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前期为何遣散宫女

李隆基前期为何遣散宫女
李隆基前期为何遣散宫女

李隆基前期为何遣散宫女

李隆基是一个实打实的帅哥,史载隆基“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如果穿越到当代,以他的鬼斧神工的音乐实力,既会作词作曲又会演唱,是“三栖”式明星,又是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兼博士后导师,还有王力宏那样的令女生尖叫不止的俊朗帅气外表,一定“杀”死不少小妹妹,那可不是盖的。

事实上,李隆基本来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史书也说李隆基个人综合素质“一级棒”,善骑射,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天下没有他不知道的,龙种当然不同于我们此种凡夫俗子,他是天子,甚至他爷爷的爷爷也是天子,你就不要羡慕那么多了,老老实实做个粉丝就够了,人比人气死人,知足者常乐也。

据说,李隆基很小的时候就很有大志(和李世民小时候就那么拽一脉相承吧,他身上流有李世民的血液),常常以“阿瞒”自居,阿瞒就是历史上大大有名的曹操的小名,言下之意也就是小隆基自比曹操,其雄心勃勃也可见一斑,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果然长大以后他也是大大有名的历史猛人,创造盛世去泰山封禅的人(这个待遇历史上同样没有多少人能享受,至少李隆基小时候的偶像曹操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这就不能不佩服他老人家的勇气和决心了。

又据说,李隆基七岁那年,有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将军武懿宗(武则天堂侄,曾和酷吏吉顼争功而使武媚娘烦吉顼后来还贬了吉的官)大声训斥侍卫,志存高远的小隆基很看不惯有点狗仗人势的丑八怪武懿宗,马上怒目相向,用尖锐童音骂将起来:“那里来的野猪在我家朝堂撒泼,也不看你是何等货色,竟敢如此对待我家侍卫!真是没文化没家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也。”意料之外的武懿宗,看着这个小屁孩说话那么有板有眼铿锵有力,居然有点不知所措的样子,以为自己听错了。后来干脆就有点目瞪口呆,像中了孙猴子的定身法一样,发作不是不发作也不是,尴尬大大的。

因为知道自己理亏,武懿宗后来居然也只能悻悻地走开了,不敢拿隆基什么样。武则天知道此事后,不仅不怪罪小隆基小小年纪就学坏抢白大人没礼貌,还特别喜欢这个敢说敢干的小孙子,第二年还给小隆基封了郡王的官职,因为武媚娘可能在小隆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吧,于是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

李隆基早期的政治生涯,非常勤政爱民,励精图治,正所谓范仲淹老兄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之中兴为己任,自己亲自带头勤俭节约勒紧裤带过苦日子,兢兢业业地做好革命工作。他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皇帝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饰物,连闲置宫女都遣散了(和他后期以娱乐为天职的4万宫女何其鲜明的对比,这个正史也有记载),宫廷开支预算也大大压缩。为了杜绝金玉等高尚奢侈消费品的泛滥,他甚至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可谓是从源头预防腐败也,经验之谈,后世想有所作为的官员学着点),一改武媚娘以来后宫争奇斗艳的骄奢淫逸之风。

他还命令监察御史宇文融主持了一场对唐朝政经影响很大的声势浩大的“括户”运动,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开源节流,共查得八十多万户,由此增加税收和兵力来源。由于措施得力,加上政局稳定,形成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唐朝经济得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一时小邑万家,民阜物丰,大家都富得流油,财政收入也变得丰裕,人民腰包涨得像猪头,全国的粮仓堆满了余粮,物价十分便宜,米斗十多钱(边远地区甚至数文钱)。

这个关于他早期励精图治,就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也就是“吾貌虽瘦,天下必肥”的典故或出处。历史牛书《资治通鉴》的原文曰: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时望。始,嵩以休恬和,谓其易制,故引之。及与共事,休守正不阿,嵩渐恶之。宋璟叹曰:“不意韩休乃能如是!”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尝临镜默然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旧,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指,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资治

通鉴》第二百一十三卷)

大意也就是说,李隆基曾问萧嵩谁可以代替裴光庭出任宰相,萧嵩想推荐和他“哥俩好”的右散骑常侍王丘,而正直人品好的王丘却坚持做活雷锋要让给尚书右丞韩休。于是,萧嵩向李隆基推荐了韩休。韩休后来也被任命为宰相。

话说韩休做人严肃正直一身正气,不追求功名利禄,不利用权力来为自己谋私,做那种蝇营狗苟的事,总是为人民大众谋幸福。所以他当上了宰相,深孚众望也,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好评。

原本一肚子私念的萧嵩以为韩休性情恬淡平和,会容易控制点,报点假发票时也会爽快点,加上老友王丘的极力举荐,所以也就引荐他上位。而等到与他共事时,才发现韩休刚正不阿,一腔正气,不那么好说话,想报假账更是没门儿,于是逐渐就不爽他了。连著名宰相宋璟都感叹说,想不到韩休是这样一个活得这么精彩的人。

有时候,李隆基在宫中设宴行乐,或到后花园游玩打猎,稍有一点过失,往往赶紧问左右的随从人员:“这件事韩休知道不知道?”(令人想起了李世民想去打猎时怕魏征知道的那个样子,有点好玩。韩休又是一个魏征式的好谏官,有正直皇帝就有正直大臣,所谓上梁正下梁不歪)李隆基话音刚落,韩休的谏书就已经送到了,李隆基的预感很灵啊。

有一次,李隆基曾对着镜子闷闷不乐,手抚日见消瘦苗条的脸颊(这可能是李隆基最可爱、最得分的时候的光辉形象了),旁边的人以为是他烦了韩休,于是说道:“韩休当了宰相,皇上比以前瘦多了,都是他整的,为什么不将他驱逐出相门呢?”不想李隆基正色感叹道:“我虽然瘦了,但天下臣民必定富得流油也。萧嵩奏事常常依顺我的旨意,唯唯诺诺,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可退朝后,我睡不安稳啊!韩休常常为国家社稷大计与我争得面红耳赤,退朝后我才可睡得安稳。我任用韩休是为了国家社稷,并不是为了自己呀。”

唉,开元之初的李隆基多么中规中矩,从善如流,知错就改,勇于纳谏,堪与千古一帝李世民贞观年间的海纳百川大气度相比美,盛世不来才怪。后来,李隆基唐还采纳宋璟的建议,重新恢复了贞观年间曾实行过的谏官议政制度(这一制度在武则天时代因许敬宗、李义府的徇私舞弊而被搁置甚至废除),鼓励官员直言,行使监督权,也有效地防止和纠正了皇帝施政的很多偏差。从此天下太平,其乐融融。

可惜获得了唐朝空前的强盛之后,隆基要娱乐,他对高力士说,现在天下也没有什么事令我担忧的了,我还该干点什么呢?最会揣摩上意的“人精”高力士立马也想叫他娱乐,这么劳苦功高也该享受放松一下了,于是天下美女源源不断地进献到他的皇宫,上了他的床,直至令他眼前一亮的玉环姐姐的出现,才“三千宠爱在一身,君王从此不早朝”,爱江山更爱美女,沉缅酒色,生活腐化,如同现在的一些贪官,整天沉迷酒色,就像某些人引用伟人诗词开涮的那样,这些人整日沉溺于“桑拿按摩浑身暖”、“麻将桌前五更寒”、“三陪过后尽开颜”,怎么会搞好革命工作和建设呢?“安史之乱”一次过把他创造的极盛世界打回原形,甚至是更加衰败,使唐朝走向反面,并一直走在下坡路中。当然此是后话,容后再表。

反正,在开元年间,李隆基知人善任,重视吏治,赏罚分明,办事果断,他自己还亲自出考题考核县令,看谁是“绣花枕头”弄虚作假提拔上来的(做开元时期的官不容易啊),不合格的全部撤职,还要追究上级的连带责任,合格的马上提拔(他任用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及至张说都是唐朝著名宰相,以后专章来讲述),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干部管理,由于政治十分清明,社会也极度开放,呈现出海纳百川的大气和一派繁华景象,胡人争爆头来唐朝朝拜,人民安居乐业,十分自信,据说李白的著名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是盛唐的时代精神的传神写照。果然是能“将酒进,杯莫停”的欢庆时刻也。

以下,我们再引用一则《资治通鉴》关于李隆基勤政廉政的故事:

上疑吏部选试不公,时选期已迫,御史中丞宇文融密奏,请分吏部为十铨。甲戌,以礼部尚书苏颋等十人掌吏部选,试判将毕,遽召入禁中决定,吏部尚书、侍郎皆不得预。左遮子吴兢上表,以为:“陛下曲受谗言,不信有司,非居上临人推诚感物之道。昔陈平、邴吉,汉之宰相,尚不对钱谷

之数,不问斗死之人;况大唐万乘之君,岂得下行铨选之事乎?凡选人书判,并请委之有司,停此十铨。”上虽不即从,明年复故。

这是发生在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也就是他东封泰山的那一年)的事情,也是关于他重视吏治的具体表现。

在解读之前,我们先来解读一下什么叫“铨选”,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历史名词,很多时候是它认识我们,我们却不认识它,在此一并引用资料讲讲。

铨选,是指古代特有的选官制度。唐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官员除员外郎、御史及供奉官外,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称为铨选。

弄清楚了这个历史名词(相当于我们现在常念叨的“关键词”或热词),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也就容易得多了,即使是不懂古文,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了。大意也就是说,李隆基怀疑吏部选官有“猫腻”,于是遂让吏部靠边站,不得干预铨选工作,自己亲自“下场参赛”过问此事(果然是拼命三郎),以礼部尚书苏颋等十人掌吏部选,以示公正。对此,左遮子吴兢颇有微词,反正心理是不大平衡,还公然指责皇帝越俎代庖不相信有关部门(在隋炀帝那里你试试看?也从某些侧面说明当时的李隆基还真能纳谏),越权做了应该是下属才干的事,并建议权力下移,停此十铨。

唉,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官员,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如果李隆基当时不能从善如流,谁还敢这样炮轰皇帝?嫌命长了不是?而且有这样励精图治、勤政爱民的皇帝,天下不是太平盛世那才是说不过去呢!于是“是岁,东都斗米十五钱,青、齐五钱,粟三钱。”(《资治通鉴》第212卷)。这个基本上和李世民时代的斗米三四钱一样便宜,算是半斤八两吧。

最后,我们来说说李隆基在生活中比较有娱乐色彩、比较温暖的一面(和“马上皇帝”李世民的铁血风格相比较)的一些趣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治超人”相当高超的做人手腕。《资治通鉴》第212卷载曰:

王毛仲有宠于上,百官附之者辐凑。毛仲嫁女,上问何须。毛仲顿首对曰:“臣万事已备,但未得客。”上曰:“张说、源乾曜辈岂不可呼邪?”对曰:“此则得之。”上曰:“知汝所不能致者一人耳,必宋璟也。”对曰:“然。”上笑曰:“朕明日为汝召客。”明日,上谓宰相:“朕奴毛仲有婚事,卿等宜与诸达官悉诣其第。”既而日中,众客未敢举箸,待璟。久之,方至,先执酒西向拜谢,饮不尽卮,遽称腹痛而归。璟之刚直,老而弥笃。

大意就是说,当时唐玄宗很宠幸一个叫王毛仲的朝官,就是在“713政变”中立下大功的高丽猛人,他是李隆基生命中最重要的两次政变的主要策划者和参战者,剿灭韦氏集团的军事主体万骑就是他亲自“布诚结纳”的,诛灭太平公主一党他更是冲锋陷阵的前敌总指挥,居功至伟,他是隆基朝仅有的四个开府仪同三司之一,另两个就是“唐朝四大贤相”中的两相姚崇、宋璟,可谓炙手可热,有时候在宴席上李隆基没见到他就怅然若失,好像失恋的表情,见到他的话就通宵达旦地“哥俩好”猛喝,咱们兄弟感情深一口扪一醉方休什么的,得宠的情形你自己想像一下吧,朝廷上下想升官发财的人,鱼贯而入争着巴结他,以期让他在皇帝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推荐一下,那样的话就发达有望了,但有一个人除外,这世界总是有例外的。

其时,王毛仲的女儿要出嫁,唐玄宗问他还缺什么有需要的尽管开口,没有我皇帝办不到的事情。

“现在万事俱备,就差前来赴宴的贵宾了。”王毛仲有点幽怨也有点酸溜溜地说。

呀,皇帝面前的红人,大家都争着巴结还不得其门呢,居然有这么不识相不给面子的人,这个估计也是很有斤两的猛人了。

“谁这么不给面子啊?难道张说、源乾曜之流他们请都请不动?谁这么会玩大牌的?”李隆基很有点诧异。

“呵呵,他们说要来的。”王毛仲答道。

“那我知道你所说的那个人是谁了,他肯定是宋璟。”

“皇上果然英明,说得对极了。”王毛仲趁机拍一下马屁。

“那好吧,明天我为你招徕客人。”李隆基倒是十分平易近人甚至于乐于助人。

第二天,李隆基果然不食言而肥,所有宰相他都通知去参加王毛仲的酒宴,包括宋璟。宋璟去是去了,但去得很迟,他本身就是不喜欢“扎堆”的人,当年老姚崇告老还乡,推荐当时担任广州都督的他接任宰相,李隆基派很得宠的宦官将军杨思勖(得宠程度和高力士差不多吧)去接,一身正气不喜欢拍马屁的宋璟居然也不和杨将军打话,就自顾自看风景,好像老杨透明一样,受到冷落的杨将军在李隆基面前参了宋璟一本,居然李隆基没降罪还更加敬重宋璟了,这就是英明人君的风范。

再说到酒宴,话说先来的文武百官就因等待宋璟而不敢动筷子,而姗姗来迟的他一来也不多说话,就装个样子执酒西向拜谢,也不多喝,就象征性地抿了一口(所谓“感情深一口扪”),便称肚子痛跑路了。宋璟的刚直形像也跃然纸上,也反衬出了隆基朝前期的官吏是多么的刚正不阿和政治清明,换了另一个昏君你宋璟试试这样做,这样对待皇帝的红人,早就五马分尸了(不过炙手可热的王毛仲最后也没好下场,被太监界巨擘高力士阴死了,以后再说)。

也正是在宋璟的严明治理下,唐朝出现了路不拾遗的局面,“开元盛世”在李隆基的几个贤相治理下顺利得以实现。据说当时人们称赞宋璟像长了脚的春天,走到哪里,哪里就温暖如春景色明媚,妙人也。

可惜的是,后期娱乐得昏天黑地的李隆基,把自己励精图治的口碑自己打烂了,整天把心思丢在欢场上,哪能干好革命工作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