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2019年文档

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专项)“从情感教育视角探析大学生生命教育途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10JDSZ3038)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杀人事件层出不穷,在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社会舆论强烈谴责的同时,也对现行教育体制提出了挑战。当今大学生对自我及其他生命体的漠视、对生命价值的迷失,让人不得不反思教育的本质及其终极意义。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前沿,是我国青年文化素养、专业知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一些大学生极度冷漠、孤僻的性格,生命情感的发育不足,体现了高校生命教育的氛围欠佳,教育导向出现偏差。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内容

早在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为解决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吸毒、自杀、他杀等危害生命的问题,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形成了生命教育的思想萌芽。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正式提出。我国开始关注生命教育的时间较晚,且主要以中小学阶段为主,并未引起高等教育的足够重视。直到2003年4月8日,湖北省“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召开,高校生命教育才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何谓生命教育,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有生活教育观、全人教育观、道德教育观和持续过程观。我们不妨从教育的本质和生命教育最终目的回溯生命教育的定义。教育的本质在于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引导人们科学的生活、乐观的处世,接受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因此,生命是教育的基础和起点,也是教育的本质。各种不同的生命教育定义,都在指向同一个目标: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生命教育:引导个体了解自然生命,领悟社会生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生命观,从而正确处理好与其他个体、集体、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中,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最终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目标影射出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即生命历程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①生命历程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导学生对生命起源、成长过程和最终死亡的接触、认识与了解,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与不可替代性,从而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生命安全教育旨在让学生学习各种生存的知识、处理危机的方法,掌握突发事件应急自救的技能和逃生的本领,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生命价值教育是在生命安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让学生体验生命的美好,实现自我的价值。人的生命有肉体生命和精神生命之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传授自然知识的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精神生命的塑造,培养学生作为个体所承担

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积极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二、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

全球宏观环境动荡,国内经济制度改革难以深入,就业市场进一步萎缩,这些都使得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对自身定位的不准确,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模糊,加深了大学生面对挫折的彷徨和退缩,自杀无疑是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极端表现。大学生情感承受力、挫折承受力的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大学教会我们怎样和别人相处,却没有教会我们怎样和自己相处。”这句流行在高校毕业生之间的话折射出了高校教育在生命教育方面的严重缺失。学校方面,高等院校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造成人文精神不同程度的失落。高校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把学生置身于高等教育的流水线上,视学生为产品,忽视了对生命的关爱和对学生自我生命价值实现的引导。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流于形式,不但不能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还增加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反感。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浮躁之气有增无减,掩盖了获取知识背后的真正目的,扭曲了学生对生命本质的把握和对学习实质的思考。

学术层面,理论界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大部分的研究都只是从宏观层面给出建议,难以指导高校的具体实践,可操作性不强。

家庭层面,“父母是唯一不需要经过培训就上岗的职业”,这个笑话的背后也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层次不一。家庭是教育的第

一站,而在生存压力日益凸显的今天,父母不再关注孩子生活和生存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把更多的焦点放在升学和学业成绩上。错误的引导引发错误的观念,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校教育的开展。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

(一)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生命教育中,减少接受的主观障碍

生命教育的提出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但国内开始关注的时间并不长,既定的“成才”导向教育模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否则必然会引起教育界和高校管理层之间的碰撞与冲突。另外,学生在多年的教育过程中已经逐渐接受既定的教学模式,难以一下就将关注的焦点从专业知识转到生命价值的认识和实践中来。因此,我们需要以熟悉的思想、熟悉的方式来展示生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例如,李厚刚在《老子之生命观及其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中,深刻阐释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他认为,老子的生命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达观自然的生死观,正确认识生命,进而敬畏、珍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帮助大学生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提升生命境界。②丁纯在《论孔子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积极作用》中,对孔子言论进行解读,认为孔子的生命观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人生困惑,进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事业观、生死观和义利观。③ (二)开设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的还不多,系统的教育更无从谈起。课堂学习由于考核方式单一、死板,使得生命教育经常流于形式。因此,我们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侥幸地以为一两次不系统的训练和教育就能完成重大的生命教育课题,而要分学年、分学期、分阶段、分层次地设计系统的教育课程与体系,将教育计划有步骤地细化到每一个学期、每一个月和每一周,将普遍教育和重点教育结合起来。

在课程学习形式上,我们不应只局限于课堂的单向灌输,应通过视频、实地体验、拓展训练和主题活动等方式,丰富体验的渠道。例如,与学校所在地的政府相关部门和非营利组织建立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禁毒、义务服务等,促使其关注社会发展,近距离体验社会和现实。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管理学的思维,以案例教学和团队学习为主,鼓励学生对课程内容、背景资料作详细的调查研究,搭建学生自我学习和互相教育的平台,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在课程类型上,我们要借助人文类课程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质量、价值和意义。不同的专业会赋予学生对待学术、社会乃至人生问题的不同思维。思考的方式不同,学生在面对困境和压力时的处理方式也就不同。但是,思维一旦出现偏差,就会引发不良的后果。因此,应有效利用高等院校内部的人文力量,将人文思想渗透到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中,使他们在面临人

生困境时能够用正确的眼光看待世界、处理问题。

(三)改变高校心理辅导机构的服务模式

国内高校的心理辅导机构大都门庭冷落,学生的支持和参与程度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心理辅导机构过分脱离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学生普遍存在接受心理咨询的思想障碍。要改变这种状况,心理辅导机构必须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主动接近学生,消除学生的思想包袱,扩大咨询的起点,让更多的学生在遇到心理困境时勇于、乐于寻求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借助网络、电话等通信设备的力量,以学生更熟悉的方式,拓宽心理咨询的渠道,如开通24小时电话热线、网络QQ 咨询等。心理咨询不能坐等学生上门,而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亲近学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要将定点、定时宣传和平时的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心理宣传月等活动,通过视频、社会实践、征文、心里话传递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另外,也要考虑到高校的活动大多面向低年级学生的情况,积极寻找能调动高年级学生积极性的活动,将就业、社会适应、恋爱等问题嵌入就业指导等课程中,缓解高年级群体所面临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心理辅导机构应联合高校下属的各院系,制订一个全面系统的心理跟踪检测服务计划。在新生开学之初,组织进行心理测试,并且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根据心理成长档案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关注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对心理正

常的学生,采取集体辅导、普通干预原则;对心理略有异常但不严重的学生,采取选择干预原则;对心理严重畸形、有抑郁甚至自杀倾向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重点关注原则。

(四)将宿舍打造成心理监测的平台

针对学生所处的环境特点,学校应建立起上至院级党委、下至宿舍管理层的制度保障体系。首先,要建设一支优秀的宿舍基层管理队伍。在选择宿舍基层管理人员时,应注意选择有一定教育背景、乐于奉献、支持喜爱教育事业的人员,如小学退休教师、个性开朗的下岗职工等。同时,建议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建立上岗培训和定期学习制度,针对各高校的特点,传授基本的心理问题应对技巧。其次,要把宿舍打造成学生心理监测的第一平台。宿舍是大学生休息娱乐的主要场所,一天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在宿舍度过。作为宿舍管理人员,他们更易于接触、体会学生心理的变化。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未将宿舍管理人员纳入主流管理层中,专业辅导员和对应专业的宿舍管理人员基本没有联系,宿舍管理人员无法将情况及时反映给辅导员及班主任,学生无法及时得到专业性的帮助,最终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宿舍是学生行为的窗口,也是学生体会关爱的重要场所。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突出文化对个体的熏陶,引导学生合理宣泄自身情绪,寻求集体的关爱。再次,在宿舍的基础上,拓展为院领导、辅导员、宿舍管理员三级关注制,将后勤管理部门的职能与学院的日常管理职能合并,防止政出多门或

学生不重视的现象。

(五)延伸生命保护网

高等院校应借鉴中小学模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共同形成一道大学生生命保护网,集合学校、家庭的力量,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同时,呼吁并加强社会尤其是政府的关注力量,促使政府从法律、制度层面给予必要的支持与保障,形成全民共识,吸引生命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

[注释]

①罗华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析[J].黑河学刊,2011(3):100.

②李厚刚.老子之生命观及其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J].社科纵横,2010(3):158.

③侯朝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缺失与对策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3):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