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历史变迁之研究

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历史变迁之研究

作者:王和平

来源:《职业·下旬》2010年第01期

我国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以下简称“高校资助制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变迁过程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政治制度的完善,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资助制度也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确立,并日益形成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较为完备的制度。具体变迁过程如表1所示。

一、高校资助制度草创初建阶段

1.高校资助制度草创阶段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1952年~1982年,是我国高校资助制度形成的草创阶段。这一阶段的资助形式是“高等教育免费加人民助学金”,其特点是形式单一、方式平均、国家包办、政策稳定。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项制度均处于缺失或不完善状态,国家没有关于教育资助的制度安排,国家培养人才采取“军事供给制”或“干部公费培养制”,这种制度具有临时性、地方性、革命性和共产性的特点。1952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调整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的通知》,明确规定“废除学费,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这标志着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进入草创阶段。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国家既有秩序被打乱,高等教育中断,对于继续在校接受初中级教育的学生和在此期间招收的工农兵学员仍然实行“免费加助学金”资助制度,使得这一时期的资助制度具有平均化和共享化的特点。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正常教育秩序的逐步恢复,1977年,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生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的办法》,这个办法的颁布相当于恢复了文革前的人民助学金,并一直贯彻实施到1982年。因此,从1952年至1982年的三十年间,虽然我国高校资助制度做过几次调整,但是资助制度的性质、内容和形式都没有发生变化,一直是“免费高等教育加人民助学金”的资助形式。

2.高校资助制度草创阶段的历史环境

国家当时制定并实施“免费加助学金”资助制度,主要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因素。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意味着工农群众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为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人民可以免费接受教育。

(2)国家人才培养因素。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由于多年的战争和动荡,使得国家急缺建设人才,因此恢复高等教育是当时全社会最急迫的需求。但是,由于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普通百姓生活水平很低,难以承担高等教育成本,因此,实行“免费加助学金”制度符合当时国家的经济环境,有利于鼓励人民接受高等教育,同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满足国家建设人才需要。

(3)国外经验借鉴因素。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国家建设时,基本是仿效苏联模式。苏联当时在关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时,采取的是“免费加助学金”形式,因此我国高校资助制度也基本是效仿苏联模式。

(4)历史传统因素。从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式和理念一直秉承政府办学、政府资助、政府掌管,从而为统治阶级培养行政官吏。从革命历史来看,革命战争时期,按照马克思构建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一直采取“免费加津贴制”,解放后国家一直延续这种资助制度,因此这种“免费加助学金”的资助形式已为百姓所接受并认同,并在一定时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资助制度积极调整阶段

1.高校资助制度积极调整阶段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1983年~1998年,是我国高校资助制度的调整阶段。这一阶段的资助形式是“高等教育收费加奖学金”逐步过渡为“奖、贷、勤、助、免”混合资助,其特点是更新理念、差别资助、国家包办、改革频率较快,注重效率同时兼顾公平,资助制度初步形成。

1983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将助学金由“平均资助”调整为“差异资助”,同时设立奖学金制度。1985年,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打破了高等教育免费的格局,这标志着高等教育开始由全部免费转向部分收费,随即高等教育收费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1987年,人民助学金制度彻底废止。1989年,国家教委、国家物价局和财政部决定对“按计划招收的学生(除师范生等)收取学杂费和住宿费”,这标志着我国“免费上大学”的制度开始被终止。经过6年的改革,我国在90年代初形成了“高等教育收费加奖学金”的高校资助形式。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的建立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在这一形势下,我国原有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日益暴露出不足,政府财政无力承担规模日益扩大的高等教育事业,而高校又缺乏与市场接轨的能力,这使得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迫在眉睫。1993年,国家教委设立“特困补助”,用以资助月生活费低于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线的学生;1994年设立“勤工俭学基金”,提倡大学生勤工俭学;1995年提出“减免学杂费”,用以保证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经过这个阶段的调整,融“奖、贷、勤、助、免”为一体的资助制度初步形成。

2.高校资助制度积极调整阶段的历史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