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马哲期末复习

大二马哲期末复习
大二马哲期末复习

大二马哲期末复习2011.12.

考试时间:2012年1月9日9:00~11:00 考试地点:博学楼506教室

试卷结构:

单项选择题(30×1'=30')多项选择题(10×1'=10')辨析题(5×4'=20')简答题(5×5'=25')材料题(1×15'=15')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千年思想家”马克思位列榜首。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4.法国、英国、德国的三大起义

1813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了第二次起义;

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延续长达十余年的、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5.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6.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黑格尔,康德,费尔巴哈

7.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8.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9.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观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1.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4.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本体论);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认识论,即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5.哲学的划分

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据此,哲学有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知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

认识的。

6.物质观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在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8.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9.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10.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1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1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1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3.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动力;

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又称同一性。

(2)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容之一;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规定了矛盾发展的基本方向。

斗争性的作用:斗争引起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和对比的变化;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界限,促进矛盾发生质变。

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6.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在。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解决矛盾的具体形式各有其特点。

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①不同性质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矛盾统一体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矛盾统一体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中包含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

临的重大课题。

7.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质、量、度

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2)量变和质变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近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8.否定之否定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尚和去同”、“执两用中”、“举一反三”、“洞悉症结”等,都是人们常用的矛盾分析方法,也是对立统一的运用。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2.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朔和对未来的预测。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也是根本来源。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对认识的两条路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5.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2)辩证联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3)辩证统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实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物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6.从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7.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事件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客观性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的贯彻。

在认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正确认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其次,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

(3)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这二者都是错误的。

4.真理的特点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5.对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这一命题也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

6.价值的特性

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

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1.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的主要缺陷是: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政治法律思想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体现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5.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6.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7.生产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

8.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

9.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0.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11.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是暴力机关。

12.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3.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的本质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2.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4.普通个人: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5.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作用,否则,如果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或必然性,历史人物也会走向反面。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6.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经历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2.19世纪初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3.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4.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马克思恩格斯讲无产阶级革命将在几个重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列宁立足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理论。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1.马克思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等。

2.列宁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主要有: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

3.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是,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宝鸡文理学院马哲历年考试大题答案

1、意识是怎样产生的? 答:(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过程精力了三个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2)意识也是社会的劳动产物。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无线复杂多样的物质世界有着共同的基础和本质,即有个本原。(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4)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具有物质统一性。 3、什么是辨证的否定观? 答:辨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它有两个特点: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如何? 答:(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着感性认识,其次是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再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就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时间的根本特点就在于它具有直接现实性。 6、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 答(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7、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组织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那个决定的。其次,这是有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8、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共性富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史关于事物矛盾问题额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理解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即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人事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意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

马哲选择题答案

15.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1.“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理论品质)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4.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这在哲学上属于(把握事物的度)。 5.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肯定的复归,这种观点是(辩证法 )。 6.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7.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 8.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不存在(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斗争)。 9.生产力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劳动者)。 10.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12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群众)。 13.从历史观上看,人类解放就是(摆脱盲目必然性的奴役)。 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6.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认为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惟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8.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发菜,过度放牧,获得一定经济利益,然而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人们(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9.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10.“居安思危”这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1.“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确定了,所以,以后的各种情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推演出来。”这是一种(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

马哲大题重点(1)

第一章第二节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原理 1.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3.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的意义: 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别的根本标志: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规律: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暂时显得弱小的新生事物不管经过怎样的困难和曲折,终究要战胜表面上强大的旧事物。 5.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形式上,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内容上,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交替。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的分析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矛盾的含义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1)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联系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 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2)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相对的(有条件性) 矛盾的斗争性——绝对的(无条件性)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同一性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这保持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斗争性的作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通过双方力量的消长,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 由此,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紧密结合推动了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树立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

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马哲选择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第小题1分,共4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C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唯意志主义的 一种表现 C.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3、物质的本质特性是(A ) A.客观实在性 B.实物性 C.结构性 D.可分性 4、所谓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D ) A.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而内容是客观的 5、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B ) 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 意识的根源性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6、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D )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D.关于联系条件性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8、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10、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 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 起决定作用 1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1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1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1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C )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15、“谋事在人,成事在天"(B)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B.宿命论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 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 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 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 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8、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A)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19、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C)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C.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C)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2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 A科学技术B劳动对象C劳动者D管理方式 22、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课件整理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发展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尖锐化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P3),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起来的,尤其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其理论的直接来源。 4、科学前提(自然科学):19世纪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5、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发展到科学。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P13 6、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1)从创造者看,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从继承者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毛、邓等人的理论。 3)从马克思主义的标准看,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马恩相一致。 4)从它的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其中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经是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社。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革命性: 1、彻底的批判精神 2、鲜明的政治立场(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 2)科学性: 1、认识并利用规律 2、深刻性 3、经受实践检验并随实践发展 科学性和革命性都以实践性为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并不是所有的新提法、新论断、新举措、新形式都可以称为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D.二元论

大医马哲考试题答案

一.简答题 1.马克思在1859年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 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 4.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些内容? 5.私人垄断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为什么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具有艰巨性和长期 性? 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8.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论述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辨析题 1.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三.论述题 1.在哪些方面需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2.论述并分析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发展趋势? 简答题 1.马克思在1859年总结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时,明确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 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社会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2.因为在在商品经济也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下,已经造就了社会化大生产,资本 主义越是发展,社会化程度越是提高以致出现了垄断经济(社会化生产的充分体现)。此时,私人劳动的无序性和资本主义的盲目性和逐利性就与社会化生产出现矛盾,这种矛盾是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的,也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不可彻底解决的,即成其为基本矛盾。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 义而奋斗的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是需要无产阶级长期奋斗的事业,也是需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事业。完成这一伟大的事业,需要在思想、政治和组织方面强有力的领导。无产阶级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能够结合实际条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党,是能够组织、动员人民群众的党,是

马克思主义 第七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 A.具体细节 B.一般特征 C.具体阶段 D.特殊规律 2.马克思主义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是() A.人们谋生的手段 B.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C.休闲的手段 D.完全由个人自由选择的活动 3.自由王国是指() A.共产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原始社会 4.必然王国是指() A.共产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状态 B.原始社会 C.文明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5.“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式 B.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C.共产主义的分配方式 D.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 6.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A.两种不同的状态 B.两种不同的道路 C.两种不同的理想 D.两种不同的选择 7.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社会生产关系的高度发展 C.人的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 D.自然环境的优化 8.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 A.人们选择的主动性 B.人们能够随心所欲 C.人们能够摆脱必然性 D.人们在对必然的认识基础上对客观的改造 9.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它() A.具有客观可能性 B.人类向往的美好境界 C.具有客观必然性 D.人类追求的目标 10.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是()

A.夺取政权 B.消灭阶级 C.消灭剥削 D.实现共产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B.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C.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 D.劳动全部由机器人承担 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这两种社会状态是() A.共产主义以前的社会 B.共产主义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 3.下列属于共产主义涵义的有() 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 B.共产主义一种现实运动 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 4.自由王国是指() A.人们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状态 B.人们完全认识了自然和社会的必然性 C.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而成为自己和社会关系的主人 D.共产主义的社会状态 5.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指() A.欧文 B.圣西门 C.傅立叶 D.斯密 6.下列属于必然王国社会状态的有()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7.共产主义理想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 A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依据 B.以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为依据 C.可以用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来证明 D.要靠社会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来实现 8.在共产主义社会() A.工农差别将消失 B.城乡差别将消失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将消失 D.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将消失 9.人的全面发展包括()

马哲题库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判断题: (一)判断题第一部分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2.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打碎资产阶级国家的机器。(×) 3.社会主义根本的和首要的任务是镇压资产阶级的反抗。(×) 4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这说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 (二)判断题第二部分 1.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2.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二、单选题: (一)单选题第一部分 1.美苏冷战全面展开的标志是(B ) A.马歇尔计划 B.杜鲁门主义 C.两大阵营的形成 D.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两极终结的标志是( B ) A.东欧剧变 B.苏联解体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中国的强大 3.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D) 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4.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C )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5.列宁对关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 C )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 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 6.无产阶级最终实现自身获得解放只有( D )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建立社会公有制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解放全人类

马哲试卷期末考试题与答案

科技学院马哲试卷 一、单选题 1、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表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 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7、资本循环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8、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0、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实质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的黑格尔哲学中的“合理核”是辩证法思想。 2.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期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斗争性。 4.“居安思危”着名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6.一切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7.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8.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0.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1.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 12.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13.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 1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16.金融寡头实现其经济上统治的主要途径是参与制。 17.资本的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18.垄断统治的实质是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 19.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劳动和劳动力。 20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自身也有价值。 21.在实际工作中害怕矛盾、回避矛盾的表现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22.“宿命论”在物质和意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上夸大了人的自觉能动性。 23.生产关系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 24.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劳动者。

马哲重要知识点

马哲重要知识点 一、问答题 绪论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不同回答: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这个人类社会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物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从它的理论体系构成要素来看,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 ⑤从概念上来说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①时代和实践基础: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时代背景);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现实需要) 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个也会是多项选择题) ①马克思主义学说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三)为什么说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根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为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一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决定的;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考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考试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得理论来源就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A ) A、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 B、经济与政治得关系问题 C、物质与运动得关系问题 D、自然与社会得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产生结束了(A ) A、作为“科学之科学”得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得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得根本方法就是(C )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得惟一特性就是(D )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与运动得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得错误就是( D) A、夸大运动得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得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得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得物质 7、时间与空间(C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就是一种先验得形式 C、就是运动着得物质得存在方式 D、就是运动着得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得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A、人脑就是意识得源泉 B、人脑就是意识得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得意识 D、意识就是对外界事物得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得总特征就是(C ) A、物质决定意识得观点 B、实践第一得观点 C、联系与发展得观点 D、对立统一得观点 10、在生活与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 A、内因与外因关系得原理 B、量变与质变关系得原理 C、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得原理 D、认识与实践相统一得原理 11、我国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与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得成就与胜利。这说明( D) A、事物得发展就是量变与质变得统一 B、事物得发展就是运动与静止得统一 C、事物得发展就是间断性与连续性得统一 D、事物得发展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得统一 12、真相与假象得区别在于(D ) A、真相就是客观存在得,假象就是主观想像得 B、真相就是表现本质得,假象就是不表现本质得 C、真相深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外露于事物表面 D、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马哲重点选择题+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部分名词解释: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4、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7、经济基础:由于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存关系的总和。 8、商品: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9、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持有的社会属性。 10、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2、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阶级: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15、三个代表: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6、生产集中:生产集中指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竞争的加剧,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使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分额越来越大。17、垄断:在资本主义经济里,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8、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19、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也叫“财政寡头”。 20、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凭借自己的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操纵的一种旨在保证最大利润量的市场价格。具体表现为:1.抬高其出售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使其明显高于其市场价值;2.压低其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使其明显低于其市场价值。这两方面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大大高于一般利润水平的垄断利润。 21、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指以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计算归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22、资本: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不断地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

【2017年最新】大学马哲考试试题

推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试题一 1、下列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错误的是____ A、关于世界普遍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学说 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C、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绝对真理体系 D、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2、对哲学理解正确的是____ A、世界观、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和观点 D、人生观、价值观 3、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形态不包括_____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4、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有_____ A、我思故我在 B、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C、水是万物的始基 D、绝对理念是世界的主宰 5、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B、否认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C、片面强调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 D、片面夸大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 6、我国汉代思想家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这种观念属于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7、下列对实践的理解错误的是____ A、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 B、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精神性活动 C、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是检验认识活动是否为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8.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底,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深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手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了____ A、虚幻的观念在现实中都能找到事物的原型 B、一切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C、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D、虚幻的观念是可以凭空捏造的 9、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理解错误的是: A、发展是事物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10、李瑞环讲:“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 食为天””。这说明: A.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果农 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面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得到的启示表述错误的是( )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类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为自己服务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可以创造的 D、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12、感性认识不包括____

马哲选择题附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 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 A. 运动 B. 物质可以认识 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 D. 客观实在性 3、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A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 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 A )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

环的过程 6、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 B ) 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 C.既肯定又否定 D.既前进又倒退 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8、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C ) A.观察实验方法 B.逻辑推理方法 C.矛盾分析法 D.归纳演绎方法 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0、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C )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11、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 )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大学马哲考试重点

★★★★★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2. 试述唯物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3. 试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4.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5.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有哪些? ★★★6. 试述普遍联系原理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实践意义。 ★★★★★7. 矛盾的两个属性是什么?它们在事物发展中各有什么作用? ★★★★★8. 试述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意义。 ★★★★★9.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及其意义。 ★★★10. 试述质量互变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11. 试述辩证否定观(扬弃)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12. 试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13.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4. 简述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5. 试述意识作用的具体表现。 16. 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7.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过渡的条件。 18. 真理的客观性内容有哪些? ★★★★★19. 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和实践意义。 ★★★20为什么说真理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21. 简述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 ★★★★★22.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述真理之检验标准及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3 试述价值和真理的辩证关系。 ★★★★★24. 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25. 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26. 试述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27. 试述可持续(科学)发展观哲学基础、基本内容与现实意义。 29. 什么是人民群众?试述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具体表现。 ★★★★★30. 试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如何构成及具体表现。 ★★★★★31. 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什么是劳动的二重性?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32. 试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具体表现。 ★★★33. 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34. 劳动力商品的特性是什么? ★★★36. 试述资本现象及其本质。 ★★★37. 试述对于剩余价值的不同理解及相应意义。 38. 简述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39. 试述工资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