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及解读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及解读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及解读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及解读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1

一、课程性质.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2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

一、总目标. 9

二、学段目标. 10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

第一学段(1~3年级). 16

一、数与代数. 16

二、图形与几何. 18

三、统计与概率. 19

四、综合与实践. 20

第二学段(4~6年级). 20

一、数与代数. 20

二、图形与几何. 23

三、统计与概率. 25

四、综合与实践. 26

第三学段(7~9年级). 26

一、数与代数. 26

二、图形与几何. 31

三、统计与概率. 40

四、综合与实践. 42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3

一、教学建议. 43

二、评价建议. 54

三、教材编写建议. 62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

附录. 75

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

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78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

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

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要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

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

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

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

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

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注重实效

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

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

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

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

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

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

同时

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

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

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术语解释见附录1)

(三)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

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

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

数的表示

数的大小

数的运算

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

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

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

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

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

在学习活动中

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

可以在课堂上完成

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

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

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

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

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

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

收集数据

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

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

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

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

凭借经验和直觉

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演绎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和确定的规则(包括运算的定义、法则、顺序等)出发

按照逻辑推理的法则证明和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

发现结论;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

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

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在整个数学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

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

并加以验证

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

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知识技能

●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

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

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

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

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

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感受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

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

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

解决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增强应用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发展创新意识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建立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

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

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

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

应同时兼顾这四个方面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

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

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

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

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

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

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

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

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

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

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

表达自己的想法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

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

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

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能倾听别人的意见

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知道应该尊重客观事实

第二学段(4~6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

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

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

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的运动过程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

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数学思考

1.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

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进一步认识到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4. 会独立思考

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问题解决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

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

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

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

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

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

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认识数学的价值

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等良好品质

第三学段(7~9年级)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

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掌握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

2.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与判定

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的作图技能;探索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投影与视图;探索并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

能确定位置

3.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

理解抽样方法

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

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

数学思考

1.通过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

体会模型的思想

建立符号意识;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

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

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2.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

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

3.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

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

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

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4.能独立思考

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增强应用意识

提高实践能力

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

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

4.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感受成功的快乐

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3.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

体会数学的价值

4.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

(一)数的认识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

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 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

理解各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多位数(参见例1)

3. 理解符号<

>的含义

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参见例2)

4. 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3)

5. 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

能读、写小数和分数

6. 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7.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并能进行交流(参见例4)

(二)数的运算

1. 结合具体情境

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参见例5)

2. 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

能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认识小括号

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5. 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6.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并会解释估算的过程(参见例6)

7.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8. 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参见例7)

(三)常见的量

1. 在现实情境中

认识元、角、分

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能认识钟表

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验时间的长短(参见例8)

3. 认识年、月、日

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4. 在现实情境中

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5. 能结合生活实际

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四)探索规律

探索简单的变化规律(参见例9

例10)

(一)图形的认识

1.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

2. 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参见例11)

3. 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

4. 通过观察、操作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6.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了解直角、锐角和钝角

7. 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参见例21)

(二)测量

1. 结合生活实际

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 在实践活动中

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

知道分米、毫米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参见例12)

3. 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并进行测量

4. 结合实例认识周长

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参见例13)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5. 结合实例认识面积

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分米2、米2

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6.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会估计给定简单图形的面积(参见例14)

(三)图形的运动

1. 结合实例

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参见例15)

2. 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参见例16)

3. 通过观察、操作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四)图形与位置

1.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 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

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

会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参见例17)

1. 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

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

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参见例18)

2.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

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

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参见例19)

3.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

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作用

感受数据蕴涵信息(参见例20)

1.通过实践活动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体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2.在实践活动中

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3.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

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参见例21

例22

例23)

4~6年级)

(一)数的认识

1. 在具体情境中

认识万以上的数

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 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

并能进行估计(参见例24)

3. 会运用数描述事物的某些特征

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参见例25)

4. 知道2

3

5的倍数的特征

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

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5. 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1~100的自然数中

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6. 了解自然数、整数、奇数、偶数、质(素)数和合数

7. 结合具体情境

理解小数和分数的意义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参见例26);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

8. 能比较小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大小

9.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

了解负数的意义

会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量

(二)数的运算

1.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2.认识中括号

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

不超过三步)

3.探索并了解运算律(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4.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5.能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

不超过三步)

6.能解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具体情境中

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参见例27

例28)

10.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运算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索简单的规律(参见例29)

(三)式与方程

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

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

了解等量关系

并能用字母表示

3.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2=5

2x-x=3)

了解方程的作用

4.了解等式的性质

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四)正比例、反比例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及按比例分配的含义

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情境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3.会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图

并会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参见例30)

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实例

并进行交流

(五)探索规律

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参见例31

例32)

(一)图形的认识

1.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知道平角与周角

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4.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5.通过观察、操作

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

知道扇形

会用圆规画圆

6.认识三角形

通过观察、操作

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7.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8.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参见例33)

9.通过观察、操作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二)测量

1.能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能画指定度数的角

会用三角尺画30°

45°

60°

90°角

2.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知道面积单位:千米2、公顷

4.通过操作

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值

掌握圆的周长公式;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会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参见例34)

6.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感受1米3、1厘米3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7.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8.体验某些实物(如土豆等)体积的测量方法(参见例35)

(三)图形的运动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

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

在方格纸上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会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参见例36)

3.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得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与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得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得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得数学教育, 不同得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得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得需要、数学学科得特征,也要符合学生得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得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得形成过程与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得选择要贴近学生得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得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得关系,直观与抽象得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得关系。课程内容得呈现应注意层次性与多样性。 3.教学活动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得过程。有效得数学教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与教师教得统一,学生就是数学学习得主体,教师就是数学学习得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得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得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得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得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就是一个生动活泼得、主动得与富有个性得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就是学习数学得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得时间与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得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得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

学生,注重启发式与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得关系,通过有效得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基本得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必要得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得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得主要目得就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得过程与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与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得评价体系。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得结果,也要关注学习得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得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得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得发展对数学教育得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得影响。数学课程得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得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与方式得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得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与解决问题得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得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得、探索性得数学活动中去。 下面我再谈谈小学数学新课标中得几个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以全新得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得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一、数感就是人得一种基本数学素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1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 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 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 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 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 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 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 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毕业试卷附参考答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小学数学毕业试卷 一、填空 (共26分) 1、一个数是由3个十万、6个百、9个一、9个0.1和5个0.01组成的,这个数写作( ),读作( ),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 2、5.05L=( )L ( )ml 2小时15分=( )小时 3、在未来的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这四个年份中,( )年有366天。 4、小明在期中测试中,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的平均分是a 分,语文和数学共得b 分,英语得( )分。 5、6 13的分数单位是( ),再添上(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是最小的合数。 6、( )÷4= 75.0 9=) (=( )∶20=( )% 7、8 3与0.8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 ),它们的比值是( )。 8、5是8的) ()( ,8比5多( )%。 9、一个3mm 长的零件画在图上是15cm ,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10、下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众数是( )。 8 10 6 4 10 21 4 32 17 4 11、在○里填“<”、“=”或“>” 1.5○1.50 -5○-1 1.3÷13 8○1.3 8.7×0.93○8.7 12、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有大小一样的红、白、黄三种颜色的小球各10个。至少要摸出( )个才能保证有两个球的颜色相同;至少要摸( )个才能保证有两个球的颜色不同。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共8分) 1、最小的质数是1。 ………………………………………………………………………………………( ) 2、小明看一本书,看过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成反比例。 ………………………………………………( ) 3、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 4、15 12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 ) 5、李师傅做了95个零件,全都合格,合格率是95%。 ………………………………………………………( ) 6、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情况。……………………………………( ) 7、如果+300元表示存入300元,则-500元表示支出500元。 ………………………………………………( ) 8、口袋里有3个红球和2个白球,一次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3 2。 …………………………………………( )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前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5分) 1、把5 4米长的绳子剪成4段,平均每段占全长的( ) A 5 1 B 4 1 C 51m D 4 1m 2、把10克食盐溶解在100克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 ) A 1∶11 B 11∶1 C 1∶10 D 10∶1 3、一瓶矿泉水大约是550( ) A L B ml C m 3 D m 2 4、下面属于方程的是( ) A x+5 B x-10=3 C 5+6=11 D x ÷12>20 5、小明有4本不同的科技类图书和3本不同的故事类图书。在一次为贫困学校捐书的活动中,他准备捐科 技类和故事类图书各一本, 他有( )种不同的捐法。 A 3 B 4 C 7 D 12 四、计算(共32分) 1、直接写得数(4分) 9.9+9= 2.5×40= 6.1-2.01= 2.5-0.36-0.64= 1.8÷0.18= 13÷80 = 0.32 = 45÷1.25÷8= 2、能简算的要简算(8分) 1.2-0.5×1.8÷0.9 8×7×1.25 5 3×8.8+0.6×5 1+60% 3、解方程(比例)(8分) 35x 75= 43∶x=5 2∶24 9 16 388383?÷-)(

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8月28日,我参加了三亚市教研室举办的“2011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专题培训。从市教研员陈老师透彻的分析中,我更加了解到《数学2011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感触最深的是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突出特点就是将“双基”修改为“四基”,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再次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要准确把握教师角色 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 1、挖掘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2、教师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生真诚的合作者。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学生是由活生生、有个性的个体组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正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极大,教师应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2)及解读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1 一、课程性质.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 2 三、课程设计思路 . 4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 9 一、总目标 . 9 二、学段目标 . 10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 16 第一学段( 1~3 年级) . 16

一、数与代数. 16 二、图形与几何. 18 三、统计与概率. 19 四、综合与实践. 20 第二学段( 4~6 年级) . 20 一、数与代数. 20 二、图形与几何. 23 三、统计与概率. 25 四、综合与实践. 26 第三学段( 7~9

年级) . 26 一、数与代数 . 26 二、图形与几何 . 31 三、统计与概率 . 40 四、综合与实践 . 42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 43 一、教学建议 . 43 二、评价建议 . 54 三、教材编写建议 . 62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

附 录 . 75 附录 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 75 附录 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 78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 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 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 20 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

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 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 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在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 前 言)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第 一部分前言) 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

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解读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基本理念。 (一)总:六大理念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 3、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5、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的教学;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关注情感态度。 6、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二)分六大理念的解读: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关于数学课程的功能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当是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 怎样理解有价值的数学?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1-6年级知识点【全】

小学数学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数与代数 一、数的认识 【1】我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1,2,3,……叫做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单位是1。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连续自然数相差1。 【2】像…,-3,-2,-1,0,1,2,3…这样的数统称整数。整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样的计数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整数和小数都是按照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一个整数含有数位的个数叫做位数。最小的一位数是1。【4】整数的读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读。读亿级、万级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去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或“万”字。每一级末尾的0都不读出来,其它数位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例如)读作:一百零二亿五千零二十万零五十。 【5】整数的写法:从高位到低位,一级一级地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

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例如)七十亿零三百万四千写作:00。 【6】准确数: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计数的简便,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改写后的数是原数的准确数。(例如)把 00 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是 125430 万;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亿。 【7】近似数:根据实际需要,我们还可以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用一个近似数来表示。(例如)15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13 亿。【8】四舍五入法:要省略的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4 或者比4小,就把尾数去掉;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5或者比5大,就把尾数舍去,并向它的前一位进1。(例如)省略 345900 “万”后面的尾数约是 35 万;省略 20 “亿”后面的尾数约是 47 亿。 【9】整数a除以整数b(b≠0),除得的商正好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a 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例如)6÷3=2(或2×3=6),那么我们就说6能被3整除(或6能被2整除),或3能整除6(或2能整除6)。 【10】如果数a能被数b(b ≠ 0)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a的约数)。倍数和约数是相互依存的。(例如)6÷3=2(或2×3=6),那么6就是3和2的倍数,2和3就是6的因数(或a的约数)。 【1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最小的倍数等于它最大的约数。(例如)9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9,最小的倍

2019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考试试题汇总

个人精心创作,质量一流,希望能得到您的认可。谢谢!编辑页眉,选中水印,点击删除,可批量删除水印。《数学课程标准》考核试卷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 1 分,共 30 分)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阐述。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8、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11、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二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2、“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 1 - 个人精心创作,质量一流,希望能得到您的认可。谢谢!编辑页眉,选中水印,点击删除,可批量删除水印。 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

最新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最新精选】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参加今年暑假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几天的学习,我深深体 新方法, 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化。 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总之,对新课标的学习和实施确实给我的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与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发的活泼与可爱,同时也使我和我的学生们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第一册数学学期计划 全册教学理念: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全册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一册 全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全册重、难点: 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2019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最新修正版)

2019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社会发展)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驱动力,(现实生活)的需求亟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自身)的变化促使数学课程改革。 2、加强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3、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况、)形成(理论和方法,)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8、《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9、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0从一、二学段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分析,“内容标准”具有(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12、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十大核心概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 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10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浅谈我对这些核心概念的认识: 一、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又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2、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符号感是人对符号的意义、符号的作用的理解,以及主动地使用符号的意识和习惯。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可以同时从两方面进行:1、结合数学内容,

及时教给学生一些数学符号;2、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自己的独特符号。 三、空间观念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的基本要素 空间观念表现为对现实世界里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与把握。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落到实处,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四、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与培养 数据分析是指: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所以说,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数据分析观念是人对数据统计活动的体会与理解,是自觉应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数据分析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用书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用 书目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说明 (1)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 (4) 三、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14) 四、课时安排 (15) 各单元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7) 一、图形的变换 (17) (一)教学目标 (17)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7)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9) 二、因数与倍数 (28) (一)教学目标 (28)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28) ........ 31 (三)各小节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因数和倍数 (31) 2. 2、 5、 3 的倍数的特征 (36) 3.质数和合数 (41) (四)参考资料 (44) 1. 2、 5、 3 的倍数的特征 (44) 2.质数表 (45) 3.筛法 (4647)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 ........ (一)教学目标 (47)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47) ........ 50 (三)各小节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50)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56)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61) (四)参考教案 (78) 课题一:长方体的认识(片断) (78) 课题二:体积和体积单位 (81) 综合应用:粉刷围墙 (86)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89) (一)教学目标 ........89........ 89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三)各小节的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95) 1.分数的意义 (95) 2.真分数和假分数 (106) 3.分数的基本性质 (114) 4.约分 (120)

2018新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2018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模仿和()转变为()、()与实践创新; 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理——()——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 7、改变课程内容难、()、()的现状,建设浅、()、()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9、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 10、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 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11、“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以()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为主题。 12、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和客观世界中的()。 13、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和(),感受()、()、(),建立初步的()。 1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 15、“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16、数学是人们对()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17、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 )和一般能力的发展。18、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19.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20.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二、多选 1. 简述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有() A.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评价. B.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主体人的发展 C.评价的方式具有情境性 D.评定是不断探索改进的过程 2.下列关于新型知识观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题测试卷及答案

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测试卷 一、填空小能手(20分) 1.如果用1、2、3、4、5分别表示最不喜欢数学和最喜欢数学之间的5种程度, 你选择( ),表示( )。小红选择了3,表示( )。 2.2007年我市经济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达到二十五亿三千二百万元,这个数写作( )元,改写成以“亿元”作单位是( )亿元。 3. 在下面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4.先选择单位,再计算。 吨 厘米 千克 克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立方厘米 3.12吨=( ) 36平方分米50平方厘米=( ) 5.( )÷6=6:( )=12 1 =( )% 6.花园小学校园长120米。宽50米,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线段表示校园的宽,该图的比例尺是( ),平面图上的长应画( )厘米。 7.今年植树节,同学们种植了180棵树,有20棵没有成活,后来大家补种了20棵,全部成活。今年同学们植树的成活率是( )。 8.投掷3次硬币,有2次正面向上,1次反面向上,那么投掷第四次硬币正面向上的可能性是( )。 9. 一段体积是52.8立方分米的圆柱林料,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削去部分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10. 把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按下面的规律拼成长方形: (1)用5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2)用m 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 二、选择我真行。(16分) 11.一个整数精确到万位是30万,这个数精确前可能是( ) A 、294999 B 、309111 C 、304997 D 、 300000 …… 你对自己本学期的学习表现满意吗?大胆地去试 一试,相信你一定享受到数学的无穷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