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鸡汤”式广告现象研究

传播与版权

chuanbo yu banQuan - 74 -

2018年第8期 总第63期

“反鸡汤”式广告现象研究

吕娇楠

[摘 要] 近年来,以UCC咖啡、丧茶、东京白条等为代表的“反鸡汤”式广告在广告界“风起云涌”,这些广告是现代青年一代生活的缩影,它反映出当前青年人的精神特质和生存状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广告界盲目跟风、博“出位”等弊端。从“反鸡汤”式广告出现的原因、困境及解决方式入手,对“反鸡汤”式广告现象进行解读。

[关键词] 反鸡汤;广告;青年;自嘲

[作 者] 吕娇楠,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反鸡汤”与“反鸡汤”式广告

“反鸡汤”来源于“心灵鸡汤。”“心灵鸡汤”一词来源于美国作家杰克·坎菲尔德写作、策划出版的一系列名为《心灵鸡汤》的书籍,它们通常由具有启发性或激励性的短篇故事和哲理散文组成。从书本的名字就能表达出“心灵鸡汤”的内涵,即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工作中的挫折和困难,让自己充满温暖和正能量。而“反鸡汤”的人认为,那些看起来美好而正能量的“心灵鸡汤”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对生活并无实质的价值导向,甚至如精神鸦片一样,让人上瘾沉迷,久而久之会使人偏离对正常社会的认知,仿佛整个社会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模样。借着“反鸡汤”的东风,“反鸡汤”式广告也应运而生,从丧茶到UCC负能量咖啡、从美团外卖到京东白条等,这些广告抛却了对亲情、爱情、友情的赞颂,更多的是直面社会的残酷,狠狠揭露社会负能量的一面。“反鸡汤”式广告通常刻意打击而不是安慰失败,以一种冷酷、不留情面的方式来揭穿人生的“残酷真相”,以一种自嘲、黑色幽默的方式来描述生活。

二、“反鸡汤”式广告出现的原因

事实上,这种“反鸡汤”式广告并非最近才横空出世,早在日本、泰国等广告作品中已经用过类似的手法,在中国,伴随着UCC咖啡广告和丧茶“反鸡汤”式广告的刷屏之势,广告界刮起了“反鸡汤”式广告之风,他们都试图站在这种广告模式的风口。

(一)受众心理:青年一代渴望情感宣泄

随着心灵鸡汤时代越行越远,整个社会层面的消费者更乐于用自我消解和调侃的方式来面对生活,而“反鸡汤”式广告与青年一代在高压生活下渴望情感宣泄的需求恰好匹配。它是对奋斗在外的青年一代的真实写照,如美团的灯箱广告“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公司照样算你迟到”“熬夜对身体不好,所以我建议通宵”。这是根据青年人真实的生活经验而写的文案,让人心理产生共鸣,不仅如此,人们喜欢这种未经包装的“原生情感”广告,更在于它将人们最想要隐藏的情感宣泄了出来。虽然过得很糟,但不太想告诉别人,可是有时候在心里也无处释放,通过“反鸡汤”式广告的自嘲、调侃,心理的压力渐次被疏解。对此,也有学者认为“反鸡汤”式广告受热捧,很可能是基于人们不想遭遇如此命运的心理写照。正如克里奇利所指出的:“在其非真实性的内容中,消极的笑话告诉我们很多关于我们到底是谁的真相。因此笑话可以被看成是社会压抑的表征。笑话可能让我们发现我们正是自己不想成为的那种人。”

(二)社会转型:阶级固化导致价值观的迷失

在青年人中流行的这种“反鸡汤”式广告不仅是一个青年人的个体特征,更重要的是某种社会问题在青年群体中的集中体现。笔者认为引起这种广告现象的社会问题主要在于阶级固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链条中,这使得我国社会转型的速度不断加快,但在这种社会转型的背后是我国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脑力工作者”投入到“写字楼民工”的行列,他们在外打拼,除去租房、餐食费后已经所剩无几,具有草根化、贫困化的特点,对于生活的不可抗力,他们的价值观也出现了迷失,从小教导他们的“努力就有收获”的价值导向已然不再受用,再加上缺乏合理的疏导,他们就需要一个合理的渠道去排解这种负面情绪,“反鸡汤”式广告恰好在这个时候和青年人“撞个满怀”。

(三)文化传播: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

“反鸡汤”式广告的出现也源于滋养它的文化土壤。一方面是来自日本文化的“小确幸”,日本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率先反其道而行,打起了“小确丧”的算盘。另一方面是来自中国的“葛优瘫”。葛优估计自己都没想到在沙发上生无可恋的一瘫能在13年后风靡,青年一代用这种反讽和戏虐的形式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的想法:想颓废,想轻松。这两种文化在中国的网络土地上相遇并交融,由此爆发了“电光火石”的激烈效应,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