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

一、四则运算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和第3页例1

【教材分析】

例1通过解决问题来教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共分为3小题。第1小题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已知两个加数求和的问题,第2小题和第3小题是由第1小题变换条件和问题而形成的减法关系的应用题。教材通过让学生解决这3道题,列出算式,通过观察、比较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来学习新知,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及小组讨论,逐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加、减法进行验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难点:理解“逆运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有好朋友吗?加法和减法就是一对好朋友,它们之间会有一些怎样的小秘密,会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第(1)题,启发学生读题,自己分析数量关系。

师:求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1)814+1142=1956

师:这个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错误!+,错误!)=,错误!)

(2)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第(2)、(3)题。

师:这两题怎样列式解决呢?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2)1956-814=1142

(3)1956-1142=814

(3)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

么?

(4)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铁路的长度,求总长度;第(2)、(3)题已知总长和其中一段的铁路长,求另一段的长度。

教师再提问:如果抛开题中讲的具体事例,这些题各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呢?启发学生对照板书回答。

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计算;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2)、(3)题的算式下面板书:“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师:通过以上分析、比较,根据第(2)、(3)题的算式与第(1)题算式的联系,谁能说一说减法是一种什么样的运算呢?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5)教学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减法算式中,已知的和叫什么?(被减数)

减去的已知加数叫什么?(减数)

求出的未知数叫什么?(差)

老师说明: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逆运算就是相反的运算。也就是减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在加法中已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未知的,在加法中未知的,在减法中变成了已知的。

2.教学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学生以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1)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板书)

(2)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板书)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说明各题的得数怎么来的。

2.完成教材第4页第2题,指定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5页例2

【教材分析】

学生在二、三年级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的练习,对乘、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一节在已学的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应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再结合具体的实例来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改编乘法和除法算式。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难点: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复习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7×5=9×8=()×4=36

35÷5=72÷8=36÷()=9

35÷7=72÷9=()÷4=9

2.导入: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今天我们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加以归纳,并进一步明确乘、除法间的关系,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2(1)。

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师:谁能用两种方法计算?

生回答,教师板书:

用乘法算:3×4=12(枝)

用加法算:3+3+3+3=12(枝)

师:两种方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生:用乘法简便。

引导学生小结:求几个相同的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课件出示例2(2)、(3)。

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

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12÷3=4(枝)12÷4=3(枝)

师: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学生交流汇报。

(第(2)、(3)题分别是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3.教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2)、(3)题与第(1)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使学生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变成未知的;在乘法中是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的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观察算式,找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师: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各部分是什么关系?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反馈交流,点名汇报。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

要让学生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说明各题的得数怎么来的。

2.完成教材第7页第2题。(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商=被除数÷除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第3课时有关0的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例3

【教材分析】

例3首先提出:“你知道有关0的哪些运算”,接着又以一幅小组合作学习的画面,生动地展示了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境,对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做了比较系统、精练的总结。这样安排问题的学习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材通过“注意”,特别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这部分知识很重要,也很难理解,以后学习分数、比等知识时都会用到。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教材中联系除法的意义举例做了说明:先举5÷0,说明不可能找商,再举0÷0,说明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经历了许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把以前学习的分散的有关0的运算系统化。特别要注意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尤其是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2.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3.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归纳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能给大家举些例子吗?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0的运算。

(板书课题:有关0的运算)

【探究新知】

1.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1)出示一组算式,观察并探究。

下列算式,你会计算吗?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428-0=28-28=250+0=86+0=312×0=0×136=

0÷28=0÷9=0+180=

(2)独立计算,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我的发现”。

(3)全班交流,归纳总结。

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结果是原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1)假设导疑,设置问题。

问:如果0作除数,结果是怎样?

板书:10÷0=

(2)想一想,被除数、除数、商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生:被除数=商×除数

师:什么数乘0得数是10?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交流结果,没有这样的数,或找不到这样的数。

师:0÷0=

小组讨论并交流。

生:0÷0不可能找到一个确定的结果。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4)归纳板书:

?

???

?10÷0=? 想0×?=10 无商

0÷0=? 想0×?=0 商不确定0不能作除数 【巩固应用】

计算。

0+8= 34+18×0= 0+8+8= 0×8= 54×24×0= 0÷99= 58-0= 65×0= 0+320= 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0的运算,大家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有关0的运算

1.一个数加上或减去0,还得原数。 2.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3.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4.0除以任何非0数都得0。 5.0不能作除数。

第4课时 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4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复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引入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让学生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果都不一样,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所起到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在小括号的基础上引入中括号,引导学生明确中括号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又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应先让学生说说四则运算的顺序,抓住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尝试独立完成计算,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四则运算。 2.学会正确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

3.使学生养成规范答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 难点:掌握括号内含有加、减法和乘、除法两级运算的运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1.先说明计算顺序,再完成计算。(指定4名同学板演并解说)

35+12×448-96÷315+27×3+3445÷15+21×13

2.填一填。(让学生踊跃回答)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我们要先算(),再算()。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下面我们来总结并继续学习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板书课题: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4。

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1)96÷12+4×2(2)96÷(12+4)×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计算过程。

集体订正计算结果。

讨论交流。

这两个小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相同点:(1)参与运算的数相同。(2)运算符号相同。(3)数和运算符号的排列顺序相同。

不同点:(1)小括号。(2)运算顺序。

2.把96÷(12+4)×2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

(1)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变化。

(2)明确中括号的作用。

(3)学生讨论交流运算顺序。

师小结: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总结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

师:我们学习过哪几种运算?

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师小结: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问: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

(2)全班交流总结方法。

(3)总结运算顺序:

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做之前,要求学生先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动笔计算。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错误!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例5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通过创设同学们租船的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运用乘、除法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思考怎样租船最省钱。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租船这样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这些问题,要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境导入】

师:我们很快就要举办春游活动了,这次春游活动的地点是公园,同学们到了公园,你最想做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出示教材第10页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能说说图上的同学在做什么?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在租船的过程中,这些同学遇到了哪些问题?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找数学信息。

师:从图中你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一共有30人租船游玩。

每条大船限乘6人,大船的租金35元。

每条小船限乘4人,小船的租金20元。

2.提出数学问题:

怎样租船最省钱?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交流时假设:如果都租小船,需要多少钱?如果都租大船,需要多少钱?既租大船又租

小船,需要多少钱?

4.学生反馈汇报。

学生可能写出的租船方案:

(1)全部租小船,30÷4=7(条)……2(人)

7+1=8(条)20×8=160(元)

(2)全部租大船。

30÷6=5(条)35×5=175(元)

(3)租6条小船,1条大船。

20×6=120(元)120+35=155(元)

5.引导学生比较怎样租船最省钱。

师小结:在解决怎样租船最省钱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思考,先假设,再根据情况适当调整,找到最合理的方案。另外,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规定的事。

【巩固应用】

师:解决了租船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教材第11页的第4题,怎样租车最省钱?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汇报、订正)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6条小船:20×6=120(元)

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答:租6条小船和1条大船最省钱。

二、观察物体(二)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1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能初步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使学生正确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立体图形的形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概括能力,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类似现象并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在本节课中,应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难点:深化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若干

【情境导入】

欣赏水墨动画《题西林壁》

师: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景色呢?(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1))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1。

师:这个立体图形大家会摆吗?请大家拿出小正方体自己动手摆一摆。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观察立体图形。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看是什么形状?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①观察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②前面、左面、上面都是相对观察者而言的。

3.交流反馈。

出示例1的3张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这三幅图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在书上连一连,集体订正。

师:从不同方向观察图形,看到的形状各不相同。

【巩固应用】

教材第13页“做一做”。

学生在书本上连一连,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1)

观察物体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2

【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能辨认出从不同位置所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本课在此基础上观察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对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个立体图形,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几个物体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在学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个正方体

【谈话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对一个立体图形从不同位置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2))

【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师:这3个立体图形你会摆吗?动手摆一摆。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仔细观察这3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1)从上面观察。

师:从上面观察这3个图形,你看到怎样的形状?形状相同吗? ①学生讨论交流。 ②汇报小结。

师:从上面看,这3个物体都能看到3个正方形,看到的形状相同。 (2)从左面观察。

师:现在,我们再来从左面观察,你们看到的形状相同吗? 学生各抒己见。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形状? 学生回答。

师小结:从左面看,我们能看到2个正方形,看到的形状相同。 (3)从前面观察。

师:请大家都从这三个图形的前面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形状?

①学生观察。

②画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

师:能不能把看到的图形画在纸上? ③展示学生画的图形。

④引导学生发现从前面看这三个图形的形状不相同。

师小结:从前面看,虽然都看到4个正方形,但正方形所在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形状也就不相同。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 (1)学生先仔细观察,然后独立完成。

(2)集体讲解。

2.完成教材第15页第3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2)

不同形状的物体??????????从前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形状也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三、运算定律

第1课时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1

【教材分析】

教材以第17页公路为背景,画出了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况。例1是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都在主题图中。

本节课教学加法交换律,以几组加法算式为观察点,让学生个人探究,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从几组算式间的联系去发现并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最后抽象出用字母表示的定律。它是学生自己探索得到的,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情分析】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法则之一。从教材的纵向联系来看,学生已学过加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后面学习加法的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3.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难点:能熟练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境导入】

“换位子”游戏: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换位子”游戏,老师举左手,同桌之间互相交换位置,老师举右手前后相邻的两排同学交换位置,看谁反应快。

提问:同学们在交换位置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变?

小结:位置发生了变化,班级总人数没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加法规律性的知识。(板书课题:加法交换律)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第17页主题图。

(1)学生观察主题图,发现信息。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师小结。

2.教学例1

(1)出示例1:

李叔叔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他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独立列式解答:

方法一:40+56=96(千米)

方法二:56+40=96(千米)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算法的结果。

师:上面两种算法都是求李叔叔一天骑了多少千米,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生:等号。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56+40。

师:这个算式说明了什么?

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把40和56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举例观察,发现规律。

师:你们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生1:12+24=24+12

生2:31+15=15+31

生3:46+17=17+46

……

师:观察同学们所举的算式,你们发现了加法的什么规律?

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3.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学生自由发言,小组整理发言并汇总。

(1)☆+△=△+☆

(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3)a+b=b+a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想出了各种表示方式,相比之下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更简单清楚。

师板书,用字母表示:a+b=b+a

【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五”的第3题。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把表格填写完整,然后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交换律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a+b=b+a

第2课时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例2

【教材分析】

教材采用情境图来表示题意。图中将李叔叔笔记本上的内容加以放大,从中可以看出上面分别记录了三天各行了多少千米,并提出求这三天所行路程和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就是加法结合律实际运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结合律概念。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加法结合律,可以让学生看着主题图叙述题意。理解了题意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计算。通常,会有学生按顺序计算,也会有学生发现后两个数能凑成整百数,所以先相加,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更简便。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1.复习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2)根据加法交换律填一填。

45+50=()+()34+()=26+()

a+()=b+() a+100=()+()

2.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并运用它们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关于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规律性的知识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课件出示例2图。

(2)学生看图,提出问题。

(3)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反馈。

方法一:88+104+96方法二:88+(104+96)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师:观察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相同点:计算结果相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师:那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

生:相等。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这两个结果相同的算式?

生:可以用等号来把两个加法算式连起来。

教师板书:(88+104)+96=88+(104+96)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个等式如果用文字叙述,可以这样说,88与104的和加上96,等于88加上104与96的和。

师:(88+104)+96=88+(104+96),为什么可以这样呢?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无论是先把88和104相加,再加96,还是先把104与96相加,再加88,它们的得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和不变。

2.总结规律。

让学生先试着总结,小组内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当三个数相加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就叫做加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教师板书:(a+b)+c=a+(b+c)

想一想a、b、c表示的是什么范围的数。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教师明确:a、b、c可以为任意整数。

【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

88+104+9688+(104+96)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88+104)+96=88+(104+96)

(a+b)+c=a+(b+c)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第3课时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

教材第20页例3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仍然是由主题图引出的,它是在上节课已经计算了李叔叔前三天所行路程和的基础上,给出了李叔叔后四天的计划,让学生求四天计划行程的总和。教材设计的四个加

数,其中两个可以凑成整百数,另外两个可以凑成整十数,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这里教材没有给出完整的计算过程,而是适当留白,并提出“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自主去探究新知。

【学情分析】

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相应的认知基础。例如,加法中的“凑整”计算,交换加数的验算方法,等等。过去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现在知道了它们的依据,可以促进我们更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而凭借对知识意义的理解,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认识加法的运算定律,能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体验运用简便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计算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难点:进一步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1.说一说加法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

(1)学生自由发言,师评价。

(2)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定律。

可由学生板书。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填空。

65+47=47+()

35+89+65=89+(+)

156+49+151=156+(+)

102+433+198=(+)+433

师:谁能说一说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可以使运算简便。

老师引导学生明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进行简便计算。

【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3中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和路线图。

A ――→115千米

B ――→132千米

C ――→118千米

D ――→85千米

E 提问: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学生观察,读懂题意。 (2)小组自由讨论,尝试列式。

115+132+118+85

师:根据我们学习过的运算定律,想一想这道题该如何计算比较简便呢? (1)小组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

(4)讨论:运用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5)归纳小结。

小结:在计算中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要让学生说出做的理由,每一步的依据是什么。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大家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四边形的内角和,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1课时小数加、减法(1),,【教学内容】,教材第72页例1,【教材分析】,教材呈现了学生买书的情境图,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例1根据情境图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解答,这些问题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故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学情分析】,本节课通过买书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教学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找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法则,会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3.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

件,,【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第71页情景图。,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反馈。,师:我们平常都会去书店买书,在买书的问题上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吧!,(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1)),【探究新知】,教学例1,1.

小丽买了下面两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师:一共要花多少钱?谁会列算式?,(1)学生独立写出算式,指名回答。,6.45+4.29=,师:怎样列竖式计算?,(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板演:,\f( 6. 4 5,+ 4. 2 9), 1 0.

7 4)

全班交流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具体的算法,尤其要让学生说一说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因为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这样就能相加。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1)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6.45-4.29)

(2)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组织学生独立算一算,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3)指名板演:

6. 4 5

, 2. 1 6)

- 4. 2 9

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口述具体的计算过程,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3.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谁能说说怎样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如下: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并点上小数点。

【巩固应用】

完成教材第72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1)

(1)6.45+4.29=10.74(元)

6. 4 5

, 1 0. 7 4)

+ 4. 2 9

答:一共要花10.74元钱。

(2)6.45-4.29=2.16(元)

6. 4 5

, 2. 1 6)

- 4. 2 9

答:《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2.16元钱。

第2课时小数加、减法(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例2

【教材分析】

例2的教学内容仍然是由主题图引出的,通过小林买的两本书,提出了小数加、减法的问题。这一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当遇到小数部分位数不一样多时,可以在末尾上添“0”补位再计算。教学完例2,教材又以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提醒学生小数加、减法的注意事项。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尝试计算,小组交流计算方法,最后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

2.会运用小数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细心检查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

难点:运用小数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1.列竖式计算。

7.8+2.6=8.54-4.76= 1.25+6.73

(指名板演)

2.把下面的数改写成两位小数。

7.868.30009.5 3.400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计算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2))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课时:第 1课时 课题:小数的意义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情感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学习小数知识的兴趣。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 习习惯。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实验操作法。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

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 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2、小数的读写 让学生试读,注意提醒学生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 3、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对照计数器写出小数,并读一读,说出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四、数学游戏:通过数和形的对应,加深对各数位间关系的理解。 五、作业: 第6页1-4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课时: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第2-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小数。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会正确读写小数。[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部分各数位名称及意义。[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除了某些商品的价格用到小数外,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 结合树上的例子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在每个情境中消失表示的是什么,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小数意义的兴趣。 二、小数的意义 1、自学小数的意义(看书第3页) 2、小组交流 3、汇报:出示正方形,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1;把这个 正方形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用小数表示是0.01。 4、以1米为例结合具体的数量理解小数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为1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把这条线段平均分为100份取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百分之一米,用小数表示是0.01米。 5、归纳小数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讨论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小数部分的数位及读写: 1、小数部分的数位及数位间的进率 先复习整数部分的数位,再介绍小数部分的数位,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位是十分位;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二位是百分位;三位小数是千分之几,小数点右边的第三位是千分位。 在计数器的各位上拨3个珠子,说一说各表示多少,体会数位间的进率。 2、小数的读写

2017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总复习等。 二、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人”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步发展数感。 2.体会并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4.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数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5.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6.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7.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8.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1格表示多个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再跳性统计图中描述简单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形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1.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2. 养成认真作业、书定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全册教学重难点 1. 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 2.会笔算三位数乘除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四、全册课时安排 1、大数的认识……………………………………………………15课时 2、公顷和平方千米………………………………………………2课时 3、角的度量………………………………………………………7课时 4、三位数乘两位数………………………………………………15课时 5、平行四边形和梯形……………………………………………8课时 6、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20课时 7、统计……………………………………………………………2课时 8、数学广角………………………………………………………3课时 9、总复习…………………………………………………………6课时

最新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改版后)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统计 营养午餐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第十单元总复习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 划 一、学情分析 四(5)班上学期期末检测,平均分为85.7,合格率为97.6%,优秀率为58.7%。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包括:1.四则运算 2.观察物体(二) 3.运算定律 4.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5.三角形6.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7.图形的运动(二) 8.统计 9.数学广角——鸡兔同笼10.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 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新人教版)

金桥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2)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2)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3) 混合运算 (4) 第四课时有关0运算 (5)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 (6) 第一课时位置与方向 (6) 课题:画方位图 (8) 课题: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9)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1) 加法交换律 (11) 加法结合律 (14)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第三课时) (15) 课题二:乘法分配率 (16) 课题:简便运算 (18) 简便运算(二)教学设计 (20) 《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21) 课题:营养午餐 (23)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27) 课题一:小数的意义 (27)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8)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教案 (30)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32)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35)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35) 第五单元三角形 (37) 课题:三角形的特征 (37) 第五单元三角形的分类(第三课时) (39) 三角形的内角和(第一课时) (42) 第五单元:图形的拼组(第一课时) (44)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7) 课题: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49)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中的运用 (51) 第七单元统计 (53)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54)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一) (54) 课题: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二) (56)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一)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数学广角》 高丽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二)教材简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学习的主要任务定位在“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中,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理解题意。”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三)设计思路:本课教学分四大环节: 一、谈话导入,明确课题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规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在公路中间绿化带中植树的现实问题情境,提出“共需多少棵树苗的问题”。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实际种一种去检验。通过模拟种学生体验到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太麻烦了,于是老师介绍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说明:为了使学生对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体验得更深刻,教材原题是在100米的小路的一侧植树我们将100米改为了1000米。) 2.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在举简单例子画一画这个环节,安排了两个小层次: ①按老师要求画。 ②学生任意画。 通过按老师要求画,学生对棵树和段数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再任意画一画,种一种,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①应用规律,验证前面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③应用规律,解决插多少面小旗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巩固刚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两端不种”的规律 1.猜测“两端不种”的规律。 猜测是一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好方法。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要种”的规律,这时候老师提出如果两端不种,棵数和段数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所以这时候让学生进行猜测是很有必要的,通过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同学的猜测是正确的,这样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使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也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独立操作,探究规律。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不种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四、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 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六单元运算律 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八单元确定位置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课题:图形的平移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图形的平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进行平移。 教学难点:能对图形平移过程中的距离进行准确判断。 教学准备:课件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19104123.html,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19104123.html,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追问:你能用手势表示平移吗? 学生动手操作。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19104123.html, 2.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将要深入地学习有关图形平移的知识。(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 提出问题: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动画演示小船图和金鱼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观察,感受平移。 (2)强调平移的方向。 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进行了平移,它们是朝哪个方向平移的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 3.认识平移的距离。 (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都是向右平移,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吗? 引导学生发现:小船图平移的距离比金鱼图远一些。 (2)数一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角的度量,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

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材的特点:这一册实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儿童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同样的风格与特点。所以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 一、本班学生状况: 二、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该班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三、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四、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五、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六、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七、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八、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017年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学校:虹桥小学 学科:数学 年级:四年级(1)班 任课教师:唐玉琼

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三角形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0144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亿以内数的读法 惠阳经济开发区象岭小学严云娇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以及按数级读数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按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一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在万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口答:(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万里面有()个千。 (2)()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复习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师出示5张卡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教师首先把“百位”贴在黑板上,指名同学按照顺序依次贴其它卡片。全部贴好后请同学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3.读数练习: 教师在贴好的数位下填数字,学生进行读数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复习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读法。 4.想一想,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规则是什么? (引导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后面类推亿以内数的读法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 ①1993年我国台湾省大约有20944000人。

②人造地球卫星速度是每分钟约474000米。 ③某县去年试种水稻新品种,总计增产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 学生自由读一读上面3句话。 (2)导语: 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这些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新授: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①学生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数吗?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教师板书:十万、百万、千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1~4页例1及P5做一做1、练习一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样的景色是最美的?(鸟语花香、晴空万里、茫茫草原、雪景……)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冰城哈尔滨去看看。(课件出示) 美吗?(美)欣赏图片。 (二)情景延伸复习旧知 咱们一起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吧!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从图上可以知道:滑冰区有72人,滑水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 2、交流、反馈 同学们真棒!根据三条信息就可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 (三)学习新知算法探究 同学们,咱们到滑冰场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下面请听滑冰场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你们也进去看一看吧!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在滑冰吗? 列式计算,并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反馈交流。 (1)72-44=28 (2)72-44+85=113 28+85=113 72-44表示什么?28+85又表示什么? 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方法(2)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4、运用方法(2)列式。 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8人,又进来50人,下午离开37人,现在有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78+50-37 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5、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这两题以后我们来观察这两题的计算顺序,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有加有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总结评价 “冰雪天地”参观得差不多了,我们该回到学校去了。路比较远,咱们就乘公交车吧! 1、(课件出示)咱们在“城南站“上车,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下车12人,又上车15人,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单元………………………………………………………………三角形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第十单元………………………………………………………………总复习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表: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减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减法的意义,对加、减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习加、减法意义及有关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情景导入】 出示课本例1情景图。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场景?你去过这样的地方吗? 【新课讲授】 1.揭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已知西宁至格尔木的铁路长和格尔木至拉萨的铁路长,求西宁至拉萨的铁路长,怎么计算? 师: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 师: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 2.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教师集体讲解展示:(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

教师出示两小题后,让学生列式计算。 (2)列式为:1956-814=1142(km) (3)列式为:1956-1142=814(km)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第(2)、(3)小题与第(1)小题有什么联系,各用什么方法计算? 引导学生明确:第(1)题已知两段路的长,求全长,用加法计算。第(2)题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的长,用减法计算。第(3)题也是已知全长和其中的一段,求另一段长,用减法计算。 启发学生:第(1)题是已知两个加数,求它们的和,用加法;第(2)、(3)题都是已知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教师小结:减法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4.教师提问:减法与加法又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减法中已知条件和问题与加法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正好相反的,在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就变成未知,而加法中是已知的在减法却变成未知的。因此说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课堂作业】 教材第3页“做一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课后作业】 1.教材第4页练习一第1、2题。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第1课时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反思】 2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优秀教案:《垂直与平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64~65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咱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一)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纸,如果把这个面儿无限扩大,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一条直线。想一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会有哪几种不同的情况?(学生想象) (二)学生画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 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这样的白纸,现在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把你刚才的想法画下来。注意,一张白纸上只画一种情况。开始吧。(学生试画,教师巡视)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一)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完了吗?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组谁的想法与众不同?(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的想法展示给大家看看? (小组展示,将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学生补充不同情况) (二)进行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画出来这么多种情况。能把它们分分类吗?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小组讨论、交流) 1.小组汇报分类情况。 预案: a.分为两类: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b.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c.分为四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一类,交叉成直角的一类。 当学生在汇报过程中出现“交叉”一词时,教师随即解释: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四年级数学 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分析: 本期所教的四年级,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学生存在着年龄的差异,所以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部分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四则运算,位置与方向,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与性质,三角形,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三、三维目标: 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

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4、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重点难点: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五、全册教材分析: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人教版)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学习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学习过程: 一、回顾导入,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揭示题意。 二、明确目标,指导自学 1、口述学习目标 2、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4-5页内容,思考: (1)、加法和减法混合在一个算式里,应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2)、乘法和除法混合在一个算式里,应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5分钟后比比看谁会计算) 三、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3、抽生板演。 四、成果检测,交流释疑 1、观察板演内容,纠错。 2、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 五、归纳总结,当堂训练 1、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2、当堂训练内容: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回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