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堂实录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堂实录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堂实录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实录

师:经典的故事,鲜活的形象,是一部文学作品能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廉颇蔺相如列传》恰恰是这样的经典的篇章。

师:《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纪传体就是人物传记,知道《史记》中写人物的三块内容吗?

生:本纪、世家、列传

师:具体说本纪记载帝王之事

生:世家是诸侯的传记,列传是名人的事迹。

师:这篇传记中有哪几个经典故事,同学们从小就知道?

生: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师:你用成语来概括,不错,浓缩的就是

生:精华

师:可惜还漏了一个故事,最好也用四个字。

生:渑池争斗

生:渑池相会

师:我们姑且用渑池相会吧。当然我们也知道这次相会不是喝喝酒,唱唱歌,那么简单,我们以后会讲到。

师:这些经典的故事与哪些人物有关呢?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生:廉颇、蔺相如

师:地球人都知道。

生:赵惠文王、秦昭王

生:缪贤

师:缪贤是谁

生:赵宦者令

生:宦官的头子。

师:还有

生:美人、左右

师:谁的美人左右

生:秦王

生:从者

师:谁的跟班?

生:蔺相如

生:舍人,蔺相如的舍人

师:对。开始是蔺相如当别人的门客,现在自己也有门客,说明

生:地位高。权力大

师:这么多的人物中,你认为谁是主角?或者是第一重要人物?

生:蔺相如

师:那其他人是

生:配角,

生:起衬托作用,绿叶衬红花。

师:连廉颇也当配角,廉颇是谁?(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段这样写的意图是

生:说明一开始两个人地位差距大,廉颇有战功,有名气。

师:而相如

生:只是一个普通的门客。为后文两人矛盾做伏笔。

师:对,一位是名人,一位仅仅是个人名。但蔺相如是怎样走上名人的星光大道的呢?生活中遇到了贵人,贵人是谁?

生:宦者令缪贤

师:缪贤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如的伯乐。(朗读第二自然段)在缪贤心中,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讲述缪贤故事,教师注意提及几个关键句式。徒见欺,求人可使报秦者)

生:是勇士,并且有智谋。适合人选。

生:从相如对形势的分析,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头脑很清醒。

师:我看还有一条,擅长在险境中取胜,不按常规出牌。而这一切都是一块和氏璧惹的祸。(本篇文章其人勇士,有智谋这七个字是关键)

师:归纳第一个故事,都是一块和氏璧惹的祸,(学生讨论归纳,每句话中要有壁字)

生讨论,老师参与

(归纳:赵王得璧,缪贤荐贤相如决策,捧壁西行章台取璧,怒斥秦王迫秦斋戒,完璧归赵。从者归璧,请就汤镬)

师:这些情节中是如何体现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同学们说说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点。

生:在相如的决策中,当别人在送还是不送的讨论时,相如的判断非常坚决。不可不许,说明相如做事很果断,这是勇敢。在分析答应的理由时,善于权衡利弊,又合情合理,这就是智慧。

师:讲得很好,这一节有这样几个词要掌握,均之二策,这里的“之”是

生:这,“之“翻译成这比较少

师:还有一个字,王必无人中“必”

生:一定

师:大王一定没有人,我愿意拿这块壁出使。这样翻译可以吗?

生:不行,翻译成“一定”显得太狂妄了,当时他还是小小的门客。还是“如果”好。

师:到秦国的朝廷上,蔺相如的智勇有哪些?

生:当和氏璧到秦王手中时,蔺相如急中生智,巧妙的骗回了宝贝。

师:你能猜测当时秦王的心态吗?能用一个词语来回答。

生:欣喜欲狂。

师:相如的动作是一个词。

生:前,走向前

师:文章中“前”这个字前面没有修饰词,如果要加修饰词你会加哪些?

生:很淡定,很平常

生:微笑的

师:这是多么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在高空中走钢丝,脸不变色,心不跳。

师:老师有个疑问,秦王这么好忽悠吗?你会上当吗?

生:不会

师:秦王为何上当?这肯定与相如和秦王有关

生:这说明相如骗术高明,能抓住秦王的心理。

生:人狂喜时容易丧失理智,秦王忘乎所以,没有警惕心。

生:也说明秦王拿城换璧那是假的,

师:踏破铁鞋无觅处

生:得来全不费工夫。

师:所以上当也是正常的,不上当就不正常,这说明蔺相如的

生:智慧和镇定。

师:勇敢在哪里?找出一些动词?

生:持璧、却立,倚住。怒发上冲冠。

师:还有吗

生: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师:有一句很夸张啊。老师是做不出来的

生:怒发冲冠。

师:出使秦国不容易,要有这样的绝技,估计当时秦王都惊呆了。

师:这次斗争老师想到了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毛泽东,他的斗争原则是有理,有利,有节。刚才蔺相如就有利哦,只要璧在我手中,哥就不怕你,

师:大家朗读蔺相如对秦王说的第二句话(学生朗读,注意其中的句式和重要词语)。这里我们可以除了智慧外,其实隐含着斗争的诀窍

生:有理

师:尽管秦国是个很无赖的国家,但还是要满足他的虚荣心,称他为强国,大国。强大的国家的元首更应爱讲道理吧。

师:这两个回合较量,蔺相如占了上风,这时我们看不可一世的秦王的表现。

生:乃辞谢固请,诏有司按图,指出十五城予赵

生:说明秦王投降了,心软了,

师:是说秦王有诚信,改正错误了。是这样的吗?

生:只是装装样子,这里的“指“,是随手一指,明显是不诚信,假装的。

师:如果你是蔺相如该怎么办?能当面指责他弄虚作假吗?

生:指出他错误,臭骂一顿。

生:不行,秦王也是要面子的人,不能把他逼急。

师:蔺相如是假戏真做。目的何在?

生:给秦王一个台阶下,也给自己一个台阶。

生:退一步海阔天空。

生:于是他提出了斋戒五日,然后送璧。

生:缓兵之计。这就是斗争中有节。不要把对方逼入绝境。弄个鱼死网破。

师:有理,有利、有节、勇敢、智慧多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如,真人杰也。

师:现在璧回归了,而人留在秦国,璧是一块附身符,没有了璧,只有死路一条。而蔺相如居然没死。谁是什么救了他?

生:智慧和勇敢。

师:我们会怎样和秦王争论?(学生自由的说)(要璧没有,要头一颗)

师:相如是怎样说的?(学生朗读赏析讨论)

师:这一段话说的合情合理,放在历史的背景中,让秦国觉得的确是自己理亏,并且实事求是的讲明现状,请求处罚。连秦王也束手无策了。读到这样的字眼的时候,生读(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我们一颗悬着心终于落地了。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节分解。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草根怎样炼成男神?

复习完璧归赵中的相关知识点

师:完璧归赵让蔺相如这个草根走上领导岗位,拜为上大夫,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很纠结的大事。什么事?用原文来回答。

生: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生:秦王和赵王约会,要和平不要战争。

师:不去行不?

生:不行,前面秦国攻打赵国,攻城杀人,形势对赵国不利。也只能去。

师:当时送别的场面特别悲壮,令人想到另外一个战国名人,也是草根。

生:荆轲,

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师:蔺相如第二次进虎穴。他和赵王的命运令人担忧。(朗读渑池相会这一节)

师:这是弱国的赵王和强国的秦王之间的亲密接触,我们具体来还原当时的场景。(学生模拟当时的场景)

师:出现了许多人物,

生:赵王,秦王、两个御史,当然还有蔺相如。

师:谁是主角?

生:蔺相如

师:下面是新闻联播时间,秦赵两国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的相会的是在亲切、友好,诚挚的气氛中进行的,两国元首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坦率真诚的交换了意见,是这样吗?生:不是,秦王的气场很大,连秦国的记录官也很嚣张,

生:秦王让赵王弹奏瑟,赵王不得不谈。

师:相互学习音乐吗,老师印象中这种“瑟”乐器好像是女子玩的,“瑟”估计秦王是准备好的,让赵王玩这玩意,秦王自己有想法了。

生:想侮辱,欺负他,老实人吃亏。

生:连秦国的记录官也趁火打劫,大笔一挥,令赵王鼓瑟,这个就是羞辱。

师:“令”有何含义?

生:是威逼,不得不做,逼迫赵王。

师:这些紧张的场面可以说是铺垫,这是我们的相如该出手了就出手了,其中包含着智慧和勇气。

生:相如前曰,让秦王也为赵王演奏盆缶,来相互愉悦,我弹瑟你奏缶,这是合理的,这就是聪明智慧。

生:当看到秦王发怒时,不答应。相如立即走上前,跪着请秦王演奏,并且暗示我要与你同归于尽,也是智慧和勇气。

师:其中“前进”是古今异义词,向前进献。

生:秦王演奏的是缶,这和瑟有区别,缶的级别较低,是盛酒的器物。这是针锋相对。师:对,针尖对麦芒,寸土不让。最能体现相如勇敢的句子是?

生: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这是大勇气。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师:这里还有个侧面描写,写到了赵国的记录官。为何说“顾召”这个词?

生:赵国的御史一定吓怕了,手足无措。更能衬托体现相如的气势。

生:以首都咸阳为赵王寿,说的很巧妙,让秦国国君无话可说,陷入被动的境地,

师:所以写秦王的狂妄和无奈以及赵国君臣的懦弱无能就是

生:烘托相如的有胆有识,有礼有节。

生:这些人都成了相如的背景。

师:老师有个疑问,相如的两次使秦,不就是靠胁迫这一法宝吗?这和我们平常的绑架勒索有什么不同吗?课外可以去思考。

师:总之,两次斗争,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表面上看打了平手,实际上和强大的对手打平手就是胜利,维护了个人和国家的尊严。这一次的胜利,提高了赵国的国际地位。也给相如带来了烦恼,什么烦恼?

生:和廉颇的矛盾公开化,这对赵国是不利的。

师:在中国,两个优秀的男人在一起,往往容易出一些矛盾,历史上孙庞斗智,还有一句俗话,叫既生瑜

生:何生亮。

师:你们认为两人的矛盾是什么原因,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生:位居我上,还有吾羞,不忍为之下。

生:无非是相如出身地位低,只是会耍嘴皮子,认为相如是贱人,出身低贱。

师:相如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智勇过人,在廉颇面前却是如此的窝囊?你怎么看廉颇挑衅这件事?

生:既然地位是相如高,权力是相如大,当面讲清楚。

生:当廉颇来的时候,何必避让。针锋相对。相互碰撞,谁怕谁?

师:你们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勇敢者?一味的避让就是懦夫?

生:我认为相如是真正的勇敢者,能够忍受委屈的人才是男子汉。马云说,男人的胸怀靠忍受委屈撑大的。

师:老师想到了钻胯下的

生:韩信

师:老师想到了卧薪尝胆的

生:勾践

师:朗读舍人的一段话和相如的回答,这是一位真正大丈夫的心声。(学生朗读当场背诵)。师:相如面对廉颇的几次挑衅,他选择的不是以牙还牙,而是引车避匿,只因为他时刻牢记“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从而以德报怨赢得流芳百世的将相和。

师:连老将军也感动了,廉颇是很直率的,也是蛮可爱?

生:肉袒负荆,

师:在古代,露出自己的肉体也需要勇气,中国人忌讳裸露自己的身体。除了小孩子可以光着身体到处跑。以外,成年人绝对不可以将肉体裸露人前。

师:廉颇称自己为

生:鄙贱之人

师:原来是称相如,现在称自己,很幽默,也需要勇气。

师:斯宾若沙说:“人心不是靠武力,而是靠爱和大度宽容去征服的。”真正的勇敢者从来都是胸怀宽广,有着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魄和度量,所以他们不会对他人有意或无意的过错耿耿于怀,斤斤计较,更不会以牙还牙地去进行所谓的报复,所以他们永远有着亮堂堂的心灵世界,并能照亮身边的人正确的前进的方向。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整理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整理 一、.通假字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同“锧”,铁砧。 2.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3.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用手托。 4.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5.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6.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7.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9.请奉盆瓯秦王。“奉”通“捧”,托、举。“瓯”同“缶”,盛酒浆的瓦器。 二、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使以口舌为劳/徒慕君之高义也/徒以吾两人在也(只,只不过) 幸 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但) 因 ①相如因持壁却立(连词,于是,就)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趁着)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通过) 请 ①请奏瑟(请人做某事,请求) ②请指示王(请人允许自己做某事,请允许我) ③臣请完璧归赵(敬词,表说话人对对方的敬意,可不译)三、古今异义(在此只列出古义) ①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④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⑤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于是,在这时。前进,上前进献)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⑧未常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竖起)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怀其璧(怀,怀揣着) 蔺相如前曰(前,走上前)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b.名词作状语: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壁西入秦。(西,向西)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堂) 而相如廷斥之(廷,在朝廷上) c.使动用法: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臣请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大王必欲急臣(急,使……急,逼迫)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归壁于赵(归,使……回到) 毕礼而归之(归,使……归,回去) 以绝秦望(绝,使……断,断绝) d.意动用法: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后,以……为先;以……为后)e.形容词作动词: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 未常有坚明约束者也(坚、明,坚守,恪守)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待)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江苏四中 战国形势: 战国时期,有战国七雄,他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之中,秦国实力最强大,他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企图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国是当时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国一时很难吞并,便使用了讹诈的手段掠夺他的土地和财物,本文就着重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二人合作,与强大的秦国抗争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2)学习古人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 3)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 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教学重点、难点〗 1)写作技巧、波澜、刻画、悬念、虚实,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体会,为写人物小传铺垫。 2)巩固已有的词类活用知识,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 3)掌握虚词用法:耳、乃,者、所、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1、司马迁: 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曾任太史令。他的父亲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的丰富的材料。公元前98年,李陵兵败投降了匈奴,他因为替李陵辩解,触怒了汉武帝,被迫入狱,受到了腐刑。他是在狱中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2、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或者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体裁: 本纪: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记载了帝王及其历史活动。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常用词; 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1、简介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

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 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 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 书——典章、书籍。 表——大事年表。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一等奖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一等奖(2课时) 1、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 2. 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本文言知识。 3.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2、学情分析 学生对重点字词掌握较难理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 [教学重点] 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学习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特殊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2、3)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有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面临是屈辱的生还是坦然的死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生,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的英雄,在厄运中不屈的志士,在险境中凛然的豪杰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因为此,他的笔下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呼之欲出的人物。那么,在弱肉强食的战国,又有谁能凭借大智大勇力挽狂澜,谱写一曲英雄的绝唱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位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教师板书《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4) (一)了解司马迁与《史记》的有关知识。 (二)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基础文言知识。 (三)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人物语言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三、作者及《史记》简介(幻灯片5-8) (一)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承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二)《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的先河,是24 史的第一部。《史记》的体例和创作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

浅析《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性格

浅析《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性格 《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它最大的特点是以记叙人物为主,不仅写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写了社会上各色人等,分别把他们放在“本记”、“世家”、“列传”、“书”、“表”等部分来表述,给人们展示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使《史记》成为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中有很多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的性格特征,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现就文章刻画人物形象的进行赏析。 文章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但文章在开头介绍人物的身份地位时,廉颇较详,蔺相如较略。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门客,可谓对比强烈。但作者把它们放在典型的事件中去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选取了几个代表性的片断。人物没有出场,从缪贤的推荐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二件事足可以说明相如的智勇。蔺相如身为门客,却对当时的战国之间的强弱形势有独到的分析和见解,并且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可谓位卑而忧国在心,“完璧归赵’,表现出他的有勇有谋,“渑池之会”表现他的英勇果敢,蔺相如大智大勇的形象跃然纸上。“负荆请罪”中表现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厚待人。同时也写出廉颇直率坦白、勇于改错。 司马迁写人物,将其置身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整个文章显示了两大矛盾,一是秦、赵之间的矛盾,一是廉、蔺之间的矛盾。前一个矛盾发展的结果,导致了后一个矛盾的爆发。“完璧归赵”写了两个回合的矛盾斗争。相如入秦前的情况,作为这个故事的引起,写了“二难”、秦王求璧,给赵王设一难题:无人可使,相如如何完成使命,为第二难题。这使赵国君臣都感到“予”或“勿予”,都不妥,处于“两难”之地。虎狼之秦势大力强,今以十五城请易赵王璧,诚意少,诈骗多。而在矛盾重重、尖锐激化之中,更能显出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与勇。写蔺相如入秦的斗争,从两个回合中显示其英雄本色。 第一回合,蔺相如献璧后又索回了璧,胁迫秦王作了让步。秦王得璧之后,“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而不提城池之事,“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便提出“璧有瑕,请指示王”的要求,机智地将璧取回,抓住了斗争的主动权,同时抓住了秦王“恐其破璧”的心理,提出“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等条件,延缓时机“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从此可以看出,蔺相如对敌我形势的了解之透,对问题的考虑之周,对事理处理办法之巧。 第二回合,在璧己归赵的情况卜,相如还能小辱使命。蔺相如据理力辩提出“秦先割十五都于赵”的条件,并开诚布公地告诉秦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接着从历史和国势两方而说明赵不敢留璧而得罪秦王。至使秦王与群臣都无可奈何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复习归纳 一、掌握下列文言词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二、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三、一词多义 1、以 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四、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

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例赏鉴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例赏鉴 摘要:以“微言大义”为切入点展开《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着眼于文本的用字细节,引导学生在开放自主的探究学习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司马迁在人物塑造上的非凡本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增强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 关键词:微言大义核心素养文化旨归 【教学设想】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传统篇目,把教学目标、重点定位于何处,如何进行长文短教,这是我在接到课题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面对高中语文新一轮的课改高潮,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文化传承与理解”是终极旨归,而文言文是将这两大核心素养密切关联的非常好的载体。 出于应试要求,学生对语言层面的知识点(实词、虚词、句式)非常重视,但多停留于解读释义、文本疏通,却较少进行深度的文化挖掘,文化视野受限,文化自觉意识不强。 基于这样的学情,我大量查找相关鉴赏资料,比对诸多的鉴赏角度,选择了“微言大义”这个切入点来展开本课的教学,力求在语言与文化两大核心素养之间搭建桥梁,改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传统模式和方法。 【教学目标】 1.揣摩语言细节,比较鉴赏,体会“微言”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2.形成较深刻的文化理解,实现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 【课堂实录】 一、故事导入 师:《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记载:齐国有个叫庆封的贵族子弟,嗜酒如命,生活骄奢,不学无术。一次,他出使素有礼仪大国之称的鲁国,鲁国以隆重的嘉宾之礼迎请,可庆封却言行不检,毫无礼数可言。鲁国的大臣叔孙见状,就在庆封面前吟诵了一首诗歌。 投影: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相鼠》) 师:大家能够告诉我叔孙吟诵这首诗歌意图何在吗? 生:诗句的意思是:看那大老鼠有皮,人却没有礼仪,人要没有礼仪,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呢?这应该是一种指桑骂槐吧,批评庆封不懂礼仪。 师:好,翻译得很准确,理解很到位。你所说的指桑骂槐,先言他物以引所咏之词,其实是《诗经》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手法呢? 生(齐):比兴。 师:对,叔孙借比兴之法曲折批评了庆封的无礼。可惜庆封竟然不解其意,不仅让自己在外交场合中成为对方的笑柄,也让他代表的齐国颜面尽失。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够体会到文言文在语言表达上鲜明的特点:看似不露山水,实则言近旨远、言简意丰。这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微言大义”。 (板书:微言大义———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投影: 微言大义:用细微、微妙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蕴,表面意义下暗藏玄机。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美誉的《史记》中的名篇。让我们共同探究,理解这篇文章“微言”中的“大义”。

《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描写

《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描写 导读: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是写人记事类文学的关键。《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司马迁以巧妙的构思、具体而生动的情节,把人物置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的精妙描写,将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第一段(“廉颇者”至“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简述廉、蔺二人的身世。 用笔相当简洁,而对比鲜明,以廉颇的贵,突出蔺相如的贱,为二人以后的矛盾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二段(“赵惠文王时”至“赵亦终不予秦璧”)写“完璧归赵”。 故事的缘起是:秦强赵弱,秦恃强首挑事端,欲以十五城换赵国的楚和氏璧。赵国君臣震恐,明知秦是以欺骗的手法欲夺此宝,想不给,但又怕秦国攻打,“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在这事关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缪贤推荐了蔺相如,说他“勇士,有智谋,宜可使”。通过缪贤的口,从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智慧。蔺相如审时度势,在赵王面前分析了理亏的责任,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建议,主动请缨出使秦国。这些语言描写,从正面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智慧的性格特征和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国解忧的高贵品质。 奉璧入秦,蔺相如在秦廷看到秦王根本“无意偿赵城”,就托言“璧有瑕,请指示王”,把本已出手的和氏璧又要回来,宝玉一拿回手,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斥责秦贪,不讲信义,以空言求璧,声言“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并执

其璧睨柱,欲以击柱。语言、行动、神态毕现,连贯如一气呵成,将一个在大敌面前无所畏惧、机智而勇敢的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秦王恐其破璧”,佯许以赵城。而蔺相如心如明镜,不为所惑,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赢得时间和机会,派随从乔装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这些,再次表现了蔺相如的智慧。 第三段(“其后秦伐赵”至“秦不敢动”)写“渑池会”。 在秦国攻取了赵国的石城,第二年又杀赵国两万人的严峻形势下,秦国设渑池会显然不怀好意。“赵王畏秦,欲毋行”,在蔺相如的劝说下,赵王才去赴会。廉颇在边境与赵王的告别话,表现了廉颇对赵国的忠心。 渑池会上剑拔弩张,杀气腾腾。秦王恃强凌弱的气焰十分嚣张,竟然要身为一国之君的赵王当众鼓瑟。秦御史则当廷以史作记,极尽侮辱戏弄之能事。在事关赵国尊严的时刻,蔺相如无所畏惧,针锋相对,要求秦王击缶,在秦王不肯击缶的情况下,以与之拼命威逼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以颈血溅大王”。秦王的侍从要用刀杀死蔺相如,他怒目叱责。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生动逼真,只有忠心爱国,不怕牺牲的人才有如此的胆气。这胆气,吓退了张牙舞爪的秦王侍从,秦王只得击缶。蔺相如召赵国史官当廷记载。蔺相如为赵国挽回了尊严,取得了第一回合斗争的胜利。 第二回合,秦王的群臣提出以赵十五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则提出以秦国的国都咸阳为赵王祝寿,气势盖过秦王,取得了第二回合斗争的胜利。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知识整理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1. 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3.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4.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 为一击缻。“缻”通“缶”,盛酒浆的瓦器。 7. 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二、一词多义 1、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3、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4、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5、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侥幸) 6、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7、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8、因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③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继续、接着) ④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于是) 9、闻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听说) 10、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三、古今异义词 ⑴拜为上卿 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⑵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患:古义指忧虑,担心。今义指害病;灾祸 ⑶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参考教学参考书网络相关内容授课方法思考、讨论、引导、点拨

一、讲析第8--10段。 1.疏理主要情节: 赵王赴会 渑池相会 会上斗争 2.“其后……杀二万人”,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渑池相会”的先声,赵国失地,折兵,形势险恶。 3.齐读第9段:秦强赵弱,但廉、蔺二并不畏惧,他们抗秦态度坚决,并做了周密部署,这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1.廉颇留守 2.相如相从 3.三十日不还,立太子为王(国不可一日无主) 总结: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对策,寥寥数笔,具见廉、蔺胆识。 二、讲析“会上斗争”。 1.讲析斗争的具体情况: 秦王:“酣”“令”——趾高气扬,盛气凌人 秦御史:“前书”(不召而书)——见其预谋 相如:“前(曰)”,“前(进缶)”,“跪”—机智 秦王:不许——不肯——不怿——为一—击缶(被迫无奈) 2.讲析:斗争的结果:“终不能加胜于赵。” 总结:渑池会上,相如面对群臣,以寡胜众,以宾夺主,由被动变为主动,处处见胆,句句见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小组讨论合力完成 ①理情节并训练高度概括能力。 ②体会双方对比叙写的艺术效果。

三、讲析“廉蔺交欢”。 1.疏理主要情节: 矛盾发生 廉蔺交恶矛盾激化 矛盾解决 2.讲析“矛盾解决” 提问:矛盾之所以解决,是因为双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基础,课文中用了哪句话? 明确:“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四、提问:作品是用哪些表达手段,从哪些不同侧面来表现相如的思想性格的? 明确:(1)缪贤荐贤,从侧面显示相如的机智; (2)秦王求璧,先写赵国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衬下文相如一言以决的胆识;(3)廷斥秦王,秦王设九宾礼仪的隆重召见,侧面烘托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4)渑池会上,相如置工人安危于不顾,为的是维护国家的尊严;(5)廉蔺交欢中,相如处处忍让,显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忍让为国的高贵品质。 五、提问:课文又是如何表现廉颇思想性格的? 明确:(1)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强调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后写他负荆请罪,固然是受蔺相如爱国精神的感动,也是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精神。(2)作者介绍廉颇是“赵之良将也”,一旦国家形势紧张,赵王立即“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突出表明了廉颇既举足轻重之势,又不同于常人。渑池相会一段,对廉颇的描写更为明显,正是他的“盛设兵以待”,秦才不敢动的。(3)作品还写了他的智谋,如第二段,是“廉颇蔺相如计”、敦促才成行的。后来又是他建议“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也正是他给了相如以强大的后援。他的性格极为爽朗,开始居功自傲,后来又负荆请罪。 ③了解主要情节,并探究共同的思想基础。 ④探究侧面描写的不同角度。 ⑤提取表现廉颇思想性格的相关情节。

廉颇蔺相如人物分析600_《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分析

廉颇蔺相如人物分析600_《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分析 人物分析 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1有智谋 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繏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B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胁秦王击缶地,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2勇敢,机智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C璧玉送回赼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3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的性格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2善于谋略,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 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天认错的精祌 秦昭王的性格 1贪婪狡诈,性喜侵略, 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略野心2重利忘义,手段圆滑,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着重,利益 刻画人物方法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总结(教师版)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 、通假字 1. 可予 不。 “不”通“否”, 2. 拜送书于 庭 。 “庭 ”通 “廷 ”, 3. 召有司 案图。 “案 ”通 “按 ”, 4. 设九 宾礼于廷。 “宾”通 “傧”, 6.唯大王与群臣 孰计议之。 “孰 ”通“熟”,仔细。 二、一词多义 负 ① 秦贪, 负其强 (依仗,凭借 ) ②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 负 赵 (辜负,对不起 ) ③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 负 约不偿城(违背) ④ 均之二策,宁许以 负秦曲(使??…承担) ⑤ 廉颇闻之,肉袒 负荆(背着) 使 ① 秦昭王闻之, 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 使 (出使)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 大王乃遣一介之 使(使臣) 引 ① 引 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② 左右或欲 引 相如去(拉、牵) ③ 相如 引 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 君子 引 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 徒 ① 秦城恐不可得, 徒见欺(白白地) ② 而蔺相如 徒以口舌为劳;徒以吾两人在也(只,只不过) 幸 ① 大王亦 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 而君 幸 于赵王(宠幸) ③ 则幸得脱矣 (侥幸 ) 以 ① 以 勇气闻于诸侯;今 以 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介词,凭借) ② 愿 以 十五城请易璧(介词,用,拿) ③ 严大国之威 以 修敬也(连词,表目的,来) ④ 吾所以为此者,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徒 以吾两人在也(连词,因为) 5.秦自 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缪”通“穆”。 表疑问语气。 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审查、察看。 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⑤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⑥而吾以捕蛇独存(介词,因为) ⑦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动词,任用)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欢洽,欢好)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回头看)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环顾) ④三顾茅庐(拜访) ⑤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看)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趁机) ④因势利导(顺着)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书 ①拜书送于庭(国书) ②秦御史前书曰(写)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却,竟然) ②臣乃敢上璧(才)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就) 三、古今异义 (1)拜为上卿(拜:古义指授予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 2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患:古义指虑,担心。今义指害病;灾祸) ( 3 )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古义指向人献物以祝人长寿。今义指年岁,生命;生日)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5)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 (6)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7)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8)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麻布衣服) (9)左右欲刃相如(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 (10)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鄙贱:古义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谦词。今义指鄙视,轻视)(1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古义为约定、契约。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1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姬妾今义:美女) (13)明年复攻赵(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14)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往:古义从这里到那里今义指以前) (15)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辞谢:古义为婉言道歉今义为有礼貌的拒绝)

高中语文优质教学设计14:第11课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识别文言现象。 (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思考课文是如何歌颂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和表彰廉颇英勇善战、勇于改过的等品质。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 2.了解传记作品阅读的基本方法,学习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品格的手法。 [教学难点] 分析作品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赏析──讨论──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先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编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十五、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一、文学文化常识 1、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在史官家庭中长大,其父司马谈在学术观点上的兼容并包而又崇尚道家的倾向,对司马迁有直接影响。后继承其父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 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同时,司马迁幵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 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着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深陷囹圄期间,司马迁不再把修史仅仅看作是对以往历史的总结、对西汉盛世的赞颂,而是和自己的身世之叹联系在一起,融入了较重的怨刺成分,许多人物传记都寓含着作者自己的寄托,磊落而多感慨。司马迁修史过程中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赋予《史记》这部书丰富的历史内涵,它既是一部通史,又是作者带着心灵肉体创伤所作的倾诉。 2、《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幵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 的专名。《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 的历史。全书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近 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着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 本纪记述的是帝王的事迹,如《项羽本纪》、《秦始皇本纪》;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如《孔子世家》;列传主要是写文臣武将及杰出人物的传记,如《李将军列传》、《刺客列传》;书是关于历代典章制度方面的内容,主要记载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

(完整版)《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设想: 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文字、语句上拟采用鉴赏引导下的学生自读的方法,疏通字句。 2.课前布置预习。预习注意: 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 ②划分课文段落层次; ③划分“完璧归赵”一部分的层次,列出结构提纲(小标题)。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导入新课。 指名朗读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1.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 本纪(12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 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 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 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如《廉蔺列传》 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 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 8 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 史的第一部。 《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 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

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描写特色38

《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描写特色: 1.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作者以蔺相如为主详写,明写;以廉颇为辅,略写。“完璧归赵”完全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和智勇双全的品格。“渑池会”详写蔺相如,主要表现他的机智勇敢;略写廉颇,表现他参与决策,勇而有谋,以军事力量支持蔺相如的外交斗争;“将相交欢”合写两人,还是以蔺相如为主,通过蔺相如的“先国后私”,廉颇的勇与改过,把两人的思想统一到爱国这一基本点和共同点

上。 2.运用各种手法刻画人物: (1)侧面描写:如缪贤推荐蔺 相如。 (2)正面描写:如直接写蔺相 如的语言,行动,表现。(3)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 如出使秦国后,强秦和赵 国之间“夺璧”和“保璧”, “杀蔺”和“保蔺”的矛 盾更加尖锐,在这样一个 险象环生的矛盾冲突中, 蔺相如机智勇敢的个性和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 得淋漓精致。

〈蔺〉文练习: 1.一词多义 负: 宁许以负秦曲()肉袒负荆()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负约不偿城()负其强()引: 引而不发()引赵使者蔺相如( 引车避匿()幸: 则幸得脱矣()大王亦幸赦臣()

幸于赵王() 使: 使人遗赵书( 宜可使() 乃使其从者衣褐( 大王乃谴一介之使( 徒: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以: 以勇气闻于诸侯 (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以绝秦望 ( )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

私仇( 2.通假字 可与不 ( ) 臣愿奉璧西入秦( 招有司案图( ) 设九宾于廷( ) 秦自缪公以来(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3.词性活用 (1)———— 乃使其从者(衣)褐 左右欲(刃)相如 (舍)相如广成传舍(2)———— 臣请(完)璧归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总结

廉颇蔺相如列传加点字练习 1、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2、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求人可使报秦者 5、何以知之? 6、窃计欲亡走燕 7、而君幸于赵王 8、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9、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10、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1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1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1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4、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15、臣请完璧归赵。 16、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17、相如奉璧奏秦王18、传以示美人及左右19、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20、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21、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2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23、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欢,不可。24、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5、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26、礼节甚倨, 27、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28、相如持其璧睨柱 2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30、召有司案图 3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32、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33、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34、舍相如广成传舍35、决负约不偿城, 36、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37、引赵使者蔺相如。 3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3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0、间至赵矣41、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42、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43、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4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45、左右或欲引相如去46、而绝秦赵之欢47、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48、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49、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50、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51、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52、拔石城、明年复攻赵53、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