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毛概免考论文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论文

题目: 大学生社会实践为何变质

姓名:田思源

学号:1252682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任课教师:江沁

上课时间:周一9,10,11节

联系电话:188********

邮箱: 420365452@https://www.360docs.net/doc/6b3636930.html,

目录

一.引言 (32)

二.文献回顾 (3)

三.调查结果分析 (54)

四.建议与总结 (87)

五.结语 (98)

六.参考文献 (98)

七.附件 (109)

【摘要】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高校中社会实践活动数量大幅增加,其已成为学分考核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然而,在各种社会压力下,社会实践异化成了一场“盖章运动”,早已偏离了其最初的航道,成为了一种形式化的课外“作业”,践而不实的现象成风。本文即着眼于此,从同济大学的调查出发,审视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种种弊端,并从个人角度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素质教育弊端解决措施

一.引言

2013年8月末,正是各大高校学生纷纷回校的时候,也正是各学校暑期实践准备上报成果的时候,走在学校里经常听到同学之间相互了解暑期里面做了些什么实践,又做了些什么志愿者活动。可是在谈话之间总能听见不和谐的声音,例如“我今年去泰山旅游了一圈,准备捏造一个成果集,这学期去暑期实践项目报销掉”,“终于凑够实践学分了,再也不做这个暑期实践了,简直是浪费时间”,“今年麻烦了好多人才在社区里盖了章,欠了好多人情”。这些话语几乎每年都会听到,不知从何时起,社会实践已经变得那么的功利,完全偏离了它原来的目的。

另外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改革步伐的加快,社会实践作为文化教育改革中素质教育的一大门类,已经在全国各大高校流行开来,并且项目数量逐年大幅增长。其中不乏一些毫无现实意义的项目和最终无法完成的项目。形式化的项目大大增加而真正有社会意义的项目数量锐减。这些项目是怎么申报成功的呢?而一些毫无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又是怎么评到比较好的等级的?社会实践背后是否存在着腐朽的制度制约和堕落的思想观念?笔者认为无论是从个人还是从社会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背后的诟病的正确认识和改正都是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的。那么,高校社会实践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二.文献回顾

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弊端在学生层面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实践目的不纯

有研究指出,大学有四成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动机并不是认识了解社会,而是取得诸如证书,学分认定,经费支持等资格。也有部分学生(三成)是由于学院或者学校有这方面

的指标要求而被迫参与的。

2.实践过程和结果不真实,流于形式

另外,很多实践活动都是践而不“实”,实践者对自己所负责的时间项目根本不了解,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也不能做出解释,对他们所要想得到的东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说明他们对待这个项目是不认真的,也就是说只是来混一个经历。

从历年的社会实践项目内容来看,大学生申报社会实践的时候主要的几个方向有:家乡文化,支教,专业相关,兴趣爱好。但是笔者发现同一年中重复和相似性大的项目占有的比

中笔者发现,有两份是几乎完全一模一样的,只不过是菜肴换了,但形式和调研方法几乎雷同。还有一份项目报告可以明显的看出是从网上复制粘贴这样抄袭而来的。说明了在一些实践项目中,学生根本不需要亲自去实地进行调研考察就能通过网上已经有的数据伪造一份完美的数据报告。

3.学生盲目从众

一些大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认为周围的同学都在参与这个社会实践,我也要去参加,不然多么不合群。就是在这样的一种从众心理的影响下许多学生选择了参与一个自己不感兴趣或者是不愿意做的实践项目中去。而且看到别人都抱着很多实践的时候,自己的简历表上却空空如也,自己心生不安。而当今社会企业公司等录取大学生很多时候很注重社会实践这一个指标,这一变化让绝大部分大学生在投递简历的时候望而却步。从而以前很多不愿意做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也踏上了社会实践的征途上,目的只有一个:获得相应的实践经历证明。

除了学生层面上的变质,我们不可否认,学校层面上的对实践态度的变化也是引起大学生社会实践变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4.学校做面子工程,引导机制不完善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机构,或多或会注重自己的面子。那么,社会实践项目的数量也顺理成章的成了学校之间比拼的一个指标。近年来各大高校实践项目的大幅增与学校半强制的要求学生做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学校对仍然处在象牙塔中的学生引导缺位也是使得社会实践偏离其本真目的的一个因素。

那么,这些或大或小的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呢?又应该怎么解决呢?“返乡”项目类是指大学生利用暑假返回自己的家乡去进行一些有社会意义的调研,进而提出一些有价值有可行性的调研报告。例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与分析。下面,笔者将以同济大学去年度“返乡”实践类目来进行重点的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才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的相结合的方式。笔者在首先在同济大学使用滚雪球抽样的方式抽取了规模为50的学生样本(该群体均符合“参加过社会实践”这一特征),对其发放问卷,累计回收有效问卷57份。然后,笔者通过相关渠道对主管学校社会实践工作的两位老师与七名同学进行了以“社会实践”为主题无结构访谈,搜集到了相当数量的第一手资料。最后,笔者将问卷与访谈所的资料编码录入,利用相关软件进行了主题式分析。根据分析,笔者发现了以下四点。

1.大多数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目的仅在于取得相应的证书,学分和经费补助。

不可否认学校对进行了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证书,学分和项目经费包销是促进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有效手段。不过在现阶段来看这些因素好像正是腐蚀着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社会进行深入了解的纯净的心。功利的社会风气和学校对学分的看重使得学生对这些“生存规则”了如指掌,他们愿意通过这些自己不感兴趣但是获利很多的活动取得通向更高平台的钥匙。这样一来,他们进行实践的目的并不再是认识了解社会或者增强自身能力,而变成了贪图利益的途径,实践的本真已然面目全非。从本次问卷以及笔者对周围一些同学的采访了解到,他们进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以后在求职过程中能够在一个较高的起点,而学校里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无疑是最简单最方便的途径。所以很多人选择的参与这一活动,甚至加入到一些能力强的人的队伍里面“搭便车”,但实际上在活动中并没有真正的体现参加了活动的价值。这样的现状应该为大学生感到悲哀,但更加是整个社会的过错。浮躁的社会风气犹如粘液一样缠在年轻人的身上,他们不愿意静下来学,他们急功急利,为求结果不择手段,做出违背良心,道德的事情。近年来无论电视,网络上曝光的企业等等为了达到一定的指标来通过考核而做出的不合理的事情日益增多,这也默默的侵蚀着年轻人的思想,只要是能有结果,那么在乎过程干什么呢?那么过程敷衍了事也是家常便饭,由抄袭作业到抄袭实践项目报告,如果每个人都是这样只为了取得最后的成果而做事情,这样的社会是发展不下去的,甚至是可能倒退的。

2.实践活动“践而不实”,终成过场游戏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独生的娇生惯养的90后有着很深远的意义,可以让他们磨练意志,深入了解社会现实,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等等,不过每年一度的社会实践盖章运动还是会在暑期结束的时候准时展开。在同济大学,笔者了解到一些大学生利用家长等的关系到相关机构去盖一个章,去相应的地点拍一张照片,再捏造一些实践数据,一份像模像样的实践成果便出来了。这时候家长出于对孩子今后履历等的考虑便把道德等抛到脑后,想尽办法帮助孩子获得学校的证明。

还有些人利用自身职务之便进行伪造成果或者略过答辩。“明明就能够简简单单的或者证书等等为什么还要费时费力去当地实践呢?”这是许多人的思考方式,这些人中一部分又有足够的关系让他们通过各种部门内部人员将自己的实践项目提高等级,伪造成果集甚至跳过答辩,直接取得奖励,不劳而获。这种思想已经在慢慢的渗入到大学生的脑海中,如果不及时纠正,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其次学校在实践成果的审核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本校的回母校宣讲系列活动中,只要团队上交了盖有高中母校公章的证明,几张宣讲过程的照片以及一份宣讲心得便能顺利过关,并取得相应的奖励。学生并不需要提供一些能够证明他们是今年去的证明,相反,他们随便在网上翻翻就能找到一些相似的图片,并上交、蒙混过关。在这两年笔者发现许多团队重复参加该活动,利用自身关系得到盖章证明,再将去年的照片修修改改再次递交就能混过去。

3.参与学生盲目从众,不加思考

有人说没有社会实践经历的大学生活是索然无味的,是不完整的。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它能够让鲜有接触社会的大学生有机会接触社会,去了解整个社会的现实,并且利用实践的机会将在学校学学习的理论用实践来检验。但是笔者发现,周围的同学大多是看到了别人都在做实践,自己没做,就心痒想去申请一个实践项目来充面子,往往只是凭感觉参加,甚至没有搞清自己到底要获取哪方面的知识或提高哪方面的能力。毕竟每一个社会实践项目都是有一个最终目的的。例如你是想了解一个地区的残障人士设施是否符合规范,你就必须去思考怎么才能达到你这样一个目的,要怎么设计一个研究的计划才能全面的了解该地区的残障人士便利设施的分部,数量以及这样的安排合不合理,进而对所发现的现象作出合理的分析,

提出一个合理的可行性方案,达到本次实践的目的。如果是盲目的报项目,自己根本不知道项目是要作什么,那么一旦遇到一点小问题,就会不知所措可能很快就会放弃,从而走上消极对待、抄袭的道路。所以一个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必须是建立在一个有完善思考的基础上,要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目的性的去进行一些调研。

4.学校方面的制度存在一定缺陷

首先,学校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指导不足。在笔者亲自参加过的实践培训会(同济大学内)中现阶段学校能够提供的指导是一些技术上的指导,直白的说就是教你如何完成这个项目(这一点与应试教育十分相似),而并没有教同学们如何从实践过程中体验社会,没有让同学们培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指导老师把思路都告诉你了你再去做只不过是一个机械的完成任务,根本不能达到实践的目的。第二是学校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辅导机制。学生在返乡就行社会实践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各种自己不曾遇到又解决不下来的问题,这个时候他们想寻求帮助却不得。这样一来他们的热情就散去了大半,一些团队能思考出一个解决方案,但是大多数却放弃继续做下去了。

其次,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一些学院是强制性的要求每一个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一是为了督促同学参与实践,二是为了学院的荣誉。且不说第二点,但是强制学生做实践,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这样学社不仅不想去做,就算勉强去做也是敷衍了事,达不到锻炼自己的目的,不能体会实践活动的真谛。

除以上发现外,笔者在写作本文前还对其它高校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调查。调查表明高校之间在的问题基本是共通的,有的高校由于地理或者管理原因某方面问题特别突出。从调查问卷的显示来看,搭便车,功利心强,敷衍了事,目的不明确,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等问题是各大高校比较突出的问题。某些高校还存在着实践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

四.建议与总结

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来解决才会得到一个比较好的结果?为此笔者总结了一下几点建议。

1.加强对实践活动意义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

学校应该在思想上多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宣传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念,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实践活动并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为了实践而实践。指导老师也应该多引导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还应该开展多样的实践分享活动,邀请实践活动做得好的团队展开形式多样的分享会,分享他们的选题经验,实践方法和实践心得,引导和激发学生们的思维,使得学生能够构思出有新意,有意义的实践项目。不仅仅如此,还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氛围,不要让社会浮躁之风吹到学校里面,老师们也更不该为了一个比赛而灌输一些扭曲的思想。只要是有正确的态度,务实的精神,认认真真的去坐实践,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2.加强实践项目的审核力度,宽进严出

学校方面加强对项目的审核力度,不要让弄虚作假的项目混淆视听侥幸过关,也给真正在做实践活动的学生一个良好的环境。但是在申报的时候尽量的容纳更多类型的实践项目,多人申报同一项目可以适当合并。在项目之初指导老师和团队成员应当多交流,共同讨论制定一个方案。一方面,指导老师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可以对实践进行一些思路上的引导,另一方面这也能够加强队员之间的感情,也有利于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思考出一些极为有益的想法。在项目中期(进行)的时候,应该有专门联络员负责提醒团队进行实践项目以免他们遗忘,并提供一些资源(例如一些推荐信之类的),辅助实践。在结题的时候应该比较严格,要严厉打压作假项目。学校在答辩是硬重点询问项目过程中的经过与收获,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的,而不是只审核他们的证明盖章,草草了事。

3.减少实践活动占学分的比例,提供丰富的实践方式

通过减少学分的方式来减轻学生对必须社会实践活动的负担,转而以提供丰富多彩并且符合大学生兴趣(而非老师或者学校的指标)的实践方式来吸引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从笔者的了解来看,还是有不少学生是愿意去深入的了解这个社会,把学习的东西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但是他们往往不能够申请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比以自己的方式来完成。一些同学表示自己想做的实践项目老师一看就说没有多大意义,严重的打击了自信从而放弃了实践活动。所以学校应该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每人有所可做,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降低实践门槛,有效的宣传、引导学生迈出一步。从调查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今后能够顺利的从学习状态过渡到工作生活中,以及为了获得一纸证明来获得企业的亲睐。学校如果提供了这样的实践机会我相信大多数学生不会去弄虚作假而会使把这件事当做一件重要的事情去坐,这样也能达到实践体验社会,学用于践的效果,达到实践的真正目的。实践不是强制性的,强制性的实践只是为了实践而实践,不能体现实践的价值。学校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心底里面愿意去参与实践,而不是一个硬性的规定,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实践的意义,让他们爱上实践。

五.结语

当今越来越浮躁的社会和越来越功利的人心导致了学校这个本来圣洁的土地沾染了很多不良的风气。而素质教育改革在这样的土地上无法生根发芽,也就无法达到其原本的目的。作为素质教育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也偏离了原本的初心,产生了变质,出现了抄袭,作假,盲从,功利化,面子工程等诸多诟病。仅仅从同济大学一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社会实践早已不是它本来的面目,它早已经变成了学生获取证书、取得学分,学校堆政绩的工具。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内容,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重新的找回“自我”。学生应该明确自己实践的目的,不能功利化和敷衍化,学校应该加强监督管理以及正确引导,社会也应该为学校提供一片净土。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广大师生的配合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反映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形态,还表现为学生对待物质诱惑的态度,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对大学生对待它的态度着手。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与支持也是实现社会实践素质教育改革的巨大动力。让我们从下一个实践活动做起,做到静心实践,深度实践,让社会实践体现出它重大的意义,也让自己能在社会实践中收获成长。

六.参考文献

[1]宋林霞.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

[2]陈小娟.美国高校服务学习与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李长松.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D].西南大学,2006.

[4]杨继瑞.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0,02:49-53.

[5]曹东辉.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2.

[6]简赟赟.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北大学,2012.

[7]宫留记.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

[8]徐艳兰.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8.

[9]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10]盛连喜.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与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7,01:101-104.

七.附件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与素质教育改革调查问卷关于调查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意义与实践背后的诟病调查

1.您所在的年级____

大一 19.05%

大二 76.19%

大三 4.01%

大四 0.75%

2.您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吗?

是85.71%

否14.29%

3.您曾今参加过什么形式的社会实践?

理论宣讲45.24%

主题调研 45.24%

社会服务(如志愿者等) 64.29%

支教活动19.05%

4.你为什么参加社会实践?

关注、了解社会现实 64.29%

结交朋友 57.14%

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等 78.57%

学以致用 35.71%

学分、证书、经费补助等 35.71%

学校或者学院有要求 47.62%

大家都参加,我也要参加。 14.29%

5.你认为社会实践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认识和了解社会 76.19%

增加大学生的课外学习能力 69.05%

讲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38.1%

增加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71.43%

6.您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不会假造成果?

不会61.9%

偶尔会造假 33.33%

基本都是自己捏造的 4.76%

7.如果社会实践没有一定的学分,证书认证,也没有学院的要求,你是否还会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

是 59.52%

没有那么大积极性,但还是会尝试 35.71%

基本不会 4.76%

8.你认为社会实践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中是否达到了相应的目的?

是的,达到了目的 30.95%

达到了一定的目的,但是有些偏离实践之本了 50%

基本上没有,社会实践就是一种“作业” 9.52%

完全没有,社会实践已经演变成了取得各种证书的途径 9.52%

9.你所了解的社会实践的诟病还有些什么?(务必填写)

纪律性不强;太形式化;人数太多,存在搭便车的现象;目的性不明确;过于强制;流于形式抄袭成风;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太过功利所设分类太少;不能满足很多人的兴趣。(部分)10.在你周围的是会时间项目中,社会实践“践而不实”的现象严重吗?

严重(80%左右) 38.1%

还好(40%左右) 61.9%

几乎没有(5%左右) 9.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