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环三都澳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海峡西岸环三都澳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海峡西岸环三都澳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海峡西岸环三都澳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优劣势分析

【摘要】环三都澳区域地处我国大陆黄金海岸线中段,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具发展后劲和潜力的新兴增长区域之一。然而,该区域现代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相对滞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分析了环三都澳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条件以及物流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期望有助于在政策层面上发挥优势,消除制约因素,加快推进环三都澳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

【关键词】海峡西岸环三都澳区域现代物流业优势

现代物流业已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布局中,也把现代物流业纳入重要的产业支撑体系。宁德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地方实际,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大局,在《环三都澳区域发展规划》中,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四个重点之一。2009年9月,在《宁德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提出要大力发展以大宗工业原辅材料为主的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发展现已列入宁德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即将出台。这些都为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广泛的发展空间。因此,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使环三都澳区域成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带动海峡西岸东北翼中心城市的崛起,进而推动整个宁德市的跨越式发展。

一、环三都澳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从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条件看,经过撤地设市、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建设,宁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基础更加夯实,发展要素逐步具备。这些都为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现代物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1、区位、港口和资源优势日益凸显

从区位来看,环三都澳区域地处长江三角洲、海峡西岸和台湾三大经济区之间的核心位置,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对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前沿门户,也是福建北部和部分内陆地区直线距离最短的出海口,距太平洋西岸国际主航线仅30海里航程,东距台湾基隆港145海里,北距上海390海里,南至福州66海里,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与战略地位。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环三都澳区域发展现代物流业有着良好的前景。

从港口来看,环三都澳区域拥有世界级深水港口岸线资源。深水岸线长达

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条例(2020)

宁德市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条例(2020)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三都澳海域环境的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三都澳海域内从事养殖、航行、勘探、开发、旅游、科学研究、船舶修造与拆解以及其他活动,或者在毗邻三都澳海域的陆域内从事影响海域环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陆海统筹、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部门依法监管和海上联合执法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第五条市、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将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纳入本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目标,建立和实施海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与评价制度,严格控制各类污染物排放,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实现三都澳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国家和省考核标准。 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做好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并指导村(居)委会配合做好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工作。 第六条市、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海洋生态建设、海洋污染防治等海洋环境保护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 第七条市人民政府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负责对所辖区域内三都澳海域污染和陆源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定期统一发布生态水环境质量信息。 市、有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海洋与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所辖范围内渔业生产活动和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产生的海洋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 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海事、港口、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林业、水利、公安、海警、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三都澳海域环境保护工作。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鼓励海洋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开展保护海洋环境的公益性活动。 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应当开展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海洋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增强社会公众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三都澳海域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损害三都澳海域环

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

海西高速公路规划重新修编 更新时间:[2009-06-08] 字体:大中小 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先后经省长办公会、省委常委会议研究通过。修编后的海西区高速公路网规划规划总里程规模从原来的约5300公里增加到约6100公里,规划方案为“三纵、八横、三环、三十三联”,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0 km/100km2,位于沿海省份目前规划指标的前列;人均高速公路密度1.5公里/万人,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综合高速公路密度为2.7 km/(万人·100 km2)1/2,超过发达国家和沿海省份平均水平,满足并适当超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新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总体布局方案 1、三纵(延伸两翼、对接两洲)第一纵:国高“沈(阳)海(口)线”福鼎(分水关)至诏安(分水关)段,是沿海对接两洲、连接港澳的交通大动脉。线路起于福鼎分水关(闽浙界),途经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和沿海主要县区,终于诏安分水关(闽粤界)。全长649公里,已建成通车,其中,福泉厦漳路段269公里正在拓宽。 第二纵:“沈海复线”福鼎(沙埕)至诏安(霞葛)段,是海西沿海区域内陆县市间的交通大动脉。线路起于福鼎沙埕(闽浙界),途经宁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漳州市和沿海山区县市,终于诏安霞葛(闽粤界)。全长690公里。 第三纵:国高“长(春)深(圳)线”松溪至武平段,是山区对接两洲的便捷通道。线路起于松溪旧县(闽浙界),途经南平松溪县、政和县、建瓯市、南平市区、三明沙县、三明市区、永安市、龙岩连城县、上杭县、武平县,终于武平岩前(闽粤界)。全长475公里,已建成南平至三明段74公里, 建瓯至南平53公里、三明至永安51公里、永安至武平195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2009-05-14 字体显示:大中小 国发〔2009〕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部署,支持和推动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该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明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重大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

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为全局做出更大贡献。 (三)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使之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拓展两岸交流合作的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 ——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充分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增强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等景区对两岸游客的吸引力,拓展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突出“海峡旅游”主题,使之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

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运行机制

本文由yhr610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2010 年第 6 期 ( 总第 165 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jian N ormal U niversity ( P 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6, 2010 General, N o 165 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与运行机制 朱鹏颐 (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 海峡西岸经济区跨越多个行政单元, 在建设 过程中, 协同 发展应成为 核心理念, 以 求经济 一 体化。为使区域内各地域单元 ( 子区域) 资源整合和系 统化运作, 必 须实施资源 共享型、优 势互补 型、关 联互动型和联网辐射型等协同发展的模式。并要建立联动机制、协调机制和市场机制。 关键词: 协同发展; 发展模式; 运行机制; 海峡西岸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285 ( 2010) 06- 0008- 04 一、协同发展应成为海西经济区建设的核心 理念 20 世纪 70 年代赫尔 曼 哈 肯 ( Harmann Haken) 创建的协同学是研究开放系统通过内部 的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而形成有序结构的机理和 规律 的学 科 [ 1] 区若干意见?[ 4] ( 以下简 称 ! 意见?) 明 确其战 略定位: # 海西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 域;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我国重要 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强调努力将海峡西岸 ? 经济区建设成为 # 和谐区域?、 # 可持续发展地 区?。福建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 繁荣的海峡西岸经 济区的发展思路 [ 5] 。其 理论 核心 是 自组 织理 论 [ 2] 。 这种自组织能力赋予一个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转 变机制和驱动力, 从而使分散甚至相互抵触的成 分转变成有序的整体合力并形成整体功能。而这 种整体功能所具有某种全新的性质在子系统层次 中是不具备的 [ 3] 。实现上 述宏伟目标, 就必须树立协同发展的核心理念, 特别要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创新上求突破, 以新 的发展模式, 协调各地区利益关系, 使区域内各 地域单元 ( 子区 域) 和经济组 分之间协 同和共 生, 形成高效和高度有序化的整合, 促进区域全 面发展。 二、海西经济区经济协同发展模式探析 协同发展 的核心理念只 有落实在发 展模式 上, 才能产生实效, 才能确保海峡西岸经济区建 设目标的实现。本文总结出四种协同发展模式。 ( 一) 资源共享型协同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基于资源共享的目的, 应整合相关 资源, 发挥其综合优势, 提高效益。特别是海峡 西岸拥有优势 的港口与岸线 资源, 从 温州、福 州、厦门 至汕头拥 有大陆海 岸线 4100 多 公里, 深水港 资源居全国首 位, 海岸线长 列全国第二 位, 有大小 自然港 湾 125 个, 国家 主枢 纽港 4 个。现在我国沿海港口岸线大都已被开发利用, 。在经济全球 化的背景 下, 各 地区很难依靠单个地区独立地构建经济的优势, 而必须更多地依赖多个区域在协同过程中, 通过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多种途径, 进行双向的整 合, 形成综合整体效应, 才会有效降低区域之间 的交易成本, 实现区域分工与均衡发展, 从而提 升整体竞争力。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 岸以福建为主体, 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 西部分地区, 依托沿海中心城市及其城市群形成 对外开放的经济区。本区北

宁德港三都澳港区白马作业区14#泊位工程.

宁德港三都澳港区白马作业区14#泊位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项目概况 宁德港三都澳港区白马作业区14#泊位工程位于宁德福安市湾坞乡半屿村西侧,地理坐标东经119°43′11.18″,北纬26°46′33.46″。陆路距湾坞2km,距福安20km,距宁德市30km。 本项目建设规模为一个3.5万吨级散货泊位,结构受力按兼靠5万吨考虑。本泊位定位为以红土等散货进口为主的散货泊位,吞吐量的构成为年进口红土160万吨,煤10吨,石灰5万吨,其它矿建材料15万吨。设计代表船型分别为3.5万吨级和5万吨级散货船。本工程陆域占地面积7.59hm2。项目采用高桩梁板式码头布置,没有填海,岸线长度212m。工程总投资为16261.99万元。码头装卸作业堆场33603m2。并配套供水、供电、消防、环保等公共工程。 2主要环境问题 2.1施工期主要环境问题 ①填海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物对周边海域的海水水质、海洋生态及水产养殖产生一定的影响; ②去料场开山取土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③施工船舶废水、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排放对海域环境的影响; ④施工噪声、扬尘对临近居民的影响等。 2.2运营期主要环境问题 ①填海工程对海域水动力环境和冲淤环境的影响; ②港区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到港船舶污水对附近海域水质及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③散货堆场扬尘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④事故风险对海域水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⑤环境噪声、固体废物影响; ⑥项目用海对周边相关利益者的影响。

3工程环境影响评估 3.1水环境影响 3.1.1水环境保护目标 海洋水环境评价范围为排污口周围约3km的海域,并适当北扩至湾坞乡沿岸,南至白马门外5km范围内的三沙湾海域。环境保护目标:白马港红树林保护区、白招养殖区、白马港滩涂养殖区、湖塘围垦养殖区、官井洋大黄鱼繁育保护区。 3.1.2水环境质量现状 (1) 海洋水文动力环境与冲淤环境 白马港区潮差大,潮流动力强劲,水体含沙量较低,一般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有利泥沙向海排泄,滩槽格局稳定,水沙及地形条件对拟建工程处的水域水深维持有利。 多年来拟建工程区附近滩槽格局基本稳定,特别是在白招、湾屿围垦工程实施后,调整了河道过水断面形态,人为造就了微弯岸线,使主槽水动力条件得到了一定的加强,更利于航槽水深的维持,因此近年来主槽面积扩大,航槽有所刷深,但从总体来看,变化幅度不大,基本维持稳定状态。 (2) 海洋水质环境 结果表明项目附近海域海水中的pH值、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常规水化学因子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含量除个别调查站位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余大部分调查水域均超过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海水中总汞、石油类、铜、铅、镉、砷含量均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 (3) 海洋沉积物质量 本项目所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硫化物、有机碳、石油类(除A1站外)、总汞、砷、铜、铅、镉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 3.1.3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海洋水动力环境与冲淤环境影响 工程建设后白马门口的涨落潮量略有减少,但变化幅度很小,本项目码头前沿的流速略有增加,其工程前后流场流态基本不变,工程实施后对周围水域的影响不大,基本上不会引起附近河势的格局性变化。 工程实施后拟建码头上游3#点每年约有0.1cm的冲刷,码头前沿6#点每年约有0.6cm 的冲刷,这种轻微的冲刷基本上不会对码头桩基产生不利的影响。从总体上看,白马门

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精)

《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 5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为全文:国发〔2009〕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部署,支持和推动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该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意义,明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重大意义。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与台湾地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福建省大力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的积极变化,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和开展与台湾地区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二)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促进祖国统一的大局出发,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着力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互利共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着力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发展、文化更加繁荣、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和谐区域,为全局做出更大贡献。 (三)战略定位。 ——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发挥海峡西岸经济区独特的对台优势和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向更广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从服务、引导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出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

聚焦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聚焦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山东省宁阳县教科研中心刘立栋(271400) 【背景材料】5月4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关 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 见》。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 邻近港澳,范围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 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 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 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 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地域分工明确、市场体系统一、经济联系紧密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命题分析】从地理的视角应关注的考点有: 1.福建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分析:(自然: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海岸曲折,良港众多;季风显著,台风频繁;水系发达,水力丰富。人文:城镇、人口多沿河流、沿海分布。原因:水陆交通便利、生活、生产水源充足、河谷盆地,农业发达、交通便利、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 2.福建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⑴绝大部分地区年雨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⑵年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起伏式递增⑶年降水量线的分布与山脉走向、海岸线大体平行⑷山地多于平原⑸内地多于沿海。 3.福建省区域差异及区域开发方向:1人多地少,耕地不足2滨海平原有利发展高效优

质种植业;3山地宜开展综合利用,发展立体农业4山区开发水能资源5沿海有利发展海洋事业(运输、渔业)。 4.分析闽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闽江流域的开发与生态问题、山区的水土流失、沿海的赤潮。流域开发(以水口电站为例,了解水电站建设的利弊,运用相应材料说明水电站在航运、灌溉、发电等方面的作用);赤潮(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带来的危害: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海洋旅游业);水土流失(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治理措施: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小流域综合治理。) 5.分析福建省的地理区位优势:东南沿海承“长”接“珠”,贯西通海的“十字路口”。福建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参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分工与协作,有利于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和经贸合作。福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运、航空为主干的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完善,促进了福建与周围广大地区在资源、市场开发上有效合作,宁德与南平、漳州与龙岩分别主动融入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协作圈,承接两大经济区的产业转移,形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海峡西岸、多层次、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随着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及台湾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福建作为海峡两岸合作和交流的通道功能将进一步增强,福建“十字路口”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6.简述台湾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的互补性;大陆市场对台开放和

宁德港三都澳港区漳湾作业区

宁德港三都澳港区漳湾作业区8#、9#泊位工程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公参简本 建设单位:宁德市港务有限公司编制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该研究所 2011年11月

1、工程分析 1.1工程组成 (1)项目名称:宁德港三都澳港区漳湾作业区8#、9#泊位工程 (2)建设单位:宁德市港务有限公司 (3)项目性质:新建码头工程 (4)地理位置:位于宁德市漳湾镇下塘村下塘港务3000吨级码头下游约2公里处的小岁屿 (5)建设工期:18个月 (6)项目总投资:48084.7万元 (7)建设内容与营运规模:宁德港三都澳港区漳湾作业区8#泊位建设等级为5000吨级客运泊位(兼顾滚装),对应年客运吞吐量为10万人次,滚装车辆2万辆;9#泊位建设等级为3万吨级通用泊位(兼顾5万吨散货船),对应年货运吞吐量为150万吨,其中:碎石100万吨,石板材20万吨,钢材28.8万吨,其他件杂货1.2万吨。 (8)设计代表船型 本工程设计代表船型除5万吨散货船由业主提供外,其他的船型尺度均参照“《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JTJ211-99)局部修订”中设计船型尺度选用,其主要尺度见表1-1。 表1-1 设计代表船型尺度表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工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2。

表1-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1.2工程概况 1.2.1工程平面布置 近年来,国家对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日益重视,相继颁发了海岛保护的相关法律及规定。本工程使用岸线大部分位于无居民岛——小岁屿前沿,码头的总平面布置应充分考虑对无居民岛屿保护的相关规定。为此,本工程在平面布置上:①、留出海岛保护区。海岛保护区大部分位于8#泊位后,面积3.80万m2,约占小岁屿面积8.46万m2的44.9%;②、沿海岛保护区后沿开炸出一条面宽20m的过水渠,以保护海岛自然属性,并设置栈桥以联接码头前方堆场和后方堆场。 划出海岛保护区,确定联岛方案后,根据工程水、陆域的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年吞吐量,靠泊船型,以及码头前沿装卸工艺设备配置及堆场工艺布置,进行了总平面布置。 1、码头布置

三都镇三都岛基本情况汇报

三都镇三都岛基本情况汇报 省委省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构建“两带一中心”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思路,为三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都工作,还专门成立三都岛综合开发前期工作领导小组,加快三都岛的综合开发。今天,陈市长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亲临三都岛考察调研,将极大地鞭策和鼓舞三都人民。下面,就三都岛的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蕉城区三都镇位于宁德市蕉城区东部,由三都、青山、白匏、鸡公山、斗帽等五个单岛和一个城澳半岛组成,是蕉城区唯一的海岛乡镇。陆地面积80.2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20平方公里,辖有27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161个自然村,总户数6672户,总人口27708人。200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9.1337亿元,其中渔业产值7.948亿元。财政收入208.87万元(其中税收141.35万元,非税收入67.52万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399元。 三都岛面积2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9.2公里,辖有9个行政村(居),分别是都澳社区、松岐村、介溪村、港口村、新塘村、坪岗村、黄湾村、大湾村、南澳村。常住人口10780人。岛上驻有海军团级单位3个(分别是岸勤部、78大队、教导队),营级单位1个(海军机动队),以及边防派出所,驻军约1000人。岛上土地总面积40412.3亩,其中:耕地面积6552.2亩、园地面积4094.1亩、林地面积24995.4亩、盐场面积1880亩、交通用地面积209.3亩、水域面积1261.3亩、未利用地面积1420亩。另有滩涂面积约6000亩。 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三都岛为单岛,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基础条件较落后。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努力,加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海岛面貌得到较大改善。 (一)道路交通方面。介溪至坪岗公路,宽4.5米,总长13.1公里。目前,已完成松岐至介溪段水泥路面硬化5公里;松岐至坪岗流水坑段8.1公里长,已完成水泥路面硬化5公里,剩余路段正在施工中。现有快艇70多艘,班船4艘,特别是三都至礁头的轮渡码头已完成前期的勘探、设计工作,有望在年内动工兴建,届时将极大改善三都岛的交通状况。 (二)电力设施方面。铺设礁头至三都海底电缆1条,全面完成岛上各村的电网改造。目前供电稳定。 (三)人饮工程方面。岛上基本实现村村通水。现有坪岗水库一个,库容8万立方米;部队军用介溪水库一个,库容约30万立方米。 (四)教育设施方面。现有中、小学各一所。近年,实施三都中心校危改工程,新建了中心校教学综合楼,进一步改善了教学条件。 三、资源优势 (一)区位优势。三都镇地处三都澳中心腹地,历来是“五邑咽喉”交通要道,被列入宁德市中心城区建设规划。三都岛是三都镇最大的一个单岛,为镇政府所在地。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全线开通,三都镇与城区距离缩短,特别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两带一中心”区域发展格局和发展临海工业项目的战略思路,三都岛、三都镇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福建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主要内容

附件1: 《福建省城镇体系规划(2010-2030)》主要内容(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本规划年限为2010-2030年,近期:2010-2015年;中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0年。 本规划范围为福建省行政辖区。包括陆域土地总面积12.40万平方公里和近海海域。 (二)城镇化目标与战略 1.城镇化目标 到2020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400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达278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9.5%左右,到2030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420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达31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5%左右。 2.城市化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强力推进福州、厦漳泉两个大都市区建设,大力发展福州、厦门、泉州三大省域中心城市和省域次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走以两大都市区为依托,以都市区和中心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具有福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3.城镇发展战略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实行“集聚、转型、提升”的总体战略。 (一)集聚发展——全省城镇化重点向沿海地区集聚、倾斜,沿海地区向都市区集聚,山区向内陆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集聚。 (二)转型发展——引导都市地区城镇从相对独立发展向构建都市区协调发展方向转型,一般地区城镇由分散化发展向生态保护优先的集中发展方式转型。 (三)提升发展——引导城镇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支撑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4.省域城镇化格局 实施都市地区、一般地区差异化推进策略,总体实现“有序集聚、适度均衡”的发展格局。 都市地区:都市地区是指城镇密集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及其周边紧密联系的地区,包括沿海都市地区和依托南平、三明、龙岩等中心城市形成的内陆都市地区。都市地区应实施积极的公共政策,引导资源要素集聚整合、着力优化提升,推动城镇化向成熟阶段转型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1年3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发展优势 第二节机遇和挑战 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战略定位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空间布局 第一节功能区划分 第二节总体布局 第四章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第一节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 第二节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三节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 第四节建设两岸合作的平潭综合实验区 第五章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

第一节加强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与对外通道建设第二节建设海峡西岸能源基地 第三节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第四节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第六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第二节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四节建设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 第五节加强海峡西岸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第七章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 第二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三节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 第四节建立城乡协调发展长效机制 第八章加强区域合作 第一节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第二节推进与港澳侨更紧密合作 第三节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合作 第九章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第一节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建设 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

第三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第四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第五节构建和谐社会 第十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加强资源节约利用 第二节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 第三节强化环境综合整治 第四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十一章提升改革开放水平 第一节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 第二节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第三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节充分发挥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先行作用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着力先行先试 第二节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第三节加强组织协调 前言 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在对台交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着眼全局,在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

福建屏南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福建屏南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 2010年12月

屏南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宁德市西部,属内陆山区县,东南与宁德市蕉城区相连,东北与周宁县交界,北与政和县接壤,西与建瓯市毗邻,南与古田县相接。全境东西宽约54公里,南北长约50公里,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隶属宁德市管辖。 就目前产业结构而言,屏南县的农业产业所占比例偏高,而工业所占的比重较少。未来屏南县经济发展以工业经济为主,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环三都澳区域经济建设,紧紧围绕构建生态旅游强县的发展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富县”战略。如何科学地解决好工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合理地利用区域生态环境资源,促进城市发展的优化布局,城乡空间的合理有序利用是未来屏南发展的重要任务。 屏南县现有的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202省道沿线,为落实、深化屏南县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富县”的总体战略部署,为域工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空间支撑,本次规划拟整合202省道两侧溪角洋、溪坪及303省道(屏宁二级路)沿线漈头村的空间资源,协调交通、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发展,形成工业园区与城镇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互动的局面。本次规划涉及的现有开发区主要有溪坪工业小区(屏城乡溪坪村)及漈头工业小区(棠口镇漈头村),溪角洋片区基本未开发建设,位于现有棠口镇上洋头工业小区东北侧。其中漈头工业小区位于已批准的省级开发区,本次规划面积87.33hm2,比原批准面积减小了72.67 hm2,其余为乡镇工业集中区。 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工业小区工业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科技含量低且企业规模小,经营粗放,产业链尚未形成,工业综合效益不高。随着近年来屏南县区域开发建设力度的加大、入区企业增多,园区现有已批准的用地日益紧张,后续发展空间已显现不足。为此,屏南县政府拟在原福建屏南工业园区的发展基础上进行整合扩区,扩区范围主要包括现有溪坪工业小区、漈头工业小区以及溪角洋工业小区。通过整合扩区,促使区域产业由传统的资源消耗型产业向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型、优化、升级,重点形成食品加工、竹木家具、生物制品、机械电子为主的产业结构,并促进产业集群的壮大与聚集,优化功能结构布局,形成以具有集群化、集约化、专业化和生态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发展战略。 基于以上构想,屏南县政府托福建工程学院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福建屏南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0-2030)》的编制,根据屏南县工业小区的现状发展状况和可利用土地情况,总规划面积约为6.03 km2,由溪角洋片区、漈头片区和溪坪片区组成。其中:溪角洋片区地处县城东北侧,规划用地面积4.13 km2;漈头片区地处县城东部,规划用地面积0.87 km2;溪坪片区地处屏南县城南面,规划用地面积1.03 km2。

从产业集聚角度解读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

从产业集聚角度解读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 摘要:福建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新的构想。本文主要从产业的角度,利用产业集聚概念解读了如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问题,其中着重论述了其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及劣势,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海峡西岸经济区;区位优势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提出的渊源及背景 福建地处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东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区位特点和地理优势,其作为台海两岸最直接的连接点,与香港和澳门也有着紧密的经贸关系,并且福州、泉州和厦门都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外通商的海上口岸。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一个早就客观存在的概念。然而,这一客观事实却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才被认识到,究其原因,是因为福建无论在交通还是意识上都是一个相对较为闭塞的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其更多地局限于建设自身。从提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沿海、山区一盘棋发展”直到后来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构建“三条通道的战略构想”,始终都未能抛开局限于福建这个小范围的思想束缚,没有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去考虑福建所处的特殊而又重要的地理位置,从而导致福建近年来与周边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处在被两大三角区域经济板块夹击并边缘化的危险之中。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这成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工业基地之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新构想。“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共包括3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闽东南经济集聚区,是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地带,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二部分是内地山区经济推进区,它是山海之间经济交流的枢纽,是全省生产力布局的骨架;第三部分是周边经济协作区。这一构想充分体现了福建对自身的新的定位,体现了其对自身区域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所处地位的深刻认识,由此,福建将全方位地融入到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中去,将成为推动长三角和珠三角整合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点,并将有利于中央对台政策的落实和促进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 二、产业集聚的概念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三都澳渔排规划

宁德市三都澳渔排 旅游系10旅游管理专升本屠宏涛320100702125 一、开发模式: 三都澳渔排是一种集渔业生产、科学普及、旅游观光、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休闲旅游产业(它通常被叫做休闲渔业),休闲渔业是指利用渔业资源结合旅游资源所形成的涉渔休闲娱乐消费产业。它是一种新兴的涉渔产业,是渔业经济新亮点,是海洋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二、规模: 三都澳人工养殖区是浮在海面上的社区,渔户相连,绵延数十公里,被称为“东方威尼斯”。海上人工养殖景观区,用塑料泡沫浮球和木板搭建,下为网箱养殖,上面可以住人,渔户相连,绵延几十公里,居住8000多人。海城之内有街巷、门牌,有社区管理机构、警察、移动通信营业厅,有百货批发部、酒楼、卡拉OK厅等,是最独特的海上社区。坐在随波荡漾的渔排上,可以把酒临风、品尝即捞即烹的海中奇珍,还可以垂钓、赏鱼、娱乐休闲,奇趣天成,妙不可言。2004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海上网箱养殖蓬勃发展,至今网箱养殖已达12万箱。育苗场160家,年产大黄鱼等鱼苗12亿尾,产值达10多亿元,年创税利2.68亿元;“海上社区”人口8000多人,成为全国最大的大黄鱼人工养殖基地、育苗中心和海面渔业交易市场,以及闻名全国的110警务区、海上社区等著名的人文景观,使得三都澳成为规模化养殖的一大示范样板,成为蕉城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客源现状: 近年来,随着宁德沿海高速、温福铁路的相继通车,宁德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宁德将成为福建旅游交通的中心地带,站上海峡西岸旅游区的战略高地,依托福州、温州,拓展闽南、浙南市场。由于上金贝距离宁德市区仅7公里,10分钟左右的路程,因此接待了大量来宁德市旅游的客人。不过,最主要的还是温州与福州,市内以及周边县市的游客。 四、主要旅游产品: 1.海鲜。三都澳的海鲜分类有这么几种情况:活海鲜、冷冻海鲜和干海鲜。由于三都澳地理位置优越,是世界级天然深水良港,三沙湾地形口小腹大,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海湾,水域面积714平方千米,出水口只有唯一的东冲口,宽度仅 2.6千米,是世界上少有的海湖。气候宜人,适合海鲜养殖。在三都澳,主要以鱼类贝类虾类为主。其中最出名的要属黄瓜鱼。三都澳内的官井洋,历史上就是大黄鱼的天然繁殖场,每到春夏之交,大黄鱼成群结队回游三都澳,成为中国十分知名的闽东渔场。官井洋是福建省政府颁布的全国唯一的、也是世界唯一的大黄鱼繁殖自然保护区。游人可在此观海、赏鱼、垂钓和品尝海鲜,其乐融融,令人陶醉。 2.各种养殖类海产品种苗。 3.贝壳纪念品。 五、日常消费状况: 海城之内有街巷、门牌,有社区管理机构、警察、移动通信营业厅,有百货批发部、酒楼、卡拉OK厅等,是最独特的海上社区。但消费也不高,交通条件

学习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考试及答案

第 1 题、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 ( ) 合作。 (单选题 ) (分值: 2) A. A.澳珠 B. B.粤港 C. C. 港澳 D. D. 粤澳 第 2 题、在珠三角九市建设一批面向港澳的()孵化器,为港 澳高校、科研机构的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便利条件。(单选题 )(分值: 2) A. A.传统企业 B. B.创新企业 C. C. 科技企业 D. D. 高新企业 第 3 题、到(),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 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 进一步增强。 (单选题 ) (分值: 2) A. A.2035 年 B. B.2030 年 C. C.2040 年 D. D.2045 年 第 4 题、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体系。 (单选题 ) (分值: 2)

A. A.地方协作 B. B.地方合作 C. C. 产业合作 D. D. 产业协作 第 5 题、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大湾区廉政机制协同,打造 优质高效廉洁政府,提升政府()和群众获得感。 (单选题 )(分值: 2)A. A.行政功能B. B. 行政效率C.C. 服务 效率D. D. 服务功能 第 6 题、建立以企业为()、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 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 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单选题 ) (分值: 2)A. A.主体 B. B.依托 C. C. 支撑 D. D. 载体 第7 题、完善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交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 (单选题 ) (分值: 2) A. A.“机场经济” B. B.“海陆经济” .

【城市规划】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

据福建省政府介绍,该规划提出“两点、一线、四轴”的城市群空间布局结构。“两点”指福州大都市区和厦泉漳大都市区,“一线”指沿海城镇密集地带,“四轴”指“南(平)三(明)龙(岩)发展轴”“福(州)武(夷山)发展轴”“中部(三明至泉州、莆田)发展轴”和“厦(门)龙(岩)发展轴”。 该规划就经济产业发展、社会文化发展、生态建设、城乡统筹发展4个方面提出发展目标。 经济产业发展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力争福建省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在一些领域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 社会文化发展方面,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教育、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发展,促进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建设文化强省,使得福建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生态建设方面,构建协调发展的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自然和谐的城镇人居环境体系、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体系和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体系,把海峡西岸城市群建设成为经济高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国家示范城市群。 城乡统筹发展方面,优化城乡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乡空间体系。积极推进城市联盟,促进跨行政区的产业协作配套和重大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强生态协同保护,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实现区域共同繁荣;加快推进城市化,202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62%以上。 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复意见中指出,《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的重大举措,对促进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提升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出 海西城市群总体上正向着加速城镇化、

海峡西岸概念

随着海西区建设意见的通过,“海西”概念崛起,海西概念股应运而生。海西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截至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九市;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 背景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由来已久,当初福建就曾提出过闽东南、闽南三角洲的概念,此后又形成过海峡西岸繁荣带的设想。根据形势的发展,上述设想逐渐扩展成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这是历届省委、省政府长期探索福建发展之路积累的成果。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是在福建省原有发展战略,尤其是在海峡西岸繁荣带战略基础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战略的继续,又是原有战略的升华。这个概念在2004年1月初举行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被完整、公开地提出。2006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计划通过10年~15 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以及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共计23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