的成分。

3、教学活动必须符合人的认识活动规律,提出了著名的“阶段性教学”,主要内容如下图所示:

关于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Dewey)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现代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民本主义与教育》概述

这本著作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主要教育理论著作,在世界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美国实用文化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育学表达。

2、基本的理论观点:

(1)“教育无目的论”——教育不是来自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是由儿童生活本身存在的。

(2)学校课程的组织要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的课程体系为中心。

(3)提出了“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将学校看成一个雏形的社会,要学生在现实中学习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而且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

(4)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同时要尊重儿童发展的差异性。

关于“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争议

1.“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由来: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称为“传统教育”,把自己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或“进步教育”。1899年,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使用同“现代教育”相对的传统教育的概念。

2、两个概念的延伸

“传统教育”主要指西方近代以来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而“现代教育”则指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尤其是进步主义教育流派。

3、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

四、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含义:人的发展是指身心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二)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2.学校教育如何起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引导人的发展方向

?提供人的发展动力

?唤醒人的发展意识

?挖掘人的发展潜力

?张扬人的个性

3.教育对人地位的提升

(1)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

(2)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

(3)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

(4)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

?教育促进人主体意识的发展

?教育促进人个体特征的发展

?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五、学校教育制度

A、概念的含义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极其管理规则。它

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

1.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以及组织的体系

2.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联系: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具体化;

教育制度是学校教育制度的指导思想.

B、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在我国,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制约,学校教育仍然是教育的主导方式,因此,探讨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作为教育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制度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说更为直接,和具体,这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了一国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受该国人口状况的影响。

?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2、建立学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A、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统一:统一的教育目的;教育体系;发展规划

★多样:多种具体的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办学形式

B、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普及:劳动前要“加工”,社会对生产者基本要求

★提高:a、社会需要高水平的专门人才

b、各类学校质量和起点的提高

C、当前与长远相结合

D、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稳定:它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的客观要求

★灵活:学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近几十年来,由于生产力和社会的急剧发展、以及科技的巨大进步,给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带来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一些国家在对其学制进行了积极的和卓有成效的改革,表现出了如下一些趋势:

趋势之一:加强学前教育极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趋势之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趋势之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趋势之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趋势之五:终身教育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D、关于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

1、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1)1902年首次制定了近代学制,即壬寅学制(未施行)。

(2)1904年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实行近代学制的开始,它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它的突出特点是学习年限长,总共二十五、六年。

(3)“一战”后,留美学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提出了改革学制的方案。于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即“六三三学制”。

2、旧中国学制的特点:

(1)学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

(2)照抄帝国主义,又保留封建残余。

(3)标榜实施义务教育,但又有愚民政策,广大劳动人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4)既高唱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在实践中轻视技术教育。

新中国建立后的学校教育制度的演进和变革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这是我国学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的特点是:

(1)进行了合理科学的扬弃,使各类学校相互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2)职业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尊重各类建设人才和教育为生产建

设服务的方针。(3)重视工农干部的速成教育,显示出我国的学制系统向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开始萌芽。

2、“文革”期间,受“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错误思想影响,学制受到严重破坏。表现在:

(1)毫无根据的将中学的学制缩短,初高中均为2年。

(2)砍杀中专与技校,盲目发展高中,职、普教失调。

(3)将高等教育缩短为3年和一个层次,人才比例失调。

(4)取消成人教育、业余教育以及发展终身教育的趋势。

3、1976年以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结束了教育上的混乱局面,着手和发展被破坏的学制系统。

七、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又称为“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我国的”六艺“,希腊的”七艺“)。

优点:强调每一门学科的逻辑组织。

缺点: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2、活动课程:它有多种定义,有诸如活动课程、生活课程、经验课程、设计课程、随机课程等概念。

优点:学生有充分的学习空间和动手机会,有学习自觉性

缺点:学习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有较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十一、教师专业性发展的涵义及包含的内容

(一)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它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自我

的形成过程。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4、专业情感的形成;

2、专业知识的拓展;5、专业自我的

形成。3、专业能力的发展;

有研究对两类教师性格特征的比较表

十二、关于师生关系

1、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5、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了解和研究学生

●建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十三、基本概念

(一)学校德育概述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及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限指道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政治教育是指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指形成学生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道德教育即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

2、德育的要素

德育包括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道德理想教育即运用道德倡议的形式激励学生的高尚行为;道德原则教育即运用道德指令或道德倡议形式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道德规则教育即运用道德禁令或道德指令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十四、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系由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主要观点:

A:道德发展:

1、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2、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B、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

2、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其中一个阶段的道德理由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的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地提高道德判断水平)

C、道德发展阶段:

十五、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的将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该模式由于美国德育专家

麦克费尔提出。

A、理论假设:

1、与人友好相处时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学会关心

B、对体谅模式的评价:

1、理论上的对立:人本主义色彩明显的行为主义倾向

2、缺乏对12岁以前儿童的研究

3、假设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社会试验期”不科学(《生命线丛书》)

C、启示:

1、将“学会关心”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方面

2、德育需要一套精心设计的、内容逼真的、包含人际社会问题情景的教材体现出来

3、教材应该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