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二五”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贵州省“十二五”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贵州省“十二五”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贵州省“十二五”特色农业

发展专项规划

为推进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实现贵州特色农业的历史性跨越,根据《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规划。

一、战略地位

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战场”,是发展山区现代农业的“切入点”,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突破口”,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对实现全省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特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个主要类型,是利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贵州具有气候、生物和资源多样性的特点和优势,孕育了大量的名、优、稀、珍品种资源,具有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势和潜力。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是山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二)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农业效益的客观要求

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充分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等潜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在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农产

品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总体效益。

(三)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稳定渠道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并带动加工、储藏、保鲜、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培育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支柱产业,提高农产品经营性收入、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建立起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渠道。

二、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是贵州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明显的时期。以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中药材、大鲵和特色杂粮等为重点的优势特色产业成长迅速,呈现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布局开始形成、产业体系逐步完善、质量水平稳步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长的良好格局,优势特色产业已成为贵州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主体特征。“十一五”期末,全省优势特色农作物播种面积达3296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2%,总产值320亿元,占全省种植业总产值的60%,逐步成为贵州种植业的主导产品;全省生态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畜牧业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38%以上,畜牧业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生态畜牧业。2010年,全省畜牧养殖出栏猪1688.67万头、牛96.56万头、羊198.7万只、禽8391.14万羽,肉类总产179.09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304.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48%,牛、猪、羊存栏在全国分别排名第6、第11和第21位。生猪、肉牛、肉羊、肉鸡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为15.66%、11.31%、27.53%和59.15%。与2007年比,猪肉148.09万吨,增加22.49万吨,年均增长5.64%;牛肉11.99万吨,增加2.49万吨,年均增长8.08%;羊肉3.38万吨,增加0.58万吨,年均增长6.43%;禽肉14.12万吨,增加2.42万吨,年均增长6.47%;牛奶4.59万吨,增加0.53万吨,年均增长4.17%;禽蛋12.51万吨,增加2.21万吨,年均增长6.69%;全省建种畜禽场137个,生猪品种改良点1万余个、牛改点2145个、羊改点2817个,建立和完善了良种繁育、畜产品质量监测、动物防疫等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改善,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蔓延得到有效遏制;全省人工草地建设累计保留面积570万亩,人工草地建设稳步增长;全省有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152个,年产值26.45亿元,畜产品加工产值与畜牧业产值比为0.2:1,产业延伸向前推进。

蔬菜产业。2010年,全省蔬菜种植面积达971.88万亩,产量1202.04万吨。全省蔬菜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由2006年的11.1%上升至2010年的13.25%。全省农民人均蔬菜种植纯收入52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在大娄山、苗岭、乌蒙山、武陵山区初步构建了杭瑞、兰海高速公路沿线夏秋蔬菜产业带,沿南北盘江、红水河河谷区初步构建了三都——兴义和镇宁——关岭沿线的冬春蔬菜产业带。辣椒产业是我省重要和典型的优势特色产业,省农委已将辣椒列入主要

农作物范围,建立了10个省级区试点,全省有黔北——黔东北产区、黔西北产区、黔南——黔东南产区、黔中——黔西南产区四大产区,已初步形成了杭瑞和兰海高速公路沿线两大产业带。初步建立了蔬菜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新鲜蔬菜销往珠江、长江流域20余个省、市、区,出口东南亚和港澳地区。以特色辣椒制品为代表的蔬菜加工制品销往全国,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油辣椒产品已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

茶产业。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茶园总面积从2006年的95.40万亩发展到现有的250.79万亩,茶园面积在全国排名迅速攀升,茶园无性系比重由21.3%上升到现在的77%,远高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无性系茶树种苗繁育基地,茶苗基本自给。茶叶产量6.1万吨,产值32.17亿元,比2006年分别增长154.2%、393.8%;全省注册茶叶加工企业616家,数量翻了一番,资产总额29.8亿元,是2006年的7倍以上,初步形成大中小并举的加工企业集群;通过开展以“贵州绿茶·秀甲天下”为主题的宣传推介活动,贵州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增强。

马铃薯产业。2010年种植面积968.76万亩,总产量707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三位和第四位。种薯、商品薯和加工品大量外销,基本形成全国马铃薯大省地位。马铃薯产量折粮占夏粮产量的84.8%,占全年粮食产量的12.7%,马铃薯种植产值超过100亿元,折合农民人均纯收入240元,对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贡献十分显著;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省的从原原种到二级良种的扩繁体系,脱毒种薯生产每年可满足600万亩以上生产用种需要。

精品水果。以苹果、火龙果、柑桔和优势时令水果为重点的精品水果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种类的果苗繁育体系基本健全,基地面积迅速扩大。培育出高原红苹果、罗甸火龙果、凉都红心猕猴桃、开阳富硒枇杷等一批有影响的精品水果品牌,一批基地和产品获得无公害产地、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产品销往10多个省(区)和俄罗斯市场。截止2010年,全省水果面积227.25万亩,产量123.47万吨,果品产值达36亿,同时带动以赏花、品果为主题的旅游观光和“农家乐”等二、三产业收入达20多亿元,水果产业成为40多万农户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中药材。我省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种植面积200万亩,栽培种类110多个,建成天麻、杜仲、半夏、石斛、吴茱萸、何首乌、头花蓼、淫羊藿、太子参、续断等40多种药材的规范化试验示范基地70多个,规模达20多万亩。何首乌等4种中药材生产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检查,金钗石斛等3种中药材获得了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中药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7个,具备了较强的产业基础。

大鲵养殖。全省46个县(市区)110个乡镇148个村建成各类大鲵驯养繁殖基地,养殖户1619户,养殖企业95家,现有各类大鲵存池数增至23.5万尾,全省子二代苗种繁育体系正在逐步建成,全省自行孵化繁殖的子二代苗种约5万尾以上。散户养殖快速增加,户均养鲵20尾左右的农户由359户增至1619户。

特色杂粮。各种杂粮种类中,薏苡、苦荞、芸豆、高梁、芭蕉芋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主要分布在黔西北、黔西南、黔北地区的半高山、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区域相对集中。薏苡全省种植面积14.4万亩,总产3.6万吨,平均单产250.4公斤;荞麦种植面积36.4万亩,总产4.7万吨,平均单产130公斤;芸豆种植面积158万亩,总产12.2万吨,平均单产77公斤;优质酒用高粱种植面积51.41万亩,总产10.88万吨,平均单产221公斤;芭蕉芋种植面积26.6万亩,总产46.2

万吨,平均单产3000公斤。

(二)资源优势与潜力分析

1、资源优势

(1)类型多样的土壤资源。全省耕地6843.9万亩,约占国土总面积25%,土壤类型多样,适宜不同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为多种生物提供了特殊的适宜的土壤环境。

(2)独特多样的自然气候。贵州具有气候类型多样、立体气候明显的特点。境内具有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中温带等4个气候带;以热量和水分为划分标准,全省可分为温热农业气候区、温暖农业气候区、温和农业气候区、温凉农业气候区和高寒农业气候区5个区。全省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发展特色农业的自然气候环境得天独厚。

(3)充沛的水热条件。贵州自然水热资源条件好,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年降水平均相对变率小,季节分配不均。年日照时数1100~1700小时,≥10℃的活动积温为2200~6500℃,光、热、水变化基本同步,尤其是夏季,气温适宜,雨水充足,日照丰富,构成光、热、水最佳匹配,水热资源条件优越。

(4)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贵州有饲用植物1800余种,农作物40多种,大宗蔬菜100多种,果树127种,药用植物4419种,以及编入贵州省畜禽品种志和品种图谱的畜禽品种39个,生物资源丰富多彩。

(5)优越的生态环境。贵州山青水秀,工业化程度较低,农用土地平均单位面积“三废”排放量小,对水资源和土地的污染程度相对较轻,环境状况明显优于发达省区和周边地区,是全国农用土地污染最轻的省份之一,适宜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优质农产品。

(6)特殊的农业地质背景。地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内在品质。贵州复杂的地质环境与丰富的地矿元素(如富硒富锌),赋予特色农产品明显的地域性优势,形成了一批范围相对集中、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带)。

(7)丰富的能源优势及劳力资源。贵州是能源大省,蕴藏丰富的水能及煤炭资源,为农产品的加工提供了优越的能源保证。全省年产原煤1.37亿吨,年发电量1380亿千瓦时,是西电东送的主要省份。全省现有乡村劳动力2100多万人,现有农业生产水平不能满足劳力就业需要,除相当一部分向城市转移以外,全省农村剩余劳力有300多万人。能源优势及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2、资源潜力

(1)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耕地可利用潜力。根据贵州省国土厅调查,全省现有耕地6843.9万亩,其中水田1928万亩,旱地4897.9万亩,水浇地18万亩。按2010年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34.45万亩来推算,复种指数仅107.2%,通过多熟种植、扩大复种,增加种植面积的潜力还很大。另外,随着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项目的实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同时,可调剂相当面积的耕地用于优势特色农作物种植。

(2)优势特色园艺作物种植土地资源可利用潜力。根据贵州省农业区划办公室1993年“四低三

荒”资源调查,全省有宜农非耕地17248万亩,尚未利用的荒山荒地资源达7700万亩。从我省不利用耕地的主要优势特色园艺作物茶叶、水果看,全省茶园种植适宜土地面积750万亩,现有茶园329.3万亩;全省适宜发展果树种植的土地面积1000万亩以上,现有果园面积227.25万亩,宜农非耕地资源利用潜力很大。

(3)特色养殖业资源可利用潜力。贵州重点选择发展的优势特色畜禽、水产品有:优质肉猪、肉牛、肉羊、肉禽、大鲵、冷水鱼等。贵州省有丰富的草山草坡、农作物秸秆和藤蔓资源,全省水热条件极好,四季均利于牧草生长,通过合理利用天然草地、加大人工种草力度、提高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等综合措施,我省草食动物饲养可达2500万个黄牛单位以上,种草养畜很有潜力。

贵州是大鲵的原生地,野生资源保护基础好,已具备产业化人工商品驯养开发条件,可发展年产100万尾以上商品鲵的产业规模。贵州特殊的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年排泄量高达259亿立方米,是我国少数几个最适宜发展流水式冷水性鱼类养殖的地区之一。全省冷水养鱼资源可利用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目前全省发展冷水鱼养殖规模约10万平方米,发展潜力也很大。

(4)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潜力。贵州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虽有一定基础,但大多数加工企业规模小,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发展空间很大。如蔬菜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10%;马铃薯加工量仅占总产量的8%;猪、牛、羊、禽等养殖产品基本上是屠宰上市销售,产品深加工能力弱;其他优势特色农产品大多是鲜品上市或初加工上市销售,农产品加工增值潜力未能有效利用。2009年,全省特色食品加工产值113.1亿元,增加值仅25.32亿元,利润总额9.51亿元,不能适应全省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工业发展潜力很大。

(三)发展形势

1、有利条件

(1)思想认识高度统一,政策措施保障有力。我省生态特点和山区特点,决定了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稳定的途径是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今后一段时期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就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下大力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认识进一步提高,农民主体作用有效发挥,多元化投入长效机制开始建立,逐步形成了各种力量合力推动的有利局面。省委省政府已经并将继续出台一系列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农业部制定了《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中央关于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中,把支持西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列为重要内容,各种政策措施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特别是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定为“十二五”发展的主基调,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和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全局高度,周密谋划和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提出了“传统农业快速转变、现代农业明显推进”的总体目标,明确了“突出培育发展现代优势特色农业”的具体任务。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

(2)支撑条件不断完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粮油生产稳定发展,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为优势特色产业发

展打下了基础;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明显改善,特别是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的实施,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优良品种选育和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国家和地方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农民培训的大力开展,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和人才支撑;龙头企业实力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壮大,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机制保障;动植物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大幅提升了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另外,工业强省战略的启动实施和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将对农业发展产生强有力的拉动作用。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条件更有利、基础更坚实。

(3)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区位优势日渐显现。经济全球化加速,特色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越来越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促进贸易平衡的重要手段。随着全国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的推进和中、东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贵州将成为中东部地区以及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港澳、东南亚重要的农产品供给地,竞争优势更加明显,对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以及乡村旅游等农村二三产业极为有利。近年来,贵州加大了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条件建设力度,2010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1507公里,有50%的县(市、区)通高速。随着新的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我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等重点交通规划项目的陆续启动实施,特别是贵州通往周边省区的快速通道相继开工建设,贵州作为西南交通枢纽的地位可望重塑,物流条件将从根本上得以改善,面向北东南三面市场的农业区位优势即将凸显。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时机更趋成熟。

2、不利因素

(1)投入扶持力度不够。贵州经济落后,财政投入扶持农业的能力有限,工业不发达、城市化率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不强。社会投资农业产业的积极性还不高,支持农业职能部门的条件还不足。

(2)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差。贵州耕地破碎、不平整,连片面积不大,中低产田土比重高,有效灌溉面积不足,工程性缺水面积大,特色农产品集中产区道路、田间生产作业道路缺乏,设施农业比重低,严重制约着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3)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不到30%,还不及发达省区的一半;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少、规模较小、经营能力较弱、带动农户的作用不大,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在我省还占居主体位置;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没有一家大型的(年交易额上100亿元)农产品综合市场,现有的农产品市场服务功能少、设施条件差、市场调控能力弱,特别是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不配套,增加了农产品市场物流风险,也影响了农户、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4)科技支撑能力不足。一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文化知识少。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小学文化及文盲占到58.58%,初中文化占34.85%,高中文化以上仅占6.57%,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是老、弱、妇女,接受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弱;另一方面,我省农

业科研的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尚显薄弱、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与产业发展的迫切科技需求之间差距尚大,表现在优势产业所需要的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应用多,自主创新少;高层次研究人才较为缺乏,科技创新人才团队亟待培养,科技人员综合素质亦需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不顺,相当部分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从事技术推广工作的时间得不到保障;办公条件差、推广手段落后,人员缺乏继续教育和进修、深造机会,知识普遍老化;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素质的现状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作为“十二五”期间发展特色农业的主基调,立足我省气候、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按照“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要求,持之以恒地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坚持“农户主体、政府扶持、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推进机制,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凝聚各方力量;继续强化政策、科技、人才、装备等基础条件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撑,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综合能力,夯实发展基础。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等实际情况,以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潜力可观的生态畜牧业、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中药材、大鲵和特色杂粮等8个产业为重点,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做大总量,提高质量,拓展市场,增加效益”为主攻方向,深度挖掘资源和市场潜力,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推进”的道路,扩大基地规模、扶持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开拓两个市场,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把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发展原则

1、资源基础原则。发展特色农业,要立足于气候、土壤和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资源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要综合考虑资源开发特点和产业发展条件,有选择地优先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特色农产品及产业。

2、市场导向原则。发展特色农业,要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以外向型市场为主体定位,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市场需求旺、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

3、适度规模原则。特色农业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产业发展要充分考虑特色农产品生产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和市场消费的需求性,要坚持在适宜区域进行生产,确保产品特性和品质,通过适度规模化生产,发展产业集群,获取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4、产业化经营原则。要从整个产业体系建设的角度规划发展特色农业,以推动标准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为要求,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形成在国内、

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带区。

5、可持续发展原则。要从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出发,发展既能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生态环境,又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农业产业,调动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在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同时,注重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特色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较快扩大,集聚度明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增强,设施和装备水平提高,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基础更加坚实;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与产业带,把贵州建成我国南方重要的特色农业发展优势区,特色农业产值占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0%以上,特色农产品加工、物流及市场服务产业创财政税收贡献200亿元,使特色农业成为贵州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

2、产业目标

生态畜牧业:肉类总产量达到300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以上,畜牧业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户家庭经营收入50%以上。

蔬菜产业:到2015年,种植面积1500万亩以上,力争达到1800万亩,商品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蔬菜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其中,特色辣椒种植400万亩,产值100亿元。将我省建成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有机蔬菜的重要生产及出口基地,成为全国蔬菜主产区之一。

茶产业:到2015年,茶园面积500万亩,茶叶年产量24万吨,茶叶年产值500亿元,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2个,省级龙头企业100个,上市企业2家。培育省级名牌8个,中国名牌2-4个,促使贵州绿茶成为中国著名地域品牌,成为高品质绿茶的原料中心和加工中心,大宗茶出口的重要基地,成为在规模、品质、品牌上引领中国绿茶发展的大省。

马铃薯产业:到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1100万亩,脱毒薯种植比例80%以上,鲜薯总产量1155万吨,折粮占夏粮比重达到75%;马铃薯产品商品率50%,加工率20%,实现综合产值145亿元;成为南方最大的商品薯生产基地、脱毒种薯供应基地和重要加工基地。

精品水果产业:到2015年,全省水果种植面积500万亩,产量270万吨,产值17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其中,精品水果面积200万亩,投产面积160万亩,产量180万吨。火龙果两年内达到10万亩,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火龙果基地,到2015年,达到20万亩以上,成为全国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典范。

中药材产业:新增种植面积300万亩(其中重点品种150万亩),到2015年,种植面积力争达到500万亩,总产值达150亿元以上。

大鲵产业:到2015年,建成40个不同类型大鲵驯养繁育(基地)场,年生产子二代苗种60~80万尾,成为全国大鲵苗种重点供应区域和养殖区,全省年生产子二代商品鲵40~50万尾,产量

100万公斤,实现综合产值25~30亿元。

特色杂粮产业:薏苡、苦荞、芸豆、优质酒用高粱和芭蕉芋为发展重点,特色杂粮生产步入稳定的良性循环轨道,成为农民生产致富的一条新途径。到2015年,薏苡米发展到100万亩;苦荞发展到100万亩;芸豆发展到100万亩;优质酒用高粱发展到100万亩;芭蕉芋发展到100万亩。

四、发展重点与布局

(一)生态畜牧业

发展重点:

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牛、羊,积极发展特色养殖业。实施“1000万头肉牛工程”、“1000万只肉羊工程”、生猪“5511”养殖工程、肉(蛋)禽“1525养殖工程”、奶牛“1231”养殖工程、草业饲料建设工程、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等九大工程。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和养殖小区建设为载体,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力争使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占规模养殖场的50%左右,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畜禽生产水平比全省平均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促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力争到2015年,人工草地保留面积达2000万亩,每年开展冬季农田种草200万亩,秸秆饲料化利用500万吨以上,草地载畜量大幅度提高。肉牛饲养量达1000万头,肉羊饲养量达1200万只;推进生猪生产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型,规模养殖场(户)比重达到10%以上,规模场(户)出栏肉猪比重达50%以上,年出栏生猪2500万头。

区域布局:

1、肉牛产业布局。以扶持发展能繁母牛为重点,逐步扩大能繁母牛的数量,建立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带动全省肉牛生产超速发展;以省冻精站为源头,九个市(州、地)为纽带,基层3000个牛改良点为支撑,形成全省肉牛改良体系;以黔西北、黔北、黔东北及南北盘江为重点区域,带动其他区域全面发展,培育优质肉牛产业带,建设40个肉牛养殖示范县。

2、肉羊产业布局。在威宁、花溪、务川、沿河、德江、盘县、水城、睛隆、兴仁、赫章建立10个肉羊原种繁殖场,开展引进品种和地方优良品种的原种繁育工作;以毕节、黔西南、遵义和六盘水为重点,在全省9个市(州、地)的30个县(市、区)建立30个扩繁场,扩大种羊生产数量,为商品场提供合格的种母羊;结合43个科技扶贫草地畜牧业项目和78个石漠化综合试点项目实施县,建设8万场(户)商品肉羊种养繁殖场,为肉羊生产养殖户提供商品羊羔;在全省的25个县(市、区)设立3000个羊改点;以黔东北、黔西北及黔北为重点区域,培育优质肉羊产业带。在全省年末存栏9000只以上的55个县(市、区)建设肉羊生产基地县,其中,沿河、德江、威宁、赫章、务川、道真、晴隆、普安、水城、盘县等10个县(特区)为重点基地县。

3、肉猪产业布局。实施生猪“5511”养殖工程,在全省创建年存栏2000头以上基础母猪的骨干规模种猪场50个,培育和扶持年出栏1万头以上商品猪的骨干规模养殖场500个,每个骨干规模养

殖场带动年出栏生猪10头以上的农户1000户。以黔中为重点区域,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在全省选择40个县(市、区)为快速发展区域,其余为县稳定发展区域,培植优质肉猪产业带。

4、家禽产业布局。以贵黄、贵新、贵遵、贵广等高等级公路为主线,兼顾9个市(州、地)所在地,培育优质肉鸡、蛋鸡产业带。在森林覆盖率较高地区,加快发展林下养鸡。在水源条件较好区域,充分利用地方品种资源,加快发展肉(蛋)鸭及肉鹅产业。

5、奶业布局。以贵阳市为中心,辐射9个市(州、地)所在地及附近区域,建设生鲜乳生产基地。

6、草业饲料配套工程布局。围绕1000万头肉牛及1000万只肉羊养殖以及特色养殖需要,在养殖区域进行人工种草、冬闲田土种草、精料补充料及秸秆饲料化利用工程建设。到2015年,新建人工草地1500万亩,秸秆饲料化利用500万吨以上,生产工业饲料200万吨。推行农机具在饲料加工中的应用,运用青贮、氨化技术措施,提高秸秆资源饲料化利用率。

(二)蔬菜产业

发展重点:坚持“高品质、低成本”的定位,培育“贵州蔬菜、特色生态”核心竞争力,重点培育一纵三横四大优势产业带47个商品蔬菜大县,最终建成40个重点县,其商品蔬菜产量占全省蔬菜产量的60%以上。以夏秋喜凉蔬菜和特色辣椒为重点,兼顾冬春喜温蔬菜、名优特产蔬菜、食用菌、山野菜和冬春茎叶花类蔬菜等优势特色蔬菜,建设外向型中、高档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加工型原料蔬菜生产基地并扶持加工企业;在省会城市、地州市所在城市和主要工矿区重点建设17个保供蔬菜基地,依托保供基地和产业带,构建城市蔬菜圈。大力引进和培育产销组织,大力发展加工、采后处理和物流,着力提高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优化区域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依托大通道,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基地建设,加强以水利、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稳产、高产、优质、高效产销能力;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开发、推广、普及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型生产、加工和采后处理技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区域布局:

1、杭瑞高速公路沿线夏秋喜凉蔬菜产业带。重点在乌蒙山区、大娄山区、武陵山区中、高海拔、夏秋温凉气候区域布局。耕地面积1200余万亩,有宜菜坝子300余个,河流近100条5000余公里。现有菜地面积200余万亩,可建基地规模600余万亩。“十二五”期间,改造和提升基地160万亩,新建基地120万亩。开发重点为夏秋上市的喜温、半耐寒、耐寒蔬菜、中、低温型食用菌和夏秋精细叶菜,特色辣椒等名特优蔬菜和内需蔬菜。重点建设威宁、大方、黔西、纳雍、织金、金沙、遵义、绥阳、湄潭、凤冈、余庆、正安、道真、务川、德江、思南、石阡、江口、松桃19个重点县(市)。

2、兰海高速公路沿线夏秋喜凉蔬菜产业带。重点在大娄山、苗岭山区中、高海拔、夏秋温凉气候区域布局。耕地面积400余万亩,有宜菜坝子230余个,河流300余条3000余公里。现有菜地面积120余万亩,可建基地规模约300万亩。“十二五”期间,改造和提升基地80万亩,新建基地80万亩。开发重点为夏秋上市的喜温、半耐寒、耐寒蔬菜、中、低温型食用菌和夏秋精细叶菜,特色

辣椒等名优特产蔬菜和内需蔬菜。重点建设桐梓、习水、修文、息烽、清镇、瓮安、龙里、惠水、贵定、麻江、独山等11个重点县(市)。

3、沪昆高速公路沿线夏秋喜凉蔬菜产业带。重点在苗岭山区中、高海拔夏秋温凉气候区域布局。耕地面积300余万亩,有宜菜坝子310余个,河流340余条约3800余公里。现有菜地面积80余万亩,可建基地规模约200万亩。“十二五”期间,改造和提升基地30万亩,新建基地30万亩。凯里以西开发重点为夏秋上市的喜温、半耐寒、耐寒蔬菜、中、低温型食用菌和夏秋精细叶菜,特色生姜等名优特产蔬菜和内需蔬菜。凯里到万山一线开发重点为夏秋上市的瓜类和中、低温型食用菌,特色辣椒等名优特产蔬菜和内需蔬菜。重点建设六枝、普定、平坝、三穗、黄平等5个重点县(市、区)。

4、兴义—三都—贵广(三都以南)高速公路沿线冬春喜温蔬菜产业带。重点在南、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流域低海拔河谷冬春温热气候区域布局。耕地面积约360余万亩,有宜菜坝子180余个,河流140余条近3000公里。现有菜地面积60余万亩,可建基地规模约150万亩。“十二五”期间,改造和提升基地30万亩,新建基地70万亩。开发重点为冬春上市的喜温、耐热蔬菜、中、高温型食用菌,名特优蔬菜和内需蔬菜。重点建设册亨、望谟、安龙、镇宁、关岭、紫云、罗甸、三都、平塘、榕江、从江、黎平等12个大县。

5、特色辣椒、食用菌和其它名优特产蔬菜主产区。特色辣椒是我省重要的传统优势产品,重点布局在杭瑞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毕节市—思南县一带,其次是兰海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乌当区—独山县一带、沪昆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凯里市—镇远县一带。相对集中在中高海拔温凉山区建夏秋中低温型食用菌基地,在低海拔温热河谷建冬春中高温型食用菌基地,在传统产区建名优特产食用菌基地。加强各类名优特产蔬菜的区域化、规模化开发,如北盘江流域的生姜等,为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

(三)茶产业

发展重点:

以高品质绿茶为主要发展方向,兼顾红茶、乌龙茶、花茶,重点打造黔东北、黔西北、黔东南、黔中、黔西南等五大优势产业带;以福鼎大白茶、黔湄系列、龙井系列、名山系列、乌牛早等优良品种为主,建设无性系良繁基地,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培育壮大一批茶叶龙头企业和茶农专业合作社,发展名优茶生产,搞好大宗茶的生产与粗茶加工利用,加强茶叶茶籽的综合利用精深加工;以贵州绿茶为母品牌,加强宣传推介,推动区域品牌整合,创立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大影响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黔茶品牌;加强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茶叶中介组织,加快发展专卖店、专卖柜和连销经营,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区域布局:

1、生产基地。黔北产业带250万亩,主要布局在15个重点县86个核心乡镇,品种以福鼎大白茶、黔湄系列、名山系列为主;黔西北产业带120万亩,主要布局在7个重点县31个核心乡镇,品种以福鼎大白茶、龙井系列品种为主等;黔东南产业带75万亩,主要布局在5个重点县27个核心乡镇, 品种以福鼎大白茶、名山系列、龙井系列为主; 黔中产业带30万亩,主要布局3个重点县12

个核心乡镇,品种以福鼎大白茶、名山系列、龙井系列、乌牛早茶等为主; 黔西南产业带30万亩,主要布局2个重点县11个核心乡镇,品种以黔湄系列502、601、701,云大、凤庆等品种为主。

2、无性系良繁基地。黔东北重点发展以湄潭、凤冈、石阡、印江、松桃为核心,“十二五”前二年育苗基地12000亩、母本园6000亩,“十二五”后三年育苗基地6000亩、母本园3000亩,繁育主导品种福鼎大白茶、黔湄系列、龙井系列、名山系列、地方苔茶等。黔西北以纳雍、金沙为核心,“十二五”前二年育苗基地2500亩、母本园1250亩,“十二五”后三年育苗基地1000亩、母本园500亩,繁育主导品种福鼎大白茶等。黔东南以都匀、贵定、黎平、雷山为核心,“十二五”前二年育苗基地2500亩、母本园1250亩,“十二五”后三年育苗基地1200亩、母本园600亩,繁育主导品种福鼎大白、龙井系列、乌牛早、都匀毛尖地方种等。黔中以平坝、普定为核心,前二年育苗基地500亩、母本园250亩,后三年育苗基地600亩、母本园300亩,繁育主导品种福鼎大白、龙井系列、乌牛早、贵定乌王种等。黔西南以晴隆、普安为核心,“十二五”前二年育苗基地500亩、母本园250亩,“十二五”后三年育苗基地200亩、母本园100亩,繁育主导品种福鼎大白茶、黔湄系列、名山系列、乌牛早等。

3、茶叶加工企业。培育壮大一批茶叶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引进一批省外优强茶叶加工企业,吸引一批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使全省茶叶企业加工厂发展到2500家以上,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2家、省级龙头企业100家,实现产业加工能力与原料基地配套。以高品质名优绿茶为主,高品质红茶、乌龙茶和紧压茶为辅,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同时,开发茶叶深加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同步建设一批与加工能力相配套的茶叶保鲜库及冷链物流。

4、茶叶批发市场和茶青交易市场。改扩建西南茶城,使之成为我省重要的产地茶叶批发市场。在贵阳扶持1个集销售茶产品、传播茶文化等多功能、复合型茶叶市场,使之成为销售、推介贵州茶叶的重要平台。改造提升太升茶叶批发市场、贵州茶城、安顺茶叶批发市场和都匀茶叶批发市场,提高辐射带动力。在石阡、铜仁、黎平、纳雍等主产县建立一批产地茶叶批发市场。新建一批茶青交易市场,使全省茶青交易市场发展到200个以上。

(四)马铃薯产业

发展重点:

走“科技兴薯、市场促薯、加工强薯”之路。强化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建设,完善种薯供应体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基础;实施“84115工程”,推进马铃薯种薯、商品薯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从数量扩张型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型转变;发展加工转化,搞活产品流通,健全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由重抓生产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转变。逐步扩大生产总规模,进一步提高脱毒薯种植面积,加快提升产业整体实力。

区域布局:

1、种薯繁育体系。以黔西北、黔北等高海拔地区为主,建立各级种薯扩繁基地,提高扩繁产量和质量,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原原种扩繁能力达到年产8000万粒,其中:贵州省扶贫开发技术指导中心2000万粒/年、省农委脱毒薯类脱毒种苗快繁中心1000万粒/年、毕节地区农科所1500万粒/

年、威宁县1500万粒/年,其它2000万粒/年;以毕节的威宁、赫章和六盘水的盘县、水城为主,建立原种扩繁基地1.6万亩,提供原种1.6万吨;以黔西北高海拔地区的10个县(市)为主,建立一、二级种扩繁基地30万亩,生产一、二级良种45万吨以上。

2、商品薯生产。在生产条件好、交通方便的地区建设鲜食型商品薯基地200万亩,提供商品薯300万吨以上,主要分布在毕节和六盘水的10个县(市、特区),以及其它市(州、地)的33个县(市、区);在种植集中、面积较大的地区建设加工原料薯生产基地60万亩,重点分布在毕节和六盘水的11个县(市、特区),以及贵阳、黔南、铜仁、黔东南和遵义的11个县(市)。

3、加工业。围绕主要产区和集散地,扩大加工总体规模,重点发展马铃薯淀粉、精淀粉及其衍生物,适当发展全粉。实施马铃薯加工业提升行动,扶持企业引进技术、改善装备、控制污染、开发产品和开拓市场,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4、市场体系建设。围绕主要产区,对接交通干道,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和储藏设施建设,提高周转、集散、运输服务能力。重点建设毕节、威宁、赫章、纳雍、大方、织金、盘县、六枝、桐梓、习水、水城、遵义、荔波、三都、瓮安、黎平、西秀、松桃、铜仁、兴义、余庆、黄平、从江和沿河等地的马铃薯产地批发市场。加强鲜薯销区市场开发,重点开发华南、华中、华东三个主销区,积极开拓港澳台、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在销区中心城市建立直销点。依托贵州省农委网站建立马铃薯产业综合服务信息网络。

(五)精品水果产业

发展重点:

以生态优势、交通优势明显的区域和旅游景区、城市郊区为重点,以高速路沿线为重点突破口,以标准园建设为抓手,发展苹果、火龙果、猕猴桃、枇杷、桃、梨、李等为代表的精品水果。在中高海拔区建设早中熟苹果产区,在黔东南、黔西南热量高、非耕地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适宜区扩建一定规模的特色柑橘、火龙果基地,在黔中地区新建以早熟梨、晚熟桃、猕猴桃为主的商品基地,在城镇周边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精品水果、时令水果,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发观光果园。建设一批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为主体,“道路硬化到园、沟渠贯通到园、水电供应到园、机械普及到园”,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标准果园,推动贵阳、遵义市近郊和印江、荔波等景区的标准果园向旅游观光果园发展。建设创新、推广、培训三大体系,着力强化精品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扶持一批果品贮藏、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合作社),延长和完善产业链,打造品牌,增加效益,提高我省果业应对和占领市场的能力。

区域布局:

1、城郊及旅游区时令水果区。以9个市(州、地)所在地,特别是贵阳、遵义、水城的城市郊区为城郊时令水果重点发展区域,以黄果树、小七孔、梵净山、织金洞、百里杜鹃、雷山千户苗寨、杉木河、黎平、开阳南盘江峡谷、金海雪山等,特别是黄果树、小七孔、梵净山、织金洞、开阳南盘江峡谷、金海雪山等为旅游区时令水果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发展桃、葡萄、李、杨梅、蓝莓、枇杷等品种,规模60万亩,其中:在麻江等县建设蓝莓标准化基地10万亩。

2、火龙果生产区。以紫红龙、晶红龙为主导品种,重点布局在红水河、南北盘江流域的罗甸、关岭、贞丰、镇宁、册亨、望谟6个县,海拔550米以下区域,发展规模20万亩。

3、猕猴桃生产区。以修文、乌当、水城、丹寨、龙里、瓮安、江口、湄潭等县(区)为重点,发展贵长、红阳等优质猕猴桃20万亩。

4、苹果生产区。以威宁为重点,在长顺、桐梓、平坝、西秀、清镇等海拔1000米以上区域,以红富士、红将军、嘎啦等为主导品种,发展南方早熟、优质苹果基地20万亩。

5、传统名优特产水果生产区。发展紫云火花冰脆李、贵定盘江酥李、乌当小歧山酥李、贞丰四月李、沿河砂子空心李、威宁大黄梨、赫章野马川樱桃、纳雍玛瑙红樱桃、玉屏糯柿、惠水磨盘柿、龙里和贵定剌梨等品种,规模20万亩。

6、优质柑桔生产区。发挥贵州喀斯特山区优质特色鲜食柑橘优势,在都柳江、樟江、清水江、乌江及赤水河、红水河流域的适宜区域,以从江、榕江、锦屏、天柱、岑巩、罗甸、三都、荔波、惠水、兴义、晴隆、贞丰、安龙、册亨、望谟、关岭、镇宁、毕节、赤水、仁怀、习水、余庆、印江、德江、思南、石阡、沿河、铜仁等县(市),其中从江、榕江、锦屏、天柱、岑巩、毕节、三都、荔波、惠水、印江、余庆为重点区域,通过改扩建方式,积极发展特色桔类、柚类、橙类等品种,规模40万亩。

7、乌蒙山、苗岭山脉早熟梨产区。以乌当、修文、清镇、息烽、福泉、瓮安、都匀、台江、三穗、黄平、盘县、沿河、铜仁、汇川、兴义、安龙、平坝、西秀、织金、黔西、大方、金沙等,其中乌当、修文、福泉、台江、盘县、织金、兴义等为重点区域布局早熟梨产区,以翠冠、龙泉酥、七月酥、红香酥等为主导品种,规模20万亩。

(六)中药材产业

发展重点:

全省重点建设七个中药材生产发展区域,以石斛、半夏、太子参、山银花、桔梗、何首乌、续断、钩藤、白术、天麻等10个品种为重点优先发展品种,建立良种繁育与优质种子种苗供给基地10-20个;采取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每个面积300亩以上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基地20-30个,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设1个中药材品种选育中心、3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10个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大型中药材综合交易市场,基本形成较完善的现代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以野生驯化、品种选育、种苗扩繁、规范化高产保优栽培和初加工为重点,集成、组装配套先进的实用技术,同时,培育一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一支中药材技术推广人才队伍。

区域布局:

1、产区分布。全省七个中药材生产区。黔西北及黔西发展区:以毕节、大方、赫章、威宁、水城、盘县等为重点,主要发展天麻、半夏、续断等,面积100万亩;黔北发展区:以赤水、遵义、湄潭、余庆、正安、务川、道真、习水、绥阳、金沙等为重点,主要发展金钗石斛、何首乌、钩藤、太子参等,面积60万亩;黔南发展区:以龙里、罗甸、都匀、独山、荔波等为重点,主要发展淫羊

藿、桔梗、续断、何首乌、太子参、迷迭香等,面积60万亩;黔东南发展区:以施秉、剑河、凯里、雷山等为重点,主要发展太子参、头花蓼、何首乌、桔梗、茯苓、钩藤等,面积80万亩;黔西南发展区:以兴义、安龙、贞丰、普安等为重点,主要发展石斛、山银花,面积60万亩;黔中发展区:以关岭、紫云、清镇、息烽、乌当等为重点,主要发展观音草、山药、土砂仁等,面积80万亩;黔东发展区:以德江、印江、松桃等为重点,主要发展天麻、桔梗、吴茱萸等,面积40万亩。

2、重点品种。10个重点发展品种目前种植面积为45万亩左右,计划到2015年达到150万亩,新增105万亩。其中,石斛12万亩,主要分布在赤水、兴义、关岭等;半夏13万亩,主要分布在赫章、大方、威宁、毕节、纳雍等;太子参10万亩,主要分布在施秉、黄平、雷山、凯里、余庆、岑巩、天柱、修文等;山(金)银花40万亩,主要分布在遵义、绥阳、麻江、兴义、安龙、贞丰、关岭、清镇、修文等;桔梗20万亩,主要分布在松桃、贵阳、凯里、施秉、修文、大方、西秀、普定、关岭、清镇等;何首乌10万亩,主要分布在施秉、赫章、大方、锦屏、湄潭、凯里等;续断10万亩,主要分布在龙里、威宁、赫章、大方、毕节、盘县、清镇、息烽等;钩藤10万亩,主要分布在剑河、锦屏、大方、施秉、赫章、开阳等;白术15万亩,主要分布在松桃、清镇、乌当、修文、息烽等;天麻10万亩,主要分布在大方、德江、绥阳、铜仁等。

3、其它品种。以大宗、常用、道地、生态治理、药食兼用的43个中药材种类为重点,主要分布在七大产区,现有面积为132万亩,计划到2015年发展到350万亩,新增218万亩。

(七)大鲵产业

发展重点:

重点加强大鲵应用技术研究,做好技术储备,特别是繁育技术的熟化。鼓励各类资本、各类企业和个人进入大鲵驯养繁育保护领域,重点建立大鲵繁育体系,使我省大鲵苗种自给率由现在的15%以下上升至完全自给;扩大大鲵养殖规模,每年建设一批以农民为主体的大鲵养殖小区,重点发展一批年产值超1亿元县域养殖区、年产值超3000万元的乡域养殖区、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村域养殖区,形成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集群区。

区域布局:

1、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的苗岭山脉、武陵山的梵净山区域,重点是斗蓬山、梵净山、雷公山等大鲵原产区的贵定、江口、雷山、松桃、龙里等县。

2、驯养繁育体系。以现有大鲵繁育基地为平台,建设一批集大鲵驯养、繁殖、工厂化育苗、研发、养殖于一体的大鲵驯养繁育基地。重点布局在斗蓬山、梵净山、雷公山、黔中地区等资源条件较理想的地域,建设5个大鲵驯养繁育(场)中心,使其达到规模化生产大鲵子二代苗种6万尾以上的能力,21个繁育(场)中心,年繁殖子二代苗种2~6万尾以上;21个繁育(场)中心,年繁殖子二代苗种0.5~2万尾以上。

3、子二代养殖区。优先在铜仁地区、遵义市、黔南州、黔东南州海拔在600米以上的重点区域,相对集中建设一批子二代养殖场(基地)、养殖专业村,形成全省重要的大鲵子二代养殖产业集群区(带);以贵阳市的乌当区、白云区、清镇市、修文县现有生产基地为重点,拓宽大鲵养殖的生

态和休闲功能,分批分层次建设仿生态观赏型、全人工养殖封闭型养殖区,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现代科技园区,使其成为现代渔业的展示和科普园地;以黄果树风景区周边的镇宁、金沙、安龙、兴义、盘县等为重点,发挥区内水资源潜力,形成多种类型的特色养殖,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市场。在全省适宜区域每年重点建设15~20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大鲵养殖小区。

4、饵料生物配套区。在大鲵繁育体系、大鲵子二代养殖区的区域内,依托区内现有网箱、池塘、水库、稻田养殖基础条件,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适宜大鲵产业发展的饵料生产基地。

(八)特色杂粮产业

发展重点:

因地制宜进行品种布局,扩大种植规模、培育加工龙头企业、打造市场品牌。重点抓好原种繁育和良种繁育基地、高产示范园、无公害生产基地、特色杂粮产业标准体系、有机杂粮基地认证、产地批发市场以及特色杂粮加工企业配套建设等工作。分别建设兴仁薏苡、威宁苦荞、毕节芸豆、仁怀高梁、兴义芭蕉芋等5个良种繁育基地和高产示范园(区),每个良种繁育基地面积为1000亩、高产示范园(区)的面积为10000亩;制定包括产地环境、种子的生产、检测、田间管理、收获、运输、贮藏等整个生产环节的标准体系,为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依据;薏苡、苦荞、芸豆、优质酒用高粱和芭蕉芋示范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万亩,并完成薏苡50万亩、苦荞50万亩、芸豆50万亩、高粱80万亩和芭蕉芋50万亩的有机杂粮生产基地认证;在兴仁、威宁、毕节、兴义,分别建设薏苡综合批发市场、苦荞综合批发市场、芸豆综合批发市场和芭蕉芋综合批发市场;在规划区建设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加工企业9至12家,其中薏苡加工企业3-5家;苦荞加工企业2-3家;芸豆加工企业2家;芭蕉芋以兴义市、盘县为种植生产基地,建设环保集中型加工企业2家。

区域布局:

1、薏苡。主要布局在黔西南州、黔西北主产区的兴仁20万亩、安龙20万亩、晴隆10万亩、普安10万亩、册亨10万亩、紫云10万亩、六枝10万亩、织金10万亩。

2、苦荞。主要布局在威宁40万亩、赫章20万亩、纳雍10万亩、盘县10万亩、水城10万亩、六枝5万亩、沿河5万亩。

3、芸豆。主要布局在毕节30万亩、威宁20万亩、大方10万亩、纳雍10万亩、赫章10万亩、织金10万亩、水城10万亩。

4、优质酒用高粱。依托黔北地区的茅台、习酒等名优酒企业布局生产基地。主要布局在仁怀30万亩、习水20万亩、金沙10万亩、黔西10万亩、桐梓10万亩、正安10万亩、道真5万亩、务川5万亩。

5、芭蕉芋。主要布局在兴义40万亩、盘县30万亩、兴仁20万亩、安龙10万亩。

五、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

(一)产业推进工程

1、生态畜牧业

——1000万头肉牛工程。实施以完善省、地、县三级良繁体系和强化基层改良点建设为重点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工程和肉牛标准化养殖场(户)建设工程。培育年出栏优质肉牛5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0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个,带动年出栏10头以上规模户15万户,肉牛饲养量达1000万头(存栏770万头,出栏230万头),规模养殖比重达60%。新增出栏肉牛130万头。新增现金收入104亿元,农民人均增收350元。

——1000万只肉羊工程。以贵州白山羊、贵州黑山羊、黔北麻羊等地方优良品种和适当引进品种为主体,扩建10个肉羊原种场和30个扩繁场,扩大种羊生产数量,为商品场提供合格的种母羊,建成肉羊标准化良种繁殖场40个,带动年均饲养基础母羊30只以上的商品羊繁殖户4200户,发展年出栏肉羊30只以上的核心示范户8万场(户),规模养殖企业(户)比例达到20%,出栏羊占总出栏的70%以上,全省肉羊存栏600万只,出栏600万只,羊肉产量12万吨,羊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比重达4%以上,新增出栏肉羊400万只,新增现金收入3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00元。

——生猪“5511”养殖工程。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创建年存栏2000头以上基础母猪的骨干规模种猪场50个,培育和扶持年出栏1万头以上商品猪的骨干规模商品场500个,每个骨干规模商品场带动年出栏生猪10头以上的农户1000户。规模养殖户比重达到10%以上,规模户出栏肉猪比重达50%以上,全省年末存栏生猪2000万头,出栏生猪2500万头。新增出栏生猪900万头,新增现金收入9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70元。

——肉(蛋)禽“1525”养殖工程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充分利用林区优势,发展林下养鸡,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优质肉鸡,建成年出栏量不低于10万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户)50个,带动发展年出栏肉禽20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5000户。规模养殖户比重达到10%以上,规模户出栏肉禽比重达到80%以上。新增出栏肉禽8000万只,新增现金收入37.1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00元。

——奶牛“1231”养殖工程。在贵阳、遵义、安顺、黔南等四个市(州)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鲜奶收购站和奶类加工厂,建设存栏奶牛10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个,全省奶牛存栏量3万头,奶类产量10万吨。实现全省城镇居民鲜奶消费基本自给。新增奶产量5.5万吨,新增现金收入2.12亿元。

2、蔬菜产业

——产业带建设。重点建设杭瑞、兰海、沪昆高速公路沿线3条夏秋喜凉蔬菜产业带,兴义-三都-贵广(三都以南)高速公路沿线冬春喜温蔬菜产业带,配套产业要素,建成一纵三横4条优势蔬菜产业带。在重点产业带配套建设贵阳、遵义、安顺3个重点城市蔬菜圈,5个高新技术和重点产业示范园区、5个蔬菜配送和物流示范园区。

——商品蔬菜大县和主要基地建设。围绕产业带,新建基地300万亩,改造和提升原有基地300万亩,试验示范推广600万亩。以各小流域、水库灌区和坝区为主,建成50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的商品蔬菜基地1000个。重点建设10万亩以上商品蔬菜基地的47个商品蔬菜大县。

——采后处理和物流建设。依托重点产业带和城市蔬菜圈,建300个预冷库,配套建设100个采后商品化处理点,1000个辣椒集约化干制示范烤房。推进采后清洗、修整、分级、包装和冷链运销。依托物流示范园区,建东南西北中5个净菜配送示范中心及包装材料等蔬菜贮运物资中心,大力发展蔬菜物流。

3、茶产业

——高标准示范茶园创建。集中在五大产业带和茶叶主产县大规模创建100万亩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标准示范园,新建100万亩高标准茶园,示范带动茶叶质量提高和茶园效益提升,全面提升茶业竞争力。

——茶叶清洁化生产示范建设。在茶园集中产区,特别是新建茶园规模大的区域,引导、扶持1000家茶叶加工企业,建成机械设备先进、生产工艺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线,实现全程清洁化、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提高茶青资源综合利用率。

4、马铃薯产业

——种薯生产体系建设。以原原种生产基地、原种扩繁基地、良种扩繁基地建设为重点,新建2个原原种扩繁中心,1.6万亩原种生产基地,30万亩良种扩繁基地,初步形成原原种扩繁年产8000万粒、原种年生产能力1.6万吨及一、二级良种45万吨以上的种薯生产能力,实现种薯从外省调入补缺转变为省内自给。

——商品薯生产体系建设。以低海拔二三熟区秋冬种早熟菜用薯、中海拔二熟区鲜食薯、高海拔一熟区鲜食加工兼用薯为重点,发展鲜食型商品薯基地250万亩,加工型商品薯基地60万亩。

——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完善马铃薯产区交通基础设施,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和储藏设施建设,提高马铃薯周转、集散、运输服务能力,支持马铃薯产销衔接和市场开拓,扶持各种形式的马铃薯运销组织,全面搞活马铃薯产品市场流通,实现马铃薯商品率50%的目标。

5、精品水果产业

——主要精品水果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围绕区域布局,集中建设重点产区精品水果标准化示范基地道路、水利设施,提升果园生产能力。到2015年,新建40个1000亩以上标准化示范基地,总面积10万亩,全部通过无公害果品基地认证,40%通过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基地认证。其中,火龙果基地6个,面积2万亩;猕猴桃基地4个,面积1万亩;苹果基地3个,面积1万亩;城郊鲜水果基地6个,面积1万亩,旅游区6个,1万亩;柑橘基地6个,面积2万亩;早熟梨基地5个,面积1万亩;名优特产水果基地4个,面积1万亩。

——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通过政府扶持与市场推进,建立精品水果苗木生产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果树种苗的规范化、规模化和无病毒化生产。到2015年,火龙果、猕猴桃、柑橘、苹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得到进一步完善,省果茶良种繁殖场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项目。在精品水果集中产区,配套建设产地预冷库、保鲜库,延长鲜

果供应期。到2015年,新建2条苹果商品化处理生产线,1条火龙果干花商品化处理生产线;新建苹果、火龙果、猕猴桃保鲜贮藏库各1个。

——科研示范推进项目。以优良品种、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强化省级果树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能力建设。到2015年,新建3个优势区域优势水果试验示范中心。

6、中药材产业

——优质种子种苗基地建设项目。围绕重点发展品种开展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评价、优良种源筛选,良种选育、种子种苗生产研究,培育建设重点药材种子种苗生产基地、良种繁育中心及种子种苗质量监测评价中心。到2015年,建立石斛、半夏、太子参、天麻、何首乌、白术、续断、钩藤、山银花、桔梗等十个重点发展品种的良种繁育与优质种子种苗供给基地10-20个,每个重点优先发展的中药材品种建设1个以上的良种供给基地。

——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采取产业化集成发展方式,依托中药材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建立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到2015年,建设规范化、规模化的生产示范基地20-30个。

——技术研发建设项目。以重点优先发展品种为核心,以品种驯化、品种选育、种子种苗扩繁、规范化高产保优栽培和初加工技术为重点,初步搭建中药材产业技术研发体系。到2015年,建设1个省级中药材品种选育中心、3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和10个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中心。

——交易、流通及产地加工体系项目。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3-5个中药材产地流通市场,以贵阳市为中心建设大型中药材物流中心,结合中药材重点发展区域和物流中心。

7、大鲵产业

——大鲵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重点在贵定、江口、雷山、松桃、龙里大鲵原产地建设国家级、省级大鲵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大鲵野生资源,使其资源量明显恢复。全省大鲵保护区建设总面积在5000公顷以上,其中核心区2000公顷,野生大鲵资源量保持在7.5~10万尾。

——大鲵繁育体系建设项目。通过高产大鲵种鲵选育、工厂化育苗技术应用,建立国家级1个、省级4个的年繁育大鲵苗种6万尾以上较大型大鲵驯养繁育基地,21个县级年生产大鲵苗种2~6万尾繁育基地,21个县级年生产大鲵苗种0.5~2万尾仿生态繁育基地,100至150个大鲵饵料生物生产基地,形成30至35个大鲵子二代养殖产业集群区,切实提高大鲵育苗整体水平。

——其他基础性项目。建立省级大鲵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大鲵种质资源库及企业级大鲵技术中心(实验室)。

8、特色杂粮产业

——繁育体系建设项目。在特色杂粮主产区建设5个良种繁育基地,其中:兴仁建薏苡繁育基地1个,面积1000亩;威宁建苦荞繁育基地一个,面积1000亩;毕节建芸豆繁育基地1个,面积1000亩;仁怀建优质酒用高梁繁育基地1个,面积1000亩;兴义建芭蕉芋繁育基地1个,面积1000亩。总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主要承担提纯复壮、新品种引进、繁育和品种选育工作。

——生产示范建设项目。分别在兴仁、威宁、毕节、仁怀、兴义建1万亩的薏苡、苦荞、芸豆、

优质酒用高粱和芭蕉芋高产示范园各1个,重点开展肥料试验、施肥方式试验、轮作方式试验、绿肥套作试验、品种比较试验、种植密度的比较试验、病虫害防治试验、农药效果和残留试验,以及优质高产综合技术示范。

——产地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在兴仁建薏苡综合批发市场1个,威宁建苦荞综合批发市场1个;毕节建芸豆综合批发市场1个;兴义建芭蕉芋综合批发市场1个。配套建设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逐步成为南方最大的现代化特色杂粮批发市场。

(二)产业支撑工程

1、基础设施支撑工程

——新一轮种子工程。围绕粮食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品种选育、品种区域示范、种子质量检测、种子市场监管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国家新一轮种子工程,建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贵州分中心、茶叶育种创新基地、农作物种子生产和加工基地、国家级农作物品种测试体系,进一步促进新品种的繁育和推广。

——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工程。实施6000万亩的测土配方施肥,调控施肥结构及施肥用量,合理运筹施肥比例,科学配置肥料资源,提高科学施肥技术的入户率、覆盖率、贡献率和肥料利用率,实现亩节本增效30元,总节本增效18亿元。

——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项目。推广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绿肥种植、稻田秸秆还田、商品有机肥122.5万亩,秸秆还田率力争达到95%以上,田间地头焚烧秸秆现象基本杜绝,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稳步提高,减少化肥施用量10%以上。

——旱作节水农业工程。采取以集雨和先进设备为主的集雨节灌补水、耕地基础性整治为主的土壤水库增容和保墒固土、农机和生物技术为主的抗旱保水、地力建设为主的耕地培肥与监测及技术开发和推广为重点的研究与培训,完成40个旱作节水农业典型示范县建设,总示范规模80万亩,土壤肥力、墒情监测网点80个,同时,积极发展“五小”水利工程。

——草业饲料建设配套工程。围绕1000万头肉牛及1000万只肉羊养殖以及特色养殖需要,在养殖区域进行人工种草、冬闲田土种草、精料补充料及秸秆饲料化利用工程建设,新建人工草地1500万亩,每年开展冬季农田种草200万亩,秸秆饲料化利用500万吨以上,生产工业饲料200万吨。利用青(黄)贮、氨化、微贮等措施,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

——易灾地区南方草原保护建设工程。在全省87个县(市、区)开展围栏、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草种原种田、草种扩繁田和自然保护区等建设。

——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扶贫发展体系项目。在43个项目县进一步落实省级财政产业化扶贫资金,确保产业化进程;争取国务院扶贫办把43个项目县列入“十二五”石漠化地区扶贫开发试点县;做好人工种草、草场改良工作;搞好牛羊圈舍建设;在43个县每县建设1个饲草饲料加工厂;做好草场道路、小水窖及农电建设。

——省级土地出让金用于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争取提高省级土地出让金用于基本农田建设的额度,通过修建机耕道、田间便道、灌排泵站、排水沟、小水池及平整土地等建设,改善10万亩基本

浅谈贵州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劣势

课程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由本人独立完成,除文中注释和参考文献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本人完全了解本声明的法律后果将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2015年月日

目录 摘要 (Ⅰ) 引言......( (1) 一、第一产业的发展分析 (1) (一)地理气候环境 (1) (二)贵州地区的特色农业 (1) (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 (2) (四)发展特色农业的劣势 (2) 二、第二产业的发展分析 (3) (一)贵州地区的特色第二产业 (3) (二)特色工业发展的优势 (3) (三)特色工业发展的劣势 (3) 三、第三产业发展分析 (3) (一)贵州地区特色的第三产业 (3) (二)特色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4) (三)特色旅游业发展的劣势 (4) 结论 (4) 参考文献 (5) 致谢 (6)

浅谈贵州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劣势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省市实力的经济也在不断提升。然而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部省市尤其是我省与北上广等地区的差异更是显著。国务院曾多次强调“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贵州地区作为目前经济欠发达的省区,必须要立足于自身,发掘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并且根据其优劣势制定一系列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促进贵州省经济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 贵州地区特色产业优劣势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就进入了一条高速发展的轨道。无论是国民生。总值还是人均GDP都有显著的提升,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这其实只是从整体上看到的现象,事实上,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及其的不平衡。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再加上是高原山地的复杂地形,导致我省交通闭塞,以至于长期以来我省的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在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后,我省的发展得到高度重视。也许正是因为发展缓慢,未被过度开发,贵州地区的一些得天独厚条件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在国家的政策和政府的扶持下,一些具有特色的产业得到发展。本文将从各个产业出发,分析贵州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困难,找出解决的方法,让我们的特色产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一、第一产业的发展分析 (一)地理气候环境 我省地区地形复杂,大部分是高原山地,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地形有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大部分为山地和丘陵。我省区域内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差较小,冬暖夏凉,气候舒适宜人。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大部分地区比较湿润,常年相对湿度较大。受大气环流及复杂地形等因素影响,我省范围内气候呈多样性。 (二)贵州地区的特色农业 1.特色农业的定义 特色农业是指在具有独特的资源气候条件、与其他区域有着明显差异的方,发展的特殊的产品以及有着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特色农业是以特色农产品为基础支撑的农业。 2.贵州地区的特色农业 由于我省地区处于云贵高原东部,属于季风气候,境内地形复杂,垂直气候明显,有利于于多种动植物种类的生长繁衍、引种驯化和种植,培育了我省地区各种各样的生物资源,形成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我省的地形主要是高原

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亮点工作

城厢镇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亮点工作情况汇报 按照区委、区政府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世界现代田园示范线建设总体要求,我镇按照集成打造高端现代农业产业和产业高端指导方针,打造“现代农业集聚地”的目标,整体推进世界现代田园示范镇建设,努力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具体情况和做法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城厢镇位于成都市东北,青白江区域东部,镇域面积46.91平方公里,耕地3.5万亩,辖11个农业行政村,4个农村社区,2个城镇社区,农业总人口4.2万人。镇内有润辰食品有限公司、红旗油脂、迪澳植化、宜家食品、西南科联种业、玉虹罐头厂、天天绿、康祖食品、荣泰清真、成都二牛等10家龙头企业;有食用菌协会、玉虹桥蔬菜专业合作社、万柳种植专业合作社、田园山珍菌业专业合作社等12家农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有十五里、十八湾、兴禾、桂龙、玉虹桥等5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有四川省经济作物研究所、新兴菌种站、食用菌孵化园区等科研机构3所;有恒邦食用菌博览园、绣水稻香、红玫瑰休闲园、芮家风味馆、金河山庄、东方欲晓等一三产互动休闲农家乐20余家;有玉虹桥蔬菜基地、十五里休闲观光园区、今日田园、特色食用菌园区、科联玉米制种基地、贵和高科农业生态园、食用菌博览园、经作所科技实验基地、永乐春大学生蔬菜基地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示范园区。 二、具体做法 (一)重规划,以“五区一带”的园区划分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框架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镇党委、政府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的思路,以打造“现代农业集聚地“为目标,从全局上规划全镇现代农业,按照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要求,结合我镇地理和区位特点,创造性的提出了“五区一带”的现代农业发展框架,邀请电子科技大学于2010年在全区率先编制完成了城厢镇现代农业总体规划,为我镇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二)抓典型,以贵和高科等一批现代农业龙头公司为示范 坚持走高现代农业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发展之路,我镇近年来陆续引进和建立了一大批现代农业龙头公司。其中以贵和高科现代农业发展公司、玉虹桥蔬菜合作社、永乐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代表的农业高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贵和高科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坚持以有机标准做农业,采用高科技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战略,探索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规模设施农业基地,引种高科技新品种,配套发展休闲观光产业,该农业园区已经被列为成都市现代农业重点发展项目,该公司的多次受到了市、区领导的肯定,现已成为我镇的一张高科技农业宣传名片。 玉虹桥蔬菜合作社是一家省级示范合作社,主要种植大棚蔬菜,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合作社成员由创建初的10余户发展到现在108家,合作社以有机为立足根本,现有西湖瓜、番茄等四项有机认证和玉虹桥蔬菜品牌,带领周边农户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致富道路。 永乐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我镇大学生创业基地,主要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其特点就是在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采取农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施政方针和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专项规划、制定实施年度计划和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任务 第一章“十二五”时期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充满挑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委、省政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高举“发展、团结、奋斗”旗帜,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抢抓国发2号文件出台、贵州与全国同步小康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大力构筑“精神高地”,奋力冲出“经济洼地”,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21项指标提前完成,与2010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排名有望提升1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排名均提升3位,实现了在西部地区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贵州省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全力吸引外部资源获得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增比进位、项目观摩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通过打造“5个100工程”等发展平台集聚了发展要素,推动传统产业调整升级,促进科技资源聚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风

贵州省工业振兴十大产业

贵州省工业振兴十大产业 1、电力产业。充分发挥我省“水火互济”的优势深入实施“西电东送”和资源就地转化优化发展火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深度开发水电积极发展风电和生物质能发电加快建设大型电源基地优化调整电源点布局大力推进城乡农网建设改造建立适应新能源接入和能源布局需要的现代化电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 2、煤炭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煤炭产业大力推进大矿带小矿产业体系建设加强高产高效和安全标准化矿井建设压减矿井数量提升矿井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进一步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合理规划布局鼓励煤矿整合技改扩能建设煤炭大集团、大基地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精加工及关联产业提高瓦斯抽采利用率和废弃物利用率。 3、冶金产业。以调整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合理布局、重组发展为重点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档次提高钢铁生产规模大力发展特钢和精品、新品及其他钢铁深加工淘汰落后的同时优化整合优化发展铁合金、猛系列深加工。 4、有色产业。以淘汰落后、技术改造、企业重组为重点推动铝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氧化铝配套发展电解铝大力发展铝加工以增强钛矿资源保障为基础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着力推动钛产业扩大产能、调整结构、发展深加工。

5、化工产业。按照大型化、基地化、规模化、一体化、多联产的要求加快煤化工产业发展实施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大力发展煤化工循环经济基地改造提升现有生产装置及 配套能力着力发展精细磷化工加快黄磷尾气、磷渣和磷石膏的综合利用推进磷矿伴生资源深度开发利用。 6、装备制造业。以技改重大项目为突破促进企业聚集发展以主机带动为重点促进配套产业链延伸以国防科技工 业为依托促进军民结合、军地融合促进产品升级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能矿产业装备、航空航天、汽车及零部件以及数控机床等重大装备技术及产业。 7、烟酒产业。充分发挥“贵烟”的品牌带动作用积极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拓展省内外市场提高卷烟产销规模。充分发挥“国酒茅台”、贵州白酒品牌带动作用加大白酒工业投入扩大优质白酒比例提升贵州白酒的整体竞争力。 8、以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旅游商品为主的特色产业。立足我省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结合特色农产品基地和旅游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具有比 较优势的特色食品、民族制药和旅游商品。 9、建材产业。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加快发展以节能、环保、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新型建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以磷石膏、煤矸石、粉煤灰、镁渣、尾矿砂等废弃物为原料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目前许多地区为了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速度,特色农业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驱动力。到底什么是特色农业?特色农业到底有那些优势?对此我进行了一项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的,依据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突出地域特色,围绕市场需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高效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形成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产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非均衡农业生产体系。特色农业的发展是适应当前社会消费需求、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农业市场细分需要的必然结果。其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特色农业之“魂”是惟我独存或惟我独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物以稀为贵”的道理,对于发展特色农业来讲,也只有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特”起来。二是特色农业之“根”是天赋,也就是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各地的自然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盲目模仿别人,只能落个劳民伤财的后果。三是特色农业之“本”是传统,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种植、养殖或加工习惯,尤其是先进的农业科技。而“科技兴农”靠的就是科技进步,如果不管农民有无技术就强迫农民搞特种特养,势必会造成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当然,我们并不排除有些种养传统是后天形成的,其关键在于,要真正地形成传统,就不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培养过程,而且一定要顺民心、合民意,即农民愿意干。 为了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我市将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特色农业与中低产田改造结合,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坚持以发展“一乡一业”为突破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发挥资源和区域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提升规模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水平,努力向“多乡一业”、“一县一业”迈进。此项农业特色产业的培植发展,也取得了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有力推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产品规模基地快速膨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迅速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主要成效 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市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市政府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

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

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作风建设年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 关于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 设年的决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从现在起到2011年底,在全省开展作风建设年、环境建设年、项目建设年(以下简称“三个建设年”)活动。 一、开展“三个建设年”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三个建设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精种的紧迫需要。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黔党发[2010]11号)确定了“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主战略和目标任务,关键在于抓好落实。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三个建设年”,有利于营造奋力拼搏、创先争优的良好风气,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发展环境,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中的重要作用,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二)开展“三个建设年”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发展速度要明显高于以往历史时期、高于西部地区同期平均水平、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

要求我们在起步之年必须有一个超常规的发展。开展“三个建设年”,根本目的就是要以此为抓手,充分调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条战线首先干起来、主动干起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畏难、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为把“十二五”建设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奠定坚实基础。 (三)开展“三个建设年”是解决影响我省发展的突出问题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省机关作风、发展环境和项目建设总体止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部门作风不实、工作粗糙,推拖扯转、吃拿卡要、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在有的领域表现得还很突出;一些干部安于现状、松垮懒散、不思进取、不在状态;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商务环境不优,部门、干部创造力、执行力不强,落实力度不够;一些部门和干部谋划项目、运作项目、推进项目的能力不强,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等等。要通过开展“三个建设年”,集中解决这些影响我省发展的突出问题,营造“风气要正、干部要干、环境要好、工作要实”的良好氛围,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开展“三个建设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次全会的部署,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围绕“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服务基层、推动跨越”主题,把开展“三个建设年”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工作重点,采取有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规划

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来源:省经信委作者:时间:2010-11-25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精神,结合我省工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发展原则与振兴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和增比、进位、突破的要求,全面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增加投资、扩大总量中调整结构,振兴我省工业十大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使工业成为带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发展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加强政府引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努力扩大投资规模;以做大总量为重点,在加快发展中调整结构;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工业集约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引领,促进可持续发展;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振兴目标。 ———工业经济总量明显扩大。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实现1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速20%以上,在西部地区位次提升1-3位,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40%以上。“十二五”期间,工业十大产业投资累计实现1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速25%以上,年均新增就业人员10万人以上。 ———八大千亿产业、五大基地初步成型。到2015年,电力、煤炭、冶金、有色、化工、装备制造、烟酒、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及旅游商品八大产业产值分别超过1000亿元,初步把我省建成国家重要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优质轻工产品基地。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升到45%,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提升到20%,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提升到20%。 ———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达20户以上。新增上市公司20户以上,建成和完善100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园

酉阳特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酉阳特色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侯春明 内容提要 酉阳是一个贫困县,必须发展特色农业,以此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为此,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首先,简要地解释了特色农业的内涵,指出了特色农业的特点。第二,分析了酉阳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一是资源优势,药业、畜牧业、林业、烟业、旅游业这五大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为酉阳发展特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背景优势,中国加入WTO为酉阳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崭新的历史机遇。三是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区域倾斜政策为酉阳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第三、从经济性、地理性、观念性三个方面指出了酉阳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最后,对酉阳发展特色农业提出了对策:一是配套和完善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体系;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四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五是推进扶贫开发,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六是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 特色农业现状对策 酉阳地处渝、黔、湘、鄂四省(市)边区结合部,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西宽98.3公里,南北长119.7公里,总面积5173.2平方公里,总人

口为73万多人。2001年,设39个乡镇,782个村。酉阳县有800多年建州史,多民族习俗相互交织,文化绚丽多姿。历史上经济发展滞后,民贫县穷,灾难深重。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虽然一直在励精图治,奋力拼搏,但由于起点低、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目前生产力仍然较低,发展较慢,经济较落后,是扶贫大县。 从目前情况来看,全县基础设施落后,工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全县的经济支柱是农业。因此,要想带动全县经济的全面发展,就不能盲目追随,而应因地制宜,以农业为突破口,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 这里所指的特色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粮食农业)而言的,是根据当地的农业条件因地制宜,把本地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优势的一种农业类型。 特色农业具有五大特点:一是区域性。即在一定区域内,依托区域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优势产业,经济结构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二是独特性。即在产品开发上,不求其全,但求其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三是规模性。生产规模大,产品批量大,在同类产品中所占比重大,能够形成“拳头”产品。四是领先性。瞄准市场,抢占项目和产品开发的制高点,采用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技术和工艺。五是高效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分析 摘要:贵州省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和少数民族聚集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对贵州省这样的一个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生态农业优势明显的内陆山区省份,发展特色农业正是改造传统农业,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10]。而所谓特色农业,就是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立足本地资源优势,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形成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和显著经济效益的、并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农业产业化程度的农业生产体系。发展特色农业,就是要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以区域优势求生产,从而形成地方特色产品,最终走向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长久持续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特色农业,贵州省,发展,对策措施 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条件分析及问题 特色农业的发展,是由各种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优势、政策因素和科技支撑等。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1]。在贵州省的各个区域中,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并不能千篇一律。如果盲目的在各地推行某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而不考虑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特征及现状,不仅不能很好的使特色农业产业得到发展,而且会造成资源浪费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加强对贵州省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区划,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发展贵州省特色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1.1贵州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 贵州省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风景怡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特殊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2]。 1.1.1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贵州省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生长季长,降水丰沛、雨日多,且光、热、水配合良好,雨、热、光同季。降雨量在1200mm 左右,水资源总量为1035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926.59m3/人。省内大部分地区种植业可以做到一年两熟,部分地区可以做到一年三熟。贵州地理环境复杂,以高原丘陵山地地貌为主;海拔高差悬殊,从东南部海拔137米的河谷到西北部海拔2903米的高中山峰巅,垂直带幅宽达2766米。中小地貌组合错综复杂,高原上有山地、丘陵、盆地、谷地和洼地。全省总土地面积中山地占71.34%,丘陵占20.97%,洼地、盆地占7.69%。土壤以地带性黄壤和非地带性石灰土为主,适宜生长各种不同的作物[5]。 1.1.2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由于贵州全境处于多种气候交汇的过渡性地带,生物群落的边缘效应,决定了贵州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省内现有生物资源丰富,全省有70种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其中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有3700余种药用植物资源,占全国中医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全省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从亚热带到暖温带的作物几乎应有尽有,已栽培的有近600个品种,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推进“十二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黔建城通[2012]249号 【发布部门】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2.05.18 【实施日期】2012.05.1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贵州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 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黔建城通〔2012〕249号) 各市(州)住房城乡建设局、城管局、发展改革委: 为推进“十二五”时期我省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提高城市照明节能管理水平,现将《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 贵州省推进“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指导意见

为推进“十二五”时期我省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提高城市照明节能管理水平,根据《全国城市绿色照明“十二五”规划纲要》,现就推进我省“十二五”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我省城市照明工作的发展和现状 随着我省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各地逐步淘汰低效能照明产品,积极推广和使用高效节能的照明产品和技术,城市照明建设管理工作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截止2011年底,全省九个市(州)共有城市照明设施38.4万盏,总功率达8.5万千瓦。城市照明工作的发展有力地提高了各城市的夜晚环境质量,美化了城市形象,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发展不均衡,我省城市照明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基础设施陈旧,低效高能耗的照明设施仍然存在。一些地方还在使用汞灯、白炽灯、低压钠灯等光源,强力探照灯、大功率投光灯以及多光源无控光器的低效照明灯具在城市照明中仍然存在。二是除少数城市外,绝大多数地方尚未编制城市照明专项规划或绿色照明规划,城市照明项目建设缺乏指导性和连续性,对照明节能不能形成统一认识,执行标准不一。三是城市照明工程建设缺乏有效监管,部分地方的城市照明工程项目设计方案未进行专业论证,施工队伍选择把关不严。有些项目在施工阶段随意变更设计,影响了节能标准的执行。四是由于管理体制和经费投入不一,各地城市照明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节能示范工程效果参差不齐。部分城市专业技术人员较为缺乏,照明设施监控系统建设滞后,照明节能工作未能切实有效开展。 二、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推进城市绿色照明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城市绿色照明是指通过科学的照明规划和设计,采用节能、环保、安全和性能稳定的照明产品,实施高效的运行维护与管理,提升城市的品质,创造

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工业强省战略学习测试卷及答案

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工业强省战略学习测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历程充分表明,近代经济发展主要是以( A )为标志。 A、工业化 B、城市化 C、农业现代化 D、国际化 2.下列关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具有专业技术知识 B、从事促进技术进步的活动 C、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D、同时具备A、B、C三个条件 3.关于工业化的实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工业化实质是现代经济增长的过程 B、工业化突出表现为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和社会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C、工业化意味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巨大积累 D、工业化强调工业的重要地位 4.关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城镇化推动工业化的发展 B、工业化制约了城镇的发展 C、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又促进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增长 D、工业化与城镇化地发展过程中相互制约 5.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演进会改变城市的形态和规模,提高生产效率。A

A、产业的空间集聚 B、外部规模经济 C、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供给 D、专业化分工 6.贵州省自然资源丰裕、但并不具有竞争优势,经济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 )。A A、资源诅咒 B、囚徒困境 C、资源禀赋 D、比较优势 7.贵州省经过60年的工业化过程。目前工业化整体水平处于()阶段。A A、工业化初期 B、工业化中期 C、工业化后期 D、工业现代化 8.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用制造业消费资料工业和生产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比例衡量工业化程度,其中世界各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霍夫曼比例是()。D A、小于1 B、1±0.5 C、2.5±1 D、5±1 9.按照钱纳理等经济学家的观点,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人化,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发展。下列关于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对比关系,正确的是()。D A、城市化率在20%以下时,对应为工业化中期阶段 B、城市化率在20%-30%之间时,对应为工业化中期阶段 C、城市化率在36.4-49.9之间时,对应为工业化后期阶段 D、城市化率大于80%时,对应为后工业化阶段 10.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是()。D

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以铜仁市为例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的部署,铜仁市在稳定粮食总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作为主攻方向,强势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深入实施“三个万元”工程(万元田,万元山,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按照“集中连片种、集中连片养、加工进园区”的思路,大力推进“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畜牧业、生态茶、中药材、蔬果菌、油茶、核桃等主产业和特色产业得到快速推进,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铜仁特色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之路。 一、发展现状分析 畜牧业规模效应初显。按照做大总量、做强产业、规模先行、生态养殖的思路,打造集中连片的畜牧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代养户)”规模养殖模式,积极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地畜牧和特种养殖,促进了全市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出栏生猪248.42万头、肉牛15.90万头、肉羊78.71万只、家禽927.73万羽;创建了畜禽标准化规模示范场245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30个;引进了温氏、华西希望、铁骑力士三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并顺利投产,培育肉猪代养户140户,新增肉猪10多万头。特种水产养殖快速发展,鲟鱼、大闸蟹、大鲵等特色渔业处于全省前列。2014年实现畜牧

渔业总产值100.68亿元,占一产总产值的41.36%。 茶产业步入全省前列。全市深入实施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八件实事”,快速提升了茶产业。2014年全市建成茶叶基地144.8万亩,今年上半年新建15.8万亩,全市茶园总面积达160.6万亩,涉及115个乡镇、1223个村,带动农户16.2万户。茶园面积位居全省第二,发展速度居全省第一。现有投产茶园面积83.09万亩,有茶叶加工企业461家,生产“梵净山”牌名优绿茶、红茶、白茶、黑茶等系列产品15个,2015年上半年实现茶叶产量3.53万吨,产值40.46亿元,销售收入38.8亿元。培育形成了“梵净山茶”公共品牌和“石阡苔茶”地方品牌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先后在国内国际绿茶评比中荣获金奖60多个。 蔬果菌产业快速发展。重点发展城镇保供蔬菜和特色辣椒、夏秋蔬菜,2014年全市蔬菜播面190.3万亩,同比增长17.8%;总产量262.2万吨,同比增长15.8%;总产值46.12亿元,同比增长15.9%。水果以本地特色品种沿河空心李、万山蜜枣、玉屏无核糯柿、印江红香柚和引进适宜的葡萄、桃、梨、柑橘新品种等为主,“沿河空心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4年水果面积50.48万亩,产量23.55万吨,同比增长6.12%;总产值8.19亿元,同比增长25.16%。食用菌主要有香菇、木耳、野生牛肝菌等,发展势头迅猛,打造“梵净蘑菇”品牌,2014年生产1.09亿棒,产量8.9万吨,产值7.09亿元,同比增长2倍。

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

攀枝花特色农业发展情况介绍

攀枝花南亚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攀枝花市农牧局 二〇一一年二月 近年来,攀枝花市充分发挥南亚热带光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南亚热带特色效益农业,倾力打造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品质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逐渐壮大,优质农产品营销网络日益完善,初步建成了特色水果、早市蔬菜、优质烤烟、畜牧水产、林业生物等五大特色农业基地。在南亚热带特色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下,农民经济收入快速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 一、发挥资源优势,倾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由于独特的南亚热带气候资源条件,攀枝花农业表现出鲜明的热带、南亚热带特色,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产品珍稀、品质优良、效益突出等特点。 (一)光热资源优势。攀枝花属高海拔、低纬度、高原型内陆山地“岛状”南亚热带立体气候类型,是天然大温室。具有光照强(全年日照时数近3000小时,无霜期300天以上)、温度高(年均气温21℃左右,≥10℃年有效积温高达6600--7400℃)、昼夜温差大(夏天昼夜温差≥10℃,冬天昼夜温差≥20℃)、年温差小(全年温差≤10℃)、不受台风(或梅雨)影响、降雨集中(雨季集中在6-10月,年总降水量800-1200毫米)的特点,有利于植物生长过程中蛋白质、糖份等干物质的积累,使攀枝花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呈现出 2

品质优、错季上市的特征。 (二)特色农产品优势。攀枝花的许多农产品在省内是唯一能生产的地方,或者是唯一能最大限度发挥错季节上市优势的地方。 晚熟芒果:与全国其它热作区相比,攀枝花种植的中、晚熟芒果在8—11月成熟,比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芒果产区晚上市2—3个月,错开了销售旺季,市场销售行情好,经济效益高。2010年,攀枝花芒果的市场平均零售价达到了每公斤7元以上,平均亩产值超过万元。2010年8月,攀枝花成功举办了首届芒果节,对提升攀枝花芒果声誉起到了重要作用。 冬春枇杷:以米易县、盐边县为主的攀枝花枇杷,较福建、成都等地早1-3个月,上市时间正处于元旦、春节黄金季节,市场竞争力极强。2010年初,攀枝花枇杷销售均价达到每公斤16元左右,单价最高达到了每公斤100元,经济效益极高。 早春蔬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攀枝花就作为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调”基地,为“三北”及周边市场提供优质蔬菜产品。攀枝花生产的早春蔬菜产品具有无公害、品质优的特点,上市时间处于海南菜之后、其他省市设施菜上市之前的市场空档期(1-4月上市),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2010年,攀枝花早春设施蔬菜平均亩产值超过了2万元,市场销售均价每公斤超过了3元,四季豆、豇豆每公斤均价更是达到6元以上。菜农亩纯收入平均达到了10000元以上,个别 3

贵州十二五高技术产业

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 发展专项规划 前言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产业,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其发展水平不仅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高低,而且决定着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我省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重要抓手,是我省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支撑。 《贵州省“十二五”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是贯彻落实《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实施《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行动计划,是推动我省高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站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高度,在研究梳理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发展机遇和面临挑战,总结分析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对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历史机遇,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五大产业,组织实施生物、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先进制造、重大产业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建设、高技术服务业等八个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规划思路。 到“十二五”期末,使我省在有相对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领域初步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发展能力的高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业人口多,但因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收益低等原因,造成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多,不仅直接导致农田抛荒现象严重,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留守老人的赡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对目前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技术培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益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回乡创业的积极性,促使大多数农民就地创业,走上村村共同致富之路,这不但可解决农田抛荒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1现代农业的类型 1.1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大体上分为有机农业和低投入农业2类,是将农业与环境协调起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同时保证农产品安全性的农业。是利用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系统,实践农药安全管理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生物学技术和轮耕技术等,从而保护农业环境的一种整体性概念。 1.2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的设备型、设施型、工艺型的农业产业。它要求技术、设备、动植物三者高度相关,并以生物物理因子作为操控对象,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杜绝使用农药和其他对人类有害的化学品。其核心是环境安全型农业,即环境安全型温室、环境安全型畜禽舍等[2]。 1.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是利用农村的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自然环境、农业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1.4工厂化农业 工厂化是设施农业的高级层次,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 1.5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成区域内特有的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在于其产品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本地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外地市场上具有绝对优势。 1.6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绿色旅游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农民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开辟活动场所,提供设施,招揽游客,以增加收入。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游览风景、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和地方文化外,还有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农事活动。 1.7立体农业 立体农业又称层状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形式。立体农业的模式是以“立体”定义为出发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人类生产技能,实现由物种、层次、能量循环、物质转化和技术等要素组成的立体模式的优化。 1.8订单农业 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指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与农产品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

发展贵州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几点思考

收稿日期:2001 01 12 作者简介:曾希柏,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发展贵州特色农产品产业的几点思考 曾希柏 胡清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开发贵州特色农产品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在对发展潜力较大的辣椒、小水果、中药材等十一种特色农产品进行重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贵州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贵州省;特色农产品;对策和措施 1 贵州发展特色农产品的条件与限制 1.1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贵州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93.5%,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土壤以地带性黄壤和非地带性石灰土为主,适宜生长各种不同的作物。 (2)生物资源丰富多样。贵州全境处于多种气候交汇的过渡性地带,生物群落的边缘效应决定了贵州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之一。 (3)环境污染较轻。贵州境内环境污染较大的化工、冶金等企业相对较少,因此,环境状况也明显较优,是我国最适合种植绿色食品的地区之一。 (4)部分特色农产品生产具有一定基础。贵州部分特色农产品生产已具有一定的基础,部分地区依靠生产特色农产品,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 1.2不利因素 (1)农业生产整体水平较低。与全国整体水平比较,近年来贵州农业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相对落后,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仍然较低。 (2)交通条件较差。与全国其他省市比较,贵州的交通条件明显较差,严重制约了鲜活特种农产品的流通。 (3)农民商品意识不强。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之一,由于山区交通条件差,严重阻碍了信息传播,使全省商品经济与周围各省(市)比较处于较落后状态,农民的商品意识差,多数农民仍然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4)缺乏必需的技术支撑。贵州部分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较集中地区,由于经济、交通、信息以及观念等方面落后,农业科技人员紧缺,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大,加上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接受能力差。 (5)加工业和市场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加工业较落后、市 场体系不健全。这是影响贵州特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最 重要的障碍之一。 2 贵州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 贵州省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主要包括: 辣椒。辣椒是主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近年来,随着加工业的迅速发展,贵州辣椒的种植面积增加较快,据初步估算,全省种植面积已达6万~8万hm 2,占蔬菜种植面积的1/4左右。 小水果。贵州小水果种植面积较大,且品种较多,主要有猕猴桃、杨梅、柿子、梨,上述几种小水果产量占贵州省水果总产量的21.89%。!干果。目前贵州干果种植的规模较小,且分布零星,主产区不明显。据统计,板栗种植面积约3.33万hm 2;核桃种植面积约0.67万~ 1.33万hm 2。?竹类。贵州目前竹类面积约3.33万hm 2,主要有楠竹、杂竹及方竹等,竹笋年产量约3300t(1998年)。但分布较零散,产业化开发亦较落后,要真正形成产业,还必须大力加强开发力度。#中药材。贵州是我国最适宜种植中药材的地区,部分产品在国内享受较高的声誉,且目前贵州中药材的生产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贵州地方特色畜禽产品,如香猪、香羊、平坝灰鹅、三穗鸭等不仅肉质鲜美、而且质量上乘。 除以上几种特色农产品外,贵州省较有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还有:魔芋、芸豆、苡米、酒用高粱等。 3 促进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3.1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 首先,政府部门自身必须树立正确的观点,各部门主要领导统一认识,真正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认识特色农产品生产,并将其作为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次,各级政府部门应结合农村有关工作,大力宣传发展特色农产品的重要意义,提高农民的认识,组织、引导农民进行特色农产品生产。同时,必须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并在资金、技术、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以相应的优惠政策,以保证其顺利发展。 3.2发展农产品产后加工 农产品加工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重要保证,也是扩大农产品销售、防止农产品积压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农产品加工 124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年 第11卷 总第51期 CHINA POPULAT 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 ENT Vol.11 Total No.51 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