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_顾颉刚日记_马镇兴

腐气”等哲理妙文。他任知县期间多次拜访王永彬,礼贤下士,犹当敬之。

据悉,收集整理《王永彬集》的工作已被纳入《荆楚全书》编纂计划,此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被称为湖北“四库全书”,是独具荆楚特色的“文化地标”。

追慕前贤,自惭形秽,吾辈唯恪守情操,立志发奋,勤学苦读,笔耕不辍尔。除此,别无它径可图。

顾颉刚(1893—1980)是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曾师从胡适,专攻先秦史。他在二十年代初期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推翻了历代相传的三皇五帝传统,曾被称为轰炸中国古史的一颗原子弹,并由此而形成一个史学流派——

—古史考辨学派。同时顾颉刚又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者、中国民俗学的倡导者。新中国成立前,历任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后,任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主持标点《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的工作。顾颉刚一生著述宏富,在海内外学术界具有重大而广泛的影响。

生命中的一部分

十二卷共六百万字的《顾颉刚日记》(中华书局2011年1月版),汇集了顾颉刚一生所记的日记。这些日记,始于1913年10月,终于1980年12月。其中1921年1月至1968年1月共五十册用的是作者自己设计的版式,取名为《颉刚日程》。册子为十六开,是用毛边纸线订的,里面的形式为竖写表格式,每日分上午、

下午、晚上、补记几大部分。1968年1月后《颉

刚日程》暂时中断,日记记于小笔记本,也有的

记于台历。

顾颉刚对日记极为重视,不仅经常翻阅,

有需补充者随手写入,而且作为重要史料充分

加以利用。他在1958年4月14日日记中写

道:“我向少说话,自问一生谨慎,扪心无愧,而

人家因我不说话而关系复杂,横加猜测。今日

决据日记,完全摊出。”1973年7月11日他在

翻看1926年在厦门大学的日记时作了长篇补

记,详细叙述了他与鲁迅纠纷的来龙去脉,披

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

顾颉刚将日记视作“生命中最宝贵之材

料”。日记已经融入他的生命,成为其生命中的

一部分。抗战中他在重庆所住的招待所遭敌机

轰炸,他放在里面的纸张书册包括小日记本并

付一炬,为此他深感痛惜,怒斥“敌焰之残酷为

何如!”抗战胜利后当他看到家人保存在天津

银行的书稿及日记完好无损时,他“热泪夺眶,

若获亡子”,表现了对日记难以割舍的骨肉之

情。“文革”初期,有人好心地劝他将日记销毁,

以免被抓住“罪证”,但他无动于衷。后来他即

使被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揪斗,仍一

读《顾颉刚日记》

⊙马镇兴

书屋品茗

51

如既往地记日记、补日记。当他的妻子因怕加重他的“罪状”而将一页有对当局不满言论的日记撕掉时,他非常生气,责怪她“破坏他的日记”,并另换一页,重新抄写后补入册中。他晚年尽管疾病缠身,多次住院治疗,仍用颤抖的手记日记,一直坚持到他逝世的前七天。顾颉刚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他早年作出的“将用尽我的力量于挣扎奋斗之中”的诺言。

一个真实的顾颉刚

顾颉刚一生治学,终身以发展祖国的学术事业为己任。《顾颉刚日记》记载了他的各种学术活动和治学心得,他与师友及社会上各方面人士的交往,他在不同阶段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他周围的学界同人在巨变的时代中所走过的曲折道路。《顾颉刚日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顾颉刚,包括他的才学和品德,他的胆识和气度,他对真理的追求、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朋友的诚挚以及他为此所付出的奋斗与牺牲、感受到的欢乐与痛苦。比如:

他在旧社会经济上的窘迫:“近日手头干涸已极,后日须付房金。没有法子,只得向适之先生开口值钱,承借六十元。”(1926年6月6日)

他对新中国强大的喜悦和自豪:“今日为予首次进人民大会堂,其伟大崇高真匪夷所思;又首次用译音收听器(即麦克风),以发言者皆外宾也。此次国庆节,外国参加者八十三国,几包尽世界诸国矣。盛大哉此阵容也!”(1959年9月29日)

他对侵华列强的愤恨:“自中山公园以东,有所谓十大关路者,房屋皆极精美坚固,盖皆帝国主义分子及本国之官僚资产阶级所构之别墅也。步行其间,使人痛恨其罪行。”(1957年7月25日)

他对自己身体不能适应大跃进时代的悲苦:“静秋不许我言年老,谓今日大家欢欣鼓舞,以老为不老,汝一人何至是。然予近来病却多,血压高也,失眠也,眼花也,牙痛也,拉稀也,诸病俱来,不能为正常性之工作,在大跃进中不得前行,安得不悲叹乎!”(1959年10月18日)

他对自己被列入所谓资产阶级史学思想重点批判对象的愁闷:“今日尹达宣布,即将进行资产阶级史学思想批判,而予为重点,闻此心头顿闷,虽经医疗,仍只睡四小时。”(1958年12月30日)

他晚年的壮心不已:“予如蚕食叶,有一肚子丝要吐,以予年龄、身体言,已不可能住世太久,予何能在人间留下一遗恨耶!”(1966年7月16日)“今老矣,其尚能以秉烛之明写出几部书,使不虚此一生耶?”(1973年7月补记)

他的刚直耿介的品性:“以予年龄之长,精力之差,业务之忙,家累之重,何能多看新书;即看新书,亦何能必有进步。若实未进步而表面冒充进步,以期当局之赏识,此乃投机分子所为,非予良心所安,且予之品性亦实不能为也。”(1955年6月12日)

《顾颉刚日记》还记录了作者的许多读书体会和治学心得,颇多真知灼见。如:“曾国藩之政治行为自属不合,但观其日记,其人自我批评之习惯甚强,所以自绳约者甚严,临事又极谨慎,此亦可取者也。”(1955年6月23日)“毓铨谓予,《春秋时代的县》为我所作最好的一篇文字,惟无理论,如画龙之未点睛耳。俟《史记》毕工,必当致力马列主义,俾能把握理论,使此后写作不但具血肉,且有灵魂。”(1956年1月10日)“遍地都是黄金,只怕你不去拣。随处都是学问,只怕你不去想。”(1957年2月28日)

顾颉刚将日记作为吐露心迹的场所,七情六欲无所不谈,包括他的感情世界和感情生活:“予于同游诸人中,最敬爱谭女士,以其

书屋品茗

52

落落寡合,矫矫不群,有如幽壑绝涧中一树寒梅,使人眼泪清爽”(1924年4月29日)。“予与介泉言,如予者无资格入情场,而此心终不能自已,缠绵悱恻,殆不可堪。思之良愧!自游颐和园至今日,才六十九日耳,乃觉有半年之久,时间上主观如此”(1924年6月24日)。“予常觉男女之情最真、最伟大,名便糅杂些做作;至利则蠢人所求耳”(1925年5月23日)。

历史的一个缩影

顾颉刚出生于清朝末期,经历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多次战争及政治动乱,也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顾颉刚日记》记载了作者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所闻所见所历所思,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史料,更堪称七十年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比如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重大事件在《顾颉刚日记》中都有真实生动的反映。

如,1951年4月10日日记:“近来以防匪特之严,稽查户口极密……今日对门王太太又来,谓派出所言,常有一对年轻夫妇出入九号之门,问是何人。”1951年5月31日日记:“今日北四川路上,汽笛声凄厉之警备车特多。阅晚报,知枪毙特务、汉奸、恶霸二百零五名,昨日为控诉,今日则执行也。”同年3月14日日记:“与卢元同到逸园,参加欢迎抗美人民志愿军代表大会,与俞剑华、李光信同献旗。”

1952年7月18日日记:“凡报告三反者,先须在互助小组中商讨,然后在小组会上报告,得到众人的提出意见,逐条答复,择其为重点者再在大会报告。”同年7月31日日记:“组织上要我们每人自认资产思想,列举唯利是图、损人利己、投机取巧诸项。众皆争认,予独以为无有。”

1954年11月12日日记:“自李希凡、蓝翎评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后,发动轩然大波,群指俞氏为胡适派资产阶级的唯心论思想,抹煞

《红楼梦》之人民性及现实主义。此事与予有大

关系,故今日学习时备言之。”

1955年3月5日日记:“到科学院,参加胡

适思想批判历史组会,自二时至六时。予发言

一小时……予老老实实研究学问,虽不能把握

马列主义,究与胡适不同,而一般人乃比而同

之,是予所不愿受也。”

1958年3月9日日记:“上一星期中,开会

至十一次,且统战部一开会至深夜,体极疲乏,

而夜中神转清明,睡眠日难,安眠药量日增,为

健康计甚可虑矣……所中满墙满地都贴大字

报,予亦受批评甚多。”同年4月16日日记:

“予向杨东莼、严景耀、陈慧挑战,将(交心书)

指标提至二百七十条……不但比数量,而且比

深比透,成一积极分子矣。”同年4月19日日

记:“打锣惊雀……自今日起,全市捕雀三天,

以灭尽为止。又安上屋,各家均用红布系树,或

作假人,使其不敢飞下,则不数小时即可跌下

自毙。予无能,只能打盆罐以惊去之而已。”同

年4月27日日记:“今日会中,予自言无剥削

思想,同人劝予再挖根。”同年4月28日日记:

“我想出我有甚大之名心,即不欲出小风头而

要出大风头,不欲一时出风头而要永久出风

头,成若干不朽著作。然谓予有利心,则尚未挖

出。”同年10月25日日记:“北京街道热烈炼

钢铁,干面胡同区居民在黄兽医胡同炼钢,静

秋被派为连长。前数夜为学习,今明两夜均不

得归家,带了几个馒头去。”

1966年8月22日日记:“近日斗争甚烈,

死人不少……予偷息人间,固以属稿未完,

亦缘妻子儿女之生活待予工作,不忍撒手不

视也。”

(附记:《顾颉刚日记》原准备由江苏教育

出版社出版,我是该书的责任编辑之一。后因

多种原因,该书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书屋品茗

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