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效用函数及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一个猜想

关于效用函数及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一个猜想
关于效用函数及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一个猜想

南方经济2006年第5期

关于效用函数及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一个猜想

唐跃志+

内容摘要这是一篇关于效用函数是否存在,及阿罗不可能定理是否成立的研究性论文。文章讨论了”阿罗不可能定理”的逻辑问题。并且指出,如果将效用函数放在非欧空间里考察。则”投票悖论”可以解决。文章给出了效用函数在空间里的一个猜想模型,并证明了这种可能性。以及如何利用模型,求”Edgeworth盒”的契约曲线及无差异函数。

关键词效用函数非欧空间阿罗不可能定理契约曲线无差异函数猜想模型

JELfff类:D11中图分类号:F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249(2006)05-0005-023

一引言

1951年,阿罗Arrow,K.J)发表并证明了著名的“不可能性定理”。阿罗用公理化方法和5个著名的公理证明了,经济学上的效用函数(utilityfunction)是不存在的。这个定理给从那以后的经济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q许多人试图否定阿罗的结论,但都没有成功。‘爷我们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并注意到阿罗证明成立的关键.是以下两个原因:

1.公理化方法有如下逻辑:如果“猜想”不与公理相悖,那么该“猜想”就有可能是对的;反之,如果“猜想”与公理相悖,那么该“猜想”就一定是错误的。

2.“投票悖论”的问题。因为,“投票悖论”是由效用函数导出的,而“投票悖论”又与阿罗公理相矛盾。所以,效用函数在阿罗公理条件下不存在。④

+唐跃志: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4电子信箱:tangyz_hust@tom.corn。

本文是第5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厦门)会议论文。龚强博士、杨其静博士、刘纪显教授、张亚维教授为论文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他们中肯的批评,为文章增色不少。作者在此表示感谢。当然,文章中的错误,由本人负责。

①甚至产生了对市场机制的歪曲。比如认为,既然市场解决不了市场的问题,所以应该由政府“独裁”,由政府在市场之上搞宏观调控。再如在政治上搞“两党制”。

②Debreu(1954,1964)等人证明了:定义在商品空间RI的非负卦限R,上的偏好关系乏,如果满足完全性、自反性、传递性、连续性和强单调性,则存在表达这个偏好关系的效用函数u:RI—Rl+。Deb他u;tAng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传递性会导致“投票悖论”;所以,我们认为:Deb坤u等人的结论,还不能从根本上否定“Arrow不可能定理”。

③由于阿罗公理与“投票悖论”存在矛盾。许多人选择重新构造公理来论证效用函数的存在性。如Sen(1977,1979,1986,1992,1996),Gibbard(1973)、Satterthwaite(1975)等人从“弱化”A.rgow“完全理性”假设的角度,来建立社会选择机制。他们的“弱化”方案是:仅要求“优于关系”具有“传递性”,而不考虑其“无差异关系”是否具有“传递性”;或者是:不再要求所得到的集体选择规则具有自反、传递、和连通的性质,而只是要求集体选择规则是拟传递的或者非循环的,将“完全理性”改成“相对理性”。但是这种“弱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可能结论,相反还产生新的。不可能性”问题。

一5一

关于效用函数及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一个猜想

喇一”一匾圜≤:I二图

公理化方法

图1“Arrow不可能定理”的内在逻辑关系

由此可见,在阿罗的证明中,“投票悖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投票悖论”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它源自阿罗假设中的“传递性公理”,它的标准假设是“A优于B,B优于C,那么一定A优于C”。因此,“传递性”。是“不可能定理”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证明在“传递性假设”上出了问题,那么“不可能定理”就不会再成立。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传递性公理”,其实与一条欧氏定理“A>B,B>C,那么一定A>C”等价;或者在某种意义上说,阿罗公理其实就是一个欧氏公理;阿罗证明实质上要求,效用的公理必须是欧几里德形的,阿罗证明也只在欧氏条件下才会成立。

但问题是,现实的效用体系是否就一定是欧氏几何形?或者说,选择的公理是否就是要求,“如果A优于B,B优于C,就一定有A优于C”?如果换成非欧几何,“阿罗定理”在非欧条件“A>B,B>C,不一定A>C”下还会成立吗?

基于非欧几何的知识,我们知道,答案是否定的。“不可能定理”在欧氏条件下成立,但在非欧条件却可能不成立。而且,现实的空间几何,非欧几何也要比欧氏几何合理。

因此,联系到公理化方法的逻辑,我们有一个基本猜测:现实的效用的分析几何,也许应该是非欧几何,而不应是欧几里德几何。在此问题上,阿罗可能把问题的因果关系弄颠倒了,“不可能性定理”并不是经济学的“有效”定理。而且我们还发现,“投票悖论”可以在非欧条件下得到印证。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公理化方法的数学准备;第二部分,是阿罗证明的逻辑讨论;第三部分,是我们对效用空间的一个几何猜想;第四部分,从等效角度证明效用的空间是非欧的;第五部分,用变分法证明效用的传递是封闭的,以及我们对“独裁”的解释;第六、七部分,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延伸,即如何求“Edgeworth盒”上的契约曲线及无差异函数。

公理化方法与几何公理

(一)公理化方法

所谓的公理化方法,也叫演绎推理方法。它是从一些初始概念(不定义的概念)和一些初始命题(不证明的命题、公理)出发,按一定的逻辑规则,定义出所需要的概念,推导出所需的命题(定理)来。这里的“推导”,是一种严格的证明,其依据,只能是初始命题或已由它们证明了的命题,除了逻辑规定外,不得依赖其他任何东西。它是数学上构建严格数理体系的基本方法。该方法的逻辑特点是:如果“猜想命题”不与公理相悖,那么该“猜想”就有可能是对的;反之,如果“猜想”与公理相悖,那么该“猜想”就一定是错误的。因此,“猜想”的正确与否,与公理的构成有很大关系。同一“猜想”,在不同的公理条件下,结论会有很大不同。

数学上最基础的公理,是数的公理与形的公理。数的公理,有Peano数公理、代数公理;形的公理,则有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罗巴切夫斯基几何,黎曼几何)。任何公理,按笛卡尔(R.Descartes)的思想,都可化为一6一

南方经济2006年第5期

数的公理和形的公理。①联系数、形公理的桥梁,是坐标空间、相函数。由坐标、相函数支撑起来的“相空间”,包含了该公理应具有的一切性质。比如,欧氏几何的“相空间”是“平直的”;非欧几何的“相空间”是“弯曲的”。阿罗公理作为一个代数公理,应与形的公理同态同构。

(--)几何公理的构成⑦

按希尔伯特(D.Hilbert)的划分,几何公理的组成如下:

表1几何公理结构

欧氏几何和罗氏几何的区别,是第Ⅳ公设;而黎氏几何与欧氏、罗氏几何的区别,除了第Ⅳ公设外,还得加上一个在关联基础上的分隔公理。

关于第Ⅳ公设,是众所周知的:

欧氏第Ⅳ公设:又称平行公理。过直线L外一点A,至多可作一条直线与L不相交。它的等价描述是,△内角和等于订。

罗氏第Ⅳ公设:过直线L外一点A,至少有两条直线与L共面而不相交。它是欧氏平行公理的矛盾命题。它的等价描述是,△内角和小于订。

黎氏第1V公设:过直线L外一点A的所有直线,都与L相交。它的等价描述是,△内角和大于1T。

对于其它公理,了解它们是必要的。

关联公理:④也叫结合(从属)公理。过A,B两点,有且至多有一直线L;直线上至少有二点,又至少有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B,C,必有且至多有一平面s;每一平面上至少有三点;如果直线的两点在平面S上,则该直线的每一点都在S上。

顺序公理:也称次序公理。若C在A,B之间,则A,B,C三点共线,且C在B,A之间;对于A,B两点,至少存在点C,使C在A,B之间;在共线三点中,至多有一点在其余两点之间。

欧氏/罗氏顺序公理黎氏分隔公理

图2顺序公理与分隔公理

①R.Descartes的思想,现在被归纳为关系映射反演原则。其思想推动了坐标解析几何的产生与发展。

②本节的五组公理,其内容与D.Hibert原文表示略有不同,但所表达的事实基本一致。本文侧重于其点、线、面的公理表达。

③公理中的“点”应分别理解成“欧氏点,罗氏点,黎氏点”,“线”为“欧氏线,罗氏线,黎氏线”,“面”亦为“欧氏面,罗氏面,黎氏面”。并且规定,如果把球面作“黎氏平面”典型面,球面上大圆作“黎氏直线”,“点”在大圆上,且球面上的对径点是一个点,则关联公理就是黎氏关联公理。所以黎氏意义下的直线是封闭的。

一7一

关于效用函数及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一个猜想

分隔公理:喏A,B,C为直线上任意三点,存在D,A,B点分隔C,D;若A,B分隔C,D,则B,A分隔C,D,C,D分隔A’B;共线四点A,B,C,D,则A,B分隔C,D,A,C分隔B,D,A,D分隔B,C,三种关系恰有一种关系成立。

合同公理:也叫全合(全等)公理。若A,B为L上的点,A’是L7上的点,则在L’上A’的一侧,恰有点B’,使得AB=A~B;若AB=A’B’,A”B”=A~B,则AB=A”B”;若B在A,C之间,B’在A’,C7之间,并且有AB=A~B,BC=B’C’,则AC=A’C’。

<:===》

图3运动合同过程K一一-K

运动合同公理:也叫等效公理。对两个几何体K、K’,通过运动变换F,可以由K’得到K,并且保持K、K’共有的特征性质不变。

由合同或者运动合同公理,可导出:①自反性:AB=BA;②对称性:若AB=A~B,则A~B=AB;③传递

性:若AB=A~B,A~B=A”B,,,则AB=A”B”。同样,由顺序,分隔公理,可定义出:④反对称:AB=一BA;⑤非对称:AB#BA。

以上公理的逻辑关系是:没有关联公理、顺序/St隔公理,就没有合同公理,也就不存在自反性、对称性及传递性;自反性、对称性,以非自反、反月E对称的存在为前提。决定非自反、反月乍对称的因素,是关联公理和顺序/St隔公理。在同一构造空间里,满足非自反性、反月E对称性、传递性的几何关系,通常称为序关系。⑦三种不同的公理,构造了三种不同的序。三种序关系,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几何。开放的序,代表欧氏或者罗氏几何;@封闭的序,则代表黎氏几何。叼≮同的几何,将导致不同的几何定理。

比如,在欧氏、罗氏几何条件下,由顺序公理有反对称AB=一BA,于是,如果C>B,A>C,则A>B。

而在黎氏条件下,由分隔公理,有非对称AB#一BA或者反对称AB=一BA,如果是反对称AB=一BA,则C>B,A>C,一定有A>B;如果是非对称AB≠一BA,则C>B,A>C,不一定是A>B,而可能是B>A。关于连续公理,则从略。

(三)数与形的统一

考虑一个数序对∞力,并引入坐标系{O;1,i);则这个数序对@,y),可看成复平面上的一个点z@,y);这个点通过坐标关系,可构造一个数三=z?1+),?i;则有点Z与数z的对应关系:

①。直线”上每一点都在平面S内,都具有相同的“面序”:在“直线”上诸点的“面序”都相同的基础上.比较该。直线”上诸点的序关系.是平面上顺序公理与分隔公理成立的前提条件。

⑦满足自反性、对称性、传递性的几何关系。是一种等价关系。满足非自反性、反月}对称性、传递性的几何关系。是一种弱,强序。序有点序、线序、面序之分。

③对于开放的点序,如果其线空间是平直的,则代表欧氏几何;如果其线空间是弯曲的,则代表罗氏几何。

④封闭的序关系。与圆拓扑同构。而圆的内禀几何就是黎氏几何。

一8一

南方经济2006年第5期

Z(x,y)仁兆=工?1+y?i①

同时,z的运动z(x,Y)_÷z’@+毗y+dy),将构成线段zz’,并且有:

dz2-似?l+dy?庐肼?1%2dxdy?1?f+妒?i2

于是,有线段zz7与数出:的对应关系:

ZZ’营dz2=dx2?1%2dxdy?1?i+d1I,2?/2

系和“线”的几何关系

因为,数z、dz是基元(1,0上的一个线性表示;而数出2则是基元(1,D的二次正定型;dz2≥O。因此,必须对基元(1,i)的性质和算法进行设定。

通常,基元(1,0的确定与基元(1,砂的算法,称为一个变换群。这种变换群,在正交面上共有三种;嗨一种变换群对应着一种几何。@变换群的具体确定,与公理的构成有关。每一种公理构成,隐含着一种变换群;同时也就隐含着一种几何结构。

衰2“?”算法与几何关系

双曲几何

l‘1l0‘O-1

抛物几何

1l

ll0

l00

椭圆几何

l‘

l10

‘0l

当1?i=0时,有dz2=(山?1):+(dy?02,它表示引入的坐标系为直角坐标系;数出2的形式,则忠实地反映了直角AZOZ’的“勾股弦”关系;并且,这种“勾股弦”关系,在任何直角三角形中都严格成立)。

显然,dz2为线段zz’长度的平方,dz=IZZ’I;

(山?1)2为线段ZO长度的平方,(山?1)=IZOI;

(ay?f)z为线段OZ’长度的平方,(dy?O=IOZ’l;

但是。当iz一1时,却有:

①这里的数z=工?1+y.i,其实是一个广义复数。广义复数包括:“普通复数,对偶数。二重数”。当i2一l时,i为虚数单位。:为普通复数;当i2:o时,i为对偶单位,:为对偶数;当产=+l时,i为z.IR单位,:为二重数。对偶数是德国几何学家斯塔第(E.Study,1862--1930)曾经研究过,在文献中称为斯塔第对偶数;二重数则是英国数学家克里福德(w.K.Clifford,1845—1879)首先引进的。而下面的山2,因为其代表的是一个线段。因此dz=不是复数而是一个标积。标积dz2>-0。

②平面上的几何,实际有9种。在坐标系(o;m,日中,出2=d矿?rn2+2出dy?m?i+妒?i2..mZ=-{-1,0,+1l,iz-:_l-I,0,+11。

③变换群与几何的对应关系、几何按变换群分类的理论.已由M.Klein建立。

一9一

关于效用函数及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一个猜想

配=(dx?1)2+(dy?D2=睇一妒

点Z的运动是弯曲的双曲线,其运动几何为双曲几何。q)从几何的分类上,双曲几何从属于罗氏几何。

而当i2=0时,有:

dza=(dx?1)2+(dy?D2=dx2

点z的运动是平直的直线,其运动几何为抛物几何。抛物几何从属于欧氏几何。

当i2=+1时.有:

dz2=(dx?1)2+(ay?i)2=dx2+妒

点z的运动是弯曲的椭圆线,其运动几何为椭圆几何。椭圆几何从属于黎曼几何。

可见,在保证AABC“勾股弦”关系不变的前提下,基元(1,力性质的变化,将使△的几何形态发生较大的扭曲。而且其“△内角和定理”也被修正为:

ZA+/B+ZC=万+Ikgds+IIKdar∞

其中:k。为线空间曲率,E为△各边的弧长;K为面空间曲率,D为△积分区域。显然有:罗氏几何:等出2的运动轨迹BA为双曲线,K=0,kg<O,有厶4+/B+二c<1T;

欧氏几何:等出2的运动轨迹BA为平直的直线,K=0,.|},O,有厶4+£日+[c=1r;

黎曼几何:等出2的运动轨迹BA为椭圆线,K=0,k。>0,有LA+LB+[cⅪ;

图5罗氏几何、欧氏几何、黎曼几何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所以,坐标基(1,i)的性质,对点、线的空间形态影响很大;基元(1,i)的性质,是区分空间几何类型的重要标志。

由于已经证明,阿罗公理体系是一个效用序数对;因此,阿罗公理必属于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中的一种。

(四)A>B,B>C,不一定A>C

几何“猜想命题”的“真伪”,与几何公理性质密切相关。它严密地证明了,仅凭直觉而没有通过逻辑证明的“东西”,是靠不住的。许多在欧氏条件下,看起来直观而平凡的“真理”,在非欧条件下就有可能成为“谬误”。比如,“△内角和等于1T”这样一个“猜想”。该“猜想”只在欧氏几何条件下成立;在罗氏、黎曼几何条件下不成立。反之,如果“猜想”换成“△内角和不等于耵”,那么“猜想”在罗氏、黎曼条件下是成立的;而在欧氏条件下不成立。再如“如果A>B,B>C,那么一定A>C”之“猜想”,在欧氏、罗氏条件下是严格成立的;而在黎曼几何条件下不成立。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

所以,在不同的条件下,几何的基本元素和基本关系,不论是几何形态还是几何计量,都要发生根本性

①点z的运动,为一相对运动。相对运动,是保出2不变的运动。观察出2的组成形式,就可知z的运动几何属于哪一种几何。

②该公式是逐段光滑的Gauss—Bonnet公式的一个变形。陈省身认为,物质场的关系方程,与Gauss—Bonnet公式有非常重要的联系。

一10—

南方经济2006年第5期

的改变。我们不能再用主观的思维,去推论一些“想当然”东西。了解这些,是解决“不可能定理”和“投票悖论”的基础。而且应该记住的是,“点”应严格区分“欧氏点,罗氏点,黎氏点”,“线”分“欧氏线,罗氏线,黎氏线”,“面”应分“欧氏面,罗氏面,黎氏面”;由“点、线、面”等基本元素支撑起来的空间,有“欧氏空间,罗氏空间,黎氏空间”。其几何要素在空间里的表现,除“点”外,“欧氏线,面”在三维欧氏空间里是平直的,而“罗氏线/面,黎氏线/面”在三维欧氏空间里却是弯曲的。“线,面”在三维欧氏空间里是否弯曲,是欧氏几何与非欧几何的根本区别。而“黎氏线”则是“黎氏球面”上的“大圆”,它是一个封闭的“线元”;它通常也叫“测地线”。

图6欧氏几何、非欧几何在常曲率条件下的空间表现

二阿罗公理。“投票悖论"与不可能定理

(一)阿罗公理①

对备择对象x和Y,考虑一种偏好序关系“乏”;“乏”可看成符号“_÷”,或者一个算符“≥”;用“茗乏,,”表示“x优于Y”;z和Y经“乏”作用后化成函数“(石)和u(y);如果x>--y,则u(x)>Iu(y)。“乏”满足:公理1:连通且自反性。啊任意的x与),,有工乏_y或y乏z;且二者至少必居其一。

公理2:传递性。对任意的x,y和z,z乏y与y乏z,则必有工乏z。

公理3:一致性。若社会所有成员都认为,某种备选方案优于另一种,那么社会亦应如此认为。

公理4:独立性。比如,原来有两名候选人,现在又添加一名候选人,则人们对原来两名候选人的偏好序。不应受新添候选人的影响。

公理5:非独裁性。即不应使个人的偏好总是自动成为社会偏好,而不管其他人的偏好与他是如何地

①关于阿罗公理,各种文献的表述不一,有政治学的表述,有经济学的表述,也有对策研究表述。本文采用的是经济学的表述。

②严格的说,阿罗的定义及这个公理只是定义了一种联络关系。它包扩无差异的等价关系和有差异的序关系。有差异的优于关系是序关系,无差异的等价关系不是序关系,两者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由于篇幅的关系,本文没有在此展开。

一11—

关于效用函数及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一个猜想

不I司。

其中:公理1,2为自然的理性基本条件;①公理3,4,5是阿罗及其支持者,为达合理要求所加的限制性条件,它最直接的结果,是形成“少数服从多数”规则。

(--)不可能性定理与“投票悖论”

不可能性定理:阿罗认为,五个公理是不相容的,不可能存在满足上述五个条件的效用函数;如果有的话,只可能是外界强加的或者是独裁的。阿罗用公理化逻辑,论证了他的论点。给予他强烈支持的证据,是下面的“投票悖论”。

假设由甲、乙、丙三人组成的一个群体,必须在A,B,C三个方案中,进行排序与选择。达成群体偏好尺

图7封闭的循环序关系度的自然方法,是少数服从多数;如果群体中的大多数认为“第一方案乏第二个”,那么群体就认为“第一方案乏第二个”。假定:若甲认为“A乏B,B>-C”,根据传递性原则,从而有“A乏C”;乙认为“B乏C,C乏A”,从而“B乏A”;丙认为“C乏A,A乏B”,从而“C乏B”。因为有两票的多数(甲,丙;甲,乙)认为“A乏B,B乏C”,根据传递性原则,应有群体序“A乏C”。但是,综合观察甲、乙、丙三个独立的序,发现也同时存在两票的多数(乙,丙)认为“C乏A”。显然,由传递性原则导出的“A乏C”,与由少数服从多数推出的“C≥A”,两者是相互矛盾的。要消除这种矛盾。只能在矛盾的序关系中两中择一。如果群体选择“A乏

C”。由于这也是甲的观点,所以等同于甲“独裁”;如果群体选择“C乏A”,则只能是“外界强加的”,因为它必须否定序的基本原则一传递性。

于是,“投票悖论”导出了一种封闭的序循环关系:

A乏B乏C乏A

它与“测地线”拓扑同构。②

阿罗还罗列了利用个人效用构造社会效用函数时,可有多种不同数学表达式的例子,来佐证社会效用函数存在的“不可能性”。关于阿罗证明的过程从略。但其思想逻辑,已基本反映在“投票悖论”中。

(三)不可能定理在逻辑上的问题

1.判断一个函数存在与否,数学上只要两个条件:一是函数是连续的,用集的语言叫连通且自反;二是自变量与因变量一一对应,用公理表达就是,自(因)变量必须满足关联、顺序、合同以及连续公理中的阿基米德公理。价值、效用、序关系,作为不定义的概念,就象平凡几何中的点、线、面一样,都是不证而自明的要素。其函数都由这些要素构成。它们均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效用函数是肯

①Arrow的“完全理性”假设。曾经导致质疑者强烈的批评。公共选择学派创始人J.M.Buchanan认为,完全理性假设是“(将)个体特性的荒谬移植(至群)”,从而导致“整个Arrow框架的分析错误”。Sen、Gibbard、Satterthwaite等人也持相同的观点。他们从“弱化”Arrow“完全理性”假设的角度,来建立社会选择机制。如Sen等人的建立了“在个人主权基础上的社会选择机制”,Gibbard—Sattenhwajte等人则建立了“在防御策略基础上的社会选择机制”。Sen等人的方案是:仅要求“优于关系”具有“传递性”,而不考虑其“无差异关系”是否具有“传递性”;Gibbard、sattenhwaite等人则是:不再要求所得到的集体选择规则具有自反、传递、和连通的性质,而只是要求集体选择规则是拟传递的或者非循环的。将“完全理性”改成“相对理性”。但是他们这种“弱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可能结论,相反还产生了新的“不可能性”问题。如“Sen个人主权不可能性定理”。“Gibbard—Sattenhwmte防御策略不可能性定理”。

②我们后面将给出一个效用的“测地线”方程。这个“测地线”方程是封闭的。它与“投票悖论”拓扑同构。

一12—

南方经济2006年第5期

定存在的。q烬管效用函数,可能存在多种数学表达式甚至没有表达式,但都不是效用函数不存在的理由。⑦因为社会是“经济人”群体,“经济人”懂得如何在多种表达式中选择最优。至于最优的表达式是什么,只与经济系统的结构有关,而与存在多少种表达式无关。

2.“A乏B和B乏C,从而A乏C”,只在欧氏条件下是成立的;而在黎曼条件下不成立。推而广之。“效用函数不存在”作为一个“猜想”,在欧氏条件下是成立的,但不等于在黎曼条件下也成立。关键是看效用所在的空间是否弯曲。按笛卡尔的思想,任何公理都可以化为几何公理;阿罗公理当然也不能例外。阿罗传递性公理,其实就是欧氏顺序公理基础上的合同公理。阿罗公理与欧氏几何公理同态同构。我们唯一需要证明的是,选择的公理,应该是非欧的而不应是欧几里德的。即,在理想的情况下是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在大多

封闭的序关系+“社会独裁”=传递性公理

图8封闭的序关系与“独裁”的序关系

数情况下是黎曼几何。

3.在黎曼几何条件下,任何序关系都是封闭的,“投票悖论”序拓扑结构,正是这种封闭序关系的真实反映。在黎曼条件下,阿罗传递性(顺序)公理已经失效,要确定A,B,c三者关系,只能通过分隔公理来确认。根据分隔公理,必须首先确定A,B的关系,然后再确定C是在A,B之间还是A,B之外。具体地说,就是一要统一确定A,B,c序的方向,二是统一确定A,B,C序的起点和终点。可以认为。“投票悖论”封闭序的产生,其原因就是没有“统一的效用观,统一的起点和方向”所致。而“一致性公理”,则是序关系统一之后的另一种表现。这种统一序的方向、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其实就是“独裁”。但要注意的是,这种“独裁”,是“社会独裁”而非“个人独裁”。

4.阿罗把“投票悖论”中的“社会独裁”,直接等同于“一个人说了算的独裁”,而没有注意两者间的区别。他颠倒了原因与结果的因果关系。一般而言,“社会独裁”是群体协商的结果,是一种协商后的“社会准则,法规”;而“个人独裁”,则完全是“一个人说了算的个人强权”;两者是不一样的。古语云:“鹤蚌相争,渔翁得利”。“投票悖论”中的“二择一”,其实是一种“得利”的表现,它是一个“社会独裁”,只不过它与“某个人的意愿”巧合而已。

5.当一种序的基本规则已定时,那么选择只能服从规则,而不能反过来甚至否定规则。归纳起来,阿罗公理的矛盾,是“传递性”与“少数服从多数”的矛盾。“传递性”与“少数服从多数”,作为两个规则,在选择中应有优先次序。其优先次序的确定,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而言,如果“传递性”是公理的基本规则,那么在选择中应处于绝对优先地位;“少数服从多数”作为一个辅助规则,则只能处于次要位置。不能因为某种结果,而对它们的次序和地位进行任意曲解。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关于时间的确定”。大堂里挂着三

①VenNeumaan和Morgenstem在1945年用公理化方法严格证明了效用函数的存在。随后,Debreu在1954年、Rader在1963年也先

后证明了效用函数的存在性。更早的工作是Eilenberg做出来的。Eilenberg在1941年就证明了类似的结果。

②辛钦也持相同的观点,见辛钦的《数学八讲》。

一13—

关于效用函数及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一个猜想

个钟,三个钟都用统一的原理计量时间,三个钟均没有误差,其中一个指住“9:00”,其余两个指住“10:00”。但此时能不能按“少数服从多数”确定,当地时间一定是“10:00”而非“9:00”?显然是不能的。因为,指住“9:00”的可能是“当地北京时间”,指住“10:00”的是“东京时间”。从时间的数值上说,三个钟均没有指错。只不过“时间的起点”不一样。但是,这种“少数”钟的“独裁”,并不是由“它”自己“专制”决定。它只能由当地的“环境,法规”决定。由社会的选择决定。

三我们的猜测

(一)几何猜想

由于阿罗颠倒了问题的因果关系;因此“不可能定理”可能并不是经济学的“有效”定理。同时,效用函数存在性(猜想)是否与常理相悖,关键是看效用所在的空间是否弯曲。于是,我们猜测:如果效用的空间是弯曲的;那么由效用/2,与交换价值t,张成的“曲面s”,应能嵌在具有坐标@,也瑚的欧氏三维空间里。并且满足:

zl=xl@,“)x2=z2(’,,U)X3=z3(’,,“)

同时而、恐、而对“。v可微。

于是,在某个r投影变换下,“S曲面”应映照成一个“Edgeworth盒D”。

(h砧)—二◆0l(V,u),x2(v,u),x3(v,“))

D平面

,.

<===>

图9E3中的曲面S在r映射下为E2中的“Edgeworth盒”

“盒D”的对角线AB,是交换的契约曲线;契约曲线AB,是“.s曲面”的“测地线AB”在“D”上的投影;“测地线AB”,是“曲面S”上的最短直线;AB既与地秒的空间有关,同时也与UX'V的空间有关;①AB上的每一点,都是一个“帕累托最优”;而AB的方向,则反映了无差异交换的传播过程。⑦

(--)模型

由于市场是一个u与移的相互转换,“s面”是一个u口的组合;“S面”就代表市场,市场就是“|s面”;地移满足AB曲线最短传播要求。因此,市场问题,是一个几何问题。它是AB曲线在“S”约束下求极值,是AB在“|s”约束下求最优路径。它是AB在“S”约束下求“测地线”。

但由于,“S面”是嵌在E3空间里的,曲面上AB长度:

而ds2=Id,12=dzl2+dx≯+dx产。

s彻=ds

又由于zl、恐、而是“,’,的可微函数,ds2=ldrl2

①传统的教科书认为。契约曲线是无差异曲线切出来的。我们认为,它存在逻辑上的矛盾。

②根据L.Euler在1736年所证明的一个定理。可以推断,在无外部作用时,无差异交换的传播,必定是沿测地线A—咀运动的。

一14—

南方经济2006年第5期

dr=昙幽+a,、rdv=r=du+rvdv

因此。也有:

ds2=ldrl2=ldrI?Idrl=l,嗣u+r。dvl?I,.Ⅱdu+Ld移l

。Lkdu2+2rar。dudv+LLd”2

令g。=r^,踟=r山,g.删=r^,则:

ds2=g=du2-29.dudv+g。dv2

于是,也有:

%=f.Bvg一2ii面百万

=j::B吖‰。面duJ2十二gw。面du)+g。咖

因此,S口便是定义在集{u@))上的一个泛函。

则AB的最优路径问题,将转化为求S丑在“Edgeworth盒”内的变分:

瓯筇(肚。喏)2+29。(等+gwdv)_o

具有ds2-g埘d“2+‰dudv+g。dv2形式的“S面”,通常叫黎曼面。黎曼面上的U,V坐标,叫曲坐标。ds:叫黎曼距离。ds2是u,t,在“.s”约束下的拉格朗日函数。①ds2应有极值。保ds2不变的几何,叫黎曼几何。缸、g珊、

踟叫空间度规系数。

空间度规系数,决定曲面“Is”的性质。

如果g叫、踟、踟是M,口的函数,则“.s”就是曲面。“S”为曲面,效用的空间就是弯曲的。如果踟、踟、踟是与u,口无关的常数,则“S”为平面。“|s”为平面,效用的空间就是平直的。平面是曲面的特殊形式。踟=0,表示u,移正交。

因此,市场问题就是一个纯粹的黎曼几何问题。

它是%在“.S”约束下求极值,是AB在“s”约束下求最优路径。是AB在“.s”约束下求“测地线”。它是sA口在“Edgeworth盒”内的变分。

关于模型的解,见本文的第五、六、七部分。

四效用空间的非欧性证明

在20世纪初,A.E.Noether曾经证明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定理。这个非常有用的定理,就是Noether对称。A.E.Noether证明了:在一个相互作用的力学系统里,有多少个守恒量,就有多少个守恒律,守恒量与守恒律是高度对称的,对称性导致相互作用律。这里,守恒量也叫不变元,对称性也叫对称性规则。Noether对称的思想,可用图10表达。

①严格地说,交易系统的拉格朗日函数L(u,v;s)=(“du,ds)2+2岛(du/ds(dv/ds)+g。(dv/ds):)”,它此时的极值恒等于l。它是交易系统的作用量,在交易系统里它是严格守恒的。我们也可以由此出发,利用Euler—Lagange条件,求出交易的契约曲线。

一15—

关于效用函数及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一个猜想

图10Noether对称与相互作用律

由于,交换是一个买者与卖者的博弈,交换过程是一个u与移的相互转换;因此,市场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力学系统。在这个力学系统里,Noether对称也是成立的。

根据Noether定理,我们可以考虑一个由/2与口张成的“S面”的运动。看看这个“.s面”的运动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不变元,以及跟这个不变元有关的变换是什么?如果这个守恒元与欧氏几何有关,则效用的空间就是平直的;如果这个守恒元与非欧几何有关,则效用的空间就是弯曲的。

(一)经济系统对称,等效律或无差异守恒律

经济系统对称的存在,取决于我们对规律的本质认识。如果我们能从规律的本质出发,那么,经济系统的对称性是能够证明的。

从本质上,所谓规律,就是与时间地点变化无关的现象;因此,市场的交换规律,应与坐标系的运动(价值观的变化)无关;与采用什么坐标系(价值体系)无关;其运动的方向(价值体系的演变),都是等效①的或无差异的。只有满足这些要求的,才是规律;否则,就不是规律。

那么。满足规律要求的运动变换是什么呢7

我们先观察“规律与坐标系的运动无关;其运动的方向,都是等效的或无差异的”。看看满足这一要求的几何变换是什么?

考虑坐标系K’【O’;v’,u’卜Ⅸ【0;v,u)的运动;跟这个运动相对应的变换为A。

在K’(O’;v’,U’)中,存在复数击’与标积山”,

ds’=dv’?1’+du’~i,(is72=12?dv’2+2dr7du’?卜i+产?du72

在K10;V,U}中,存在复数山与标积祥,

ds=-dv?l+du?f。ds2=12.dv2+2dvdu?1?f+产?du2

由于K’《与K’叫的过程是等效的:所以有:

ds’=A?ds;ds=A?ds’

于是:

ds7一?ds4?A?ds’鲋2?(is’

从而:

A毡1

①这里的等效,不是指经济效用相等.而是指在运动合同公理下的效果相同;运动合同公理也叫等效公理。等效公理在Hilbert划分中为公理nl;至于其他公理的组成,我们下面的证明,是将其归纳为确定空间/的性质。

一16—

南方经济2006年第5期

图11运动合同过程K,一一K

当A=一1时,几何变换为反演变换;而当A=+1时,几何变换为对称变换。

由于在平面上,对称变换可以定义为一个平移加一个旋转;而反演过程是一个180。的旋转;因此,A2=l。证明了对称性的存在。

同时,等效的过程,带来反演对称规则:

ds’=±l?ds,—}dv7=±1?dv,du’=±1-du

并同时带来“保距”要求:

山’2=d,

凼”,d,就是跟对称性对应的守恒元;dr’=±1?山,表示运动的无差异律;A=+l,表示无差异律在任意的系统里都是一样的;ds’=+1.ds是现实的无差异律的数学表示;ds”ds2,代表无差异交换的形式不变,是一个等效交换律;守恒元与守恒律高度对称;对称性决定守恒律;dst2ds2的形式,则决定交换的空间类型。因此,在设计公理的构成时,必须保持系统的对称。

图12经济系统对称与等效、无差异律

满足“保距d5’毛d52”要求的变换A,是反演、平移与旋转。从运动合同的要求,可以将平面内直角坐标系K’嗽的运动,定义为:

,y=矿cos缈一u'sinf/+口≥f咖=咖-c0S少一玩.siny

【iu=V’siny+iu’cosv+ib【idu=dv’sinv+idu’cos

其中:(1,对代表任意的复空间,i2=卜1,0,+1);砂为旋转角,砂与空间i的选择有关,q6为平移常数。K’—咏,是11,il空间加在舭实轴上的平移与旋转过程。整个过程,保证空间Il,iIf整J性质不变。

但是,当将i=.,冉一l的空间加在叫实轴上时,却有:

Idv=dr’cosW一胁’sinv

ljdu=dr’sin少+jdu’cosf/

也就是:

dsO=dv+jda=(dv’cos(-du’sine,)+j(dv’sinC,+du’co缈)

=(cos妒0sine)dv’+仃cost—sins)du’

=(co妙巧si州dv’+仃cosllO+j2sint#)du’

=(co缈町sir90)dv’+-『(cosC+jsi州du’

=(co印巧sin们(面’-歹du’)=∥ds’∞

一17—

关于效用函数及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一个猜想

图13等效的保距过程ds%ds'-。但ds7#ds

dv’

可见:保也72:山2运动,并不一定有ds7ds,而是ds’#ds;特别是当将i2=一1的空间加在叫实轴上时,山=ez妒ds’,山、ds’之间相差砂角。沙的决定,与i的选择有关。

规律与坐标系的运动无关,与采用什么样的坐标系无关,与坐标系的原点选择无关。

(--)坐标自身的变化

我们前面考虑了坐标之间的运动,现在考虑坐标自身的变化。

由于规律在任意的坐标系里,都是等效的或无差异的。因此,坐标自身的变化,不应该影响规律的性质;坐标自身的变化,也应是运动合同等效的,也应该具有坐标运动的一切性质。于是,可假设:K’(07;v’,U’)为一个直角坐标系,K(O;V,U)为一个非直角坐标系;如果K’_KK’—岖是等效的话,则K’_K的运动,也将由一个平移与一个旋转组成。它除了保持出’2=山2外,还必须保持ds’=ds。

于是。旋转矩阵:

B=降LSIll孑qCOiS朝

Vlf,)

应该可以对角化,运动可以写成:

jV=Av’+口jj咖=^咖’

、—,、

liu=i22U’+ib【idu=f旯2du’

AI,A:是旋转矩阵B的特征根。

解特征方程:

得A=eJ砂或e峁。_『2=一1。图14等效的自变过程,ds’2=ds2。ds’=ds

r葛y竺汁。.

ds=ds’

dv’

这实际上是确定了复平面的性质。即沔√2=一1。

显然,当Al=e4≯,A2_∥时,运动秽’叶口是正方向旋转沙角,u’_u是反方向旋转沙角;

而当Al=e4≯,A2_∥时,运动移’_+秽是反方向旋转砂角,u’叶u是正方向旋转砂角;

但不论哪一种情况,其ds’2=ds2,ds’=ds的联合运动,为复平面内分角。其所分角砂为复角。旋转沙是复平面内转动了角加。它等同于做了变换i叫,砂1沙,秽’却,,口—忉,iu’1M’,iul“。

一18—

南方经济2006年第5期

du’

dv’

图15平面上的两种分角行为

因此,将复角Ⅳ代入旋转角,有分角变换:

Idv=咖’cosjy—f如’sinjy

lidu=咖’sinj+idu’cosjy

利用coshO=cos弦Jsinh砂=sin抛,i=j,,2—1,则tJ,u实轴的变换就是:

dv=dv’cosh5f,+du’sinh少

【du=咖’sinh少+du’cosh少

它是数序对@,圳j|寸予海一1空间后的普遍变换形式。它充分反映了交换几何的现实。它是个市场变换,但却是个双曲旋转。

这个双曲旋转变换,有恒等式dvz-du%dvt2du屹及dvdu._dv’du’。

但是dv,2_du幢是K’直角坐标系的ds屹=dv心+i2du屹在海一1时结果;由于ds心=ds2,于是也有ds2=dv2-

du20

由于ds:、ds”,既是K、K’的不变元,同时又都具有双曲线的特征。因此,在平面内要求“规律与坐标系的运动无关,且与采用什么样的坐标系无关,与坐标系的原点选择无关”,则必然带来复平面内的“ds幢=出:,ds’=ds”要求;而“距ds”、ds:”的形式都为双曲线,都与非欧几何有关;因此,交换的空间必为非欧几何。

特别是ds%dv2-duZ=O时,有dv=du.,及秒=u+b;b为积分常数,常取为0。从“帕累托最优”的定义上衡量,山代表无差异律;出2=0满足无差异的最优要求。它是“Edgeworth盒”的45。对角线。而当ds2≠O时,“帕累托最优”则与45。线产生了偏移。

图16平面上的“帕累托最优”模型

(三)坐标变换,黎曼几何

在曲面内,继续推广“规律与坐标系的运动无关,而且与采用什么样的坐标系无关,与坐标系的原点选择无关”要求;看看能不能通过坐标变换,将一个曲坐标化为一个平面坐标,或者将一个平面坐标化为一个曲坐标,或者将一个曲坐标化为一个新的曲坐标;如果能够,就意味着平直空间里发生的交换,与真实的黎曼空间里的规律,是一致的;就意味着可以通过坐标变换,将复杂的空间里的规律,化为简单的双曲模

一19一

关于效用函数及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一个猜想

型进行研究:就意味着我们在平面内所导得的结论,具有高度的普适性。

可以证明,这种推广是成立的。直观的例子,是世界地图的形成。它是将球面上的陆地经纬度坐标,共形投影到平面上,形成所需要的世界地图。

假设:K’{0’;v’,U7)为平面坐标系,具有ds’2%vdu心+2¨du’dv’乜...dv屹形式,&’。.=-1,甜=O,肌=1;K{O;v’u)为曲坐标系,具有dsZ'-'-g.du%29.dudv+g.dv2形式,缸、鼬、踟为”,u的函数。

如果Vt=Vt“u),Ut=Up(v’u);并且可逆,则只要:

g。:‰.(笋2+gvv(譬)2

g。%k.《,c等坛v静昏

仇I跏dyd”

g。=‰.昏2+‰.(笋2

咖咖

就一定有ds%山2。

于是,K’—墨K’—十K的运动,就一定是等效的。证明完毕。

既然地t,张成的“S面”,普遍具有黎曼面的形式;那么,效用的空间必是弯曲的。效用的空间几何必是非欧几何。

五效用方程。效用的传递特征,及“独裁"的数学解释

(一)效用方程

由于市场问题,是%在“S”约束下求极值或求“测地线AB”。但在“Edgeworth盒”中,S^。是ds在A—B路径上的积分,其结果与A川过程有关,S口是%口的函数;因此,S。极值或“测地线AB”可由s似移)的变分求出:即可通过:

溉庐8{Ids}=0

求出效用方程。

令du=dui,dv=d#,舻毋,踟=瓤,踟=甑,且%移互换,则ds2可缩并成:

ds2=瓯duiduk

则有:

一8ds2=-2dsEds=8(g雎咖‘咖‘)

=du‘du‘国磕+29睡du‘8du‘

:du…du鲁国7+29瞎du‘dSu‘

因此.

S=-』鼢=聘警等等8ul+ga警警№

=琏警警等国l--丢cg踌警∥,出坛警国‘

第二项等于零,因为在积分限上,8ut=O。且l=i,k。

在积分号内的第二项中,可用z来代替k。由于在积分限上,亦有任意的8d=O,由变分法引理,呵有:

①f咖(*)田(z)如=0.的条件是:在积分的边界上竹(茹)=o时,咖(x)=o。

一20—

南方经济2006年第5期

三警警等一丢cg螗警,

ii百可一五谵螗百’:!型丝盈一,型一型堂堑:o2dsdsOu76“凼2凼ds8uk

注意到第三项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If89tit89H、duIdu’

2、抛‘’抛‘7

dsds引人克里斯托非尔符号:

F1.,,kz1t扩ag.鲁一等,

则得:

d2u;tg+

F。型丝:oa矿+1¨,tii刮

乘以∥,并注意到g槲ga=万f咖g村L’i,t=聪,m=i,k.,便得效用方程:⑦

了d2丁ul+吒—dFuk攀:o,z:汕;且‘lj}可互换i■十1村ii—u,f2‘,七;且b七口J且珙

其中,s是质点的空间运动轨迹,它既是一条过口,u交点的测地线,同时也是u,口之间的关系函数;L是空间的联络系数,它是坐标的函数,与空间的曲率有关。④碟=o表示空间是平直的,瑶≠o表示空间是弯曲的。

仿射联络公式为:

心=互1gimL,"百agmk+等一器¨地枷乇尼;且婀互换

因此,获得一个具体效用方程的前提是:必须已知联络系数以,并了解空间的性质;具言之,就是已知空间度规踟,岛,踟,因为只有它们才与以有关。

(--)效用的传递特征,及“独裁”的数学解释

由于“测地线”是封闭的。于是,效用传递的“循环性”得证。它说明:“投票悖论”可以在非欧条件下推得:效用函数与系统的空间结构有关。

又由于“测地线”方程的解条件是:

s=¨“f=“:;idut=丝dsI。,且i,尼可互换

珊(一)契约曲线

六求“Edgeworth盒"的契约曲线方法

①这里印代表Kronecker的6记号,i=m当时,印=l,i≠m时,耻O。

②这里得出的效用方程,其实是—个与效用有关的方程组;如果其中一个代表效用的主方程,则另外一个就是价值主方程。

③聪是空间的联络系数,它是坐标的函数,与空间的曲率有关。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它可以看成市场的场强。一21—

关于效用函数及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一个猜想

由于契约曲线是“曲面”上的“测地线’’在“Edgeworth盒’’上的投影;“测地线”对应着契约关系方程。因此。由“测地线’’方程解出%t,并消掉s,就可求出%秽间的契约曲线。契约曲线,与空间的度规有关。

当矗时,契约曲线方程组为:

解得du=adv,u:av+b;取积分常数a=l,b=O,有u=移,则契约曲线如图16左。它是“Edgeworth盒”的45。对角线。

显然,典型面ds::±dU2+d秽:上的契约曲线U-----t3,是黎曼面上的最短直线。其度规系数缸=土1,舶=0,踟=1;有璐=o。此时的黎曼面,其实是一个平面。

如果矗≠0,则契约曲线的求取比较复杂。但可以预计,其契约曲线,将与45。线发生偏离。如图16右。

下面是一个在特殊曲面上,求“Edgeworth盒”契约曲线的例子。

图17各种空间条件下契约曲线

(二)约束在“单位球面”上的质点运动方程

“单位球面”的E3坐标为01,x2—.3)=(sinvcosu,sinvsinu,cosy),

出,:堕咖+§幽:cos“cosvdv—sinvsinudu

出.:堕咖+堕幽:sin“cosvdv+sinvcosudu

dx3熹虮鲁咖一sin讪

于是:ds2=ldrlZ=dxl%dx22+dxsZ=-dv2+sin2矿du2

从而踟=1,踟=舻0,舻sinZv。从而旷=1,矿=萨0,矿=l/sinZv。

由仿射联络公式,可有r乙=sinv?COSY,rk=r1IⅦ_cotV。其余为0。

于是,约束在“单位球面”上的质点运动方程为:

Il万d2v—c。sVst.nViduidu=。

l可d=u+2_c。tVidu忑dv=。

(--)“单位球面”上的契约曲线

将方程组的第二式,两端同除以dsldu,则有:

堡空+2cotv—dv:0

—22—

=“一2V一2扩一凼∥一凼

南方经济2006年第5期

孚[1n了du+21nsinv];o

dSds

sin2v.—d—u:C

其中,1nC为积分常数。并由此得:

也c

—d—s2—sin—2v

将其代入ds2=dv2+sinkyduL,1=(山/ds)2+sin2v(d∥!!!::里量堡:

面dv一_√?一意)2

将du/ds与dv/ds式相除.消去ds.则:

令a2=l/C2—1,则:du』C2一=f—dv1/sin2v?(sin2v-C2)幽=焘咖

两边积分,并取积分常数为1T/2,则有:

“:一arcsin(竺)+要

口Z

这正是u,移在边长为叮T的“Edgeworth盒”上的契约曲线。

效用分布密度契约曲线

图18球面条件下效用分布密度及契约曲线

它是“曲面”上的u,秽关系曲线,平铺到“平面”上的结果。并且,该曲线有2个稳定的不动点(o,0),(1T,耵)和1个不稳定的不动点(,Tr/2,叮r/2)。

当勘E[0,1r/2)时,交换是保守的;而当vE(xd2,1T】时,交换却是冒险的。这确实反映了交换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从另外的意义上说明,我们平常用心理实验获的契约曲线,实际上是并不是它的真实情况,而是曲面上的关系在平面上的一个变形。①

七求“Edgeworth盒"的无差异函数方法。无差异曲线性质

(一)无差异函数

无差异函数是等s的地秽关系方程。由第六部分可知:契约曲线与“测地线”方程的积分常数有关;契约曲线是“测地线”方程积分常数的函数;但这个积分常数却与s有关。因此,由“测地线”方程解出//,,V并

①比如平面地图上的国境线,并不是真正地理上的国境线;平面地图上的国境线形状,也不是真正地理上的国境线形状;真正地理上的国境线及国境线形状,必须到真实的地球空间去观察;平面地图上的国境线及国境线形状,只不过是球面地理在这个平面上的投影。

一23—

关于效用函数及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一个猜想

消掉积分常数,就可求出如口的无差异函数。无差异函数,也与空间的度规有关。

当时,从典型黎曼面dsZ=+du2+dv:的“测地线”方程,有:

解得契约关系方程:及:堡:o

d.s,2。≥

堡:o一

出2。

du

一=口

ds

a.v:b:打爵

坐:兰.“:!’,+,

dvb’。。b。

凼:坐,s:兰+^.

窗=一,S=一+,1.

口口

fJ:兰+^

{a

卜2赤¨f

消去积分常数口,则得典型黎曼面的无差异曲线:

v::(1一鸟:((s一^):干“z)

它是有条件凸向原点的变形双曲线或者变形椭圆。

图19有条件凸向原点的无差异曲线特别是积分常数l_0时,双曲线绕轴发生旋转。有:

0一脚2=(U2+1,2)

如图19右。

(二)“单位球面”上的无差异函数

由第六部分有:

塞=n南2

式中C为积分常数。

令a2=-ll:-I,从而有:

ds=一24一

咖一d(cosv)一d(cosv)面丽一丽一辱

阿罗不可能定理的三种证明

Three Brief Proofs of 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BY John Geanakoplos June 2001 COWLES FOUNDATION DISCUSSION PAPER NO. 1123RRR

A hii h iu hLLut Lu ++ `<5W 55W WwWAv AO, +, Mrkq Jhdqdnrsorv- Devwudfw Duurz*v ruljlqdo surri ri klv lpsrvvlelolw|wkhruhp surfhhghg lq wzr vwhsv=vkrz0 lqj wkh h{lvwhqfh ri d ghflvlyh yrwhu/dqg wkhq vkrzlqj wkdw d ghflvlyh yrwhu lv d glfwdwru1Eduehud uhsodfhg wkh ghflvlyh yrwhu zlwk wkh zhdnhu qrwlrq ri d slyrwdo yrwhu/wkhuhe|vkruwhqlqj wkh uvw vwhs/exw frpsolfdwlqj wkh vhfrqg vwhs1L jlyh wkuhh eulhi surriv/doo ri zklfk wxuq rq uhsodflqj wkh ghflvlyh2slyrwdo yrwhu zlwk dq h{wuhpho|slyrwdo yrwhu+d yrwhu zkr e|xqlodwhudoo|fkdqjlqj klv yrwh fdq pryh vrph dowhuqdwlyh iurp wkh erwwrp ri wkh vrfldo udqnlqj wr wkh wrs,/wkhuhe|vlpsoli|lqj erwk vwhsv lq Duurz*v surri1 P| uvw surri lv wkh prvw vwudljkwiruzdug/dqg wkh vhfrqg xvhv Frqgrufhw suhi0 huhqfhv+zklfk duh wudqviruphg lqwr hdfk rwkhu e|prylqj wkh erwwrp dowhuqdwlyh wr wkh wrs,1Wkh wklug+dqg vkruwhvw,surri surfhhgv e|uhlqwhusuhwlqj Vwhs4ri wkh uvw surri dv vd|lqj wkdw doo vrfldo ghflvlrqv duh pdgh wkh vdph zd|+qhxwudolw|,1 Nh|zrugv=Duurz Lpsrvvlelolw|Wkhruhp/slyrwdo/qhxwudolw| MHO Fodvvl fdwlrq=G:/G:3/G:4 8W t |L| @?!ki? hhL c h t ih)c#L? hL ?c i? L*@!c OihM5U@huc h t5 @??L?c w ? ~ L c@?_itTiU @**),h U @t! ?uLh ih) i*Tu *UL44i?|t@?_@_ Ui W @t4L| @|i_|L| ?!Lu hiThL ?} hhL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第一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亦称绝对成本理论、绝对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英)亚当·斯密经济学鼻祖 代表作品:《道德情操论》1759、《国富论》1776 2、按照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主要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内容概括: (1)如果一国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理论、比较利益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 2、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直接利益表现在:①提高产出水平;②提高消费水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内容概括:(核心:两优取重,两劣取轻) (1)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2)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本国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三节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1、代表人物及作品:(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 2、国际交换比例:国际交换比例以贸易前两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限;国际交换比例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交换比例由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课件) 练习: 1、在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中,机会成本是(B )。 A. 递增 B. 递减 C. 先递增后递减 D. 不变 2、最早提出贸易利益“非零和”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C )。 A. 斯密 B. 李嘉图 C. 赫克歇尔 D.里昂惕夫 3、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有(ABE )。 A. 绝对优势理论 B. 比较优势理论 C. 要素禀赋论 D. 规模经济理论 E. 相互需求理论 4、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有(CDE )。 A. 2x2x2模型 B. 技术水平相同 C. 市场完全竞争 D. 消费者偏好相同 E.规模收益不变 第二章要素禀赋理论: 1、要素禀赋:又称要素丰裕度,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2、要素密集度:产品生产中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3、要素禀赋理论内容:H-O定理(模型)、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S-S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 4、H-O定理:瑞典:赫克歇尔《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1919) 俄林《域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 5、H-O定理:定理内容:要素禀赋决定一国的比较优势;一国应主要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则两国都会从中获益。

MBA管理类理论大全

MBA管理类021——阿罗的不可能定理 一、阿罗的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阿罗不可能定理是由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之一阿罗首先陈述和证明的。 1951年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Arrow)在他的现在已经成为经济学经典著作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中,采用数学的公理化方法对通行的投票选举方式能否保证产生出合乎大多数 人意愿的领导者或者说“将每个个体表达的先后次序综合成整个群体的偏好次序”进行了研究。结果,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的!更准确的表达则是:当至少有三名候选人和两位选民时,不存在满足阿罗公理的选举规则。或者也可以说是:随着候选人和选民的增加,“程序民主”必将越来越远离“实质民主”。从而给出了证明一个不可思议的定理:假如有一个非常民主的群体,或者说是一个希望在民主基础上作出自己的所有决策的社会,对它来说,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要求都是同等重要的。一般地,对于最应该做的事情,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偏好。为了决策,就要建立一个公正而一致的程序,能把个体的偏好结合起来,达成某种共识。这就要进一步假设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按自己的偏好对所需 要的各种选择进行排序,对所有这些排序的汇聚就是群体的排序了。

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孕育和诞生。 阿罗不可能定理的证明并不难,但是需要严格的数学逻辑思维。关于这个定理还有一段情节颇为曲折的故事。 阿罗在大学期间就迷上了数学逻辑:读四年级的时候,波兰大逻辑学家塔斯基(Tarski) 到阿罗所在的大学讲了一年的关系演算,阿罗在他那里接触到诸如传递性、排序等概念在此之前.阿罗对他所着迷的逻辑学还是全靠自学呢 后来,阿罗考上研究生.在哈罗德〃霍特林(Harold Hotelling)的指导下攻读数理经济学他发现,逻辑学在经济学中大有用武之地就拿消费者的最优决策来说吧,消费者从许多商品组合中选出其最偏好的组合、这正好与逻辑学上的排序概念吻合。又如厂商理论总是假设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当考虑时间因素时,因为将来的价格是未知的厂商只能力图使基于期望价格的期望利润最大化。我们知道、现代经济中的企业一般是由许多股东所共同拥有100个股东对将来 的价格可能有100种不同的期望,相应地根据期望利润进行诸如投资之类的决策时便有100种方案。那么,问题如何解决呢?一个自然的办法是由股东(按其占有股份多少)进行投票表决,得票最多的方案获胜这又是一个排序问题阿罗所受的逻辑训练使他自然而然地对这种关系的传递性进行考察结果轻而易举地举出了一个反例。

微观经济学试卷8说课讲解

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试试卷8 卷BCBBC 6-10 ACADD 1、人们在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时必须(B) A、使个人利益优于公共利益; B、作出选择; C、降低期望; D、以国家利益为重。 2、现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欲望这一事实被称作( C ) A、经济物品; B、机会成本; C、资源的稀缺性; D、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3、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是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B )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 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 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 D、某一行业中雇佣工人的数量。 4、假如生产某种物品所需原料价格上升了,则这种商品的(B )。 A.需求曲线向左方移动B.供给曲线向左方移动 C.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D.供给曲线向右方移动 5、假定玉米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玉米的产量等于销售量且等于需求量,恶劣的气候条件使玉米产量下降20%,在这种情况下,( C )。 A.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为玉米产量下降20% B.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价格上升低于20% C.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价格上升超过20% D.玉米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为玉米价格上升等于20% 6、下列哪些情况是支持价格的例子(A )。 A.租金控制; B.当汽油的均衡价格是每加仑1.5元,把汽油的价格限制为每加仑1元; C.最低工资;D.农产品保护价格。 7、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C )。 A.效用水平不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相同 B.效用水平不同,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也不相同效用 C.水平相同,但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不同 D.效用水平相同,两种商品的组合比例也相同 8、在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过程中,下列哪一个变化首先发生( A )。A.边际产量下降B.平均产量下降 C.总产量下降D.B和C 9、在一个存在X、Y两种商品和L、K两种要素的经济体中,达到生产领域一般均衡的条件为(D )。 A.MRTS LK=PL/PK B.MRTS LK=MRS XY

民主的博弈论:阿罗不可能定理

民主的博弈论:阿罗不可能定理 五四以来,民主与科学一同成为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民主一词源于古希腊的“demos”,原意为人民。其本意是:在民主制度下,公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而在中国民主观念被简单化、理想化,似乎全民投票就代表了主。的确,在许多中国人观念里面,民主就是一种投票制度。 然而,我们知道,投票制度采用不同的方法会得到不同结论。而且,任何一种方法都有操纵选票的策略。投票制度本身就充斥着内在的矛盾。 实际上,以代议制投票为核心的民主,并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是一种具有内在的不可调和的假民主。通过投票方式,欺骗者可以制造一种虚幻的公平与民意氛围,以此实现他的权力意志或达到其它目的。比如印度、南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民选政治的结果往往是只能产生无能、低效和腐败的政府。 对于这种问题,斯坦福大学教授肯尼思?阿罗(K?Arrow) 采用数学的公理化方法对通行的投票选举方式能否保证产 生出合乎大多数人意愿的领导者或者用专业术语说“将每 个个体表达的先后次序综合成整个群体的偏好次序”进行

了研究,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中,他总结出著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 事实上,阿罗本身也是以一种绝对理想的假设状态下的“理想选举”来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因此,这个结论实际上意味着:即便在绝对理想状态即每个社会成员的偏好是明确和相对稳定(不受宣传等因素的严重干扰)、没有种种的具体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消极因素(通过种种宣传工具对对手的诋毁、以经济等手段迫使投票人违背自己的意愿作出选择等等)等的绝对理想情况下,一种能够通过一定的程序准确地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偏好或者达到合意的公共决策的方法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人类所能想出的任何办法,都注定无法依赖票选民主的手段达到实质民主的目的。因为问题就出在选举本身。 阿罗理想选举的第一步是,投票者不能受到特定的外力压迫、挟制,并有着正常智力和理性。毫无疑问,对投票者的这些要求一点都不过分。坦白地说,如果一个投票者连这些基本要求都无法满足,那么他要么根本就不是投票而是去捣乱的,要么———精神病院会是更适合他的场所。 阿罗理想选举的第二步是,将选举视为一种规则,它能够将个体表达的偏好次序综合成整个群体的偏好次序,同时满足“阿罗定理”的要求。 所谓“阿罗定理”也就是:

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Arrow定理)是指,如果众多的社会成员具有不同的偏好,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定理是由197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J·阿罗提出。 中文名阿罗不可能定理外文名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提出肯尼斯·约瑟夫·阿罗时间1951年 简介编辑 1951年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J.Arrow)在他的经济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 学经典著作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中,采用数学的公理化方法对通行的投票选举方式能否保证产生出合乎大多数人意愿的领导者或者说“将每个个体表达的先后次序综合成整个群体的偏好次序”进行了研究。结果,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的!更准确的表达则是:当至少有三名候选人和两位选民时,不存在满足阿罗公理的选举规则。或者也可以说是:随着候选人和选民的增加,“程序民主”必将越来越远离“实质民主”。从而给出了证明一个不可思议的定理:假如有一个非常民主的群体,或者说是一个希望在民主基础上作出自己的所有决策的社会,对它来说,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要求都是同等重要的。一般地,对于最应该做的事情,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偏好。为了决策,就要建立一个公正而一致的程序,能把个体的偏好结合起来,达成某种共识。这就要进一步假设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按自己的偏好对所需要的各种选择进行排序,对所有这些排序的汇聚就是群体的排序了。 产生编辑 阿罗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的证明并不难,但是需要严格的数学逻辑思维。 哥伦比亚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关于这个定理还有一段情节颇为曲折的故事。 阿罗在大学期间就迷上了数学逻辑:读四年级的时候,波兰大逻辑学家塔斯基(Tarski)到阿罗所在的大学讲了一年的关系演算,阿罗在他那里接触到诸如传递性、排序等概念在此之前.阿罗对他所着迷的逻辑学还是全靠自学呢。 后来,阿罗考上研究生,在哈罗德·霍特林(HaroldHotelling)的指导下攻读数理经济学他发现,逻辑学在经济学中大有用武之地。就拿消费者的最优决策来说吧,消费者从许多商品组合中选出其最偏好的组台、这正好与逻辑学上的排序概念吻合。又如厂商理论总是假设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当考虑时间因素时,因为将来的价格是未知的厂商只能力图使基于期望价格的期望利润最大化。人们知道现代经济中的企业一般是由许多股东所共同拥有,100个股东对将来的价格可能有100种不同的期望,相应地根据期望利润进行诸如投资之类的决策时便有100种方案。那么,问题如何解决呢?一个自然的办法是由股东(按其占有股份多少)进行投票表决,得票最多的方案获胜。这又是一个排序问题,阿罗所受的逻辑训练使他自然而然地对这种关系的传递性进行考察,结果轻而易举地举出了一个反例。 阿罗第一次对社会选择问题的严肃思考就这样成为他学习标准厂商理论的一个副产品,不满足传递性的反例激起了阿罗的极大兴趣,但同时也成为他进一步研究的障碍,因为他觉得这个悖论素未谋面但又似曾相识。事实上这的确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悖论,是由法国政治哲

西方经济学 第七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理论

第七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理论 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有: 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二、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分析 三、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一、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1、局部均衡 局部均衡一般是指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其特点是假设一个市场价格变动对其他市场价格没有显著影响的条件下,分析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或者均衡状态。 在局部均衡的分析中,单个市场似乎是孤立的,互不影响的。 马歇尔是局部均衡的代表人物。 2、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是指在承认各个市场上不同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存在相互影响的条件下,所有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与供求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 在一般均衡的分析中,单个市场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瓦尔拉斯是一般均衡的代表人物。 3、举例说明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区别 例如:某地区由于天灾导致柑橘减产,下面分析这一事件对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影响,从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两个角度去分析。 进行局部均衡分析,我们只分析柑橘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由于天灾导致柑橘减产,即柑橘的供给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柑橘的价格上升。如下图所示:

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我们要分析柑橘市场的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对其他商品市场的供求影响和价格变动。比如,柑橘的价格上涨会导致我们对苹果的需求增加,引起苹果市场的价格上涨;苹果市场的价格上涨,导致对运输市场的需求增加,引起运费的价格上涨;运费市场的价格变动又会引起汽油价格的变动…… Q P P 1 P 0 Q 1 Q 0 P P 1 P 0 Q 1 Q 0 P P 1 P 0 Q 1 Q 0

其他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由同学们自己分析,此处省略。 二、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分析 一般均衡的目标是经济效率的最优,即经济福利最优。。 在评价经济效率时,经济学家通常采用的是帕累托最优标准。 帕累托最优标准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经济变动改善了一些人的状况,同时又不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这个变动就增进了社会福利,称为帕累托改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不能改善另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标志着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大化状态。可以说,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 要想实现整个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必须同时满足交易的帕累托最优、生产的帕累托最优和交易与生产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 1、交易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消费者福利最大化) 交易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当社会生产和收入分配状态既定的条件下,通过产品在消费者之间的交换,使得交易者达到最大效用的状态。 按照帕累托的理论,交易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消费者各自拥有商品的组合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一种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好或不变,而不使另一个人的状况变坏。也就是说,只要这种改变还能使一方的景况得到改善,而不会损害另一方,就没有实现交易的帕累托最优。 下面分析交易的帕累托最优化或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实现。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假设社会上只有两个人(甲和乙),只有两种产品(X和Y),两个人的无差异曲线如下图所示: 商品X

第三章 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西方财政的基本理论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主要学派的观点等内容。 本章重点和难点:各个时期财政学理论的主要主张。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第二节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宏观财政理论综述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三)理性预期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四)供给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一)古典宏观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1.重商主义财政理论 重商主义财政理论主张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上。重商主义主张限制金银币出口,实行高额关税,贸易壁垒,限制竞争,利用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的。 2.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竞争、自由放任”、反对一切干预的自由主义思想。认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仅充当“守夜人、夜警察”的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古典经济学派在宏观财政政策上主张财政收支平衡,反对赤字。 1.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财政学说 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产生了财政学。亚当.斯密——“财政学之父” 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提高税收、反对举借公债。 2.大卫.李嘉图对斯密财政学说的补充 李嘉图认为,任何赋税都来源于利润、地租或其他形式收入,主张实行负担最轻的税收。他所提出的税收理论被后人称为赋税转嫁论,给后来财政理论中的税种设置、收入分配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模式。此外,他反对财政补贴。 配第、穆勒、萨伊等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都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廉价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国家的财政支出不具生产性,应尽量减少,提倡减税、反对发行公债、反对实行财政补贴。 3.新古典主义财政理论 二十世纪初期,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庸俗经济学又被称为(第一代)“新古典经济学派” (Neoclassical Economics)。他们认为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有自然趋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倾向,因此宏观经济不需要政府干预。(二)凯恩斯学派的宏观财政理论 凯恩斯反对古典经济理论充分就业假定,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得消费的增加

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的不可能定理 阿罗的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目录 [] ? ? ? ? ? [] 阿罗的不可能定理概述 阿罗不可能定理是由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之一阿罗首先陈述和证明的。 1951年()在他的现在已经成为经典著作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中,采用数学的对通行的投票选举方式能否保证产生出合乎大多数人意愿的领导者或者说“将每个个体表达的先 后次序综合成整个群体的偏好次序”进行了研究。结果,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的!更准确的表达则是:当至少有三名候选人和两位选民时,不存在满足的。或者也可以说是:随着候选人和选民的增加,“程序民主”必将越来越远离“实质民主”。从而给出了证明一个不可思议的定理:假如有一个非常民主的群体,或者说是一个希望在民主基础上作出自己的所有决策的社会,对它来说,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要求都是同等重要的。一般地,对于最应该做的事情,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偏好。为了决策,就要建立一个公正而一致的程序,能把个体的偏好结合起来,达成某种共识。这就要进一步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按自己的偏好对所需要的各种选择进行排序,对所有这些排序的汇聚就是群体的排序了。 [] 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孕育和诞生

阿罗不可能定理的证明并不难,但是需要严格的数学逻辑思维。关于这个定理还有一段情节颇为曲折的故事。 阿罗在大学期间就迷上了数学逻辑:读四年级的时候,波兰大逻辑学家(Tarski) 到阿罗所在的大学讲了一年的关系演算,阿罗在他那里接触到诸如传递性、排序等概念在此之前.阿罗对他所着迷的还是全靠自学呢。

陈共财政学第二章笔记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

②二部定价法:由两种要素构成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③负荷定价法:根据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政府若要既充分提供公共物品,又要提高有关政府支出的效益,就必须适当选择定价方法。第二节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1.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它通过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2)最低成本法(也称最低费用选择法):适用于那些成本易于计算而效益不易计量的支出项目,它们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不可能进入市场交换,因而无法用货币计量其社会效益,只能计算每个被选项目的有形成本,但可以采用比较多个方案成本高低的方法,并以成本最低为原则来确定最终的支出项目。 (3)①影子价格:在充分竞争条件下市场的均衡价格是为消除价格扭曲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合理度量资源、货物与服务的经济价值而策定的,反映资源得到最佳使用的价值。 ②消费者剩余:个人意愿支付的数额超过他们实际所付的数额差额。 (4)政治均衡:在公共选择的具体规则以及税收在个人之间的分配份额一定的条件下就生产一种或多种公共产品的水平所达到的一致意见,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规则下,如果全体成员就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及相应的税收分摊达到协议,就意味着达成政治均衡。 (5)政治均衡的决定因素:①公共选择规则本身②提供公共产品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③投票人所获得的相关成本④税收份额的分配⑤利益分配的结构 (6)①政治外部性:投票人的税收份额为一定的条件下,当投票人未能获得最满意的投票结果时所受到的不利损失。 ②政治外部性的方法:调整税收份额、调整利润分配结构。 (7)中位投票人:其最满意的政治结果正好是所有投票人最满意的政治结果的中间值的那一人。 (8)税收份额(也成税收价格):是预先公布的、分派到公民头上的一种征收,分派的数额与拟议中的应由政府来提供的产品的单位成本相等、税收份额的总额必须等于既无预算盈余也无预算赤字时公共产品的平均成本。 (9)阿罗不可能定理的标准:

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和森的“帕累托自由悖论”进一步证明 了“一人一票”的虚伪性 阿罗不可能定理源自孔多塞的“投票悖论”,孔多塞投票悖论反映了直观上貌似良好的“民主机制”潜在的不协调。 早在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就提出了著名的“孔多塞投票悖论”:假设甲乙丙三人,面对a、b、c三个备选方案,有如图的偏好排序。 甲(a > b >c) 乙(b > c >a) 丙(c > a >b) 注:甲(a > b >c)代表——甲偏好a胜于b,又偏好b胜于c。 但若以“一人一票”的投票规则来排列社会偏好次序,会引发不同形式的悖论结果。 在“一人一票”的投票中选民可以将自己仅有的一张选票投向其中一位候选人来表达偏好,“最喜欢”与“不喜欢”,若是仅有两位候选人,选票诠释的结果是“1”和“0”,这是非此即彼的表达,还尚且没有大问题,最终可以通过对两位候选人获得“1”的个数加总对比出得票多少而排列出谁最受该选民群体的喜欢。 但是,当候选人是“三”的情况下,由于每位选民手中的选票只有一张,若将选票投向其中一位,则对另外两位的偏好程度就被抹杀了,无法表达出对另外两位的偏好信息,只有把他们统统归为“不喜欢”,这显然是荒谬的。 不仅如此,“一人一票”在候选人个数达到“三”时,还会因为只有“1”和“0”两种千篇一律的表达而抹杀了选民对每一个选择支的喜好程度,这种“抹杀”形成了诸多的信息反馈盲区,所以会出现不同形式的悖论。 比如下列状况中可以给甲、乙、丙三人每人100分,他们可以根据偏好程度分别赋予a、b、c一定的分值,以表达偏好程度的不同。 甲(a > c >b) . 65 25 10 乙(b > a >c) . 50 30 20 丙(c > b >a) . 40 35 25 合计: a获得65+30+25=120 b获得10+50+35=95 c获得25+20+40=85 真实的社会偏好次序为:a > b >c . 120 95 85 而“一人一票”的投票结果若用分值来分析如下: 甲(a > c >b) . 100 0 0 乙(b > c >a) . 100 0 0 丙(c > a >b) . 100 0 0

西方经济学考试判断题

判断题 第一章导论 1、如果某种资源免费供应时社会成员所需要的多于现有的,那末这种资源就是稀缺的。 2、当某种理论是实证的,并不意味着它必然是正确的。 3、“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这一说法属于实证经济学命题。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市场均衡价格 二、判断题 1、对于任何商品,只要降低价格,销售量必然增加,从而收益也一定增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薄利多销”。 2、如果商品价格和总收益呈现同方向变化,则需求是富有弹性的。 3、如果两种商品的需求的交叉弹性系数为正值,则这两种商品为替代品关系。 4、对厂商征税,会使厂商生产的商品的供给曲线左移,从而均衡价格上升,均衡产量下降。 5、偏好的改变导致人们的需求在某条需求曲线上移动,而收入的变动则引 起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 1、需求越是富有弹性,则需求者承但的税收也就越多。 6、由于线性需求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都相等,故曲线上任一点的需求价格弹性也相等。 7、缺乏弹性时,价格变化的方向与收益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 第三章效用论 二、判断题 1、如果边际效用递减,则总效用也一定相应下降。

2、无差异曲线表示不同的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所蜊到的效用是相同的。 3、如果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XY,那么他总是把其收入的一半花费在X 上。 4、无论何时何地,同一杯水效用总是一样的。 5、劣等商品一定是吉芬商品,而吉芬商品则不一定是劣等商品。 6、预算线的平行移动说明消费者的收入发生变化,而价格没有发生变化。 7、如果消费者的偏好不发生变化,则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也不会发生变化。 第四章生产论 二、判断题 1、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厂商提供产品的目的在于追求最大的产量。 2、同一平面坐标上的任意两条等产量的曲线不会相交。 3、生产理论可以分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任一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部分生产要素数量的时间周期。 4、生产理论中,短期内生产要素投入可分为不变要素投入和可变要素投入,长期内就没有可变要素投入与不变要素投入的区分。 5、边际技术替代率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 6、对于生产函数Q=f(L,K)的生产来说,任何理性的生产者既不会将生产停留在第I阶段,也不会在第III阶段进行生产,所以,生产只能进行在第II阶段。 7、在一条既定的等产量曲线上,随着资本对劳动的不断替代,边际技术替代率RTS KL是递减的。

阿波罗不可能定理

1951年阿罗指出的不可能性定理是福利经济学中的第一个不可能性定理,证明了在某些条件下阿罗社会福利函数是不存在的。实际上,阿罗证明的是阿罗一般性定理(General Possibility Theorem),该定理证明了阿罗社会福利函数必须至少满座五个合理化的条件,即:1.符合逻辑的个人效用函数的任意性(free triple);在所有状态中至少有三种选择,关于这三种选择,所有逻辑上可能的个人排序都是可以接受的。 2.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选择的正或非负关联性(positive or not negative association);社会排序随着个人价值判断的变化而同方向变化,或者至少不是反方向变化。因此,如果在每个人的排序中某个社会状态的排序上升或保持不变,而在这些排序中没有发生其他的变化,那么,我们就可以预期,该社会状态在社会排序中的排序也上升或至少没有下降。 3.无关选择的独立性(independence of irrelevant alternatives);给定条件下社会所做出的选择只取决于该条件下个人对这些选择的排序。换言之,如果我们考虑这样的两个个人选择集合,对每一个个人而言,他对于给定条件下特定选择的排序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样,那么我们就可以要求,在该条件下,当个人的价值判断由第一个排序集合给出时,和当个人的价值判断由第二个排序集合给出时,社会所做出的选择应该是相同的。 4.非强迫性或公民的主权性(non-imposition or citizens’sovereignty);如果有一组选择x和y,无论所有人的偏好是什么,社会都不会显示出y胜于x,即使所有人都认为y胜于x,社会的排序也仍然是x不差于y,这样的社会排序就是强加的。该条件要求社会排序必须根据个人排序得出。 5.非独裁性(non-dictatorship);如果对于每一组选择,某个人的偏好就是社会的偏好,而不管其他人的排序如何,这种制度就是独裁。 阿罗强调,能够满足这五个条件的社会选择机制是不存在的。其不可能性将福利经济学笼罩在悲观的气氛中,但是,也帮助人们一时到集体决策可能导致矛盾的结果,使西方经济学家重新对社会选择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条件包括两类,一类是关于个人和社会排序的合理化条件,这是讨论社会选择问题时的一些基本条件;另一类是关于制度的合理化条件。 首先,社会(或集体)由一个以上的人组成,社会排序必须基于个人对各种选择的排序。其次,个人和社会的排序需要满足两个公理: 公理A:完全性:对于所有的选择x和y, 要么xRy, 要么yRx (x不差于y),要么yRx (y 不差于x)。R表示“偏好或者无差异”。 公理B:传递性:对于任意的x, y 和z, xRy 和yRz 意味着xRz。即:如果x不差于y,y 不差于z,则x不差于z。 所谓制度(constitution),是指“一个过程或一项规则,对于所有个人关于社会状态的排序集合,这一过程或规则表明其相应的社会状态的社会排序为。 阿罗指出,多数规则(majority rule) 的一个根本缺陷就是在实际决策中往往导致循环投票。例如,有A, B, C 三人针对X, Y, Z三种选择方案进行投票,其投票次序如表1: 在得多数票获胜的规则下,每个人均按照他的偏好来投票。不难看出,大多数人都是偏好X 胜于Y,同样大多数人也是偏好Y胜于Z。按照逻辑的一致性,这种偏好应当是可以传递的,即大多数人偏好X胜于Z。但实际上,大多数人偏好Z胜于X。因此,以投票的多数规则来确定社会或集体的选择会产生循环的结果。结果,在这些选择方案中,没有一个能够

25条千古不变的中外政治定律

25条千古不变的中外政治定律 很多人说胡蝶与戴笠之间没有真情,我不这样认为。胡蝶是当时的电影皇后,而戴笠是她忠实的粉丝,是他梦中的白雪公主。而这个影幕上的女神有一天竟然走下影幕来到了戴笠的眼前,由不得戴笠不欣喜若狂。1、黄宗曦定律中国的田赋制度从夏商周至民国,仅重大变迁就有八次之多,但每次改革的实际情况是: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黄宗羲注意到了这个现象,精辟地将其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这就是“黄宗羲定律”的核心。2、历史周期律1945年7月1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当时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从重庆来到延安。为抗议重庆的黑暗,作为国民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曾经白天在大街上打着灯笼。那里贪污腐败,特务横行,政治专制,以致许多公共场所都贴着“莫谈国事”。当黄炎培先生来到延安的时候,看到的是在共产党领导的这块地方,政治清明,军民团结,上下一致,一派新鲜气象,这让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但他还是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

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 毛泽东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要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3、敌友定律 英国上世纪外相哈默斯顿说:“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成为了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我们称之为“敌友定律”。4、哈定悲剧定律25 一块公用的牧场通常发生的是放牧过度,一块公共绿地上通常会出现一条小路,公共场所的坐椅通常会被人弄得又脏又破,……这是什么现象?这就是公共地悲剧。公共的东西似乎从来都被人关心。5、阿罗不可能定律在人们 的心目中,选举的意义恐怕就在于大家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投票推举出最受我们爱戴或信赖的人。然而,通过选举能否真正达到这个目的呢?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 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约瑟夫· 阿罗(K. Arrow)采用数学方法于1951年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得出:当至少 有三名候选人和两位选民时,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鼎鼎大名的“ 阿罗不可能定理”。6、帕金森定律把 一堆螃蟹放进一只篓子里,即使不盖上盖,螃蟹也爬不出来。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7、霸权周期定律

阿罗投票悖论

阿罗投票悖论 标签:经济学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面临着许多选择。不过,只要稍加分析你就不难发现,所有这些选择活动,总的来说不外乎两类:一类是私人选择,另一类是公共选择。私人选择完全可以根据私人的意愿作出,没有必要非得争取别人的同意。比如说你早上到菜市场买了1斤萝卜,回家的途中遇到了你的邻居,他绝不会责备你买萝卜没跟他商量。因为这纯属私人选择,选择的结果完全由你自己承担,无论萝卜是买贵了还是买贱了,都与他没有关系。 相比之下,公共选择则必须由多个人共同作出,一个人就力不能及了。举个例子,你与你的一位同学素来不睦,现在你愿意跟他摒弃前嫌、言归于好,那就得需要你们两个人协商决定。大致说来,经济个体在市场条件下作出的决策,都是私人选择,而公共选择则大量地发生在政治领域,如制定或修改法律,选举政府官员,充实国防力量等等。经济学有一个分支——公共选择理论,专门来分析上述发生在政治领域中的决策行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就是有关决策效果的一个重要结论。 市场条件下的私人选择,实际上是经济个体利用自己手中的“货币选票”,直接表达他们对各种产品的意见。对于这种行为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比较一致的结论是,市场条件下的私人选择,通常可以导致有效率的结果,能够引导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但也存在着市场失灵的情况。而在政治领域中,个人意愿的表达,必须经过公共选择这个过程,在民主制度下,最为常见的办法就是投票。那么,它是否也能导致一种有效率的结果呢?这便跟投票的规则有很大的关系。 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布坎南认为,一致同意规则是公共选择的最高准则。“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不会同意那些预期会给他带来损害的事情”,因此,一个人一旦同意了某一选择,他一定认为这是对他有利的,至少不会受损。市场机制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在市场中达成的任何一笔交易,都是以交易双方一致同意为基础的,哪怕有一方不同意,交易都无法达成。这一原则对公共选择来说也是适用的,只要某一集体决策获得了一致同意,那就表明,它肯定没有使任何一个参与者受损,却至少对其中的一个人有利。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一种帕累托效率的改进。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致性是件好事,但却太昂贵了”。各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差别不可避免,而每项议案的通过,却都要征得所有人的同意,这就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说服每一个人,直至最后一个怀疑者。更糟糕的是,一旦这个最后的怀疑者认识到他有如此巨大的威力,他就有可能以投否决票相要挟,去敲诈那些支持议案的人。通常的情况则是,在马拉松式的讨价还价中,达不成任何协议。 既然一致同意规则代价高昂,人们就转而求其次,降低同意的“百分比”,将一致同意的100%,降为80%、70%,或者是51%,这样就产生了多数同意规则。相对于一致同意来讲,多数同意规则无疑是降低了决策的成本,但由于每项决策都可能在有人反对的情况下通过,这就便公共选择带有了强制的色彩。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7版)-33福利(含习题解答)

Chapter 33: Welfare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7th Edition) Hal R. Vari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第33章:福利(含习题含习题详细详细详细解答解答解答)) 中级微观经济学:现代方法(第7版) 范里安 著 (加州大学伯克利) 曹乾 译 (东南大学 caoqianseu@https://www.360docs.net/doc/5016692815.html, ) 简短说明:翻译此书的原因是教学的需要,当然也因为对现行中文翻译版教材的不满。范里安的书一碗香喷喷的米饭,但市场中的教材却充满了沙子(翻译生硬而且错误百出)。此次翻译的错误是微不足道的,但仍欢迎指出。仅供教学和学习参考。

33.福利 直到现在我们关注的重点是,评价经济配置的帕累托效率。但是还有其他重要的议题。必须记住帕累托效率和福利在人们间的分配问题毫无关系;将一切都分配给一个人,这个结果是帕累托有效率的。但是我们其他人可能认为这不是一个合理的分配。在本章,我们研究一些技术,并用这些技术分析福利的分配问题。 帕累托有效率本身就是一个人们想要的目标——如果存在能让一伙人状况更好,而又不损害其他人的方法,为什么不去做呢?但是帕累托有效率的配置有很多;社会应该选择其中哪一个配置? 本章的关键是福利函数 ....(welfare function)的思想,使用福利函数可将不同消费者的效用“加总”。更一般地,我们可以使用福利函数对效用在消费者群体的不同分配方式进行排序。在应用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先分析怎样对个体的偏好进行“加总”,以构建某类“社会偏好”。 33.1偏好的加总 首先回顾一下消费者偏好的内容。和往常一样,我们假设这些偏好是可传递的。以前,我们将消费者的偏好定义在他自身的消费束上,但是现在我们想扩展这个概念,认为每个消费者的偏好是针对商品在消费者之间分配的问题而说的。当然,这个概念也包含着下列的可能性:消费者可能并不关心其他人的消费束状况,这又回到了我们原来的假设。 我们用x表示某个特定的配置——每个人得到的每种商品的数量。于是给定两个配置,x和y,每个消费者可以判断他是否更偏好x而不是y。 给定所有人的偏好,我们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将它们全部“加总”,从而形成一个社会 .. 偏好 ..(social preference)。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知道所有个体是如何对各种配置结果进行排序的,那么我们想使用这些信息构建这些配置的社会排序方法。这是最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决策问题。我们先分析几个例子。 加总个人偏好的一种方法是使用某种投票机制。如果社会上大多数人偏好x胜于y,我们可以认为x被“社会偏好”于y。然而,投票方法存在着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它可能不能产生一个传递性的社会偏好排序。例如,考虑表33.1所示的情形。 表33.1:多数人投票通常不能产生具有传递性的社会偏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