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对我国的启示

福建金融

2009年第04期

一、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及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此轮金融危机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2007年初,受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调的影响,美国多家从事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因客户违约,相继出现巨额亏损。2007年2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经营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以此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7月,大批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8月,美国第10大贷款公司———

美国家庭抵押投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当月美联储、欧洲央行等被迫联手向银行注资,以恢复银行间市场秩序。2007年底至2008年初,随着危机的进一步扩散,更多的欧美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债券保险等企业因次贷出现巨亏。如2008年一季度全球最大的债券保险企业MBIA 亏损24亿美元;全美第二大债券保险机构AMBAC 亏损17亿美元。紧接着,受市场流动性大规模枯竭的影响,许多欧美金融机构出现破产、倒闭、被收购、被接管……始于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在短短不到2年的时间里,最终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均产生了巨大冲击。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初步统计,危机造成的损失已超过1万亿美元。从全球金融领域来看,欧美国家金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或改变所有权结构。以美国为例,华尔街5大投行全部消失,贝尔斯登和美林证券被收购、雷曼兄弟破产、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公司被政府收购;华盛顿互惠银行、内华达州第一国民银行等20家商业银行破产倒闭;AIG 集团被政府接管;全美消费额最大的发卡银行———

美国运通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金融危机迅速向实体经济扩散。据IMF 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预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降到3%,美国和欧洲经济将出现低增长、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另据瑞银(UBS)2008年10月6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

2009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由2.8%下调至2.2%,表明全球经

济将进入衰退期。金融危机将通过信贷、消费、贸易以及投资等渠道影响制造业、零售业、进出口行业和投资等领域。目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扩散,世界各国的“救市”行动也还在进行。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综合分析这场危机产生的根源,主要可归纳为内外部两大因素,引用FSA 主席Adair Turner 的话,就是“宏观经济因素和金融这个特殊行业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宏观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变化是产生金融危机

的外部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要经济体经历了长达10多年的经济繁荣期,

这一时期,西方国家货币政策非常宽松,人们对经济的预期普遍乐观。而亚洲新兴经济体的高储蓄率、石油输出国大量的石油产出积聚了巨大的资金。他们将大部分储蓄聚积于外汇储备上,这些巨额的外汇储备被投资于那些有固定收益的金融工具,尤其美国的国债和政府部门债券。这种高储蓄率和特殊的资产偏好导致了相当一段时

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对我国的启示

□邱宝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监管局,福建

福州

350004)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进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金融带来了极大冲击,全球尤其是欧美金融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简要介绍金融危机演变过程及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进而从内外两方面因素剖析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并从监管者、被监管者及金融市场三个层面阐述了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危机;银行业监管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40(2009)04-0015-03

收稿日期:2009-01-20

作者简介:邱宝斌(1974-),女,经济学硕士,现供职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监管局。

热点透视

纵论

金融

FUJIAN FINANC E

15

福建金融2009年第04期

纵论金融F UJIAN FINANCE

热点透视

间金融市场尤其美国和英国市场出现了非常低的无风险利率①。以美国为例,在原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位期间,连续13次下调利率,联邦基金利率由2001年1月的

6.5%降至2003年6月1%的历史最低水平,并维持1年之

久,导致市场资金充裕,流动性过剩。老百姓因为预期良好、借钱容易便进行大规模的超前消费。助长了抵押贷款的快速扩张,致使贷款机构放宽了贷款条件,一些不具备偿债能力的人轻易获得银行贷款,由此激发了原先追求固定收益甚于追求风险收益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追求更高收益的强烈意识②,人们通过低利率借款进行投资,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当越来越多不具备偿债能力的个人获得贷款,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纷纷卷入低利率投资时,高企不下的过度负债、资产泡沫和“虚假繁荣”便产生了。从2004年6月~2007年9月,美联储持续加息,造成市场流动性趋紧,资金成本迅速上升,中低收入者出现还贷困难,股市等资产价值不断缩水,房地产价格开始下跌,住房抵押贷款出现违约,经营抵押贷款的机构积聚了大量不良资产,投资次级债及相关衍生产品的金融机构相继出现了金融风险。可以说,宏观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的起伏催发了泡沫,也导致了泡沫的破裂。

(二)金融创新过度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融资是触发金融危机的内部原因。近10多年来,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业OTD 模式(发起—分散)得以

快速发展,资产证券化变得更为复杂、更不透明且风险更大。为了追逐短期投机利益,各种证券被打包、重组和分割出售,“大部分证券实际上并未被销售到持有到期的最后投资者手中,而是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外持有和交易,通过结构性投资工具(the SIVs and conduits)等金融衍生产品进行高杠杆操作”③。致使衍生层级越来越多,信用链条越拉越长,透明度越来越低。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工程技术进行具有杠杆效应的衍生交易,进一步放大了风险,如贝尔斯登、美林等投资银行的平均杠杆率为50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杠杆率则高达

62.5∶1。在这个链条中的初始贷款人并不对贷款的风险

负责,最终持有这些资产的投资者甚至不知道债务人是谁,他们大多依赖评级公司的信用评级来进行投资决策,风险在债务人和最终投资者之间完全被隔离,二者之间的距离“加剧了不断复杂化的证券化产品链条中的缺陷和不良激励”④。实际上,这些金融产品不具备足够的偿付能力,而且其本身潜藏着巨大风险,但是所有的投资参与者和监管者都忽视了这一点,并最终酿成了危机。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这场金融危机爆发之猛、影响之大令全球金融界始料未及,其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和制度缺陷引人深思,并给我国银行业监管者、被监管者和金融市场带来了深刻启示。

(一)对监管者的启示:坚持风险为本、审慎监管。

从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欧美金融体系仍存在监管不到位、反应迟缓甚至缺失等问题。对此,我国银行业监管者要认真总结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训,强化监管作为,努力防范金融风险。

一是坚持逆“亲经济周期”监管。周期性是经济的固有属性,银行业也不例外。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新国际会计准则的实施,使监管者对银行资本监管具有“亲经济周期”(procyclicality)特征,即经济繁荣→放松监管、经济衰退→严格监管,这种监管方式容易在经济繁荣期加剧过热并催发泡沫,经济衰退期加重恶化程度,而银行的风险隐患往往是在经济繁荣阶段埋下的。目前已有不少专家和金融机构提出,银行监管者要实行逆“亲经济周期”监管的建议。此次金融危机中西班牙国家经济及银行系统受到冲击较小,正是因为其监管当局早在5年前就开始进行逆“亲经济周期”监管。当前,中国银监会已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对银行机构资本充足达标实施监管,今后应密切分析监测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特点、风险和未来变动趋势,根据不同经济周期预先调整监管思路和措施,把握重点风险,坚持逆”亲经济周期”监管。在经济繁荣期对银行资本严格高要求,在经济下行时调整降低对银行

①Adair Turner .Beyond the Current Turmoil :the Shape of Global Finance[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5e19061510.html,/pages/Library/communication/speeches/2008.

②Malcolm D Knight .Securitization:was the Tail Wagging the Dogs[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5e19061510.html,/speeches/2008.③Hector Sants .Dialogue on Financial Stability:How is Bank Risk to be Managed[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5e19061510.html,/pages/Library/communication/speeches/2008.④Herv èHannoun .Policy Lessons from the Recent Financial Market Turmoil[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5e19061510.html,/speech -es/sp080523.htm .

16

福建金融

2009年第04期

资本比率的要求,通过动态控制抑制银行贷款冲动或鼓励其增加流动性,进而防止经济过热或刺激经济发展,确保银行安全稳健运行。

二是要加强对金融创新的有效监管。有效的金融创新有利于分散各种风险,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创新可以产生更大的效益,并促进监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在此次危机中,由于监管者没有充分意识到与次贷产品相关的MBS 、CDO 、CDS 等金融衍生工具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并及时采取有效手段实施监管,导致危机愈演愈烈。随着国内银行业金融创新步伐的不断加快,新的金融业务和产品层出不穷,各领域之间跨越交叉的风险将更为复杂多变。因此,在目前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者必须在推动其发展的同时,加强有效监管,尤其对于较为复杂且风险较隐蔽的表外业务和衍生工具,既要深入分析其潜藏风险,做好风险预警和提示,亦要督促银行机构强化信息披露,使产品透明度与产品复杂性相匹配,防止过度复杂化和隐瞒风险来欺骗投资者;同时,还要进一步探讨监管手段和方式,如建立跨部门监管合作、信息共享等机制,不断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二)对被监管者的启示:审慎经营、强化风险管理。此次金融危机还暴露出另一个问题,即许多抵押贷款公司、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机构违背了审慎经营和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放松信贷审查条件、忽视流动性,利用高杠杆融资,直接导致了危机的爆发。作为国内金融市场运行主体和被监管对象的商业银行应从危机中吸取教训。

一是坚持审慎经营,严格信贷审查制度。金融危机的起因在于美国房屋贷款机构受利益驱使放松了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审核,给不具备偿付能力的借款人发放了贷款,造成其巨大的信用风险。近几年,我国经济处于上行阶段,房地产价格持续升温,一些国内商业银行放宽信贷准入门槛,对借款人资信审查不严等现象屡见不鲜,商业银行因受“重抵押、轻偿付”经营思想的影响,往往更注重第二还款来源而忽略了借款人的偿付能力,其风险管理的逻辑是建立在抵押物价格一定会持续上升的基础之上的。美国的次贷危机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虽然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不会象美国那样蔓延,但风险会大量积聚于银行。因此,商业银行应恪守审慎经营的原则,严格信贷审查制度,严把准入门槛,注重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真实反映信贷资产质量,切实防控信贷风险。

二是关注资金来源,防范流动性风险。无论商业银行还是投资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充足的流动性是至关

重要的。目前由于受最低资本金要求的约束,国内银行业相比较欧美那些依赖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融资的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相对安全稳健,但存款短期化而贷款中长期化使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和银行控股公司来说,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仍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坚持存款立行、以存定贷,科学合理地安排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期限结构,确保存贷款期限相匹配,并通过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方法来测试和衡量流动性,防范流动性风险,尤其在市场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更要确保资金来源稳定,以免因流动性不足等问题而陷入经营困境。

(三)对金融市场的启示:加强对第三方中介机构的监管。作为金融市场参与者之一,中介机构承担的职责是通过对机构或产品进行信用评级或评估来向市场充分披露可预见的风险,供投资者决策参考。此次金融危机中,以标准普尔、穆迪等为代表的信用评级中介机构脱离证券基本面的虚假评级,导致次级按揭债券信用风险被大幅低估,使本来不具备投资价值的债券成了保险基金和退休基金争相购买的投资债券,其失职行为也是引发危机的因素之一。从目前国内情况看,一方面,信用评级机构还处于发展阶段,但随着无担保公司债和各类金融衍生产品的逐步发展,这类机构在资本市场的作用将日益显著,在平衡金融市场和控制金融风险方面将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其监管是防控风险的重点。另一方面,目前国内的会计师、审计师、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第三方中介机构,其对借款人的评估结果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有相当影响,但上述机构评估报告的真实性令人置疑并存在履职不到位的现象,且在现行制度下无法对其履职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因此,应考虑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第三方中介机构的行为,督促其真正做到在其位、尽其责,正确引导投资者和贷款人的经营投资决策,有效降低经营投资风险。参考文献:

[1]王华庆.关于次贷危机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金融,2008,(20).

[2]蒋定之.美国金融危机的九个警示[J].中国金融,2008,(21).

(责任编辑:周

冰)

(责任校对:周

梁雪芳)

纵论

金融

FUJIAN FINANC E

热点透视

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