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是生活在封建主义残酷统治的社会里,她的一生经历过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大不幸,正面地描写它,是可以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不少反映被压迫妇女苦难的作品,都通过这种描写来换取读者的同情。但试翻《祝福》,我们却发现:对于这类大不幸事件,作者竟出人意料地把它放到幕后去,并未写祥林嫂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的场面,也未写她当时的深悲大恸。为什么这样处理呢?因为在鲁迅看来,改嫁、亡夫、失子,是许多文艺作品一再表现过的,而中国劳动妇女的深刻痛苦,却并非这些众所共识的生活变故所能包括,因此必须剖析旧社会的本质,去寻找更内在的东西来表现。

当祥林嫂在鲁镇再次出现时,是在夫亡子丧之后,鲁迅写她只是平静地叙说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情节。鲁迅是最讲究语言的精炼的,但为什么这里却两次一字不易地写祥林嫂的叙说呢?因为鲁迅深切地了解,象祥林嫂这样连遭不幸、孑然一身的妇女,是多么需要别人在精神上的支持啊!她逢人就述说,甚至对那些不懂事的孩子,已经反复过无数遍了,才达到那么背诵如流的程度。要知道,这不是一般的诉说,而是在咀嚼自己的痛苦,在一次又一次的咀嚼。而且,这种背诵如流,一字不差的诉说,还表现一种毫无感情变化、麻木迟钝的神态。——这正是深重的苦难所留下的巨大精神创伤。就表现悲剧的深刻性,表现人物内心痛苦的程度来说,这比描写夫亡子丧时人物的嚎啕大哭,难道不是更强烈,更深刻?因为亲人的变故,虽属不幸;但还不是最难忍受的,失去任何精神支柱而又求取不得,还要接受种种鄙视和冷笑,才是最难忍受的;而悲哀恸哭,有时也不是最痛苦的内心表现,象祥林嫂这样欲哭而泪干,又无感情变化的诉说,难道不是包藏着更深沉的痛苦,更引起我们的同情和思索吗?

由于封建伦理和迷信观念的统治,中国劳动人民的痛苦,并不限于生前,更可怕的还是被威胁于死后。鲁迅在《祝福》里,着重地描写了这一点,这就使祥林嫂的悲剧,比一般地描写人物的亡夫失子,描写人物生前的各种大不幸,要来得更深刻,更令人战栗。再嫁再寡的人死后要遭锯刑,分作两半给两个死鬼男人,如果在生前捐一条门槛来做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便能减轻罪过的说法,在封建社会里是广泛流传的,一经鲁迅采来,写在祥林嫂上身上,就成为富有表现力的典型情节,发生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充分暴露了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吃人的血淋淋的现实。

祥林嫂是这么善良、安分,这么孤苦、可怜,她哪里有什么罪呢?她本来是受过千

人踏,万人跨,才折磨成这个样子,但是还没有完结,还要再捐一条门槛,再让千人踏,万人跨,是该有多么惨!坚毅的祥林嫂是不断为自己的命运挣扎的。她捐了门槛,在受了那么多的践踏后,当时的社会也没让她安心地走向死亡。冬至祭祀时候,当她坦然地去拿酒杯和筷子时,鲁四的妻子大叫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别小看这一句话,它无异于体现了全部封建宗法势力对一个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的一次总宣判:不管你多么不幸,多么愿意忍受,多么坚毅地挣扎!——就是再捐多少条门槛,再让百万人踏,千万人跨,也都是枉然的,注定赎不了罪的。在这里,祥林嫂悲惨的命运,封建宗法势力吃人的实质,确实是震撼人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的。

祥林嫂在临近死亡的前夕还向人询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的?”她关心人死后的灵魂问题。这是深刻联系着她全部人生经历的思想;罪恶的社会迫使她断绝了对于生的一切留恋和希望,她唯一的可能就是想到死,她想在冥冥之中会见亲人,但又非常害怕见到亲人。因此,人死后灵魂的问题,就不能不成为此时祥林嫂最关切的问题。这是一个多么尖锐、紧张、深刻的思想矛盾呵!

这个情节不仅深刻地联系着人物最悲惨的命运,它还紧紧地联系着人物挣扎、反抗的性格。在祥林嫂死亡的前夕,她终于对灵魂、地狱的存在发生了疑惑,反映了祥林嫂不甘心于忍受别人替她安排好的死后的命运。

祥林嫂是默默地死去了,死在年终祝福氤氲〔yīn-yān〕缭绕的街头上。她的死,还换来了鲁四的一顿毒骂:“不早不晚,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就深化了祥林嫂悲剧形象的创造,激发了读者对于吃饱喝足的天地圣众,以及剥夺别人幸福而永不餍足的祝福者如鲁四之流的强烈的憎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